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步青云 第三十二章 初入军机上
第三十二章 初入军机
左宗棠出了宫,坐着暖轿到王公亲贵府上拜访。大家都对他十分尊重,王爷们大都亲自迎到二门,无不称赞他收复新疆的功劳。因为并不熟悉,说几句客气话就告辞。只有在醇王府上,两人脾气相投,早就熟悉,说话的时间长了些。醇王自诩为武人,在对外上与左宗棠一样,一贯坚持强硬立场。但他为人又十分谦和,并不锋芒毕露。原因是他的儿子当了皇上,不担是非。他的书斋命名为“退省斋”,真龙天子光绪出生的卧房偏偏取个毫无帝王气概的“槐荫斋”(即恬静安闲的意思),正堂称“思谦堂”。正坐上,悬挂着他手书的格言:“谦受益,满招损”;西面墙上贴着他手书的“家训”: “财也大,产也大,将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左宗棠对这这白话家训颇感兴趣,说:“话虽直白,道理却对得很。”醇王说:“给孩子们看的,只怕他们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
因为恭亲王有交待,所以左宗棠最后才到他府上,那时已经到了午饭时候。恭亲王也是亲自出迎,两人简单说了几句,就直接去客厅入席。因为是便宴,所以作陪的人并不多,一个是醇王,他是恭王的七弟,两人虽然政见不同,但毕竟是亲兄弟。再就是军机大臣宝鋆。自从文祥去世后,近年来新入军机的大臣,倒有一半不太合恭王心意,李鸿藻不必说,那是太后面前的红人,自从倭仁病重后,他已经是事实上的清流领袖,对恭王倾力推动的洋务事业颇不以为然。王文韶虽然人聪明,支持洋务,但太看风使舵,是有名的“玻璃球”,不敢担当,恭王也不喜欢。只有宝鋆,是从辛酉年后入军机的老人,虽然人粗一些,说话办事有些莽撞,但总算对恭王是亦步亦驱,关键时候是能站在恭王身边的。今天让他来作陪,还有一个原因,当年他弟弟宝成到西北军营效力,本指望作保案的时候左宗棠予以照顾,因为宝成说了几句没头没脑的狂话,惹恼了左宗棠,非但没照顾,连名字也没提,两人从此闹得不痛快。今后两人就要在一个锅里摸勺子,别别扭扭怎么好?所以恭王希望借此机会,两人冰释前嫌。再一个就是惇王爷,他是老五,没正经差事,是个闲散王爷,最受不得礼教,天天穿着羊皮袍,在前门大街晃,自称平民王爷,民间的乐子知道不少,算是来凑个热闹。这位五爷颇讲义气,当年慈禧太后罢黜议政王时,他据理力争,恭亲王一直心存感激。就这么五个人坐下来。恭王单独居上,把左宗棠往主宾的位子上让。左宗棠如何肯,说都是王爷,我哪敢造次。大家都说:“今天就你是客人,不论王爷不王爷。”话虽如此说,但天潢贵胄面前,规矩所在,谁敢僭越。宝鋆说:“各位王爷,就不要为难侯相了。”
惇王为长,坐了上首。恭亲王次之,但其实还是由他主持,当然要说客气话,以后军政要务多多依靠。左宗棠当仁不让,说:“左某原本打算陛见后自陈衰病,请开阁缺,有个闲差糊口,聊备顾问,终老京师罢了,没想到太后皇上如此看重,我自当倾力帮助王爷,振刷朝中之气,开创一番新局面。”
倾力帮助王爷是没错,可是振刷朝中之气,开创新局面的说法就有些不妥,言外之意就是现在朝中之气不振,局面陈旧。左宗棠冒出这话来,并非无意,因为入朝后不少见他的人说过,你来了,可得改改朝中委靡之气了。这些年恭亲王日益失去锐气,办洋务对洋人又太过迁就,无论军机还是总理衙门或者其他各部,已经露出迁延拖拉的毛病,大家颇有看法。左宗棠见大家对自己如此热望,今天陛见又得到入军机管兵部还要在总理衙门上行走的消息,所以豪气顿生,准备大干一场。他当封疆大吏惯了,向来是说什么是什么,何曾考虑过别人的感受,所以脱口说出这样的话来。恭王和宝鋆心里有点儿不悦,但这样的小尴尬,话题一转也就过去了。可是醇王就着左宗棠的话又多说了几句。他说:“不错,是应该振刷一下中枢的气氛,这些年对洋人太过软弱。”大家一时无话可说,只有皱着眉头喝尽杯中酒。几杯酒下肚,左宗棠发起感慨来,他说:“我这一生,想起来真有些不可思议,四十八九还不过是一举人,不过三四年就位居督抚,然后封侯拜相,立功绝域。”宝鋆说:“这都是太后皇上格位看重,恭王及醇王等也都是关怀备至。”这话真是不假,按一般人行事,此时左宗棠应该接过话题,表达对各位王爷多年关怀的谢意。三位王爷,尤其是恭王,已经准备好了接受左宗棠的感激,谁料左宗棠自顾往下说:“有时候我都禁不住想,我的命运真是好的不可相信,有点儿像做梦,难道命世英豪真的是凭运气吗?我还常说,我辈行止,自关天定,何惧他人明枪暗箭。”恭亲王打断他的话说:“依我说,这个天,便是太后皇上,所谓运气,也无非是太后皇上的恩典。”
话不投机,恭王不愿再说,惇王得了时机,大讲他的民间趣闻。他先说:“今天西直门外堆子兵送礼,把人的脊背都拖没皮了。”步军统领衙门除了在街面上有官厅外,官厅下面还有堆子兵,几乎每条大的胡同口都有。一间小房子,一两个兵轮守。堆子兵月饷只有一两五,十分清苦,只靠胡同里红白公事前去维持治安,讨些赏钱。所以平日行事的原则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冻天少不得有人冻饿毙于街头,或者其他原因抛尸街头,按职份,堆子兵应该上报官厅,而后官厅派人来验尸、立案等等。但都不去惹这些麻烦,通常是提了死尸的双脚,拖到别的堆子兵管辖的胡同,称为“送礼”。这样送来送去,直到天亮,落在谁那里谁倒霉。今天这具尸身,是罕见的体胖,拖起来吃力,结果拖来拖去,把脊背拖的烂了。
恭王当政,听到有人饿死心里不舒服,说:“去年直隶水祸,所以今冬难民多。”
宝鋆岔开话题说:“五爷,听说你住过难毛店?”
惇王说:“那是自然。你们天天深宅大院住着,娇妻美妾陪着,自然不知道鸡毛店的妙处。”
对大部分天潢贵胄来说,鸡毛店的妙处真是无从体验。旗人出生即有米粮,所以长久以来,养成了游手好闲的毛病,咸丰以来,英法朕军进北京,洪秀全闹长毛,然后又是西征,国家用度浩繁,旗丁粮饷减成发放,寅吃卯粮,入不敷出,甚至冬无御寒之棉衣。鸡毛店应运而生,一间小屋,挤进若干人等,三五文钱一夜,一人一筐鸡毛,钻进去轻暖不啻锦裘。大家一样赤贫,自然坦诚相对。至于像惇王这样的人,不惯受礼教排场的束缚而投到小店,与赤贫者呼朋唤友,图的是自得其乐。
左宗棠插话说:“没想到京师竟然是如此气象。应该好好想想办法,或者劳而有获,或者发足米粮,其码让人人都可过冬。”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恭王心里又填一层不痛快,心里想你才进京,就批东评西,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时候差不多了,恭王挥手上饭。送走左宗棠,两位王爷先后离去,宝鋆望着左宗棠的背影说:“都说他狂,今天算是领教了。这是在王爷府上,要在地方,不知多么跋扈呢。”恭王摇摇头又像点点头,没说什么,顾自回了客厅。
左宗棠拜客的时候,李连英已派人把章怡送到了贤良寺,按照慈禧的吩咐,还有一份不算薄的随嫁礼品。虽然说是嫁,虽说是太后恩赏,但一个小小的宫女出宫这样的事,是不可能有什么大动静的,甚至还不及农家民出嫁,农家民出嫁尚有上花轿的仪式,而章怡只不过是被太监们送过来罢了。当时左宗棠并不在贤良寺,太监们把人和东西交待下就走了,章怡的命运就这么轻描淡写中改变了。当初进宫,一家人怀着多大的热望,就连封贵妃当皇后的梦也曾做过。而如今,太后一句话,就成了一位功臣的侍妾,一个足可以做她爷爷的人。人家是拿她当牛还是做马,自己都不知晓。这一辈子的命运,此时已经看到了结局。不过,反过来想想,也没必要那么丧气,其实像她这样的宫女,在宫中白了头又有什么意思呢?不要说宫女了,就是那些贵太妃,过的是什么日子,有的要靠做点儿绣活托太监拿到外面卖了换点儿零花钱,哪有农家老太太儿孙满堂,虽说也有烦恼,有艰难,可总比心如止水在宫中当活死人强。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章怡反来复去的在心里劝着自己。
左宗棠回到家中,摘下顶戴,习惯地说金老大,把我顶戴挂起来。没有金老大粗嗓门的“喳”,身边一个温婉的声音说:“老爷,我侍候您更衣。”他这才注意到,一个年轻女子笑盈盈站在他身边,似乎此时才想起来,今天太后赠给他一个大活人。他把顶戴递给章怡,刚坐下,章怡已经把手炉捧过来。他接过了,说:“幺妹,不要忙,你坐下说话。”左宗棠这人虽然跋扈,但唯独对女人却向来客气,比如周夫人,两人数十年连一次架好像也没吵过。“幺妹”是湖南人对未成年小女孩的称呼,充满着关怀和慈爱。他称章怡“幺妹”,而且让她坐,这让她也大感意外。她说:“老爷,我站惯了。”左宗棠说:“这又不是在宫里。幺妹,我给你说,虽然太后把你赐给我,我不能不承恩,可是,我心里明白,你都可以做我孙女了,我不能把你这一生葬送了。”章怡说:“老爷说哪里话,太后把我赏给您,是我的福份,我生是您的人,死是您的鬼。”左宗棠抓住章怡话里的漏洞打趣说:“我自己死后有鬼,不要你做我的鬼。幺妹你放心,等过些年太后忘记了这事,就把你嫁出去。这些年呢,你就当是我家的Y头。”这话够暖人心的,不过,皇太后赐的侍妾,谁敢再转手嫁人,那可是大不敬。何况,章怡也明白,太后把她安排过来,也多少有点儿监视的意思。她在宫中这几年,人锻炼的十分谨慎,也十分善于察言观色,这些意思她自然明白。
下午帝师翁同和来访。他是江苏常熟人,有着显赫的家世。其父翁心存是咸丰、同治两朝宰相,同治帝的师傅;长兄同书,道光二年进士,官至安徽巡抚;三哥同爵,官至湖北巡抚。如此家世,在汉族官僚中算得上凤毛麟角。他文才出众,颇有才气,26岁参加会试一举夺得状元。在慈禧谋求第二次垂帘听政时,请旨训政的奏折和宣布载湉为帝的诏旨都是出自他的手笔,因为他对慈禧意图心领神会,又深谙朝章典故,奏折和诏旨都言简意赅,十分得体,深得慈禧太后的赏识。这时他入值毓庆宫,给当今皇上光绪帝讲书,又在总理衙门行走。四五年帝师当下来,皇上学问不去说,君臣两人情份已经形同父子。其地位自然日益见涨。
翁同和此时已居清流领袖地位。因他是南方人,是为南清流“牛首”。他与大多数清流一样,在对外上向来持主战强硬立场,也是极力支持左宗棠西征的。左宗棠收复新疆,立下赫赫战功,翁同和也是心向往之,今天他特地登门拜访。听左宗棠滔滔不绝,讲西北,讲中俄战事,讲洋人向来喜欢嘘声恫吓,大清四万万人,执鞭断流,挥汗成雨,只要上下一心,看泰西各国谁敢小瞧?这话直说的翁同和连连点头,说:“侯相入朝真是大快人心,可壮中枢之气,以后就不必事事向洋人低头。”
到了晚上,章怡侍侯左宗棠睡下,还不肯离去,左宗棠说:“幺妹,你回自己屋里吧,让金老大来值宿。”这是自他那年晚上晕倒一次后,已经养成的习惯,或是金老大,或是金老二,再或许是徐三徐四兄弟,轮流照应他。章怡走出去,她也不知道哪位是金老大,只好轻声喊,金老大他们在南屋里正胡吹海侃,章怡喊了好几声才听见了。金老大说:“大帅这是怎么了,太后都赐了人了,干嘛要我这大老爷们侍侯?”嘴里嘟噜着,去了上房。章怡回了西厢自己的房子,心里说不上是喜还是悲,辗转反侧半夜不曾睡着。
次日关于左宗棠差使的上谕下来了。照例由太监前去宣旨。李连英把宣旨太监叫到面前,交待说:你这次去传旨,可不要坏了规矩。像左侯相这样大的恩典,哪个大臣有过?先是母后皇太后赐眼镜,接着圣母皇太后赐侍妾,现在又有这么好的差使,要是换了别人,没有十万两银子不能饶。左侯相为官清廉,可是,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再清,十万八万的银子我不信拿不出。关键是你这差怎么当,该提醒他的你得提醒不是?像上回拿个百十两银子,打发叫化子呢。传出去对他也不好是不?传旨太监有些为难了,说:“大总管,左侯相这个人,不懂咱宫里的规矩,又油盐不进,奴才怕是办不好这差使。”李连英皱眉“嗯”一声,小太监不敢再吱声,李连英慢条斯里的说:“办不好差,你进宫干什么了?还不快去办差,等着领赏呢?”
小太监来到贤良寺,门口的护军伸手就拦:“哎,怎么回事,没长眼睛吗?这是什么地儿,硬往里闯呢?”
小太监公事出宫,都是耀武扬威,何况又是前来传旨,扬扬手里的圣旨说:“没长眼睛的是你,咱是来传旨的,快叫你们侯相接旨。”
护军一听是来传旨,不敢怠慢。章怡立即侍侯左宗棠朝服顶戴穿戴整齐,并提醒他说:“老爷,传旨太监要打赏的。”
“知道了,前些天已经赏出去了一百多两。”左宗棠到院中跪接,旨意正如慈禧所说,着他在军机大臣上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并兼总理衙门大臣。特别的恩典是,顾念左宗棠年事已高,赐他紫禁城骑马,并不必常川入值。所谓紫禁城骑马,其实并非真的骑马,而是为照顾年老及功勋重臣,特准他们在禁城内乘轿。这项待遇并非唾手可得,不少老臣上朝,还要徒步行走。不必常川入值,就是不必天天到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坐班,有事的时候再派人找他。
太监宣完旨,并不走,左宗棠想起还要打赏,让人拿一百两银子来。小太监惊讶的瞪大眼睛,左宗棠还以为赏得多,小太监惊喜呢。所以他说:“一百两银子,你们可能并不当一回事,可是,要搁在西北,那就是两个出生入死的勇丁一年的饷银,是三五家百姓一年的嚼裹。”
小太监说:“可是,侯相,这是在京里,在京里一百两银子根本不算什么。您这是多大的恩典,又是赏眼镜,又是赏侍妾,又是赏禁城骑马,又得了这么好的差使。”
见小太监如此不领情,左宗棠骡子脾气上来了,不动声色的问:“那你的意思,应该给你多少。”
小太监说:“回侯相的话,这银子并不是给我,不过是过过我的手,宫里一大帮人等着这银子呢。我回去,先要上交的。”
左宗棠问:“那是要交给什么人?”
“侯相,这我可就不好说,也不能说,反正交给说话有分量的公公就是了。我传恩旨的差使也不是一回两回了,传给封疆大吏来京的,还不曾有下来万两的。像您这样的恩典,那要是别人,怎么着也得八九十来万的。”
“这么说,一百两实在太少了,你且把这一百两给我。”左宗棠收回一百两银子,勃然变色,“十万两银子,做你的春秋大梦!我一生出入百万军中,何曾有人敢在我面前饶舌,我几个廉俸,多是济贫扶弱,办了公用,我一家一年的费用,也不过几百两。你们竟然不把一百两银子放在眼里,那你就一两也别想!”
小太监说:“侯相,实在不是小的贪,实在是惯例如此。小的辛苦一趟,最后到手不过几两银子,犯不着惹侯相生气,您老就可怜小的,让小的交了差。”
章怡对宫中规矩再清楚不过,就为小太监说话,说这的确是多年的惯例。左宗棠说:“什么惯例,张手要银子也是惯例?我明天见了太后,倒要回禀了太后,破了你们这些惯例。”说罢拂袖而去。
小太监被晾在院子里。左宗棠的几个护卫都围上来凑热闹。这几个刀头舔血、死人堆里滚出来的护卫,平时仗着左宗棠的威风,跋扈惯了,又不懂京中道道,见左宗棠放了泼,他们也炸了翅,金老大抽出佩刀,在小太监面前比划着说:“小子,你认的爷这口刀吗?你知道这上面的缺刃是被什么磕去的吗?老子告诉你,这是砍人脖梗子给磕的。你别看人脖子不结实,可后脖子骨其实硬得很,砍下去,像剁在木头墩子上,震得手都麻。”
小太监见这几个都不是善类,说:“各位爷,咱走,咱走就是了。咱是办皇差的,办完了就走。”
章怡进屋劝左宗棠,不给银子有不给银子的话,犯不着得罪太监,太监这嘴是最损的,最惯添油加醋。左宗棠还在气头上,说随他说去,左某何曾怕过谁?章怡说:“老爷,这不是怕不怕的事。要搁平时,他不过是个小太监,可现在,他是来办皇差,那身份和钦差也差不多,这您总该知道吧?他要回去一搬嘴,少不得弄成您对皇上太后不敬啊,老爷,您说,这值得吗?”左宗棠说都你的理,你看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反正银子我是不给了。
章怡跑出去,小太监已经走了。她赶紧追,总算在大门外不远追上了。她拉住小太监的胳膊说:“顺子,干嘛走那么急,平日姐姐长姐姐短的,怎么今天连个招呼也不打,就走啊。”
小太监说:“章姐,我哪敢呆啊,那几个二楞子,还不把我给吃了。”
章怡说:“他们哪敢?他们不过是犯浑惯了,你可不能与他们一般见识。侯相久在地方,对京中的情形不了解,你可得嘴上有点儿数。侯相确实没银子,这个,他让我把这枚簪子给你,道个辛苦。”
章怡这枚簪子是她入宫时就戴的,是娘给她的念物儿。小太监们见识的东西不少,都知道章怡有枚簪子很金贵。他说:“章姐,这么贵重的东西,你怎么能送人。”
章怡说:“顺子,侯相吩咐的,你就拿着,侯相说,将来有机会,给我买个更好的。”
小太监有些不信,侯相刚才还那样,怎么这一会儿就转了意?别是姐姐您自己的主意吧。章怡说:“当然不是我的主意--顺子,就是姐姐不给你东西,就凭咱姐弟的交情,你回去无论如何要好好说,就算为姐好吧。”
“有章姐这话,我还有什么说的,挨大总管数落,或者就是挨板子,我也认了,姐你放心,我不会乱说的。”
章怡回去后又劝左宗棠,向太后奏报的事情就算罢了,何必再得罪太监。左宗棠本来是答应了的,但次日早朝,他又忍不住把事儿说了。慈禧太后身体欠安,临朝的只有慈安。慈安说:“是吗?他们也太过份了,等我和圣母皇太后商量一下,得整顿整顿内宫了。”
退朝回到军机处,左宗棠还在为这事愤愤不平,出乎他的意料,恭亲王等人都一副见怪不怪的神情。左宗棠说:“王爷,这太监也太没规矩了,应该着内务府严办。”
宝鋆替恭亲王说:“侯相,你不在京,不太了解宫中的规矩。传恩旨讨赏银,多少年了,都这样。”
“那也太不像话了,十几年前我进宫,在崇文门要十万两银子。这回,崇文门没要,太监又来要,哪来这么多银子填这些狗洞。”
宝鋆哧的一笑说:“侯相,这话不对了,入了太监私囊可以算是填狗洞,崇文门收税那可是上谕发布了税则的,怎能算填狗洞。说起上次来,当时崇文门不松口,最后恭王爷给您垫了三千两银子,您也许还不知道呢。”
左宗棠的确不知道,他大为惊讶说:“怎么,王爷给我垫银子?这话是怎么说的。”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成例俱在,如果以后人人都不交,那崇文门税务衙门的差怎么当?”恭亲王说,“以后季公就明白了,人在京中,身不由已的事情多了,不像你在地方,说一不二,何等自在。”这话是笑着说,但却丝毫没有玩笑的意思在里面。
等大家散了,王文韶小声对左宗棠说:“侯相,今天您不应该提整顿内宫的事。整顿内宫,那要等太后或皇上发话,就是内务府,也从来不敢提的。再说,你和母后皇太后说也没用,动真的事儿,还得等圣母皇太后拿主张。”
下了朝,慈安就到长春宫去看慈禧。她身份比慈禧贵重,听说她亲自过来,慈禧连忙下床要去迎。慈安说:“你身子不爽,何必拘泥那些个虚礼,快坐回去吧。今天感觉怎么样?好些了吧?”
慈禧说:“还是那样,总觉得身上懒,不想动,也不想吃。”
“这吃是第一位的,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不吃饭,好人也给熬坏了。”慈安说,“章怡呢,你去传我的话,让御膳房不要总是弄些油腻的东西,要变着花样儿,弄些清淡开胃的。”
慈禧说:“姐姐你忘了,章怡不是赏给左宗棠了吗?”
两个人又说了会儿食疗药养的闲话,慈安说到正题:“说起左宗棠,这人还真是倔,今天早朝,他说了件事儿,也就是他,别人根本连说也不说。”
慈禧噢了一声,问左宗棠怎么了?咱姐妹待他不薄啊。
慈安说:“昨天太监去传旨,讨赏银,左宗棠嫌多。”
“传恩旨向来要打赏,又不是非要逼他。”
“听他的话头,传旨太监张口要十万,胆子也太大了。”
慈禧咦了一声说:“是吗,要十万可真是狮子大张口了。这事儿,过会儿我问一下。”
送走慈安,慈禧问身边的李连英:“小李子,这事你知道吧?”
李连英说奴才知道。慈禧有些不高兴了,说:“你知道怎么不回一声?让左宗棠告到人家那里,人家要不来找,我还蒙在鼓里呢。”
“这事儿,没想到左侯相会拿到朝会上去说。”李连英说,“昨天小顺子传旨回来,说左侯相只赏了一百两银子。”
只赏了一百两,慈禧也觉得左宗棠太小家子气了,不过,她并未表露出来,只说是吗?李连英说:“可不是嘛,当时小顺子有些为难,说侯相,宫里头还有一大帮兄弟等着您的赏呢,我回去谁也不信啊。结果,主子你猜怎么着?”
“怎么着啊?”
李连英说:“左侯相又把一百两银子要回去了!他说,这一百两银子,是他两个勇丁一年的饷银,老百姓三五家人一年的嚼裹,你们还嫌少,嫌少这一百两也没了。”
慈禧大开眼界,笑着说:“是吗,人都叫他左骡子,看来他这骡子脾气一点儿也没改。”
李连英说:“主子,您说,您给他那样大的恩典,他连一百两银子也不舍得,也太小家子气了。”
“他可不小气。他的养廉银,几乎都救济了别人,那年修肃州城,花了一万多两银子,要来户部报,户部让他按章程报帐,他一生气,结果自己掏了腰包。像他这种脾气,还真是少见的很。你们的毛病我都清楚的很,雁过拔毛。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觉得你们也辛苦,宫里发的那点儿银子也确实少点儿。那些封疆大吏,有哪个不贪银子?向他们口袋里掏一些,也是应当的。他们谁肯花自己的银子?可是左宗棠就不一样了,你们可不要去惹他。”
隔了没几天,恭亲王就听几个小太监在说左侯相真抠,给了一百两银子,还又要了回去。他回到军机处,说起这事儿,大家都听说了。宝鋆说:“侯相这事儿办的有点过。”
恭亲王说:“他这脾气,还真是倔,这十几年,他掏给不相干的人银子,怕也有十万八万了,怎么就不肯拿一点把太监们打发高兴了。这些太监,办正事不成,可要损个人,那没他们精的。”回头交待王文韶,“你抽空提醒一下季高,拿几千两银子,堵堵太监们的嘴。”
王文韶说:“王爷,这个重任我怕是担不起。就左侯相那脾气,我估计十有八九他不会听的。”
“不听也要说,现在不同从前,当年他进京,匆忙之间,得罪了什么人他也不用怕,可是,现在他在朝廷供职,天长日久的。这事就你说,你是最擅长劝人的。”
王文韶说王爷这样夸卑职,卑职那就勉为其难了。
正如王文韶所料,他刚把这意思说了,左宗棠就火冒三丈了,说你不说我倒忘了,母后皇太后答应要整顿内宫的,至今还没结果,明天上朝,我倒要再回奏。王文韶连忙拱手说:“侯相,刚才都是卑职的一点小见识,您可千万别生气,您不想拿银子,那就不必拿,小小的太监,给是给他们面子,不给他们能怎么样?这都怪卑职,没什么人提醒,更没哪个太监敢说三道四。侯相,你千万不要再向母后皇太后提这事儿,不然就是我王文韶搬弄是非了。”好说歹说,左宗棠同意不再提这茬。
次日王文韶向恭亲王报告,说:“王爷,我是吓了一头汗,他要真是去回奏皇太后,惹出什么风波来,烦心的还是您,您一片至诚,岂不是好心无好报?”恭亲王只有摇头苦笑。
左宗棠出了宫,坐着暖轿到王公亲贵府上拜访。大家都对他十分尊重,王爷们大都亲自迎到二门,无不称赞他收复新疆的功劳。因为并不熟悉,说几句客气话就告辞。只有在醇王府上,两人脾气相投,早就熟悉,说话的时间长了些。醇王自诩为武人,在对外上与左宗棠一样,一贯坚持强硬立场。但他为人又十分谦和,并不锋芒毕露。原因是他的儿子当了皇上,不担是非。他的书斋命名为“退省斋”,真龙天子光绪出生的卧房偏偏取个毫无帝王气概的“槐荫斋”(即恬静安闲的意思),正堂称“思谦堂”。正坐上,悬挂着他手书的格言:“谦受益,满招损”;西面墙上贴着他手书的“家训”: “财也大,产也大,将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左宗棠对这这白话家训颇感兴趣,说:“话虽直白,道理却对得很。”醇王说:“给孩子们看的,只怕他们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
因为恭亲王有交待,所以左宗棠最后才到他府上,那时已经到了午饭时候。恭亲王也是亲自出迎,两人简单说了几句,就直接去客厅入席。因为是便宴,所以作陪的人并不多,一个是醇王,他是恭王的七弟,两人虽然政见不同,但毕竟是亲兄弟。再就是军机大臣宝鋆。自从文祥去世后,近年来新入军机的大臣,倒有一半不太合恭王心意,李鸿藻不必说,那是太后面前的红人,自从倭仁病重后,他已经是事实上的清流领袖,对恭王倾力推动的洋务事业颇不以为然。王文韶虽然人聪明,支持洋务,但太看风使舵,是有名的“玻璃球”,不敢担当,恭王也不喜欢。只有宝鋆,是从辛酉年后入军机的老人,虽然人粗一些,说话办事有些莽撞,但总算对恭王是亦步亦驱,关键时候是能站在恭王身边的。今天让他来作陪,还有一个原因,当年他弟弟宝成到西北军营效力,本指望作保案的时候左宗棠予以照顾,因为宝成说了几句没头没脑的狂话,惹恼了左宗棠,非但没照顾,连名字也没提,两人从此闹得不痛快。今后两人就要在一个锅里摸勺子,别别扭扭怎么好?所以恭王希望借此机会,两人冰释前嫌。再一个就是惇王爷,他是老五,没正经差事,是个闲散王爷,最受不得礼教,天天穿着羊皮袍,在前门大街晃,自称平民王爷,民间的乐子知道不少,算是来凑个热闹。这位五爷颇讲义气,当年慈禧太后罢黜议政王时,他据理力争,恭亲王一直心存感激。就这么五个人坐下来。恭王单独居上,把左宗棠往主宾的位子上让。左宗棠如何肯,说都是王爷,我哪敢造次。大家都说:“今天就你是客人,不论王爷不王爷。”话虽如此说,但天潢贵胄面前,规矩所在,谁敢僭越。宝鋆说:“各位王爷,就不要为难侯相了。”
惇王为长,坐了上首。恭亲王次之,但其实还是由他主持,当然要说客气话,以后军政要务多多依靠。左宗棠当仁不让,说:“左某原本打算陛见后自陈衰病,请开阁缺,有个闲差糊口,聊备顾问,终老京师罢了,没想到太后皇上如此看重,我自当倾力帮助王爷,振刷朝中之气,开创一番新局面。”
倾力帮助王爷是没错,可是振刷朝中之气,开创新局面的说法就有些不妥,言外之意就是现在朝中之气不振,局面陈旧。左宗棠冒出这话来,并非无意,因为入朝后不少见他的人说过,你来了,可得改改朝中委靡之气了。这些年恭亲王日益失去锐气,办洋务对洋人又太过迁就,无论军机还是总理衙门或者其他各部,已经露出迁延拖拉的毛病,大家颇有看法。左宗棠见大家对自己如此热望,今天陛见又得到入军机管兵部还要在总理衙门上行走的消息,所以豪气顿生,准备大干一场。他当封疆大吏惯了,向来是说什么是什么,何曾考虑过别人的感受,所以脱口说出这样的话来。恭王和宝鋆心里有点儿不悦,但这样的小尴尬,话题一转也就过去了。可是醇王就着左宗棠的话又多说了几句。他说:“不错,是应该振刷一下中枢的气氛,这些年对洋人太过软弱。”大家一时无话可说,只有皱着眉头喝尽杯中酒。几杯酒下肚,左宗棠发起感慨来,他说:“我这一生,想起来真有些不可思议,四十八九还不过是一举人,不过三四年就位居督抚,然后封侯拜相,立功绝域。”宝鋆说:“这都是太后皇上格位看重,恭王及醇王等也都是关怀备至。”这话真是不假,按一般人行事,此时左宗棠应该接过话题,表达对各位王爷多年关怀的谢意。三位王爷,尤其是恭王,已经准备好了接受左宗棠的感激,谁料左宗棠自顾往下说:“有时候我都禁不住想,我的命运真是好的不可相信,有点儿像做梦,难道命世英豪真的是凭运气吗?我还常说,我辈行止,自关天定,何惧他人明枪暗箭。”恭亲王打断他的话说:“依我说,这个天,便是太后皇上,所谓运气,也无非是太后皇上的恩典。”
话不投机,恭王不愿再说,惇王得了时机,大讲他的民间趣闻。他先说:“今天西直门外堆子兵送礼,把人的脊背都拖没皮了。”步军统领衙门除了在街面上有官厅外,官厅下面还有堆子兵,几乎每条大的胡同口都有。一间小房子,一两个兵轮守。堆子兵月饷只有一两五,十分清苦,只靠胡同里红白公事前去维持治安,讨些赏钱。所以平日行事的原则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冻天少不得有人冻饿毙于街头,或者其他原因抛尸街头,按职份,堆子兵应该上报官厅,而后官厅派人来验尸、立案等等。但都不去惹这些麻烦,通常是提了死尸的双脚,拖到别的堆子兵管辖的胡同,称为“送礼”。这样送来送去,直到天亮,落在谁那里谁倒霉。今天这具尸身,是罕见的体胖,拖起来吃力,结果拖来拖去,把脊背拖的烂了。
恭王当政,听到有人饿死心里不舒服,说:“去年直隶水祸,所以今冬难民多。”
宝鋆岔开话题说:“五爷,听说你住过难毛店?”
惇王说:“那是自然。你们天天深宅大院住着,娇妻美妾陪着,自然不知道鸡毛店的妙处。”
对大部分天潢贵胄来说,鸡毛店的妙处真是无从体验。旗人出生即有米粮,所以长久以来,养成了游手好闲的毛病,咸丰以来,英法朕军进北京,洪秀全闹长毛,然后又是西征,国家用度浩繁,旗丁粮饷减成发放,寅吃卯粮,入不敷出,甚至冬无御寒之棉衣。鸡毛店应运而生,一间小屋,挤进若干人等,三五文钱一夜,一人一筐鸡毛,钻进去轻暖不啻锦裘。大家一样赤贫,自然坦诚相对。至于像惇王这样的人,不惯受礼教排场的束缚而投到小店,与赤贫者呼朋唤友,图的是自得其乐。
左宗棠插话说:“没想到京师竟然是如此气象。应该好好想想办法,或者劳而有获,或者发足米粮,其码让人人都可过冬。”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恭王心里又填一层不痛快,心里想你才进京,就批东评西,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时候差不多了,恭王挥手上饭。送走左宗棠,两位王爷先后离去,宝鋆望着左宗棠的背影说:“都说他狂,今天算是领教了。这是在王爷府上,要在地方,不知多么跋扈呢。”恭王摇摇头又像点点头,没说什么,顾自回了客厅。
左宗棠拜客的时候,李连英已派人把章怡送到了贤良寺,按照慈禧的吩咐,还有一份不算薄的随嫁礼品。虽然说是嫁,虽说是太后恩赏,但一个小小的宫女出宫这样的事,是不可能有什么大动静的,甚至还不及农家民出嫁,农家民出嫁尚有上花轿的仪式,而章怡只不过是被太监们送过来罢了。当时左宗棠并不在贤良寺,太监们把人和东西交待下就走了,章怡的命运就这么轻描淡写中改变了。当初进宫,一家人怀着多大的热望,就连封贵妃当皇后的梦也曾做过。而如今,太后一句话,就成了一位功臣的侍妾,一个足可以做她爷爷的人。人家是拿她当牛还是做马,自己都不知晓。这一辈子的命运,此时已经看到了结局。不过,反过来想想,也没必要那么丧气,其实像她这样的宫女,在宫中白了头又有什么意思呢?不要说宫女了,就是那些贵太妃,过的是什么日子,有的要靠做点儿绣活托太监拿到外面卖了换点儿零花钱,哪有农家老太太儿孙满堂,虽说也有烦恼,有艰难,可总比心如止水在宫中当活死人强。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章怡反来复去的在心里劝着自己。
左宗棠回到家中,摘下顶戴,习惯地说金老大,把我顶戴挂起来。没有金老大粗嗓门的“喳”,身边一个温婉的声音说:“老爷,我侍候您更衣。”他这才注意到,一个年轻女子笑盈盈站在他身边,似乎此时才想起来,今天太后赠给他一个大活人。他把顶戴递给章怡,刚坐下,章怡已经把手炉捧过来。他接过了,说:“幺妹,不要忙,你坐下说话。”左宗棠这人虽然跋扈,但唯独对女人却向来客气,比如周夫人,两人数十年连一次架好像也没吵过。“幺妹”是湖南人对未成年小女孩的称呼,充满着关怀和慈爱。他称章怡“幺妹”,而且让她坐,这让她也大感意外。她说:“老爷,我站惯了。”左宗棠说:“这又不是在宫里。幺妹,我给你说,虽然太后把你赐给我,我不能不承恩,可是,我心里明白,你都可以做我孙女了,我不能把你这一生葬送了。”章怡说:“老爷说哪里话,太后把我赏给您,是我的福份,我生是您的人,死是您的鬼。”左宗棠抓住章怡话里的漏洞打趣说:“我自己死后有鬼,不要你做我的鬼。幺妹你放心,等过些年太后忘记了这事,就把你嫁出去。这些年呢,你就当是我家的Y头。”这话够暖人心的,不过,皇太后赐的侍妾,谁敢再转手嫁人,那可是大不敬。何况,章怡也明白,太后把她安排过来,也多少有点儿监视的意思。她在宫中这几年,人锻炼的十分谨慎,也十分善于察言观色,这些意思她自然明白。
下午帝师翁同和来访。他是江苏常熟人,有着显赫的家世。其父翁心存是咸丰、同治两朝宰相,同治帝的师傅;长兄同书,道光二年进士,官至安徽巡抚;三哥同爵,官至湖北巡抚。如此家世,在汉族官僚中算得上凤毛麟角。他文才出众,颇有才气,26岁参加会试一举夺得状元。在慈禧谋求第二次垂帘听政时,请旨训政的奏折和宣布载湉为帝的诏旨都是出自他的手笔,因为他对慈禧意图心领神会,又深谙朝章典故,奏折和诏旨都言简意赅,十分得体,深得慈禧太后的赏识。这时他入值毓庆宫,给当今皇上光绪帝讲书,又在总理衙门行走。四五年帝师当下来,皇上学问不去说,君臣两人情份已经形同父子。其地位自然日益见涨。
翁同和此时已居清流领袖地位。因他是南方人,是为南清流“牛首”。他与大多数清流一样,在对外上向来持主战强硬立场,也是极力支持左宗棠西征的。左宗棠收复新疆,立下赫赫战功,翁同和也是心向往之,今天他特地登门拜访。听左宗棠滔滔不绝,讲西北,讲中俄战事,讲洋人向来喜欢嘘声恫吓,大清四万万人,执鞭断流,挥汗成雨,只要上下一心,看泰西各国谁敢小瞧?这话直说的翁同和连连点头,说:“侯相入朝真是大快人心,可壮中枢之气,以后就不必事事向洋人低头。”
到了晚上,章怡侍侯左宗棠睡下,还不肯离去,左宗棠说:“幺妹,你回自己屋里吧,让金老大来值宿。”这是自他那年晚上晕倒一次后,已经养成的习惯,或是金老大,或是金老二,再或许是徐三徐四兄弟,轮流照应他。章怡走出去,她也不知道哪位是金老大,只好轻声喊,金老大他们在南屋里正胡吹海侃,章怡喊了好几声才听见了。金老大说:“大帅这是怎么了,太后都赐了人了,干嘛要我这大老爷们侍侯?”嘴里嘟噜着,去了上房。章怡回了西厢自己的房子,心里说不上是喜还是悲,辗转反侧半夜不曾睡着。
次日关于左宗棠差使的上谕下来了。照例由太监前去宣旨。李连英把宣旨太监叫到面前,交待说:你这次去传旨,可不要坏了规矩。像左侯相这样大的恩典,哪个大臣有过?先是母后皇太后赐眼镜,接着圣母皇太后赐侍妾,现在又有这么好的差使,要是换了别人,没有十万两银子不能饶。左侯相为官清廉,可是,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再清,十万八万的银子我不信拿不出。关键是你这差怎么当,该提醒他的你得提醒不是?像上回拿个百十两银子,打发叫化子呢。传出去对他也不好是不?传旨太监有些为难了,说:“大总管,左侯相这个人,不懂咱宫里的规矩,又油盐不进,奴才怕是办不好这差使。”李连英皱眉“嗯”一声,小太监不敢再吱声,李连英慢条斯里的说:“办不好差,你进宫干什么了?还不快去办差,等着领赏呢?”
小太监来到贤良寺,门口的护军伸手就拦:“哎,怎么回事,没长眼睛吗?这是什么地儿,硬往里闯呢?”
小太监公事出宫,都是耀武扬威,何况又是前来传旨,扬扬手里的圣旨说:“没长眼睛的是你,咱是来传旨的,快叫你们侯相接旨。”
护军一听是来传旨,不敢怠慢。章怡立即侍侯左宗棠朝服顶戴穿戴整齐,并提醒他说:“老爷,传旨太监要打赏的。”
“知道了,前些天已经赏出去了一百多两。”左宗棠到院中跪接,旨意正如慈禧所说,着他在军机大臣上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并兼总理衙门大臣。特别的恩典是,顾念左宗棠年事已高,赐他紫禁城骑马,并不必常川入值。所谓紫禁城骑马,其实并非真的骑马,而是为照顾年老及功勋重臣,特准他们在禁城内乘轿。这项待遇并非唾手可得,不少老臣上朝,还要徒步行走。不必常川入值,就是不必天天到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坐班,有事的时候再派人找他。
太监宣完旨,并不走,左宗棠想起还要打赏,让人拿一百两银子来。小太监惊讶的瞪大眼睛,左宗棠还以为赏得多,小太监惊喜呢。所以他说:“一百两银子,你们可能并不当一回事,可是,要搁在西北,那就是两个出生入死的勇丁一年的饷银,是三五家百姓一年的嚼裹。”
小太监说:“可是,侯相,这是在京里,在京里一百两银子根本不算什么。您这是多大的恩典,又是赏眼镜,又是赏侍妾,又是赏禁城骑马,又得了这么好的差使。”
见小太监如此不领情,左宗棠骡子脾气上来了,不动声色的问:“那你的意思,应该给你多少。”
小太监说:“回侯相的话,这银子并不是给我,不过是过过我的手,宫里一大帮人等着这银子呢。我回去,先要上交的。”
左宗棠问:“那是要交给什么人?”
“侯相,这我可就不好说,也不能说,反正交给说话有分量的公公就是了。我传恩旨的差使也不是一回两回了,传给封疆大吏来京的,还不曾有下来万两的。像您这样的恩典,那要是别人,怎么着也得八九十来万的。”
“这么说,一百两实在太少了,你且把这一百两给我。”左宗棠收回一百两银子,勃然变色,“十万两银子,做你的春秋大梦!我一生出入百万军中,何曾有人敢在我面前饶舌,我几个廉俸,多是济贫扶弱,办了公用,我一家一年的费用,也不过几百两。你们竟然不把一百两银子放在眼里,那你就一两也别想!”
小太监说:“侯相,实在不是小的贪,实在是惯例如此。小的辛苦一趟,最后到手不过几两银子,犯不着惹侯相生气,您老就可怜小的,让小的交了差。”
章怡对宫中规矩再清楚不过,就为小太监说话,说这的确是多年的惯例。左宗棠说:“什么惯例,张手要银子也是惯例?我明天见了太后,倒要回禀了太后,破了你们这些惯例。”说罢拂袖而去。
小太监被晾在院子里。左宗棠的几个护卫都围上来凑热闹。这几个刀头舔血、死人堆里滚出来的护卫,平时仗着左宗棠的威风,跋扈惯了,又不懂京中道道,见左宗棠放了泼,他们也炸了翅,金老大抽出佩刀,在小太监面前比划着说:“小子,你认的爷这口刀吗?你知道这上面的缺刃是被什么磕去的吗?老子告诉你,这是砍人脖梗子给磕的。你别看人脖子不结实,可后脖子骨其实硬得很,砍下去,像剁在木头墩子上,震得手都麻。”
小太监见这几个都不是善类,说:“各位爷,咱走,咱走就是了。咱是办皇差的,办完了就走。”
章怡进屋劝左宗棠,不给银子有不给银子的话,犯不着得罪太监,太监这嘴是最损的,最惯添油加醋。左宗棠还在气头上,说随他说去,左某何曾怕过谁?章怡说:“老爷,这不是怕不怕的事。要搁平时,他不过是个小太监,可现在,他是来办皇差,那身份和钦差也差不多,这您总该知道吧?他要回去一搬嘴,少不得弄成您对皇上太后不敬啊,老爷,您说,这值得吗?”左宗棠说都你的理,你看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反正银子我是不给了。
章怡跑出去,小太监已经走了。她赶紧追,总算在大门外不远追上了。她拉住小太监的胳膊说:“顺子,干嘛走那么急,平日姐姐长姐姐短的,怎么今天连个招呼也不打,就走啊。”
小太监说:“章姐,我哪敢呆啊,那几个二楞子,还不把我给吃了。”
章怡说:“他们哪敢?他们不过是犯浑惯了,你可不能与他们一般见识。侯相久在地方,对京中的情形不了解,你可得嘴上有点儿数。侯相确实没银子,这个,他让我把这枚簪子给你,道个辛苦。”
章怡这枚簪子是她入宫时就戴的,是娘给她的念物儿。小太监们见识的东西不少,都知道章怡有枚簪子很金贵。他说:“章姐,这么贵重的东西,你怎么能送人。”
章怡说:“顺子,侯相吩咐的,你就拿着,侯相说,将来有机会,给我买个更好的。”
小太监有些不信,侯相刚才还那样,怎么这一会儿就转了意?别是姐姐您自己的主意吧。章怡说:“当然不是我的主意--顺子,就是姐姐不给你东西,就凭咱姐弟的交情,你回去无论如何要好好说,就算为姐好吧。”
“有章姐这话,我还有什么说的,挨大总管数落,或者就是挨板子,我也认了,姐你放心,我不会乱说的。”
章怡回去后又劝左宗棠,向太后奏报的事情就算罢了,何必再得罪太监。左宗棠本来是答应了的,但次日早朝,他又忍不住把事儿说了。慈禧太后身体欠安,临朝的只有慈安。慈安说:“是吗?他们也太过份了,等我和圣母皇太后商量一下,得整顿整顿内宫了。”
退朝回到军机处,左宗棠还在为这事愤愤不平,出乎他的意料,恭亲王等人都一副见怪不怪的神情。左宗棠说:“王爷,这太监也太没规矩了,应该着内务府严办。”
宝鋆替恭亲王说:“侯相,你不在京,不太了解宫中的规矩。传恩旨讨赏银,多少年了,都这样。”
“那也太不像话了,十几年前我进宫,在崇文门要十万两银子。这回,崇文门没要,太监又来要,哪来这么多银子填这些狗洞。”
宝鋆哧的一笑说:“侯相,这话不对了,入了太监私囊可以算是填狗洞,崇文门收税那可是上谕发布了税则的,怎能算填狗洞。说起上次来,当时崇文门不松口,最后恭王爷给您垫了三千两银子,您也许还不知道呢。”
左宗棠的确不知道,他大为惊讶说:“怎么,王爷给我垫银子?这话是怎么说的。”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成例俱在,如果以后人人都不交,那崇文门税务衙门的差怎么当?”恭亲王说,“以后季公就明白了,人在京中,身不由已的事情多了,不像你在地方,说一不二,何等自在。”这话是笑着说,但却丝毫没有玩笑的意思在里面。
等大家散了,王文韶小声对左宗棠说:“侯相,今天您不应该提整顿内宫的事。整顿内宫,那要等太后或皇上发话,就是内务府,也从来不敢提的。再说,你和母后皇太后说也没用,动真的事儿,还得等圣母皇太后拿主张。”
下了朝,慈安就到长春宫去看慈禧。她身份比慈禧贵重,听说她亲自过来,慈禧连忙下床要去迎。慈安说:“你身子不爽,何必拘泥那些个虚礼,快坐回去吧。今天感觉怎么样?好些了吧?”
慈禧说:“还是那样,总觉得身上懒,不想动,也不想吃。”
“这吃是第一位的,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不吃饭,好人也给熬坏了。”慈安说,“章怡呢,你去传我的话,让御膳房不要总是弄些油腻的东西,要变着花样儿,弄些清淡开胃的。”
慈禧说:“姐姐你忘了,章怡不是赏给左宗棠了吗?”
两个人又说了会儿食疗药养的闲话,慈安说到正题:“说起左宗棠,这人还真是倔,今天早朝,他说了件事儿,也就是他,别人根本连说也不说。”
慈禧噢了一声,问左宗棠怎么了?咱姐妹待他不薄啊。
慈安说:“昨天太监去传旨,讨赏银,左宗棠嫌多。”
“传恩旨向来要打赏,又不是非要逼他。”
“听他的话头,传旨太监张口要十万,胆子也太大了。”
慈禧咦了一声说:“是吗,要十万可真是狮子大张口了。这事儿,过会儿我问一下。”
送走慈安,慈禧问身边的李连英:“小李子,这事你知道吧?”
李连英说奴才知道。慈禧有些不高兴了,说:“你知道怎么不回一声?让左宗棠告到人家那里,人家要不来找,我还蒙在鼓里呢。”
“这事儿,没想到左侯相会拿到朝会上去说。”李连英说,“昨天小顺子传旨回来,说左侯相只赏了一百两银子。”
只赏了一百两,慈禧也觉得左宗棠太小家子气了,不过,她并未表露出来,只说是吗?李连英说:“可不是嘛,当时小顺子有些为难,说侯相,宫里头还有一大帮兄弟等着您的赏呢,我回去谁也不信啊。结果,主子你猜怎么着?”
“怎么着啊?”
李连英说:“左侯相又把一百两银子要回去了!他说,这一百两银子,是他两个勇丁一年的饷银,老百姓三五家人一年的嚼裹,你们还嫌少,嫌少这一百两也没了。”
慈禧大开眼界,笑着说:“是吗,人都叫他左骡子,看来他这骡子脾气一点儿也没改。”
李连英说:“主子,您说,您给他那样大的恩典,他连一百两银子也不舍得,也太小家子气了。”
“他可不小气。他的养廉银,几乎都救济了别人,那年修肃州城,花了一万多两银子,要来户部报,户部让他按章程报帐,他一生气,结果自己掏了腰包。像他这种脾气,还真是少见的很。你们的毛病我都清楚的很,雁过拔毛。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觉得你们也辛苦,宫里发的那点儿银子也确实少点儿。那些封疆大吏,有哪个不贪银子?向他们口袋里掏一些,也是应当的。他们谁肯花自己的银子?可是左宗棠就不一样了,你们可不要去惹他。”
隔了没几天,恭亲王就听几个小太监在说左侯相真抠,给了一百两银子,还又要了回去。他回到军机处,说起这事儿,大家都听说了。宝鋆说:“侯相这事儿办的有点过。”
恭亲王说:“他这脾气,还真是倔,这十几年,他掏给不相干的人银子,怕也有十万八万了,怎么就不肯拿一点把太监们打发高兴了。这些太监,办正事不成,可要损个人,那没他们精的。”回头交待王文韶,“你抽空提醒一下季高,拿几千两银子,堵堵太监们的嘴。”
王文韶说:“王爷,这个重任我怕是担不起。就左侯相那脾气,我估计十有八九他不会听的。”
“不听也要说,现在不同从前,当年他进京,匆忙之间,得罪了什么人他也不用怕,可是,现在他在朝廷供职,天长日久的。这事就你说,你是最擅长劝人的。”
王文韶说王爷这样夸卑职,卑职那就勉为其难了。
正如王文韶所料,他刚把这意思说了,左宗棠就火冒三丈了,说你不说我倒忘了,母后皇太后答应要整顿内宫的,至今还没结果,明天上朝,我倒要再回奏。王文韶连忙拱手说:“侯相,刚才都是卑职的一点小见识,您可千万别生气,您不想拿银子,那就不必拿,小小的太监,给是给他们面子,不给他们能怎么样?这都怪卑职,没什么人提醒,更没哪个太监敢说三道四。侯相,你千万不要再向母后皇太后提这事儿,不然就是我王文韶搬弄是非了。”好说歹说,左宗棠同意不再提这茬。
次日王文韶向恭亲王报告,说:“王爷,我是吓了一头汗,他要真是去回奏皇太后,惹出什么风波来,烦心的还是您,您一片至诚,岂不是好心无好报?”恭亲王只有摇头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