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从师爷到侯爷男人榜样左宗棠

平步青云 第三十九章 阵斩法酋上

    李鸿章赶到天津数日,吴长庆关于朝鲜兵变事件处理情况的详报到了。事情处理的非常干净利落,原因是吴长庆用对了一个人――袁世凯。

    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他的祖父是袁甲三,当过曾国藩的幕僚,叔父袁保桓当过李鸿章的总粮台,嗣父袁保庆与淮军名将吴长庆又是好友,所以与湘淮二系都有渊源。不过他科举非常不顺,而且有些不屑,两次乡试不第后,便把书烧掉,表示大丈夫当立功疆场。本来他可以直接投奔李鸿章幕府,但他认为李幕人才济济,自己难有出头之日,因而投奔在山东当海防总监督的吴长庆。

    朝鲜事件发生后北洋出兵,吴长庆要渡海去朝,袁世凯自告奋勇,要求出去厉练一番。吴长庆稍作思考,慨然答应。袁世凯得此机会,大为兴奋,当夜给二兄写信,在信中说:“弟限于资格,难期在中原发展。弟此次赴朝,当处处争先,若能握兵符,不愁朝王李熙不用我。朝王昏庸之辈,先是被其父执政柄十余年,继则由王妃擅权,无能如此,将来夺其权掌于弟手,犹翻掌耳……”时袁世凯不过二十六岁,其野心已勃勃。

    军舰从山东烟台芝罘港起航,两天后到达朝鲜南阳港,吴长庆命令一营先登陆抢占滩头。营官见天色已晚,地形不熟,不敢登陆,找借口说:“兵勇大多晕船不能立,请军门允准,在船上暂休息一晚,明日一早登陆。”

    吴长庆在军中素有勇将之称,听此言大为震怒,严厉训诫。袁世凯挺身而出说:“世凯不才,愿率军抢滩登陆。”

    吴长庆说:“世侄勇气可嘉,但海岸情形不明,或许会有倭寇的伏兵,以身犯险,不是闹着玩的。”

    “世叔的关爱世凯感激不尽。兵贵神速,到了岸边不敢登陆,岂不让属邦笑话?世凯愿率一营兄弟前往,宁可战死,不能吓死。”

    吴长庆十分赞赏,当即宣布:“即日起,袁世凯出任前营营官,率所部即刻登陆。”

    袁世凯还有一请:“世凯遵军门大令,但行军打仗讲的是令行禁止,世凯从未带兵,临危受命,怕兵勇多有不服,不听号令者,请军门准世凯临机独断。”

    “好!”吴长庆当即宣布:“前营听我军令,自此唯袁世凯之令是从,有不从者,概由袁世凯军法从事。”

    众人喳一声。袁世凯换上戎装,站于军前:“前营将士听令,即刻随我抢滩登陆,世凯冲在最前面,要死世凯第一个。但,若世凯不死,有人贪生怕死,不肯奋勇前进,世凯定亲手斩于军前!”

    前营将士又是齐声遵令,声震屋瓦。

    军舰到了近岸,放下舢板,袁世凯身先士卒,率先下舰。一百余人分乘十几个舢板,登上岸去。原来大家都是提心吊胆,抱了一死的决心,可是岸上只有几十名朝鲜士兵,见是宗主国军队,立即整队相迎。袁世凯不费一刀一枪轻松完成任务。然后率本营人由朝鲜士兵带路,找地方安营扎寨,为大军准备晚饭。吴长庆登岸后,行辕已经备好,晚饭已经做就,自然对袁世凯赞不绝口,袁世凯之名很快传遍军中。

    第二天一早,闵妃以朝王的名义派来使者,请大军入汉城,帮助稳定局势,恢复朝王之位。那时候,朝王的生父,也就是大院君李昰应,借助兵乱的机会,已经入主朝鲜王宫。在朝鲜,国王若是以旁支入正统,那么他的生父就被封为大院君。李昰正的儿子李熙在同治二年的时候承继大统,是为高宗。那时李熙才十二岁,开始由王大妃垂帘听政,后来王大妃倦政,把一切都交给大院君李昰应。李昰应执政后,对吏治、财政进行了一番整顿,惩处了一批贪官。他已经看到了王国的危机,所以千方百计加强国防,造战船,修炮台。这些当然要花钱,钱从何来?自然是从百姓身上盘剥。如何避免被日俄等国侵略,他的主张是锁国,以为不与各国通商,不与各国打交道,各过各的日子,朝鲜就安全了。这当然是枉然。日本早在悄悄的活动,他们知道没法说通大院君,就结交王妃闵氏一族,鼓动他们赶走大院君。到了同治十二年,朝鲜百姓因为反抗盘剥纷纷起事,闵氏集团趁机发难,以还政为名,逼大院君交出权力,闲居到云岘宫。闵氏集团掌权后,变锁国政策为开国政策,恢复了同日本的邦交,请日本人作顾问,整顿财政,训练军队,除此之外并无什么富国强兵的具体办法,反倒是日本浪人气陷嚣涨,令朝野内外颇多怨言。大院君看到机会来临,暗中派出自己的人到军中活动,争取支持。恰因为欠饷严重、军米霉变,士兵哗变,再加民众亦多有协从,所以兵乱如野火烧荒,迅速蔓延,他们喊着杀死妖妇、驱逐倭寇的口号冲进王宫,闵妃仓惶出逃。国王李熙见京城大乱,无力维持,只好请大院君再次入宫。大院君于是第二次掌权。他担心闵妃卷土重来,所以宣布王妃已死于乱军之中,并举行国葬。

    不过,闵妃并未死,而是逃到了中州一个远亲的府上,所以一听到清军到来的消息,立即派来特使,把兵乱的责任完全推到了大院君头上,希望大军进驻汉城,帮助平乱。特使还告诉一个消息,日军五百余人已经到了仁川,随时准备进驻汉城,如果清军不能迅速行动,就可能被动。

    袁世凯建议,大院君是支持兵乱的,那么,如果大院君继续柄政,大家都认为朝鲜秩序并非恢复。而国王重新掌握政权,那么至少在表面上,已经表示朝廷已经控制了局势。所以,恢复朝鲜秩序,第一步要把大院君软禁起来,让朝王复政,而后派军到各地平乱,那时候日本就没有任何借口了。大家赞同袁世凯的主见,至于如何软禁大院君,袁世凯亦有一主意,说出来大家也都称妙。

    仍然由袁世凯率前营五百人星夜赶往汉城,并于天刚亮时着人持信给大院君,告诉他天朝大军两千人已经在城外驻扎,吴军门随后就要进宫面见。大院君没想到清军来的这样快,所以十分恭敬,表示吴军门一到他就前来劳军。第二天上午,吴长庆到达军营,大院君带十几人的护卫到军营劳军。袁世凯把大院君的护卫带到另一营帐中款待,这些护卫刚刚进帐,就被伏兵乱刀杀死。袁世凯回到大帐,向吴长庆点头,表示事情已经办妥。吴长庆勃然变色,说:“此次兵乱,是因为欠饷之故,本是极平常的事情,大院君却借机夺权入宫,诛杀异已,引用私人,罪当勿赦,念与朝王有父子之情,姑从宽假,请速登轿舆,乘兵轮赴天津,听朝廷处置。”话音刚落,护卫已经架起大院君,塞到轿子里,立即送往海岸,由威远号送到天津。大院君此后在保定被软禁三年后释回,此是后话。

    押走大院君,袁世凯请缨进汉城平乱,大家都顾虑人马太少,而袁世凯则认为,大院君被擒,乱军强龙无首,并不可怕,晓以大义,不愁不平。他亲率百余人突然赶到乱军驻地,说:“大院君已经束手就擒,送往天津,天朝大军五千余人已经驻扎城外,你们若是现在投降,概不追究,否则大军入城,玉石俱焚。”清军已经兵临城下的消息早就听到,现在见大院君又被擒走,乱军纷纷投降,兵不血刃,汉城得以平定。而后袁世凯请吴长庆准他带一百人前去中州,保护王妃回京。“军门请想,当朝王与王妃并肩坐在王宫的时候,有谁还怀疑局势已经恢复如常?所以,请王妃回宫,比千军万马更有用。”

    袁世凯说的有道理,吴长庆照准。闵妃被袁世凯护送回到宫中,次日与国王李熙一起出现在大殿上,国王当即宣布,将请清军帮助平乱,行文各地配合大军行动。

    京城轶序恢复,朝王亲自到军营中来见吴长庆,请求把袁世凯借给他,当他的军事顾问。吴长庆以营中离不开为由拒绝,但经不住朝王的恳求,同意袁世凯帮助训练新军。袁世凯故作为难,说朝军用的都是大刀长矛,再怎么训练也无用,如果请他去训练新军,请先拨给一个营的装备。吴长庆当即答应。

    袁世凯从军中选了五十人,又从朝军中选了五百人,发给洋枪,作为王宫的亲卫军,当天开始训练、值勤。

    在兵乱中逃回国内的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带兵气势汹汹到汉城来。朝王召见他的时候,正巧袁世凯也在。袁世凯说:“公使先生口口声声要带兵进汉城,俗话说要师出有名,请问公使兴师的理由是什么?”

    花房义质说:“请问贵国出师的理由是什么?”

    “很简单,”袁世凯说,“朝鲜是我大清藩属国,帮助属国平乱是应朝王之请,也是大清国的责任。现在朝鲜局势已经尽在朝王掌握之中,公使还是率你的人马回去吧。”

    “蔽国在此次兵乱中被杀死数十人,朝鲜理当拿出赔偿办法来。”

    “赔偿办法总会有的,但若想以此为由带兵前来,实在于理不通。而且我大清军队在此,双方语言不通,到时起了纠纷,打了起来,公使先生说是怨谁呢?”

    花房义质进宫时已经看到王宫卫队清一色来复枪,今见袁世凯毫不畏惧,朝王夫妇又是唯命是听的样子,知道大势已去,同意谈判解决,悻悻而去。

    李鸿章对这个结果很满意,不大动干戈而平定兵乱,尤其是与日本没有产生磨擦,日朝将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甚是心慰。吴长庆在报告中,把袁世凯列为首功,称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袁世凯的名字李鸿章还是第一次听到,能为吴长庆列为首功,肯定确有所长,看看年纪,竟然只有二十几岁,更加大起兴趣,将来有机会,一定见见此人。

    朝鲜的事情顺利平复,法越的事情也有好消息。新任法国公使宝海从上海到北京,路过天津时,前来拜访李鸿章,他对李鸿章说,法国在越南只求通商,毫无侵夺其领土的意思,更无与中国为敌的想法。李鸿章获此消息大为兴奋,挽留宝海在天津深谈,同时立即报告总署,认为“法国即有此态度,和议大有可能,倘能像此次朝鲜事件之和平解决,实为中法越之福”。总署同意让李鸿章与宝海谈判。

    当时法国对付越南绰绰有余,但要与中国对抗,心里还是没底的,所以法国政府定了个调子,那就是逐步吞并越南,但尽量避免刺激中国,尤其避免与中国开战。宝海正是为这样的使命而来。此时马建忠已经回到天津,因为他在法国留过学,所以李鸿章派他先与宝海谈判,最后再由他与宝海讨价还价,签订了《李宝协议》。这个协议约定,中国撤退越南北圻的军队,法国则在条约中声明“无意侵占越南领土”,准许外国商人溯红河到中越边界通商,以红河为界,南北分别由中法军队巡查保护。李鸿章以为,如果双方能够履行条约,无异于干戈化玉帛。所以他出了一口气,以为中法从此相安无事,中国可又得几年安定。

    但这个协议朝野上下不太好接受,尤其是退兵一条,朝廷刚刚命令滇粤军队出关赴越,现在又要他们撤回边界,岂不有失轻率?允许外国通商到中越边界,无疑会给洋人肆无忌惮的窥探西南边陲提供条件,更无可忍者,中国的属国,为什么要由中法双方来巡察?主战最强硬的是清流领袖李鸿藻,他提出整军备边,派出军舰,东击倭寇,南击法兰西。对这样的建议,不要说李鸿章觉得可笑,就是慈禧太后也觉得是纸上谈兵,不自量力。左宗棠当然是主战的,他主战又与清流们不同,不是空谈天朝上邦如何如何,而是作了颇为实际的分析。作为支持越南的一条重要措施,他建议朝廷派人面见刘永福,坚定他抗法的决心,然后在粮饷弹药上给予切实的支持。而且把他所搜集的有关刘永福的资料一并呈上。

    真是无独有偶,此时吏部一个叫唐景嵩的候补主事上书,主动请缨,希望朝廷准他前往越南细探越方对中法的态度,面见刘永福劝他抗法。这个叫唐景嵩的候补官,家是广西灌阳,因为越南安危直接关系桑梓,所以对越南形势比别人更为关注。当然,他此时主动请缨,也有借机出头的意思。这也难怪,他自同治四年中进士,点翰林,散馆后任七品庶吉士。十五年后才升一级,为六品吏部主事,而且还是候补,实际等于没有任何职务。宦海浮沉,谁不想创造机会一展才干?

    他献上一条“救越南至便之计”。他的计就是起用刘永福。 他在奏疏中说:“臣维刘永福者,敌人惮慑,疆吏荐扬,其部下亦皆骁勇善战之材,既为我中国人,何可使沉沦异域?观其膺越职而服华装,知其不忘中国,并有仰慕名器之心;闻其屡欲归诚,无路可达。前者河内之捷,海岛闻知,至今夷见黑旗,相率惊避。正宜奖成名誉,借生强敌畏惮之心,若明授以官职,或权给以衔翎,自必奋兴鼓舞;即不然,而九重先以片言奖励,俟事平再量绩施恩。若辈生长蛮荒,受宠若惊,愿效驰驱,不敢负德。”

    然后再陈必须派人前往的原由。“惟文牍行知,诸多未便,且必至其地,相机引导而后操纵得宜。可否仰恳圣明,遣员前往,面为宣示,即与密筹却敌机宜;并随时随事开导该国君臣,释其嫌疑,继以粮饷。”

    最后则是毛遂自荐。“ 以上各节,发一乘之使,胜于设万夫之防,岂非至便?惟使臣难得其人。越南四境虎狼,强之以行,其气先馁。昔汉陈汤为郎求使外国,傅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皆以卑官而怀大志,卒立奇勋。微臣慨念时艰,窃愿效陈、傅之请。刘永福所部皆属粤人,臣籍隶广西,谊属桑梓,则前往出于有因;寓越之粤人极多,情势易于联络。今者琉球固无望矣,朝鲜又生事矣,日本、俄罗斯皆睢盱而欲蠢动者也,民穷财尽,巨患日深,苟可以裨救万一,虽职系小臣,亦不得诿为分外之事。其济,国之灵也;不济,则臣粉身蛮徼,均不必在顾计之中。臣不冀迁官,不支岁帑,抵越南后,毋庸援照洋使章程办理;惟乞假以朝命,俾观瞻肃而操纵有权。奋往之忱,矢诸夙夜;一得之虑,期报涓埃。”

    唐景嵩的上疏深得军机们的赞赏,恭亲王、李鸿藻、宝鋆,都是异口同声,认为与左宗棠所奏真是不谋而合,确实是条援越抗法的妙策。只是“假以朝命”的请求谁也不敢答复。以朝廷的名义让他前往,将来有麻烦,朝廷脱不了干系。 不过,既然唐景嵩有此雄心和胆略,不让他去实在有些可惜。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几个拿出了主意,隔日下了一道意思含糊的谕旨:“吏部候补主事唐景嵩,著发往云南,交岑毓英差遣委用。”吏部候补主事何意突然交云贵总督差遣委用?朝廷意图唐景嵩心里明镜似的:要他去云南是假,默许他入越是真。此行若能说动越南政府和刘永福坚持抗法,保存北圻,则朝廷有委派得人之功;反之,如惹出乱子,法国质问起来,则可以推说是他个人擅自行动,从而诿卸责任。

    朝廷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没有动摇唐景嵩的报国雄心,他满怀豪情出都赴越。临行时,他的会试座师宝鋆在同和居设宴饯行。宝鋆也是负了恭亲王的托付前来,他说:“维卿此行,似乎名不正言不顺。不过,朝廷的苦心,维卿自当体谅。此事极为出奇,出奇必求制胜,对维卿,我是寄予厚望啊。”

    要去越南,唐景嵩打算必须见一个人,那就是左宗棠。两人不谋而合,前去听听左宗棠的意见当然对他的越南之行大有好处。再则,若能获左宗棠好感,将来有他向朝廷说几句话,对自己的仕途当然大有好处。他乘轮船先至金陵,怕左宗棠不见他,所以在自己的手本中夹上一字条,特意说明为入越劝说刘永福之事特来求教。

    唐景嵩的手本递进去,久久没有结果,没说见,也没说不见。唐景嵩有二两银子给门房,所以门房很客气,邀他到门房里喝茶,劝他说:“唐大人耐心等等,今天胡大先生来见侯相,说话会久一些。你的手本既然已经给了金老大,他没说不见,那就还有见的可能。”唐景嵩着急的不得了,嘴上还要说:“有劳老哥哥,我不着急。”

    左宗棠确实在见胡雪岩。这次是为胡雪岩办电报的事。胡雪岩几个月前开始架设上海到金陵的电报线,终于架好了,发报机等等设备也都到位,没想到试发时不能成功,忙了十几天也无结果。后来有人提醒,是不是电报器材有问题,这才悄悄的委托美国洋行派人来瞧,果然是电报器材有问题,都是劣质而不能用的。这件事情因为是胡雪岩悄悄请怡和大班的亲威来办,根本没法摆到桌面上与怡和洋行谈。后来再找人根本找不到,说是已经回国。与怡和洋行老板谈私下谈,他大为吃惊,说根本没有这样亲威。胡雪岩大呼上当。几经曲折,才算弄清楚,原来是有人在里面做了手脚,以重金收买了洋人,只要让胡雪岩办砸这事,洋人方面的损失,他加给二倍的赔偿。这人是谁,却又是无论如何无从打探。

    “肯定是盛杏荪。”胡雪岩在心里说,但他没有任何凭据,所以这个猜测也不敢说给左宗棠。依左宗棠的脾气,如果他上一个奏折,朝廷再让胡雪岩拿证据,那岂不是打不着狐狸惹一身骚?所以他只给左宗棠说,怪自己不长眼,让洋人给骗了。

    “你这么一个精明的人,也让洋人骗了?”左宗棠有些奇怪。

    “可不,”胡雪岩说,“玩了一辈子鹰,让鹰啄了眼睛。”

    “损失有多少?”

    “损失没多少,几万两银子的事。”

    “那你是什么意思,以你的脾气,非要争一争的。”左宗棠知道胡雪岩是个不轻易认输伯人。

    “算了,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这件事上,我不想再争了。我想好了,除了原有的生意要维持,不再向他处投资,明年我要继续在丝上与洋人见见高低。今年洋人已经收不到生丝,明年我再抻他们一抻,非要他们从我手里买不可。”

    “你是要自己和洋人斗法了?如果最后洋人屈服,都要来向你买茧子,你的赚头一定大的很。”左宗棠对胡雪岩此举的意图不甚明了。

    “也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大人可知道,洋人已经在上海、杭州建了四个机器剿丝厂。听人说,一台机器就能顶一百个人土法剿丝。一个机器剿丝厂,就有十几台机器,大人请想,这些机器厂一开,那要有多少家小作坊要倒闭,有多少人生活无着!而且,如果这四家赚了钱,洋人资本雄厚,会立即一窝蜂似来投资,有了机器剿丝,继而机器织绸织缎,那时候,江南的农家无论养蚕还是纺织,都要一律破产。那时候什么苏绣、杭绣、宁绸都被洋人挤掉了,大人想想,可怕不可怕?”

    “照你这么说,果然是可怕。不过,只凭你的力量,怕是胳膊拗不过大腿。”

    “当然不能单靠我自己,几家丝茧大户,也都通过气的,到时候一起对付洋人。”胡雪岩说,“这种法子,洋人叫商战。”

    胡雪岩告诉左宗棠,沪上有个叫郑观应的,写了一本书,叫《盛世危言》,他有一个说法,国家要富强,要善于与洋人打商战。“大人知道,我是不读书的,这些都是朋友看了书告诉我的。据他说,洋人船坚炮利,根子上却是他们国家重商,象打仗一样全力以赴发展商业,所以像英吉利这些国家,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他们的商人把生意做到了世界各国,赚到了大笔银子,反过头来再武装他们的军队,他们的军队随时为本国商人提供保护,所以商人们赚到了更多的银子。”

    “哦,这个说法倒是新鲜的很。几时你把这本书淘弄一本,让我看看。”听左宗棠的语气,的确对这本书很有兴趣。

    “好,光镛一定上心--比如四十年前,林文忠公在虎门硝烟,烧掉的不过是英国人贩卖鸦片的九牛一毛,可是他们派了军舰来了,不惜以战争来维护他们商人的利益。可是在我们大清国,不要说商人在国外吃了亏,就是在大清的国土上,商人们要办成件事多么难!士农工商,商是排在最末位的。可是在英吉利国,大商人被赏到公爵的,比比皆是。”

    “就像你,经商出了名堂,也可以赏红顶子,穿黄马褂。”左宗棠调侃说。

    “那可不一样,大人,我的红顶子、黄马褂都是大人帮着弄来的。没有大人,哪有我胡光墉?”话说至此,胡雪岩十分认真,以示不敢忘本。“我还听说,东洋日本,国家拿了钱办成了企业,开始赚钱的时候就交给商人们去办,日本人是在拼命的学西洋人,他们也要打商战。”

    说到日本,左宗棠向来是一副轻蔑的神态。“小小的倭寇,无论他打什么战,都难成气候的。不过,天下如果多一些像你这样的巨商,办起事来确实容易。从前西征,几十万两银子只消说一声你就备齐了。如果我手里有十个胡雪岩,发一句话,就是买几艘兵船,也不过是眨眼间的事,何惧他法国、日本?雪翁,依我看中法必有一战,到时真闹的不像话了,我要到前线督师去,那时候要粮要饷,还是要你来帮我。”

    胡雪岩慨声应诺:“光镛愿为大人效劳。到时候十万八万,只要侯相说一声,还是拿得出的。”

    “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见话已经说得差不多,金老大递上唐景嵩的手本。“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也要见我?”

    金老大把夹在里面的字条递给左宗棠说:“这个人,是要见刘永福的,大帅不是说应该支持刘永福抗法吗?”

    “不错,我在折子中也是如此说。莫不是朝廷依了我的奏议,特意选拔的人才?叫进。”

    胡雪岩拱手说:“侯相有公事,光镛告退。”

    左宗棠吩咐:“雪翁什么时候走?走前我请你吃顿饭。”

    胡雪岩说大约还要有两三天,处理完电报的事才能走,到时一定来向大人辞行。

    这时候唐景嵩已经进门,给左宗棠行跪拜礼,左宗棠也不客气,等他站起来,问:“你要去见刘永福,是朝廷看了我的折子,特意派你去的?”

    唐景嵩虽然紧张,但人还机灵,并不正面回答,而是说:“谁都知道侯相是百战百胜的将军,向来不向外国人低头。刘永福所部屡次重创法人,正可为朝廷所用。卑职愿前往为朝廷效力,临行前特来向侯相请教,侯相有何吩咐,卑职洗耳恭听。”

    左宗棠侃侃而谈,足有个把时辰,最后总算说到刘永福:“你去见了刘永福,告诉他,好好的打,打出名堂了,保顶戴保花翎,本侯不遗余力。”

    金老大看时候不早,高叫一声:“大帅请喝茶。”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