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步青云 第五章 助建湘军(曾国藩中了左宗棠的激将法)上
太平军久攻长沙不下,寄于厚望的地道破城又被破解,因此洪秀全决定离开长沙,顺流而下,向长江中下游富庶之地进攻,最终目标是六朝古都金陵城。太平军浩浩荡荡势如破竹,轻易攻克了湖南岳州,数万船户加入太平军,万舟齐发,直奔湖北武昌。
岳州失守的消息递到京师的时候,咸丰帝刚从圆明园回到紫禁城。满族自白山黑水间入主中原,习惯了冬天酷寒的天气,对关内明显偏高的温度有些吃不消,尤其是到了夏天,简直渡日如年。紫禁城,高墙深院,风流不畅,更如蒸笼。所以从康熙皇帝开始,就在京城西北三十余里的海淀一带,大修圆明园。此后又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一再扩建,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在园子里,有皇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军机处、六部、九卿都有值房,自然也有后宫嫔妃的宫苑。从康熙帝开始,每年三四月间就移驾圆明园,一直到十一二月间才回到紫禁城。
今年冬天冷得早,才是十一月中旬,已经是天寒地冻。咸丰帝在养心殿东暖阁召见军大臣,殿里已经点起了两个火盆,但依然冷得很。今天所议的事情有五六件,陕甘大旱,需要再拨赈灾银;北运河需要疏浚,也需要银子;为了防备长毛,湖北、江西都上奏要饷要粮。总之,议来议去最后都是离了银子不行的烦心事。
就在这时,咸丰帝的御前太监安德海擎着密折匣子进来了,递上来的正是岳州失守的消息。咸丰十分震怒,拍着龙案怒吼:“奴才,饭桶!没用的奴才!”
安德海奔过去,一面为他捶背,一面劝慰:“皇上息怒,皇上息怒。再大的事情也大不过皇上的龙体!”
咸丰帝气消了些,指指密折说:“他们把岳州丢了,必须严惩!必须严惩!”
十几天后,左宗棠看到了惩处湖广总督徐广缙等人的廷寄。他立即拿着廷寄去给张亮基看。张亮基没有看完,就脸色苍白,瘫坐在椅子上。这次朝廷处置十分严厉,巴陵知县胡方毂、参将阿克东阿、岳州知府廉昌立即问斩,湖北提督博勒恭武、湖广总督程矛采革职拿问,就连保住了长沙的张亮基,竟然也是降四级留用。虽然此次军事防务上岳州不归他负责,但毕竟他是湖南巡抚,湖南丢城失地,他这一省巡抚难辞其咎。
张亮基擦擦额头的虚汗,对左宗棠说:“让季公见笑了,我倒不是在意自己连降四级的处分,我惊讶的是朝廷对巴陵知县胡方毅的处置。胡方毅不过是名文弱书生,岳州城也并非是他主持防守,前线将领闻风而逃,守将也弃城而走,他就是留下来又有何益?他是最后逃走的,没想到也是斩立决。”
“朝廷是向天下表明态度,有谁弃城而逃,只有死路一条。”左宗棠一语中的。
“如果城池被破,不是被长毛杀死,就是被朝廷要脑袋,地方官没有活路了。”张亮基只吸冷气。
“要想活命,只有一条,那就是守住城池。”左宗棠说。
“要守住城池,谈何容易!这次长毛撤围长沙,是他们另有所图,主动放弃,如果他们一意攻下去,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张亮基醒悟自己这话有些否定了左宗棠的功劳,所以补救说:“幸亏有季公帮我守城,这下咱们都看清楚了,要是全指望八旗、绿营,十个长沙也没了。现在我担心的是,万一长毛突然杀到长沙,我拿什么来守长沙?如今湖南的兵大都调走了,鲍提督那三四千人,怕是到时候也会像岳州的守军,不战而溃。”
“这些天我也在考虑这件事情,八旗、绿营指望不得了。”左宗棠给八旗绿营来了个盖棺定论,“从前胡润之说八旗绿营已经不堪,我还有些不信,经长沙这几仗,我算看明白了,八旗绿营已经从骨子里烂掉了。”
左宗棠以为,一是坏在八旗绿营的世兵制,造就的是纸糊的兵丁。八旗绿营子弟,父子相承当兵为业,成年后即可随营习武,称为随军余丁,一旦营中出现空缺,便可补缺吃粮。绿营八旗一般不从外面募兵,只有余丁不足时才外募补充。世代为兵,养成了诸多兵痞习气,忠勇不足,刁滑有余。又因为兵饷太少,不足以养家糊口,不少兵丁要靠做点小买卖养家糊口,训练出操的日子也不过是应付公事,甚至雇街痞去抵数。一营之中,平时能够正常在营的,常常不足半数。二是朝廷的用兵制度也降低了官军的战斗力。朝廷为了防止领兵大将兵权独揽,尾大不掉,将军有用兵权,但却无调兵权,而是掌握在兵部手中,当然兵部也作不了主,实际在皇帝手中。到了打仗的时候,朝廷开始调兵,这营抽调五十人,那营抽调五十人,这样临时组织起来的营伍,兵与兵不相识,将与兵也不相熟,指挥起来自然不顺手,兵丁之间也缺乏互相照应。三是兵营恶习太深,最可恨的是败不相救。甲营出队接仗了,乙营却乐呵呵的看热闹,好像没事人似的。人家危在旦夕,他却坐壁上观。人家打了胜仗,又嫉妒的要命,唯恐人家得赏银得提升。
“八旗绿营可以说已经病入膏肓,大人要想守长沙,必须训练一支自己说了算的军队。”左宗棠说。
“训练一支自己的军队?”张亮基有些不解。
“对,要另起炉灶,训练一支能打仗的军队。”左宗棠并不正面回答,而是问张亮基,“大人以为,胡润之的黔勇如何?”
张亮基有些失望:“哦,季公原来是要我办团练。湖南各县办团练的不少,但抵用的实在没有多少。有的反而以势欺人,为害乡里,甚至暗通贼匪。”
左宗棠说:“大人说的不错,都是团练,胡润之的黔勇胜过官军,而湖南的团练却没大用处,这是什么原因?湖南的训练方法不行。现在是各县各乡自己办,费用要靠大家凑,大多没有饷,所以就没法坚持训练。而且因为散居乡间,根本起不了大作用,协助捕盗还说得过去,要指望他们与长毛作战,自然不成。”
张亮基问:“那季公的意思,应该怎么训练?”
“应该集中起来,结营扎寨,脱离乡间,吃粮拿饷,而且饷要厚过八旗绿营,使之能养家糊口,一心训练打仗。这样看似费银费粮,但训成一营是一营,比之县县乡乡都办而鲜有成效要省得多。”左宗棠说,“关键是大人拿银子养的团练,到时候唯大人马首是瞻,不必像个把月前,要向那些武员们陪着笑脸,请他们出兵。”
对苦守长沙的各种艰难,张亮基记忆犹新,尤其是武将们不听调遣,最令他头疼。所以对左宗棠的这个建议,他开始动心了。“不过,季公,那样花不少银子。”
“以每人月饷五两算,一万人一月需要五万两,一年需要五十多万两。”左宗棠帮张亮基算了一笔帐,“五十万两银子,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比如长沙这两个多月,朝廷五万大军,湖南连赏银加粮草,支出了有二十余万。还有一条,长毛之乱一年半载绝对不能了,朝廷很快就会要各省协饷,每年三五十万都有可能。那时候,湖南有万余人的团练需要支应,自然可以与朝廷讨价还价,这笔银子省了下来,训练湖南自己的团练,大人算算,合不合算?”
张亮基恍然大悟:“季高这么一说,湖南非要办团练不行了。这件事就交给季公办如何?”
左宗棠说:“我手头上的事情已经有些应付不过来了,大人要请一个人来专办团练。”
张亮基想了一圈说:“湘乡罗罗山如何?整个湖南,只有他办的团练还像那么回事。”
张亮基所说的罗罗山,是湘乡的理学名士罗泽南,号罗山,人称罗山先生。罗泽南命运坎坷,十九岁那年,他的母亲、祖父和兄嫂先后去世,在他二十九岁那年,长子、次子、三子接连死去。他科运更不佳,直到四十多岁,仍然只是个秀才。但他的学问却已远近闻名,在湘乡人人尊称“罗山先生”,京城的理学大师唐鉴,也对他赞口不绝。他开馆授徒十余年,除教以识字脱蒙、八股应试外,还教以静心养性、跳高越沟、练拳习棒等。上午讲学,下午操练,一时间学生云集。他的弟子王錱、李续宾、李续宜、蒋益澧、杨昌浚等在他的影响下都跟着他走出书院帮他编练团勇。
左宗棠对罗泽南十分了解,他认为,罗泽南的学问人品都无可挑惕,但要他出面办全省团练,则不合适,因为罗泽南只是一名秀才,资望不足,影响力不够。要把全省练勇的事统起来,德望浅了怕是镇不住。
“我向大人推荐一个人,再合适不过。”左宗棠说,“这个人也是湘乡人,与罗泽南是儿女亲家--白杨坪的曾涤生。”
左宗棠推荐的曾涤生,名国藩,涤生是他的号,长沙府湘乡县白杨坪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生,比左宗棠大一岁。他的功名仕途比左宗棠顺畅得多,21岁中秀才,28岁中进士点翰林,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并师从大学者唐鉴。留京师十年七迁,连升十级,一直做到礼部、吏部侍郎等职,37岁已是官至二品。去年丁母忧回乡守制。
张亮基说:“这一阵让长毛闹得头都大了,倒忘了曾侍郎,如果他肯出山再好不过。只是他是极重名教的人,正在守制,怕是不肯答应。”
左宗棠说:“曾涤生重名教,但更重功名,中丞可修书一封,讲明目前的情形,再奏明朝廷,命他为团练大臣,有皇上的诏旨在,不愁他不出山。”
张亮基连连点头,让左宗棠立即起草奏稿和信函。
以张亮基的名义奏请曾国藩为湖南团练大臣的折子因为事涉人事,所以上的是密折,密折只有皇帝本人可以启封先阅,视情况再交军机处或内阁办理。咸丰帝看到封印是湖南巡抚衙门,还以为是密参统兵大员,等打开折子,却是“为固湘防请设湖南团练大臣,恭折奏祈圣鉴事。”设团练大臣并不新鲜,此前咸丰帝已任命江西团练大臣两名。不过,等咸丰帝仔细看折子的下文,眉头不由皱起来。折子里说:“当今长毛四起,自广西而湖南,天下纷扰,举国不安。王师四出,奉命进剿;然疲于防堵追击,军力多所不到。若朝野不靖,地方不宁,此国之危兆也。唯迫于当今时局,特奏请先在湖南全省集中募团练勇,以内清四境,保地方安宁;外援国家经制之师军备之所不足,共御长毛。募练得法,即可自成一支劲旅。如若将来遇有重大战事,亦可奉旨另调,驰赴他省助剿,协同王师作战,以靖内乱,以立国威,早安君忧。今有前任礼部右侍郎曾国藩,值丁母忧在籍守制,为人豁达,尽忠王事,曾在朝遍署兵、吏、礼、刑、工等五部事,阅兵备,谙军事,祁请下诏夺情启用,带衔帮办湖南全省团练。伏讫皇上圣鉴。”
让咸丰帝皱眉头的是湖南要集中募团练勇。办团练向来是以乡族自办,最大不过是县办大团。以省为单位人数自然会不少,无异于国家经制之师外,多出一支数万人的营伍,这是历朝所不曾有过的。让他皱眉头的还有曾国藩这个人。说句真心话,咸丰帝不喜欢曾国藩这个人。在他看来,曾国藩在道光朝官运享通,靠的就是穆彰阿的提携。穆彰阿是先皇最信赖的权臣,当了二十余年的军机大臣。若不是穆彰阿误国,怎么会与洋人签定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闹得割地赔款,大伤国体。恨屋及乌,咸丰帝对曾国藩没有好感。一年前,咸丰登基,下诏求言,曾国藩连上《应诏陈言疏》、《议汰兵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皇帝胸无大略、崇尚虚文、刚愎自用,要不是重臣劝阻,当时就想杀了曾国藩,事过一年多,如今一想到曾国藩那尖锐的词句,心头就怒火直跳。
现在湖南巡抚推荐曾国藩出任团练大臣,从个人好恶来讲,咸丰帝一百个不乐意。但如今他是天子,社稷为重的道理他是清楚的,所以他要听听大臣们的意见。他将这份密折交下去让军机大臣们商议。当时的军机大臣共四位,首席军机大臣,人称首辅、首揆的是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祁雋藻,接下来的三位是分别是光禄寺卿、内阁学士穆荫,吏部左侍郎邵灿,最后一位是刚升刑部尚书的麟魁。回到隆宗门军机处值房,祁雋藻照例让大家发表意见。要论进军机的资历,穆荫仅次于祁雋藻,他说:“湖南的办法,不是办团练,简直是要练一支新军。涤生又是汉臣,汉人掌兵,非福。”
他说的是大实话。虽然大清立国已经二百余年,虽然一再标榜满汉一家,但对汉臣从来没当一家人来待。特别涉及到兵事问题上,更是慎之又慎。本朝汉人掌兵且立有大功的很少得以善终,吴三贵、耿精忠、尚可喜虽贵为三藩异姓王,结果是被剿;雍正朝西北大将军年羹尧深得雍正依重,并在平定噶尔丹叛乱上立有大功,也未逃过赐死的命运;这是众所周知的,至于其他一般汉官掌兵受到满臣攻击、皇帝猜疑的那就更多了。
邵灿在吏部任职多年,与曾国藩曾经同事过一段时间,他另有看法:“汉人掌兵非福,往往是他们确有跋扈不臣的野心。我与涤生共事有年,他是儒学大家,最重君臣之义,最讲忠君爱民,由他来带兵,实在没什么好担心的。”
穆荫说:“我要说的正是这一点,曾涤生是以文章闻名,带兵打仗非他所长。”
“清轩说的不错。”穆荫字清轩,所以祁雋藻如此称呼,“书生带兵,非其所长。自误事小,误国事大。梅谷,你说呢?”
梅谷是刑部尚书麟魁的字。他入军机最短,只有三个月,身份是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排名最后,与其他军机同行时,要先走一步去打帘子,所以又有“挑帘军机”的戏称。他这个“挑帘军机”恪守本份,照例,首辅不问,他从来不发表意见。现在首辅发问,他不能不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他的想法,恰恰与首辅的意见相反:“老宫保所言极是。不过,依我看来,书生带兵也有书生带兵的好处。”至于什么好处,他没再一一阐明。
祁雋藻说:“我的意见,先留中不发,看看情形再说如何?”
所谓留中不发,就是对所奏的事不说行也不说不行,十有八九这个折子就淹了。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同意见的各方都无话可说。
麟魁有些不甘心,他以为八旗绿营承平日久,战斗力大不如前,新练一军也未尝不可,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也许比国家经制之师更能打仗。他人微言轻,不便争执,但他又是个颇有主见的人,所以回到刑部衙门,谁也懒得理,一个人喝闷茶。
“大人下朝了?”随着问话声,人已经进来了,原来是督捕司的郎中肃顺。
麟魁不禁眼睛一亮,招呼说:“哦,是豫亭,快坐,喝茶。我正要找你呢。”
作为刑部尚书的麟魁,对肃顺这样客气,是大有原因的。肃顺真算得上是个奇人。他是宗室郑亲王乌尔恭阿的第六子,人称肃六,生得魁伟高大,眉目耸拔,不同凡俗,更奇的是记性极好,见人一面,终生能说出此人相貌。不过他从少年就荒唐,天天牵着一只恶狗在街上闲逛,惹是生非,以能诈人酒食而洋洋得意。对这样的人,大家避之犹恐不及。郑亲王的爵位,由他的异母同父哥哥端华承袭,对这位弟弟也是甚为不满,所以懒得管他。这样,肃顺一直到三十岁,仍然是个吃闲粮的闲散宗室。后来到刑部任职,却得到麟魁的欣赏,他也像换了个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当无赖的那段的经历,倒成全了他,因为京师五城赌坊妓馆无赖混混的情形他都门清,出了案子哪类人干的他都估摸个八九不离十,不到半年,五城兵马司各辖区内一出了案子,别的不急,先要急着请肃顺去喝酒,为的是尽快捕到凶犯。大家都对肃顺刮目相看,得了“勤敏冠其曹”的考语,一年后就升为刑部郎中。
肃顺本是八旗无赖出身,对只会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却很看不起,常说:“我们满人,全是糊涂蛋。”而对汉人却格外敬重,尤其是有才的汉人,他常说:“汉人小看不得,他们那支笔,实在厉害。”
两人熟不拘礼,肃顺开门见山:“大人回到衙门就愁眉不展,有什么烦心事,说出来看肃顺有无办法可想。”
麟魁说:“正要向老兄请教。”于是把湖南巡抚衙门的密折以及军机们的争执说与肃顺听。
“八旗绿营都是绣花枕头,那些武员们也就会些花拳绣腿,指望不得。湖南要练团练,就让他们练去。他们推荐曾侍郎,那就让曾侍郎当团练大臣。练成了,帮助朝廷收拾长毛有何不好?练不成,那朝廷也没多大损失,人家说得明白,饷械自筹,朝廷不花一钱银子,何乐而不为?”肃顺的主意明确的很。
“大家还有个顾虑,让汉人掌兵总是有些不放心。”麟魁说出大家的另一个担忧来。
“那是杞人忧天。”肃顺快人快语,“这就像女人,还没怀上孩子,先倒担忧起孩子将来不成器。满人不长出息,不用汉人用谁?不管他满人汉人,先剿灭了长毛再说。大人明天上朝,在皇上面前要力争,皇上年轻,喜欢敢说敢做的痛快人。”
这正合麟魁的脾气,不过他还有个担忧:“看首辅祁宫保的意思,是不赞成曾国藩出山。”
“不必管他。你要总是看别人脸色行事,那就谁也敢给你脸色看。你军机上行走是皇上给的,又不是他祁某人给的,何必瞻前顾后?”肃顺笑笑说,“再说,祁宫保是个老狐狸,他是不是真反对曾国藩出山,也难说的很。”
麟魁说:“和你说说事,胆子也大了。好,明天我就争上一争。”
新人报到,对规则和捷径一无所知,请各位大虾多多指导,如何让作品获得更多朋友的关注,有什么好经验请指教。希望得到纸书出版界的关注,916730397随时期待。
岳州失守的消息递到京师的时候,咸丰帝刚从圆明园回到紫禁城。满族自白山黑水间入主中原,习惯了冬天酷寒的天气,对关内明显偏高的温度有些吃不消,尤其是到了夏天,简直渡日如年。紫禁城,高墙深院,风流不畅,更如蒸笼。所以从康熙皇帝开始,就在京城西北三十余里的海淀一带,大修圆明园。此后又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一再扩建,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在园子里,有皇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军机处、六部、九卿都有值房,自然也有后宫嫔妃的宫苑。从康熙帝开始,每年三四月间就移驾圆明园,一直到十一二月间才回到紫禁城。
今年冬天冷得早,才是十一月中旬,已经是天寒地冻。咸丰帝在养心殿东暖阁召见军大臣,殿里已经点起了两个火盆,但依然冷得很。今天所议的事情有五六件,陕甘大旱,需要再拨赈灾银;北运河需要疏浚,也需要银子;为了防备长毛,湖北、江西都上奏要饷要粮。总之,议来议去最后都是离了银子不行的烦心事。
就在这时,咸丰帝的御前太监安德海擎着密折匣子进来了,递上来的正是岳州失守的消息。咸丰十分震怒,拍着龙案怒吼:“奴才,饭桶!没用的奴才!”
安德海奔过去,一面为他捶背,一面劝慰:“皇上息怒,皇上息怒。再大的事情也大不过皇上的龙体!”
咸丰帝气消了些,指指密折说:“他们把岳州丢了,必须严惩!必须严惩!”
十几天后,左宗棠看到了惩处湖广总督徐广缙等人的廷寄。他立即拿着廷寄去给张亮基看。张亮基没有看完,就脸色苍白,瘫坐在椅子上。这次朝廷处置十分严厉,巴陵知县胡方毂、参将阿克东阿、岳州知府廉昌立即问斩,湖北提督博勒恭武、湖广总督程矛采革职拿问,就连保住了长沙的张亮基,竟然也是降四级留用。虽然此次军事防务上岳州不归他负责,但毕竟他是湖南巡抚,湖南丢城失地,他这一省巡抚难辞其咎。
张亮基擦擦额头的虚汗,对左宗棠说:“让季公见笑了,我倒不是在意自己连降四级的处分,我惊讶的是朝廷对巴陵知县胡方毅的处置。胡方毅不过是名文弱书生,岳州城也并非是他主持防守,前线将领闻风而逃,守将也弃城而走,他就是留下来又有何益?他是最后逃走的,没想到也是斩立决。”
“朝廷是向天下表明态度,有谁弃城而逃,只有死路一条。”左宗棠一语中的。
“如果城池被破,不是被长毛杀死,就是被朝廷要脑袋,地方官没有活路了。”张亮基只吸冷气。
“要想活命,只有一条,那就是守住城池。”左宗棠说。
“要守住城池,谈何容易!这次长毛撤围长沙,是他们另有所图,主动放弃,如果他们一意攻下去,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张亮基醒悟自己这话有些否定了左宗棠的功劳,所以补救说:“幸亏有季公帮我守城,这下咱们都看清楚了,要是全指望八旗、绿营,十个长沙也没了。现在我担心的是,万一长毛突然杀到长沙,我拿什么来守长沙?如今湖南的兵大都调走了,鲍提督那三四千人,怕是到时候也会像岳州的守军,不战而溃。”
“这些天我也在考虑这件事情,八旗、绿营指望不得了。”左宗棠给八旗绿营来了个盖棺定论,“从前胡润之说八旗绿营已经不堪,我还有些不信,经长沙这几仗,我算看明白了,八旗绿营已经从骨子里烂掉了。”
左宗棠以为,一是坏在八旗绿营的世兵制,造就的是纸糊的兵丁。八旗绿营子弟,父子相承当兵为业,成年后即可随营习武,称为随军余丁,一旦营中出现空缺,便可补缺吃粮。绿营八旗一般不从外面募兵,只有余丁不足时才外募补充。世代为兵,养成了诸多兵痞习气,忠勇不足,刁滑有余。又因为兵饷太少,不足以养家糊口,不少兵丁要靠做点小买卖养家糊口,训练出操的日子也不过是应付公事,甚至雇街痞去抵数。一营之中,平时能够正常在营的,常常不足半数。二是朝廷的用兵制度也降低了官军的战斗力。朝廷为了防止领兵大将兵权独揽,尾大不掉,将军有用兵权,但却无调兵权,而是掌握在兵部手中,当然兵部也作不了主,实际在皇帝手中。到了打仗的时候,朝廷开始调兵,这营抽调五十人,那营抽调五十人,这样临时组织起来的营伍,兵与兵不相识,将与兵也不相熟,指挥起来自然不顺手,兵丁之间也缺乏互相照应。三是兵营恶习太深,最可恨的是败不相救。甲营出队接仗了,乙营却乐呵呵的看热闹,好像没事人似的。人家危在旦夕,他却坐壁上观。人家打了胜仗,又嫉妒的要命,唯恐人家得赏银得提升。
“八旗绿营可以说已经病入膏肓,大人要想守长沙,必须训练一支自己说了算的军队。”左宗棠说。
“训练一支自己的军队?”张亮基有些不解。
“对,要另起炉灶,训练一支能打仗的军队。”左宗棠并不正面回答,而是问张亮基,“大人以为,胡润之的黔勇如何?”
张亮基有些失望:“哦,季公原来是要我办团练。湖南各县办团练的不少,但抵用的实在没有多少。有的反而以势欺人,为害乡里,甚至暗通贼匪。”
左宗棠说:“大人说的不错,都是团练,胡润之的黔勇胜过官军,而湖南的团练却没大用处,这是什么原因?湖南的训练方法不行。现在是各县各乡自己办,费用要靠大家凑,大多没有饷,所以就没法坚持训练。而且因为散居乡间,根本起不了大作用,协助捕盗还说得过去,要指望他们与长毛作战,自然不成。”
张亮基问:“那季公的意思,应该怎么训练?”
“应该集中起来,结营扎寨,脱离乡间,吃粮拿饷,而且饷要厚过八旗绿营,使之能养家糊口,一心训练打仗。这样看似费银费粮,但训成一营是一营,比之县县乡乡都办而鲜有成效要省得多。”左宗棠说,“关键是大人拿银子养的团练,到时候唯大人马首是瞻,不必像个把月前,要向那些武员们陪着笑脸,请他们出兵。”
对苦守长沙的各种艰难,张亮基记忆犹新,尤其是武将们不听调遣,最令他头疼。所以对左宗棠的这个建议,他开始动心了。“不过,季公,那样花不少银子。”
“以每人月饷五两算,一万人一月需要五万两,一年需要五十多万两。”左宗棠帮张亮基算了一笔帐,“五十万两银子,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比如长沙这两个多月,朝廷五万大军,湖南连赏银加粮草,支出了有二十余万。还有一条,长毛之乱一年半载绝对不能了,朝廷很快就会要各省协饷,每年三五十万都有可能。那时候,湖南有万余人的团练需要支应,自然可以与朝廷讨价还价,这笔银子省了下来,训练湖南自己的团练,大人算算,合不合算?”
张亮基恍然大悟:“季高这么一说,湖南非要办团练不行了。这件事就交给季公办如何?”
左宗棠说:“我手头上的事情已经有些应付不过来了,大人要请一个人来专办团练。”
张亮基想了一圈说:“湘乡罗罗山如何?整个湖南,只有他办的团练还像那么回事。”
张亮基所说的罗罗山,是湘乡的理学名士罗泽南,号罗山,人称罗山先生。罗泽南命运坎坷,十九岁那年,他的母亲、祖父和兄嫂先后去世,在他二十九岁那年,长子、次子、三子接连死去。他科运更不佳,直到四十多岁,仍然只是个秀才。但他的学问却已远近闻名,在湘乡人人尊称“罗山先生”,京城的理学大师唐鉴,也对他赞口不绝。他开馆授徒十余年,除教以识字脱蒙、八股应试外,还教以静心养性、跳高越沟、练拳习棒等。上午讲学,下午操练,一时间学生云集。他的弟子王錱、李续宾、李续宜、蒋益澧、杨昌浚等在他的影响下都跟着他走出书院帮他编练团勇。
左宗棠对罗泽南十分了解,他认为,罗泽南的学问人品都无可挑惕,但要他出面办全省团练,则不合适,因为罗泽南只是一名秀才,资望不足,影响力不够。要把全省练勇的事统起来,德望浅了怕是镇不住。
“我向大人推荐一个人,再合适不过。”左宗棠说,“这个人也是湘乡人,与罗泽南是儿女亲家--白杨坪的曾涤生。”
左宗棠推荐的曾涤生,名国藩,涤生是他的号,长沙府湘乡县白杨坪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生,比左宗棠大一岁。他的功名仕途比左宗棠顺畅得多,21岁中秀才,28岁中进士点翰林,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并师从大学者唐鉴。留京师十年七迁,连升十级,一直做到礼部、吏部侍郎等职,37岁已是官至二品。去年丁母忧回乡守制。
张亮基说:“这一阵让长毛闹得头都大了,倒忘了曾侍郎,如果他肯出山再好不过。只是他是极重名教的人,正在守制,怕是不肯答应。”
左宗棠说:“曾涤生重名教,但更重功名,中丞可修书一封,讲明目前的情形,再奏明朝廷,命他为团练大臣,有皇上的诏旨在,不愁他不出山。”
张亮基连连点头,让左宗棠立即起草奏稿和信函。
以张亮基的名义奏请曾国藩为湖南团练大臣的折子因为事涉人事,所以上的是密折,密折只有皇帝本人可以启封先阅,视情况再交军机处或内阁办理。咸丰帝看到封印是湖南巡抚衙门,还以为是密参统兵大员,等打开折子,却是“为固湘防请设湖南团练大臣,恭折奏祈圣鉴事。”设团练大臣并不新鲜,此前咸丰帝已任命江西团练大臣两名。不过,等咸丰帝仔细看折子的下文,眉头不由皱起来。折子里说:“当今长毛四起,自广西而湖南,天下纷扰,举国不安。王师四出,奉命进剿;然疲于防堵追击,军力多所不到。若朝野不靖,地方不宁,此国之危兆也。唯迫于当今时局,特奏请先在湖南全省集中募团练勇,以内清四境,保地方安宁;外援国家经制之师军备之所不足,共御长毛。募练得法,即可自成一支劲旅。如若将来遇有重大战事,亦可奉旨另调,驰赴他省助剿,协同王师作战,以靖内乱,以立国威,早安君忧。今有前任礼部右侍郎曾国藩,值丁母忧在籍守制,为人豁达,尽忠王事,曾在朝遍署兵、吏、礼、刑、工等五部事,阅兵备,谙军事,祁请下诏夺情启用,带衔帮办湖南全省团练。伏讫皇上圣鉴。”
让咸丰帝皱眉头的是湖南要集中募团练勇。办团练向来是以乡族自办,最大不过是县办大团。以省为单位人数自然会不少,无异于国家经制之师外,多出一支数万人的营伍,这是历朝所不曾有过的。让他皱眉头的还有曾国藩这个人。说句真心话,咸丰帝不喜欢曾国藩这个人。在他看来,曾国藩在道光朝官运享通,靠的就是穆彰阿的提携。穆彰阿是先皇最信赖的权臣,当了二十余年的军机大臣。若不是穆彰阿误国,怎么会与洋人签定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闹得割地赔款,大伤国体。恨屋及乌,咸丰帝对曾国藩没有好感。一年前,咸丰登基,下诏求言,曾国藩连上《应诏陈言疏》、《议汰兵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皇帝胸无大略、崇尚虚文、刚愎自用,要不是重臣劝阻,当时就想杀了曾国藩,事过一年多,如今一想到曾国藩那尖锐的词句,心头就怒火直跳。
现在湖南巡抚推荐曾国藩出任团练大臣,从个人好恶来讲,咸丰帝一百个不乐意。但如今他是天子,社稷为重的道理他是清楚的,所以他要听听大臣们的意见。他将这份密折交下去让军机大臣们商议。当时的军机大臣共四位,首席军机大臣,人称首辅、首揆的是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祁雋藻,接下来的三位是分别是光禄寺卿、内阁学士穆荫,吏部左侍郎邵灿,最后一位是刚升刑部尚书的麟魁。回到隆宗门军机处值房,祁雋藻照例让大家发表意见。要论进军机的资历,穆荫仅次于祁雋藻,他说:“湖南的办法,不是办团练,简直是要练一支新军。涤生又是汉臣,汉人掌兵,非福。”
他说的是大实话。虽然大清立国已经二百余年,虽然一再标榜满汉一家,但对汉臣从来没当一家人来待。特别涉及到兵事问题上,更是慎之又慎。本朝汉人掌兵且立有大功的很少得以善终,吴三贵、耿精忠、尚可喜虽贵为三藩异姓王,结果是被剿;雍正朝西北大将军年羹尧深得雍正依重,并在平定噶尔丹叛乱上立有大功,也未逃过赐死的命运;这是众所周知的,至于其他一般汉官掌兵受到满臣攻击、皇帝猜疑的那就更多了。
邵灿在吏部任职多年,与曾国藩曾经同事过一段时间,他另有看法:“汉人掌兵非福,往往是他们确有跋扈不臣的野心。我与涤生共事有年,他是儒学大家,最重君臣之义,最讲忠君爱民,由他来带兵,实在没什么好担心的。”
穆荫说:“我要说的正是这一点,曾涤生是以文章闻名,带兵打仗非他所长。”
“清轩说的不错。”穆荫字清轩,所以祁雋藻如此称呼,“书生带兵,非其所长。自误事小,误国事大。梅谷,你说呢?”
梅谷是刑部尚书麟魁的字。他入军机最短,只有三个月,身份是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排名最后,与其他军机同行时,要先走一步去打帘子,所以又有“挑帘军机”的戏称。他这个“挑帘军机”恪守本份,照例,首辅不问,他从来不发表意见。现在首辅发问,他不能不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他的想法,恰恰与首辅的意见相反:“老宫保所言极是。不过,依我看来,书生带兵也有书生带兵的好处。”至于什么好处,他没再一一阐明。
祁雋藻说:“我的意见,先留中不发,看看情形再说如何?”
所谓留中不发,就是对所奏的事不说行也不说不行,十有八九这个折子就淹了。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同意见的各方都无话可说。
麟魁有些不甘心,他以为八旗绿营承平日久,战斗力大不如前,新练一军也未尝不可,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也许比国家经制之师更能打仗。他人微言轻,不便争执,但他又是个颇有主见的人,所以回到刑部衙门,谁也懒得理,一个人喝闷茶。
“大人下朝了?”随着问话声,人已经进来了,原来是督捕司的郎中肃顺。
麟魁不禁眼睛一亮,招呼说:“哦,是豫亭,快坐,喝茶。我正要找你呢。”
作为刑部尚书的麟魁,对肃顺这样客气,是大有原因的。肃顺真算得上是个奇人。他是宗室郑亲王乌尔恭阿的第六子,人称肃六,生得魁伟高大,眉目耸拔,不同凡俗,更奇的是记性极好,见人一面,终生能说出此人相貌。不过他从少年就荒唐,天天牵着一只恶狗在街上闲逛,惹是生非,以能诈人酒食而洋洋得意。对这样的人,大家避之犹恐不及。郑亲王的爵位,由他的异母同父哥哥端华承袭,对这位弟弟也是甚为不满,所以懒得管他。这样,肃顺一直到三十岁,仍然是个吃闲粮的闲散宗室。后来到刑部任职,却得到麟魁的欣赏,他也像换了个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当无赖的那段的经历,倒成全了他,因为京师五城赌坊妓馆无赖混混的情形他都门清,出了案子哪类人干的他都估摸个八九不离十,不到半年,五城兵马司各辖区内一出了案子,别的不急,先要急着请肃顺去喝酒,为的是尽快捕到凶犯。大家都对肃顺刮目相看,得了“勤敏冠其曹”的考语,一年后就升为刑部郎中。
肃顺本是八旗无赖出身,对只会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却很看不起,常说:“我们满人,全是糊涂蛋。”而对汉人却格外敬重,尤其是有才的汉人,他常说:“汉人小看不得,他们那支笔,实在厉害。”
两人熟不拘礼,肃顺开门见山:“大人回到衙门就愁眉不展,有什么烦心事,说出来看肃顺有无办法可想。”
麟魁说:“正要向老兄请教。”于是把湖南巡抚衙门的密折以及军机们的争执说与肃顺听。
“八旗绿营都是绣花枕头,那些武员们也就会些花拳绣腿,指望不得。湖南要练团练,就让他们练去。他们推荐曾侍郎,那就让曾侍郎当团练大臣。练成了,帮助朝廷收拾长毛有何不好?练不成,那朝廷也没多大损失,人家说得明白,饷械自筹,朝廷不花一钱银子,何乐而不为?”肃顺的主意明确的很。
“大家还有个顾虑,让汉人掌兵总是有些不放心。”麟魁说出大家的另一个担忧来。
“那是杞人忧天。”肃顺快人快语,“这就像女人,还没怀上孩子,先倒担忧起孩子将来不成器。满人不长出息,不用汉人用谁?不管他满人汉人,先剿灭了长毛再说。大人明天上朝,在皇上面前要力争,皇上年轻,喜欢敢说敢做的痛快人。”
这正合麟魁的脾气,不过他还有个担忧:“看首辅祁宫保的意思,是不赞成曾国藩出山。”
“不必管他。你要总是看别人脸色行事,那就谁也敢给你脸色看。你军机上行走是皇上给的,又不是他祁某人给的,何必瞻前顾后?”肃顺笑笑说,“再说,祁宫保是个老狐狸,他是不是真反对曾国藩出山,也难说的很。”
麟魁说:“和你说说事,胆子也大了。好,明天我就争上一争。”
新人报到,对规则和捷径一无所知,请各位大虾多多指导,如何让作品获得更多朋友的关注,有什么好经验请指教。希望得到纸书出版界的关注,916730397随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