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步青云 第二十二章 收服悍将
第二十二章 收服悍将
左宗棠于同治五年十月离开福州,率领3000楚军西行。走了两个多月,于十二月底到了湖北武昌,扎下营盘,等待其他各军前来汇合。
用兵西北,仅凭区区3000楚军自然不够。从福州启行前,他已经上奏朝廷,调刘典为甘肃按察使,帮办陕甘军务,并在湖南募勇3000人。另外还奏请广东提督高连升、内阁中书吴士迈、新授甘肃臬司张岳龄等人带勇7000余人赴西北,这些人都是左宗棠旧部或相识,募勇带兵大可放心。
长沙有位叫赖长的老友,精于制造,当年左宗棠在巡抚衙门时,就请他为湘军造过炮。后来左宗棠受到官文构陷,被迫辞幕,赖长也离开了巡抚衙门。这几年先后入宁波知府、陕甘学政幕,从上年开始回家赋闲。左宗棠去了一封亲笔信,请他到武昌来一叙,讲讲陕甘的实在情形。两人已经十余年未见,十余年后赖长依然就食幕府,一身布衣,而左宗棠已经是封疆大吏。但左宗棠毫无矫情,一如从前,敬重这位布衣老友。两人开怀畅饮,谈古论今,十分快慰投已。
谈到陕甘情形,赖长认为主要原因还在官府。回汉因为习俗不同,争执在所难免。但官府处理欠公道,失了人心!新疆情形更加堪忧,因为还有俄罗斯虎视眈眈,必须尽快解决,不然夜长梦多。
左宗棠说:收复新疆是迟早的事,但要复新疆,必须先安定陕甘,才能打通进疆的路线。陕甘之乱愈演愈烈,与捻匪入陕关系极大。所以我的征西策略是,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欲定陕甘,必先平捻匪。
赖长补充说进军西北,最要紧的一定保证粮路畅通。陕甘本来就荒僻,变乱以后,米珠薪桂,粮食更是奇缺,军粮大部分要靠从外省征购,一旦粮路被阻,大军就会不战自乱。当然军饷、军装、军火也无不要靠运路畅通来保证。
对这个问题,左宗棠早有考虑,他拿出西北地图,与赖长商量将来的运道。左宗棠计划,运道有三条。一条是东南运道,走长江到汉口,再溯汉江而上,到襄阳后分两路,一路就此起岸陆运,走樊城,过潼关,到西安;一路则继续溯汉水而上,过老河口,折入丹江,在荆紫关起岸陆运,过龙驹寨(这里就是项羽乌骓马的产地)至西安。这样,无论是上海来的军火,还是两湖的粮食,都可以通过这条运道运到西安。第二条是西南运道,主要运输从四川采购的军粮。四川总督是当年的湖南巡抚张亮基,不用说会鼎力支持,左宗棠委托他在保宁(也就是现在的阆中县)和顺庆(也就是如今的南充县)两府设军米局,专事采购川米。购来的军粮从嘉陵江运到广元,经白水江再至阳平关,然后起岸陆运至宝鸡的渭河南岸,再从渭河水运,顺流而下,东到西安。第三条是东北运道,主要运输从山西购买的军粮。在山西设两个军米局,沿黄河运到西岸的陕西吴堡,再由吴堡起岸陆运至绥德,次第西运,直到西安。
对左宗棠规划的这三条运道,赖长非常赞同。将来数万西征军,军粮辎重运输量极大,路途又远,长途跋涉运夫很容易疲劳,所以长远不如短运,每四五十里设一局站,层递接运。对这一条左宗棠极为赞赏,直乐得拍大腿。
赖长在营中逗留了十来天,又帮左宗棠将楚军军规重新修订。赖长以为,陕甘官军声名狼籍,屡屡败绩,主要还是军纪松驰,抢掠、奸 淫作恶多端,虽兵似匪,亦兵亦匪,百姓畏之如虎,恨之入骨,一有战事,宁帮乱军而不肯帮官军。大帅要想在西北站稳脚根,必须严肃军纪。重新修订的军规特别强调不能欺负老百姓。比如规定“凡吾勇夫人众,务宜体恤百姓。概不准搬民家门片板料,不拿民家桌椅、衣服、小菜、桶碗等项。倘有不遵,仰营官随时查办。”“营中买备一切食物等件,必须按照市价,平买平卖。如各勇夫以及买办倘有短少价值,勒令强买,以致滋生事端者,查明虚实轻重,分别惩办。”对长夫砍柴放马也都有规定。“长夫人等不得在外砍柴,屋边、庙边、祠堂旁、坟边、园内竹木及果树,概不准砍。更不准折毁民房作柴,亦不可强令民船车夫帮助运输。”“马夫宜看守马匹,切不可践食百姓生菜。如践食百姓生菜,无论何营人见,即将马匹牵至该营禀报。该营官即将马夫口粮钱拿出四百文,立赏送马之人。如下次再犯,则将该马夫重责二百。”……
对修订的军规左宗棠十分满意,邀请赖长随他的行辕,一同去西北建功立业。左宗棠说,以你的才华,在西北效力三五年,保个道员绝无问题。赖长欣然答应,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偏偏此时赖长母亲过世,他只好回家守孝。
刚送走赖长,左宗棠的二哥左宗植到武昌看他来了。二哥比他大七岁,今年已经六十有四,须发皆白,大见老态。二哥也是早年中举,但后来几次入京都不曾中进士,只好坐馆糊口。这些年多亏左宗棠接济。人老重情,他不舍得左宗棠赴荒寒之地,握着左宗棠的手说:老三,你看你的头发都白了大半,眼看奔六十的人了,何必讨这苦差。人家都说你要是在西北建功,定能封侯拜相。老三,封侯拜相真那么重要?
左宗棠拍着二哥的手说:二哥,我哪里是为了封侯拜相?在你我兄弟眼里,功名利禄皆如粪土。我去西北,实在是西北需要有人收拾。
二哥还是大摇其头:诺大个大清朝,难道就没人收拾得了西北?非要你这白发人去这苦寒之地?
即使是在二哥面前,左宗棠也一样自夸,他拍着胸脯说:二哥说的不错,朝廷上下,除了我左宗棠,没人收拾得了西北。
二哥还是摇头:你还是不要去的好,二哥舍不得你去。二哥没几年活头了,你去了西北,二哥怕是临死前见不到你了。
二哥说得伤感,老泪纵横。左宗棠心里也难受,劝二哥说:不要说这些丧气话,等我西北凯旋,就回家看你。不说了不说了,二哥,当年你我兄弟在长沙读书,有了好文章总是彼此诵读,我就背一首二哥当年写的诗,来助助兴!
左宗棠记性好,当年背过的诗文都能朗朗上口。二哥高兴起来,兄弟二人碰杯对饮。左宗棠更是豪气顿生,全然不像五十多的人。看兄弟二人如此高兴,厅外的亲兵也都笑起来。
按左宗棠的规划,先要平定捻军。所谓“捻”本是淮北方言,意即一股一伙。捻子是最早活动于淮北一带的秘密组织,一捻十几人几十人不等。太平军起义后,捻子也趁机扩大,成星火燎原之势。太平军被灭后,捻军一股去了山东,称东捻,一股去了西北,称西捻。左宗棠刚到潼关,还没与西捻军过招,因为东捻军被李鸿章围在了山东,西捻军围魏救赵,那年冬天来得早,一夜北风,黄河壶口一带结成厚冰,西捻首领张宗禹率军轻易渡过了黄河,进入了山西,继而翻过太行山进入了直隶。朝廷十分震惊,京师再次戒严。朝廷震怒,对所有剿捻的大员包括左宗棠、李鸿章、直隶总督官文、河南巡抚张之万给予革职留任的处分。
西捻军进入直隶的时候,东捻已经在山东被李鸿章的淮军平定,所以各路人马立即全力来应付西捻军。西捻军骑兵见长,每人配备两匹战马,这匹马跑累了就换骑另一匹,所以行军速度非常快,尽管陷入几路大军包围中,却依然是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后来他们进入了山东,李鸿章立即采取对付东捻军的办法,严守黄河、运河、徒骇河,把西捻军困在了三河之间的狭小地区。西捻军几经拼杀,伤亡惨众,最后张宗禹被追到徒骇河边,身边只剩十余人,纷纷投河自尽。
李鸿章以全歼西捻军入奏,朝廷下旨论功行赏,李鸿章排在第一,赏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而左宗棠却只赏给太子太保。他大不以为然,命令王德榜率军沿徒骇河搜索,务必捉到张宗禹。这显然是与李鸿章为难。当年曾国荃攻克南京,奏报太平军无人漏网,左宗棠的部众却发现了从南京逃出的幼天王,他如实上报,结果朝廷下旨责备曾氏兄弟,气得曾国藩发誓与左宗棠断交。现在明摆着故伎重演,必定要得罪李鸿章,所以王德榜劝说就算了吧,何必费力不讨好?左宗棠瞪起眼睛说:有什么好怕的?曾涤生我都不怕得罪,难道还怕得罪李二?李鸿章在上海靠洋人枪炮起家,向来过份巴结洋人,深为左宗棠看不起,所以提到李鸿章必称李二。李鸿章在家排行老二。
王德榜碰了一鼻子灰,闹得垂头丧气。戴福说王将军愁什么呀?王德榜说这茫茫大河,又是刚过了洪水,上哪里找人去?戴福说:找不到就不找。王德榜说:大帅的命令,谁敢不遵。戴福不以为然,说:大帅也没指望能找到,他不过是与李鸿章治气罢了。你想,原本大帅是剿西捻的总指挥,从陕西赶到直隶,从直隶赶到山东,最后功劳却让李鸿章占了,他能不生气吗?依我看,张宗禹十有八九死了。就是没死,也闹不起什么事来了,放他一条生路又如何?得饶人处且饶人吧。王德榜指着戴福的鼻子说:我倒忘了,你小子是长毛出身呢!怪不得你和他们一个鼻孔出气,看我不告诉大帅。戴福说:随你吧,这话我在大帅面前说了不下十回了,还怕你这一回不成?王德榜说那依了你,大帅这边我怎么交差?戴福说:王将军你是装傻吧?你派人到河边闹腾闹腾,就说活没见人死没见尸,大帅还让你造一个不成?王德榜哈哈大笑,说大帅向来说一不二,我们做事也向来一是一二是二,自从来了你戴福,要坏了规矩了,我得提醒大帅,小心你小子。
王德榜照戴福的办法,着人在沿河逛了三天,向左宗棠复命说走遍了上下游,的确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下游有不少浮尸,因为天热已经不可辨认,也许张宗禹就在这些尸体中。果如戴福所料,左宗棠的气已经下去,找不到就找不到罢,也不再问。但这件事情却把李鸿章得罪的不清,他对身边的人说:这个左某人,阿满本色都露出来了吧!当年曾相攻破金陵,立下大功,也是这个左某人,心里不痛快,上奏朝廷,报告说逆首逃走,结果曾相和九帅受到朝廷严厉申斥。今天他又故伎重演,看我淮军立下剿灭捻子的大功,又合不上眼,要来寻麻烦。他来吧,我不怕。
左宗棠八月中旬起程,行军两个月到达西安,第二天就召集众将商议用兵策略。因为朝廷最担心陕甘乱军窜入中原,因此最后决定首先解决陕北的董福祥武装,肃清陕晋边境,然后由东而西,将乱军困在陕甘。董福祥是甘肃固原人(今宁夏环县),父亲是帮会头目,从小接触的多是江湖人物,不喜读书,喜欢舞刀弄枪,胆气过人。后来陕甘之乱波及他的老家,一时人心慌慌,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挑头组织民团自卫。陕甘官军败多胜少,一仗下来,就有大批散兵游勇不再归营,越来越多的投奔到董福祥这里来,转眼间他手下就聚起了七八万人。后来大量饥民也投奔过来。官府见他势力越来越大,就派官军来弹压,结果中了埋伏,大败而走。他又率军杀向县城,杀官劫库,成了官府眼里的土匪。他的部众号称二十万,但算得上强悍的只有他亲自指挥的五六万人。左宗棠的策略是,三路并进,稳扎稳打,南北堵截,中路猛攻。中路由刘松山率军自绥德向西进攻,目标就是董福祥。王德榜率军在南路防堵,宁夏副都统金顺率部防堵北路。
刘松山是曾国藩手下大将,追随曾与太平军、捻军作战,是员难得的悍将。那时候董福祥占据着十几个县,堡寨林立,丘岭相连,如果全线扫荡一清,依刘松山率领的区区八千人,根本就不可能。他决定施行一点突破,直捣核心的战法,长驱直入闪击董福祥直接指挥的部众。董福祥从小酷爱秦腔,他的部众接仗时都是高吼秦腔,声彻原野,气势雄壮,对手往往胆寒,而他的部众却在这狂吼中壮了胆气。这种阵势实在少见,从前官军进剿,无不胆寒溃败。但刘松山所部都是百战余生,异常凶悍善战,而且配备的多是洋枪,比起董部的大刀长矛占据优势。所以官军一战胜于大小理川,再战胜于瓦窑堡,三战又胜于隆腰镇、黑牛川、邱家坪。不到十天,董福祥的部众已经闻风丧胆,尽管临阵还吼秦腔,但接仗不久就四散奔逃。
董福祥知道这回遇上了硬对手,率部退到镇靖堡共议对策。有人主张往北去投奔金积堡,也有主张西去豫旺、环县躲开清军,绕到宁夏,重整旗鼓。董福祥的“参军处”(是一些文人谋士集合体)主张:这次来陕甘的左宗棠素有诸葛之称,用兵十分老辣,据说从来没有打过败仗,揆度形势,惟有请降是上策。董福祥的父亲和弟弟都极力赞成这一主张。董福祥也同意了这一主张,但大家都顾虑,左宗棠杀伐绝断,投降后能否保住性命也难说。董福祥的父亲说:“这样办,你们先把主力带走,躲进山去,我在这里向清军乞降,看看动静。反正我已老了,要杀就杀。如果是诚意招降,我再派人叫你们来投。”这样决定以后,董福祥即率余部转往距镇靖堡130余里的洛珠川一带隐蔽起来。
刘松山率部攻进镇靖堡,本来预计要有一场恶战,没想到没有遇到丝毫抵抗,堡内空地上黑压压跪着一千多人。为首的正是董福祥的父亲。刘松山说:左大帅有令,秦陇之事,终必归于抚。但良莠混杂,必定分别剿抚。如果不是真心求抚,而是缓兵之计,必当痛剿。抚后以叛,为匪作歹者,必当痛剿!
董福祥的父亲说:我以合家老小及我身后一千余众向军门保证,我们是真降。若是假降,这一千余颗人头,军门随时可取。
刘松山说:是真降还是假降,也不是你嘴上说说就是。本提督也不是三岁小儿,可任你欺哄。你说是真降,我问你,为什么求降的都是老弱,董福祥和他的精锐部众都到哪里去了?
董福祥的父亲回答说:将军说的不错,官军怕假降,我们怕假抚。我们自知罪过极大,也怕官军不肯放过,所以不瞒军门说,部众主力都撤走了,只要军门真的准许请降,他们会立即放下武器,前来请降。
刘松山说:这一千多人,现在我就可以向你保证,决不杀一个。董福祥及他的部众,如果也是诚心求抚,交出军全部械马匹,并往指定地点集结,我也决不妄杀。
董福祥的父亲说:我们走到这一步,已是走投无路,都是真心求降,如果军门能够保证不杀他们,我立即进山,说服他们向军门投诚。
董福祥的父亲找到儿子,将这边的情形详细说了。大家听说官军没杀一个人,心稍宽了些,确实已是无路可走,就派人先把军械、马匹都交了出来,以示诚意。对照董福祥所部的人数,军械马匹出入不大,刘松山又见董福祥一身英气,怜惜他是难得的人才,就答应受降,并保证不杀一人。这时候左宗棠派来专差,让刘松山带董福祥去西安大营。董福祥有些担心,刘松山说你放心就是,我既然已经受降,你就是我的部众,我自会保护你。大帅也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绝不是耍手腕的小人。
然而到了西安大营,情况却有些不妙。左宗棠隆重升帐,从辕门到大帐王德榜亲率亲兵手执洋枪虎视耽耽。进了大帐,左宗棠也是旗甲鲜明,一脸乌云。平时左宗棠多是穿件旧棉袍,很少顶戴袍服,对将领们也是非常随和,今天的情形令刘松山大感意外。左宗棠冷冰冰的问话更让他摸不着头脑。
左宗棠说:刘松山,土匪都交械了?
刘松山回答:他们都是真心请降,军械马匹已经全数交出,无一留存。
左宗棠冷笑说:真心请降?人心隔肚皮,何来真心?他们不过是暂时假降,等待时机罢了。等你放松了警惕,他们啸聚反水,那时你怎么死的怕是也不知道吧!
董福祥跪地磕头说:大帅,我与部众实在走投无路,是真心求抚,请大帅明鉴!
左宗棠说:别人可以饶过,首恶绝不宽贷!你一日不死,你的部众便一日不死心!来呀,推出去立即斩决!
刘松山连忙求情,说:大帅,松山已经答应他们,绝不妄杀一人!
左宗棠说:你住口,是抚是剿这样的大事,能任你随口答应?你看董某人桀傲不训,从进我营帐就毫无戒惧之心,岂是善类?今日留下此人,必是他日大患!推出去,斩!谁敢再求情,本部堂先摘了他的顶戴!
刘松山立即把顶戴托到手上,递到左宗棠的条案上,说:刘松山上阵杀敌,原也不是为了顶戴。如果大帅还不肯答应放过董福祥,就请大帅先杀刘松山。
左宗棠说:刘松山你好糊涂!他蛊惑百姓,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罪无可恕!
刘松山力争说:大帅,杀一个董福祥,会激成大变!
左宗棠说:不是都缴械了吗?有什么好怕的?谁敢轻举妄动,格杀勿论。不要说十万,就是二十万又如何?
刘松山把顶戴掼到地上,指着左宗棠的鼻子,声嘶力竭的喊道:左宗棠,算我瞎了眼,把你引为知已!
左宗棠挥挥手说:他连顶戴都不要了,也犯不着客气,把他押到一边去。把董福祥推出大帐,本帅亲自砍下他的项上人头!
董福祥被推出大帐,就捆在校场边的杨树上。左宗棠抽出他雪亮的宝刀,站到董福祥面前。董福祥冷冷一笑说:刘军门还夸你是顶天立地的男人,我看他真是瞎了眼。陕甘的汉子宁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你杀我董福祥,我要是皱一下眉头,就不是男人!不过,我的部众是听了我的话诚心求降的,请你善待他们,否则,董某就是去了阴间,化成厉鬼也不放过你!说罢伸长脖子,吼起秦腔。左宗棠抢圆了胳膊,宝刀闪过,咔嚓一声,董福祥身后的杨树被砍断。左宗棠拍着他的肩膀大笑:连眼睛也不眨,是条好汉!来呀,松绑,备酒,我要为董福祥设宴压惊!
刘松山说:大帅,你这唱的哪一出!
左宗棠说:本部堂这叫唱戏辨英雄。临死之前,还请本部堂对部众手下留情,可见董福祥不是只为自己钻营的懦夫,他求抚也是诚心。刚才本部堂挥刀砍下去的时候,你们都闭了眼睛,可是董福祥的眼皮连眨也没眨,胆气过人,是真豪杰!又指着刘松山说:你肯为董福祥豁出顶戴,借这个机会,他也看清了你,可以放心追随你刘松山了。本部堂这一出戏,那可真是一箭双雕呢!
说是设宴,其实也很简单,主菜是小鸡炖白菜,再就是两个青菜,两碟咸菜。作陪的有刘松山、刘典、王德榜。戴福在一旁侍侯。因为菜太少,大家并不怎么下著,但酒却喝得很豪爽。陕北问题如此迅速的解决,左宗棠自然很高兴,他叮嘱已经升任陕西巡抚的刘典,战事一结束,要立即帮助饥民和降众归耕。董福祥的部众,老家有产业又愿回去的,要发给盘川,随其回乡复耕。无家可归或不愿归者,就在靖边、保安等地安插落户,发给种子,拨给土地, 以保永业。
刘典说一定照办,只是人数太多,回家的人都发盘费,耕田的人要借种子,可是一大笔钱,陕西藩库根本没有存银。
左宗棠说这个我是知道的,陕甘穷困,百业俱废,既无钱粮可以征收,又不能设卡抽厘,更没有富户可派捐,但想回乡的人如果回不去,滞留在陕北,不免重新为匪为盗。复耕是一件大事,无论如何要抓好,转眼就到春耕时候,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耽误不得。钱嘛,实在没办法,只有先从军饷里腾挪了。
刘松山说军饷已经拖了两三个月了,将士们都盼着打了胜仗发饷呢。
左宗棠说这个我也知道,我已经给广东、浙江、福建发了信,请他们务必将协饷早日解来。
刘松山不好再说什么,董福祥说:复耕还有个难题,就是农具、耕牛太少了。我估计十几万人,留下来至少要有七八万,犁、锄、锨、镢根本不够用。
左宗棠说:牛少,可以用马,各营淘汰的军马,一律不准宰杀,借给百姓耕田。没有马,用骡用驴也成。农具少倒是个大问题……
这时候在一边斟酒的戴福说话了,他说:你们不是缴了不少武器吗?我听说都堆成山了。你们那些破刀破矛,官军也用不着,干脆就回炉造了农具得了。
左宗棠一拍大腿说:好,好得很。戴福这一招叫化剑为犁嘛!戴福有长劲了,不只会倒水装烟了。
戴福受了赞扬更加得意,说:咱都认五百多字了,大帅的公文,我也能看懂一半。再说,大帅已经把咱保到知县衔了,不能给大帅丢脸是不是?
刘典说:戴福了不得了,让你去当个知县,你敢不敢?
戴福说:有什么不敢,当官再不敢那这人还能干什么?你要敢给,咱就敢当,肯定当不孬。
王德榜说:大家都有一番事业好做,我现在率亲兵营,护卫大帅安全,无缘临阵对敌。我也要给自己找点事做,我有个想法,不知大帅肯不肯?
左宗棠说你倒先说来听听。
王德榜说的是修路。西北不像东南那样,河网纵横,运输便利。这里除泾河、渭河等几条稍大些的河可以部分通航外,运输全靠陆路。道路失修,一下雨更是泥泞难行。上一回华州知州押运军火,就因为路难走耽误了整整三天,让大帅好一顿训斥。所以王德榜的打算是军事之余,他要率勇修路。
左宗棠连说好好好,我也正有此意,要与你详谈呢。西北修路真是一件大事,便利运送军火辎重自不必说,传递文报,方便商旅,于民生也是大有益处。既然要修,就要修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至少宽要三丈,两辆大车可以往来并行。路旁还要植树,柳树、杨树都好,每边要植一行两行乃至三行,一则可以巩固路基,二则将来便于路人乘凉。你就先把潼关到省垣的这段修好。将来不仅是亲军营,不管哪营军马,只要闲下来就要修路,咱西征军走到哪就把路修到哪,让西北变通途。
刘松山也极力赞称,让勇丁们时刻不得闲,还省得他们无事生非。修路对地方好处最多,刘典自然更是支持。
大家看看时候已经不早,左宗棠晚上还要处理公事,就告辞。左宗棠留董福祥就住在他的大帐里睡,说要秉烛夜谈。董福祥对陕甘情况熟,民风民情,各派势力的情况,说了大半宿。
第二天一早,左宗棠醒过来时帐外刚刚放亮。他坐起来,黑糊糊一个人跪在床前。这个人正是董福祥,他说:大帅,你让董福祥跪着把话说完。福祥从前万不得已,走错了路,您给我们一条生路,我和弟兄们感激您不杀之恩。左宗棠说快起来快起来,这些话昨天都说过了,何必再说。董福祥不肯起来,说:大帅听我把话说完了。福祥是刚刚投顺,大帅就留我住您的大帐,而且您的宝刀就在案头,若我有异心,随时可取大帅性命,大帅的信任令福祥感动万分。昨天晚上,您为福祥设宴,菜肴十分简单,福祥以为大帅有意慢待,后来听戴福说,那已经是很奢糜了,可见大帅平日是多么省俭。宁夏将军穆图善一桌饭非有二十几个菜不成,他专门有一支人马,从京城给他采买山珍海味。就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怕是也比大帅吃得好住得好。大帅竟然亲住营帐,夜里寒风吹进帐来,就是福祥也有些吃不消。福祥真是万分佩服,从此跟定了大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左宗棠拉起董福祥,哈哈大笑说:好,好,如此甚好!你快些回镇靖堡,让你的部众放心。我听说你部众里能征善战的人不少,就挑一部分,组建董字营,三营四营都可,但要挑选确实能征战的,你还有你的几个元帅,就当董字营的营官,跟着刘松山建功立业去吧。
新人报到,对规则和捷径一无所知,请各位大虾多多指导,如何让作品获得更多朋友的关注,有什么好经验请指教。希望得到纸书出版界的关注,916730397随时期待。
左宗棠于同治五年十月离开福州,率领3000楚军西行。走了两个多月,于十二月底到了湖北武昌,扎下营盘,等待其他各军前来汇合。
用兵西北,仅凭区区3000楚军自然不够。从福州启行前,他已经上奏朝廷,调刘典为甘肃按察使,帮办陕甘军务,并在湖南募勇3000人。另外还奏请广东提督高连升、内阁中书吴士迈、新授甘肃臬司张岳龄等人带勇7000余人赴西北,这些人都是左宗棠旧部或相识,募勇带兵大可放心。
长沙有位叫赖长的老友,精于制造,当年左宗棠在巡抚衙门时,就请他为湘军造过炮。后来左宗棠受到官文构陷,被迫辞幕,赖长也离开了巡抚衙门。这几年先后入宁波知府、陕甘学政幕,从上年开始回家赋闲。左宗棠去了一封亲笔信,请他到武昌来一叙,讲讲陕甘的实在情形。两人已经十余年未见,十余年后赖长依然就食幕府,一身布衣,而左宗棠已经是封疆大吏。但左宗棠毫无矫情,一如从前,敬重这位布衣老友。两人开怀畅饮,谈古论今,十分快慰投已。
谈到陕甘情形,赖长认为主要原因还在官府。回汉因为习俗不同,争执在所难免。但官府处理欠公道,失了人心!新疆情形更加堪忧,因为还有俄罗斯虎视眈眈,必须尽快解决,不然夜长梦多。
左宗棠说:收复新疆是迟早的事,但要复新疆,必须先安定陕甘,才能打通进疆的路线。陕甘之乱愈演愈烈,与捻匪入陕关系极大。所以我的征西策略是,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欲定陕甘,必先平捻匪。
赖长补充说进军西北,最要紧的一定保证粮路畅通。陕甘本来就荒僻,变乱以后,米珠薪桂,粮食更是奇缺,军粮大部分要靠从外省征购,一旦粮路被阻,大军就会不战自乱。当然军饷、军装、军火也无不要靠运路畅通来保证。
对这个问题,左宗棠早有考虑,他拿出西北地图,与赖长商量将来的运道。左宗棠计划,运道有三条。一条是东南运道,走长江到汉口,再溯汉江而上,到襄阳后分两路,一路就此起岸陆运,走樊城,过潼关,到西安;一路则继续溯汉水而上,过老河口,折入丹江,在荆紫关起岸陆运,过龙驹寨(这里就是项羽乌骓马的产地)至西安。这样,无论是上海来的军火,还是两湖的粮食,都可以通过这条运道运到西安。第二条是西南运道,主要运输从四川采购的军粮。四川总督是当年的湖南巡抚张亮基,不用说会鼎力支持,左宗棠委托他在保宁(也就是现在的阆中县)和顺庆(也就是如今的南充县)两府设军米局,专事采购川米。购来的军粮从嘉陵江运到广元,经白水江再至阳平关,然后起岸陆运至宝鸡的渭河南岸,再从渭河水运,顺流而下,东到西安。第三条是东北运道,主要运输从山西购买的军粮。在山西设两个军米局,沿黄河运到西岸的陕西吴堡,再由吴堡起岸陆运至绥德,次第西运,直到西安。
对左宗棠规划的这三条运道,赖长非常赞同。将来数万西征军,军粮辎重运输量极大,路途又远,长途跋涉运夫很容易疲劳,所以长远不如短运,每四五十里设一局站,层递接运。对这一条左宗棠极为赞赏,直乐得拍大腿。
赖长在营中逗留了十来天,又帮左宗棠将楚军军规重新修订。赖长以为,陕甘官军声名狼籍,屡屡败绩,主要还是军纪松驰,抢掠、奸 淫作恶多端,虽兵似匪,亦兵亦匪,百姓畏之如虎,恨之入骨,一有战事,宁帮乱军而不肯帮官军。大帅要想在西北站稳脚根,必须严肃军纪。重新修订的军规特别强调不能欺负老百姓。比如规定“凡吾勇夫人众,务宜体恤百姓。概不准搬民家门片板料,不拿民家桌椅、衣服、小菜、桶碗等项。倘有不遵,仰营官随时查办。”“营中买备一切食物等件,必须按照市价,平买平卖。如各勇夫以及买办倘有短少价值,勒令强买,以致滋生事端者,查明虚实轻重,分别惩办。”对长夫砍柴放马也都有规定。“长夫人等不得在外砍柴,屋边、庙边、祠堂旁、坟边、园内竹木及果树,概不准砍。更不准折毁民房作柴,亦不可强令民船车夫帮助运输。”“马夫宜看守马匹,切不可践食百姓生菜。如践食百姓生菜,无论何营人见,即将马匹牵至该营禀报。该营官即将马夫口粮钱拿出四百文,立赏送马之人。如下次再犯,则将该马夫重责二百。”……
对修订的军规左宗棠十分满意,邀请赖长随他的行辕,一同去西北建功立业。左宗棠说,以你的才华,在西北效力三五年,保个道员绝无问题。赖长欣然答应,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偏偏此时赖长母亲过世,他只好回家守孝。
刚送走赖长,左宗棠的二哥左宗植到武昌看他来了。二哥比他大七岁,今年已经六十有四,须发皆白,大见老态。二哥也是早年中举,但后来几次入京都不曾中进士,只好坐馆糊口。这些年多亏左宗棠接济。人老重情,他不舍得左宗棠赴荒寒之地,握着左宗棠的手说:老三,你看你的头发都白了大半,眼看奔六十的人了,何必讨这苦差。人家都说你要是在西北建功,定能封侯拜相。老三,封侯拜相真那么重要?
左宗棠拍着二哥的手说:二哥,我哪里是为了封侯拜相?在你我兄弟眼里,功名利禄皆如粪土。我去西北,实在是西北需要有人收拾。
二哥还是大摇其头:诺大个大清朝,难道就没人收拾得了西北?非要你这白发人去这苦寒之地?
即使是在二哥面前,左宗棠也一样自夸,他拍着胸脯说:二哥说的不错,朝廷上下,除了我左宗棠,没人收拾得了西北。
二哥还是摇头:你还是不要去的好,二哥舍不得你去。二哥没几年活头了,你去了西北,二哥怕是临死前见不到你了。
二哥说得伤感,老泪纵横。左宗棠心里也难受,劝二哥说:不要说这些丧气话,等我西北凯旋,就回家看你。不说了不说了,二哥,当年你我兄弟在长沙读书,有了好文章总是彼此诵读,我就背一首二哥当年写的诗,来助助兴!
左宗棠记性好,当年背过的诗文都能朗朗上口。二哥高兴起来,兄弟二人碰杯对饮。左宗棠更是豪气顿生,全然不像五十多的人。看兄弟二人如此高兴,厅外的亲兵也都笑起来。
按左宗棠的规划,先要平定捻军。所谓“捻”本是淮北方言,意即一股一伙。捻子是最早活动于淮北一带的秘密组织,一捻十几人几十人不等。太平军起义后,捻子也趁机扩大,成星火燎原之势。太平军被灭后,捻军一股去了山东,称东捻,一股去了西北,称西捻。左宗棠刚到潼关,还没与西捻军过招,因为东捻军被李鸿章围在了山东,西捻军围魏救赵,那年冬天来得早,一夜北风,黄河壶口一带结成厚冰,西捻首领张宗禹率军轻易渡过了黄河,进入了山西,继而翻过太行山进入了直隶。朝廷十分震惊,京师再次戒严。朝廷震怒,对所有剿捻的大员包括左宗棠、李鸿章、直隶总督官文、河南巡抚张之万给予革职留任的处分。
西捻军进入直隶的时候,东捻已经在山东被李鸿章的淮军平定,所以各路人马立即全力来应付西捻军。西捻军骑兵见长,每人配备两匹战马,这匹马跑累了就换骑另一匹,所以行军速度非常快,尽管陷入几路大军包围中,却依然是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后来他们进入了山东,李鸿章立即采取对付东捻军的办法,严守黄河、运河、徒骇河,把西捻军困在了三河之间的狭小地区。西捻军几经拼杀,伤亡惨众,最后张宗禹被追到徒骇河边,身边只剩十余人,纷纷投河自尽。
李鸿章以全歼西捻军入奏,朝廷下旨论功行赏,李鸿章排在第一,赏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而左宗棠却只赏给太子太保。他大不以为然,命令王德榜率军沿徒骇河搜索,务必捉到张宗禹。这显然是与李鸿章为难。当年曾国荃攻克南京,奏报太平军无人漏网,左宗棠的部众却发现了从南京逃出的幼天王,他如实上报,结果朝廷下旨责备曾氏兄弟,气得曾国藩发誓与左宗棠断交。现在明摆着故伎重演,必定要得罪李鸿章,所以王德榜劝说就算了吧,何必费力不讨好?左宗棠瞪起眼睛说:有什么好怕的?曾涤生我都不怕得罪,难道还怕得罪李二?李鸿章在上海靠洋人枪炮起家,向来过份巴结洋人,深为左宗棠看不起,所以提到李鸿章必称李二。李鸿章在家排行老二。
王德榜碰了一鼻子灰,闹得垂头丧气。戴福说王将军愁什么呀?王德榜说这茫茫大河,又是刚过了洪水,上哪里找人去?戴福说:找不到就不找。王德榜说:大帅的命令,谁敢不遵。戴福不以为然,说:大帅也没指望能找到,他不过是与李鸿章治气罢了。你想,原本大帅是剿西捻的总指挥,从陕西赶到直隶,从直隶赶到山东,最后功劳却让李鸿章占了,他能不生气吗?依我看,张宗禹十有八九死了。就是没死,也闹不起什么事来了,放他一条生路又如何?得饶人处且饶人吧。王德榜指着戴福的鼻子说:我倒忘了,你小子是长毛出身呢!怪不得你和他们一个鼻孔出气,看我不告诉大帅。戴福说:随你吧,这话我在大帅面前说了不下十回了,还怕你这一回不成?王德榜说那依了你,大帅这边我怎么交差?戴福说:王将军你是装傻吧?你派人到河边闹腾闹腾,就说活没见人死没见尸,大帅还让你造一个不成?王德榜哈哈大笑,说大帅向来说一不二,我们做事也向来一是一二是二,自从来了你戴福,要坏了规矩了,我得提醒大帅,小心你小子。
王德榜照戴福的办法,着人在沿河逛了三天,向左宗棠复命说走遍了上下游,的确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下游有不少浮尸,因为天热已经不可辨认,也许张宗禹就在这些尸体中。果如戴福所料,左宗棠的气已经下去,找不到就找不到罢,也不再问。但这件事情却把李鸿章得罪的不清,他对身边的人说:这个左某人,阿满本色都露出来了吧!当年曾相攻破金陵,立下大功,也是这个左某人,心里不痛快,上奏朝廷,报告说逆首逃走,结果曾相和九帅受到朝廷严厉申斥。今天他又故伎重演,看我淮军立下剿灭捻子的大功,又合不上眼,要来寻麻烦。他来吧,我不怕。
左宗棠八月中旬起程,行军两个月到达西安,第二天就召集众将商议用兵策略。因为朝廷最担心陕甘乱军窜入中原,因此最后决定首先解决陕北的董福祥武装,肃清陕晋边境,然后由东而西,将乱军困在陕甘。董福祥是甘肃固原人(今宁夏环县),父亲是帮会头目,从小接触的多是江湖人物,不喜读书,喜欢舞刀弄枪,胆气过人。后来陕甘之乱波及他的老家,一时人心慌慌,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挑头组织民团自卫。陕甘官军败多胜少,一仗下来,就有大批散兵游勇不再归营,越来越多的投奔到董福祥这里来,转眼间他手下就聚起了七八万人。后来大量饥民也投奔过来。官府见他势力越来越大,就派官军来弹压,结果中了埋伏,大败而走。他又率军杀向县城,杀官劫库,成了官府眼里的土匪。他的部众号称二十万,但算得上强悍的只有他亲自指挥的五六万人。左宗棠的策略是,三路并进,稳扎稳打,南北堵截,中路猛攻。中路由刘松山率军自绥德向西进攻,目标就是董福祥。王德榜率军在南路防堵,宁夏副都统金顺率部防堵北路。
刘松山是曾国藩手下大将,追随曾与太平军、捻军作战,是员难得的悍将。那时候董福祥占据着十几个县,堡寨林立,丘岭相连,如果全线扫荡一清,依刘松山率领的区区八千人,根本就不可能。他决定施行一点突破,直捣核心的战法,长驱直入闪击董福祥直接指挥的部众。董福祥从小酷爱秦腔,他的部众接仗时都是高吼秦腔,声彻原野,气势雄壮,对手往往胆寒,而他的部众却在这狂吼中壮了胆气。这种阵势实在少见,从前官军进剿,无不胆寒溃败。但刘松山所部都是百战余生,异常凶悍善战,而且配备的多是洋枪,比起董部的大刀长矛占据优势。所以官军一战胜于大小理川,再战胜于瓦窑堡,三战又胜于隆腰镇、黑牛川、邱家坪。不到十天,董福祥的部众已经闻风丧胆,尽管临阵还吼秦腔,但接仗不久就四散奔逃。
董福祥知道这回遇上了硬对手,率部退到镇靖堡共议对策。有人主张往北去投奔金积堡,也有主张西去豫旺、环县躲开清军,绕到宁夏,重整旗鼓。董福祥的“参军处”(是一些文人谋士集合体)主张:这次来陕甘的左宗棠素有诸葛之称,用兵十分老辣,据说从来没有打过败仗,揆度形势,惟有请降是上策。董福祥的父亲和弟弟都极力赞成这一主张。董福祥也同意了这一主张,但大家都顾虑,左宗棠杀伐绝断,投降后能否保住性命也难说。董福祥的父亲说:“这样办,你们先把主力带走,躲进山去,我在这里向清军乞降,看看动静。反正我已老了,要杀就杀。如果是诚意招降,我再派人叫你们来投。”这样决定以后,董福祥即率余部转往距镇靖堡130余里的洛珠川一带隐蔽起来。
刘松山率部攻进镇靖堡,本来预计要有一场恶战,没想到没有遇到丝毫抵抗,堡内空地上黑压压跪着一千多人。为首的正是董福祥的父亲。刘松山说:左大帅有令,秦陇之事,终必归于抚。但良莠混杂,必定分别剿抚。如果不是真心求抚,而是缓兵之计,必当痛剿。抚后以叛,为匪作歹者,必当痛剿!
董福祥的父亲说:我以合家老小及我身后一千余众向军门保证,我们是真降。若是假降,这一千余颗人头,军门随时可取。
刘松山说:是真降还是假降,也不是你嘴上说说就是。本提督也不是三岁小儿,可任你欺哄。你说是真降,我问你,为什么求降的都是老弱,董福祥和他的精锐部众都到哪里去了?
董福祥的父亲回答说:将军说的不错,官军怕假降,我们怕假抚。我们自知罪过极大,也怕官军不肯放过,所以不瞒军门说,部众主力都撤走了,只要军门真的准许请降,他们会立即放下武器,前来请降。
刘松山说:这一千多人,现在我就可以向你保证,决不杀一个。董福祥及他的部众,如果也是诚心求抚,交出军全部械马匹,并往指定地点集结,我也决不妄杀。
董福祥的父亲说:我们走到这一步,已是走投无路,都是真心求降,如果军门能够保证不杀他们,我立即进山,说服他们向军门投诚。
董福祥的父亲找到儿子,将这边的情形详细说了。大家听说官军没杀一个人,心稍宽了些,确实已是无路可走,就派人先把军械、马匹都交了出来,以示诚意。对照董福祥所部的人数,军械马匹出入不大,刘松山又见董福祥一身英气,怜惜他是难得的人才,就答应受降,并保证不杀一人。这时候左宗棠派来专差,让刘松山带董福祥去西安大营。董福祥有些担心,刘松山说你放心就是,我既然已经受降,你就是我的部众,我自会保护你。大帅也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绝不是耍手腕的小人。
然而到了西安大营,情况却有些不妙。左宗棠隆重升帐,从辕门到大帐王德榜亲率亲兵手执洋枪虎视耽耽。进了大帐,左宗棠也是旗甲鲜明,一脸乌云。平时左宗棠多是穿件旧棉袍,很少顶戴袍服,对将领们也是非常随和,今天的情形令刘松山大感意外。左宗棠冷冰冰的问话更让他摸不着头脑。
左宗棠说:刘松山,土匪都交械了?
刘松山回答:他们都是真心请降,军械马匹已经全数交出,无一留存。
左宗棠冷笑说:真心请降?人心隔肚皮,何来真心?他们不过是暂时假降,等待时机罢了。等你放松了警惕,他们啸聚反水,那时你怎么死的怕是也不知道吧!
董福祥跪地磕头说:大帅,我与部众实在走投无路,是真心求抚,请大帅明鉴!
左宗棠说:别人可以饶过,首恶绝不宽贷!你一日不死,你的部众便一日不死心!来呀,推出去立即斩决!
刘松山连忙求情,说:大帅,松山已经答应他们,绝不妄杀一人!
左宗棠说:你住口,是抚是剿这样的大事,能任你随口答应?你看董某人桀傲不训,从进我营帐就毫无戒惧之心,岂是善类?今日留下此人,必是他日大患!推出去,斩!谁敢再求情,本部堂先摘了他的顶戴!
刘松山立即把顶戴托到手上,递到左宗棠的条案上,说:刘松山上阵杀敌,原也不是为了顶戴。如果大帅还不肯答应放过董福祥,就请大帅先杀刘松山。
左宗棠说:刘松山你好糊涂!他蛊惑百姓,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罪无可恕!
刘松山力争说:大帅,杀一个董福祥,会激成大变!
左宗棠说:不是都缴械了吗?有什么好怕的?谁敢轻举妄动,格杀勿论。不要说十万,就是二十万又如何?
刘松山把顶戴掼到地上,指着左宗棠的鼻子,声嘶力竭的喊道:左宗棠,算我瞎了眼,把你引为知已!
左宗棠挥挥手说:他连顶戴都不要了,也犯不着客气,把他押到一边去。把董福祥推出大帐,本帅亲自砍下他的项上人头!
董福祥被推出大帐,就捆在校场边的杨树上。左宗棠抽出他雪亮的宝刀,站到董福祥面前。董福祥冷冷一笑说:刘军门还夸你是顶天立地的男人,我看他真是瞎了眼。陕甘的汉子宁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你杀我董福祥,我要是皱一下眉头,就不是男人!不过,我的部众是听了我的话诚心求降的,请你善待他们,否则,董某就是去了阴间,化成厉鬼也不放过你!说罢伸长脖子,吼起秦腔。左宗棠抢圆了胳膊,宝刀闪过,咔嚓一声,董福祥身后的杨树被砍断。左宗棠拍着他的肩膀大笑:连眼睛也不眨,是条好汉!来呀,松绑,备酒,我要为董福祥设宴压惊!
刘松山说:大帅,你这唱的哪一出!
左宗棠说:本部堂这叫唱戏辨英雄。临死之前,还请本部堂对部众手下留情,可见董福祥不是只为自己钻营的懦夫,他求抚也是诚心。刚才本部堂挥刀砍下去的时候,你们都闭了眼睛,可是董福祥的眼皮连眨也没眨,胆气过人,是真豪杰!又指着刘松山说:你肯为董福祥豁出顶戴,借这个机会,他也看清了你,可以放心追随你刘松山了。本部堂这一出戏,那可真是一箭双雕呢!
说是设宴,其实也很简单,主菜是小鸡炖白菜,再就是两个青菜,两碟咸菜。作陪的有刘松山、刘典、王德榜。戴福在一旁侍侯。因为菜太少,大家并不怎么下著,但酒却喝得很豪爽。陕北问题如此迅速的解决,左宗棠自然很高兴,他叮嘱已经升任陕西巡抚的刘典,战事一结束,要立即帮助饥民和降众归耕。董福祥的部众,老家有产业又愿回去的,要发给盘川,随其回乡复耕。无家可归或不愿归者,就在靖边、保安等地安插落户,发给种子,拨给土地, 以保永业。
刘典说一定照办,只是人数太多,回家的人都发盘费,耕田的人要借种子,可是一大笔钱,陕西藩库根本没有存银。
左宗棠说这个我是知道的,陕甘穷困,百业俱废,既无钱粮可以征收,又不能设卡抽厘,更没有富户可派捐,但想回乡的人如果回不去,滞留在陕北,不免重新为匪为盗。复耕是一件大事,无论如何要抓好,转眼就到春耕时候,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耽误不得。钱嘛,实在没办法,只有先从军饷里腾挪了。
刘松山说军饷已经拖了两三个月了,将士们都盼着打了胜仗发饷呢。
左宗棠说这个我也知道,我已经给广东、浙江、福建发了信,请他们务必将协饷早日解来。
刘松山不好再说什么,董福祥说:复耕还有个难题,就是农具、耕牛太少了。我估计十几万人,留下来至少要有七八万,犁、锄、锨、镢根本不够用。
左宗棠说:牛少,可以用马,各营淘汰的军马,一律不准宰杀,借给百姓耕田。没有马,用骡用驴也成。农具少倒是个大问题……
这时候在一边斟酒的戴福说话了,他说:你们不是缴了不少武器吗?我听说都堆成山了。你们那些破刀破矛,官军也用不着,干脆就回炉造了农具得了。
左宗棠一拍大腿说:好,好得很。戴福这一招叫化剑为犁嘛!戴福有长劲了,不只会倒水装烟了。
戴福受了赞扬更加得意,说:咱都认五百多字了,大帅的公文,我也能看懂一半。再说,大帅已经把咱保到知县衔了,不能给大帅丢脸是不是?
刘典说:戴福了不得了,让你去当个知县,你敢不敢?
戴福说:有什么不敢,当官再不敢那这人还能干什么?你要敢给,咱就敢当,肯定当不孬。
王德榜说:大家都有一番事业好做,我现在率亲兵营,护卫大帅安全,无缘临阵对敌。我也要给自己找点事做,我有个想法,不知大帅肯不肯?
左宗棠说你倒先说来听听。
王德榜说的是修路。西北不像东南那样,河网纵横,运输便利。这里除泾河、渭河等几条稍大些的河可以部分通航外,运输全靠陆路。道路失修,一下雨更是泥泞难行。上一回华州知州押运军火,就因为路难走耽误了整整三天,让大帅好一顿训斥。所以王德榜的打算是军事之余,他要率勇修路。
左宗棠连说好好好,我也正有此意,要与你详谈呢。西北修路真是一件大事,便利运送军火辎重自不必说,传递文报,方便商旅,于民生也是大有益处。既然要修,就要修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至少宽要三丈,两辆大车可以往来并行。路旁还要植树,柳树、杨树都好,每边要植一行两行乃至三行,一则可以巩固路基,二则将来便于路人乘凉。你就先把潼关到省垣的这段修好。将来不仅是亲军营,不管哪营军马,只要闲下来就要修路,咱西征军走到哪就把路修到哪,让西北变通途。
刘松山也极力赞称,让勇丁们时刻不得闲,还省得他们无事生非。修路对地方好处最多,刘典自然更是支持。
大家看看时候已经不早,左宗棠晚上还要处理公事,就告辞。左宗棠留董福祥就住在他的大帐里睡,说要秉烛夜谈。董福祥对陕甘情况熟,民风民情,各派势力的情况,说了大半宿。
第二天一早,左宗棠醒过来时帐外刚刚放亮。他坐起来,黑糊糊一个人跪在床前。这个人正是董福祥,他说:大帅,你让董福祥跪着把话说完。福祥从前万不得已,走错了路,您给我们一条生路,我和弟兄们感激您不杀之恩。左宗棠说快起来快起来,这些话昨天都说过了,何必再说。董福祥不肯起来,说:大帅听我把话说完了。福祥是刚刚投顺,大帅就留我住您的大帐,而且您的宝刀就在案头,若我有异心,随时可取大帅性命,大帅的信任令福祥感动万分。昨天晚上,您为福祥设宴,菜肴十分简单,福祥以为大帅有意慢待,后来听戴福说,那已经是很奢糜了,可见大帅平日是多么省俭。宁夏将军穆图善一桌饭非有二十几个菜不成,他专门有一支人马,从京城给他采买山珍海味。就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怕是也比大帅吃得好住得好。大帅竟然亲住营帐,夜里寒风吹进帐来,就是福祥也有些吃不消。福祥真是万分佩服,从此跟定了大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左宗棠拉起董福祥,哈哈大笑说:好,好,如此甚好!你快些回镇靖堡,让你的部众放心。我听说你部众里能征善战的人不少,就挑一部分,组建董字营,三营四营都可,但要挑选确实能征战的,你还有你的几个元帅,就当董字营的营官,跟着刘松山建功立业去吧。
新人报到,对规则和捷径一无所知,请各位大虾多多指导,如何让作品获得更多朋友的关注,有什么好经验请指教。希望得到纸书出版界的关注,916730397随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