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步青云 第七章 湘军初战(曾国藩要投水,怎么救?)下
左宗棠接过折子,顺手翻翻,扔到桌子上说:“还不短呢。”徐有壬说三千余字,但仍觉不能尽意。左宗棠说:“两位大人的消息准不准呀,我和骆抚台怎么就没听到任何消息呢?”
鲍起豹说:“我派出的哨探刚刚传回的消息,千真万确。”
左宗棠勃然变色,说:“你们两个刚刚听说了消息,竟然写好了三千字的参折,可见你们是早就写好了,是早就盼着湘军败给长毛,你们饱食朝廷俸禄,却一心盼着长毛获胜,请问你们是何居心,该参的究竟是曾涤生还是你们!”
两人顿时语塞。左宗棠寸步不让,说:“抚台大人,湘军主动出击痛剿长毛,而身为湖南提督的鲍起豹,藩司徐有壬,非但不为出征之师分忧,听到长毛获胜竟然欣喜若狂,大人若不参此两人,有何脸面对湖南父老!”
鲍起豹说:“湘军是败了,败了就该参。”
左宗棠说:“鲍起豹,谁说湘军败了?攻打湘潭的湘军正在与长毛激战,胜负未分,何意战败?曾涤生率军奇袭靖港,即便是果真失利,那也是牵制了长毛,解决了湘军主力的后顾之忧,现在说胜败,为时尚早吧?”
骆秉章也帮腔说:“你们两位也太过份了吧?就是曾涤生果真战败,那也要等见了他的面了解了实情再说吧?”
两人收起折子,灰溜溜走了。左宗棠向他们的背影吐口唾沫说:“小人,真是一帮小人!尤其是这个姓鲍的,身为提督不肯出战,做缩头乌龟,还有脸参别人。”
骆秉章说:“所以,成事难啊。你总该知道我这个巡抚的难处了吧?”
次日一早,左宗棠听说曾国藩夜里已经回到长沙城外,匆匆洗漱完毕骑马出城,到码头上看望。曾国藩的坐船就在码头上,船上曾字大旗半落在旗杆上,亲兵护卫号衣不整。曾国藩呆坐在船舱里,满身泥水,衣服竟然也没换。李元度拉拉左宗棠的衣袖,说:“季公,劝劝涤公吧,你的话他还是听的。”
左宗棠从头到脚打量一下曾国藩,一句话也没说,看到桌上有一份草稿,拿起来一看,原来是一份遗折:为臣力已竭,谨以身殉,恭具遗析,仰祈圣鉴事。臣于初二日,自带水师陆勇各五营,前经靖港剿贼巢,不料开战半时之久,便全军溃散。臣愧愤之至,无以对我君父。谨北向九叩首,恭折阙廷,即于今日殉难。论臣贻误之事,则一死不足蔽辜;究臣未伸之志,则万古不肯瞑目……
左宗棠把曾国藩的遗折扔到桌子上,大声说:“我左宗棠瞎了眼,错看了你曾涤生,还把你当个顶天立地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没想到原来是心胸如此狭窄!目光如此短浅!”
幕僚、曾国葆都说:“季公,涤公心里已经够难过了,你又何必如此!”
曾国藩终于说了一句话:“我兵败如此,不死不足以谢天下。”
左宗棠冷笑一声说:“你以为一死就可以谢天下了吗?皇上钦封你为团练大臣,原本指望你练出一支劲旅,你遇小挫就一死了之,你对得起皇上的天恩厚泽?湖南子弟弃农投军,投笔从戎,原本指望跟着你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人人都怀着富贵发达的梦想,你一死了之,让他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白白浪费了一年的光阴,多少人的热望因此破灭,你能死得心安理得?在靖港死难的湘军子弟,岂不碧血白流,死不瞑目!再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你不过是个书生,你难倒把自己当成了百战百胜的兵圣?天降大人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筯骨,遇到这么一点挫折就寻死觅活,你连村野愚妇也不如!”
曾国藩被左宗棠这一痛骂,人反倒活过来了,说:“我首战失利,有何面目见湘乡父老,长沙官绅不知有多少人在讥笑我呢,我宁愿一死也不在他们面前丢面子。”
左宗棠说:“面子多少钱一斤,你的面子就那么值钱?现在是有不少人在笑你,还有人已经写好折子要参你。要是换了我,不但不怕他们笑,还要当面问问他们,困守城池,置酒高会,畏敌如虎,有何资格笑上阵杀敌之人?败了,至少说明与敌接仗了,难道不比他们做缩头乌龟强之百倍?你现在死了,只能证明你统军无方,结果就是把你封进五尺长的棺材内,就此盖棺定论,湘潭大捷与你无关,将来建大功业,封侯拜相也都与你无缘。”
曾国藩霍的站起来说:“你是说,湘潭大捷了?”
左宗棠说:“我没说。但你想想,至少现在湘潭还没败。如果败了,水师战船不是早就顺流溃退下来了吗?”
曾国藩说:“季高说的对,季高说的对,我糊涂了。”
左宗棠说:“我的话什么时候错过,但你现在依然可以不听,你依然可以去死。”
正在这时,探哨来报,湘潭大捷了,长毛被歼万余人,焚毁敌船500余艘,逆首林绍璋部全军覆没,湘潭城内获粮草军械无数!
曾国藩激动地站起来,握住左宗棠的手说:“季高,湘潭大捷了,大捷了。”又拿起桌上的草稿,一把撕碎了,团了团扔进了湘江中。
湖南巡抚骆秉章、提督鲍起豹、团练大臣曾国藩三人联衔上了一道奏折,报告湘潭大捷和靖港战败的事情。曾国藩自己又上了一个请罪折。提督鲍起豹也上了一个折子,密参曾国藩,派亲信专差送往京城,比三人联名的折子早半天到京。
咸丰帝看了鲍起豹的折子勃然大怒。鲍起豹在折子里密参曾国藩三条,一是独断专行,擅杀人命,以至长沙人称其为曾剃头;二是讨粤匪檄文只字不提保大清社稷、为皇上分忧,其心叵测;三是轻敌浪战,致有靖港之败。咸丰帝最愤怒的是第二条,一千余字的出兵檄文,竟然不说一句保大清保皇上的话,曾国藩到底想干什么?他还是不是大清的臣子?盛怒之下,咸丰要军机处下旨,捉曾国藩进京议罪。众军机心里都觉不妥,但皇上盛怒之下,没人敢说话。
见军机们不吱声,咸丰厉声说:“怎么,你们要抗旨吗?”
在军机上行走的刑部侍郎肃顺出班奏道:“臣以为现在治曾国藩之罪为时尚早。鲍起豹只是一面之辞,靖港大败,抚臣骆秉章、曾国藩肯定要有折奏,等他们的折子到了再议罪不迟。曾国藩如果真有罪,早治一天晚治一天都一样。臣劝皇上请暂息雷霆之怒,臣估计今明两天湖南必有奏折。”
“朕气的不是靖港之败,而是曾国藩的心!曾国藩深受先皇器重,几年间就攫为二品大员,却丝毫没有报效大清的意思,你说其心是不是可诛?”
肃顺是咸丰帝近来别宠信的军机大臣。肃顺不拘小节,颇有胆略,不同于唯唯诺诺的众臣,很快得到咸丰帝的宠信,别人不敢说的话,只有肃顺敢说。他从容回答:“臣以为其心不必诛。”
咸丰帝反问:“那照你肃顺看来,是不是曾国藩造反了其心才可诛?”
肃顺说:“曾国藩是大儒,不会反。臣以为,曾国藩在檄文中说要保孔孟之教,其实已经把保我大清的意思说进去了。孔孟之道讲的就是君君臣臣,讲的就是忠孝仁义,皇上请想,他保孔孟不就是要保皇上保大清吗?”
咸丰帝的气小了些,说:“朕不是听不进逆耳忠言,好,朕就等着曾国藩的折子,看他怎么说。”
长沙官绅盼着曾国藩倒霉,曾国藩自己也是忐忑不安,不知朝廷会如何处置。处在这么一个尴尬时期,没多少人会来看他,他也懒得见人,更不愿理事,索性搬进城外妙高峰的寺中居住,天天与老和尚对奕。
这天下午,两人又在对奕,老和尚思索着,轻轻放下一粒黑子,曾国藩看了看,苦苦一笑说:“又输了,国藩甘拜下风。”
老和尚合掌说:“不是施主棋技不如老衲,是施主心中有事。”
曾国藩心中当然有事。他知道鲍起豹等人都盼着他倒霉,说不定已经上了密折参他,朝廷会不会体谅他的艰难,更是不得而知。反正这几年,因为败绩而杀大员已是屡见不鲜。朝廷未必格外爱惜他这个汉臣的脑袋。
听到门外小和尚说施主请,曾国藩知道左宗棠来看他了,他对老和尚说:“左先生到了,你猜他开口第一句话会是什么?”
老和尚心领神会,说:“这位左施主,是个光明磊落的人,心里有,嘴上说,从来不会背后算计人。”
这时左宗棠已经进来了,说:“涤公,这几天我仔细分析,这次靖港失利,原因有四……”
曾国藩与老和尚会心一笑。
左宗棠问:“你们笑什么?”
曾国藩说:“我正和老师傅在猜你进门第一句话会说什么呢,被我们一猜而中。”
左宗棠:“哦,你是嫌我说得多了。好,从今天起不再说靖港失利的事。”
曾国藩连忙摇手说:“不是嫌你说多了,朝廷给我什么处分还不知道,将来带不带兵更难说,说这些还有什么用?”
左宗棠说:“朝廷再怎么处分你,也不会不让你带兵。”曾国藩反问何以见的,左宗棠说:“自从长毛起事以来,官军连招架之功都没有,像湘潭这样的大捷,何曾有过?好不容易有一支劲旅可以依靠,朝廷当然不会自断臂膀。”
曾国藩还是忧心忡忡:“我算什么臂膀?何况还有些人只怕我不死呢。”
左宗棠说:“不是我说你,你这人胆子太小。是杀是刮,全在朝廷一句话,反正你担心也没用,干脆不用去管--老师傅,我这些天忙得昏天黑地,今天晚饭就不回去吃了,在你这里吃口斋饭,图个清静。”
老和尚说:“左施主肯赏脸,老衲求之不得。”
太阳一落山,天转眼就黑了。
小和尚摆上斋饭,刚要动筷子,只听脚步声乱响,巡抚衙门两位差役进来,说:“左先生,上谕到了,抚台大人命在下送来了。”
曾国藩提心吊胆,望着左宗棠。左宗棠展开上谕,一边看一边皱起眉头,看罢叹息说:“没想到朝廷会如此绝情。”
曾国藩惊骇得声音都变了:“季高,可是关于我的处分?”
左宗棠点点头:“没想到朝廷会如此绝情,竟然要押赴刑部治罪!”
曾国藩跌坐到石凳上,喃喃说:“怎么会如此,怎么会如此?”
左宗棠看曾国藩惊成那样,突然哈哈大笑:“涤公,我吓你呢--今日军机处奉上谕,湘军初战失利,损失惨重,本应将曾国藩交刑部议罪,然湘潭大捷实洪逆作乱以来所少有,朝廷爱惜人才之意,从轻处罚。曾国藩着降二级,戴罪立功,湖南提镇以下武职官员可依军情相机调遣。提督鲍起豹株守城池,不能主动出击,实属昏庸,若再无作为,定夺职还乡。”
曾国藩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对左宗棠更加佩服,说:“季高真是神机妙算,果然不出你所料。”
“这下你放心了吧?降二级处分算不上什么,一个胜仗下来,就会撤销,提镇以下武职官员归你调遣,这是多大的恩宠?朝廷是在重用你呢,你放开胆子干就是了。”左宗棠说,“不怕你嫌烦,话我还是要说,兵不在多,而贵精,靖港之败主要原因是兵勇良莠不齐,怯懦油滑者太多。你应该趁此机会严加裁汰。”
人逢喜事肚量大,曾国藩对左宗棠的建议一概听从:“季高的主意再对不过,我决定靖港之战中溃散的勇营一概裁撤,其他各营也严加筛选。只是裁军要花一笔遣散费,银子是个大问题。湘军自组建以来,粮饷全靠劝捐,有钱大户几乎已经派遍,劝捐一途越来越难。湘勇一人月饷五两,现在已经欠饷两个月,一万五千人就需要十五万两。尤其是裁撤的弁勇,裁撤之日就必须把饷银全额发给,如果裁撤三千人,就需要三万余两。这次大战,水师战船损毁五十余艘,军械火药也要补充。”
左宗棠说:“我会帮你想办法,实在不行,先从藩库中挪借十万两。”
曾国藩连连打拱:“季高对湘军之提携,国藩没齿不忘。”
新人报到,对规则和捷径一无所知,请各位大虾多多指导,如何让作品获得更多朋友的关注,有什么好经验请指教。希望得到纸书出版界的关注,916730397随时期待。
鲍起豹说:“我派出的哨探刚刚传回的消息,千真万确。”
左宗棠勃然变色,说:“你们两个刚刚听说了消息,竟然写好了三千字的参折,可见你们是早就写好了,是早就盼着湘军败给长毛,你们饱食朝廷俸禄,却一心盼着长毛获胜,请问你们是何居心,该参的究竟是曾涤生还是你们!”
两人顿时语塞。左宗棠寸步不让,说:“抚台大人,湘军主动出击痛剿长毛,而身为湖南提督的鲍起豹,藩司徐有壬,非但不为出征之师分忧,听到长毛获胜竟然欣喜若狂,大人若不参此两人,有何脸面对湖南父老!”
鲍起豹说:“湘军是败了,败了就该参。”
左宗棠说:“鲍起豹,谁说湘军败了?攻打湘潭的湘军正在与长毛激战,胜负未分,何意战败?曾涤生率军奇袭靖港,即便是果真失利,那也是牵制了长毛,解决了湘军主力的后顾之忧,现在说胜败,为时尚早吧?”
骆秉章也帮腔说:“你们两位也太过份了吧?就是曾涤生果真战败,那也要等见了他的面了解了实情再说吧?”
两人收起折子,灰溜溜走了。左宗棠向他们的背影吐口唾沫说:“小人,真是一帮小人!尤其是这个姓鲍的,身为提督不肯出战,做缩头乌龟,还有脸参别人。”
骆秉章说:“所以,成事难啊。你总该知道我这个巡抚的难处了吧?”
次日一早,左宗棠听说曾国藩夜里已经回到长沙城外,匆匆洗漱完毕骑马出城,到码头上看望。曾国藩的坐船就在码头上,船上曾字大旗半落在旗杆上,亲兵护卫号衣不整。曾国藩呆坐在船舱里,满身泥水,衣服竟然也没换。李元度拉拉左宗棠的衣袖,说:“季公,劝劝涤公吧,你的话他还是听的。”
左宗棠从头到脚打量一下曾国藩,一句话也没说,看到桌上有一份草稿,拿起来一看,原来是一份遗折:为臣力已竭,谨以身殉,恭具遗析,仰祈圣鉴事。臣于初二日,自带水师陆勇各五营,前经靖港剿贼巢,不料开战半时之久,便全军溃散。臣愧愤之至,无以对我君父。谨北向九叩首,恭折阙廷,即于今日殉难。论臣贻误之事,则一死不足蔽辜;究臣未伸之志,则万古不肯瞑目……
左宗棠把曾国藩的遗折扔到桌子上,大声说:“我左宗棠瞎了眼,错看了你曾涤生,还把你当个顶天立地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没想到原来是心胸如此狭窄!目光如此短浅!”
幕僚、曾国葆都说:“季公,涤公心里已经够难过了,你又何必如此!”
曾国藩终于说了一句话:“我兵败如此,不死不足以谢天下。”
左宗棠冷笑一声说:“你以为一死就可以谢天下了吗?皇上钦封你为团练大臣,原本指望你练出一支劲旅,你遇小挫就一死了之,你对得起皇上的天恩厚泽?湖南子弟弃农投军,投笔从戎,原本指望跟着你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人人都怀着富贵发达的梦想,你一死了之,让他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白白浪费了一年的光阴,多少人的热望因此破灭,你能死得心安理得?在靖港死难的湘军子弟,岂不碧血白流,死不瞑目!再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你不过是个书生,你难倒把自己当成了百战百胜的兵圣?天降大人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筯骨,遇到这么一点挫折就寻死觅活,你连村野愚妇也不如!”
曾国藩被左宗棠这一痛骂,人反倒活过来了,说:“我首战失利,有何面目见湘乡父老,长沙官绅不知有多少人在讥笑我呢,我宁愿一死也不在他们面前丢面子。”
左宗棠说:“面子多少钱一斤,你的面子就那么值钱?现在是有不少人在笑你,还有人已经写好折子要参你。要是换了我,不但不怕他们笑,还要当面问问他们,困守城池,置酒高会,畏敌如虎,有何资格笑上阵杀敌之人?败了,至少说明与敌接仗了,难道不比他们做缩头乌龟强之百倍?你现在死了,只能证明你统军无方,结果就是把你封进五尺长的棺材内,就此盖棺定论,湘潭大捷与你无关,将来建大功业,封侯拜相也都与你无缘。”
曾国藩霍的站起来说:“你是说,湘潭大捷了?”
左宗棠说:“我没说。但你想想,至少现在湘潭还没败。如果败了,水师战船不是早就顺流溃退下来了吗?”
曾国藩说:“季高说的对,季高说的对,我糊涂了。”
左宗棠说:“我的话什么时候错过,但你现在依然可以不听,你依然可以去死。”
正在这时,探哨来报,湘潭大捷了,长毛被歼万余人,焚毁敌船500余艘,逆首林绍璋部全军覆没,湘潭城内获粮草军械无数!
曾国藩激动地站起来,握住左宗棠的手说:“季高,湘潭大捷了,大捷了。”又拿起桌上的草稿,一把撕碎了,团了团扔进了湘江中。
湖南巡抚骆秉章、提督鲍起豹、团练大臣曾国藩三人联衔上了一道奏折,报告湘潭大捷和靖港战败的事情。曾国藩自己又上了一个请罪折。提督鲍起豹也上了一个折子,密参曾国藩,派亲信专差送往京城,比三人联名的折子早半天到京。
咸丰帝看了鲍起豹的折子勃然大怒。鲍起豹在折子里密参曾国藩三条,一是独断专行,擅杀人命,以至长沙人称其为曾剃头;二是讨粤匪檄文只字不提保大清社稷、为皇上分忧,其心叵测;三是轻敌浪战,致有靖港之败。咸丰帝最愤怒的是第二条,一千余字的出兵檄文,竟然不说一句保大清保皇上的话,曾国藩到底想干什么?他还是不是大清的臣子?盛怒之下,咸丰要军机处下旨,捉曾国藩进京议罪。众军机心里都觉不妥,但皇上盛怒之下,没人敢说话。
见军机们不吱声,咸丰厉声说:“怎么,你们要抗旨吗?”
在军机上行走的刑部侍郎肃顺出班奏道:“臣以为现在治曾国藩之罪为时尚早。鲍起豹只是一面之辞,靖港大败,抚臣骆秉章、曾国藩肯定要有折奏,等他们的折子到了再议罪不迟。曾国藩如果真有罪,早治一天晚治一天都一样。臣劝皇上请暂息雷霆之怒,臣估计今明两天湖南必有奏折。”
“朕气的不是靖港之败,而是曾国藩的心!曾国藩深受先皇器重,几年间就攫为二品大员,却丝毫没有报效大清的意思,你说其心是不是可诛?”
肃顺是咸丰帝近来别宠信的军机大臣。肃顺不拘小节,颇有胆略,不同于唯唯诺诺的众臣,很快得到咸丰帝的宠信,别人不敢说的话,只有肃顺敢说。他从容回答:“臣以为其心不必诛。”
咸丰帝反问:“那照你肃顺看来,是不是曾国藩造反了其心才可诛?”
肃顺说:“曾国藩是大儒,不会反。臣以为,曾国藩在檄文中说要保孔孟之教,其实已经把保我大清的意思说进去了。孔孟之道讲的就是君君臣臣,讲的就是忠孝仁义,皇上请想,他保孔孟不就是要保皇上保大清吗?”
咸丰帝的气小了些,说:“朕不是听不进逆耳忠言,好,朕就等着曾国藩的折子,看他怎么说。”
长沙官绅盼着曾国藩倒霉,曾国藩自己也是忐忑不安,不知朝廷会如何处置。处在这么一个尴尬时期,没多少人会来看他,他也懒得见人,更不愿理事,索性搬进城外妙高峰的寺中居住,天天与老和尚对奕。
这天下午,两人又在对奕,老和尚思索着,轻轻放下一粒黑子,曾国藩看了看,苦苦一笑说:“又输了,国藩甘拜下风。”
老和尚合掌说:“不是施主棋技不如老衲,是施主心中有事。”
曾国藩心中当然有事。他知道鲍起豹等人都盼着他倒霉,说不定已经上了密折参他,朝廷会不会体谅他的艰难,更是不得而知。反正这几年,因为败绩而杀大员已是屡见不鲜。朝廷未必格外爱惜他这个汉臣的脑袋。
听到门外小和尚说施主请,曾国藩知道左宗棠来看他了,他对老和尚说:“左先生到了,你猜他开口第一句话会是什么?”
老和尚心领神会,说:“这位左施主,是个光明磊落的人,心里有,嘴上说,从来不会背后算计人。”
这时左宗棠已经进来了,说:“涤公,这几天我仔细分析,这次靖港失利,原因有四……”
曾国藩与老和尚会心一笑。
左宗棠问:“你们笑什么?”
曾国藩说:“我正和老师傅在猜你进门第一句话会说什么呢,被我们一猜而中。”
左宗棠:“哦,你是嫌我说得多了。好,从今天起不再说靖港失利的事。”
曾国藩连忙摇手说:“不是嫌你说多了,朝廷给我什么处分还不知道,将来带不带兵更难说,说这些还有什么用?”
左宗棠说:“朝廷再怎么处分你,也不会不让你带兵。”曾国藩反问何以见的,左宗棠说:“自从长毛起事以来,官军连招架之功都没有,像湘潭这样的大捷,何曾有过?好不容易有一支劲旅可以依靠,朝廷当然不会自断臂膀。”
曾国藩还是忧心忡忡:“我算什么臂膀?何况还有些人只怕我不死呢。”
左宗棠说:“不是我说你,你这人胆子太小。是杀是刮,全在朝廷一句话,反正你担心也没用,干脆不用去管--老师傅,我这些天忙得昏天黑地,今天晚饭就不回去吃了,在你这里吃口斋饭,图个清静。”
老和尚说:“左施主肯赏脸,老衲求之不得。”
太阳一落山,天转眼就黑了。
小和尚摆上斋饭,刚要动筷子,只听脚步声乱响,巡抚衙门两位差役进来,说:“左先生,上谕到了,抚台大人命在下送来了。”
曾国藩提心吊胆,望着左宗棠。左宗棠展开上谕,一边看一边皱起眉头,看罢叹息说:“没想到朝廷会如此绝情。”
曾国藩惊骇得声音都变了:“季高,可是关于我的处分?”
左宗棠点点头:“没想到朝廷会如此绝情,竟然要押赴刑部治罪!”
曾国藩跌坐到石凳上,喃喃说:“怎么会如此,怎么会如此?”
左宗棠看曾国藩惊成那样,突然哈哈大笑:“涤公,我吓你呢--今日军机处奉上谕,湘军初战失利,损失惨重,本应将曾国藩交刑部议罪,然湘潭大捷实洪逆作乱以来所少有,朝廷爱惜人才之意,从轻处罚。曾国藩着降二级,戴罪立功,湖南提镇以下武职官员可依军情相机调遣。提督鲍起豹株守城池,不能主动出击,实属昏庸,若再无作为,定夺职还乡。”
曾国藩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对左宗棠更加佩服,说:“季高真是神机妙算,果然不出你所料。”
“这下你放心了吧?降二级处分算不上什么,一个胜仗下来,就会撤销,提镇以下武职官员归你调遣,这是多大的恩宠?朝廷是在重用你呢,你放开胆子干就是了。”左宗棠说,“不怕你嫌烦,话我还是要说,兵不在多,而贵精,靖港之败主要原因是兵勇良莠不齐,怯懦油滑者太多。你应该趁此机会严加裁汰。”
人逢喜事肚量大,曾国藩对左宗棠的建议一概听从:“季高的主意再对不过,我决定靖港之战中溃散的勇营一概裁撤,其他各营也严加筛选。只是裁军要花一笔遣散费,银子是个大问题。湘军自组建以来,粮饷全靠劝捐,有钱大户几乎已经派遍,劝捐一途越来越难。湘勇一人月饷五两,现在已经欠饷两个月,一万五千人就需要十五万两。尤其是裁撤的弁勇,裁撤之日就必须把饷银全额发给,如果裁撤三千人,就需要三万余两。这次大战,水师战船损毁五十余艘,军械火药也要补充。”
左宗棠说:“我会帮你想办法,实在不行,先从藩库中挪借十万两。”
曾国藩连连打拱:“季高对湘军之提携,国藩没齿不忘。”
新人报到,对规则和捷径一无所知,请各位大虾多多指导,如何让作品获得更多朋友的关注,有什么好经验请指教。希望得到纸书出版界的关注,916730397随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