正文 第二十一章 勤奋的硕果
我用全部热情和心机塑造的最勤奋的孩子不是你,虽然你完全可以成为我的骄傲,在我的指引下牢牢掌握高考命运,可你不能给我这样的幸福。你在所有教师的门下都不会成为勤奋的孩子,我对你生命的改造很有限也就不足为怪,但我总有些悲哀,仿佛别的孩子占了便宜,而你本是最该得的。亲手教出的最优异的孩子不是女儿,我反复向你表达这意思,仿佛这是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我不只一次要求你向那三个女孩子学习,与她们成为朋友。她们三人对你很友好,仿佛是在向我表达歉意,只要你抛弃忌妒,就一定能建立感情。我甚至请求最优秀的孩子把你当成朋友,希望给你良好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我不能施予的。
张玮是三个女孩子中最成功的一位,更像我的女儿,她跟我远比你跟我亲近,她能把阴暗的忌妒之心对我讲,并自觉地跟自我斗争。“老师,为什么我总是不能坦然地面对比我成绩好的同学?想到第一名,我就格外难受,既想赶上,又无法忍受,不满和憎恨就主宰我。你说一定要把第一名当作竞争伙伴,而不是敌人,这样才能向第一名学习,取人家之长补已之短。我既为忌妒苦恼,如你所说恨一个人是痛苦的,又无法消除隔阂,把对方当作朋友。有时,我会很惊讶,发现自己居然那样痛恨对方,仿佛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也才发现陷入忌妒的陷阱。从好的方面看,这种恨确实转化为巨大力量,非要赶上对手决不罢休,但又常常失败,也许正因为不光明的情绪……我用什么方法能战胜自我,消灭忌妒呢?”
“接触对手,跟他一同讨论难题,并观察他的优势,悄悄向他学习。在接触中,会战胜阴暗心理,用羡慕代替忌妒。一定要培养友谊,如果在交往中,不断发现对方的优点,并积极地学习,你就会感激对方。特别是当你不断缩小差距,最终赶上对方时,忌妒就失去寄生的土壤——最忌讳的是伤害对手,忌妒总是怂恿你伤害对方,一定要用意志力培养光明高尚的情怀。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决不能动伤害对方的念头,这是保护自我的最后一道防线。否则,心胸日益狭隘,不仅自我永远无法赶上对方,连品质也给败坏。”
只要有问题,她就找我谈心,我总是努力指明解决方向。她是那样信赖并利用我的智慧,而我又是那样乐意帮助。老师的最大喜悦也许就在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每次语文考试失败后,她一定要跑来找我。焦急得话也表达不清,脸也涨红,眼里发出特别的光,似乎要请我救火。我担心她忧惧成疾,开导她一定要遵循学习规律,干着急有害无益。语文命题都按高考模式,高考试卷很特别,既琐碎又难得没有价值,稍有不慎分数就大片地失掉。为了古文翻译的问题,她硬是下狠功夫读了许多段古文(按我的指点),只用一学期,古文的问题就基本解决。
她的难能可贵在于能敏锐地捕捉自我的问题,并向我讨教。你似乎不知道也不思索自我的问题,而我才是思索你问题的人;纵然我替你探索并发现问题,你也并不需要,因为你不敢正视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对她的了解程度也超过你,在勤奋的照耀下,她是多么光明坦荡的人啦。她是品尝到勤奋美味的少见的孩子,是执着追求勤奋而成功的杰出者,是忧患的典范。瘦瘦的身子里蕴藏怎样火热的激情!颤动的嗓音里含着怎样的忧惧和刚强!
她有种特别的忧惧。父女俩在遇到我之前,向来不和睦。小学时,由于酷爱男生的游戏厌恶学习,常常遭到父亲的打骂。高大严肃的父亲是名狱警,长期的打骂成为恐惧的象征。只要父亲在面前,就构成一种威压,孩子就本能地厌恶和躲避父亲。谁也没有想到,考差了就挨打,对学业的忧惧与对父亲的惧怕结下不解之缘。到了高中,父亲仍不是正面形象,怀着对父亲阴暗又畏惧的情绪,两人常发生口角。矛盾大概源于父亲对女儿成绩的强烈不满(她的基础并不好,只是中上成绩),女儿又决不接受这种责难,我就成为谐调者。
我认为,女儿是最勤奋的孩子,请父亲不要急于求成。我的工作使父亲相信,女儿是值得信任的,成绩是大有希望的,而一向对女儿凶狠的态度是错误的。到这时,父亲才终于明白,对女儿造成怎样的精神迫害,以至女儿患有恐惧症。父女间的关系大为改善,而女儿对学业的忧惧却发展为一种高度敏锐的危机意识。一种枯燥的训练却因为危机而产生极大的热情。在她身上有力地证明,人的能动性是无穷的,热爱难海是可能的。
孩子怀着对高考特别的忧惧,每面临一道难题,就逼真地想象成高考场上的难题,每根神经都绷紧,如临生死抉择,迅速处于激发态。成绩非常优异的孩子都找到这种激发态,可根源各不相同,有的源于挑战个性,有的源于对成功的渴望,她却源于危机意识。她告诉我,这种时刻浑身颤抖,牙打着冷战,思维如箭在弦,跃跃欲试,要么打倒敌人争到活的权利,要么悲壮地倒在敌人脚下(怎么会甘心?),那是极痛苦又极快乐的感觉,热情发挥到极致,思维奋然翱翔。思维的触角闪电式的寻找,所有可以进攻的角度迅速找遍。在灵感的驱动下,深藏的突破口闪现出来,豁然开朗。
她自然也有挫折,也遇到苦斗得死去活来的难题。她的聪明在于,清醒地知道,不论怎样顽强的敌人,都决不动摇信念;更清醒地知道,之所以攻克不下,就因为忧惧的深度不够,激发态没有捕捉到,灵感尚昏睡不醒。于是,她振作精神,把自我置之死地,把难题当作高考题,使出浑然解数,硬是激发出灵感而决不罢休。有时候,她沿着一条幽径执着地去到人迹不至的荒凉地带,最终无功而返,就不由得感觉一种荒古的寂寞。她忧惧的痛苦可与科学家发明创造抗衡。这种进攻,失败,再进攻,再失败的纠缠,塑造她多么顽强不屈的个性!如果把这种忧惧和激发态迁移到未来的科学事业,她定会有大作为。
最难受的是,遇到这种情况,一种题原来解出过,第二次遇到却茫然不知所措。慌急得什么似的,那种痛苦真是难于言表,因为这是未来高考最可怕的情境。所有训练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怎么能突然短路,再也想不出呢?除了立即豁出去,攻下难题,还有什么办法能让自我解脱呢?虽然最终解出难题,可那种惊骇和折磨是最厉害的,自然不会再忘却。
她说,这是最别扭的时候,比第一次遭遇时还忧惧,仿佛被人扼住喉咙,怎么就想不起来呢?如果高考出现,那不是白练了吗?于是使出浑身解数,非立即解出而不罢休。她懂得急中生智的技巧,焦灼的强度与解出难题的可能成正比。
她静静地坐在位置上,看似跟别的孩子没有差别,可稍加留心,就发现,她是那样特别。身子挺直,仿佛蓄势待发的弓弦,铁铸一般,只有手在飞快地演算,听得见沙沙的声响。焦灼,亢奋,孤注一掷,几乎是病态的却又是快乐的灵魂啦!她不知道苦吗?不是的,她是非要与苦斗而不能解脱。她心理健康吗?可她能清醒地把握不安宁的灵魂,就是健康。在这样的时候,无忧无虑与麻木相等。她是那样讨厌别人打扰,向我述苦,渴望一个人坐。最后,她终于与另外两个同样勤奋的女生为邻。这就让我回想起来,她为什么拒绝跟你同桌。她说,最美好的时候是在大家都睡后及早上大家都没有起床的两段光阴,练题的效率惊人的高,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危机意识似乎是父亲赐予的无价之宝,深入血液,铸就个性,但有时危机制造的痛苦很辛辣。
考试时,危机激发出的跃跃欲试的斗志,遭遇理科难题时确带来破釜沉舟的气概,一举攻破敌垒,但面临语文这种学科时,常常发挥失常,因为是一种古怪的敌人——完全不知道是否打倒敌人。有的题,老师也难以确定正确答案。由于斗志勃勃,就有失冷静,又由于过分警惕,往往出现一般孩子都难出现的低级错误,比如选择题。作文审题失误给她极大苦恼,我提供的思维模式很容易避免偏题离题,在她就是不管用。古文翻译我提倡大胆猜却又要分析语境,可她常常离开语境,奇特联想。我跟她分析试卷上的错误,她不流泪(似乎从不流泪),但危机压迫得她窒息,声音颤抖,手指痉挛,脸色发白,仿佛有种巨大的天灾降临头上。她的智慧在于,自觉利用危机意识,把恐怖化为警戒,同样的错误决不犯第二次。材料作文容易写偏,她就狠狠地训练,围绕材料出人意外的结果,深刻全面分析“为什么产生这结果”,从而提炼出论点。
我要求她蓄养冷静刚强的气概,告诉她冷静与爆发时的能量成正比,一定要把冷静与激发态有机统一。她静静地听着,我的话在注入生命深处,化为改造生命的巨大力量。她从来不需要我把同样的思想表达两遍,敞开大门,如饥似渴,欣然接纳我的思想,然后化为营养,融入自我思想,悄然地又是极有成效地改造自我,把危机心态把握得恰到好处。她常找我谈心,凡是在讲台上展示过的思想,我从来不需要向她重复,但她是最有效地吸纳了我思想的营养。你老是怪我重复思想,总没好气地说知道了,可你真的知道了吗?老实讲,她才是真正把我的思想升华为自我思想,并以此塑造自我。
她说,好想追赶上班上最优异的孩子,成为第一名,为不能争到第一名而痛苦,对前面的男生怀着不光明的忌妒,为不能与他成为朋友而苦恼。我告诉她,超越竞争伙伴的策略是把对方变成朋友,最充分地学到对方的优点,可她因不能做到这一点而懊恼。
强大的忧惧要解除,除了拼命练题,还有什么办法呢?与危机搏斗,在搏斗中升华,是她生命的运动轨迹。同学可能理解她的痛苦,每天所做的题比别人多一倍,枯燥单调,所有人都睡熟后,她还在战斗;所有人都还沉浸于酣睡中,她已跟难题斗得正欢。没有人能理解她的欢乐。危机四伏在她是一种需要,斗志就是如此激发。危机催动着她斗题,跟时光赛跑,飞快地解出一道又一道难题,真有点疯狂了。她说,做起题来刹不住车,常常毫无知觉地练到凌晨一两点钟,瞌睡也似乎给赶跑,那种感觉真好。一套又一套高考真题都给征服,那是超越自我的成就感。对于她,与难题斗,是其乐无穷,哪来应试的摧残?强悍的生命能化消极为积极,绝处逢生。谁相信,跟难题没完没了的搏斗中,她不仅不感觉痛苦,反而得到特别的满足?随便怎样荒凉的地带,懂得生命真谛者,总能经营出丰茂,收获累累果实。由于做题太快,有时同样的题再出现时,反倒做不出来。
小学时,她因为父亲打骂也对学业很忧惧,一直到初中毕业,忧惧在她是一种不幸,虽然不能自觉,却实在造成极大的痛苦,以至对父亲怀着不可名状的畏惧,从不曾得到父爱。虽然是那样害怕成绩考差,却并不能把忧惧转化为斗志。正得益于我的个性教育,她能升华忧惧为发愤图强的意志。如果遭遇危机消极逃避,就向胆小软弱转化,从而乱方寸,激发态就会稍纵即逝。她清醒地主宰个性的发展,危机成为砥砺勇敢坚强的战场,她是最苦的孩子,却也是把战斗激情演绎得炉火纯青的幸福者。我告诉她,这种状态保持到未来事业追求中,是一定要创造辉煌的。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忧惧足以开发出生命高昂的斗志,以及在狭窄技能上的潜能,证明生命只要遭遇任何一种不幸,都完全可能出现转机。你在学业史上经历的失败的耻辱,怎么就不能开发出生命潜能呢?痛苦的经验总能化为进取的伟大动力。
她是自己塑造出来的强者,也是我塑造出来的新生命。她来到我们班时,不是很平常的成绩吗?她总是流露出对我的感激,而我热切地希望你能成为她的朋友。你为什么就不能与她成为坦诚相待的朋友呢?为什么总要对我说,她喜欢吃零食,也喜欢漂亮衣服?大家都是成长中的孩子,同样的喜好在她身上是缺点,为什么在自我身上就不是呢?为什么不能正视并学习她的优点专吹毛求疵呢?你为什么总感觉到彼此隔着什么,却责怪对方不够诚恳?
我反复讲,激发态便是学习的灵感态,在两种情况下容易诞生,一是竞争,二是危机。也许竞争产生的激发态更健康更积极,危机感本是焦灼不安,自然不轻松更不愉快。忧惧是压迫甚至是摧残,哪有无忧无虑幸福呢?可正是忧惧的刺激诞生激发态。谁知道,正是激发态催生灵感,带来别人不可能达到的高效率,做出别人不可能做出的那么多难题,进而获得别人不可能体验的欢乐和幸福。正是不可遏制的危机意识培植出习惯性的激发态,成为她压倒其他孩子的心理智慧。
呼唤灵感的激发态是她决胜高考的心理战术,斗争中只要迎来激发态和灵感,难题便迎刃而解。激发态却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捕捉到的,多少孩子既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也没有对前途的忧患意识,懒惰培植出顽强的枯寂,纵然给送上屠场,也安详得麻木,从容赴死,哪来激发态?即便是勤奋者,也决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捕捉到激发态,是需要情感天赋的。不论怎样勤奋,有的孩子似乎也无缘体验这种状态的幸福。
从你的偏见看,张玮固然是不幸的,她只睡五个小时左右,而且成天处于亢奋的战斗状态,跟无休的难题扭打,精神绷得紧紧的。不过,你不知道,她也是幸福的。还有什么比幸福的差异更大的呢?只有在奋斗中切实地触摸到希望的脉搏,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考上名牌大学毕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也是未来希望的保障。为了实现目标,她还有其他的办法吗?纵然是不幸,也因为这是升华到天堂的炼狱而成为幸福的了。只有沉湎于恶习的安逸而自欺的孩子才是真正不幸的,因为生活毫无希望。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张玮是三个女孩子中最成功的一位,更像我的女儿,她跟我远比你跟我亲近,她能把阴暗的忌妒之心对我讲,并自觉地跟自我斗争。“老师,为什么我总是不能坦然地面对比我成绩好的同学?想到第一名,我就格外难受,既想赶上,又无法忍受,不满和憎恨就主宰我。你说一定要把第一名当作竞争伙伴,而不是敌人,这样才能向第一名学习,取人家之长补已之短。我既为忌妒苦恼,如你所说恨一个人是痛苦的,又无法消除隔阂,把对方当作朋友。有时,我会很惊讶,发现自己居然那样痛恨对方,仿佛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也才发现陷入忌妒的陷阱。从好的方面看,这种恨确实转化为巨大力量,非要赶上对手决不罢休,但又常常失败,也许正因为不光明的情绪……我用什么方法能战胜自我,消灭忌妒呢?”
“接触对手,跟他一同讨论难题,并观察他的优势,悄悄向他学习。在接触中,会战胜阴暗心理,用羡慕代替忌妒。一定要培养友谊,如果在交往中,不断发现对方的优点,并积极地学习,你就会感激对方。特别是当你不断缩小差距,最终赶上对方时,忌妒就失去寄生的土壤——最忌讳的是伤害对手,忌妒总是怂恿你伤害对方,一定要用意志力培养光明高尚的情怀。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决不能动伤害对方的念头,这是保护自我的最后一道防线。否则,心胸日益狭隘,不仅自我永远无法赶上对方,连品质也给败坏。”
只要有问题,她就找我谈心,我总是努力指明解决方向。她是那样信赖并利用我的智慧,而我又是那样乐意帮助。老师的最大喜悦也许就在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每次语文考试失败后,她一定要跑来找我。焦急得话也表达不清,脸也涨红,眼里发出特别的光,似乎要请我救火。我担心她忧惧成疾,开导她一定要遵循学习规律,干着急有害无益。语文命题都按高考模式,高考试卷很特别,既琐碎又难得没有价值,稍有不慎分数就大片地失掉。为了古文翻译的问题,她硬是下狠功夫读了许多段古文(按我的指点),只用一学期,古文的问题就基本解决。
她的难能可贵在于能敏锐地捕捉自我的问题,并向我讨教。你似乎不知道也不思索自我的问题,而我才是思索你问题的人;纵然我替你探索并发现问题,你也并不需要,因为你不敢正视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对她的了解程度也超过你,在勤奋的照耀下,她是多么光明坦荡的人啦。她是品尝到勤奋美味的少见的孩子,是执着追求勤奋而成功的杰出者,是忧患的典范。瘦瘦的身子里蕴藏怎样火热的激情!颤动的嗓音里含着怎样的忧惧和刚强!
她有种特别的忧惧。父女俩在遇到我之前,向来不和睦。小学时,由于酷爱男生的游戏厌恶学习,常常遭到父亲的打骂。高大严肃的父亲是名狱警,长期的打骂成为恐惧的象征。只要父亲在面前,就构成一种威压,孩子就本能地厌恶和躲避父亲。谁也没有想到,考差了就挨打,对学业的忧惧与对父亲的惧怕结下不解之缘。到了高中,父亲仍不是正面形象,怀着对父亲阴暗又畏惧的情绪,两人常发生口角。矛盾大概源于父亲对女儿成绩的强烈不满(她的基础并不好,只是中上成绩),女儿又决不接受这种责难,我就成为谐调者。
我认为,女儿是最勤奋的孩子,请父亲不要急于求成。我的工作使父亲相信,女儿是值得信任的,成绩是大有希望的,而一向对女儿凶狠的态度是错误的。到这时,父亲才终于明白,对女儿造成怎样的精神迫害,以至女儿患有恐惧症。父女间的关系大为改善,而女儿对学业的忧惧却发展为一种高度敏锐的危机意识。一种枯燥的训练却因为危机而产生极大的热情。在她身上有力地证明,人的能动性是无穷的,热爱难海是可能的。
孩子怀着对高考特别的忧惧,每面临一道难题,就逼真地想象成高考场上的难题,每根神经都绷紧,如临生死抉择,迅速处于激发态。成绩非常优异的孩子都找到这种激发态,可根源各不相同,有的源于挑战个性,有的源于对成功的渴望,她却源于危机意识。她告诉我,这种时刻浑身颤抖,牙打着冷战,思维如箭在弦,跃跃欲试,要么打倒敌人争到活的权利,要么悲壮地倒在敌人脚下(怎么会甘心?),那是极痛苦又极快乐的感觉,热情发挥到极致,思维奋然翱翔。思维的触角闪电式的寻找,所有可以进攻的角度迅速找遍。在灵感的驱动下,深藏的突破口闪现出来,豁然开朗。
她自然也有挫折,也遇到苦斗得死去活来的难题。她的聪明在于,清醒地知道,不论怎样顽强的敌人,都决不动摇信念;更清醒地知道,之所以攻克不下,就因为忧惧的深度不够,激发态没有捕捉到,灵感尚昏睡不醒。于是,她振作精神,把自我置之死地,把难题当作高考题,使出浑然解数,硬是激发出灵感而决不罢休。有时候,她沿着一条幽径执着地去到人迹不至的荒凉地带,最终无功而返,就不由得感觉一种荒古的寂寞。她忧惧的痛苦可与科学家发明创造抗衡。这种进攻,失败,再进攻,再失败的纠缠,塑造她多么顽强不屈的个性!如果把这种忧惧和激发态迁移到未来的科学事业,她定会有大作为。
最难受的是,遇到这种情况,一种题原来解出过,第二次遇到却茫然不知所措。慌急得什么似的,那种痛苦真是难于言表,因为这是未来高考最可怕的情境。所有训练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怎么能突然短路,再也想不出呢?除了立即豁出去,攻下难题,还有什么办法能让自我解脱呢?虽然最终解出难题,可那种惊骇和折磨是最厉害的,自然不会再忘却。
她说,这是最别扭的时候,比第一次遭遇时还忧惧,仿佛被人扼住喉咙,怎么就想不起来呢?如果高考出现,那不是白练了吗?于是使出浑身解数,非立即解出而不罢休。她懂得急中生智的技巧,焦灼的强度与解出难题的可能成正比。
她静静地坐在位置上,看似跟别的孩子没有差别,可稍加留心,就发现,她是那样特别。身子挺直,仿佛蓄势待发的弓弦,铁铸一般,只有手在飞快地演算,听得见沙沙的声响。焦灼,亢奋,孤注一掷,几乎是病态的却又是快乐的灵魂啦!她不知道苦吗?不是的,她是非要与苦斗而不能解脱。她心理健康吗?可她能清醒地把握不安宁的灵魂,就是健康。在这样的时候,无忧无虑与麻木相等。她是那样讨厌别人打扰,向我述苦,渴望一个人坐。最后,她终于与另外两个同样勤奋的女生为邻。这就让我回想起来,她为什么拒绝跟你同桌。她说,最美好的时候是在大家都睡后及早上大家都没有起床的两段光阴,练题的效率惊人的高,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危机意识似乎是父亲赐予的无价之宝,深入血液,铸就个性,但有时危机制造的痛苦很辛辣。
考试时,危机激发出的跃跃欲试的斗志,遭遇理科难题时确带来破釜沉舟的气概,一举攻破敌垒,但面临语文这种学科时,常常发挥失常,因为是一种古怪的敌人——完全不知道是否打倒敌人。有的题,老师也难以确定正确答案。由于斗志勃勃,就有失冷静,又由于过分警惕,往往出现一般孩子都难出现的低级错误,比如选择题。作文审题失误给她极大苦恼,我提供的思维模式很容易避免偏题离题,在她就是不管用。古文翻译我提倡大胆猜却又要分析语境,可她常常离开语境,奇特联想。我跟她分析试卷上的错误,她不流泪(似乎从不流泪),但危机压迫得她窒息,声音颤抖,手指痉挛,脸色发白,仿佛有种巨大的天灾降临头上。她的智慧在于,自觉利用危机意识,把恐怖化为警戒,同样的错误决不犯第二次。材料作文容易写偏,她就狠狠地训练,围绕材料出人意外的结果,深刻全面分析“为什么产生这结果”,从而提炼出论点。
我要求她蓄养冷静刚强的气概,告诉她冷静与爆发时的能量成正比,一定要把冷静与激发态有机统一。她静静地听着,我的话在注入生命深处,化为改造生命的巨大力量。她从来不需要我把同样的思想表达两遍,敞开大门,如饥似渴,欣然接纳我的思想,然后化为营养,融入自我思想,悄然地又是极有成效地改造自我,把危机心态把握得恰到好处。她常找我谈心,凡是在讲台上展示过的思想,我从来不需要向她重复,但她是最有效地吸纳了我思想的营养。你老是怪我重复思想,总没好气地说知道了,可你真的知道了吗?老实讲,她才是真正把我的思想升华为自我思想,并以此塑造自我。
她说,好想追赶上班上最优异的孩子,成为第一名,为不能争到第一名而痛苦,对前面的男生怀着不光明的忌妒,为不能与他成为朋友而苦恼。我告诉她,超越竞争伙伴的策略是把对方变成朋友,最充分地学到对方的优点,可她因不能做到这一点而懊恼。
强大的忧惧要解除,除了拼命练题,还有什么办法呢?与危机搏斗,在搏斗中升华,是她生命的运动轨迹。同学可能理解她的痛苦,每天所做的题比别人多一倍,枯燥单调,所有人都睡熟后,她还在战斗;所有人都还沉浸于酣睡中,她已跟难题斗得正欢。没有人能理解她的欢乐。危机四伏在她是一种需要,斗志就是如此激发。危机催动着她斗题,跟时光赛跑,飞快地解出一道又一道难题,真有点疯狂了。她说,做起题来刹不住车,常常毫无知觉地练到凌晨一两点钟,瞌睡也似乎给赶跑,那种感觉真好。一套又一套高考真题都给征服,那是超越自我的成就感。对于她,与难题斗,是其乐无穷,哪来应试的摧残?强悍的生命能化消极为积极,绝处逢生。谁相信,跟难题没完没了的搏斗中,她不仅不感觉痛苦,反而得到特别的满足?随便怎样荒凉的地带,懂得生命真谛者,总能经营出丰茂,收获累累果实。由于做题太快,有时同样的题再出现时,反倒做不出来。
小学时,她因为父亲打骂也对学业很忧惧,一直到初中毕业,忧惧在她是一种不幸,虽然不能自觉,却实在造成极大的痛苦,以至对父亲怀着不可名状的畏惧,从不曾得到父爱。虽然是那样害怕成绩考差,却并不能把忧惧转化为斗志。正得益于我的个性教育,她能升华忧惧为发愤图强的意志。如果遭遇危机消极逃避,就向胆小软弱转化,从而乱方寸,激发态就会稍纵即逝。她清醒地主宰个性的发展,危机成为砥砺勇敢坚强的战场,她是最苦的孩子,却也是把战斗激情演绎得炉火纯青的幸福者。我告诉她,这种状态保持到未来事业追求中,是一定要创造辉煌的。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忧惧足以开发出生命高昂的斗志,以及在狭窄技能上的潜能,证明生命只要遭遇任何一种不幸,都完全可能出现转机。你在学业史上经历的失败的耻辱,怎么就不能开发出生命潜能呢?痛苦的经验总能化为进取的伟大动力。
她是自己塑造出来的强者,也是我塑造出来的新生命。她来到我们班时,不是很平常的成绩吗?她总是流露出对我的感激,而我热切地希望你能成为她的朋友。你为什么就不能与她成为坦诚相待的朋友呢?为什么总要对我说,她喜欢吃零食,也喜欢漂亮衣服?大家都是成长中的孩子,同样的喜好在她身上是缺点,为什么在自我身上就不是呢?为什么不能正视并学习她的优点专吹毛求疵呢?你为什么总感觉到彼此隔着什么,却责怪对方不够诚恳?
我反复讲,激发态便是学习的灵感态,在两种情况下容易诞生,一是竞争,二是危机。也许竞争产生的激发态更健康更积极,危机感本是焦灼不安,自然不轻松更不愉快。忧惧是压迫甚至是摧残,哪有无忧无虑幸福呢?可正是忧惧的刺激诞生激发态。谁知道,正是激发态催生灵感,带来别人不可能达到的高效率,做出别人不可能做出的那么多难题,进而获得别人不可能体验的欢乐和幸福。正是不可遏制的危机意识培植出习惯性的激发态,成为她压倒其他孩子的心理智慧。
呼唤灵感的激发态是她决胜高考的心理战术,斗争中只要迎来激发态和灵感,难题便迎刃而解。激发态却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捕捉到的,多少孩子既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也没有对前途的忧患意识,懒惰培植出顽强的枯寂,纵然给送上屠场,也安详得麻木,从容赴死,哪来激发态?即便是勤奋者,也决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捕捉到激发态,是需要情感天赋的。不论怎样勤奋,有的孩子似乎也无缘体验这种状态的幸福。
从你的偏见看,张玮固然是不幸的,她只睡五个小时左右,而且成天处于亢奋的战斗状态,跟无休的难题扭打,精神绷得紧紧的。不过,你不知道,她也是幸福的。还有什么比幸福的差异更大的呢?只有在奋斗中切实地触摸到希望的脉搏,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考上名牌大学毕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也是未来希望的保障。为了实现目标,她还有其他的办法吗?纵然是不幸,也因为这是升华到天堂的炼狱而成为幸福的了。只有沉湎于恶习的安逸而自欺的孩子才是真正不幸的,因为生活毫无希望。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