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步青云 第七章 湘军初战(曾国藩要投水,怎么救?)上
曾国藩正在长沙城北练勇,听说左宗棠来了,急急赶来看望。晚上又赶到左宗棠的住处,秉烛夜谈。
两人谈的最多的当然是当前的军情。据曾国藩哨探得来的消息,此次进攻湖南的统兵长毛是春官右丞相林绍璋,此人在长毛中不算强悍,也不太知名,但自从湖北分兵由他率领进攻湖南以来,名声大震,一路夺岳州、占湘阴、据宁乡、夺靖港,行军十分迅速。如今又分兵占据湘潭,显然是想南北夹击,以图省城。
左宗棠说:“长毛的意图,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在那里。长毛如今又北伐,又西征,西征军当初不过二三万人,如今占据了安徽、江西、湖北三省的通都大邑,现在又分兵来攻湖南,人马想来不会太多,形势与前年十万长毛靡集长沙又不同。”
曾国藩说的确如此,林绍璋所率长毛,大约有两万余人。不过,形势仍然不乐观,绿营兵大部分随向荣出省作战去了,通省只有三千人,分别驻守永州、镇簟、长沙等地,长沙城内的绿营兵,只有一千余人,而且战斗力实在不敢恭维。湘军有一万七千余,其中水师战船二百余艘,勇丁五千余人。经过半年多的训练,士气正旺,个个摩拳擦掌,盼望建功立业。
左宗棠从曾国藩的话中听出来,湘军将士大概有些轻敌的意思,所以他说:“从人数上看,敌我不相上下,我以逸待劳,且有坚城可守,这是我之长;但万万不能轻敌,长毛从金陵西征,一路过关斩将,久经战阵,而湘勇虽然训练半年有余,却从未经历实战,战斗力到底如何,现在说什么都为时过早。”
曾国藩的湘军,一直为长沙文武官员所轻,不相信握锄头的手能使得惯兵器,乡间的泥腿子能打仗,曾国藩心里不服气,虽然不敢说能征善战,但比之绿营毫不逊色,所以他本能的为湘军辩护。
“季高说的不错,现在湘勇尚未经战阵,但统兵的统领、营官都是出色的。湘军组建以来,一直没有与长毛接仗,长沙文武官员及百姓,也都不相信湘勇能打仗,如今长毛逼到了门前,无论如何必须打一仗让长沙人看看,壮壮湘军的声威。”曾国藩说,太平军一入湖南,他就提出趁长毛立足未稳,北进迎敌,但湖南提督鲍起豹不同意,骆巡抚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这事就拖延了下来。
左宗棠说:“打仗不能是为了打给谁看,不可意气用事,但趁敌立足未稳予以痛剿则是对的。”
曾国藩说:“季公说的再对不过,只是骆抚台一直下不了决心,他听信鲍提督的意见,主张株守长沙。现在季公来了,又深得骆抚台的依重,还请季公向骆抚台进言,尽快向长毛进军。如果能够旗开得胜,长毛受挫,或许会知难而退,湖南便会转危为安。”
左宗棠答应,到商讨军事的时候,他会力主出兵。
次日骆秉章召集众人商议军事。参加会议的除了曾国藩、左宗棠,自然还有提督鲍起豹,藩台、臬台也参加,此外还有长沙守备、长沙知府等人。曾国藩提议应当趁长毛立足未稳,出兵痛剿。鲍提督果然反对,他说放着好好的城不守,却要去自投罗网,肉包子打狗,责任谁负得起?本提督的职责是固守省垣,你们要打就自己去打好了。曾国藩气得说不出话。其他人也都附和鲍起豹。眼看出兵的事又要不了了之,曾国藩直向左宗棠使眼色。左宗棠说:“鲍军门的话不对,你是湖南提督,一省军务都与你有关,你的职责也不仅仅是固守省垣,湖南境内凡有丢城失地者,朝廷问责,你都脱不了干系。主动出兵进剿长毛,谁也不敢说必胜的话,可是,如果眼巴巴看着长毛重兵云集长沙,万一长沙不保,在坐的诸位,要么被长毛斩首,要么横刀自裁,否则没法向朝廷交待。去年岳州弃守,朝廷砍下了三颗人头,现在,恐怕那血还没凉呢!”左宗棠说得直白,但也说的是大实话,有人情不自禁去摸自己的脖子。左宗棠接下去说:“所以,现在不是讨论出不出兵的问题,而是讨论如何出兵的问题。”
鲍起豹对左宗棠去年在大庭广众之下讥讽向荣的事记忆犹新,虽然心里一百个不高兴,也没立即反驳。何况左宗棠说的也有道理。他闭着嘴,努着眼,什么也没说。
骆秉章说:“季公说的有理,如何出兵,有何妙策,不妨说来大家听听。”
左宗棠说:“现在长毛占据了岳州、靖港和湘潭,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北面之敌不下一万,湘潭之敌也有万余,而官军大部已经东去,能调之军连提标营、抚标营算在内,不过两万余人,且大部分是去年新募的团勇,虽经涤公严格训练,但未经实战,不可期望太高。因此,我军不可分兵,只能集中全力击敌一股。分析南北形势,南路之敌孤军深入,得援不易,且人数较少,我的意思,集中官军主力,聚歼湘潭之敌。”
鲍起豹提了个很愚蠢的问题:“为什么不集中兵力进攻北线之敌,却非要去南边?”
左宗棠说:“很简单,北面是下游,湘潭在上游,如果我们进攻下游的长毛,上游湘潭的长毛顺流而下,很容易救援。”
曾国藩说:“我同意季高的意见,集中力量痛剿湘潭之敌。我再补充一点,可以分出少许兵力,牵制北路之敌,以解进攻湘潭主力的后顾之忧。”
左宗棠不待曾国藩说完,站起来说:“我以为不必。本来我们人马就少,绝对不可再分,只有破釜沉舟,尽快拿下湘潭,待北路之敌增援湘潭时,正好歼敌于湘潭城下。”
提督鲍起豹依然不同意拿重兵去进攻湘潭。他说:“你们要去尽管去好了,但是绿营兵你们一个也不能动,我要留下来固守长沙。”
是固守长沙还是主动进攻,是集中兵力进攻湘潭还是兵分两路南北互应,一时争论激烈。最后左宗棠愤而离席,直奔自己的住处,收拾东西要走人。骆秉章听说了,直追到仪门,扯住他的衣袖不让走。左宗棠说:“这样议事,空耗时光,议而不决,待长毛的营垒建好,人马也得以休整,那时候还怎么打?”骆秉章说季公不要生气,就依你的计谋,就依你的计谋,我这就回去,这就立即定议,立即定议。
话说到这份上,左宗棠再走也太过份了,堂堂一省巡抚,除了骆秉章,谁还会对一个师爷如此低声下气?左宗棠半推半就,随骆秉章回了住处。
又过了半个时辰,开了整整一中午的会议总算结束。骆秉章亲自到左宗棠的住处来,告诉他事情已经定了,由曾国藩统帅湘军兵勇全力进攻湘潭,鲍起豹率绿营守长沙。左宗棠惊呼说曾涤生的人马太单了!湘军兵勇没经过实战呢。骆秉章说:“鲍提督死活不答应,也没办法强求。涤公好像有必胜的把握,似乎并不太在意。”左宗棠说:“曾涤生是立功心切,他当了近一年的团练大臣,急于向湖南父老展现一下他的才能。抚台大人要提醒他,要有败敌的士气,可是不能有轻敌的骄气。”
左宗棠说的不错,曾国藩的确是立功心切。如今距他出任团练大臣已经快一年了,这一仗无论如何要打好,打出湘军的威风,也打出他曾国藩的威风来。又召诸将前来,仔细研究出征计划。此次战役,由塔齐布率陆军5000人为先锋,彭玉麟、诸汝航、杨载福、率水师5营战船50艘配合进攻,出征时间为隔日一早。所剩人马由曾国藩亲自率领,作为后援预备队,再晚一日出发。
隔日一早,湘军在城南举行出征仪式,湖南官绅前来送行。江面上泊着百余艘战船,每艘战船上都架着从广东买来的洋炮,水手役夫正在忙碌着搬运油、盐及炮子军械。岸上则是列队整齐的陆军。无论水陆勇丁,都是崭新的号衣,个个精神抖擞。岸上开阔处搭起一丈多高的阅兵台,数丈高的旗杆上挂一面杏黄大旗,旗上绣一斗大的“曾”字,还有一行小一些的字是“钦命湖南团练大臣”。旗杆下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着猪头果菜等祭品。香炉内三柱大香,飘起袅袅青烟。
曾国藩向大家拱拱手,登上高台,慷慨激昂发表出师演说。然后大家在骆秉章的带领下,说些旗开得胜,凯旋而归的祝语。几声炮响,大军出征。
曾国藩坐镇长沙,一刻也不得安宁。探哨每隔半个时辰左右就来报告一次出征大军的情况,一切都算顺利,令他更宽心的是,北面的太平军似乎没有增援湘潭的意思。
午后,曾国藩在长沙认识的一个朋友报告了一个消息:靖港只有几百名太平军防守。靖港是湖南四大米市之一,在长沙西北六十里处,沩水穿镇而过汇入湘江,早在唐朝就是湘江上有名的港口,原来叫沩港,因为唐朝大将李靖曾经在此驻兵,秋毫无犯,百姓念他的好,沩港就叫靖港了。靖港小镇不是很大,但位置却重要,是益阳、宁乡、湘阴等地农产品的集散地,因此不少商人在此开店设行。这位朋友在长沙北门内经营一个米行,曾国藩在长沙练勇后,经常托他购米,所以就十分熟悉了。他的儿子在靖港也经营一个米行,消息就是他带来的。
“靖港是商贸重镇,长毛不会不知道它的重要,原来驻军好几千,怎么会只有几百人?你儿子该不是弄错了吧?”曾国藩有些怀疑。
报信的人说:“原来是驻了几千长毛,可是湖北方面官军好像派出一支人马,向洞庭湖这边来,所以靖港长毛就抽调去助守岳州。这话是我儿子从长毛嘴里听来的。我儿子本来被长毛关了起来,他夜里从窗户里逃出来,听到放哨的两个小长毛说的。而且我儿子亲眼看到靖港人很少,所以连夜跑来报信。”
曾国藩不再怀疑,决定自己亲自统领水陆预备队进剿靖港。理由明摆着,他最初的计划就是兵分两路,主力进攻湘潭,另一支人马进攻靖港,牵制北路长毛,使其不得分兵增援湘潭。后来因为左宗棠反对,他才勉强同意放弃。没有一支人马牵制北路,进剿湘潭的大军就有后顾之忧。天赐良机,正好趁机全歼靖港长毛,一则解了大军后顾之忧,二则占据这个战略要地。
幕僚李元度劝他还是不要改变计划,精兵强将都去了湘潭,所余兵马是预备之师,最好不要贸然出动。但曾国藩的幼弟曾国葆却认为靖港只有几百长毛,而湘军预备队有三千多人,以众击寡,胜算在握,正是立功杀敌的好机会。李元度不放心,说要不要与左先生商量一下?曾国藩说:“不必商量,他认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会,他原来就不赞同兵分两路,商量也无用。”
湘军四更吃饭,吃完饭立即水陆并进,直赴靖港。因为是顺流而下,而且又刮起西南风,水师由南而北,航行很快。太阳离山头一杆子高的时候,水师就到了白沙洲,距靖港只有五六里。陆师行军慢,等了个把时辰,水陆会合。按照曾国藩的部署,水师直接向靖港进攻,陆军则通过浮桥杀入镇内。
水师在前,曾国藩坐船随后,沿北岸而行。离靖港只有一里多了,对面依然静悄悄的,水师顺风顺水冲向南岸。就在前面战船靠近南岸时,突然喊声四起,靖港内人声鼎沸,岸边、房顶全是太平军,足有好几千人,哪里是五六百。太平军火炮居高临下,轰击湘军战船,而湘军战船上的火炮只能平射,根本不能发挥作用。曾国藩知道中了埋伏,但水师顺水而来,要想退根本退不回,所以只有水陆并进,拼死一搏。他严令陆师跑步行军,渡过浮桥,抢占靖港码头。陆师前锋快上岸时,突然万箭齐发,太平军又是伏兵四起。湘军未经战阵,一看长毛势大,早就失去斗志,惊慌失措,转身逃跑。浮桥是在小船上铺了木板做成,高低不平,风大浪急,许多人被挤进水中。突然间又有二百余艘小船从靖港内外窜出,前面小船燃着熊熊大火,直向湘军水师撞来,湘军阵前的战船被烧着,水勇纷纷跳水,任战船随水漂流。岸上陆勇也吓破了胆子,回头就跑。曾国藩仗剑督阵,在岸边立起大旗,厉声喝道:“有谁敢过此旗者,斩!”他连斩数人,但溃勇已经无法收拢,绕过大旗仓惶逃命。眼看太平军小船就杀过来了,李元度令亲兵架起曾国藩就跑,一气跑了六七里,在白沙洲停了下来。
曾国藩脸色铁青,两眼迷惘,弃舟登岸,对李元度说你们不要跟着我,我想自己静一静。李无度说:“涤公,这里离长毛太近,还是先回长沙再说。”曾国藩说:“长毛有什么好怕,长毛就那么可怕吗?你们不要跟着我。”后面这句话是恶狠狠说出来的,还用力甩了甩手。李元度不敢再跟,和曾国葆商量。曾国葆说我看我哥神色不对,必须有个人跟着他。打发两个亲兵立即跟上去。
两个亲兵还未赶过去,曾国藩突然一头扎进水里。李元度惊呼:“涤公不会水!”两名亲兵跳进水中,把曾国藩拖上岸来。曾国藩一身泥水,脸色苍白,仰着头像是在问天,又像是在自问:“没想到我训练的湘勇,竟然如此不堪,我还在长沙官绅面前称什么劲旅!我亲自督师竟然一败涂地,以何面目见人!兵勇不听号令,有禁不止,军纪何在!你们,又何必救我!”李元度曾国葆一边苦口婆心相劝,一面向亲兵示眼色,硬把曾国藩拉回坐船,向长沙航来。
傍晚的时候,曾国藩在靖港大败的消息已经传到长沙。长沙城里人心慌慌,不少大户收拾细软准备到乡下避难。左宗棠听到消息,就到签押房去找巡抚骆秉章商量对策。两人都不满曾国藩进攻靖港。左宗棠说:“曾涤生虽然面上歉和,但心底却自以为是;论到打仗,他读过几本兵书?他不肯听我的话,不败才怪!”
两人正在感慨,布政使徐有壬和提督鲍起豹吵嚷着过来了。两人一进门就说:“骆抚台,曾国藩打败仗了,上折子参他。”
左宗棠说:“两位大人,谁说曾涤生打败仗了?”
徐有壬说:“刚刚听说的,陆勇已经回到长沙城外了,水勇逆水行船要慢一些,估计曾国藩还在路上。但他打了大败仗是确定无疑!”
鲍起豹说:“可不是大败仗,听说战船几乎全被长毛烧了,两千多人死伤一千五六百。长沙城里人心慌慌,这还不都是曾国藩造成的?他练勇一年,竟然如此不堪一击,不参他一本,愧对湖南父老。折子我们都写好了,请大人也署个名。”
新人报到,对规则和捷径一无所知,请各位大虾多多指导,如何让作品获得更多朋友的关注,有什么好经验请指教。希望得到纸书出版界的关注,916730397随时期待。
两人谈的最多的当然是当前的军情。据曾国藩哨探得来的消息,此次进攻湖南的统兵长毛是春官右丞相林绍璋,此人在长毛中不算强悍,也不太知名,但自从湖北分兵由他率领进攻湖南以来,名声大震,一路夺岳州、占湘阴、据宁乡、夺靖港,行军十分迅速。如今又分兵占据湘潭,显然是想南北夹击,以图省城。
左宗棠说:“长毛的意图,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在那里。长毛如今又北伐,又西征,西征军当初不过二三万人,如今占据了安徽、江西、湖北三省的通都大邑,现在又分兵来攻湖南,人马想来不会太多,形势与前年十万长毛靡集长沙又不同。”
曾国藩说的确如此,林绍璋所率长毛,大约有两万余人。不过,形势仍然不乐观,绿营兵大部分随向荣出省作战去了,通省只有三千人,分别驻守永州、镇簟、长沙等地,长沙城内的绿营兵,只有一千余人,而且战斗力实在不敢恭维。湘军有一万七千余,其中水师战船二百余艘,勇丁五千余人。经过半年多的训练,士气正旺,个个摩拳擦掌,盼望建功立业。
左宗棠从曾国藩的话中听出来,湘军将士大概有些轻敌的意思,所以他说:“从人数上看,敌我不相上下,我以逸待劳,且有坚城可守,这是我之长;但万万不能轻敌,长毛从金陵西征,一路过关斩将,久经战阵,而湘勇虽然训练半年有余,却从未经历实战,战斗力到底如何,现在说什么都为时过早。”
曾国藩的湘军,一直为长沙文武官员所轻,不相信握锄头的手能使得惯兵器,乡间的泥腿子能打仗,曾国藩心里不服气,虽然不敢说能征善战,但比之绿营毫不逊色,所以他本能的为湘军辩护。
“季高说的不错,现在湘勇尚未经战阵,但统兵的统领、营官都是出色的。湘军组建以来,一直没有与长毛接仗,长沙文武官员及百姓,也都不相信湘勇能打仗,如今长毛逼到了门前,无论如何必须打一仗让长沙人看看,壮壮湘军的声威。”曾国藩说,太平军一入湖南,他就提出趁长毛立足未稳,北进迎敌,但湖南提督鲍起豹不同意,骆巡抚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这事就拖延了下来。
左宗棠说:“打仗不能是为了打给谁看,不可意气用事,但趁敌立足未稳予以痛剿则是对的。”
曾国藩说:“季公说的再对不过,只是骆抚台一直下不了决心,他听信鲍提督的意见,主张株守长沙。现在季公来了,又深得骆抚台的依重,还请季公向骆抚台进言,尽快向长毛进军。如果能够旗开得胜,长毛受挫,或许会知难而退,湖南便会转危为安。”
左宗棠答应,到商讨军事的时候,他会力主出兵。
次日骆秉章召集众人商议军事。参加会议的除了曾国藩、左宗棠,自然还有提督鲍起豹,藩台、臬台也参加,此外还有长沙守备、长沙知府等人。曾国藩提议应当趁长毛立足未稳,出兵痛剿。鲍提督果然反对,他说放着好好的城不守,却要去自投罗网,肉包子打狗,责任谁负得起?本提督的职责是固守省垣,你们要打就自己去打好了。曾国藩气得说不出话。其他人也都附和鲍起豹。眼看出兵的事又要不了了之,曾国藩直向左宗棠使眼色。左宗棠说:“鲍军门的话不对,你是湖南提督,一省军务都与你有关,你的职责也不仅仅是固守省垣,湖南境内凡有丢城失地者,朝廷问责,你都脱不了干系。主动出兵进剿长毛,谁也不敢说必胜的话,可是,如果眼巴巴看着长毛重兵云集长沙,万一长沙不保,在坐的诸位,要么被长毛斩首,要么横刀自裁,否则没法向朝廷交待。去年岳州弃守,朝廷砍下了三颗人头,现在,恐怕那血还没凉呢!”左宗棠说得直白,但也说的是大实话,有人情不自禁去摸自己的脖子。左宗棠接下去说:“所以,现在不是讨论出不出兵的问题,而是讨论如何出兵的问题。”
鲍起豹对左宗棠去年在大庭广众之下讥讽向荣的事记忆犹新,虽然心里一百个不高兴,也没立即反驳。何况左宗棠说的也有道理。他闭着嘴,努着眼,什么也没说。
骆秉章说:“季公说的有理,如何出兵,有何妙策,不妨说来大家听听。”
左宗棠说:“现在长毛占据了岳州、靖港和湘潭,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北面之敌不下一万,湘潭之敌也有万余,而官军大部已经东去,能调之军连提标营、抚标营算在内,不过两万余人,且大部分是去年新募的团勇,虽经涤公严格训练,但未经实战,不可期望太高。因此,我军不可分兵,只能集中全力击敌一股。分析南北形势,南路之敌孤军深入,得援不易,且人数较少,我的意思,集中官军主力,聚歼湘潭之敌。”
鲍起豹提了个很愚蠢的问题:“为什么不集中兵力进攻北线之敌,却非要去南边?”
左宗棠说:“很简单,北面是下游,湘潭在上游,如果我们进攻下游的长毛,上游湘潭的长毛顺流而下,很容易救援。”
曾国藩说:“我同意季高的意见,集中力量痛剿湘潭之敌。我再补充一点,可以分出少许兵力,牵制北路之敌,以解进攻湘潭主力的后顾之忧。”
左宗棠不待曾国藩说完,站起来说:“我以为不必。本来我们人马就少,绝对不可再分,只有破釜沉舟,尽快拿下湘潭,待北路之敌增援湘潭时,正好歼敌于湘潭城下。”
提督鲍起豹依然不同意拿重兵去进攻湘潭。他说:“你们要去尽管去好了,但是绿营兵你们一个也不能动,我要留下来固守长沙。”
是固守长沙还是主动进攻,是集中兵力进攻湘潭还是兵分两路南北互应,一时争论激烈。最后左宗棠愤而离席,直奔自己的住处,收拾东西要走人。骆秉章听说了,直追到仪门,扯住他的衣袖不让走。左宗棠说:“这样议事,空耗时光,议而不决,待长毛的营垒建好,人马也得以休整,那时候还怎么打?”骆秉章说季公不要生气,就依你的计谋,就依你的计谋,我这就回去,这就立即定议,立即定议。
话说到这份上,左宗棠再走也太过份了,堂堂一省巡抚,除了骆秉章,谁还会对一个师爷如此低声下气?左宗棠半推半就,随骆秉章回了住处。
又过了半个时辰,开了整整一中午的会议总算结束。骆秉章亲自到左宗棠的住处来,告诉他事情已经定了,由曾国藩统帅湘军兵勇全力进攻湘潭,鲍起豹率绿营守长沙。左宗棠惊呼说曾涤生的人马太单了!湘军兵勇没经过实战呢。骆秉章说:“鲍提督死活不答应,也没办法强求。涤公好像有必胜的把握,似乎并不太在意。”左宗棠说:“曾涤生是立功心切,他当了近一年的团练大臣,急于向湖南父老展现一下他的才能。抚台大人要提醒他,要有败敌的士气,可是不能有轻敌的骄气。”
左宗棠说的不错,曾国藩的确是立功心切。如今距他出任团练大臣已经快一年了,这一仗无论如何要打好,打出湘军的威风,也打出他曾国藩的威风来。又召诸将前来,仔细研究出征计划。此次战役,由塔齐布率陆军5000人为先锋,彭玉麟、诸汝航、杨载福、率水师5营战船50艘配合进攻,出征时间为隔日一早。所剩人马由曾国藩亲自率领,作为后援预备队,再晚一日出发。
隔日一早,湘军在城南举行出征仪式,湖南官绅前来送行。江面上泊着百余艘战船,每艘战船上都架着从广东买来的洋炮,水手役夫正在忙碌着搬运油、盐及炮子军械。岸上则是列队整齐的陆军。无论水陆勇丁,都是崭新的号衣,个个精神抖擞。岸上开阔处搭起一丈多高的阅兵台,数丈高的旗杆上挂一面杏黄大旗,旗上绣一斗大的“曾”字,还有一行小一些的字是“钦命湖南团练大臣”。旗杆下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着猪头果菜等祭品。香炉内三柱大香,飘起袅袅青烟。
曾国藩向大家拱拱手,登上高台,慷慨激昂发表出师演说。然后大家在骆秉章的带领下,说些旗开得胜,凯旋而归的祝语。几声炮响,大军出征。
曾国藩坐镇长沙,一刻也不得安宁。探哨每隔半个时辰左右就来报告一次出征大军的情况,一切都算顺利,令他更宽心的是,北面的太平军似乎没有增援湘潭的意思。
午后,曾国藩在长沙认识的一个朋友报告了一个消息:靖港只有几百名太平军防守。靖港是湖南四大米市之一,在长沙西北六十里处,沩水穿镇而过汇入湘江,早在唐朝就是湘江上有名的港口,原来叫沩港,因为唐朝大将李靖曾经在此驻兵,秋毫无犯,百姓念他的好,沩港就叫靖港了。靖港小镇不是很大,但位置却重要,是益阳、宁乡、湘阴等地农产品的集散地,因此不少商人在此开店设行。这位朋友在长沙北门内经营一个米行,曾国藩在长沙练勇后,经常托他购米,所以就十分熟悉了。他的儿子在靖港也经营一个米行,消息就是他带来的。
“靖港是商贸重镇,长毛不会不知道它的重要,原来驻军好几千,怎么会只有几百人?你儿子该不是弄错了吧?”曾国藩有些怀疑。
报信的人说:“原来是驻了几千长毛,可是湖北方面官军好像派出一支人马,向洞庭湖这边来,所以靖港长毛就抽调去助守岳州。这话是我儿子从长毛嘴里听来的。我儿子本来被长毛关了起来,他夜里从窗户里逃出来,听到放哨的两个小长毛说的。而且我儿子亲眼看到靖港人很少,所以连夜跑来报信。”
曾国藩不再怀疑,决定自己亲自统领水陆预备队进剿靖港。理由明摆着,他最初的计划就是兵分两路,主力进攻湘潭,另一支人马进攻靖港,牵制北路长毛,使其不得分兵增援湘潭。后来因为左宗棠反对,他才勉强同意放弃。没有一支人马牵制北路,进剿湘潭的大军就有后顾之忧。天赐良机,正好趁机全歼靖港长毛,一则解了大军后顾之忧,二则占据这个战略要地。
幕僚李元度劝他还是不要改变计划,精兵强将都去了湘潭,所余兵马是预备之师,最好不要贸然出动。但曾国藩的幼弟曾国葆却认为靖港只有几百长毛,而湘军预备队有三千多人,以众击寡,胜算在握,正是立功杀敌的好机会。李元度不放心,说要不要与左先生商量一下?曾国藩说:“不必商量,他认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会,他原来就不赞同兵分两路,商量也无用。”
湘军四更吃饭,吃完饭立即水陆并进,直赴靖港。因为是顺流而下,而且又刮起西南风,水师由南而北,航行很快。太阳离山头一杆子高的时候,水师就到了白沙洲,距靖港只有五六里。陆师行军慢,等了个把时辰,水陆会合。按照曾国藩的部署,水师直接向靖港进攻,陆军则通过浮桥杀入镇内。
水师在前,曾国藩坐船随后,沿北岸而行。离靖港只有一里多了,对面依然静悄悄的,水师顺风顺水冲向南岸。就在前面战船靠近南岸时,突然喊声四起,靖港内人声鼎沸,岸边、房顶全是太平军,足有好几千人,哪里是五六百。太平军火炮居高临下,轰击湘军战船,而湘军战船上的火炮只能平射,根本不能发挥作用。曾国藩知道中了埋伏,但水师顺水而来,要想退根本退不回,所以只有水陆并进,拼死一搏。他严令陆师跑步行军,渡过浮桥,抢占靖港码头。陆师前锋快上岸时,突然万箭齐发,太平军又是伏兵四起。湘军未经战阵,一看长毛势大,早就失去斗志,惊慌失措,转身逃跑。浮桥是在小船上铺了木板做成,高低不平,风大浪急,许多人被挤进水中。突然间又有二百余艘小船从靖港内外窜出,前面小船燃着熊熊大火,直向湘军水师撞来,湘军阵前的战船被烧着,水勇纷纷跳水,任战船随水漂流。岸上陆勇也吓破了胆子,回头就跑。曾国藩仗剑督阵,在岸边立起大旗,厉声喝道:“有谁敢过此旗者,斩!”他连斩数人,但溃勇已经无法收拢,绕过大旗仓惶逃命。眼看太平军小船就杀过来了,李元度令亲兵架起曾国藩就跑,一气跑了六七里,在白沙洲停了下来。
曾国藩脸色铁青,两眼迷惘,弃舟登岸,对李元度说你们不要跟着我,我想自己静一静。李无度说:“涤公,这里离长毛太近,还是先回长沙再说。”曾国藩说:“长毛有什么好怕,长毛就那么可怕吗?你们不要跟着我。”后面这句话是恶狠狠说出来的,还用力甩了甩手。李元度不敢再跟,和曾国葆商量。曾国葆说我看我哥神色不对,必须有个人跟着他。打发两个亲兵立即跟上去。
两个亲兵还未赶过去,曾国藩突然一头扎进水里。李元度惊呼:“涤公不会水!”两名亲兵跳进水中,把曾国藩拖上岸来。曾国藩一身泥水,脸色苍白,仰着头像是在问天,又像是在自问:“没想到我训练的湘勇,竟然如此不堪,我还在长沙官绅面前称什么劲旅!我亲自督师竟然一败涂地,以何面目见人!兵勇不听号令,有禁不止,军纪何在!你们,又何必救我!”李元度曾国葆一边苦口婆心相劝,一面向亲兵示眼色,硬把曾国藩拉回坐船,向长沙航来。
傍晚的时候,曾国藩在靖港大败的消息已经传到长沙。长沙城里人心慌慌,不少大户收拾细软准备到乡下避难。左宗棠听到消息,就到签押房去找巡抚骆秉章商量对策。两人都不满曾国藩进攻靖港。左宗棠说:“曾涤生虽然面上歉和,但心底却自以为是;论到打仗,他读过几本兵书?他不肯听我的话,不败才怪!”
两人正在感慨,布政使徐有壬和提督鲍起豹吵嚷着过来了。两人一进门就说:“骆抚台,曾国藩打败仗了,上折子参他。”
左宗棠说:“两位大人,谁说曾涤生打败仗了?”
徐有壬说:“刚刚听说的,陆勇已经回到长沙城外了,水勇逆水行船要慢一些,估计曾国藩还在路上。但他打了大败仗是确定无疑!”
鲍起豹说:“可不是大败仗,听说战船几乎全被长毛烧了,两千多人死伤一千五六百。长沙城里人心慌慌,这还不都是曾国藩造成的?他练勇一年,竟然如此不堪一击,不参他一本,愧对湖南父老。折子我们都写好了,请大人也署个名。”
新人报到,对规则和捷径一无所知,请各位大虾多多指导,如何让作品获得更多朋友的关注,有什么好经验请指教。希望得到纸书出版界的关注,916730397随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