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二十五章 治玉之道
李浦秋向学员们讲述了治玉与中华文化、历史、宗教之间的渊源与联系。因为丘长春是道教的,磨玉的工具及一些物品都与道教的法器相类似,而且玉器本身在中国远古的历史上就是属于通达天地之间的祭祀礼器,它最初的用途也是运用在祭天的仪式上的,所以李浦秋认为治玉的流派界定应该属于道教。
李浦秋从古代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地用玉的不同,以及丝绸之路开通后,各种玉种汇合后,人们对玉的认定上有宏观与狭义上的不同见解,而讲述玉的种类;他还从新石器时代磨玉的技法,讲述治玉人的精神品格,告诉大家不要看轻自己,因为治玉人的心智都是比玉石还要坚硬的,只有勤劳、勇敢、聪明的中华民族,才敢用辛勤的劳作与石一较高下,才有勇气用一生的时间去琢磨玉石,才有聪明的才智把玉石雕琢成器。
对于在传承玉文化历史内涵上的一些误解,李浦秋认为治玉人应该有传统的观念,中国的玉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现代人要学习和继承的是整个历史长河,而不应该只截取其中一部分,真正的传承是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文化精髓再跟现代的艺术观念相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而对于何谓有意义的价值观念,李浦秋说,要带有正确的意识去做玉,不要只是一种打工的心态,在帮老板完成效益的价值追求的同时,也帮助自己实现艺术价值的追求,你帮我完成我的追求,我帮你完成你的追求,共同追求的提升,才会得到最高的价值。
李浦秋向学员介绍了玉文化包含的三大学问:材料学、工艺学、鉴赏学。并从专业角度指导大家认识玉的概念,及如何辨识各种玉质的好坏,指出治玉人要认清现在商业化对玉概念错误的曲解,及一些行话的误读。如“老坑玻璃种”是台湾人之间的笑话,“老坑”是玉的矿,“玻璃种”是说翡翠的种,这笑话是说人老了还要当处男,这就成了“老坑玻璃种”了。李浦秋指出,这样的话说笑话可以,但不可以跟别人说这块料是“老坑玻璃种”,有些专业人士也把这话用在专业术语中就不正确了。对于现在某些从事玉器行销的从业人员的一些用语,李浦秋认为应该纠正过来,要传承治玉人传统的术语才对。比如翡翠上的“粉色”,行话就叫“春色”,加上了“紫色”就叫“茄春色”。翡翠一般的规律是有“春”,“绿”就会淡,行话中叫这种现象做“春吃彩”,“彩”就是指“绿”,因为如果有“彩”的话,“春”就变“青”了。同时“茄春”也不能像一般导购小姐所介绍的叫“紫罗兰”,否则就无法解释何谓“春吃彩”了。李浦秋说,“紫罗兰”是很不准确的形容词,是煽动性的形容词,专业人士不能这样说。而一些导购小姐把“玉”以硬度来划分为“软玉”跟“硬玉”也是不正确的。
接着,李浦秋教导学员怎样去分辨“和田玉”与“翡翠”的好坏,李浦秋认为成器后的翡翠要炫耀、要张扬,要刺激人的眼球;而“和田玉”追求的是内敛、含蓄。“玉不琢,不成器。”李浦秋说,“玉不雕琢它,它就是一块石头,只有人为地去创作它、雕琢它,把你的灵魂、思想赋予它,那它就再也不是一块石头了,实际这‘器’就是‘人文’。”最后他总结道:“何谓‘好玉’?就是:不干、不涩、不裂、细腻、无贼亮之光,莹而无瑕者,美玉也。”
李浦秋一向是个很守时的人,接近尾声时,他一边给学员们上课,一边看手表,他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就停下来了,因为跟高会长约好了要接受电视台的采访,他不希望迟到,要一大群人等他一个,他会内疚的。
李凡告诉他电视台的车过十分钟就会到,请他休息一会儿,李浦秋回到自己独立的工作室时,李凡把一张邀请函交给他,“这是全国工商联金银珠宝业商会举办的成立玉石专业委员会的邀请函,想邀请您到广东的平洲参加会议。”
“我不是说过不参加有关玉器类评选的会议的吗?”
“这个会议不是评选类的,是要在平洲成立一个属于全国所有从事玉石专业人员的委员会,我想这对于在全国推动玉文化教育是大有帮助的。”
“哦,我考虑一下。”李浦秋坐在椅子上点点头,没有再说话,他对这些会议还是不太接受。
李凡还想说什么,但看到父亲已经有些疲累了,他就没有说下去,静静地走出了工作室,随手关上了门,让李浦秋休息一会儿。
李凡本想劝说父亲参加这次会议的,但他还是打住了,因为他知道父亲的个性较清高,他不愿意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李凡的人生经历告诉他,人活在这世上难免落俗,有时众乐也有其乐,但他不想勉强父亲,毕竟父亲有他的原则,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这在当今的世上是非常难得的,李凡尊重他的一切决定。
过了不久,电视台的车子来接李浦秋了,全国工商联金银珠宝业商会的副会长高扬诚也一起过来接他,他也是采访对象之一,上车后,来接他们的电视台助理把一份录影的文字稿件交给李浦秋,请他看看有没有需要再修改的,李浦秋接下来,打开一看,前面写着:
第十八期《李浦秋----读玉术》导语
旁白:玉在山而木润,玉韫石而山辉。中国人敬玉、爱玉、赞玉、戴玉,而很少人能读懂玉。北方有君子,琢玉五十四载,修身如玉。本期节目将带你走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浦秋的琢玉人生。
旁白:石之美者,何为玉中极品?
李浦秋:“青如生蟹,黄如蒸栗,白如割脂,碧如翠羽,墨如漆黑,得其一种上品,价值连城。”
旁白:玉石成器,如何切磋琢磨?
李浦秋:“今后你看一块玉像什么,你就做什么。”
旁白:人玉合一,问玉可知我心?
李浦秋: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
我本不认你,你却认得我。
我离不得你,你却离得我。
你我百年后,有你没了我。
……
李浦秋仔细翻看着文稿,基本上跟他之前和主持人商谈过的内容一致,他修改了几句运用不当的术语,就把文稿交给助理,请他转告主持人,稍后录影时请她要注意纠正过来。
高扬诚看到李浦秋的正事办完了,他就问了,“李老啊,您看到我们商会发给您的邀请函了吗?”
“我知道。”李浦秋笑着调侃他,“你们商会年中发不少邀请函过来。”
“这次不一样,您老一定要参加!”
“我这把老骨头还有什么用?你们商会的号召力那么强,有我没我一个样!我去瞎掺和什么?”
“这次是我们所有从业人员的专业委员会成立,您老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我们这个行业的老大哥,您不出来亮亮相,咱们能称得上是专业委员会嘛?这不开玩笑嘛?”
“咱们这玉石界那么多的能人异士,前辈后辈的一大堆,什么时候轮到我说话了?你也知道我不爱凑热闹的,我喜欢静,怕到人多的地方去应酬。您还是找别人吧!”
“您老别推辞了!咱们这行业的领头军全都参加,宋老、顾老、还有曹博士,他们全都去。今早上咱们会长知道我和您老一起参加录影,就特别请我务必邀您参加,您老不是一直在致力推动中国玉文化的传承吗?正好咱们去南方走走,现在咱们这个行业啊!是家大业大,但真正懂玉、懂玉文化的不多,您老的责任重大啊!”
李浦秋没有再说话了,高扬诚的话深深地触动着他的心,他的脑海中闪过他两位师傅的音容,老一辈琢玉人的辛劳与他们对玉的无限热爱,尊崇,令他觉得自己肩上的胆子非常沉重。他知道在中国的南方有一块玉石的处女地,那里的新生力量在迅猛发展,从业人员众多,生产能力强大,销售网路遍及世界各地华人生活区域,但这块新领空中同时充斥着许多对玉文化的不了解,文化的断层,导致玉器品种的单一、重复,没有文化内涵的玉器大量地在批量生产着,从而导致玉石的大量浪费、流失,也导致玉石价格的不断攀升,赌石之风日盛,李浦秋一直忧心忡忡。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李浦秋从古代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地用玉的不同,以及丝绸之路开通后,各种玉种汇合后,人们对玉的认定上有宏观与狭义上的不同见解,而讲述玉的种类;他还从新石器时代磨玉的技法,讲述治玉人的精神品格,告诉大家不要看轻自己,因为治玉人的心智都是比玉石还要坚硬的,只有勤劳、勇敢、聪明的中华民族,才敢用辛勤的劳作与石一较高下,才有勇气用一生的时间去琢磨玉石,才有聪明的才智把玉石雕琢成器。
对于在传承玉文化历史内涵上的一些误解,李浦秋认为治玉人应该有传统的观念,中国的玉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现代人要学习和继承的是整个历史长河,而不应该只截取其中一部分,真正的传承是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文化精髓再跟现代的艺术观念相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而对于何谓有意义的价值观念,李浦秋说,要带有正确的意识去做玉,不要只是一种打工的心态,在帮老板完成效益的价值追求的同时,也帮助自己实现艺术价值的追求,你帮我完成我的追求,我帮你完成你的追求,共同追求的提升,才会得到最高的价值。
李浦秋向学员介绍了玉文化包含的三大学问:材料学、工艺学、鉴赏学。并从专业角度指导大家认识玉的概念,及如何辨识各种玉质的好坏,指出治玉人要认清现在商业化对玉概念错误的曲解,及一些行话的误读。如“老坑玻璃种”是台湾人之间的笑话,“老坑”是玉的矿,“玻璃种”是说翡翠的种,这笑话是说人老了还要当处男,这就成了“老坑玻璃种”了。李浦秋指出,这样的话说笑话可以,但不可以跟别人说这块料是“老坑玻璃种”,有些专业人士也把这话用在专业术语中就不正确了。对于现在某些从事玉器行销的从业人员的一些用语,李浦秋认为应该纠正过来,要传承治玉人传统的术语才对。比如翡翠上的“粉色”,行话就叫“春色”,加上了“紫色”就叫“茄春色”。翡翠一般的规律是有“春”,“绿”就会淡,行话中叫这种现象做“春吃彩”,“彩”就是指“绿”,因为如果有“彩”的话,“春”就变“青”了。同时“茄春”也不能像一般导购小姐所介绍的叫“紫罗兰”,否则就无法解释何谓“春吃彩”了。李浦秋说,“紫罗兰”是很不准确的形容词,是煽动性的形容词,专业人士不能这样说。而一些导购小姐把“玉”以硬度来划分为“软玉”跟“硬玉”也是不正确的。
接着,李浦秋教导学员怎样去分辨“和田玉”与“翡翠”的好坏,李浦秋认为成器后的翡翠要炫耀、要张扬,要刺激人的眼球;而“和田玉”追求的是内敛、含蓄。“玉不琢,不成器。”李浦秋说,“玉不雕琢它,它就是一块石头,只有人为地去创作它、雕琢它,把你的灵魂、思想赋予它,那它就再也不是一块石头了,实际这‘器’就是‘人文’。”最后他总结道:“何谓‘好玉’?就是:不干、不涩、不裂、细腻、无贼亮之光,莹而无瑕者,美玉也。”
李浦秋一向是个很守时的人,接近尾声时,他一边给学员们上课,一边看手表,他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就停下来了,因为跟高会长约好了要接受电视台的采访,他不希望迟到,要一大群人等他一个,他会内疚的。
李凡告诉他电视台的车过十分钟就会到,请他休息一会儿,李浦秋回到自己独立的工作室时,李凡把一张邀请函交给他,“这是全国工商联金银珠宝业商会举办的成立玉石专业委员会的邀请函,想邀请您到广东的平洲参加会议。”
“我不是说过不参加有关玉器类评选的会议的吗?”
“这个会议不是评选类的,是要在平洲成立一个属于全国所有从事玉石专业人员的委员会,我想这对于在全国推动玉文化教育是大有帮助的。”
“哦,我考虑一下。”李浦秋坐在椅子上点点头,没有再说话,他对这些会议还是不太接受。
李凡还想说什么,但看到父亲已经有些疲累了,他就没有说下去,静静地走出了工作室,随手关上了门,让李浦秋休息一会儿。
李凡本想劝说父亲参加这次会议的,但他还是打住了,因为他知道父亲的个性较清高,他不愿意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李凡的人生经历告诉他,人活在这世上难免落俗,有时众乐也有其乐,但他不想勉强父亲,毕竟父亲有他的原则,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这在当今的世上是非常难得的,李凡尊重他的一切决定。
过了不久,电视台的车子来接李浦秋了,全国工商联金银珠宝业商会的副会长高扬诚也一起过来接他,他也是采访对象之一,上车后,来接他们的电视台助理把一份录影的文字稿件交给李浦秋,请他看看有没有需要再修改的,李浦秋接下来,打开一看,前面写着:
第十八期《李浦秋----读玉术》导语
旁白:玉在山而木润,玉韫石而山辉。中国人敬玉、爱玉、赞玉、戴玉,而很少人能读懂玉。北方有君子,琢玉五十四载,修身如玉。本期节目将带你走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浦秋的琢玉人生。
旁白:石之美者,何为玉中极品?
李浦秋:“青如生蟹,黄如蒸栗,白如割脂,碧如翠羽,墨如漆黑,得其一种上品,价值连城。”
旁白:玉石成器,如何切磋琢磨?
李浦秋:“今后你看一块玉像什么,你就做什么。”
旁白:人玉合一,问玉可知我心?
李浦秋: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
我本不认你,你却认得我。
我离不得你,你却离得我。
你我百年后,有你没了我。
……
李浦秋仔细翻看着文稿,基本上跟他之前和主持人商谈过的内容一致,他修改了几句运用不当的术语,就把文稿交给助理,请他转告主持人,稍后录影时请她要注意纠正过来。
高扬诚看到李浦秋的正事办完了,他就问了,“李老啊,您看到我们商会发给您的邀请函了吗?”
“我知道。”李浦秋笑着调侃他,“你们商会年中发不少邀请函过来。”
“这次不一样,您老一定要参加!”
“我这把老骨头还有什么用?你们商会的号召力那么强,有我没我一个样!我去瞎掺和什么?”
“这次是我们所有从业人员的专业委员会成立,您老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我们这个行业的老大哥,您不出来亮亮相,咱们能称得上是专业委员会嘛?这不开玩笑嘛?”
“咱们这玉石界那么多的能人异士,前辈后辈的一大堆,什么时候轮到我说话了?你也知道我不爱凑热闹的,我喜欢静,怕到人多的地方去应酬。您还是找别人吧!”
“您老别推辞了!咱们这行业的领头军全都参加,宋老、顾老、还有曹博士,他们全都去。今早上咱们会长知道我和您老一起参加录影,就特别请我务必邀您参加,您老不是一直在致力推动中国玉文化的传承吗?正好咱们去南方走走,现在咱们这个行业啊!是家大业大,但真正懂玉、懂玉文化的不多,您老的责任重大啊!”
李浦秋没有再说话了,高扬诚的话深深地触动着他的心,他的脑海中闪过他两位师傅的音容,老一辈琢玉人的辛劳与他们对玉的无限热爱,尊崇,令他觉得自己肩上的胆子非常沉重。他知道在中国的南方有一块玉石的处女地,那里的新生力量在迅猛发展,从业人员众多,生产能力强大,销售网路遍及世界各地华人生活区域,但这块新领空中同时充斥着许多对玉文化的不了解,文化的断层,导致玉器品种的单一、重复,没有文化内涵的玉器大量地在批量生产着,从而导致玉石的大量浪费、流失,也导致玉石价格的不断攀升,赌石之风日盛,李浦秋一直忧心忡忡。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