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从师爷到侯爷男人榜样左宗棠

平步青云 第四十二章 再入军机下

    天津的李鸿章也正在懊恼。好不容易签定的合约,不到一个月,边境又起冲突,处理不好,两国就面临决裂开战的危险。而且驻烟台的远征军副司令利士比派他的副官日格密到天津来,以重新开战相威胁,张口索要赔款。

    这位日格密十分狂妄,说:“中国官兵在观音桥攻击法军,显系背约,如果中国能够保证严格遵守条约,而且许法国以赔款,那么事情可能还有转圜的余地。否则,大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官孤拨将军必率军舰北上。”

    指责中国军队违背条约,实在没有道理,李鸿章回答说:“华军驻扎谅山,已有十余年,应否退扎,应该等详细条约议定后由朝廷决定,据两广来电,是法军首先施放枪炮,衅开自法,怎么能指责中国违约?”

    “天津简明条约,系中堂画押,今弃而不用,是中堂花押不足凭了。”日格密瞪着眼睛直视李鸿章,语气有些挑战的意味,也有些激将的意思在内,他说:“我们外国人以中堂为中国宰相,权柄极大,故与订约,以昭凭信。今竟违背不遵,是不是中堂在朝廷说话没有份量?试问今之执政大臣为谁?”

    “我当然还是中国宰相,我说话是算数的,朝廷说话也算数。”李鸿章久与洋人交涉,不会为日格密的几句话激怒,依然不急不躁的与他周旋,在要害问题上不肯让步,他说,“这件事情,中国并无背约,法国先自开衅。”

    “福禄诺临行时,曾经面请中堂,限明西历本年六月初五日,将北圻官兵退回等语。今已过限一月,北圻尚有官兵,难道不是中国违约?”

    要求限期撤兵的话,福禄诺确实提出过,但李鸿章并没有答应。“福禄诺临行的确说过这话,不过,我曾经明确告诉他,限期撤兵,事同挟制,此事断做不到。而且滇、粤各处官军,也不是我所能节制。三个月后,详细条约议定,朝廷自有权衡。我并未允许福禄诺限期退兵之说,哪来得北约一说?且此事当时福禄诺面请,我也是当面反驳,彼此皆未动用公文,当然更算不上条约,条约就是五条,中国严格遵守五条,怎么指责中国背约?”

    日格密确实拿不出李鸿章答应限期撤兵的书面材料,以此来指责中国违约有些勉强,他便抓住条约第二款作文章:“原约第二款说,‘即行调回’,‘即行’二字就是即刻的意思。现在已经过了一个多月,今未调回,显系背约。”而且威胁说,“为中国计,急宜将广西兵官惩办,以谢法人,再认兵费、赔费,方保无事。”

    “当时与福禄诺商定,法国派特使到天津来议定详细条款,你们的特使也正在往中国来,等详细条约定议后,彼此再行撤兵,也不算迟,到于赔偿一说更是没有道理。”

    日格密见没有吓倒李鸿章,有些恼羞成怒,目光咄咄逼人,说:“中堂如此说法,我也不必久留,看来只有请孤拨将军前来。”

    “孤拔将军什么时候来华?”

    “中国海疆处处震动,远近炮声不绝,即孤拔来华时也。到于我呢,明早就回烟台复命。”

    李鸿章与洋人谈判,向来是很客气的,不过这个法国人也太逼人太甚,以一个小小的副官,来见他堂堂的大清宰相,竟然如此咄咄逼人,也实在过份,他冷冷的说:“孤拔要晋京,先要经过津沽,有我在此,恐不易过也。”

    日格密行前曾经拍着胸脯说,中国人一闻大炮响就吓得不辨东西,只要他几句话,中国就会乖乖赔款。现在他发现,自己有些低估李鸿章了,一进门时他就把弓拉得太满,已经没法再谈,所以他说:“届时便见分晓。”抛下这句话悻悻告辞。

    这样不辞而别,也太不给李鸿章面子,他气得拍着桌子说:“简直是条疯狗!”

    陪同他接见的马建忠劝慰说:“中堂不必生气,像他这样在会谈中咄咄逼人,在国际交往中也是很失礼的,他不过是个小武官,不懂外交礼仪。”

    “一个小小的武官,就敢对大清的宰相如此无礼,”李鸿章坐下,叹口气说,“他们仗的什么?不就是仗着船坚炮利吗?这是个用大炮说话的年代,真是没处讲理。”李鸿章意识到,在下属面前这样大发牢骚,与他的身份不相称,所以喝口茶,把心里的火压下去,说:“不与他一个小小的武官一般见识。看来,中法和解,又要好事多磨了。”

    李鸿章再次来到地图前,指着观音桥说:“观音桥离谅山至少还有百把里,不是说已经退到了谅山吗,这里怎么还有部队?”

    马建忠说:“想必这里是个要隘,潘大帅所以要留人在这里驻守。”

    潘鼎新因为带兵出身,所以马建忠尊称一声“潘大帅”。

    “不会,不会,”李鸿章连连摇头,“我苦心经营和局,琴轩是知道的。而且与福禄诺签定协议后,我就有信给他,让他酌情后撤,尽量不要与法人冲突。对,对,一定是这个姓王的主张。”李鸿章拿出潘鼎新的电报,指着王德榜的名字说,“这个王德榜,是左侯相的手下老将,与左侯相一样的骡子脾气,只知道一味要打要杀。”

    马建忠毕竟年轻,前线将士打了胜仗却受埋怨,心底有些为他们鸣不平,所以说:“这好像怪不得王军门,按潘大帅的说法,王军门是连夜赶了一百多里路去增援的。”

    “坏就坏在他的增援上。”李鸿章气咻咻的说,“如果没有他的增援,观音桥的一千多人自量抵不住法军,自然会后撤,法国人吃亏小一些,就不会这样气急败坏。”

    李鸿章竟然有此一说,马建忠抿抿嘴唇,没有说话,此时他心里想的是,怪不得人家骂中堂汉奸,刚才这话,实在有些太没骨气。李鸿章也许发觉了马建忠的沉默,解释说:“我不是说增援不对,打胜仗不对,而是有些不值。假如没有这次冲突,中法达成详议,彼此撤兵,从此井水不犯河水,我们有几年和平,可以抓紧自强、发展,然后我们就好挺直了腰板做人了。”说罢重重叹口气。

    听这话,李鸿章也自知没有挺直腰板“做人”,马建忠心里也就愿意去体谅他崇敬的李中堂。“眉叔,外面的人不能理解我的苦心,你们应当清楚的。别的不去说他,旅顺港正在建着,现在好比是个瓷娃娃,一碰就碎。我们已经花了好些银子在里面,如果法国人或日本人,乘虚去放上几炮,我们的银子就打了水漂。这还是小事,从此海疆不宁,或者兵连祸结,朝廷自然拿不出银子来,这个军港就猴年马月也建不成,我们的水师连驻泊修理的地方都没有,岂不是形同虚设?所以此时打一个小小的胜仗,惹得法国人暴跳如雷,翻脸不认人,吃亏的还是我们。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

    听李鸿章如此一说,马建忠倒觉得自己刚才的埋怨有些鼠目寸光。

    “左侯相总是指责我喜欢跟洋人谈条约,谈条约有什么错?”李鸿章歪着头,好像眼前的马建忠就是左宗棠,“想一想,条约对谁更有好处?当然是对弱国有好处。强国恨不得没有任何约束,想欺负谁就欺负谁。有万国公约在,有条约在,反倒能让他们有所顾忌。所以,就弱国而言,有了事在条约上动脑筋是最合算不过。如果一味去打,或可能够小胜,但最终归之于败,原来他是要你几根毛发的,结果打下来,非要剔你几根肋骨不成。”李鸿章指指自己的胁骨,仿佛洋人正在磨刀霍霍。“我说这话不是有意与左侯相抬扛才有此一说,我这人从来不认死理,从来不喜欢抬扛。眉叔你只要回想一下这几十年的事情就明白了。咸丰六年,英法两国要求修约,修约的事是在道光年间签定《江宁条约》的时候就定来的,结果我们不肯答应,英法就组成联军,一直打到天津。僧王的骑兵号称蒙古铁骑,是我大清最精锐的部队,结果也挡不住英洋联军,让他们火烧了圆明园,最后还是签定了《北京条约》,后来的许多事就不必去说他。假如一开始就严守条约,答应洋人修约的要求,哪能把万园之园付之一炬?”

    这番话说下来,马建忠不能不佩服,尤其是弱国更需要条约的说法,非能明了世界大势者所不能言,所以连连点头。

    “现在糟糕的是,因为这一次小胜利,法国人肯定要狮子大开口,索赔偿、索兵费;而京中的那些清流们,肯定大受鼓舞,鼓噪着要开战。现在左侯相又在中枢,实在不妙。原来因为签定了和约,怕他在两江闹出什么乱子来,所以我也是支持朝廷召他回京的,谁料又出了观音桥波折,他肯定要鼓动醇王对法强硬。醇王呢,原来就有些清流气在身上,他要头脑一热,真是麻烦的很。最怕的就是朝廷和战没主见,好不容易签定了和约,又听了主战派的怂恿,转而强硬起来。”

    李鸿章估计的真是不错,法国人果然狮子大张口,驻华公使谢满禄照会总署,法国派出特使巴德诺前来谈判,非赔巨款而不能了。否则,远征军舰队司令孤拨将军就带军舰北上,或者占据中国沿海某地为质,直到中国答应赔偿为止。至于是多少赔款,“一切由巴特使与你们谈”。

    左宗棠则一直在劝醇王强硬起来,不能任由法国人狮子大张口。“王爷你想,法国人首先违约,去驱赶我们的军队,是他首先挑衅,他们打了败仗,转过脸来向我们要赔偿,天下有没有这样的道理?必须和法国人打一仗,连仗都没正正经经打一场,就许他这个许他那个,他会不会得寸进尺,得陇望蜀?今天你给他块骨头,把他的嘴堵上了,过了一阵,他嘴里又空了,就像一只恶狗,看到人家院子里有骨头,又没有篱笆,他会不会又要来叼?”

    醇王点头,表示的确如此。

    “所以,他在伸嘴的时候,必须给他一棍子,让他知道,要打人家骨头的主意,是要挨打的。”左宗棠比划着,在自己脸前扇过一巴掌,仿佛狗嘴就在那里,“狗只有挨了打,才长记性。农家养狗养鸭,狗开始总是要吃鸭子的,主人拿一只鸭子到它嘴边,它一伸嘴巴,就给它一巴掌,过一阵再递过去,它再伸嘴,又是一巴掌,这么几回打下来,从此不但不敢吃鸭子,就是鸭子去叼它嘴角的食渣,它也不敢张嘴,甚或被鸭子撵得满院子乱跑。”

    左宗棠连说带比划,把醇王说得愁云密布的脸上也露出笑容来。

    “季高,俗话说,看人挑担不腰疼。从前六哥主持军机处和总署,我总是怪他不够强硬。现在轮到自己了,才明白要强硬不是空口说白话。”醇王指指椅子,请左宗棠坐下来说话,“法国人说如果不答应他们的要求,就占据中国某地为质,这话不是说着玩的。季高你帮我想想,假如法国人要占据某地,他最有可能占哪里?”

    “哪里都有可能,中国沿海地方太大了。”左宗棠随口说了这么一句,发现显然是句废话,因为醇王问的是最有可能,“要说最有可能的话,首先是福建马尾。这里有我福州船政局,而且是法国人帮着建的,他们情况熟的很。”

    “不错,福建这里尤其要当心,”醇王说,“已经派左副都御使张幼樵去会办福建海疆事务。现在福建那边,有闽浙总督何小宋,有船政大臣何子峨,再有福建巡抚张兆栋,现在张幼樵又派过去,四大员守福建,总算可以放点儿心。”何小宋就是何璟,他字小宋,张幼樵就是清流健将张佩纶,何子峨就是何如璋,子峨是他的字。醇王说:“张幼樵不用说,是一直主战的。船政大臣何子峨当过驻日公使,对与洋人交往,也是行家。”

    “还有一个地方,必须尤其注意。”左宗棠拿巴掌拍拍地图上的台湾说,“台湾孤悬海外,洋人早就打主意。而且,基隆这里有港口,有煤矿。王爷知道,洋轮是要烧煤的,没有煤他就寸步难行。所以法国人侵扰台湾,尤其是基隆的可能性很大。”

    “英雄所见略同,”醇王也学着左宗棠的样子,拍大腿一巴掌,“朝廷已经召刘省三进京,现在他正在天津李少荃那里。等他陛见后,准备把他放到台湾去。”

    刘省三就是刘铭传,他字省三。

    “刘麻子不合适,他是李少荃的人,不会实心备战的。”左宗棠大摇其头。

    刘铭传年幼时生过天花,脸上落下麻子,有外号“刘麻子”。他年轻时是私盐贩子,太平军起事后,在安徽老家办团练,被李鸿章收入帐下,是淮军有名的大将。

    左宗棠说刘铭传是李鸿章的人,不好好备战的说法,醇亲王不认同。“刘省三是淮军老人,但他的性子与少荃不同,是极有血性的,而且曾文正也是很赞赏他的。”

    刘铭传是血性男儿,这是许多人所知道的。当年十六七岁时,他的父亲因为贩盐被当地豪强抓住处死,结果刘铭传在大街上拦住那位豪强一刀毙命,从此被盐枭们推为首领。还传说他从小有野心,曾多次登上家乡的大潜山巅,仰天长叹:“大丈夫生当有爵,死有谥。”曾国藩也十分赏识他,据说有一次曾国藩与李鸿章悄悄到军营去,营中勇兵们有的耍牌,有的在猜拳喝酒,有的则在说笑。南窗下有一人,裸腹踞坐,左手执书,右手持酒,朗诵一篇,饮酒一盏,大有旁若无人之概,视其书,司马迁《史记》也。巡视毕出营,曾国藩对李鸿章说:诸人皆可立大功、任大事,将来成就最大者,南窗裸腹持酒人也。祼腹持酒的人,就是刘铭传。

    过了三天,刘铭传晋京陛见,当天有旨:“前直隶提督刘铭传,著赏给巡抚衔,督办台湾事务,所有台湾镇道以下悉归节制。”

    当天还有旨意,山西巡抚张之洞署理两广总督。前任两广总督张树声,已于数日前病死于广州。有人说他是吓死的,也有人说他是窝囊死的。两广总督兼辖广东、广西,桂军一败涂地,他自然有责任,更主要的是已经服毒自杀的广西提督黄桂兰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所以清流们接二连三上折,指责张树声不符物望,难胜兼圻,推诿取巧,玩视边防,贻误地方,任情循私。朝廷先是下了道旨意,两广总督张树声革职留任,本意是等他立了功再复职就是了,但不久就传来了死讯,于是山西巡抚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

    用慈禧的话说,现在沿海沿边“都是能说敢战的人在主持了”。这话不假,两广总督张之洞是清流干将,中越边衅以来,一直是主战的;署理两江总督的曾国荃、督师广州的彭玉麟,也是对法强硬派;会办福建海疆事务的张佩纶、会办南北洋的吴大澂、陈宝琛也都是一直主战的清流。不过仔细想想,慈禧的话真是很有意思,“能说敢战”而不是“能说能战”,只能说其实是没用的,仅仅敢战而不是善战,更不是好事。

    刘铭传陛见后,左宗棠邀他到神机营相谈。他大咧咧的指指椅子说:“省三你坐。天下人人皆知我与李二不对付,你是李二手下大将,我找你来相谈,怕不怕别人说你要当叛徒。”

    刘铭传也是英雄豪杰,大咧咧的说:“铭传是淮军大将,但更是朝廷臣子,和谁交往都是光明磊落,说不上叛徒不叛徒,更不会怕他人饶舌。”

    “果然是英雄气概。”左宗棠非常欣赏刘铭传的直爽,“我找你来,是想告诉你,朝廷让你去守台湾,就要站直了不能被法国人吓倒。中法如果开战,法国人依仗水师优势,少不得去攻打台湾,那时候你可要站直了,你要是一趴下,朝廷更没得主张。”

    “侯相放心,铭传戎马一生,从来不知投降二字为何物。法国人去打台湾,我唯有和他对阵一途,打得赢要打,打不赢也要打。只要有我刘铭传在,就不能拱手把台湾给法国人。刘铭传生死都与台湾捆到一块。”

    “好的很,好的很。”左宗棠连连赞叹,“可是李少荃是一惯主和的,他要你服软,你服不服?”

    “侯相,和战大计出自朝廷,非铭传所能问。朝廷派我守台湾,无论朝廷是战是和,如果有人进攻,我就坚决回击,这没什么好说的。”刘铭传说,“侯相不要对淮军有偏见,淮军也是能打仗的,平定捻匪,都是淮军打头阵。”

    “你算淮军中能打仗的,”左宗棠说,“你到台湾去,只要是坚决守台湾,不投降,我不分湘淮,一样支持你,到时候要饷要粮,只要你开口,我就给你想办法。你就是不开口,我能帮得上也一定要帮。”

    这话实在很感人了,刘铭传不能不佩服,在这一点上,左宗棠的确比李鸿章要磊落,所以他诚恳的拱手说:“到时候少不得侯相出手相助。铭传重任在肩,要立即回去准备赴台,以后再向侯相讨教。”

    左宗棠亲自送到门口,拿杖点地说:“省三,缺粮饷了告诉我一声,我不是说着玩的。”

    刘铭传回身抱拳说:“侯相请回,铭传记住了。”

    法国特使巴德诺到上海后不肯北上,要谈就在上海谈。而且十分狂妄,开口要中国赔款两亿五千万法郎(约合三千八百万两银子),并限一周内答复。这时候中国总税务司赫德,因为前次李福谈判让德国人德璀琳出了风头,所以大不甘心,主动要求到上海去见巴德诺,朝廷照准。在左宗棠的鼓动下,朝廷给赫德的条件是,无论怎么谈,要做到不割地,不赔款,要在《李福协定》的框架内谈。赫德去与巴德诺谈了几天,巴德诺唯一让步的是把要求的赔款减至八千万法郎。这当然不符合朝廷的意思,于是决定改派曾国荃去与巴德诺谈。曾国荃不愿去和谈,在朝廷的一再催促下到了上海,谈了十几天也是没有结果,后来李鸿章给他写信来,建议他如果能赔数十万两能够了结此局,不妨答应。最后曾国荃答应巴德诺,可以赔款五十万两银子。

    “王爷,干嘛要赔他们银子?原来李少荃与他们定的《李福协议》都没有赔一两银子,现在是他们先起衅,反倒要我们赔他五十万两,这是什么道理?”军机们在讨论的时候,左宗棠首先反对,他的理由也很充足,“五十万两银子不是大数,但这岂不说明观音桥事件是我们的毛病了?”的确如此,如果不是中国理亏,干嘛要赔款?军机大臣兼管户部的阎敬铭、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的兵部侍郎孙毓汶也反对。风声传出去,清流们一片反对声,甚至有折子要追究曾国荃的责任。

    巴德诺也不同意,他认为赔款五十万两简直是在取笑他,签定这样的条约,会在大法国外交史上留下笑柄。

    朝廷于是撤回曾国荃,改请美国出面调停。

    这时候会办福建海疆事务的张佩纶给总署发电,报告法国有六艘战船进驻马尾,请示该怎么办。总署从万国公法上找到有关说法,外国军舰到某国港口停驻,最多只允两艘,最多只能停两周,否则,便可驱逐出口,不肯出口者立即开仗。但立即开仗的话谁也不敢说,请示醇王。醇王的意思,现在正在设法谈判,当然不能立即开仗,也不必拿到军机上讨论,更不能让左宗棠知道了,他的意见,肯定主张把法国人赶出去,法国人不走就开炮。所以总署直接回电:“仍宜持以镇静,不得稍涉张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