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步青云 第五章 助建湘军(曾国藩中了激将法)下
第二天早晨四点,麟魁冒雪赶到到军机处时,穆荫、邵灿早到了,正在看折子。皇帝批阅的折子,有的已经作了详细朱批,有的只写“知道了”,有的是“著勿庸议”,这些折子不涉密的即有外奏事处发还上折的单位,涉密的则由军机处密封后交兵部捷报处分送;有些折子批的是“即有旨”,或只折起一角,只字未批,那就是皇上要对军机们面授机宜。
军机们处理完折子,太监来传,皇上叫军机大臣们。由祁雋藻把两份需要皇帝面授机宜的折子重新封进盒子里,亲自捧着去养心殿,太监掌灯带路。到了养心殿四位军机祁雋藻为首,鱼贯而入,然后一起跪下请安。祁雋藻年纪大,面前有个明黄软垫,可以跪在上面,而其他三人只有跪在坚硬冰冷的金砖上。好在大家都有准备,膝盖处早就绑上厚厚的护膝。对今天发下的两份折子,皇上已经有了明确的旨意,不需要军机们再发表意见,只要回去安排章京起草上谕。然后咸丰帝问:“湖南奏请曾国藩出任团练大臣的事,你们怎么看?”
祁雋藻回答说:“臣等以为,似以留中不发为妥。”然后回奏理由。
咸丰帝不置可否的听着,等祁雋藻说完了,问:“你们三个也是这意思吗?”
这是问穆荫、邵灿和麟魁。穆荫和邵灿齐声说:“这也是臣等的意见。”
咸丰帝见麟魁没吱声,问:“麟魁,你呢?你到军机上学习行走已经三个月了,朕好像没听到你说过一句话。”
麟魁说:“回皇上的话,平时没说话,是因为和大家想的一样。今天臣有话说。臣以为,湖南的折子,留中不发最妥当,但形势紧迫,准了湖南所请也未必就是坏事。臣以为,长毛猖狓,用人应不分满汉,有剿灭长毛的才能就行;兵不分绿营八旗还是团练,能勇敢杀敌就行。长毛已经危及社稷江山,不能瞻前顾后,应该放手用人,放胆用兵。”
咸丰帝说:“不分满汉,放手用人,放胆用兵。说得不错。”但咸丰帝接下去的话却并未顺着麟魁的奏请说下去,“长毛不过是乌合之众,不能小看,也不必过虑,如何措置,朕自有分寸。你们跪安吧。”
所谓跪安,就是他们可以走了。祁雋藻为首,叩头谢恩后站起来,面朝皇上,一直退到暖阁门口,才转身出门。四人一路无话,回到军机处值房,穆荫内急去方便了,祁雋藻说:“梅谷,今天的话只有你说才合适。”
今天的话就是指麟魁支持起用曾国藩的话。看来,祁雋藻也是支持曾国藩出山的。正如肃顺所说,祁雋藻果然是老狐狸。麟魁说:“老中堂不是不支持曾国藩出任团练大臣吗?”
祁雋藻笑笑说:“不是我不支持,而是我支持不如你这满大臣支持更有用。”
麟魁说:“那以中堂看,皇上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呢?”
祁雋藻说:“现在说为时尚早,皇上同意不同意,要看南边的形势。”
麟魁明白,南边的形势是指官军与长毛作战的情况。
没有等几天,湖北更大的败讯传来,武昌失守了。军机大臣们下午被传进宫,在养心殿见到咸丰帝脸色铁青,眼睛红肿,抿着薄薄的嘴唇,像恨不得要咬谁一口。不过,还是他先说话:“武昌丢了,你们说,该怎么处罚徐广缙向荣他们!”他把刚刚收到的六百里加紧密报扔给祁雋藻。祁雋藻为首,四位军机都跪到地上,连呼:“臣等无能,调度无方,请皇上治臣等玩忽之罪。”
咸丰脸色缓和了些,说:“可怜我湖北官员,四品以上被杀就有十余人!三千多兵勇,全被长毛抛尸街头!”
“臣奏请,优恤殉难官员。”说话的是祁雋藻。
“殉难的官员要抚恤,误国的官员要重治其罪。”咸丰顿足口谕,“徐广缙著即革职,立即押赴进京,交部审讯。向荣一并革职,戴罪剿贼,以观后效。”
麟魁越班奏请:“臣有一请,请皇上加恩曾国藩帮办湖南团练,以巩固湖北后路。”
咸丰痛快的说:“朕准奏。”又说,“唐鉴也上折推荐曾国藩,但愿他能有所作为,不负朕望。”
武昌被长毛攻占的消息,也传到了长沙,而且还有消息说,长毛打算要定都武昌,很快就会派大军来取湖南。所以张亮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湖南有永州、镇簟两镇绿营兵,大部分调到湖北去了,只有长沙协下两千余人,再就有抚标营和提标营一千余人。全湖南的绿营兵,统共不过五千。如果长毛杀个回马枪,长沙拿什么来防守?
请曾国藩帮办团练的事遇到了麻烦,曾国藩不肯出山。清代有守制的规定,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这期间秀才举人不能参加科举,官员无分文武,都要去职回乡营葬尽孝,也称为丁忧。曾国藩尊崇程朱理学,已是朝野闻名的大儒,理学讲的就是忠孝仁义,老母去世,当然应该丁忧守制。
但左宗棠看罢曾国藩的信,却大不以为然,对张亮基说:“早在预料之中,守制不过是借口。如果朝廷有旨夺情,再有个交情厚的前去劝说,不愁他不出山。”
这正是张亮基所愁的,请曾国藩帮办团练的事,朝廷至今没有旨意。
左宗棠说:“我想,朝廷也许很快就有旨意。从前朝野对八旗绿营还抱着热望,如今湖北三镇十数天内丧失迨尽,朝廷恐怕也要有所考虑了,何况嘉庆朝就有团练对付白莲教的前例,我想此时朝中肯定有人上奏,劝皇上重用团练。”
左宗棠回到他的住处,桌案上有一封新到信件,比平常的封套要大,宽四寸,长八寸有余,正面是硕大的雕版宋体“军机大臣字寄”,下面是手写的“湖南巡抚张”,末尾是雕版宋体“开折”二字。正面及背面的骑缝处均加盖军机处印信。这就是所谓的廷寄。朝廷有旨意,宜公开周知的,由内阁明发,不宜公开的,或只涉及一二大臣的,则由军机处密封后交兵部捷报处递送,称廷寄。左宗棠估计,十有八九是曾国藩的事有了着落,所以立即拿着廷寄去见张亮基。
“张大人,刚刚收到的廷寄。”左宗棠把廷寄递给张亮基,“我与大人打个赌,肯定是曾涤生帮办团练的事情有眉目了。”
张亮基恭恭敬敬焚上香,打开一看,果然被左宗棠猜中了。廷寄上说的是“军机处十二月十一日奉上谕:丁优侍郎曾国藩籍隶湘乡,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著该抚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清查土匪事宜,伊必尽心不负委任。”
张亮基眉开眼笑:“太好了。季公,你说派谁去劝涤生出山为好?”
左宗棠说:“这个人我已经想好了,就派郭筱仙去。曾涤生的好友中,莫过郭筱仙。”
郭筱仙就是郭嵩焘,当年与曾国藩同在岳麓书院读书,志同道合,情同手足。郭嵩焘五年前中翰林,与做京官的曾国藩交往更加频繁。如今郭嵩焘丁忧在籍,由他去劝曾国藩再合适不过。
张亮基的意思,先把郭嵩焘请到长沙来,再让他亲自带着上谕去劝曾国藩。而左宗棠却另有主张,他说:“我这就写信请郭筱仙到长沙来,但上谕不必等他送,大人可立即派专差送到白杨坪。大人请想,曾涤生接到上谕,自然要一番思考,等他想得差不多了,或者犹豫不决的时候,郭筱仙再去相劝,反倒更好。先是大人的亲笔信,然后又是朝廷旨意,接着郭筱仙亲登门相劝,这样曾涤生面子上也看得多,诸葛亮出山也不过是刘备三顾茅庐,再不出山他要好好掂量掂量--两个丧事不妨一齐报,可是请人出山能三趟就不能合成两趟。”
张亮基被左宗棠说得哈哈大笑:“当初请季公出山,幸亏我没有三趟合成两趟。”
第二天上午,郭嵩焘匆匆赶到长沙城来了。左宗棠把他迎到西花厅,说:“真是没想到,你来的这么快。”
郭嵩焘说:“季公派的差,郭某岂敢拖延。”
郭嵩焘的意思,要立即起程去见曾国藩,趁着上谕的热乎尽,劝他出山或许容易些,不然时间长了,他瞻前顾后,反倒难说话了。
左宗棠说:“你见了曾涤生,捎话给他,我左某一个三次名落孙山的举人都敢自比今亮,他这天子门生不敢与我共事,是怕被我的奇谋伟略比下去吧!对了,我还要捎给他一幅对子。”
左宗棠说着,铺纸提笔,笔走龙蛇,写的是:壮志未酬而思田园之乐,国步维艰却无澄清之志。
张亮基说:“好,如果曾侍郎是个有大志的人,看了季公的对子,肯定脸上挂不住了。”
左宗棠说:“还有一条,如果曾涤生还不肯答应,你就找他老太爷去。说动老太爷发话,上有朝廷旨意,家有老父之命,他就不怕别人说闲话了。”
曾国藩先是收到湖南巡抚张亮基的信,隔一天又收巡抚衙门转来的上谕。张亮基的信他干脆拒绝了,朝廷的上谕却令他有些犹豫了。一则为朝廷分忧是臣子本份,二则曾国藩也是胸怀大志的人,自然明白乱世出雄杰的道理,建功立业的雄心令他不能无动于衷。三则他的两个弟弟曾国潢、曾国荃都鼓动他出山,干一番事业。尤其是被称为老九的曾国荃,时年二十八岁,只有秀才功名,对八股中求功名已经厌倦,他期望跟着大哥走出白杨坪,建功立业,出人头地。然而,曾国藩是个心思缜密的人,不会像九弟那样血气方刚,考虑再三,还是起草了奏折,请朝廷收回成命,准许自己继续守制。
他写完折子的时候已经十点多了,枯坐了一个时辰,腰酸背痛,所以决定到院子里走走。推开门来,雪花伴着冷风吹进屋里,在烛光里飞舞了一会儿就被屋里的热气消融了。院子里已经白花花一片。
曾国藩放弃了出去走走的念头,刚要关门,却听到街上有狗叫,而且一声声由远及近到自家方向来了。
“这个时候,还有什么人来?”曾国藩有些疑惑,“兵荒马乱,别有什么意外。”
他到院子里,去叫国潢、国荃。这时老仆来报告,有人敲门。曾国藩吩咐国荃到门上看看,问清楚了再开门。
曾国荃到了门前,问:“是谁啊,这都几更天了。”
外面的人说:“是我,郭嵩焘,我受巡抚张大人之托,前来见洗公。”
郭嵩焘的大名,曾国荃当然听说过,立即报告曾国藩,曾国藩听说是郭嵩焘深夜来访,立即迎出来。这时郭嵩焘已经进了大门,一身的雪花。后面还跟着一位武弁,牵着两人的马。
曾国藩握住郭嵩焘的手,一边往屋里走,一边吩咐:“老九,赶快给筱仙泡茶热饭。”
郭嵩焘说:“不必麻烦,随便吃什么都成。”
郭嵩焘先去灵堂祭拜了老太太,然后才到曾国藩的居室说明来意,曾国藩说:“就为这事,你们连夜冒雪赶了一百多里路?”
“是啊。涤公,这可不是小事。长毛大军随时有可能南犯长沙,省城现在是人心慌慌,长沙百姓巴不得涤公现在就到长沙。”
曾国藩笑笑说:“筱仙说笑了,我曾国藩有何能为,长沙百姓又怎么会盼我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因为曾府正在居丧,所以饭菜很简单。郭嵩焘匆匆吃完了,把武昌失守及长沙急需加强防务的情形告诉曾国藩。曾国藩始终以丁忧守制的名义堵郭嵩焘的嘴。
“忠孝忠孝,忠字在前。国家有难,忠孝不能两全时,就当移孝作忠。”郭嵩焘说,“涤公素有澄清天下的大志,如今不乘时而出,拘于古礼,何益于君父?而且墨絰出山,也是古制,夺情起复,也是常有的事。”
曾国藩苦笑说:“筱仙的道理我何尝不懂?但带兵打仗,非我辈所长,身败名裂事小,误国误民事大。”
“说到底,涤公还是顾惜自已的名节,怕打不好仗,在世人面前不好交待,更怕丢了自己二品大员的顶戴。”郭嵩焘说,“涤公在京中每上一折,京师往往洛阳纸贵,涤公妙语,更是传遍天下。涤公在《应诏陈言疏》中说,京官之办事通病有二,一是退缩,二是琐屑,外官之办事通病有二,一是敷衍,二是苟安无。我倒要问,现在涤公是否退缩敷衍,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涤公写折子,说起别人来头头是道,到了自己身上,就可脸不红心不跳吗?我们都敬涤公有胆识,有大志,原来我们是看错了人!”
郭嵩焘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而且毫不留情,曾国藩被数落的脸色赤红,无言以对。郭嵩焘说:“我从长沙走时,左季高让我捎话给涤公,他一个无一官半职的举人敢到长沙去运筹帷幄,涤公一个官居二品的进士若不敢出山,是不是怕被他的雄才大略比下去了?”郭嵩焘突然想起来:“对,季高还有一付对子给你。”
曾国藩看了左宗棠的对子,笑笑说:“左季高这是激将法,我不上他的当。”
曾国荃一直在门外听两人谈话,这时忍不住推开门说:“我也知道是激将法,可他说的有道理。论出身,你是进士他是举人;论官职你是侍郎他什么也不是,他都可以入巡抚衙门被待为座上宾,你为什么就不能出任团练大臣?你出山了,我们弟兄也跟着你去建功立业有何不好?”
要在平时,曾国藩肯定要训斥老九,但郭嵩焘面前,总要留些面子,他说:“老九,不是我固执,实在从军打仗太过凶险。我们说到底都是书生,不要说是打仗,看人操练也没几回。”
曾国荃却不以为然:“天下没有生而为大将者,会打仗那也是打出来的。大哥,我都这把年纪了,才是个秀才,兄弟们要走科举的路子,那比摘天上的星星还难。可是,如果弟兄们跟你上阵打仗,几仗下来,军功保个知县、道台那不跟玩儿似的?大哥,我劝你出山,不是只为你,更是为了我们兄弟几个。”
曾国藩打断曾国荃的话说:“打仗就那么容易?保个知县道台,你说的容易,战场兵凶战危,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交待?”
但曾国荃却是打定了主意:“砍头不过碗大的疤,谁愿跟大哥去,自然要置生死于外,大哥尽管放心出山,你不用强迫兄弟们跟你去,弟兄们去了是富贵是短命,都看个人造化,绝不埋怨大哥。”
郭嵩焘帮着曾国荃说话:“沅甫,涤公是官场中人,考虑事情不免瞻前顾后,我看你倒是个痛快人。你说的不错,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如今长毛作乱,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几场仗打好了,像涤公这样身份,立即封疆也不为过。老弟正是盛年,跟涤公拼杀,不用几年,混个总兵、提督也是眨眼间的事情,你又有秀才功名,武官转文职也不难,这比按部就班走科举熬资历强之百倍。”
曾国藩硬把曾国荃赶了出去:“天都什么时候了,你快去歇息,我与筱仙说话,不用你插嘴。”
赶走曾国荃,曾国藩说:“筱仙,你赶了一百多里路,也累了,咱们有话明天再说如何?道理我都懂,你总要给点时间吧。”
两个人躺下,一时又睡不着,郭嵩焘继续劝曾国藩,曾国藩也有些心动了,含含糊糊答应了郭嵩焘。郭嵩焘使命完成,困意袭来,很快睡着了。第二天一早,是个大晴天,郭嵩焘醒过来,太阳已经照进屋里了。他爬起来,曾国荃亲自给他打来洗脸水,压低声音问:“怎么样,我哥同意了?”郭嵩焘点点头。
曾国藩进来了,问睡得可好。
郭嵩焘说:“睡得再好不过,一辈子没睡过这么好的觉。涤公,我可以回长沙交差了,你什么时候起程?”
曾国藩说:“筱仙,我想了一下,自己德薄才浅,不能胜此大任,我还是上折请辞吧。”
郭嵩焘大为惊讶:“咦,涤公,昨天晚上你可是答应了的。”
曾国藩说:“晚上人躺在被窝里,不免浮想联翩,把什么事情也看轻了。可是今天早晨起来,一看到满院子的雪,脑子就清醒了,不切实际的想法,也就丢开了。”
郭嵩焘说:“躺要被窝里千方百计,一下了炕就黔驴技穷。我从前还不甚理解,原来是说涤公这样的情形。”
曾国藩苦苦一笑说:“不怕筱仙你笑话,轻率之诺曾某恕不能践。”
郭嵩焘想起曾国藩的老太爷来,不理曾国藩,对曾国荃说:“老九,带我去见老太爷,我要向他老人家辞行,算我白白冒雪跑了一百多里。”
郭嵩焘当然不是辞行,而是向曾老太爷说明他此行的目的,请老太爷劝劝曾国藩。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四十三岁才中秀才,后来放弃功名,安心在乡间教私孰,但他深明大义,教子严格,即便是身居二品的曾国藩,对父亲也是敬畏有加。老太爷不待郭嵩焘说完,就说:“世侄,你不必再说--老九,把你大哥叫来。”
曾国藩一会儿过来了,曾麟书说:“老大,如今我们曾家受恩深重,你官至二品,不为不尊,堂上诰封三代,儿子荫封六品,不为不荣。国家有难,抚台相请,你再不肯出山,传出去丢我曾家的人。自古忠孝难两全,你母亲地下有知,也不会高兴你守在她身边。今天你收拾一下,明天就去长沙,千难万险,大不了一条命殉给国家。”
曾国藩此时不再争辩,也拿定了主意,说:“儿子谨尊父命,明天就去长沙。”
新人报到,对规则和捷径一无所知,请各位大虾多多指导,如何让作品获得更多朋友的关注,有什么好经验请指教。希望得到纸书出版界的关注,916730397随时期待。
军机们处理完折子,太监来传,皇上叫军机大臣们。由祁雋藻把两份需要皇帝面授机宜的折子重新封进盒子里,亲自捧着去养心殿,太监掌灯带路。到了养心殿四位军机祁雋藻为首,鱼贯而入,然后一起跪下请安。祁雋藻年纪大,面前有个明黄软垫,可以跪在上面,而其他三人只有跪在坚硬冰冷的金砖上。好在大家都有准备,膝盖处早就绑上厚厚的护膝。对今天发下的两份折子,皇上已经有了明确的旨意,不需要军机们再发表意见,只要回去安排章京起草上谕。然后咸丰帝问:“湖南奏请曾国藩出任团练大臣的事,你们怎么看?”
祁雋藻回答说:“臣等以为,似以留中不发为妥。”然后回奏理由。
咸丰帝不置可否的听着,等祁雋藻说完了,问:“你们三个也是这意思吗?”
这是问穆荫、邵灿和麟魁。穆荫和邵灿齐声说:“这也是臣等的意见。”
咸丰帝见麟魁没吱声,问:“麟魁,你呢?你到军机上学习行走已经三个月了,朕好像没听到你说过一句话。”
麟魁说:“回皇上的话,平时没说话,是因为和大家想的一样。今天臣有话说。臣以为,湖南的折子,留中不发最妥当,但形势紧迫,准了湖南所请也未必就是坏事。臣以为,长毛猖狓,用人应不分满汉,有剿灭长毛的才能就行;兵不分绿营八旗还是团练,能勇敢杀敌就行。长毛已经危及社稷江山,不能瞻前顾后,应该放手用人,放胆用兵。”
咸丰帝说:“不分满汉,放手用人,放胆用兵。说得不错。”但咸丰帝接下去的话却并未顺着麟魁的奏请说下去,“长毛不过是乌合之众,不能小看,也不必过虑,如何措置,朕自有分寸。你们跪安吧。”
所谓跪安,就是他们可以走了。祁雋藻为首,叩头谢恩后站起来,面朝皇上,一直退到暖阁门口,才转身出门。四人一路无话,回到军机处值房,穆荫内急去方便了,祁雋藻说:“梅谷,今天的话只有你说才合适。”
今天的话就是指麟魁支持起用曾国藩的话。看来,祁雋藻也是支持曾国藩出山的。正如肃顺所说,祁雋藻果然是老狐狸。麟魁说:“老中堂不是不支持曾国藩出任团练大臣吗?”
祁雋藻笑笑说:“不是我不支持,而是我支持不如你这满大臣支持更有用。”
麟魁说:“那以中堂看,皇上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呢?”
祁雋藻说:“现在说为时尚早,皇上同意不同意,要看南边的形势。”
麟魁明白,南边的形势是指官军与长毛作战的情况。
没有等几天,湖北更大的败讯传来,武昌失守了。军机大臣们下午被传进宫,在养心殿见到咸丰帝脸色铁青,眼睛红肿,抿着薄薄的嘴唇,像恨不得要咬谁一口。不过,还是他先说话:“武昌丢了,你们说,该怎么处罚徐广缙向荣他们!”他把刚刚收到的六百里加紧密报扔给祁雋藻。祁雋藻为首,四位军机都跪到地上,连呼:“臣等无能,调度无方,请皇上治臣等玩忽之罪。”
咸丰脸色缓和了些,说:“可怜我湖北官员,四品以上被杀就有十余人!三千多兵勇,全被长毛抛尸街头!”
“臣奏请,优恤殉难官员。”说话的是祁雋藻。
“殉难的官员要抚恤,误国的官员要重治其罪。”咸丰顿足口谕,“徐广缙著即革职,立即押赴进京,交部审讯。向荣一并革职,戴罪剿贼,以观后效。”
麟魁越班奏请:“臣有一请,请皇上加恩曾国藩帮办湖南团练,以巩固湖北后路。”
咸丰痛快的说:“朕准奏。”又说,“唐鉴也上折推荐曾国藩,但愿他能有所作为,不负朕望。”
武昌被长毛攻占的消息,也传到了长沙,而且还有消息说,长毛打算要定都武昌,很快就会派大军来取湖南。所以张亮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湖南有永州、镇簟两镇绿营兵,大部分调到湖北去了,只有长沙协下两千余人,再就有抚标营和提标营一千余人。全湖南的绿营兵,统共不过五千。如果长毛杀个回马枪,长沙拿什么来防守?
请曾国藩帮办团练的事遇到了麻烦,曾国藩不肯出山。清代有守制的规定,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这期间秀才举人不能参加科举,官员无分文武,都要去职回乡营葬尽孝,也称为丁忧。曾国藩尊崇程朱理学,已是朝野闻名的大儒,理学讲的就是忠孝仁义,老母去世,当然应该丁忧守制。
但左宗棠看罢曾国藩的信,却大不以为然,对张亮基说:“早在预料之中,守制不过是借口。如果朝廷有旨夺情,再有个交情厚的前去劝说,不愁他不出山。”
这正是张亮基所愁的,请曾国藩帮办团练的事,朝廷至今没有旨意。
左宗棠说:“我想,朝廷也许很快就有旨意。从前朝野对八旗绿营还抱着热望,如今湖北三镇十数天内丧失迨尽,朝廷恐怕也要有所考虑了,何况嘉庆朝就有团练对付白莲教的前例,我想此时朝中肯定有人上奏,劝皇上重用团练。”
左宗棠回到他的住处,桌案上有一封新到信件,比平常的封套要大,宽四寸,长八寸有余,正面是硕大的雕版宋体“军机大臣字寄”,下面是手写的“湖南巡抚张”,末尾是雕版宋体“开折”二字。正面及背面的骑缝处均加盖军机处印信。这就是所谓的廷寄。朝廷有旨意,宜公开周知的,由内阁明发,不宜公开的,或只涉及一二大臣的,则由军机处密封后交兵部捷报处递送,称廷寄。左宗棠估计,十有八九是曾国藩的事有了着落,所以立即拿着廷寄去见张亮基。
“张大人,刚刚收到的廷寄。”左宗棠把廷寄递给张亮基,“我与大人打个赌,肯定是曾涤生帮办团练的事情有眉目了。”
张亮基恭恭敬敬焚上香,打开一看,果然被左宗棠猜中了。廷寄上说的是“军机处十二月十一日奉上谕:丁优侍郎曾国藩籍隶湘乡,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著该抚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清查土匪事宜,伊必尽心不负委任。”
张亮基眉开眼笑:“太好了。季公,你说派谁去劝涤生出山为好?”
左宗棠说:“这个人我已经想好了,就派郭筱仙去。曾涤生的好友中,莫过郭筱仙。”
郭筱仙就是郭嵩焘,当年与曾国藩同在岳麓书院读书,志同道合,情同手足。郭嵩焘五年前中翰林,与做京官的曾国藩交往更加频繁。如今郭嵩焘丁忧在籍,由他去劝曾国藩再合适不过。
张亮基的意思,先把郭嵩焘请到长沙来,再让他亲自带着上谕去劝曾国藩。而左宗棠却另有主张,他说:“我这就写信请郭筱仙到长沙来,但上谕不必等他送,大人可立即派专差送到白杨坪。大人请想,曾涤生接到上谕,自然要一番思考,等他想得差不多了,或者犹豫不决的时候,郭筱仙再去相劝,反倒更好。先是大人的亲笔信,然后又是朝廷旨意,接着郭筱仙亲登门相劝,这样曾涤生面子上也看得多,诸葛亮出山也不过是刘备三顾茅庐,再不出山他要好好掂量掂量--两个丧事不妨一齐报,可是请人出山能三趟就不能合成两趟。”
张亮基被左宗棠说得哈哈大笑:“当初请季公出山,幸亏我没有三趟合成两趟。”
第二天上午,郭嵩焘匆匆赶到长沙城来了。左宗棠把他迎到西花厅,说:“真是没想到,你来的这么快。”
郭嵩焘说:“季公派的差,郭某岂敢拖延。”
郭嵩焘的意思,要立即起程去见曾国藩,趁着上谕的热乎尽,劝他出山或许容易些,不然时间长了,他瞻前顾后,反倒难说话了。
左宗棠说:“你见了曾涤生,捎话给他,我左某一个三次名落孙山的举人都敢自比今亮,他这天子门生不敢与我共事,是怕被我的奇谋伟略比下去吧!对了,我还要捎给他一幅对子。”
左宗棠说着,铺纸提笔,笔走龙蛇,写的是:壮志未酬而思田园之乐,国步维艰却无澄清之志。
张亮基说:“好,如果曾侍郎是个有大志的人,看了季公的对子,肯定脸上挂不住了。”
左宗棠说:“还有一条,如果曾涤生还不肯答应,你就找他老太爷去。说动老太爷发话,上有朝廷旨意,家有老父之命,他就不怕别人说闲话了。”
曾国藩先是收到湖南巡抚张亮基的信,隔一天又收巡抚衙门转来的上谕。张亮基的信他干脆拒绝了,朝廷的上谕却令他有些犹豫了。一则为朝廷分忧是臣子本份,二则曾国藩也是胸怀大志的人,自然明白乱世出雄杰的道理,建功立业的雄心令他不能无动于衷。三则他的两个弟弟曾国潢、曾国荃都鼓动他出山,干一番事业。尤其是被称为老九的曾国荃,时年二十八岁,只有秀才功名,对八股中求功名已经厌倦,他期望跟着大哥走出白杨坪,建功立业,出人头地。然而,曾国藩是个心思缜密的人,不会像九弟那样血气方刚,考虑再三,还是起草了奏折,请朝廷收回成命,准许自己继续守制。
他写完折子的时候已经十点多了,枯坐了一个时辰,腰酸背痛,所以决定到院子里走走。推开门来,雪花伴着冷风吹进屋里,在烛光里飞舞了一会儿就被屋里的热气消融了。院子里已经白花花一片。
曾国藩放弃了出去走走的念头,刚要关门,却听到街上有狗叫,而且一声声由远及近到自家方向来了。
“这个时候,还有什么人来?”曾国藩有些疑惑,“兵荒马乱,别有什么意外。”
他到院子里,去叫国潢、国荃。这时老仆来报告,有人敲门。曾国藩吩咐国荃到门上看看,问清楚了再开门。
曾国荃到了门前,问:“是谁啊,这都几更天了。”
外面的人说:“是我,郭嵩焘,我受巡抚张大人之托,前来见洗公。”
郭嵩焘的大名,曾国荃当然听说过,立即报告曾国藩,曾国藩听说是郭嵩焘深夜来访,立即迎出来。这时郭嵩焘已经进了大门,一身的雪花。后面还跟着一位武弁,牵着两人的马。
曾国藩握住郭嵩焘的手,一边往屋里走,一边吩咐:“老九,赶快给筱仙泡茶热饭。”
郭嵩焘说:“不必麻烦,随便吃什么都成。”
郭嵩焘先去灵堂祭拜了老太太,然后才到曾国藩的居室说明来意,曾国藩说:“就为这事,你们连夜冒雪赶了一百多里路?”
“是啊。涤公,这可不是小事。长毛大军随时有可能南犯长沙,省城现在是人心慌慌,长沙百姓巴不得涤公现在就到长沙。”
曾国藩笑笑说:“筱仙说笑了,我曾国藩有何能为,长沙百姓又怎么会盼我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因为曾府正在居丧,所以饭菜很简单。郭嵩焘匆匆吃完了,把武昌失守及长沙急需加强防务的情形告诉曾国藩。曾国藩始终以丁忧守制的名义堵郭嵩焘的嘴。
“忠孝忠孝,忠字在前。国家有难,忠孝不能两全时,就当移孝作忠。”郭嵩焘说,“涤公素有澄清天下的大志,如今不乘时而出,拘于古礼,何益于君父?而且墨絰出山,也是古制,夺情起复,也是常有的事。”
曾国藩苦笑说:“筱仙的道理我何尝不懂?但带兵打仗,非我辈所长,身败名裂事小,误国误民事大。”
“说到底,涤公还是顾惜自已的名节,怕打不好仗,在世人面前不好交待,更怕丢了自己二品大员的顶戴。”郭嵩焘说,“涤公在京中每上一折,京师往往洛阳纸贵,涤公妙语,更是传遍天下。涤公在《应诏陈言疏》中说,京官之办事通病有二,一是退缩,二是琐屑,外官之办事通病有二,一是敷衍,二是苟安无。我倒要问,现在涤公是否退缩敷衍,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涤公写折子,说起别人来头头是道,到了自己身上,就可脸不红心不跳吗?我们都敬涤公有胆识,有大志,原来我们是看错了人!”
郭嵩焘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而且毫不留情,曾国藩被数落的脸色赤红,无言以对。郭嵩焘说:“我从长沙走时,左季高让我捎话给涤公,他一个无一官半职的举人敢到长沙去运筹帷幄,涤公一个官居二品的进士若不敢出山,是不是怕被他的雄才大略比下去了?”郭嵩焘突然想起来:“对,季高还有一付对子给你。”
曾国藩看了左宗棠的对子,笑笑说:“左季高这是激将法,我不上他的当。”
曾国荃一直在门外听两人谈话,这时忍不住推开门说:“我也知道是激将法,可他说的有道理。论出身,你是进士他是举人;论官职你是侍郎他什么也不是,他都可以入巡抚衙门被待为座上宾,你为什么就不能出任团练大臣?你出山了,我们弟兄也跟着你去建功立业有何不好?”
要在平时,曾国藩肯定要训斥老九,但郭嵩焘面前,总要留些面子,他说:“老九,不是我固执,实在从军打仗太过凶险。我们说到底都是书生,不要说是打仗,看人操练也没几回。”
曾国荃却不以为然:“天下没有生而为大将者,会打仗那也是打出来的。大哥,我都这把年纪了,才是个秀才,兄弟们要走科举的路子,那比摘天上的星星还难。可是,如果弟兄们跟你上阵打仗,几仗下来,军功保个知县、道台那不跟玩儿似的?大哥,我劝你出山,不是只为你,更是为了我们兄弟几个。”
曾国藩打断曾国荃的话说:“打仗就那么容易?保个知县道台,你说的容易,战场兵凶战危,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交待?”
但曾国荃却是打定了主意:“砍头不过碗大的疤,谁愿跟大哥去,自然要置生死于外,大哥尽管放心出山,你不用强迫兄弟们跟你去,弟兄们去了是富贵是短命,都看个人造化,绝不埋怨大哥。”
郭嵩焘帮着曾国荃说话:“沅甫,涤公是官场中人,考虑事情不免瞻前顾后,我看你倒是个痛快人。你说的不错,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如今长毛作乱,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几场仗打好了,像涤公这样身份,立即封疆也不为过。老弟正是盛年,跟涤公拼杀,不用几年,混个总兵、提督也是眨眼间的事情,你又有秀才功名,武官转文职也不难,这比按部就班走科举熬资历强之百倍。”
曾国藩硬把曾国荃赶了出去:“天都什么时候了,你快去歇息,我与筱仙说话,不用你插嘴。”
赶走曾国荃,曾国藩说:“筱仙,你赶了一百多里路,也累了,咱们有话明天再说如何?道理我都懂,你总要给点时间吧。”
两个人躺下,一时又睡不着,郭嵩焘继续劝曾国藩,曾国藩也有些心动了,含含糊糊答应了郭嵩焘。郭嵩焘使命完成,困意袭来,很快睡着了。第二天一早,是个大晴天,郭嵩焘醒过来,太阳已经照进屋里了。他爬起来,曾国荃亲自给他打来洗脸水,压低声音问:“怎么样,我哥同意了?”郭嵩焘点点头。
曾国藩进来了,问睡得可好。
郭嵩焘说:“睡得再好不过,一辈子没睡过这么好的觉。涤公,我可以回长沙交差了,你什么时候起程?”
曾国藩说:“筱仙,我想了一下,自己德薄才浅,不能胜此大任,我还是上折请辞吧。”
郭嵩焘大为惊讶:“咦,涤公,昨天晚上你可是答应了的。”
曾国藩说:“晚上人躺在被窝里,不免浮想联翩,把什么事情也看轻了。可是今天早晨起来,一看到满院子的雪,脑子就清醒了,不切实际的想法,也就丢开了。”
郭嵩焘说:“躺要被窝里千方百计,一下了炕就黔驴技穷。我从前还不甚理解,原来是说涤公这样的情形。”
曾国藩苦苦一笑说:“不怕筱仙你笑话,轻率之诺曾某恕不能践。”
郭嵩焘想起曾国藩的老太爷来,不理曾国藩,对曾国荃说:“老九,带我去见老太爷,我要向他老人家辞行,算我白白冒雪跑了一百多里。”
郭嵩焘当然不是辞行,而是向曾老太爷说明他此行的目的,请老太爷劝劝曾国藩。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四十三岁才中秀才,后来放弃功名,安心在乡间教私孰,但他深明大义,教子严格,即便是身居二品的曾国藩,对父亲也是敬畏有加。老太爷不待郭嵩焘说完,就说:“世侄,你不必再说--老九,把你大哥叫来。”
曾国藩一会儿过来了,曾麟书说:“老大,如今我们曾家受恩深重,你官至二品,不为不尊,堂上诰封三代,儿子荫封六品,不为不荣。国家有难,抚台相请,你再不肯出山,传出去丢我曾家的人。自古忠孝难两全,你母亲地下有知,也不会高兴你守在她身边。今天你收拾一下,明天就去长沙,千难万险,大不了一条命殉给国家。”
曾国藩此时不再争辩,也拿定了主意,说:“儿子谨尊父命,明天就去长沙。”
新人报到,对规则和捷径一无所知,请各位大虾多多指导,如何让作品获得更多朋友的关注,有什么好经验请指教。希望得到纸书出版界的关注,916730397随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