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六十六章 迷茫
张老师越来越觉得,李铁山是很复杂的孩子,眼前的李铁山很坦诚,不仅乐意承认自己所为,而且乐意表白为什么做。大概没有孩子像他那样,对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度清醒的状态,干什么,为什么干,都毫不含糊。他做的虽然很荒唐,可是他解释得极富有逻辑性。在与老师的关系上,他一反既往,扮演与老师合作的形象,坦荡正派,承诺决不做损害同学和老师的坏事。可是,在背后,还有另一个李铁山——为老师完全无法把握的李铁山,他随时随地可以做出令老师非常惊诧的事。正如有的老师称的,李铁山完全是个“混世魔王”,根本不是学生。看起来,他是那样富有理性,说得很在理,而且爽快地应承老师的要求,其实,他一向是我行我素,按他铁的逻辑行事,何曾顾及对老师的承诺?
张老师觉得,李铁山在嘴巴上离他越近,在行为上离他越远。他有种预感,李铁山不久必会退学,他对教育的叛逆很快走向尽头。既然如此叛逆教育,那就离开学校算了。可是张老师最忌讳的是劝其退学,因为李铁山也有受教育的权利。他仍然认定学校是唯一正规的学习场所,不论李铁山怎样反对应试,都无法否定学校作为受教育的中心地位。“孩子不在学校受教育,能到哪里受教育呢?”
虽然如此,张老师还是暗暗地希望李铁山自愿退学。李铁山的存在确实对班级乃至学校产生严重影响,只要人离开学校,那些追随者就自行回到学业中来。不知为什么,李铁山也像对退学的话题忌讳提及。
“看来,我是注定无法影响李铁山,那么我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既然他注定不走应试之路,干嘛还呆在学校?难道是想跟学校作对吗?这孩子啊,我怎么想也想不通,他到底想干什么?只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渐行渐远,我是没有办法控制他的行为,他要想怎样弄我,都任由他的心眼儿。恰当地说,他是处于游离状态,想不上课即不到学校,根本不屑请假。在背后,他干了些什么事,我浑然不觉,他已经是绝对的自由者。老实说,任课老师早已不把他当学生,完不完成作业全由李铁山决定。”
老师想着李铁山,就很悲哀,既无法影响又担心出事,因为他随时可以做出荒唐事,让自己陷于困境。原来,总以教育者自居,认定是有点作为的班主任,在改造差生方面是有成绩的,不少孩子在他手里改变学业命运。有时,想到某个堕落的孩子,就因为遇到他而彻底改变学业与人生,就不由得感到骄傲,对自己说:“这可是硬邦邦的成绩呀!”不知道为什么,自从遇到李铁山后,他渐渐怀疑自己的成绩,甚至消沉地抱着虚无主义的看法,觉得他并非有什么功劳,堕落的孩子纵然没有受他的影响,沦入社会底层,也不一定就没有出息。
“这就像自己一样,要是当初没有考上师范,也许在另一条人生路上,早已发达也未可知,谁能把命运算死呢?是的,我确实使有的孩子改变生活态度,积极面对人生挑战,变得勤奋坚强,可是纵然我不启蒙,人生际遇也会启蒙他们走积极的人生之路,勤劳坚强不是底层百姓的普遍品质吗?难道教育培养过百姓的这些品质吗?我的教育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老师是喜欢跟生活较劲的人,随便什么必须弄透彻。以前,一切都清清楚楚,他与孩子们一道奔驰于应试的轨道上,可李铁山似乎颠覆这轨道,把他也掀到山沟。他不是雄心勃勃要改造李铁山么?为什么反倒受他的影响而动摇了自己的思想?我俩都走极端,我是最积极地看应试,他是最消极地看应试,本是希望我们向中庸之道靠拢,殊不知,他坚定不移,而我却向他的方向靠拢。“我可不是随便改变思想的人啦,何况,他不过一个荒唐的娃娃。”
“可是,李铁山决不是简单的叛逆者,虽然他的行为荒唐,可是思想却很有逻辑。我们确实训练出许多高分,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为什么高分孩子都‘泯然众人矣’?神圣的技能观念委实有问题,题海训练掏空精神的逻辑是不可辩驳的呀!我自以为是教育的功臣,实在有些虚妄,犹如铁山的行为方式有些虚妄。那些年,孩子考上学就争到铁饭碗,确实让我们感觉到高分带来的实惠,孩子虽然照样没有出息,可到底终身无忧。现在,不少孩子大学出来很迷茫,特别是缺乏社会经验的孩子,往往被社会随意抛弃。更叫我迷惘的是,纵然我发现教育毫无意义,却难以找到教育新的出路。
“可是,我能消极地逃避应试吗,像李铁山?学校允许吗?我们可是靠升学成绩而成为重点中学的呀!家长能允许吗?应试是改变命运的捷径,多少家长对孩子升学寄予厚望!关键在于,如果不搞应试教育,我们还有什么教育?小学的素质教育不是让孩子们越耍越懒了吗?他们哪里懂什么素质教育?如果孩子们都不练题,那么干什么呢?难道能像李铁山们一样,成天抱着课外书读吗?问题在于,就算大量阅读是素质教育,可周围的学校都搞题海战术,难道你能成天让孩子读课外书吗?就算学校改弦更张,要搞素质教育,社会能同意吗?社会可是唯分数是视的势利者呀!”
张老师陷入苦闷,执拗地挖掘题海训练的意义,与李铁山的思想斗争着,却找不到出路。发达国家的教育质量确实没有人能怀疑,而他们可是决不搞题海战术,难道我们就认识不到过难的技能训练毫无价值,我们的考试在难度上较劲确实是错误的?是的,就算认识到,这种教育不是在启蒙生命而是在制造蒙昧,却找不到新教育啊!不仅是政府的问题,我们的文化也很狭隘,能允许现代个性教育的存在吗?对李铁山们,我们的文化可视为死党啊!极少有教师能接纳李铁山,像我,只能算是特例,不是因为我真正接纳李铁山,不过是因为我企图改造李铁山,不能不笼络他而已。历史总是喜欢嘲弄人,为什么真理往往为叛逆者掌握?
我为什么对李铁山总怀着隐隐的畏惧?那是畏惧正义呀!他说的很有道理,我的教育确实有问题,不论他做的怎样荒唐,都无法驳倒他的理论。何况,他做的都是创新的大胆尝试,从未来发展看,也许不无益处啊!比如,打架斗殴,一般地讲,是荒唐的,可是对勇敢坚强个性的塑造,委实有意义呀!在他的逻辑里,打架是人生重要的历练,强悍的生命就是这样诞生的。至于大量阅读经典著作,正是发达国家教育的重要特点,无论如何也不错呀!为什么我驳斥李铁山总显得软弱无力?不是我的个性不够强大,而是我的理论不够强大。只要洞见分数教育的荒谬,我们的一切教育都站不住脚,我们就逃不出历史罪人的角色。
我唯一正确的举措是辞职。班主任当得太久,我真是该休息了。只要质疑教育,辞职就是必然的趋势。既然我无法改变教育,就只能远离错误的教育。
不论李铁山怎样承诺不损害班级,不威胁我的饭碗,只要按他的思想行事,就不能不干出匪夷所思的事情。他真是让我提心吊胆,忧惧的心理已铸成我的不幸,连睡觉也不踏实,惴惴不安里总创造噩梦。“我是多么希望铁山离开班级,让我安心睡个觉啊!”
过了一周,数学老师才偶然提起李铁山们放飞纸飞机的游戏,张老师惊骇得什么似的,不断地询问细节,仿佛是重大事故。他不断地叨念:“怎么我就不知道?谁都知道,就是班主任不知道……”他仿佛受骗上当,心头很难受,不得不叨念,就像做错事很懊悔的人,不断地叨念自己的错误。
不过,他已经没有教训李铁山的冲动,不论怎样匪夷所思,张老师都渐渐适应;要是他干出很寻常的事,那才叫他无法接受呢。监考老师报告,说是李铁山们上周周考拒考,他也觉得没有什么。这种事情,老师压根不想再与他们理论。可以想见,他们的逻辑是雄辩的,行为是决不怀好意的,可又决不隐讳,就像小偷把偷窃当真理一样坦率。
张老师是个生活极简单却追求精神丰富的人,如他常骄傲地说,生活于清贫的物质世界却登临崇高的精神天堂。可是现在,他一向认定的辉煌天堂,在李铁山的攻击下,轰然倒塌。他的思想在哭泣,灵魂游荡在废墟中,不知所归,仿佛漂泊者回到故乡,却发现故居一片残垣颓壁,家荡然无存。二十多年辛勤耕耘,原来不过是一片荒芜,杂草丛生,荆棘遍地,哪里有佳木鲜花?回首往事,人生如梦,苦苦追索的不过是荒诞。学生的爱戴是假象,家长的感激是虚假,分数的大厦是骗局,升考的成绩是虚妄,找不到活着的意义,生命是断线风筝,在一阵慌乱中栽倒地上,再也飞翔不起来。
他曾经努力培植个性的大树,道德的鲜花,可是题海淹没生活的每个角落,哪里有两者生存的土壤?天真的热情破灭,自私贪婪的现实逻辑推翻道德真理,娇生惯养的恶习拒绝个性的光临。一切品质都只能在实践中磨砺,可是班级不是袖珍社会,而是应试的堡垒;学校不是社会的实验田,而是难题驰骋的天地,哪来实践的空间?
看起来,张老师照样奔忙,可是孩子发现,声音失去往日的热情,仿佛那些话不再出自肺腑,而是出于脑子里编辑好的程序。细细地听,声音里透出一种颓唐之气,生龙活虎的语言哪里去了?手势少了,没了力量,原来那个浑身爆发出活力的老师,不知疲倦的老师,洋溢着爱的老师,哪里去了?
不过,张老师绝口不提自己的思想,原来如此亲近的老师,仿佛突然遥不可即。“怎么不像原来的老师?”大家都在心坎里询问。
张老师沉湎于从没有过的消沉,但又仿佛是抛却一切的恬静和淡远,充满睿智的成熟……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这是逃避心灵的时代。如果阅读还是严肃的行为,你就会在阅读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小说是把人们遗忘的东西拾起来,也许你能从这里拾起丢失的自我。
张老师觉得,李铁山在嘴巴上离他越近,在行为上离他越远。他有种预感,李铁山不久必会退学,他对教育的叛逆很快走向尽头。既然如此叛逆教育,那就离开学校算了。可是张老师最忌讳的是劝其退学,因为李铁山也有受教育的权利。他仍然认定学校是唯一正规的学习场所,不论李铁山怎样反对应试,都无法否定学校作为受教育的中心地位。“孩子不在学校受教育,能到哪里受教育呢?”
虽然如此,张老师还是暗暗地希望李铁山自愿退学。李铁山的存在确实对班级乃至学校产生严重影响,只要人离开学校,那些追随者就自行回到学业中来。不知为什么,李铁山也像对退学的话题忌讳提及。
“看来,我是注定无法影响李铁山,那么我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既然他注定不走应试之路,干嘛还呆在学校?难道是想跟学校作对吗?这孩子啊,我怎么想也想不通,他到底想干什么?只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渐行渐远,我是没有办法控制他的行为,他要想怎样弄我,都任由他的心眼儿。恰当地说,他是处于游离状态,想不上课即不到学校,根本不屑请假。在背后,他干了些什么事,我浑然不觉,他已经是绝对的自由者。老实说,任课老师早已不把他当学生,完不完成作业全由李铁山决定。”
老师想着李铁山,就很悲哀,既无法影响又担心出事,因为他随时可以做出荒唐事,让自己陷于困境。原来,总以教育者自居,认定是有点作为的班主任,在改造差生方面是有成绩的,不少孩子在他手里改变学业命运。有时,想到某个堕落的孩子,就因为遇到他而彻底改变学业与人生,就不由得感到骄傲,对自己说:“这可是硬邦邦的成绩呀!”不知道为什么,自从遇到李铁山后,他渐渐怀疑自己的成绩,甚至消沉地抱着虚无主义的看法,觉得他并非有什么功劳,堕落的孩子纵然没有受他的影响,沦入社会底层,也不一定就没有出息。
“这就像自己一样,要是当初没有考上师范,也许在另一条人生路上,早已发达也未可知,谁能把命运算死呢?是的,我确实使有的孩子改变生活态度,积极面对人生挑战,变得勤奋坚强,可是纵然我不启蒙,人生际遇也会启蒙他们走积极的人生之路,勤劳坚强不是底层百姓的普遍品质吗?难道教育培养过百姓的这些品质吗?我的教育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老师是喜欢跟生活较劲的人,随便什么必须弄透彻。以前,一切都清清楚楚,他与孩子们一道奔驰于应试的轨道上,可李铁山似乎颠覆这轨道,把他也掀到山沟。他不是雄心勃勃要改造李铁山么?为什么反倒受他的影响而动摇了自己的思想?我俩都走极端,我是最积极地看应试,他是最消极地看应试,本是希望我们向中庸之道靠拢,殊不知,他坚定不移,而我却向他的方向靠拢。“我可不是随便改变思想的人啦,何况,他不过一个荒唐的娃娃。”
“可是,李铁山决不是简单的叛逆者,虽然他的行为荒唐,可是思想却很有逻辑。我们确实训练出许多高分,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为什么高分孩子都‘泯然众人矣’?神圣的技能观念委实有问题,题海训练掏空精神的逻辑是不可辩驳的呀!我自以为是教育的功臣,实在有些虚妄,犹如铁山的行为方式有些虚妄。那些年,孩子考上学就争到铁饭碗,确实让我们感觉到高分带来的实惠,孩子虽然照样没有出息,可到底终身无忧。现在,不少孩子大学出来很迷茫,特别是缺乏社会经验的孩子,往往被社会随意抛弃。更叫我迷惘的是,纵然我发现教育毫无意义,却难以找到教育新的出路。
“可是,我能消极地逃避应试吗,像李铁山?学校允许吗?我们可是靠升学成绩而成为重点中学的呀!家长能允许吗?应试是改变命运的捷径,多少家长对孩子升学寄予厚望!关键在于,如果不搞应试教育,我们还有什么教育?小学的素质教育不是让孩子们越耍越懒了吗?他们哪里懂什么素质教育?如果孩子们都不练题,那么干什么呢?难道能像李铁山们一样,成天抱着课外书读吗?问题在于,就算大量阅读是素质教育,可周围的学校都搞题海战术,难道你能成天让孩子读课外书吗?就算学校改弦更张,要搞素质教育,社会能同意吗?社会可是唯分数是视的势利者呀!”
张老师陷入苦闷,执拗地挖掘题海训练的意义,与李铁山的思想斗争着,却找不到出路。发达国家的教育质量确实没有人能怀疑,而他们可是决不搞题海战术,难道我们就认识不到过难的技能训练毫无价值,我们的考试在难度上较劲确实是错误的?是的,就算认识到,这种教育不是在启蒙生命而是在制造蒙昧,却找不到新教育啊!不仅是政府的问题,我们的文化也很狭隘,能允许现代个性教育的存在吗?对李铁山们,我们的文化可视为死党啊!极少有教师能接纳李铁山,像我,只能算是特例,不是因为我真正接纳李铁山,不过是因为我企图改造李铁山,不能不笼络他而已。历史总是喜欢嘲弄人,为什么真理往往为叛逆者掌握?
我为什么对李铁山总怀着隐隐的畏惧?那是畏惧正义呀!他说的很有道理,我的教育确实有问题,不论他做的怎样荒唐,都无法驳倒他的理论。何况,他做的都是创新的大胆尝试,从未来发展看,也许不无益处啊!比如,打架斗殴,一般地讲,是荒唐的,可是对勇敢坚强个性的塑造,委实有意义呀!在他的逻辑里,打架是人生重要的历练,强悍的生命就是这样诞生的。至于大量阅读经典著作,正是发达国家教育的重要特点,无论如何也不错呀!为什么我驳斥李铁山总显得软弱无力?不是我的个性不够强大,而是我的理论不够强大。只要洞见分数教育的荒谬,我们的一切教育都站不住脚,我们就逃不出历史罪人的角色。
我唯一正确的举措是辞职。班主任当得太久,我真是该休息了。只要质疑教育,辞职就是必然的趋势。既然我无法改变教育,就只能远离错误的教育。
不论李铁山怎样承诺不损害班级,不威胁我的饭碗,只要按他的思想行事,就不能不干出匪夷所思的事情。他真是让我提心吊胆,忧惧的心理已铸成我的不幸,连睡觉也不踏实,惴惴不安里总创造噩梦。“我是多么希望铁山离开班级,让我安心睡个觉啊!”
过了一周,数学老师才偶然提起李铁山们放飞纸飞机的游戏,张老师惊骇得什么似的,不断地询问细节,仿佛是重大事故。他不断地叨念:“怎么我就不知道?谁都知道,就是班主任不知道……”他仿佛受骗上当,心头很难受,不得不叨念,就像做错事很懊悔的人,不断地叨念自己的错误。
不过,他已经没有教训李铁山的冲动,不论怎样匪夷所思,张老师都渐渐适应;要是他干出很寻常的事,那才叫他无法接受呢。监考老师报告,说是李铁山们上周周考拒考,他也觉得没有什么。这种事情,老师压根不想再与他们理论。可以想见,他们的逻辑是雄辩的,行为是决不怀好意的,可又决不隐讳,就像小偷把偷窃当真理一样坦率。
张老师是个生活极简单却追求精神丰富的人,如他常骄傲地说,生活于清贫的物质世界却登临崇高的精神天堂。可是现在,他一向认定的辉煌天堂,在李铁山的攻击下,轰然倒塌。他的思想在哭泣,灵魂游荡在废墟中,不知所归,仿佛漂泊者回到故乡,却发现故居一片残垣颓壁,家荡然无存。二十多年辛勤耕耘,原来不过是一片荒芜,杂草丛生,荆棘遍地,哪里有佳木鲜花?回首往事,人生如梦,苦苦追索的不过是荒诞。学生的爱戴是假象,家长的感激是虚假,分数的大厦是骗局,升考的成绩是虚妄,找不到活着的意义,生命是断线风筝,在一阵慌乱中栽倒地上,再也飞翔不起来。
他曾经努力培植个性的大树,道德的鲜花,可是题海淹没生活的每个角落,哪里有两者生存的土壤?天真的热情破灭,自私贪婪的现实逻辑推翻道德真理,娇生惯养的恶习拒绝个性的光临。一切品质都只能在实践中磨砺,可是班级不是袖珍社会,而是应试的堡垒;学校不是社会的实验田,而是难题驰骋的天地,哪来实践的空间?
看起来,张老师照样奔忙,可是孩子发现,声音失去往日的热情,仿佛那些话不再出自肺腑,而是出于脑子里编辑好的程序。细细地听,声音里透出一种颓唐之气,生龙活虎的语言哪里去了?手势少了,没了力量,原来那个浑身爆发出活力的老师,不知疲倦的老师,洋溢着爱的老师,哪里去了?
不过,张老师绝口不提自己的思想,原来如此亲近的老师,仿佛突然遥不可即。“怎么不像原来的老师?”大家都在心坎里询问。
张老师沉湎于从没有过的消沉,但又仿佛是抛却一切的恬静和淡远,充满睿智的成熟……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这是逃避心灵的时代。如果阅读还是严肃的行为,你就会在阅读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小说是把人们遗忘的东西拾起来,也许你能从这里拾起丢失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