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步青云 第四十章 和战两难下
刘永福在河内阵斩李维业的消息最早是邵友廉看了上海《申报》的消息再发报到天津,又从天津转到总署。恭亲王等人看这了这消息,真是又喜又忧。喜自不必说,忧则是担心法国人恼羞成怒,大举报复。到底如何应对,一时拿不定主意。当然,恭亲王最希望的是战事不要因此扩大,法国能知难而退。纸桥大捷的消息很快在京中传开,清流的反应则是与中枢大相径庭,一则是狂喜,二则是请求朝廷对法强硬。大家都认为法国人太不讲信义,刚和李鸿章谈好无意挑衅中国,无意侵占越南领土,转头就增兵越南,而且要驱逐刘永福,他们不义,我们也不仁;再说刘永福不过是中国的一个草寇,跑到越南去,如今竟打得法军落花流水,可见法夷实在没什么好怕的。越南是中国的属邦,当然应当强硬起来,甚至应该对法宣战。军机大臣们不能不有所作为,一面令两广、云贵整军备战,南北洋筹议海防,一面六百里加急,密谕李鸿章,前往广东督办越南事宜,所有广东、广西、云南边防军均归他节制。
李鸿章那时已经请假在籍葬母,把父母二人合葬于合肥东乡荀洲新墓。朝廷给他三个月假期,连选址、造墓,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他收到密谕时,刚好完成大礼。但他不能立即起程,因为他没打算到广东去。他以为,中法不开战则已,一开战中国必败无疑,所以他是力主和议的,力主和议的人如何督师?他以为督师广东是个火坑,自己无论如何不能去跳。另外他的事业在北洋,更不能长久脱离,不然让张树声坐大,自己想回去也难。还有一个原因,不久前他收到马建忠的信,密报日本正在朝鲜暗暗发展势力,随时都可能趁机发难。李鸿章怕朝鲜起乱子,因为朝鲜与中国东北接壤,东北乃是大清龙兴之地,同是藩属国,朝鲜比越南重要的多。而如果他去了广东,远隔重洋,朝鲜一旦有事根本来不及应付。因了这个缘故,他也不愿到广东去。
他不愿去广东,可以说有私心也有公意。但无论怎么说,朝廷命令不能不遵。那就得想办法,让朝廷收回成命。他可用的人一个是袁保龄,他是袁世凯的族叔,去年入他幕府,以候补道的身分被委派办理海防。袁保龄是军机大臣李鸿藻的得意门生,在李鸿藻那里说得上话。一个是左副都御使张佩纶。他是直隶人,他的父亲早年在安徽、江苏为官,与李鸿章相熟。前年的时候,张佩纶的母亲去世回籍守制,李鸿章赠以千金,并请他入幕北洋,而且为他的父亲起草了墓志,两人关系因此十分密切。张佩纶那支笔,异常犀利,上至军机下至地方官员,弹劾何止数十人,但他却从来不批评李鸿章。近年来为了牵制以恭王为首的军机大臣和封疆大吏,朝廷常拿清流言官的参折作文章,清流言官的地位大为提升。袁保龄可以影响李鸿藻,张佩纶不仅可以影响李鸿藻,就是太后也是很欣赏。所以李鸿章分头给这两人写信,暗示自己不可赴广东之意,用六百里加急密递后,方才收拾行装赴上海。
两人接信,心领神会。袁保龄此时正在天津,为旅顺军港筹度物料,上一折,表示北洋离不开李鸿章,张佩纶也上一折,认为朝鲜不靖,应有素著威望的大员驻直隶,以应其变。
李鸿章到了上海,第一个见的人是盛宣怀。说起朝廷这次派他到广东督师,大为不满,因为盛宣怀是心腹,所以毫不遮拦:“法兰西图谋越南已经十几年,朝廷向来不问,现在眼见越南已经与我离心离德,这才力争,为时已晚。如今仓卒之间让我入粤督师,只手空拳,何以为计?朝廷大概以为我有两万淮军可用,这是不假,可两万淮军现在都驻扎要地,怎么调动得了?上谕中说我素尚知兵,可我白头临边,未免以珠弹雀。枢府调动如此轻率,实在叫人寒心。”
盛宣怀说:“广东是个火坑,中堂自然不能去。就是直隶那边,张振帅动作也不小。”
张振帅就是代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署北洋大臣的张树声。今年以来,他有意久居直隶的意思越来越直白,他的儿子张华奎已经与清流打得一片火热,而且放出话来说,要整顿直隶政务军务,八府四镇的文武大员都要听参。原意是要吓吓这些依然视李鸿章为依靠的大员们,逼他们投向张树声,不料弄巧成拙,直隶人人自危,不断有人写信给李鸿章,请他设法尽快回任。张华奎又自以为聪明的策划一招,鼓动张树声奏请朝廷调张佩纶为北洋海防帮办。北洋海防帮办虽然不是显职,但却实惠的很,非清淡京官可比,而且清流有此阅历,于仕途大为有利,非天天纸上谈兵的词臣可比。如果朝廷恩准,张佩纶自然感恩图报,收服了这位清流健将,京中舆论便收服了七八成,何愁到时大事不成?谁料这又是一招败笔。因为朝廷有不成文的规矩,地方大员是不能奏调御使的,为的就是防备御使为了走地方大员的路子而失去公允。所以张树声的这个奏请,不但不准,而且严旨申饬。因为张华奎事先放出风来,所以清流们都知道张佩纶要到北洋去,恭贺的有,讽刺的也有。现在朝廷严旨驳回,张佩纶白受一通尴尬,所以对张树声父子大为迁怒,在好多处场合讥讽父子两人是没头苍蝇,连大员不能调动御使的惯例都不知,真是没心没肺。这话辗转传回张氏父子耳中,也是又羞又怒。
“张振轩自作聪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李鸿章这样评价他的老部下,“直隶的事虽急,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朝廷听了浮言,要在越南动兵。去年左侯就嚷着要开战,现在刘永福又斩了李维业,他恐怕喊得更响。”
“中堂说的不错,左侯相主战的念头的确更强了,彭帅也是如此。”
彭帅就是彭玉麟。盛宣怀把左宗棠巡阅上海时与彭玉麟发誓要亲临前敌督师的事情报告给李鸿章。听说左宗棠要大办渔团,建水上炮台,李鸿章大不以为然:“杏荪你天天在上海天津跑,洋人的兵舰你都见识过,那是何等船坚炮利,左侯竟然想让这些渔户来帮着攻击洋轮,这不是笑话吗?还妄想到时候跳到洋轮上去肉搏,怎么跳上去?怎么肉博?如果三岁小孩子这样想没什么,他办过船政的人竟然也有这种念头,实在是不可理喻。还有那火攻的办法,这要放在三国时候,火烧赤壁是奇谋,放到现在就是儿戏!洋轮兵舰是什么做成的?是厚有几寸的钢甲,炸炮都难打坏,几把火管什么用?彭雪帅是奉朝命巡阅水师的人,他怎么也这样天真?”
盛宣怀告诉李鸿章,崇明县因为创办渔团不力,当场被摘了顶戴。上海县的渔团也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平时也没有训练,但其中有十几名参户,表演到江底摸泥沙的把戏,左侯大加赞赏,当场给上海县加两级记录在案。当时下水的参户有十三人,可是其中一个的发辫被江底废锚缠住,已经毙命,崇明县下水的十几人也当场有一个被水呛死,但当时左侯正在兴头上,没人敢说。
“可叹,可叹。拿水中谋食的渔户去对付铁甲巨轮,真是异想天开。”李鸿章大摇其头。
“我现在越来越体会到中堂的苦心经营真是为国为民的一副衷肠。如果中法宣战,上海经济少不得震荡,不要说别的,沪汉电报募股就是难上加难。还有胡雪岩正在与洋人斗法,上海金融如果动荡,胡雪岩少不得首当其冲,因为他的主业是钱庄,一动荡大家就去提现银,一提现银不就把他挤垮吗?”
盛宣怀把胡雪岩鼎力支持办电报的事情报告李鸿章,语气中有些惺惺相惜的意思。李鸿章对胡雪岩与洋人在茧丝上博弈的事情不甚明了,盛宣怀仔细相告。“他是要一口吃个胖子,不小心会被噎死。”李鸿章一旦听明白,就一语道出事件的本质。
“胡雪岩此举,对中国茧农也是有利的,不然这次茧价大跌,从此中国茧农要完全受制于洋人了。”盛宣怀为胡雪岩辩白。
“无论经商还是治国,都要明白顺应时势的道理。明明是自己积贫积弱,却要动不动就开战,这是喝稀饭拉硬屎,这不是治理,是乱政,也不是爱国,是祸国;经商也是如此,杏荪你想,机器替代人工,这是大势所趋,手工丝坊早晚要被挤垮,这也是大势,胡雪岩要和洋人争,那就办个大大的机器剿丝厂,而不是在控制货源上想主意。江南盛产丝茧,要控制货源谈何容易!你想啊,他控制了货源,但自己又不能加工,最后还是要卖给洋人,你说,主动权是不是根本还在洋人手里?你说可怕不可怕?”
李鸿章的这番见解确实高超,连商场里滚打的盛宣怀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中堂见解真是一针见血,就是宣怀也没看出其中的风险根本,胡雪岩在商场上左右逢源,真不明白他好像也没发现其中的风险所在。”
“当局者迷。无论做官还是经商,都难免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当官者会被官位弄昏了头,比如张振轩父子;经商的再精明的,也有被厚利迷了眼的时候,只看到利外,脑子如同进了水,胡雪岩就是这种状况。”李鸿章如此解说。
“宣怀是在官场和商场两头滚,不免也有猪油蒙了脑子的时候,到时中堂一定救我。”盛宣怀郑重的给李鸿章施礼。
“真是,你何必这么郑重。你是我的臂膀,我当然不能坐视你跳火坑。”李鸿章说,“但是,求人不如求已,你时时小心,永远多比别人长一双眼睛,不仅要看脚下,还要看长远,不仅要看前面,还要看背后,这是最根本的。”
“宣怀谨记中堂教诲。”
李鸿章压根就没打算去广州,所以不妨在上海多呆几天,等了六七天,京中的消息就到了,报告说朝廷已经收回派他督粤的成命,要他在上海统筹全局。果然,次日上谕到了,除了要他暂驻上海,还要他与法国特使脱利古谈判。脱利古是法国驻日本的大使,被法国总理茹费里派为特使,前来与中国交涉。李鸿章与脱利古见了一面,脱利古先是指责中国暗中支持“刘匪”,又指责驻法国公使曾纪泽太不友好。李鸿章说朝廷派我与贵使见面,就是为了中法友好。刘团杀死贵国海军上校,实在与中国无关。脱利古告诉李鸿章,要想中法友好,中国需有实际行动,一是允许开放红河至云南通商,二是不能支持黑旗军,三是不能干涉法军在北圻的行动,办到这三条,就能保持中法友好。
李鸿章以为,除第二条可勉强为之外,第一三条都难办,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法国在越南的行动,中国不可能不干涉。
脱利古说:“那我可以明白的告诉阁下,中国若不能答应这三条,双方失和就是不可避免了。我顺便还要告诉阁下,因为本国海军上校被刘所害,法兰西帝国如今上下只有一个声音,要为李维业复仇,要为法兰西雪耻。国会已经通过了政府的法案,已经向越南增兵增饷。新任东京湾司令官孤拔中将已经乘军舰到越南来了。”
“法国增兵,是在刘永福进攻河内之前,不能把法国舰队到越南说成是为李维业复仇。这一点你和都清楚的很,中国固然希望和平,但要把开战的责任推到中国头上,我们也是不答应的。上次我刚与贵国公使宝海和谈,双方都表达诚意,法国表明并不针对中国,结果转回头来贵国就增兵,让我对朝廷都没法交待。”李鸿章虽然主和,但谈判的时候他从来机敏的很,一眼就看穿脱利古的阴谋。
“总之,现在是刘匪害死了法国海军上校,法国不可能袖手旁观。”脱利古强辞夺理。
接下来李鸿章又与脱利古会谈多次,脱利古咬住三条不肯松口。
李鸿章权衡利弊,觉得即使失去越南,也不能为此与法国开战。于是上奏朝廷,建议要力维和局。如果中法失和,法国不会与中国在陆上决战,“彼必多派兵船北犯津沽,南闯粤海,甚或声东击西,捣虚避实,以分我兵力,摇我人心。昔林则徐据虎门,而敌从定海入浙、入苏;僧格林沁据大沽,而敌从北塘入京师。今越与内地相去数千里,若陈师远出,而法反戈内向,顾彼失此,兵连祸结,防不胜防。”法国人依仗的是海军,而中国海防得力的船只北洋只有超勇和扬威两条快船,南洋也只有超威、扬武两只,是没法与法国人海战的。
这个时候,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也向总理衙门上了一个禀贴,劝中国不要卷进越南事件中,不要为这个徒有虚名的属国付出牺牲:“若中国以为越南之事于国计有重大关系,以致法国在彼动兵,中国不得不派兵交战防害,应知中国一动手,并非在越南交战,反系在北京城根了事。法国得到攻向中国之机会,除水师兵船在沿海作事外,法国海军陆战队必一直往北京。因为占据北京,中国何事都答应之故。”
恭亲王等人看到李鸿章的奏折和赫德的说贴,觉得颇有道理,万一法国人进犯北京,难道太后皇上再次巡狩热河不成?想来真是可怕。所以取消了让李鸿章入粤督师的前命,让他先回北洋大臣本任,以固京津之防。李鸿章得了这个上谕,长舒了一口气,觉得自己总算从火坑边上跳了出来,立即离开上海赴天津。
此时,越南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李维业被斩后,交趾支那总督立即任命交趾支那驻军总司令滑波为东京地区总指挥,率一千余人,配备充足的火力赶往河内。又任命海军上校孤拔为东京湾海军司令,率从国内增派的远征军包括四艘军舰、三千名援兵赶到了河内。法军力量大为增加,不必再担心黑旗军前来进攻。法国外交部长给交趾支那总督发来一个电报,认为:“越南都城顺化是冲突与斗争的策源地,从那里发出了一切在东京继续战斗的命令及向中国请求援助的呼吁。一旦顺化政府被打败,在红河两岸的抵抗失去了领导,这抵抗或者就会停止。至于中国,在安南屈服之后,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与我们打仗呢?”根据这一指示,滑波、孤拔制定了一个两路出击的计划,一路由孤拔率领七艘舰艇和一千名士兵攻取顺化,波滑则率二千余士兵攻打黑旗军防守的各据点。
孤拔攻打顺化的战斗非常顺利,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战斗,越南都城顺化就成囊中之物。那时候越南国王去世,被几个主和大臣树起的新越王,被迫与法国签定《顺化条约》,越南为法国保护国而载入条约,而且下令北圻各军停止抵抗。越南朝廷向法国投降了。
滑波进攻黑旗军并不顺利,黑旗军节节抵抗,使他大费周折。但如今越南朝廷已经宣布放弃抵抗,原来配合刘永福作战的越南官军一哄而散,越南官方也不再给他军饷。清军也是坐壁上观,云南、广西原来说要给饷银,如今也是口惠而实不至,导致黑旗军缺饷严重,军心不稳,在法军强大的攻势下,先后丢失了怀德、丹凤,最后退到了山西。
法国人在越南占了大便宜,整个越南已经成为他们的保护国,收拾黑旗军也非难事,但要是与中国开战,却仍然有所顾虑。所以他们希望中国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从容收拾越南和黑旗军。于是法国政府再次命令脱利古北上谈判。脱利古口气硬的很,连越南是中国藩属国也不承认,说法国在越南的一切行动,都与中国无关。李鸿章密奏朝廷,认为现在越南已经与法国定约,中国的实力根本无法改变现实,所以不如承认现实,避免中法之间发生战争。
两江总督左宗棠的态度与李鸿章恰好相反,他认为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中外皆知,越南沦为法国之手中国一声不吭,失去一个越南不说,朝鲜怎么办?俄国、日本都在窥视着,有越南前例,他们必然会效仿。法国人增兵也没什么好怕的,他能增兵三千,我便可增兵三万,反正他们万里之遥,总没有中国守株待兔方便。而且法国要在中越边界开战,必然要靠陆军,而他们的长处在海军,所以更没什么可怕。
“我要到前线督师!”左宗棠在他两江总督府,天天这样对人讲。
主战的不光左宗棠,还有京中的清流,他们更是交章上疏,要求向法国开战。向法国开战当然不是那么简单,但朝廷如果继续沉默无言,天下人心岂不失尽?
“左宗棠要求前线督师,李鸿章却是吓破了胆子。”慈禧看罢两人的奏折如此评价。
“左侯相一不分清红皂白,向来就是强硬立场。”恭亲王这样解释。
“不过如果朝廷真如李鸿章所言,那朝廷的脸面可就丢尽了,不仅在大清臣民面前丢脸,也丢到列强面前了。”慈禧太后说,“宁愿战死,不能被吓死。左宗棠这话有些过头,但也不是没有道理。法国一要胁我们就投降,这人丢得大不大?”
的确大。恭亲王也没说要立即向法国人投降。不宣战,但可以做出一些强硬些的布置。他向慈禧太后建议。
慈禧同意军机的建议,驳回李鸿章的奏折,通报各国驻华公使,越南久列中国藩属,为天下各国所共知,如果法军竟侵入我军驻扎之地,惟有开仗,不能坐视。清流干将张佩纶又奏,请张树声立即回两广布防,李鸿章则回任直隶总督,又极力称赞广西布政使徐延旭为知兵大员,推荐他出任广西巡抚。朝廷为了安抚清流,张佩纶的这个奏疏一概照准,李鸿章回任直隶总督,张树声回任两广,徐延旭则被任命为广西巡抚。又密谕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左宗棠、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刚刚回任的张树声、云贵总督岑毓英、广东巡抚裕宽迅筹布置备边备战,新任广西巡抚徐延旭则立即出关督师。同时又下一道谕旨,让巡阅长江水师的彭玉麟到广东督师。
对朝廷的这番布置,左宗棠仍然不满意。他亲自督师的请求被朝廷婉拒,于是又提议让他的部将王德榜募军,出关支援刘永福的黑旗军。不待朝廷批准,他就给在籍守制的王德榜去信,让他立即招募十营勇兵,加紧训练,准备出关抗法。又给胡雪岩写信,让他筹备五万两饷银。二万两要让王德榜带到军前,交给刘永福,因为去年唐景嵩来见,他曾经说过,只要刘永福打出名堂,他就拿自己的养廉银给刘永福犒赏部属,如今刘永福立了大功,正是艰难的时候,他不能食言。三万两要给王德榜做出征军饷,兵勇离家,走前每人要预支部分饷银安顿老人孩子,五千人,每人五两就是两万五千两。然后还要胡雪岩想办法购买一批军械,水雷要二三十具,火枪要六七千杆,王德榜部要一人一杆,同时给刘永福带去几千杆。此外,火药、子弹等当然也要配备。
胡雪岩接到左宗棠的信,立即开始筹备。上海阜康的档手劝他说,是否先帮左侯相购齐军械,至于饷银,还是请侯相让江宁藩司想想办法,因为阜康银根有些紧。现在局势不稳,要防备将来大家都要兑现银。胡雪岩说:“局势不稳,有钱人都是往上海跑,上海是洋人租界,要比其他地方更安全。所以,只能是存银的多,取钱的反倒会少。”
对于胡雪岩的说法,阜康档手不同意:“大先生,这次乱子和上回长毛不一样,长毛是在内地乱,所以内地的人都往租界跑。这回却是洋人闹,到时候法国把海口一封,洋货进不来,土货出不去,上海无论洋人还是华人的生意,都要受影响,大先生请想,那时候有谁揣着银子到上海来?”
档手的话说的一点不错。胡雪岩也不是没这么想,可是左宗棠吩咐的事情,他怎么好推辞?“你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不过,局势还不至于立即变到那么糟。上海也不光是法国人的天下,英、德、美、意等国都有生意,法国不会轻易冒得罪一大帮洋人国家的风险。”胡雪岩这样分析,劝老刘也劝自己,“再说,侯相说的明白,因为兴修水利,江宁藩库也空虚的很,还要备不时之需。所以你想,不是没有办法,侯相能向我开口?孬好我背个财神的说法,如果连左侯相要用七八万两银子都拿不出,这话一传出去,大家肯定要怀疑阜康的实力,都拿着银票来提现,那岂不比法国人进攻上海都可怕?”
这个理由的确不好驳,既然胡雪岩拿定了主意,老刘也不好再说什么,帮着胡雪岩去办就是了。胡雪岩的手下,与江南制造局及驻沪的洋人军火商联系了个遍,几乎把上海的军械存库全部搜罗光了,总算张罗了个差不多。胡雪岩把购齐的军械列了个单子:水雷二十四具、棉花火药一千磅、棉花信子火药一百磅、洋火箭一百枝、两磅熟铁后膛过山炮十尊、开花炮弹六百个、铜管拉火一万七千枝、马梯尼步枪二百杆、子弹二十万颗……
胡雪岩代左宗棠购买军火的事,李鸿章很快得了电报。他连连叹息,只怕勉强维持二十年的中外和局要打破。京中的清流们还在一个劲的聒噪,恭王来信,深感忧虑,不向法国示威,清流们没完,要向法国示威,无异于火上浇油,一旦中法失和,实在没有多少胜算。督师滇军的唐烔,一个劲叫苦,说兵勇不习越南的酷热和瘴气,十之二三因此没有战斗力。滇越虽然山水相连,但山高林密,运输万难,大军后勤保障实在问题太多。另有传言,唐烔娇贵惯了,入越后叫苦连天,嫌越南水涩,要从昆明专门给他运饮用水。桂军也好不到哪里去,徐延旭身体不好,自从天热后他就回到广西龙州避暑,根本不在军前,军情瞬息万变,万一中法打起来,统兵大员如此,胜算何在?所以,恭亲王的意思,还是要李鸿章勉为其难,继续与脱利古谈判,能和则和。李鸿章再和脱利古谈,脱利古除了坚持几个月前提出的三项条件,态度更加傲慢,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云贵总督岑毓英其实也不愿中法失和,两广总督张树声也怕中法失和法国用兵广东,所以也不是特别主战。京中的清流只是纸上谈兵,对和局威胁最大的就是两江的左宗棠。对付左宗棠,不能用擒贼先擒王的办法,因为这个“贼”有收复新疆的大功,很难撼动。那只有采取第二个办法,削其臂膀。胡雪岩简直无异于左宗棠的第二个藩库,用钱比从藩司那里还方便。所以,李鸿章下决心,要拿掉胡雪岩,让左宗棠两手抓空,到时候他也就只剩下放空话的本领了。
于是李鸿章发给盛宣怀一个电报,招他到天津来议事。两人议了整整一上午,盛宣怀说:“中堂放心,办法我已经想好了,不过,中堂不要太急,容职道一步步的来办。”
李鸿章那时已经请假在籍葬母,把父母二人合葬于合肥东乡荀洲新墓。朝廷给他三个月假期,连选址、造墓,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他收到密谕时,刚好完成大礼。但他不能立即起程,因为他没打算到广东去。他以为,中法不开战则已,一开战中国必败无疑,所以他是力主和议的,力主和议的人如何督师?他以为督师广东是个火坑,自己无论如何不能去跳。另外他的事业在北洋,更不能长久脱离,不然让张树声坐大,自己想回去也难。还有一个原因,不久前他收到马建忠的信,密报日本正在朝鲜暗暗发展势力,随时都可能趁机发难。李鸿章怕朝鲜起乱子,因为朝鲜与中国东北接壤,东北乃是大清龙兴之地,同是藩属国,朝鲜比越南重要的多。而如果他去了广东,远隔重洋,朝鲜一旦有事根本来不及应付。因了这个缘故,他也不愿到广东去。
他不愿去广东,可以说有私心也有公意。但无论怎么说,朝廷命令不能不遵。那就得想办法,让朝廷收回成命。他可用的人一个是袁保龄,他是袁世凯的族叔,去年入他幕府,以候补道的身分被委派办理海防。袁保龄是军机大臣李鸿藻的得意门生,在李鸿藻那里说得上话。一个是左副都御使张佩纶。他是直隶人,他的父亲早年在安徽、江苏为官,与李鸿章相熟。前年的时候,张佩纶的母亲去世回籍守制,李鸿章赠以千金,并请他入幕北洋,而且为他的父亲起草了墓志,两人关系因此十分密切。张佩纶那支笔,异常犀利,上至军机下至地方官员,弹劾何止数十人,但他却从来不批评李鸿章。近年来为了牵制以恭王为首的军机大臣和封疆大吏,朝廷常拿清流言官的参折作文章,清流言官的地位大为提升。袁保龄可以影响李鸿藻,张佩纶不仅可以影响李鸿藻,就是太后也是很欣赏。所以李鸿章分头给这两人写信,暗示自己不可赴广东之意,用六百里加急密递后,方才收拾行装赴上海。
两人接信,心领神会。袁保龄此时正在天津,为旅顺军港筹度物料,上一折,表示北洋离不开李鸿章,张佩纶也上一折,认为朝鲜不靖,应有素著威望的大员驻直隶,以应其变。
李鸿章到了上海,第一个见的人是盛宣怀。说起朝廷这次派他到广东督师,大为不满,因为盛宣怀是心腹,所以毫不遮拦:“法兰西图谋越南已经十几年,朝廷向来不问,现在眼见越南已经与我离心离德,这才力争,为时已晚。如今仓卒之间让我入粤督师,只手空拳,何以为计?朝廷大概以为我有两万淮军可用,这是不假,可两万淮军现在都驻扎要地,怎么调动得了?上谕中说我素尚知兵,可我白头临边,未免以珠弹雀。枢府调动如此轻率,实在叫人寒心。”
盛宣怀说:“广东是个火坑,中堂自然不能去。就是直隶那边,张振帅动作也不小。”
张振帅就是代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署北洋大臣的张树声。今年以来,他有意久居直隶的意思越来越直白,他的儿子张华奎已经与清流打得一片火热,而且放出话来说,要整顿直隶政务军务,八府四镇的文武大员都要听参。原意是要吓吓这些依然视李鸿章为依靠的大员们,逼他们投向张树声,不料弄巧成拙,直隶人人自危,不断有人写信给李鸿章,请他设法尽快回任。张华奎又自以为聪明的策划一招,鼓动张树声奏请朝廷调张佩纶为北洋海防帮办。北洋海防帮办虽然不是显职,但却实惠的很,非清淡京官可比,而且清流有此阅历,于仕途大为有利,非天天纸上谈兵的词臣可比。如果朝廷恩准,张佩纶自然感恩图报,收服了这位清流健将,京中舆论便收服了七八成,何愁到时大事不成?谁料这又是一招败笔。因为朝廷有不成文的规矩,地方大员是不能奏调御使的,为的就是防备御使为了走地方大员的路子而失去公允。所以张树声的这个奏请,不但不准,而且严旨申饬。因为张华奎事先放出风来,所以清流们都知道张佩纶要到北洋去,恭贺的有,讽刺的也有。现在朝廷严旨驳回,张佩纶白受一通尴尬,所以对张树声父子大为迁怒,在好多处场合讥讽父子两人是没头苍蝇,连大员不能调动御使的惯例都不知,真是没心没肺。这话辗转传回张氏父子耳中,也是又羞又怒。
“张振轩自作聪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李鸿章这样评价他的老部下,“直隶的事虽急,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朝廷听了浮言,要在越南动兵。去年左侯就嚷着要开战,现在刘永福又斩了李维业,他恐怕喊得更响。”
“中堂说的不错,左侯相主战的念头的确更强了,彭帅也是如此。”
彭帅就是彭玉麟。盛宣怀把左宗棠巡阅上海时与彭玉麟发誓要亲临前敌督师的事情报告给李鸿章。听说左宗棠要大办渔团,建水上炮台,李鸿章大不以为然:“杏荪你天天在上海天津跑,洋人的兵舰你都见识过,那是何等船坚炮利,左侯竟然想让这些渔户来帮着攻击洋轮,这不是笑话吗?还妄想到时候跳到洋轮上去肉搏,怎么跳上去?怎么肉博?如果三岁小孩子这样想没什么,他办过船政的人竟然也有这种念头,实在是不可理喻。还有那火攻的办法,这要放在三国时候,火烧赤壁是奇谋,放到现在就是儿戏!洋轮兵舰是什么做成的?是厚有几寸的钢甲,炸炮都难打坏,几把火管什么用?彭雪帅是奉朝命巡阅水师的人,他怎么也这样天真?”
盛宣怀告诉李鸿章,崇明县因为创办渔团不力,当场被摘了顶戴。上海县的渔团也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平时也没有训练,但其中有十几名参户,表演到江底摸泥沙的把戏,左侯大加赞赏,当场给上海县加两级记录在案。当时下水的参户有十三人,可是其中一个的发辫被江底废锚缠住,已经毙命,崇明县下水的十几人也当场有一个被水呛死,但当时左侯正在兴头上,没人敢说。
“可叹,可叹。拿水中谋食的渔户去对付铁甲巨轮,真是异想天开。”李鸿章大摇其头。
“我现在越来越体会到中堂的苦心经营真是为国为民的一副衷肠。如果中法宣战,上海经济少不得震荡,不要说别的,沪汉电报募股就是难上加难。还有胡雪岩正在与洋人斗法,上海金融如果动荡,胡雪岩少不得首当其冲,因为他的主业是钱庄,一动荡大家就去提现银,一提现银不就把他挤垮吗?”
盛宣怀把胡雪岩鼎力支持办电报的事情报告李鸿章,语气中有些惺惺相惜的意思。李鸿章对胡雪岩与洋人在茧丝上博弈的事情不甚明了,盛宣怀仔细相告。“他是要一口吃个胖子,不小心会被噎死。”李鸿章一旦听明白,就一语道出事件的本质。
“胡雪岩此举,对中国茧农也是有利的,不然这次茧价大跌,从此中国茧农要完全受制于洋人了。”盛宣怀为胡雪岩辩白。
“无论经商还是治国,都要明白顺应时势的道理。明明是自己积贫积弱,却要动不动就开战,这是喝稀饭拉硬屎,这不是治理,是乱政,也不是爱国,是祸国;经商也是如此,杏荪你想,机器替代人工,这是大势所趋,手工丝坊早晚要被挤垮,这也是大势,胡雪岩要和洋人争,那就办个大大的机器剿丝厂,而不是在控制货源上想主意。江南盛产丝茧,要控制货源谈何容易!你想啊,他控制了货源,但自己又不能加工,最后还是要卖给洋人,你说,主动权是不是根本还在洋人手里?你说可怕不可怕?”
李鸿章的这番见解确实高超,连商场里滚打的盛宣怀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中堂见解真是一针见血,就是宣怀也没看出其中的风险根本,胡雪岩在商场上左右逢源,真不明白他好像也没发现其中的风险所在。”
“当局者迷。无论做官还是经商,都难免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当官者会被官位弄昏了头,比如张振轩父子;经商的再精明的,也有被厚利迷了眼的时候,只看到利外,脑子如同进了水,胡雪岩就是这种状况。”李鸿章如此解说。
“宣怀是在官场和商场两头滚,不免也有猪油蒙了脑子的时候,到时中堂一定救我。”盛宣怀郑重的给李鸿章施礼。
“真是,你何必这么郑重。你是我的臂膀,我当然不能坐视你跳火坑。”李鸿章说,“但是,求人不如求已,你时时小心,永远多比别人长一双眼睛,不仅要看脚下,还要看长远,不仅要看前面,还要看背后,这是最根本的。”
“宣怀谨记中堂教诲。”
李鸿章压根就没打算去广州,所以不妨在上海多呆几天,等了六七天,京中的消息就到了,报告说朝廷已经收回派他督粤的成命,要他在上海统筹全局。果然,次日上谕到了,除了要他暂驻上海,还要他与法国特使脱利古谈判。脱利古是法国驻日本的大使,被法国总理茹费里派为特使,前来与中国交涉。李鸿章与脱利古见了一面,脱利古先是指责中国暗中支持“刘匪”,又指责驻法国公使曾纪泽太不友好。李鸿章说朝廷派我与贵使见面,就是为了中法友好。刘团杀死贵国海军上校,实在与中国无关。脱利古告诉李鸿章,要想中法友好,中国需有实际行动,一是允许开放红河至云南通商,二是不能支持黑旗军,三是不能干涉法军在北圻的行动,办到这三条,就能保持中法友好。
李鸿章以为,除第二条可勉强为之外,第一三条都难办,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法国在越南的行动,中国不可能不干涉。
脱利古说:“那我可以明白的告诉阁下,中国若不能答应这三条,双方失和就是不可避免了。我顺便还要告诉阁下,因为本国海军上校被刘所害,法兰西帝国如今上下只有一个声音,要为李维业复仇,要为法兰西雪耻。国会已经通过了政府的法案,已经向越南增兵增饷。新任东京湾司令官孤拔中将已经乘军舰到越南来了。”
“法国增兵,是在刘永福进攻河内之前,不能把法国舰队到越南说成是为李维业复仇。这一点你和都清楚的很,中国固然希望和平,但要把开战的责任推到中国头上,我们也是不答应的。上次我刚与贵国公使宝海和谈,双方都表达诚意,法国表明并不针对中国,结果转回头来贵国就增兵,让我对朝廷都没法交待。”李鸿章虽然主和,但谈判的时候他从来机敏的很,一眼就看穿脱利古的阴谋。
“总之,现在是刘匪害死了法国海军上校,法国不可能袖手旁观。”脱利古强辞夺理。
接下来李鸿章又与脱利古会谈多次,脱利古咬住三条不肯松口。
李鸿章权衡利弊,觉得即使失去越南,也不能为此与法国开战。于是上奏朝廷,建议要力维和局。如果中法失和,法国不会与中国在陆上决战,“彼必多派兵船北犯津沽,南闯粤海,甚或声东击西,捣虚避实,以分我兵力,摇我人心。昔林则徐据虎门,而敌从定海入浙、入苏;僧格林沁据大沽,而敌从北塘入京师。今越与内地相去数千里,若陈师远出,而法反戈内向,顾彼失此,兵连祸结,防不胜防。”法国人依仗的是海军,而中国海防得力的船只北洋只有超勇和扬威两条快船,南洋也只有超威、扬武两只,是没法与法国人海战的。
这个时候,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也向总理衙门上了一个禀贴,劝中国不要卷进越南事件中,不要为这个徒有虚名的属国付出牺牲:“若中国以为越南之事于国计有重大关系,以致法国在彼动兵,中国不得不派兵交战防害,应知中国一动手,并非在越南交战,反系在北京城根了事。法国得到攻向中国之机会,除水师兵船在沿海作事外,法国海军陆战队必一直往北京。因为占据北京,中国何事都答应之故。”
恭亲王等人看到李鸿章的奏折和赫德的说贴,觉得颇有道理,万一法国人进犯北京,难道太后皇上再次巡狩热河不成?想来真是可怕。所以取消了让李鸿章入粤督师的前命,让他先回北洋大臣本任,以固京津之防。李鸿章得了这个上谕,长舒了一口气,觉得自己总算从火坑边上跳了出来,立即离开上海赴天津。
此时,越南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李维业被斩后,交趾支那总督立即任命交趾支那驻军总司令滑波为东京地区总指挥,率一千余人,配备充足的火力赶往河内。又任命海军上校孤拔为东京湾海军司令,率从国内增派的远征军包括四艘军舰、三千名援兵赶到了河内。法军力量大为增加,不必再担心黑旗军前来进攻。法国外交部长给交趾支那总督发来一个电报,认为:“越南都城顺化是冲突与斗争的策源地,从那里发出了一切在东京继续战斗的命令及向中国请求援助的呼吁。一旦顺化政府被打败,在红河两岸的抵抗失去了领导,这抵抗或者就会停止。至于中国,在安南屈服之后,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与我们打仗呢?”根据这一指示,滑波、孤拔制定了一个两路出击的计划,一路由孤拔率领七艘舰艇和一千名士兵攻取顺化,波滑则率二千余士兵攻打黑旗军防守的各据点。
孤拔攻打顺化的战斗非常顺利,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战斗,越南都城顺化就成囊中之物。那时候越南国王去世,被几个主和大臣树起的新越王,被迫与法国签定《顺化条约》,越南为法国保护国而载入条约,而且下令北圻各军停止抵抗。越南朝廷向法国投降了。
滑波进攻黑旗军并不顺利,黑旗军节节抵抗,使他大费周折。但如今越南朝廷已经宣布放弃抵抗,原来配合刘永福作战的越南官军一哄而散,越南官方也不再给他军饷。清军也是坐壁上观,云南、广西原来说要给饷银,如今也是口惠而实不至,导致黑旗军缺饷严重,军心不稳,在法军强大的攻势下,先后丢失了怀德、丹凤,最后退到了山西。
法国人在越南占了大便宜,整个越南已经成为他们的保护国,收拾黑旗军也非难事,但要是与中国开战,却仍然有所顾虑。所以他们希望中国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从容收拾越南和黑旗军。于是法国政府再次命令脱利古北上谈判。脱利古口气硬的很,连越南是中国藩属国也不承认,说法国在越南的一切行动,都与中国无关。李鸿章密奏朝廷,认为现在越南已经与法国定约,中国的实力根本无法改变现实,所以不如承认现实,避免中法之间发生战争。
两江总督左宗棠的态度与李鸿章恰好相反,他认为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中外皆知,越南沦为法国之手中国一声不吭,失去一个越南不说,朝鲜怎么办?俄国、日本都在窥视着,有越南前例,他们必然会效仿。法国人增兵也没什么好怕的,他能增兵三千,我便可增兵三万,反正他们万里之遥,总没有中国守株待兔方便。而且法国要在中越边界开战,必然要靠陆军,而他们的长处在海军,所以更没什么可怕。
“我要到前线督师!”左宗棠在他两江总督府,天天这样对人讲。
主战的不光左宗棠,还有京中的清流,他们更是交章上疏,要求向法国开战。向法国开战当然不是那么简单,但朝廷如果继续沉默无言,天下人心岂不失尽?
“左宗棠要求前线督师,李鸿章却是吓破了胆子。”慈禧看罢两人的奏折如此评价。
“左侯相一不分清红皂白,向来就是强硬立场。”恭亲王这样解释。
“不过如果朝廷真如李鸿章所言,那朝廷的脸面可就丢尽了,不仅在大清臣民面前丢脸,也丢到列强面前了。”慈禧太后说,“宁愿战死,不能被吓死。左宗棠这话有些过头,但也不是没有道理。法国一要胁我们就投降,这人丢得大不大?”
的确大。恭亲王也没说要立即向法国人投降。不宣战,但可以做出一些强硬些的布置。他向慈禧太后建议。
慈禧同意军机的建议,驳回李鸿章的奏折,通报各国驻华公使,越南久列中国藩属,为天下各国所共知,如果法军竟侵入我军驻扎之地,惟有开仗,不能坐视。清流干将张佩纶又奏,请张树声立即回两广布防,李鸿章则回任直隶总督,又极力称赞广西布政使徐延旭为知兵大员,推荐他出任广西巡抚。朝廷为了安抚清流,张佩纶的这个奏疏一概照准,李鸿章回任直隶总督,张树声回任两广,徐延旭则被任命为广西巡抚。又密谕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左宗棠、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刚刚回任的张树声、云贵总督岑毓英、广东巡抚裕宽迅筹布置备边备战,新任广西巡抚徐延旭则立即出关督师。同时又下一道谕旨,让巡阅长江水师的彭玉麟到广东督师。
对朝廷的这番布置,左宗棠仍然不满意。他亲自督师的请求被朝廷婉拒,于是又提议让他的部将王德榜募军,出关支援刘永福的黑旗军。不待朝廷批准,他就给在籍守制的王德榜去信,让他立即招募十营勇兵,加紧训练,准备出关抗法。又给胡雪岩写信,让他筹备五万两饷银。二万两要让王德榜带到军前,交给刘永福,因为去年唐景嵩来见,他曾经说过,只要刘永福打出名堂,他就拿自己的养廉银给刘永福犒赏部属,如今刘永福立了大功,正是艰难的时候,他不能食言。三万两要给王德榜做出征军饷,兵勇离家,走前每人要预支部分饷银安顿老人孩子,五千人,每人五两就是两万五千两。然后还要胡雪岩想办法购买一批军械,水雷要二三十具,火枪要六七千杆,王德榜部要一人一杆,同时给刘永福带去几千杆。此外,火药、子弹等当然也要配备。
胡雪岩接到左宗棠的信,立即开始筹备。上海阜康的档手劝他说,是否先帮左侯相购齐军械,至于饷银,还是请侯相让江宁藩司想想办法,因为阜康银根有些紧。现在局势不稳,要防备将来大家都要兑现银。胡雪岩说:“局势不稳,有钱人都是往上海跑,上海是洋人租界,要比其他地方更安全。所以,只能是存银的多,取钱的反倒会少。”
对于胡雪岩的说法,阜康档手不同意:“大先生,这次乱子和上回长毛不一样,长毛是在内地乱,所以内地的人都往租界跑。这回却是洋人闹,到时候法国把海口一封,洋货进不来,土货出不去,上海无论洋人还是华人的生意,都要受影响,大先生请想,那时候有谁揣着银子到上海来?”
档手的话说的一点不错。胡雪岩也不是没这么想,可是左宗棠吩咐的事情,他怎么好推辞?“你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不过,局势还不至于立即变到那么糟。上海也不光是法国人的天下,英、德、美、意等国都有生意,法国不会轻易冒得罪一大帮洋人国家的风险。”胡雪岩这样分析,劝老刘也劝自己,“再说,侯相说的明白,因为兴修水利,江宁藩库也空虚的很,还要备不时之需。所以你想,不是没有办法,侯相能向我开口?孬好我背个财神的说法,如果连左侯相要用七八万两银子都拿不出,这话一传出去,大家肯定要怀疑阜康的实力,都拿着银票来提现,那岂不比法国人进攻上海都可怕?”
这个理由的确不好驳,既然胡雪岩拿定了主意,老刘也不好再说什么,帮着胡雪岩去办就是了。胡雪岩的手下,与江南制造局及驻沪的洋人军火商联系了个遍,几乎把上海的军械存库全部搜罗光了,总算张罗了个差不多。胡雪岩把购齐的军械列了个单子:水雷二十四具、棉花火药一千磅、棉花信子火药一百磅、洋火箭一百枝、两磅熟铁后膛过山炮十尊、开花炮弹六百个、铜管拉火一万七千枝、马梯尼步枪二百杆、子弹二十万颗……
胡雪岩代左宗棠购买军火的事,李鸿章很快得了电报。他连连叹息,只怕勉强维持二十年的中外和局要打破。京中的清流们还在一个劲的聒噪,恭王来信,深感忧虑,不向法国示威,清流们没完,要向法国示威,无异于火上浇油,一旦中法失和,实在没有多少胜算。督师滇军的唐烔,一个劲叫苦,说兵勇不习越南的酷热和瘴气,十之二三因此没有战斗力。滇越虽然山水相连,但山高林密,运输万难,大军后勤保障实在问题太多。另有传言,唐烔娇贵惯了,入越后叫苦连天,嫌越南水涩,要从昆明专门给他运饮用水。桂军也好不到哪里去,徐延旭身体不好,自从天热后他就回到广西龙州避暑,根本不在军前,军情瞬息万变,万一中法打起来,统兵大员如此,胜算何在?所以,恭亲王的意思,还是要李鸿章勉为其难,继续与脱利古谈判,能和则和。李鸿章再和脱利古谈,脱利古除了坚持几个月前提出的三项条件,态度更加傲慢,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云贵总督岑毓英其实也不愿中法失和,两广总督张树声也怕中法失和法国用兵广东,所以也不是特别主战。京中的清流只是纸上谈兵,对和局威胁最大的就是两江的左宗棠。对付左宗棠,不能用擒贼先擒王的办法,因为这个“贼”有收复新疆的大功,很难撼动。那只有采取第二个办法,削其臂膀。胡雪岩简直无异于左宗棠的第二个藩库,用钱比从藩司那里还方便。所以,李鸿章下决心,要拿掉胡雪岩,让左宗棠两手抓空,到时候他也就只剩下放空话的本领了。
于是李鸿章发给盛宣怀一个电报,招他到天津来议事。两人议了整整一上午,盛宣怀说:“中堂放心,办法我已经想好了,不过,中堂不要太急,容职道一步步的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