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二十三章 待玉之道
回到周庄已是中午时分,正值工作室的伙房准备开饭之际,新来的学员在教室那边张罗着饭菜,还有一些旧的学徒在工作室里磨玉的磨玉,画活的画活,李浦秋像往常一样走到工作室,照看着每个徒弟手头的活。
李浦秋在正专心画活的王通身边看了一下就说了:“你看这就比昨天好多了,躯干已经拉开了,但是头小了。行七坐五盘三半。这盘你量量几个了?我怎么瞧过了?”
王通一量,不好意思地说:“四个。”
“四个就过了!”
王通不好意思地挠着头。
“先放下!先放下!”李浦秋拍拍王通的肩膀安慰说,“先去吃饭,下午休息一会儿,回来再慢慢琢磨琢磨,看怎样改过来。心要静!不要急吖!”
李浦秋转了一圈后就招呼还在赶活的徒弟们去吃饭了,“大家都别干了,先去吃饭。人是铁,饭是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吃饭怎么干活呢?呵呵!”李浦秋满眼的宠爱。
李浦秋对徒弟就像是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把自己的一身手艺倾囊相授,而且对他们的饮食起居都很照顾,平日里大家都混在一起聊天、开玩笑,所以这些徒弟们跟他的感情都很亲厚,不仅是工作上的疑问,就连生活上、心理上的难题都会拿出来跟李浦秋探讨。
工作室的伙食还不错,通常是四菜一汤,有荤有素。李浦秋跟大伙一起吃着饭,之前开的班还有一些优秀的学员留下了,今年新招的学员刚好也来了,工作室里挤满了人,李浦秋看着一个个年轻热情的笑脸,由心里笑出来。唉!这些年轻人中,如果将来能有一个真正琢磨成材、成家的话,那就是他毕生最大的安慰了。
吃完饭,各自休息了一会儿。下午,旧的徒弟各自回工作室继续干活,新来的学员就聚集在教室上课。
上课时,李浦秋在黑板上写上:大地的舍利——玉。李浦秋向大家讲述什么是舍利,然后告诉大家:大地就是我们的地球。地球在形成之初都是石头,在宇宙间不断的滚动,经过水不断的冲刷,和大地的风化,石头就开始分化了,分化得越来越细,越来越细,就变成沙子,再细就变成泥土了。可以理解为石头是地球的骨头,撑着地球的形的就是石头。李浦秋用手比划着说:“那玉是什么?就是石头。玉是人类文化活动在万年前,甚至超过一万多年的那个时候,就是新石器时期的中后叶,人们已经对这种石头有相当的认知了。从石头里把它分离出来,说这种石头叫‘玉’,这不是石头了。明白这道理吗?这就是咱们做的‘玉’。你看大地的骨头是石头,石头精华的东西人把它分离出来叫做‘玉’,所以我说‘玉是大地的舍利。’就是这么个概念来的。”
李浦秋停顿了一下,希望学员们能消化消化一下他的话,然后他继续说:“我希望大家也能接受这个观念:‘玉是大地的舍利。’站在这个立场、这个角度去看玉、去用玉、去雕琢玉、去琢磨玉,那当然你的感情、心情是不一样的。不懂这个道理,不接触这个观点,你就觉得它无非就是块石头,你在琢磨起来,你的感情又是不一样了,所以我希望大家站在这个立足点,来开始琢磨自己的专业,这就有意思了!”
说到这里,李浦秋交叠着臂膀,一脸严肃地说:“这是咱们的开场白,我希望大家能听进出。”
李浦秋说到,有这种观念与没有这种观念是两种不同的结果。换句话说,一块原料摆在这了,上面画着个什么,要做造型了。两种结果:一个是把要造的型做出来,把所有余料磨成面,随着水冲走了;第二个是想办法能成块的,无论大的、小的都尽量让它成块状的留下来,这是一块原料的余料、下脚料。这就是两种概念的延伸,一个是把它当成石头,有什么的?我只要把要做的活做出来就好了,余料就把它磨成粉末,让水冲走,一点都不可惜;另一种概念是把它当成是大地的舍利,这是一种好东西,相当于是佛家的舍利,能把它整个留下来就整个留下来,这是要讲技术的。李浦秋说:“你想要这三角盘,那谈何容易啊?这够不着,那也够不着,大工具够不着,小工具也够不着,我们做玉的要想尽一切办法才能把它掏出来。所以观念不同,你的认知就不同,你对玉的态度就不同。”
接着李浦秋告诉学员们他师傅王树森断小指的故事,“王树森就是死了化成骷髅骨头,我们也认得他,因为他的左手小指是折断了的。我们以前磨玉是蹬水凳的,脚是踩在两块板上的,我们管那叫‘踩板’,那时候师傅惩罚徒弟,父亲打儿子,那就叫‘解踩板’,就是把踩板解下来,脱了裤子趴在凳子上被打。为什么要这样打呢,就是要痛!不这样打记不住。为什么要惩罚王树森呢?这有个故事。”
李浦秋说,王树森的父亲那时候每天早上都会去锻炼,耍大石锁,练得胳膊很粗壮。王树森刚十二岁那年,这天他父亲刚要出门,这时有人敲门了,原来是个美国人,他会说几句中国话,这老外拿着块翡翠疙瘩,说要琢个镂空的花戒面,问要多少钱,王树森的父亲说要三块大洋,洋人同意了,当时就交了钱,王树森的父亲叫他晚上来取,然后把那翡翠放在盖碗里,用盖子盖好,就出去锻炼身体了。一玩玩一天,他喜欢晚上做活,等到他晚上回来吃完饭,王树森就乐呵呵的拿着一块绿疙瘩,问他父亲,“爸这一大戒面值多少钱?”王树森的父亲一看,说这值六块钱。转念一想,就问:这六块钱的玉疙瘩哪来的?王树森笑着说:就早上老外送过来的那块。气得他爸脸刷的就白了,客人留这做的东西,你怎么给磨成戒面呢?糟糕了!人家一会儿来取怎么办呢?谁让你动的你就动?王树森解释不清楚,只会说,“这,这值六块钱呢?”他爸就说:“解踩板!”没有办法王树森只好给解踩板,他爸就气得一边骂:“我让你磨!”一边“啪”的打下去了。打下去,王树森的手自然护着,一护结果小指就断了。疼着,他一边哭着一边手哆嗦着掀开盖碗,从里面拿出一个花戒面,问:“爸您看这个是不是他要的?”他爸一看,一个花戒面镂空的,就是那东西,拿那玉疙瘩一比划,就是从那里头掏的,他爸一下子就觉得这回打冤了,打冤了就打冤了,那个时候也没有当爹的跟儿子道歉的。三块大洋的手续费拿到手了,还留着这么一块值六块钱大洋的玉疙瘩。
李浦秋说:“我讲这个故事就是:手艺人有两种做法,真要放到柜上让他父亲做也会这样做,但让那些先生、师兄们做,他们就肯定会尽情地掏啊,研啊,掏薄了再镂空。三块大洋是赚到了,但全磨没了。王树森做就能把它挖出来,留下六块大洋,这个东西还整好,这是要讲技术的。我觉得从他那么小就知道能下来的整料,不能磨碎,这个是做玉的很关键的事。”
接着李浦秋还把举出一个对玉没有意识的,把整块余料磨碎的事讲出来和大家分享,最后他说到:“说到这余料值不值得留,我觉得从意识上,任何都值得留。你的意识要正确。我今天开课用这个做开场白,就是希望大家一开始就培养正确对待‘玉’的意识。今后到你创作的时候,你也不要轻易的舍掉它一块,这是和其它行业不同的地方。”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李浦秋在正专心画活的王通身边看了一下就说了:“你看这就比昨天好多了,躯干已经拉开了,但是头小了。行七坐五盘三半。这盘你量量几个了?我怎么瞧过了?”
王通一量,不好意思地说:“四个。”
“四个就过了!”
王通不好意思地挠着头。
“先放下!先放下!”李浦秋拍拍王通的肩膀安慰说,“先去吃饭,下午休息一会儿,回来再慢慢琢磨琢磨,看怎样改过来。心要静!不要急吖!”
李浦秋转了一圈后就招呼还在赶活的徒弟们去吃饭了,“大家都别干了,先去吃饭。人是铁,饭是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吃饭怎么干活呢?呵呵!”李浦秋满眼的宠爱。
李浦秋对徒弟就像是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把自己的一身手艺倾囊相授,而且对他们的饮食起居都很照顾,平日里大家都混在一起聊天、开玩笑,所以这些徒弟们跟他的感情都很亲厚,不仅是工作上的疑问,就连生活上、心理上的难题都会拿出来跟李浦秋探讨。
工作室的伙食还不错,通常是四菜一汤,有荤有素。李浦秋跟大伙一起吃着饭,之前开的班还有一些优秀的学员留下了,今年新招的学员刚好也来了,工作室里挤满了人,李浦秋看着一个个年轻热情的笑脸,由心里笑出来。唉!这些年轻人中,如果将来能有一个真正琢磨成材、成家的话,那就是他毕生最大的安慰了。
吃完饭,各自休息了一会儿。下午,旧的徒弟各自回工作室继续干活,新来的学员就聚集在教室上课。
上课时,李浦秋在黑板上写上:大地的舍利——玉。李浦秋向大家讲述什么是舍利,然后告诉大家:大地就是我们的地球。地球在形成之初都是石头,在宇宙间不断的滚动,经过水不断的冲刷,和大地的风化,石头就开始分化了,分化得越来越细,越来越细,就变成沙子,再细就变成泥土了。可以理解为石头是地球的骨头,撑着地球的形的就是石头。李浦秋用手比划着说:“那玉是什么?就是石头。玉是人类文化活动在万年前,甚至超过一万多年的那个时候,就是新石器时期的中后叶,人们已经对这种石头有相当的认知了。从石头里把它分离出来,说这种石头叫‘玉’,这不是石头了。明白这道理吗?这就是咱们做的‘玉’。你看大地的骨头是石头,石头精华的东西人把它分离出来叫做‘玉’,所以我说‘玉是大地的舍利。’就是这么个概念来的。”
李浦秋停顿了一下,希望学员们能消化消化一下他的话,然后他继续说:“我希望大家也能接受这个观念:‘玉是大地的舍利。’站在这个立场、这个角度去看玉、去用玉、去雕琢玉、去琢磨玉,那当然你的感情、心情是不一样的。不懂这个道理,不接触这个观点,你就觉得它无非就是块石头,你在琢磨起来,你的感情又是不一样了,所以我希望大家站在这个立足点,来开始琢磨自己的专业,这就有意思了!”
说到这里,李浦秋交叠着臂膀,一脸严肃地说:“这是咱们的开场白,我希望大家能听进出。”
李浦秋说到,有这种观念与没有这种观念是两种不同的结果。换句话说,一块原料摆在这了,上面画着个什么,要做造型了。两种结果:一个是把要造的型做出来,把所有余料磨成面,随着水冲走了;第二个是想办法能成块的,无论大的、小的都尽量让它成块状的留下来,这是一块原料的余料、下脚料。这就是两种概念的延伸,一个是把它当成石头,有什么的?我只要把要做的活做出来就好了,余料就把它磨成粉末,让水冲走,一点都不可惜;另一种概念是把它当成是大地的舍利,这是一种好东西,相当于是佛家的舍利,能把它整个留下来就整个留下来,这是要讲技术的。李浦秋说:“你想要这三角盘,那谈何容易啊?这够不着,那也够不着,大工具够不着,小工具也够不着,我们做玉的要想尽一切办法才能把它掏出来。所以观念不同,你的认知就不同,你对玉的态度就不同。”
接着李浦秋告诉学员们他师傅王树森断小指的故事,“王树森就是死了化成骷髅骨头,我们也认得他,因为他的左手小指是折断了的。我们以前磨玉是蹬水凳的,脚是踩在两块板上的,我们管那叫‘踩板’,那时候师傅惩罚徒弟,父亲打儿子,那就叫‘解踩板’,就是把踩板解下来,脱了裤子趴在凳子上被打。为什么要这样打呢,就是要痛!不这样打记不住。为什么要惩罚王树森呢?这有个故事。”
李浦秋说,王树森的父亲那时候每天早上都会去锻炼,耍大石锁,练得胳膊很粗壮。王树森刚十二岁那年,这天他父亲刚要出门,这时有人敲门了,原来是个美国人,他会说几句中国话,这老外拿着块翡翠疙瘩,说要琢个镂空的花戒面,问要多少钱,王树森的父亲说要三块大洋,洋人同意了,当时就交了钱,王树森的父亲叫他晚上来取,然后把那翡翠放在盖碗里,用盖子盖好,就出去锻炼身体了。一玩玩一天,他喜欢晚上做活,等到他晚上回来吃完饭,王树森就乐呵呵的拿着一块绿疙瘩,问他父亲,“爸这一大戒面值多少钱?”王树森的父亲一看,说这值六块钱。转念一想,就问:这六块钱的玉疙瘩哪来的?王树森笑着说:就早上老外送过来的那块。气得他爸脸刷的就白了,客人留这做的东西,你怎么给磨成戒面呢?糟糕了!人家一会儿来取怎么办呢?谁让你动的你就动?王树森解释不清楚,只会说,“这,这值六块钱呢?”他爸就说:“解踩板!”没有办法王树森只好给解踩板,他爸就气得一边骂:“我让你磨!”一边“啪”的打下去了。打下去,王树森的手自然护着,一护结果小指就断了。疼着,他一边哭着一边手哆嗦着掀开盖碗,从里面拿出一个花戒面,问:“爸您看这个是不是他要的?”他爸一看,一个花戒面镂空的,就是那东西,拿那玉疙瘩一比划,就是从那里头掏的,他爸一下子就觉得这回打冤了,打冤了就打冤了,那个时候也没有当爹的跟儿子道歉的。三块大洋的手续费拿到手了,还留着这么一块值六块钱大洋的玉疙瘩。
李浦秋说:“我讲这个故事就是:手艺人有两种做法,真要放到柜上让他父亲做也会这样做,但让那些先生、师兄们做,他们就肯定会尽情地掏啊,研啊,掏薄了再镂空。三块大洋是赚到了,但全磨没了。王树森做就能把它挖出来,留下六块大洋,这个东西还整好,这是要讲技术的。我觉得从他那么小就知道能下来的整料,不能磨碎,这个是做玉的很关键的事。”
接着李浦秋还把举出一个对玉没有意识的,把整块余料磨碎的事讲出来和大家分享,最后他说到:“说到这余料值不值得留,我觉得从意识上,任何都值得留。你的意识要正确。我今天开课用这个做开场白,就是希望大家一开始就培养正确对待‘玉’的意识。今后到你创作的时候,你也不要轻易的舍掉它一块,这是和其它行业不同的地方。”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