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步青云 第三十一章 两宫恩赏下
次日一早,天还未亮,左宗棠已经洗漱完毕,仪仗已经准备好,顶马、护军、衔牌一应俱全。十几套灯笼都亮起来,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左”字,字的两边各有一行小字,分别是“二等恪靖侯”和“东阁大学士”。他钻进轿内,挥挥手说:娃子们,走,咱们见两宫皇上去。
他的住处贤良寺,离东华门不远,不一会儿就到了。东华门是上朝必经的宫门,到这里,武员下马,文员下轿,进宫后的路,除非有“紫禁城骑马”特别恩赏,都必须自个儿徒步。官员的轿夫随从都等在这里,有些打听事儿的也等在这里,所以此时门外已经是熙熙嚷嚷。京官们上朝,除轿夫外,带几个随从护卫,灯笼上有姓氏官衔,并不打衔牌,也不摆仪仗。左宗棠刚进京,因为是两宫皇上召见,所以十分郑重,而且也没人提醒他,就像他在地方上一样,摆开了仪仗,所以这一队人马非常惹人注意。大家看到灯笼上的“左”字,都说:“哦,是左侯相来了。”就像刚进京城那样,大家对这位传说得神乎其神的侯相十分崇敬,所以都自觉地让开地方,让左宗棠的大轿一直到了下马石边。没进宫的官员自然拱手问安,走了几步的官员也踅回来向他拱手,他都不认的,只是不断的向大家拱手还礼。此时天还未亮,灯笼明灭之间,照着左宗棠的翩翩大腹和方面阔耳,大家无不惊叹,果然是一副富贵王侯相。
左宗棠在宫门前站住脚,整整朝珠,马蹄袖,昂然打量一下紫禁城的东门,借着东天淡淡的曙光,已现出皇城的非凡气势。除了有资格上朝的重臣和特诏的官员,一般人无缘进宫。左宗棠身份显赫,恭亲王又特别吩咐,已有太监专程为他打着灯笼引路,进门就是金水河,太监引着他过了许多个门,最后到了乾清门外的朝房,恭亲王、醇王等人都在,恭亲王一一向左宗棠介绍。醇王左宗棠认识,而且私交很好,早有私函往来,在收复新疆的事情上不遗余力支持。接下来,恭亲王把一个胖乎乎的一品在员拉过来说:“这是前湖广总督,文华殿大学士、管理刑部兼正白旗蒙古都统官秀峰。你们早就认识。”
当然认识。官秀峰就是官文,当年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衙门里当幕宾,对这位官文多有不敬,为焚谢的事,官文上书弹劾左宗棠,给他罗织了贪污、纳贿、把持幕府等罪名,咸丰帝令官文彻查,若果有不法情事,可就地正法。幸亏胡林翼、郭嵩焘、鄱祖荫等人设法相救,左宗棠才转祸为福。这一生中,他最痛恨而又看不起的人就是官文,如果不是因为满人的身份,他何以能尸具高位?左宗棠如今春风得意,更加不把官文放在眼里,官文拱手见礼,他却不还礼,朗声说:“我就是湖南巡抚衙门里的那个佐杂小吏,你想杀杀不了的左宗棠。”
官文被闹了个大红脸,连忙退到人群中。对官左二人的过节,恭亲王当然十分清楚,但他以为,如今左宗棠已经是一品侯相,比官文荣崇的多,自然会一笑抿恩仇,起码面子上也会让官文下得来台。原来官文身体不好,今天是不必上朝的,恭亲王说今天左侯相进宫,我牵线你们在大家面前见一面,从此就好说话了。没想到左宗棠会如此对待官文。恭亲王心里不高兴,但已经无可挽回,只有继续挂着笑,介绍别人,转移尴尬。军机大臣沈桂芬,字经笙,现任兵部尚书;军机大臣李鸿藻,直隶高阳人,号兰荪,任总理衙门大臣,也是两朝帝师;军机大臣王文韶,字夔石,浙江仁和人,兵部侍郎,总理衙门大臣……
介绍完众人后,醇王把左宗棠拉到一边说:“季高,你这样对官秀峰怕是不好,当着众人的面,他难堪,你也显得气量太小,何苦来哉。”
左宗棠现在也有些悔意,说:“我也只是一句玩笑话。”
“你那架式,压根就不是玩笑,你要还把我当知已,就快找秀峰温慰一番。”醇王说,“他人也老了,身子也不好,今天虽是上朝,其实是专门来见你。”
左宗棠想起昨天与倭仁的遣憾来,说:“王爷说得有理,大家都老了,且把恩怨抛九霄。”他转身去找官文,却找不到官文的人影。正在懊恼,听得太监高喊:“左宗棠晋见。”
今天的引导大臣是醇王。醇王对左宗棠十分客气,在前面引导,一遇宫门,则侧身让左宗棠先行。进了养心殿,太监打起东暖阁的棉帘,左宗棠、醇王先后进去。地上已经摆了一个明黄棉垫,是专为左宗棠所设。左宗棠跪上去,把冠端下来放到一边,然后磕头请安。
慈安太后说:“左宗棠,上次你进京是什么时候,有十多年了吧?”
“是同治八年,已经十三年了。”
“你在西北也呆了十几年了,不容易啊。听说,你在西北期间,夫人、长子、二哥都相继去世,我们听了,心里都难受。”慈安太后又对御座上的小皇帝说,“皇上,左宗棠是忠臣,他为咱大清立下了不朽功勋。”
光绪皇帝登基时只有四岁,如今已经十岁,大部分时间在上书房读书,不过,接见大臣的时候偶尔也让他来坐。虽然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可是对大臣说话已经有板有眼,他说:“左宗棠,我常听皇额娘说,你这个人不但有才能,而且能办别人办不成不敢办的大事,你收复新疆,大清朝廷是忘不了你的。”
慈安一番家常帖心话,已经让左宗棠心里暖暖的,现在光绪这个小小的孩子又说出这番话来,左宗棠连连磕头,热泪直流,说:“我皇上天纵英明,老臣当竭尽犬马之劳。”
就像当年的同治皇帝,慈安太后对小皇帝光绪一直是宽厚仁慈,不像慈禧那样有那么多的规矩和教导,往常两宫一起垂帘,光绪古板的坐着,大气儿不敢出。因为今天只有慈安太后垂帘,他很放得开,问:“左宗棠,你怎么哭了,朕说的不对吗?”
左宗棠连连磕头:“皇上教诲得极是,老臣在西北多年,风沙大,眼睛留下了淌泪的毛病。”
“你的眼睛总是流泪,平时怎么办啊?”慈安颇为关心。
“平时臣就戴墨镜。”
“那你就别拘礼了,戴起来让皇上看看。”
左宗棠抖擞着手摸出墨镜来,戴的时候失手落在地上。地面是俗称的金砖,很硬,当郎一声,镜片碎了。
左宗棠摸索着要去捏起碎片,慈安太后连忙制止:“当心,扎了手。”
醇王喊一声:“来人,收拾了。”
小太监应声而入,手脚麻利的把地上的碎片收拾了。左宗棠不舍得手里的镜框,一面揣到怀里,一面说:“这个眼镜,是一个德国人到臣肃州大营时赠给臣的,臣和那个德国人,很合得来,留下作个记念。”
“没了墨镜你这眼睛怎么办?我那里还有文宗显皇帝的一副墨镜,也是文宗皇帝当年常戴的,我留着做个念想的,今天就赐给你。”
文宗显皇帝就是咸丰帝。咸丰帝的遣物慈安太后赐下来,那是多大的恩典。左宗棠磕头谢恩。
慈安太后又说:“你哪里冷吗?今年这天,比往年都冷。老七,你记着让内务府给左宗棠送些红罗炭去。”
宫中用炭,产自京南京西涿州、易县等地山区,炭质坚硬,经久耐烧,烟少,烟灰细白。炭运进京城,先存在西四东的红罗厂,再分送各宫。因此把这种炭叫红罗炭,寻常人家是根本用不到的。左宗棠连蒙恩赏,再次磕头谢恩。
慈安太后说:“本来,是和圣母皇太后一起召见你的,可是圣母皇太后身子不得劲,我就先见了。你刚进京,先休息几天再说,政务上的事,隔天再和你交待。”
虽是两宫垂帘,但大家都知道慈安太后对政务不太关心,都是慈禧太后过问,尤其这些年来,慈安太后几乎一句不问。所以,左宗棠如何安排等等事情,都要等慈禧去想。醇王提醒说:“季高,可以跪安了。”
左宗棠站起来,因为跪得久,脚步有些不稳。慈安太后吩咐:“外面的,来两个人,搀着左宗棠。”
慈安太后召见左宗棠的详情,很快就报到慈禧太后那里了。慈安太后没谈政事,她心里高兴,可是嘴上却说:“我这位好姐姐,都把烦心的政事推给我,我愿指望病了,好好休息几天。左宗棠的安排,军机处也早就有盘算了,召见的时候安排下去不就是了,何必再等我呢。”
李连英说:“哟,主子,你要母后皇太后管政务,那不是为难他吗?这朝廷上下,谁不清楚咱大清这个家是谁在操持着。左宗棠,恐怕还是要等着你见的。说句没规矩的话,他这个人,心高气傲,母后皇太后就是安排点儿正事,他也未必服气呢。”
“小李子,蹬着鼻子上脸是不是?左宗棠再傲,那也是大清的臣子。”慈禧太后嘴上说的严厉,可是脸上并无怒气。李连英的话让她心里舒服的很,群臣都对自己伏首帖耳,这是她最高兴的事情。刚刚垂帘那些年,内忧外患,一切多依重恭亲王,虽然大事也要她拿主意,但大臣们都知道是议政王拿的盘子。现在不同了,她已经明显感觉出群臣对她的畏服。她的想法,不必再像从前那样瞻前顾后,就是恭亲王的话,驳起来也是理直气壮,头头是道。心高气傲的左宗棠,对东边未服气,要等她来重新召见,这话听起来悦耳,想起来心里自然舒服。
“东边又是赏墨镜,又是赏红罗炭,我该赏点儿什么好呢。”慈禧这样问李连英。
李连英看一眼慈禧身后的宫女章怡,心里一下有了主意。这个章怡是前年进宫的,父亲是西安知府,她知书达礼,嘴甜手快,很讨慈禧欢心,风头快压过李连英了,让他心里时时不舒服。现在说起赏左宗棠的事来,倒是个绝好机会。所以他欲言又止,直看宫里的宫女。慈禧说:“你到底是什么主意,这么鬼鬼祟祟的--你们,都下去吧。”
宫女们都下去了,可是章怡仍然未动。李连英还是不开口,慈禧看身后边的章怡一眼,说:“你也出去吧。”慈禧已经猜到了八九分,章怡一出门,就说:“小李子,你可不要安着排挤人的心呢。”
李连英腆着脸说:“主子,我哪敢啊。你看,奴才是这么点小心计,左宗棠这个人呢,有点儿不听管束,要想拿住他,最好在他身边放个人,知道他的一举一动。这个人呢,要聪明伶俐,要有忠心,更要拎得清轻重缓急。这要是选个太监去吧,也不是不行,可毕竟不太方便,万一什么事办砸了,让左宗棠一脚蹬了,那还是白费了心计。所以呢,奴才想,赐给他一个人,有个身份,就像穿在他身上的一件衣裳,合体了,他不愿脱;不合体,他想脱也脱不下来。”
话到这里,李连英就不说了,这是他一贯的心计,要让慈禧太后来说,好像那是太后的主意,显得太后英明。万一自己没说到太后心上,也有转圜的余地。
慈禧太后说:“你的意思,是让我把章怡赐给左宗棠?”
“是啊,这是多大的恩典。”李连英说,“这比红罗炭、墨镜都胜过百倍,左宗棠年事已高,身边又没有侍侯,赐个侍妾,也是体恤老臣。名份一定,小章就是左宗棠身边最贴近的人,太后有话也好说不是?”
第二天慈禧就召见左宗棠,问:“左宗棠,在京上朝要早起,习惯吗?”
左宗棠回答说:“臣在军营,每天五更即起,弄惯了。”
左宗棠的湖南话慈禧听起来有些吃力,“弄惯了”就没听出是什么来,恭亲王解释说:“左宗棠是说,在军中每天都早起,已经习惯了。”
慈禧说:“你是办实事的人,在西北吃了不少苦。曾纪泽能在俄国谈出这么个结果来,也是你在西北支撑的结果。”
“臣不敢居天功。能有此结果,都是太后皇上英明决断。曾纪泽也是用心的人。只是,仍然让俄国占了不少便宜,说起来不免腐心。臣愿本打算,借此机会,把康熙朝以来俄国人占去的地方,都给要回来。”
左宗棠竟然想把俄国人占去的地儿全要回来,真是出乎慈禧的预料。她惊讶说:“哟,你是怎么想的?”
明明是慈禧觉得他这种想法可笑,但左宗棠却以为圣母皇太后是在认真咨询,所以挺了挺腰板回答说:“臣以为,俄罗斯不过是外强中干。这些年来他一直在与别国打仗,闹得国家空虚,百姓埋怨。臣在西北十余年,对俄国长毛子的后备也算清楚,真与之开仗,俄国未必能胜,我国未必一定会败,这其一……”
恭亲王知道,左宗棠这一说下去,没半个时辰不成,所以打断他的话说:“有现在这个结果,已经不错了,现在要紧的是守约践诺,先把伊犁收回来。”
慈禧太后说:“是啊,条约是签了,可是真把伊犁抓到手,怕是还要费些口舌。听说倭仁去世前赠你一幅对联,赞扬你不怕洋人。你当得起这称赞,咱们朝廷,真需要你这样硬骨头的大臣。都是办洋务,有人越办洋务越怕洋人,你为何对洋人一点也不怕?难道你不知道洋人船坚炮利吗?”
左宗棠朗声回答:“臣也知道洋人不可小瞧,可是,作为男人,臣宁可战死,不能让人家吓死。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朝廷,也应当如此。”
恭亲王只怕左宗棠好战的性子一起,漫无边际,所以说:“左相在新疆建立大功,太后对新疆的军务十分关心。”
慈禧也转了话题,问:“朝廷把新疆军务托给刘锦棠,这个人,才具到底如何。”
“好的很,上马可带兵打仗,下马可治理地方。”左宗棠说,“将来新疆建省,他作新疆巡抚是绰绰有余。”
没想到左宗棠又冒出新疆建省的事来,慈禧说:“你已经上过三次折子了,新疆建省,现在不是时候,伊犁还没收回来,谈这些都为时尚早。杨昌濬护理陕甘总督,他的才具怎么样?”
“杨昌濬的才具是好的。他跟随臣多年,当年臣总督闽浙的时候,就是个好办手,做了不少事情。后来因为杨乃武一案革职,经臣奏保,蒙天恩起用,越知惕厉。请太后放心。”
“果如你说,我就放心了。如今陕甘新疆有他们两人撑着,直隶有李鸿章,两江有刘坤一,和俄国也算心平气和了,你如今又进了京,大家和衷共济,把大清的事情办好,如果再有几年风调雨顺,老百姓日子好过了,创个中兴之治,也不是不可能。”
“太后英明。如今内忧外患都算暂时平复了,的确是办几件大事的好时候。”左宗棠说,“现在要紧的事情,是禁洋药、兴水利、整吏治,来京的路上,臣已经想过多次。这禁洋药……”
恭亲王怕左宗棠把禁洋药、兴水利等事说起来没完,所以又只好打断他说:“以后有的时间商讨具体事情,圣母皇太后慈躬稍安,不宜久坐。”
慈禧借势问:“你的身体如何?”
左宗棠如实回答:“臣身体还好,只是有咳嗽、胸闷的老毛病,腿脚也有些不甚利落。”
“年纪大了,你有七十了吧?你这身体算是好的了。你要好好注意保养,咱大清,还要依靠你们这些老成持重的大臣呢。”慈禧语气十分温和,“听说,你到西北十余年,家眷也未带,也没什么人照顾。”
“臣身在军营,不好带家眷拖累。有几个亲兵,跟随臣多年,由他们照顾臣的起居。”
“这些个兵呀,粗手笨脚,打仗行,当你的护卫也行,要说侍侯人,总是欠点儿。”慈禧说到了章怡的事,“我身边有个宫女,叫章怡,前年才入宫,心灵手巧,聪明伶俐,就把她赏给你,做个侍妾,也算是朝廷对你辛劳多年的恩赏。”
左宗棠没想到慈禧会赏给个大活人,一点准备也没有,愣怔着跪在那里。恭亲王提醒说:“季高,快谢恩呢。”
左宗棠磕头谢恩。
慈禧又对恭亲王说:“老六,叮嘱内务府,好好打发小章,她可是我嫁出去的人,和女儿差不多,不要亏了她--你的差使呢,当然要入军机,你打仗无人可比,兵部的事当然你要过问一下,总理衙门那边,你也兼顾一下。不久就会有旨意的。”
左宗棠再次谢恩。恭亲王带他出了养心殿,对他说:“太后对季高真是恩赏有加,竟然赏个大活人给你,该给你好好祝贺一番。这样吧,今天上午,你到各位王爷亲贵府上走走,算是见个面,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说话方便。我那里你最后去,就在我府上吃饭,我做东。一下朝我就在府上等你,说准了,可不要再出什么岔子。”
他的住处贤良寺,离东华门不远,不一会儿就到了。东华门是上朝必经的宫门,到这里,武员下马,文员下轿,进宫后的路,除非有“紫禁城骑马”特别恩赏,都必须自个儿徒步。官员的轿夫随从都等在这里,有些打听事儿的也等在这里,所以此时门外已经是熙熙嚷嚷。京官们上朝,除轿夫外,带几个随从护卫,灯笼上有姓氏官衔,并不打衔牌,也不摆仪仗。左宗棠刚进京,因为是两宫皇上召见,所以十分郑重,而且也没人提醒他,就像他在地方上一样,摆开了仪仗,所以这一队人马非常惹人注意。大家看到灯笼上的“左”字,都说:“哦,是左侯相来了。”就像刚进京城那样,大家对这位传说得神乎其神的侯相十分崇敬,所以都自觉地让开地方,让左宗棠的大轿一直到了下马石边。没进宫的官员自然拱手问安,走了几步的官员也踅回来向他拱手,他都不认的,只是不断的向大家拱手还礼。此时天还未亮,灯笼明灭之间,照着左宗棠的翩翩大腹和方面阔耳,大家无不惊叹,果然是一副富贵王侯相。
左宗棠在宫门前站住脚,整整朝珠,马蹄袖,昂然打量一下紫禁城的东门,借着东天淡淡的曙光,已现出皇城的非凡气势。除了有资格上朝的重臣和特诏的官员,一般人无缘进宫。左宗棠身份显赫,恭亲王又特别吩咐,已有太监专程为他打着灯笼引路,进门就是金水河,太监引着他过了许多个门,最后到了乾清门外的朝房,恭亲王、醇王等人都在,恭亲王一一向左宗棠介绍。醇王左宗棠认识,而且私交很好,早有私函往来,在收复新疆的事情上不遗余力支持。接下来,恭亲王把一个胖乎乎的一品在员拉过来说:“这是前湖广总督,文华殿大学士、管理刑部兼正白旗蒙古都统官秀峰。你们早就认识。”
当然认识。官秀峰就是官文,当年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衙门里当幕宾,对这位官文多有不敬,为焚谢的事,官文上书弹劾左宗棠,给他罗织了贪污、纳贿、把持幕府等罪名,咸丰帝令官文彻查,若果有不法情事,可就地正法。幸亏胡林翼、郭嵩焘、鄱祖荫等人设法相救,左宗棠才转祸为福。这一生中,他最痛恨而又看不起的人就是官文,如果不是因为满人的身份,他何以能尸具高位?左宗棠如今春风得意,更加不把官文放在眼里,官文拱手见礼,他却不还礼,朗声说:“我就是湖南巡抚衙门里的那个佐杂小吏,你想杀杀不了的左宗棠。”
官文被闹了个大红脸,连忙退到人群中。对官左二人的过节,恭亲王当然十分清楚,但他以为,如今左宗棠已经是一品侯相,比官文荣崇的多,自然会一笑抿恩仇,起码面子上也会让官文下得来台。原来官文身体不好,今天是不必上朝的,恭亲王说今天左侯相进宫,我牵线你们在大家面前见一面,从此就好说话了。没想到左宗棠会如此对待官文。恭亲王心里不高兴,但已经无可挽回,只有继续挂着笑,介绍别人,转移尴尬。军机大臣沈桂芬,字经笙,现任兵部尚书;军机大臣李鸿藻,直隶高阳人,号兰荪,任总理衙门大臣,也是两朝帝师;军机大臣王文韶,字夔石,浙江仁和人,兵部侍郎,总理衙门大臣……
介绍完众人后,醇王把左宗棠拉到一边说:“季高,你这样对官秀峰怕是不好,当着众人的面,他难堪,你也显得气量太小,何苦来哉。”
左宗棠现在也有些悔意,说:“我也只是一句玩笑话。”
“你那架式,压根就不是玩笑,你要还把我当知已,就快找秀峰温慰一番。”醇王说,“他人也老了,身子也不好,今天虽是上朝,其实是专门来见你。”
左宗棠想起昨天与倭仁的遣憾来,说:“王爷说得有理,大家都老了,且把恩怨抛九霄。”他转身去找官文,却找不到官文的人影。正在懊恼,听得太监高喊:“左宗棠晋见。”
今天的引导大臣是醇王。醇王对左宗棠十分客气,在前面引导,一遇宫门,则侧身让左宗棠先行。进了养心殿,太监打起东暖阁的棉帘,左宗棠、醇王先后进去。地上已经摆了一个明黄棉垫,是专为左宗棠所设。左宗棠跪上去,把冠端下来放到一边,然后磕头请安。
慈安太后说:“左宗棠,上次你进京是什么时候,有十多年了吧?”
“是同治八年,已经十三年了。”
“你在西北也呆了十几年了,不容易啊。听说,你在西北期间,夫人、长子、二哥都相继去世,我们听了,心里都难受。”慈安太后又对御座上的小皇帝说,“皇上,左宗棠是忠臣,他为咱大清立下了不朽功勋。”
光绪皇帝登基时只有四岁,如今已经十岁,大部分时间在上书房读书,不过,接见大臣的时候偶尔也让他来坐。虽然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可是对大臣说话已经有板有眼,他说:“左宗棠,我常听皇额娘说,你这个人不但有才能,而且能办别人办不成不敢办的大事,你收复新疆,大清朝廷是忘不了你的。”
慈安一番家常帖心话,已经让左宗棠心里暖暖的,现在光绪这个小小的孩子又说出这番话来,左宗棠连连磕头,热泪直流,说:“我皇上天纵英明,老臣当竭尽犬马之劳。”
就像当年的同治皇帝,慈安太后对小皇帝光绪一直是宽厚仁慈,不像慈禧那样有那么多的规矩和教导,往常两宫一起垂帘,光绪古板的坐着,大气儿不敢出。因为今天只有慈安太后垂帘,他很放得开,问:“左宗棠,你怎么哭了,朕说的不对吗?”
左宗棠连连磕头:“皇上教诲得极是,老臣在西北多年,风沙大,眼睛留下了淌泪的毛病。”
“你的眼睛总是流泪,平时怎么办啊?”慈安颇为关心。
“平时臣就戴墨镜。”
“那你就别拘礼了,戴起来让皇上看看。”
左宗棠抖擞着手摸出墨镜来,戴的时候失手落在地上。地面是俗称的金砖,很硬,当郎一声,镜片碎了。
左宗棠摸索着要去捏起碎片,慈安太后连忙制止:“当心,扎了手。”
醇王喊一声:“来人,收拾了。”
小太监应声而入,手脚麻利的把地上的碎片收拾了。左宗棠不舍得手里的镜框,一面揣到怀里,一面说:“这个眼镜,是一个德国人到臣肃州大营时赠给臣的,臣和那个德国人,很合得来,留下作个记念。”
“没了墨镜你这眼睛怎么办?我那里还有文宗显皇帝的一副墨镜,也是文宗皇帝当年常戴的,我留着做个念想的,今天就赐给你。”
文宗显皇帝就是咸丰帝。咸丰帝的遣物慈安太后赐下来,那是多大的恩典。左宗棠磕头谢恩。
慈安太后又说:“你哪里冷吗?今年这天,比往年都冷。老七,你记着让内务府给左宗棠送些红罗炭去。”
宫中用炭,产自京南京西涿州、易县等地山区,炭质坚硬,经久耐烧,烟少,烟灰细白。炭运进京城,先存在西四东的红罗厂,再分送各宫。因此把这种炭叫红罗炭,寻常人家是根本用不到的。左宗棠连蒙恩赏,再次磕头谢恩。
慈安太后说:“本来,是和圣母皇太后一起召见你的,可是圣母皇太后身子不得劲,我就先见了。你刚进京,先休息几天再说,政务上的事,隔天再和你交待。”
虽是两宫垂帘,但大家都知道慈安太后对政务不太关心,都是慈禧太后过问,尤其这些年来,慈安太后几乎一句不问。所以,左宗棠如何安排等等事情,都要等慈禧去想。醇王提醒说:“季高,可以跪安了。”
左宗棠站起来,因为跪得久,脚步有些不稳。慈安太后吩咐:“外面的,来两个人,搀着左宗棠。”
慈安太后召见左宗棠的详情,很快就报到慈禧太后那里了。慈安太后没谈政事,她心里高兴,可是嘴上却说:“我这位好姐姐,都把烦心的政事推给我,我愿指望病了,好好休息几天。左宗棠的安排,军机处也早就有盘算了,召见的时候安排下去不就是了,何必再等我呢。”
李连英说:“哟,主子,你要母后皇太后管政务,那不是为难他吗?这朝廷上下,谁不清楚咱大清这个家是谁在操持着。左宗棠,恐怕还是要等着你见的。说句没规矩的话,他这个人,心高气傲,母后皇太后就是安排点儿正事,他也未必服气呢。”
“小李子,蹬着鼻子上脸是不是?左宗棠再傲,那也是大清的臣子。”慈禧太后嘴上说的严厉,可是脸上并无怒气。李连英的话让她心里舒服的很,群臣都对自己伏首帖耳,这是她最高兴的事情。刚刚垂帘那些年,内忧外患,一切多依重恭亲王,虽然大事也要她拿主意,但大臣们都知道是议政王拿的盘子。现在不同了,她已经明显感觉出群臣对她的畏服。她的想法,不必再像从前那样瞻前顾后,就是恭亲王的话,驳起来也是理直气壮,头头是道。心高气傲的左宗棠,对东边未服气,要等她来重新召见,这话听起来悦耳,想起来心里自然舒服。
“东边又是赏墨镜,又是赏红罗炭,我该赏点儿什么好呢。”慈禧这样问李连英。
李连英看一眼慈禧身后的宫女章怡,心里一下有了主意。这个章怡是前年进宫的,父亲是西安知府,她知书达礼,嘴甜手快,很讨慈禧欢心,风头快压过李连英了,让他心里时时不舒服。现在说起赏左宗棠的事来,倒是个绝好机会。所以他欲言又止,直看宫里的宫女。慈禧说:“你到底是什么主意,这么鬼鬼祟祟的--你们,都下去吧。”
宫女们都下去了,可是章怡仍然未动。李连英还是不开口,慈禧看身后边的章怡一眼,说:“你也出去吧。”慈禧已经猜到了八九分,章怡一出门,就说:“小李子,你可不要安着排挤人的心呢。”
李连英腆着脸说:“主子,我哪敢啊。你看,奴才是这么点小心计,左宗棠这个人呢,有点儿不听管束,要想拿住他,最好在他身边放个人,知道他的一举一动。这个人呢,要聪明伶俐,要有忠心,更要拎得清轻重缓急。这要是选个太监去吧,也不是不行,可毕竟不太方便,万一什么事办砸了,让左宗棠一脚蹬了,那还是白费了心计。所以呢,奴才想,赐给他一个人,有个身份,就像穿在他身上的一件衣裳,合体了,他不愿脱;不合体,他想脱也脱不下来。”
话到这里,李连英就不说了,这是他一贯的心计,要让慈禧太后来说,好像那是太后的主意,显得太后英明。万一自己没说到太后心上,也有转圜的余地。
慈禧太后说:“你的意思,是让我把章怡赐给左宗棠?”
“是啊,这是多大的恩典。”李连英说,“这比红罗炭、墨镜都胜过百倍,左宗棠年事已高,身边又没有侍侯,赐个侍妾,也是体恤老臣。名份一定,小章就是左宗棠身边最贴近的人,太后有话也好说不是?”
第二天慈禧就召见左宗棠,问:“左宗棠,在京上朝要早起,习惯吗?”
左宗棠回答说:“臣在军营,每天五更即起,弄惯了。”
左宗棠的湖南话慈禧听起来有些吃力,“弄惯了”就没听出是什么来,恭亲王解释说:“左宗棠是说,在军中每天都早起,已经习惯了。”
慈禧说:“你是办实事的人,在西北吃了不少苦。曾纪泽能在俄国谈出这么个结果来,也是你在西北支撑的结果。”
“臣不敢居天功。能有此结果,都是太后皇上英明决断。曾纪泽也是用心的人。只是,仍然让俄国占了不少便宜,说起来不免腐心。臣愿本打算,借此机会,把康熙朝以来俄国人占去的地方,都给要回来。”
左宗棠竟然想把俄国人占去的地儿全要回来,真是出乎慈禧的预料。她惊讶说:“哟,你是怎么想的?”
明明是慈禧觉得他这种想法可笑,但左宗棠却以为圣母皇太后是在认真咨询,所以挺了挺腰板回答说:“臣以为,俄罗斯不过是外强中干。这些年来他一直在与别国打仗,闹得国家空虚,百姓埋怨。臣在西北十余年,对俄国长毛子的后备也算清楚,真与之开仗,俄国未必能胜,我国未必一定会败,这其一……”
恭亲王知道,左宗棠这一说下去,没半个时辰不成,所以打断他的话说:“有现在这个结果,已经不错了,现在要紧的是守约践诺,先把伊犁收回来。”
慈禧太后说:“是啊,条约是签了,可是真把伊犁抓到手,怕是还要费些口舌。听说倭仁去世前赠你一幅对联,赞扬你不怕洋人。你当得起这称赞,咱们朝廷,真需要你这样硬骨头的大臣。都是办洋务,有人越办洋务越怕洋人,你为何对洋人一点也不怕?难道你不知道洋人船坚炮利吗?”
左宗棠朗声回答:“臣也知道洋人不可小瞧,可是,作为男人,臣宁可战死,不能让人家吓死。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朝廷,也应当如此。”
恭亲王只怕左宗棠好战的性子一起,漫无边际,所以说:“左相在新疆建立大功,太后对新疆的军务十分关心。”
慈禧也转了话题,问:“朝廷把新疆军务托给刘锦棠,这个人,才具到底如何。”
“好的很,上马可带兵打仗,下马可治理地方。”左宗棠说,“将来新疆建省,他作新疆巡抚是绰绰有余。”
没想到左宗棠又冒出新疆建省的事来,慈禧说:“你已经上过三次折子了,新疆建省,现在不是时候,伊犁还没收回来,谈这些都为时尚早。杨昌濬护理陕甘总督,他的才具怎么样?”
“杨昌濬的才具是好的。他跟随臣多年,当年臣总督闽浙的时候,就是个好办手,做了不少事情。后来因为杨乃武一案革职,经臣奏保,蒙天恩起用,越知惕厉。请太后放心。”
“果如你说,我就放心了。如今陕甘新疆有他们两人撑着,直隶有李鸿章,两江有刘坤一,和俄国也算心平气和了,你如今又进了京,大家和衷共济,把大清的事情办好,如果再有几年风调雨顺,老百姓日子好过了,创个中兴之治,也不是不可能。”
“太后英明。如今内忧外患都算暂时平复了,的确是办几件大事的好时候。”左宗棠说,“现在要紧的事情,是禁洋药、兴水利、整吏治,来京的路上,臣已经想过多次。这禁洋药……”
恭亲王怕左宗棠把禁洋药、兴水利等事说起来没完,所以又只好打断他说:“以后有的时间商讨具体事情,圣母皇太后慈躬稍安,不宜久坐。”
慈禧借势问:“你的身体如何?”
左宗棠如实回答:“臣身体还好,只是有咳嗽、胸闷的老毛病,腿脚也有些不甚利落。”
“年纪大了,你有七十了吧?你这身体算是好的了。你要好好注意保养,咱大清,还要依靠你们这些老成持重的大臣呢。”慈禧语气十分温和,“听说,你到西北十余年,家眷也未带,也没什么人照顾。”
“臣身在军营,不好带家眷拖累。有几个亲兵,跟随臣多年,由他们照顾臣的起居。”
“这些个兵呀,粗手笨脚,打仗行,当你的护卫也行,要说侍侯人,总是欠点儿。”慈禧说到了章怡的事,“我身边有个宫女,叫章怡,前年才入宫,心灵手巧,聪明伶俐,就把她赏给你,做个侍妾,也算是朝廷对你辛劳多年的恩赏。”
左宗棠没想到慈禧会赏给个大活人,一点准备也没有,愣怔着跪在那里。恭亲王提醒说:“季高,快谢恩呢。”
左宗棠磕头谢恩。
慈禧又对恭亲王说:“老六,叮嘱内务府,好好打发小章,她可是我嫁出去的人,和女儿差不多,不要亏了她--你的差使呢,当然要入军机,你打仗无人可比,兵部的事当然你要过问一下,总理衙门那边,你也兼顾一下。不久就会有旨意的。”
左宗棠再次谢恩。恭亲王带他出了养心殿,对他说:“太后对季高真是恩赏有加,竟然赏个大活人给你,该给你好好祝贺一番。这样吧,今天上午,你到各位王爷亲贵府上走走,算是见个面,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说话方便。我那里你最后去,就在我府上吃饭,我做东。一下朝我就在府上等你,说准了,可不要再出什么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