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从师爷到侯爷男人榜样左宗棠

平步青云 第二十七章 大军出关上

    朝廷决心继续西征的消息传到天津,李鸿章十分失望。继续西征,那是个无底洞,没有银子,怎么加强海防?塞防海防并重,纯粹是书生之见。从前外敌主要从西北陆上来,当然要把西北作国防的重点,可是现在强敌皆是从海上来,当然应该海防在先。左宗棠要在西北扬威,人家未必肯与你在西北较量,到时候俄国人的二十几艘军舰从北面下来,把天津一封,全京城还不都成瓮中之鳖?

    倭仁竟然骂我李鸿章是卖国贼,真是可恨至极。他口口声声忠君爱国,他凭什么忠君,凭什么爱国,不就是几句空话吗?危难一来,他们这些书生从来都是束手无策。左宗棠不知天高地厚,一味立功扬名,收复新疆谈何容易?迢迢数千里,只粮运一项,就够他受的。到时候师老无功,后悔晚矣。

    李鸿章估计的不错,粮饷一事真把左宗棠愁坏了。原本各省协饷就拖欠严重,自去年日本在台湾寻衅以来,沿海各省更是以加强海防为借口,一拖再拖。全年各省协饷八百余万两,去年实收不到五百万两,今年已经过了快半年,才收到一百八十万两。没有银子,如何出得了关?

    用兵新疆,左宗棠有一个兵精粮足的大原则。他始终认为,兵不在多,关键在精,兵少了才能节省粮饷,兵精才能打硬仗。所以他命令各军对所部兵马进行裁汰。年老体弱的,家有拖累的,油滑不实的,一律裁撤。不仅准备出关的各军要裁,就是陕甘驻军,也一并裁撤,以节粮饷。募勇要花银子,裁军一样要花银子。因为要把他们遣还原籍,欠饷自然要一次结清。这笔银子也不是小数。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大军出关前必须先把粮食运到。以左宗棠的安排,关外驻军始终至少要有三个月的存粮。从肃州到古城,三千余里,一石粮食运过去,连运费通扯在内,费银二十多两。采买粮食都要现银,没有银子自然不成。他接二连三给东南各省督抚写信,但他们应得好,就是不见银子。左宗棠又上奏,请户部先拨部分现银。慈禧让军机处筹办。宝鋆兼着户部尚书,自告奋勇把差使接过去,以户部名义给各省督抚发函,长篇大论,讲了西征的紧要,协饷的重要,要各省尽快解交。但既无时间也无数量的要求,各省督抚只当一篇官样文章看罢扔到一边。

    户部竟然如此处理,把左宗棠气得不轻。他知道这是宝鋆故意刁难。当年宝鋆把他的弟弟宝成打发到陕甘行营来,希望左宗棠在保案上照顾一下,给弟弟谋个前程,左宗棠因为看不惯宝成的狐假虎威,赌气在保案中连宝成的名字也没提,从此得罪了宝鋆,所以几年来西征军饷受户部百般刁难。这次左宗棠真逼急了,他不是那种肯吃哑巴亏的人,再次上奏朝廷,公开向宝鋆认错,说当初应当无论如何对宝成予以照顾,现在西征在即,还望户部多多支持。这样的事情竟然公开写在奏折中,把宝鋆弄得很难看。慈禧问起这件事来,宝鋆自然不肯承认,说臣的确没有携怨报复,左宗棠非要如此想,臣也没办法。臣一定想办法,筹措西征军饷。宝鋆这个人也是个拗脾气。他读书并不多,但善于理财,八国联军进北京时,留守京城,与恭亲王共事,当时肃顺索需无度,官居户部侍郎的宝鋆不买肃顺的帐,深得恭亲王的赏识,所以一直做着户部尚书的交椅。他也是个意气用事的人,这回与左宗棠较上了劲,他嘴上说想办法筹措,这次的办法是以军机处的名义给各省督抚发函,要他们今年内把十年来欠西北的协饷全部解清,不然到时定要严惩。一年的都解不全,要把十年的全部解清,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户部这样做,非但无助于催解欠饷,反倒让东南沿海各省的督抚们看出户部的真实态度,所以协饷愈加拖欠严重。到了年底,统共只收到了不到四百万两。这半年多的时间,左宗棠头发胡须皆已白尽,肃州苦寒,连续伤风几次,又加了咳嗽的毛病,而且腹泄的毛病在冬天里竟然也时有发作,人也苍老了许多。

    腊月二十三,正是中国的小年,这天下着雪,胡雪岩冒雪到了肃州行辕。左宗棠大为意外,说年底已到,雪翁不在家团圆,如何千里迢迢到肃州来。胡雪岩说:大帅遇到难事了,我不能坐壁上观。大帅日日所念就是出关收复新疆,却迟迟不能出关,定是军饷无出。一看大帅头发胡须就全明白了。左宗棠握住胡雪岩的手说:知我者,雪翁也。

    胡雪岩这次到西北来,也不全为看左宗棠,也是顺便把一路上的分号巡视一遍。从上海往西,南京、武汉、西安、兰州,都有阜康钱庄的分号。今年下半年他觉得几家分号经营有些异常,所以要专程悄悄巡视一番。他把最放心的上海分号的掌柜带到南京,把南京的掌柜放到上海,一查帐,果然问题不小。如法炮制,又把武汉的掌柜带到西安,一路查下来,真是让他心惊。这么一路查,一路处理,到了肃州就已是年底了。他带来十万两的银票,可以随时到兰州提现银,以备左宗棠年关急用。至于西征军饷,坐等各省协饷不是办法,实在不成,就效仿前年的办法,向洋人借债。左宗棠说:这办法我也想到过,可是西征欠饷不是百儿八十万,实在太多了,洋债息重,能不借就不借,而且这样大的数额,恐怕一时也难以借到。胡雪岩告诉左宗棠,去年台湾告警,两江总督沈葆祯曾经借洋债一千万两,后来因为台湾事情很快了结,只借了二百万两。不如就请沈葆祯帮忙承借,反正去年他已经与洋人交涉好了的,想来不会太难。左宗棠听到这个消息,心宽了不少,他与沈葆祯私交甚好,请他承借问题应该不大。当天就起草奏稿,次日一早放炮拜发。

    慈禧看到左宗棠的折子大受感动。左宗棠在折子中细说了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家庭连遭的不幸,二哥宗植、次女、四女先后病逝,而自己皆不在身旁。如今自己六十有六,须发皆白,白头临边,不敢不勉。然将空拳以往,惨淡经营,只怕西征大业如海市蜃楼,随风而逝。自己老之将至,功名利禄皆如过往烟云,并非孜孜以求,然国土异主,岂能不抱恨终生!

    慈禧当即召见军机大臣,把左宗棠的折子交给恭亲王,让他读给大家听。慈禧说左宗棠白头临边,须发皆白,无日不为粮饷之事发愁。家庭迭遭不幸,却未在折中提及一字。西北苦寒,自己也是百病缠身。你们稳坐京师,饱食终日,却不肯在粮饷上一伸援手。如果你等还有天良,晚上睡觉难道不会问心有愧吗?

    慈禧越说越气,额上已是青筋暴跳,这是要大发雷霆的征兆,几位军机战战兢兢,宝鋆更是额上汗珠直滚。慈安太后看了左宗棠的奏折,也是深为感动,所以他今天也不为军机们说话,他数落军机们说:左宗棠多不容易啊,家里那么多人过世了,他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置身那么苦的地方,为了什么?你们怎么就好象看戏一样,任他作难?

    一班军机都跪下谢罪。

    慈禧气消了些,说:你们也有难处,东边要加强海防,西边又要收复新疆,花钱的地方那么多。可是再难,也不能让左宗棠一个人承担吧?传旨,着户部即刻拨银二百万两,各省本月内立即解协饷三百万两,着沈葆祯承借洋债五百万两,凑足八百万两之数,让左宗棠大军立即出关,收复新疆。

    军机们诺诺连声。

    慈禧说:你们还不出去办差,等什么呢。

    军机们这才起身退出大殿。今天慈禧如此震怒,最后却未加处罚,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实在出乎意料。大家都是庆幸不已。宝鋆说:王爷,二百万两难呢,海防刚拨了一百万,修园子又挪去了一百万,皇上登基大典、先皇驾崩,都花了……恭亲王打断他的话说:你是户部尚书,你偷也罢,抢也罢,必须把二百万两拨给左宗棠。不是我说你,西征军饷户部一年一两银子也未拨,而且你的那些办法,反倒让东边几个省的督抚更不把协饷当一回事。你但凡多少实心帮左宗棠一把,太后能有今天的雷霆震怒吗?你们别以为太后没处罚是好事,这说明太后对我们已有成见,比罚在当面更加天威难测!

    恭王说罢拂袖而去。

    李鸿章在京中有诸多眼线,所以朝廷准左宗棠借洋债的事他很快就知道了。他对盛宣怀说:左季高真是疯了,竟然要借一千万洋债。洋债利息高不说,这不是明白告诉洋人,我大清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嘛!

    盛宣怀是李鸿章手下的洋务干将,上海轮船招商局、直隶开平矿务局、徐州、兖州矿务局都是由他主办或帮办,深得李鸿章依重和信赖。他久在官场商场之间走动,可以说办起事来左右逢源,脑子活络的很。他说:朝廷准左帅借洋债,早晚是要还的,将来办海防,怕是更难了。关键是借这一千万两洋债,能不能有把握收复新疆。如果旷日持久,岂不成个无底洞?

    李鸿章说:肯定要走到那一步。收复新疆,谈何容易,何况现在又有俄、英插手其间?所以,眼看着左季高和朝廷面前有个大坑,却硬要往里跳,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最起码,洋债无论如何不能借。

    盛宣怀说:自从沈大人到任两江后,卑职因为轮船招商局的事,多次拜见沈大人,他对卑职的话还是能听得进的。卑职可以去一趟南京,提醒他在借洋债一事上慎之又慎。

    这正是李鸿章巴不得的事,他说:沈葆祯也是个办实事的人,是洋务大业的顶梁柱,不能让他拖进洋债里,弄得不明不白。你现在就动身去南京,不然晚了铸成大错,我们就爱莫能助了。

    两江总督沈葆祯在接到朝廷旨意前,已经收到了左宗棠的信,左宗棠请他无论如何助一臂之力,收复新疆,固我边防。按两人的情份来说,这个忙他应该帮。但是西征到底有几成把握,他实在有些怀疑。以他的了解,左宗棠喜欢大言,这是多年的老毛病。如果借了洋债,到时新疆成了僵局,白白扔了银子不说,连他也不好向国人交待。向洋人借银子,说出来就是件丢人的事情。去年自己受命加强台防,事起仓促,不得不为,新疆万里迢迢,实际情况自己一无所知,不能慎而又慎。

    正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差役来报,盛宣怀来见。在沈葆祯的眼里,盛宣怀虽然年轻,但此人阅历却非同一般,尤其在上海办洋务,与洋人打交道,其见识连他这个两江总督也不得不佩服。许多事情听他一讲,往往是别有洞天。所以立即请他进来。

    盛宣怀进门就要下跪行大礼,沈葆祯说不必不必,一面去抚他起来。盛宣怀这人心计很深,他知道沈葆祯十有八九要说起借洋债的事,因此故意不提这话题,而是详细向沈葆祯报告轮船招商局的事,准备如何再添新船,如何降水脚价与洋人竞争。沈葆祯说招商局归北洋李大人管,我这南洋大臣不必过问。盛宣怀说:大人话不能这么说。虽然轮船招商局当初是李大人鼎力支持才办起来的,但在南洋的地盘上,如何能够离得了大人的支持。何况南北洋本是一家,这是李大人的原话。李大人还说,有沈大人主持两江,是洋务之大幸,李大人还说,沈大人是洋务巨擎呢。

    沈葆祯连连摇手说:李大人过奖了,他才真是洋务巨擎。兴淮军,造枪炮,筹建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开办洋学堂,采用西法采煤,哪一样不是李大人倡导?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