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从师爷到侯爷男人榜样左宗棠

平步青云 第三十四章 永定河工上

    忽然有一天,宫中有小太监传旨,圣母皇太后特准章怡进宫,向大行皇太后哭临。要到大行皇太后灵前哭拜一场,并非平凡人可得,通常只有王公亲贵及族亲。就是六部九卿,也只有在乾清门哭临的资格。一般的京官,则要到直隶顺天府衙门去哭。章怡一则激动,一则确实感念大行皇太后的好,所以哭得特别伤心。

    哭罢被太监带到长春宫去见圣母皇太后。请过安,慈禧说:“知道你是大行皇太后跟前的人,所以给你个恩典,来告个别。”

    章怡再次谢恩。

    慈禧叹息一番人生无常后,问章怡,出宫后过得可好,饮食住宿是否习惯,章怡每问必答:“回圣母皇太后的话……”自始至终恭敬谨慎。慈禧心中称赞,言语不免亲密了些,问:“他对你如何?”

    章怡一时想不起该怎样向皇太后称呼左宗棠,因此回答:“奴婢的老爷对奴婢很好。”

    “你这话听着真别扭--实话说,把你赐给左宗棠,我有些不舍的,毕竟你们年龄差的大了。可是,左宗棠是为朝廷立过大功的人,朝廷不能亏待他,你是代朝廷照顾他。我今天召你来,也还有这层意思,好好照顾好他,不要觉得委屈。”下面的话,慈禧没法说得太直白。一个如花女儿,赐给一个七十的老人,委屈自不必说。

    章怡冰雪聪明,一点即通,脸先红了,以头碰地:“奴才没有半句怨言,奴才谨遵皇太后慈谕。”

    慈禧又转到大行皇太后的病上:“大行皇太后病得实在太突然,大家心里都难过。左宗棠受恩深重,不必说也是十分悲痛,可是他年纪大了,你还要劝着他节哀。”

    章怡一面回答着“奴才谨遵慈谕”,一边在想慈禧到底想说什么,“奴才的老爷很难过,他第一天回家说……”

    “回家说什么?”慈禧平静的问,而眼神却是急切的很。

    “他说,真是想不到,大行皇太后这么年轻就去了。他还说,军国大政向来是圣母皇太后在操劳,现在西陲平定,正可以安享太平,大行皇太后却无福消受。奴才的老爷说话向来太直,请圣母皇太后宽恕。”章怡这么说着,似乎感觉到自己应该说什么了。

    “左宗棠刚直,这是人尽皆知--大行皇太后的病,他怎么说呀。”

    章怡的心砰砰直跳,她知道,这才是今天她被召进宫的关键中的关键。她故意想了一阵说:“他从宫中回去的那天,已经傍黑了,奴才记得他在屋里喃喃自语,说看这病症,像是头风。”

    “头风?他怎么知道是头风?”慈禧像是好奇,如此问。

    “奴才也这样问,奴才的老爷说,他有个邻居,也是才四十多岁,不过是个男的,也是突然发病,也是很快就不省人事,闭了牙关,不到一天就没了。请来的老郎中说,这是头风,这种病发病急,且难以施药,所以十有八九是不治之症。”

    “看来这民间的郎中,也是藏龙卧虎。”

    “他们不过是这么一说,不足为信,圣母皇太后有问,奴才不敢不据实回奏。”

    “不可小看民间郎中,他们没那么多规矩,没那么多顾虑,所以反倒容易有出众之长。比如去年召进宫的薛福辰,他并非名医之后,也并非自幼行医,不过是在京中赋闲时看了几本医书,医术却是十分高明。我身子违和,太医瞧了两个月没有好,只吃了薛福成的几付汤药,就见好多了。现在,都可以报大安了。”

    章怡连连磕头向圣母皇太后贺喜,说:“这都是天佑我圣母皇太后。”

    “上天当然要佑我,如今皇帝年幼,大行皇太后又去了,我大清的社稷江山都压在我的肩上,这些个日子,我是常常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奴才恳请圣母皇太后保重龙体要紧。”

    慈禧说:“章怡,我乏了,你跪安吧。以后想起来了,还要召你进宫,听听宫外的事情。小李子,赏。”

    赏赐的东西已经准备好了,是大行皇太后宫中的一只金丝楠木镶金边嵌玳瑁的首饰盒,赏给章怡作个念想。

    章怡谢恩出宫,在景运门外正遇上前次去向左宗棠传旨的小太监顺子。顺子一把拉住她说:“章怡姐,过来和你说句话。”两人到了一个角落,顺子从身上拿出上次章怡给他的簪子说:“章怡姐,这个簪子还给你,我知道这是你娘传给你的。你放心,那天我回来没胡说。”

    章怡把他的手推回去说:“顺子,姐给了你就给了你,干嘛要收回。”

    顺子说:“你就收回去吧,我拿着也没用--姐,你可知道东边儿是怎么没的?”

    章怡瞪着眼说:“不是病死的吗?”

    “当然不是,”顺子说,“宫中太监宫女们都传遍了,是坏在一盒点心上。”

    慈安太后喜欢吃甜点,章怡是知道的,慈禧也常常打发她给母后皇太后送点心。按顺子的说法,那天早晨,李连英打发一个小太监送给母后皇太后一盘甜点,她吃了后连说好吃,一连吃了四块。过了半个多小时,病就发了,很快就紧了牙关,水也灌不进去。

    章怡惊讶的半天闭不上嘴巴,反应过来后正色说:“顺子,这种话你千万不要再跟人说,不然就是杀身大祸。姐今天见到你了,只收回了一只簪子,别的什么也没听见。”

    章怡回贤良寺的路上,一直在为是否把她今天回圣母皇太后的话告诉左宗棠。要告诉他,自然要费不少口舌,不告诉他吧,万一圣母皇太后拿头风的说法来问他,他茫然无知,自己今天岂不是画蛇添足了?依圣母皇太后多疑的性子,不知会出什么麻烦。那就实话实说吧。

    到了晚上,章怡先说进宫哭临见圣母皇太后的事,并让左宗棠看太后赏给的首饰盒。左宗棠说:“哎,真是没的说,我进宫时母后皇太后赏我墨镜,如今,她的首饰盒也成遗物赏给你了。”

    然后章怡把回奏太后的情形讲给他听:“太后说起大行皇太后的病,我说,是头风。”

    “头风?什么头风?”

    “太后也这样问我,你听谁说是头风?我就说,是听我们家老爷说的。”

    “我啥子时候说过?我哪里知道啥子头风?”

    “我当时一急,就这么说了。我说是老爷的一个邻居得过。其实是我的一个族叔得过这种病。老爷,人慌无智,我已经这么说了,那怎么办?只有您先认下,要不,我可是欺君大罪。”

    “没那么严重。这事还是可疑的很,要真是什么病,何必要瞒着人?人都死了几个时辰了才放消息出宫,没鬼才怪。”

    章怡很得意自己把事情应付过去,现在回过头来劝左宗棠:“老爷,您进朝几个月了,你对朝中的人也了解了吧,他们都不像你吧?”

    “可不是,和他们尿不到一只壶里。”

    “老爷说话太直了,不像他们,说一半看一半想一半。老爷也不像他们,有自己的死党,老爷向来是独来独往。”

    “可不是,我到京里来的感受,我是一滴油,他们是水,怎么也融不进去。”

    “我家老爷是一滴香油,他们是一潭污水,当然合不到一家。”章怡故意逗左宗棠乐。

    左宗棠抱着他的大肚子呵呵大笑。

    “说正经的,老爷,你这性子,真是要改一改。”

    “改?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当年我初入幕府的时候,我也说过我的性子不适宜在官场混,当时张石卿说:你将来是要封侯拜相的,只有官场风气去适应你,何须你去看别人脸色?我都七十了,还改什么?大不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老爷要这么说,我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老爷的性情,应该去办实实在在的事情。”

    “练神机营、增加烟税,哪一件不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可是办起来总这么多弯弯绕,真不痛快。要是在西北,我喝一声,谁敢说不?我要他们今天办完,谁敢拖到明天?在京中办事,就像穿了棉衣学狗刨,累个半死,还不出活儿。”

    “道理很简单,老爷在外面,那是至高无上,到了京里,婆婆多了嘛。”

    这话又把左宗棠逗笑了。章怡忽然醒悟,大丧其间,他们这样欢声笑语,终竟不妥,所以侍候左宗棠吃饭,不再多语。

    诸事不顺,左宗棠想起章怡的话,“找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做”,他想了一圈,想起入京时经山西北上,由井陉、获鹿,过正定宝州、保定,入顺天府房山、良乡、宛平各地,道旁沙尘、冰凌没辙,人马均以为苦。这都是因为永定河泛滥的缘故,他决定把治理永定河这件事做起来。

    永定河是直隶最主要的河流,叫过漯水、治水,又名卢沟、浑河、无定河,上游有两大支流,一条叫桑乾河,发源于山西宁武县,另一条叫洋河,发源于蒙古兴和县,两流汇合于直隶朱官屯,往东南流过直隶平原,汇入海河,注入渤海。因为上游过黄土高原产沙区,河水中挟带大量泥沙,又有小黄河之称。其上游在太行山、燕山之中奔流,因为有大山束缚,并无决口泛滥之虑,可是,从三家店出山后,湍急的河水进入了平缓的直隶平原,水流放缓,流沙沉积,河水便像脱僵的野马,任他迁徙改道,有清一代已经改道八次,河水泛滥几乎是三年两头灾。元代定都北京后,开始治理这条河,都难根治。到了本朝康熙年间,责成直隶巡抚于成龙治理,修筑河堤一百四五十里,疏浚河道一百八十余里,大见成效,三十年间无水患之虑,康熙帝因此改无定河为“永定河”,寄望河道永固,永绝水患。永绝水患是不可能的,咸、同、光以来,内忧外患,永定河治理自然顾不大上,河道淤塞严重,直隶百姓深受其苦。

    左宗棠打定主意要办成这件事。他写奏折前,先要收集一些关于永定河的资料,所以让军机章京们帮忙。这些章京其实也势力的很,他们发现恭亲王、宝鋆已经对左宗棠多有烦言,所以对左宗棠的吩咐并不怎么上心,应得好,却不帮他找,要不随便拿些材料来应付他。宝鋆知道左宗棠在找永定河的资料,说:“怎么,他要治理永定河?这可是直隶的事情,他又何必去费力不讨好?你们可不要顺风打旗。”然后又把户部司官叫过来,吩咐他们准备驳左宗棠的这项计划。“现在有千把万的洋债要还,而且最近又新借四百万,大行皇太后的大丧怕是也要百把十万,还有俄国的兵费,再有两年圣母皇太后的五十千秋节,开销都大的很,哪有银子去治河?左侯相只顾出风头,难为的是我们,所以你们不能不有所准备。”

    这样,左宗棠在忙着治理永定河的主意,另一边在忙着打消他这个念头的办法。

    经过了十几天的准备,左宗棠的奏折写好了。自然先是说明治理永定河的重要性,“窃虑及今不治,则旱涝相寻,民生日蹙,其患将不可胜言者。”接着提出他的治水方法,“治水之要,须源流并治。”原因是上游挟带泥沙太多,导致河道淤高,所以他的办法是上游节节筑坝,让水流减缓,泥沙沉积,不至带到下游淤塞河道,每年秋后将坝中泥沙挑出,同时广开渠道,以利灌溉;下游则主要是疏浚河道,加固河堤。他的打算是让王德榜率军治理京师以南涿州溯上游段,王德榜的2000余人前一阵因为要帮醇王训练神机营,已经从张家口调到昌平驻扎,现在正闲着。驴闲啃槽邦,兵闲生是非,正好让他们来出工,而且他们在西北修路治河经验丰富的很。涿州往天津段则让李鸿章的淮军去治理。治理永定河有一项难处,“施治之处多与王庄旗产交涉,庄头既难责以大体,又加游手好闲之徒交构其间,辄以损赋减息相挟制,致蜚语流布,患之难防,功之难收。”怎么办呢?左宗棠的办法是把醇王拉进来,借他的贵重身份当挡箭牌。他在奏折中最后恳请朝廷:“请特颁命醇亲王遥领其事,则诸务得所禀承,异议自期平息。”

    左宗棠的折子上了,很快就有回音,次日早朝召见军机,商议完几件事情后,慈禧对恭亲王说:“左宗棠上了一个折子,要率旧部去治理永定河。这件事,你和老七还有李鸿章去商量着办。”

    这就是准了。

    回到军机处,宝鋆说:“侯相,治理永定河是直隶的事,你又何必讨此苦差。”

    左宗棠说:“宝中堂,你不就是怕花钱吗?我的人马,一分钱也不花你户部的。现在这两千人,一概花销都是陕甘出,我不说,刘毅斋绝不会断饷。”

    宝鋆说:“侯相,你想多了,这不是钱的事,你都七十了,手不释杖,这样的苦差就不该去管。”

    “宝中堂的好意我心领了,”左宗棠说,“宝中堂,你大概也有七十多了吧。”

    “七十三。”

    “我在西陲,杀七十三岁的老贼不计其数。”左宗棠当笑话来讲,说完就咧着嘴乐。

    宝鋆反应很快,说:“侯相,你怎么知道他们是七十三,我想,七十岁的居多。”

    左宗棠不再反驳,抱着他的大肚皮直乐,乐够了,拄着他的拐杖去了南边。

    宝鋆却是气得不轻,望着左宗棠的背影说:“这个左老三,哪像个封侯拜相的样,简直是个无赖。”

    李鸿藻说:“宝相,稍安勿躁。我这里有小诗一首,请指教。”

    李鸿藻是翰林领袖,宝鋆怎担得起请教二字,所以连连打拱:“李中堂,你就不要取笑我了,在您面前哪敢论诗。”

    李鸿藻今天对宝鋆特别热情一点,说:“宝相还没看,怎么知道能不能论?且看看再说。”

    宝鋆接过一看,连说:“真是好诗,真是好诗。”

    那是一首七绝:军营弄惯弄军机,饭罢中书日未西。坐久始知春昼永,八方无事诏书稀。不用说,这是讽刺左宗棠的。太后召对时,问他早朝惯不惯,他说在军中五更就起,弄惯了。所以有“军营弄惯弄军机”一句。他在军机处坐值,有时枯坐久了,说:“开了春,日头真是长了。”所以有“坐久始知春昼永”。至于最后一句,是他常在口中念叨的一句,临出值时,经常说:“散了吧。真是八方无事诏书稀。”

    宝鋆与李鸿藻本是矛盾较深,但在讨厌左宗棠上,却是很默契。李鸿藻给左宗棠下的评语是:“简直是一团茅草。”

    治理水患这件事,醇王十分支持。训练神机营的事情没有成行,他也觉得有些对不住左宗棠。而且翁同和又曾经专门找过他一次,说:“王爷,现在中枢里面排挤左侯的苗头已经很盛。左侯相对朝中礼仪不熟,又不太敷衍人,可他却是真办事的人,这一点您最清楚。如果中枢容不下这样的人,依我看并非朝廷之幸。您应该伸手帮他一把。”

    所以醇王亲自给李鸿章写信,商讨治理永定河的事。李鸿章回的很干脆,说左侯相的办法很好,就依所议,侯相治理上游,他负责下游疏浚河道,淮军不久就可下河。但工程浩繁,须逐段治理,分年推进,难以一气呵成。醇王知道李鸿章的脾气,他应得好,未必真能去做,而且逐段、分年的说法就为自己留了余地,十有八九他会派一小队淮军去做做样子。醇王估计的不错,李鸿章当时看罢信,说:“左老三真是闲不住,又要在我直隶出风头。”盛宣怀因为报告电报局的事,就在他面前,问:“大人如何打算?”李鸿章说:“姑漫应之。”

    左宗棠雷厉风行,立即传顺天府尹、永定河道前来商议,商定先从涿州动工,第一项就是疏浚永济桥附近的河段。顺天府尹建议附近百姓出工,不出工的按工值出银。左宗棠挥挥手说:“不,一个工也不要百姓出。”他知道,地方官依靠河工贪墨几乎成了顽症,他一松口,就会吏胥四处,索需无度,工程尚未开始,就会惹得民怨沸腾。

    他专门给王德榜写了一封信,告诫他务必严厉约束兵勇,不得扰民,尤其放炮取石,“必须择荒辟之区,于百姓田庐坟墓,绝无室碍。”要求王德榜汛期到来前必须完成工程。永定河汛期在每年六月中下旬,也就是说,只有一个多月时间。

    过了十来天,左宗棠不放心,决定要去巡视。他的那帮轿夫护军都高兴得不得了。进京以来,他们天天蹲在家里,早就憋坏了。早朝后回到军机处,他对恭亲王说:“王爷,我要告假,到永定桥去看看,那帮娃娃们,不知干没干。”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