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步青云 第三十五章 瞬息京华上
左宗棠回京后,身体依然不舒服,请医生看过,说大约是中暑了,让他好好休息。但他的脾气,如何能休息的了。首先自然是要写一个奏章,报告永济桥工程情况。他是大言惯了的人,下笔不免铺张,报告了此次巡察所见,总结说:“直隶十余年为之无成、且群疑为不治者,计自开工至今甫阅月余,十余年积患,一扫而空,官民相庆。”官民相庆不假,但说是十余年积患一扫而空,这话就有些太轻巧了。这个奏章上去,慈禧太后看到时不禁笑了。左宗棠喜大言,一点不假。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个人是肯干实事的,这么把年纪,亲自出去巡阅,也真够不容易,也就只有左宗棠肯不避此劳苦。所以慈禧太后亲笔批道:“不到一月即有如此成效,实属难得。左宗棠不避劳苦,亲阅所部,督饬工程,尤为可贵。准左宗棠所奏,先急后缓、次第兴办永定河上下游工程。”
先急后缓、次第兴办并不是左宗棠的意思。他在这个奏折中说的是“上下并治,分道赴功,务求其速。”因为永定河水患实在太严重,不能一拖再拖了,因此他希望朝廷谕令李鸿章督饬所部,与王德榜部分段并进,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彻底解决水患问题,让永定河从此“永定”。让永定河“永定”谈何容易?左宗棠巡察河工的这段时间,慈禧也着实留意了一下脚下的这条永定河。前朝水患不太清楚,本朝以来几乎是三年两头闹,其中淹到外城的有三次,淹到内城的有两次。最近的一次是道光十年的时候,大水一直漫进内城。哪一朝也治河,康熙朝的时候下功夫最大,花了好几千万两银子,可是也不过是安定了几十年。如今国力非康乾盛世可比,要赔俄国人的兵费,李鸿章闹着要大购军舰,皇帝亲政、大婚转眼就到,自己还想修园子,哪里拿得出那么多银子来治河?当然也不仅仅是银子的问题,康熙朝治河有直隶巡抚于成龙可用,于成龙可是有名的治河好手,现在直隶总督李鸿章心思不在治河上不说,就是他有心治,他有那么大的本事吗?只是左宗棠忧国忧民的忠心可嘉,所以她添上这两句活络话,留下余地,先急后缓,哪些工程要急于动工,这当然大有伸缩,次第兴办,每年办多少,多少年办完,当然可以灵活掌握。
不过左宗棠并不如此看,他看到硃批中说“准左宗棠所奏”,那就是同意了他的建议,至于后面的两句并不去细究,而且立即动笔给李鸿章写信,请他配合,“上下并治,分道赴功”。理由有三条,一个是王德榜所部食的是西北军饷,西北本来艰难,而且刘锦棠已经计划裁军减饷,那么王德榜所部再继续就食西北,“陇虽无言,弟实无词自解”。再一条是他率军以来,所部有仗打仗,无仗可打也不赋闲,屯田修路治河,视为固然,如果闲下来,怕是会忧逸过久,反滋事端,因此要抓紧施工,不让他们有片刻余闲。最后一条,就是自己年纪大了,想在有生之年再办一两件实事,“弟行年七十,已为过望,亦复何求?但能早了一事,则心中可免一事之烦。解缚祛累,人己无负,即可上对朝廷耳。”总之,永定河的事他非要办好,办不好自己就于心不安。这话已经够推心置腹了。不过李鸿章接到他的信,并不如此看,他对幕僚说:“左老三功名心太盛,非要拉上我去垫背,我不能上当。慈圣说的清楚,先急后缓,次第兴办,他却要上下并治,这不是痴人说梦?”
左宗棠这个折子,也令恭亲王有些不痛快。恭亲王不高兴,不是因为他反对治河这件事,而是左宗棠的自行其事。他领军机二十年来,已经形成惯例,军机们一般亲自上折的时候不多,有所设想,往往是示意督抚或部院大臣上奏,这样军机们有回旋的余地,即使是有所奏,也大都事先与他通气。左宗棠回来后闷头起草奏折,写完后一字未露,就上达天听。幸亏这件事没捅什么漏子,如果是其他事情,左宗棠也这样自行其事,他这领班军机权威何在?有一个李鸿藻已经大感束手缚脚,若左宗棠照此行事,真是受他不了。
左宗棠却丝毫不去体味大家的感受,挽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所以写完给李鸿章的信,他就与宝鋆去谈王德榜所部赏银的事情。他以为,自己以侯相之尊,笑脸面对,宝鋆总会想想办法。户部管银子,一万两银子不过是九牛一毛,他在陕甘,那么穷的地方,说用万把两银子,藩司转眼间就给备好,何况堂堂户部!但他估计错了。宝鋆并不买侯相的笑脸,公事公办的口吻,说:“侯相开口,我当然尽心去办。但户部有则例,能否办得成,那要问过他们才好回个准话。”左宗棠说:“宝相管了几十年户部,能办不能办谁会比你更清楚?”宝鋆则笑笑说:“不然,此一时彼一时也。”
次日就有了回音,宝鋆说:“侯相,这件事情不太好办。”怎么不好办,他并不细说,而是拿来了户部的一个正式答复。不好办的理由很堂皇,一是没有旨意,二是没有支这笔银子的项目。左宗棠本来是想通过宝鋆的私人关系,请户部想想办法,没想到宝鋆却公事公办,更没想到户部还正式答复,这样郑重其事的驳复比打他一巴掌还难受。他气不择言,说:“不过是万把银子,不给就算了。”众人都不吱声。他觉得还不解气,说:“一万两银子没办法,我看是银子太少。户部的那些花花肠子,天下人谁不知?各省报销户部向来是都要一笔报效,还不都入了私人腰包?”
宝鋆不干了,说:“侯相,话不能如此说,哪个省,报销哪一笔户部要了报效?你是有人证还是有物证?”
左宗棠说:“哪个省报销你们不要银子?当年曾文正报销军费,户部经手人张口要一成回佣,天下谁个不知?证据还用找吗?户部一个小小的司库做寿,竟然办了二百余桌,而且全部上海菜,他哪来的银子?要抓贪官还不容易吗?只要看看他的家当,问问他年俸多少,说不清的全投进天牢,我看一个也冤不了。”
宝鋆冷笑说:“要照侯相的办法,天下怕是永无宁日。”
恭亲王这时也发话了:“你们都少说一句。季高这话说过了,户部有户部的规矩,你张口要一万两银子,一没旨意二没下笔项目,你让别人怎么办?又何必东拉西扯,说这些没用的?”
这是左宗棠入京以来,恭亲王对他说的最严厉的话。恭亲王向来包容,对左宗棠已经忍而再忍,今天终于不能不说。按左宗棠的说法,他这个王爷也该投进天牢。各部院大臣、各省督抚,有几个没有私款存在银号?又有几个没有大片的家产庄子?又有几个是靠俸禄?像左宗棠这样把养廉都捐出来的也有,但简直是凤毛麟角,而且他这种风骨,就是恭亲王也并不以为然。你要做清官你做去好了,何必攀扯他人?
左宗棠的倔脾气上来了,说:“当年我在肃州修城墙,花了一万多两银子,向户部报销,户部却要我按两万两银子报销,银子只给我一万,我当时一气之下,自掏腰包。不就是一万两银子吗?今天我就再拿我的养廉银来赏了娃子们,我先把今年的养廉银支了总成吧?”
宝鋆说:“侯相,你大该忘了,京官是没有养廉银的,只有一点儿俸禄。你那点傣禄经不住借的,而且,户部正在清理亏空,私人借银一概不准!”说完拂袖而去。诸军机也都相继走了。
左宗棠现在才发觉自己在京中真是孤立无援。他枯坐一会儿,气闷得不行,出了宫,回到贤良寺,气还没消,头晕、呕吐的毛病又加重了。郎中说还是中暑的毛病,年纪又大,需要好好静养。章怡劝左宗棠告假休息几天,病好了再说。左宗棠说:“告假,告假,不受这些王八蛋的气。”
左宗棠告假七天,七天后还是有些不舒服,主要的病状是胸口发闷。郎中私下对章怡说:“侯相的病根在中暑,但现在的病引子却是浊气郁积,心里不痛快。我开几味理气舒血的药,但主要还是靠他自己想得开。你们呢,也要想法劝劝,让他高兴才是。”
章怡遵医嘱,叫来管家,坦明她的主见:一是立即去胡雪岩在京城的银号,提一万两银票,交给咱们家老爷。二是由她来劝老爷推开心。自从章怡进了左家,善待下人,说话办事又干脆利落,深得大家敬重,她的主意大家无不赞同。管家唯一担心的是,大帅的规矩,没钱花了找他要,但不许向任何人索要。章怡说:“这个你们放心,由我来解释就是。”
提银票是管家和金老大亲自去,阜康分号的档手与两人早就极熟,而且胡雪岩走时有话,左宗棠手头不方便,无论用多少银子,一概照拨,连问也不要问。为借洋债的事左宗棠为胡雪岩担了许多是非,胡雪岩也确实从中赚了不少,上年又因为购买洋枪虚报价格的事让左宗棠有所察觉,胡雪岩现在是极力补救,只怕左宗棠不用他的银子。
章怡把一万两银票揣在腰里,要待时机成熟时拿出来。如何劝左宗棠心里没有细谱,不过有一点主意是拿定的,那就是劝左宗棠不能用一般办法,劝将不如激将,用在他的身上再合适不过;自己先要不拿这事当回事,才能劝左宗棠拿得起放得下。所以她开口就说:“老爷,我看你真是老了,虽然进京才半年多。”
左宗棠问:“何以见得?”
“老爷英雄气短了。”
“这话怎么说?”
“我问老爷,这些天老爷不痛快,是不是为银子的事?”
“是,也不全是。”
“让老爷烦恼的,不过是一万两银子。老爷在西北是使过数千万两银子的人,过手的银子比我们过手的饽饽还要多,如今却为一万两银子烦恼,不是英雄气短吗?”
左宗棠一拍大腿说:“幺妹你说的对,本侯也算是挥金如土的人物,实在不应该为万把两银子生气,说出去让人笑话。要在西北,我说要赏一万两银子,让他们今天拿来,不敢拖到明天。我在王朗青面前应下了,如今却拿不出,想来真是憋气。”
“银子我已经拿来了。”章怡把银票递到左宗棠面前,让他看了一眼却又收了回来,“老爷先不要问银子从哪里来,我先说来,老爷听听这银子拿不拿得。老爷自从封疆开府,平长毛、办船政、定陕甘、收新疆,花的银子不计其数,老爷自然是两袖清风,世人皆知,但有多少人靠着老爷发家暴富?有一个人更是名闻大江南北,被人誉为财神。”
“你是说胡光镛,他可是我的臂膀,实在说,没有他新疆就不可能顺利收复,所以,你不能对他说三道四。”
“老爷,我也没说他什么。我的意思是,他帮了老爷,可同时也做成了生意,如果没有老爷当他的靠山,他绝对不会有眼前的局面。他是个明白人,感激老爷还来不及呢。他到京里来,巴结朝中的大员,出手何止一万两万。所以,老爷用他点银子,他高兴还来不及。”
“我用他的银子已经不少了。在西北,每年他都要捐献诸葛行军散,冬天要捐棉衣,年年都是数万两银子。”
“他捐也是为了名,不是捐给了老爷。所以算不得老爷花他的银子。当然,这一万两银子,老爷将来高兴,可以拿养廉银还他。不过,眼下这银子必须先拿来用,老爷要让那帮人看看,死了张屠夫,咱一样不吃带毛猪。老爷要花银子,比他们谁都方便,要拿什么户部则例来为难我家老爷,他们做梦!”
章怡红口白牙,字正腔圆,底气十足,说得左宗棠大为高兴,连拍大腿:“就是这话,就是这话!莫说一万两,我要十万两,胡光镛二话不说立马送来。”
“好,这件事老爷就算同意了,现在老爷可以打发人,把赏银送到军前。”
左宗棠吼一嗓子,金老大进来了,吩咐说:“你们几个人,提上现银,送到王朗青军前。”
左宗棠心情好了许多,喝了一碗冰糖莲子羹,说:“明天我就入值,他们要气我,我偏气不倒。”
章怡却摇头,说:“老爷不能入值。老爷要继续病下去,让他们知道老爷生气了,要让他们心里发毛才成。”
“这又是什么讲究?”
“老爷先不要问什么讲究,我问老爷,以您的性子,你能服首贴耳,和他们这些人混到一块吗?”
“当然不能,我什么时候俯首贴耳过。”
“我说过,老爷是办大事的人,要耍小心眼,耍不过他们。这样也好,和他们太近未必就是好事。”
章怡告诉左宗棠,现在圣母皇太后最不高兴的就是军机这一帮人太和恭亲王贴心贴肺。你现在不见好于恭亲王,未必就是坏事。所以您大可借病在家休养几日,让圣母皇太后知道了也没什么不好。还有,京中能与左宗棠脾气相投的,就是醇王爷,不能与醇王爷隔了肚皮。现在圣母皇太后越来越看重醇王,有些事醇王说话反倒更管用。
左宗棠听了章怡的这般见识,大大称赞,说:“我一生没服过什么人,到了京中才明白,要论起朝中为官之道,我还真不如你这幺妹。”
章怡说:“老爷,你千万不要这么说,实话说,这不过是雕虫小技,京中官员多少人一生就是为自己的这些雕虫小技沾沾自喜。老爷是成大事不拘小节的人,老爷的性情,以我看入军机倒不如做督抚痛快。”
左宗棠又是大拍其腿:“对,对的很,当督抚说一不二,当军机却是低三下四。告病,告病,我要在家清闲些日子,反正入值军机,也无味的很。”
左宗棠不入值军机,但依然闲不住,亲自起草一份大办电报的奏折。章怡有些不解,“老爷不是看不惯李中堂吗?怎么帮他说话?”左宗棠说:“看不惯的是李二这个人,但办电报这件事的确该办,我是对事不对人。”不过章怡还有番见识,说:“老爷这折子,最好不要现在递上去。”左宗棠问为又是为何,章怡说:“老爷现在病中,怎么还这么起劲的写奏折,眼见的是装病。”左宗棠听罢呵呵直乐,夸章怡不愧是他的女诸葛。
有一天醇亲王礼贤下士,亲自来看望左宗棠。章怡让左宗棠把病装得重重的,少说话,多叹息。左宗棠像孩子似的,一切照办。醇王进来后,左宗棠挣扎着要行礼,醇王连忙阻止了。接下来左宗棠心事重重,醇王枯坐无宜,就告辞。章怡送到门外,醇王停住脚步,问章怡:左侯相好像心情很糟,到底是什么原因?
章怡说:回王爷话,奴才也不是十分清楚,大约是因为赏银的事。
于是把一万两赏银的事说了。章怡说:我们家老爷,不懂京中规矩,脾气又太刚硬,满眼里只觉得七王爷您最投脾气,可您是天潢贵胄,我家老爷也不好紧着打扰您,所以在京中感到孤单和憋屈。
说到左宗棠的处境,章怡一半是表演,一半是真情,眼圈不觉先红了。
醇亲王说:你多劝慰左侯相,等他好了,到我府上说话。
左宗棠继续告病,慈禧特意赏他一个月病假,等好利索了再入值。左宗棠赋闲在家,整理他历年所作诗文,共五卷,自题书名《盾鼻余渖》,找了一家书社刻印。这样一个月下来事情还没做完,他都有些怕上朝看那些令他厌恶的嘴脸,所以继续告病。
慈禧这次却有些怀疑了,说:“左宗棠中暑,怎么这么久还没好?”
宝鋆这回抢在恭亲王面前回话:“左宗棠在西北久历风寒,身体原本就不太好,所以虽是中暑,却是病去如抽丝。”这些天左宗棠不入值,耳根子清静了不少,宝鋆倒是希望左宗棠永远不能入值。
慈禧有自己的主张,不再问。等散了朝,她对李连英说:“小李子,章怡又有三四个月不进宫了吧?我都有些想她了。传我口谕,着她进宫来说说话。”
章怡奉到慈禧口谕,已经猜到了八九分,所以一边进宫一边盘算着过会儿的说辞。等到慈禧面前一跪,路上所想竟然一句也想不起来了。慈禧说:“你就别跪着了,叫你进宫来是说说话,又不是君臣召对,别那么拘礼。”
章怡谢恩站起来,说:“主子,您让奴才再给您揉揉肩吧,奴才这些日子,做梦都在主子身边。”
慈禧说:“你这张小嘴,就是会说话。”
章怡站到慈禧玉座后面,轻轻的给她揉着双肩。这种情形,使双方都随意了许多。慈禧好像是顺口问:“章怡,左宗棠病了一个多月了,还没好利索吧?”
章怡明白,在慈禧太后面前耍小聪明适得其反,所以决定干脆实话实说:“回主子的话,奴才的老爷身子没大碍了,只是心病难好。”
“这话怎么说的?”
“奴才的老爷,性子直,说话做事,没遮没拦的。”
“你说的不错,这是左宗棠的优点,他不像别人,有那么多弯弯绕;可是有时候说话太不过脑子,这又是他的毛病。”
“太后圣明。奴才的老爷还有个毛病,喜欢独来独往,遇事不太喜欢跟人家商量。比如这次他上的治河的折子,就惹得大家不高兴。”
“他的折子很好啊,不到一个月,工程就办利索了。”
“工程是不错,可是他上折子与大家没一句商量,他这样独来独往的性子,就是我也不喜欢。”
“你的意思是说,有人与他过不去了?”
“奴才不敢这么说。都是我家老爷办事欠思量。他巡察的时候,已经答应赏王德榜部众一万两银子,可是他又没向太后奏明,去和宝中堂商量,户部当然没地方出这一万两。”
“那是当然,就是一两银子,也不能没来由的支出去。”
“太后教训的是。这就是我家老爷的不是。他不想在部下面前丢面子,所以又和宝中堂商量,能否向户部借一万两,将来拿他的俸银还。宝中堂说,户部正在清欠,一两银子也不向外借。另外还有夹七夹八的不痛快事,奴才的老爷就心里一直疙疙瘩瘩。”
“哦,有这么档子事。那后来呢?”
“后来,奴才的老爷不知从哪里借了银子,打发人给王将军送去,只等发了俸银还--现在奴才的老爷有点儿愁着入值,他的脾气,实在让人消受不了。”
章怡说了一会儿,听不到慈禧问话,立即意识到不可多说了,收了声,用心给慈禧按摩肩膀。
过了几天,慈禧问醇亲王:“老七,这些天你见过左宗棠吗?”
“七八天前,臣去看过他,身子没大碍,还让臣顺便带了个折子,是奏请朝廷大办电报,首先把津沪线办起来。”
慈禧说:“办津沪电报的事一直是李鸿章在嚷嚷,他不是最看不惯李鸿章吗,怎么替他说话。”
醇亲王回答:“他对臣讲,他是对事不对人,办电报这事实在太重要,于国于民,于军事于民政,都大有益处。”
慈禧说:“那依你所见呢。”
“臣也认为应当大办电报。”
“好,电报的事不宜再久拖不绝,左宗棠上折,是堵清流嘴巴的最好借口。这件事,不要等老六他们弄了,你上个折子,也赞成大办电报,我一起批了交待军机处拿个方案出来就是。”
醇王明白慈禧是有意让他分一下六哥的风头,所以满怀喜悦“喳”一声特别响亮。
“左宗棠不是告病吗?怎么还写折子。”慈禧的话头又回到左宗棠身上。
“他不但写折子,还在家编诗文,只是兴致不高。”
“可见他的病有多半是心病。是不是有人跟他过不去?”
“太后圣明。左相口无遮拦,宝鋆欺人太甚。”醇亲王下了八字评语。
“不管怎么说,左宗棠是立过大功的勋臣,他有这毛病那毛病,但不能不善待他,他年纪也大了,不能让什么人随意挤兑他不是?”
“太后体恤勋臣,是臣子们的福气。臣听左宗棠的意思,是想开去军机大臣、管理兵部事务的差,只保留大学士的位子。他说反正事事难办,不如干脆不办。这当然是牢骚话。”
“也不只是牢骚话,他的脾气,当京官也确实难为他。总要给他找个好去处,让他养老。”
左宗棠不买恭亲王和宝鋆他们的帐,令慈禧欣慰,但左宗棠那张无所拘束的嘴巴也实在令人生厌,所以慈禧已经决定要重新安排左宗棠,但安排到哪里,暂时无从着想。
先急后缓、次第兴办并不是左宗棠的意思。他在这个奏折中说的是“上下并治,分道赴功,务求其速。”因为永定河水患实在太严重,不能一拖再拖了,因此他希望朝廷谕令李鸿章督饬所部,与王德榜部分段并进,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彻底解决水患问题,让永定河从此“永定”。让永定河“永定”谈何容易?左宗棠巡察河工的这段时间,慈禧也着实留意了一下脚下的这条永定河。前朝水患不太清楚,本朝以来几乎是三年两头闹,其中淹到外城的有三次,淹到内城的有两次。最近的一次是道光十年的时候,大水一直漫进内城。哪一朝也治河,康熙朝的时候下功夫最大,花了好几千万两银子,可是也不过是安定了几十年。如今国力非康乾盛世可比,要赔俄国人的兵费,李鸿章闹着要大购军舰,皇帝亲政、大婚转眼就到,自己还想修园子,哪里拿得出那么多银子来治河?当然也不仅仅是银子的问题,康熙朝治河有直隶巡抚于成龙可用,于成龙可是有名的治河好手,现在直隶总督李鸿章心思不在治河上不说,就是他有心治,他有那么大的本事吗?只是左宗棠忧国忧民的忠心可嘉,所以她添上这两句活络话,留下余地,先急后缓,哪些工程要急于动工,这当然大有伸缩,次第兴办,每年办多少,多少年办完,当然可以灵活掌握。
不过左宗棠并不如此看,他看到硃批中说“准左宗棠所奏”,那就是同意了他的建议,至于后面的两句并不去细究,而且立即动笔给李鸿章写信,请他配合,“上下并治,分道赴功”。理由有三条,一个是王德榜所部食的是西北军饷,西北本来艰难,而且刘锦棠已经计划裁军减饷,那么王德榜所部再继续就食西北,“陇虽无言,弟实无词自解”。再一条是他率军以来,所部有仗打仗,无仗可打也不赋闲,屯田修路治河,视为固然,如果闲下来,怕是会忧逸过久,反滋事端,因此要抓紧施工,不让他们有片刻余闲。最后一条,就是自己年纪大了,想在有生之年再办一两件实事,“弟行年七十,已为过望,亦复何求?但能早了一事,则心中可免一事之烦。解缚祛累,人己无负,即可上对朝廷耳。”总之,永定河的事他非要办好,办不好自己就于心不安。这话已经够推心置腹了。不过李鸿章接到他的信,并不如此看,他对幕僚说:“左老三功名心太盛,非要拉上我去垫背,我不能上当。慈圣说的清楚,先急后缓,次第兴办,他却要上下并治,这不是痴人说梦?”
左宗棠这个折子,也令恭亲王有些不痛快。恭亲王不高兴,不是因为他反对治河这件事,而是左宗棠的自行其事。他领军机二十年来,已经形成惯例,军机们一般亲自上折的时候不多,有所设想,往往是示意督抚或部院大臣上奏,这样军机们有回旋的余地,即使是有所奏,也大都事先与他通气。左宗棠回来后闷头起草奏折,写完后一字未露,就上达天听。幸亏这件事没捅什么漏子,如果是其他事情,左宗棠也这样自行其事,他这领班军机权威何在?有一个李鸿藻已经大感束手缚脚,若左宗棠照此行事,真是受他不了。
左宗棠却丝毫不去体味大家的感受,挽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所以写完给李鸿章的信,他就与宝鋆去谈王德榜所部赏银的事情。他以为,自己以侯相之尊,笑脸面对,宝鋆总会想想办法。户部管银子,一万两银子不过是九牛一毛,他在陕甘,那么穷的地方,说用万把两银子,藩司转眼间就给备好,何况堂堂户部!但他估计错了。宝鋆并不买侯相的笑脸,公事公办的口吻,说:“侯相开口,我当然尽心去办。但户部有则例,能否办得成,那要问过他们才好回个准话。”左宗棠说:“宝相管了几十年户部,能办不能办谁会比你更清楚?”宝鋆则笑笑说:“不然,此一时彼一时也。”
次日就有了回音,宝鋆说:“侯相,这件事情不太好办。”怎么不好办,他并不细说,而是拿来了户部的一个正式答复。不好办的理由很堂皇,一是没有旨意,二是没有支这笔银子的项目。左宗棠本来是想通过宝鋆的私人关系,请户部想想办法,没想到宝鋆却公事公办,更没想到户部还正式答复,这样郑重其事的驳复比打他一巴掌还难受。他气不择言,说:“不过是万把银子,不给就算了。”众人都不吱声。他觉得还不解气,说:“一万两银子没办法,我看是银子太少。户部的那些花花肠子,天下人谁不知?各省报销户部向来是都要一笔报效,还不都入了私人腰包?”
宝鋆不干了,说:“侯相,话不能如此说,哪个省,报销哪一笔户部要了报效?你是有人证还是有物证?”
左宗棠说:“哪个省报销你们不要银子?当年曾文正报销军费,户部经手人张口要一成回佣,天下谁个不知?证据还用找吗?户部一个小小的司库做寿,竟然办了二百余桌,而且全部上海菜,他哪来的银子?要抓贪官还不容易吗?只要看看他的家当,问问他年俸多少,说不清的全投进天牢,我看一个也冤不了。”
宝鋆冷笑说:“要照侯相的办法,天下怕是永无宁日。”
恭亲王这时也发话了:“你们都少说一句。季高这话说过了,户部有户部的规矩,你张口要一万两银子,一没旨意二没下笔项目,你让别人怎么办?又何必东拉西扯,说这些没用的?”
这是左宗棠入京以来,恭亲王对他说的最严厉的话。恭亲王向来包容,对左宗棠已经忍而再忍,今天终于不能不说。按左宗棠的说法,他这个王爷也该投进天牢。各部院大臣、各省督抚,有几个没有私款存在银号?又有几个没有大片的家产庄子?又有几个是靠俸禄?像左宗棠这样把养廉都捐出来的也有,但简直是凤毛麟角,而且他这种风骨,就是恭亲王也并不以为然。你要做清官你做去好了,何必攀扯他人?
左宗棠的倔脾气上来了,说:“当年我在肃州修城墙,花了一万多两银子,向户部报销,户部却要我按两万两银子报销,银子只给我一万,我当时一气之下,自掏腰包。不就是一万两银子吗?今天我就再拿我的养廉银来赏了娃子们,我先把今年的养廉银支了总成吧?”
宝鋆说:“侯相,你大该忘了,京官是没有养廉银的,只有一点儿俸禄。你那点傣禄经不住借的,而且,户部正在清理亏空,私人借银一概不准!”说完拂袖而去。诸军机也都相继走了。
左宗棠现在才发觉自己在京中真是孤立无援。他枯坐一会儿,气闷得不行,出了宫,回到贤良寺,气还没消,头晕、呕吐的毛病又加重了。郎中说还是中暑的毛病,年纪又大,需要好好静养。章怡劝左宗棠告假休息几天,病好了再说。左宗棠说:“告假,告假,不受这些王八蛋的气。”
左宗棠告假七天,七天后还是有些不舒服,主要的病状是胸口发闷。郎中私下对章怡说:“侯相的病根在中暑,但现在的病引子却是浊气郁积,心里不痛快。我开几味理气舒血的药,但主要还是靠他自己想得开。你们呢,也要想法劝劝,让他高兴才是。”
章怡遵医嘱,叫来管家,坦明她的主见:一是立即去胡雪岩在京城的银号,提一万两银票,交给咱们家老爷。二是由她来劝老爷推开心。自从章怡进了左家,善待下人,说话办事又干脆利落,深得大家敬重,她的主意大家无不赞同。管家唯一担心的是,大帅的规矩,没钱花了找他要,但不许向任何人索要。章怡说:“这个你们放心,由我来解释就是。”
提银票是管家和金老大亲自去,阜康分号的档手与两人早就极熟,而且胡雪岩走时有话,左宗棠手头不方便,无论用多少银子,一概照拨,连问也不要问。为借洋债的事左宗棠为胡雪岩担了许多是非,胡雪岩也确实从中赚了不少,上年又因为购买洋枪虚报价格的事让左宗棠有所察觉,胡雪岩现在是极力补救,只怕左宗棠不用他的银子。
章怡把一万两银票揣在腰里,要待时机成熟时拿出来。如何劝左宗棠心里没有细谱,不过有一点主意是拿定的,那就是劝左宗棠不能用一般办法,劝将不如激将,用在他的身上再合适不过;自己先要不拿这事当回事,才能劝左宗棠拿得起放得下。所以她开口就说:“老爷,我看你真是老了,虽然进京才半年多。”
左宗棠问:“何以见得?”
“老爷英雄气短了。”
“这话怎么说?”
“我问老爷,这些天老爷不痛快,是不是为银子的事?”
“是,也不全是。”
“让老爷烦恼的,不过是一万两银子。老爷在西北是使过数千万两银子的人,过手的银子比我们过手的饽饽还要多,如今却为一万两银子烦恼,不是英雄气短吗?”
左宗棠一拍大腿说:“幺妹你说的对,本侯也算是挥金如土的人物,实在不应该为万把两银子生气,说出去让人笑话。要在西北,我说要赏一万两银子,让他们今天拿来,不敢拖到明天。我在王朗青面前应下了,如今却拿不出,想来真是憋气。”
“银子我已经拿来了。”章怡把银票递到左宗棠面前,让他看了一眼却又收了回来,“老爷先不要问银子从哪里来,我先说来,老爷听听这银子拿不拿得。老爷自从封疆开府,平长毛、办船政、定陕甘、收新疆,花的银子不计其数,老爷自然是两袖清风,世人皆知,但有多少人靠着老爷发家暴富?有一个人更是名闻大江南北,被人誉为财神。”
“你是说胡光镛,他可是我的臂膀,实在说,没有他新疆就不可能顺利收复,所以,你不能对他说三道四。”
“老爷,我也没说他什么。我的意思是,他帮了老爷,可同时也做成了生意,如果没有老爷当他的靠山,他绝对不会有眼前的局面。他是个明白人,感激老爷还来不及呢。他到京里来,巴结朝中的大员,出手何止一万两万。所以,老爷用他点银子,他高兴还来不及。”
“我用他的银子已经不少了。在西北,每年他都要捐献诸葛行军散,冬天要捐棉衣,年年都是数万两银子。”
“他捐也是为了名,不是捐给了老爷。所以算不得老爷花他的银子。当然,这一万两银子,老爷将来高兴,可以拿养廉银还他。不过,眼下这银子必须先拿来用,老爷要让那帮人看看,死了张屠夫,咱一样不吃带毛猪。老爷要花银子,比他们谁都方便,要拿什么户部则例来为难我家老爷,他们做梦!”
章怡红口白牙,字正腔圆,底气十足,说得左宗棠大为高兴,连拍大腿:“就是这话,就是这话!莫说一万两,我要十万两,胡光镛二话不说立马送来。”
“好,这件事老爷就算同意了,现在老爷可以打发人,把赏银送到军前。”
左宗棠吼一嗓子,金老大进来了,吩咐说:“你们几个人,提上现银,送到王朗青军前。”
左宗棠心情好了许多,喝了一碗冰糖莲子羹,说:“明天我就入值,他们要气我,我偏气不倒。”
章怡却摇头,说:“老爷不能入值。老爷要继续病下去,让他们知道老爷生气了,要让他们心里发毛才成。”
“这又是什么讲究?”
“老爷先不要问什么讲究,我问老爷,以您的性子,你能服首贴耳,和他们这些人混到一块吗?”
“当然不能,我什么时候俯首贴耳过。”
“我说过,老爷是办大事的人,要耍小心眼,耍不过他们。这样也好,和他们太近未必就是好事。”
章怡告诉左宗棠,现在圣母皇太后最不高兴的就是军机这一帮人太和恭亲王贴心贴肺。你现在不见好于恭亲王,未必就是坏事。所以您大可借病在家休养几日,让圣母皇太后知道了也没什么不好。还有,京中能与左宗棠脾气相投的,就是醇王爷,不能与醇王爷隔了肚皮。现在圣母皇太后越来越看重醇王,有些事醇王说话反倒更管用。
左宗棠听了章怡的这般见识,大大称赞,说:“我一生没服过什么人,到了京中才明白,要论起朝中为官之道,我还真不如你这幺妹。”
章怡说:“老爷,你千万不要这么说,实话说,这不过是雕虫小技,京中官员多少人一生就是为自己的这些雕虫小技沾沾自喜。老爷是成大事不拘小节的人,老爷的性情,以我看入军机倒不如做督抚痛快。”
左宗棠又是大拍其腿:“对,对的很,当督抚说一不二,当军机却是低三下四。告病,告病,我要在家清闲些日子,反正入值军机,也无味的很。”
左宗棠不入值军机,但依然闲不住,亲自起草一份大办电报的奏折。章怡有些不解,“老爷不是看不惯李中堂吗?怎么帮他说话?”左宗棠说:“看不惯的是李二这个人,但办电报这件事的确该办,我是对事不对人。”不过章怡还有番见识,说:“老爷这折子,最好不要现在递上去。”左宗棠问为又是为何,章怡说:“老爷现在病中,怎么还这么起劲的写奏折,眼见的是装病。”左宗棠听罢呵呵直乐,夸章怡不愧是他的女诸葛。
有一天醇亲王礼贤下士,亲自来看望左宗棠。章怡让左宗棠把病装得重重的,少说话,多叹息。左宗棠像孩子似的,一切照办。醇王进来后,左宗棠挣扎着要行礼,醇王连忙阻止了。接下来左宗棠心事重重,醇王枯坐无宜,就告辞。章怡送到门外,醇王停住脚步,问章怡:左侯相好像心情很糟,到底是什么原因?
章怡说:回王爷话,奴才也不是十分清楚,大约是因为赏银的事。
于是把一万两赏银的事说了。章怡说:我们家老爷,不懂京中规矩,脾气又太刚硬,满眼里只觉得七王爷您最投脾气,可您是天潢贵胄,我家老爷也不好紧着打扰您,所以在京中感到孤单和憋屈。
说到左宗棠的处境,章怡一半是表演,一半是真情,眼圈不觉先红了。
醇亲王说:你多劝慰左侯相,等他好了,到我府上说话。
左宗棠继续告病,慈禧特意赏他一个月病假,等好利索了再入值。左宗棠赋闲在家,整理他历年所作诗文,共五卷,自题书名《盾鼻余渖》,找了一家书社刻印。这样一个月下来事情还没做完,他都有些怕上朝看那些令他厌恶的嘴脸,所以继续告病。
慈禧这次却有些怀疑了,说:“左宗棠中暑,怎么这么久还没好?”
宝鋆这回抢在恭亲王面前回话:“左宗棠在西北久历风寒,身体原本就不太好,所以虽是中暑,却是病去如抽丝。”这些天左宗棠不入值,耳根子清静了不少,宝鋆倒是希望左宗棠永远不能入值。
慈禧有自己的主张,不再问。等散了朝,她对李连英说:“小李子,章怡又有三四个月不进宫了吧?我都有些想她了。传我口谕,着她进宫来说说话。”
章怡奉到慈禧口谕,已经猜到了八九分,所以一边进宫一边盘算着过会儿的说辞。等到慈禧面前一跪,路上所想竟然一句也想不起来了。慈禧说:“你就别跪着了,叫你进宫来是说说话,又不是君臣召对,别那么拘礼。”
章怡谢恩站起来,说:“主子,您让奴才再给您揉揉肩吧,奴才这些日子,做梦都在主子身边。”
慈禧说:“你这张小嘴,就是会说话。”
章怡站到慈禧玉座后面,轻轻的给她揉着双肩。这种情形,使双方都随意了许多。慈禧好像是顺口问:“章怡,左宗棠病了一个多月了,还没好利索吧?”
章怡明白,在慈禧太后面前耍小聪明适得其反,所以决定干脆实话实说:“回主子的话,奴才的老爷身子没大碍了,只是心病难好。”
“这话怎么说的?”
“奴才的老爷,性子直,说话做事,没遮没拦的。”
“你说的不错,这是左宗棠的优点,他不像别人,有那么多弯弯绕;可是有时候说话太不过脑子,这又是他的毛病。”
“太后圣明。奴才的老爷还有个毛病,喜欢独来独往,遇事不太喜欢跟人家商量。比如这次他上的治河的折子,就惹得大家不高兴。”
“他的折子很好啊,不到一个月,工程就办利索了。”
“工程是不错,可是他上折子与大家没一句商量,他这样独来独往的性子,就是我也不喜欢。”
“你的意思是说,有人与他过不去了?”
“奴才不敢这么说。都是我家老爷办事欠思量。他巡察的时候,已经答应赏王德榜部众一万两银子,可是他又没向太后奏明,去和宝中堂商量,户部当然没地方出这一万两。”
“那是当然,就是一两银子,也不能没来由的支出去。”
“太后教训的是。这就是我家老爷的不是。他不想在部下面前丢面子,所以又和宝中堂商量,能否向户部借一万两,将来拿他的俸银还。宝中堂说,户部正在清欠,一两银子也不向外借。另外还有夹七夹八的不痛快事,奴才的老爷就心里一直疙疙瘩瘩。”
“哦,有这么档子事。那后来呢?”
“后来,奴才的老爷不知从哪里借了银子,打发人给王将军送去,只等发了俸银还--现在奴才的老爷有点儿愁着入值,他的脾气,实在让人消受不了。”
章怡说了一会儿,听不到慈禧问话,立即意识到不可多说了,收了声,用心给慈禧按摩肩膀。
过了几天,慈禧问醇亲王:“老七,这些天你见过左宗棠吗?”
“七八天前,臣去看过他,身子没大碍,还让臣顺便带了个折子,是奏请朝廷大办电报,首先把津沪线办起来。”
慈禧说:“办津沪电报的事一直是李鸿章在嚷嚷,他不是最看不惯李鸿章吗,怎么替他说话。”
醇亲王回答:“他对臣讲,他是对事不对人,办电报这事实在太重要,于国于民,于军事于民政,都大有益处。”
慈禧说:“那依你所见呢。”
“臣也认为应当大办电报。”
“好,电报的事不宜再久拖不绝,左宗棠上折,是堵清流嘴巴的最好借口。这件事,不要等老六他们弄了,你上个折子,也赞成大办电报,我一起批了交待军机处拿个方案出来就是。”
醇王明白慈禧是有意让他分一下六哥的风头,所以满怀喜悦“喳”一声特别响亮。
“左宗棠不是告病吗?怎么还写折子。”慈禧的话头又回到左宗棠身上。
“他不但写折子,还在家编诗文,只是兴致不高。”
“可见他的病有多半是心病。是不是有人跟他过不去?”
“太后圣明。左相口无遮拦,宝鋆欺人太甚。”醇亲王下了八字评语。
“不管怎么说,左宗棠是立过大功的勋臣,他有这毛病那毛病,但不能不善待他,他年纪也大了,不能让什么人随意挤兑他不是?”
“太后体恤勋臣,是臣子们的福气。臣听左宗棠的意思,是想开去军机大臣、管理兵部事务的差,只保留大学士的位子。他说反正事事难办,不如干脆不办。这当然是牢骚话。”
“也不只是牢骚话,他的脾气,当京官也确实难为他。总要给他找个好去处,让他养老。”
左宗棠不买恭亲王和宝鋆他们的帐,令慈禧欣慰,但左宗棠那张无所拘束的嘴巴也实在令人生厌,所以慈禧已经决定要重新安排左宗棠,但安排到哪里,暂时无从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