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汉玉

第1卷 第二十二章 虎子李凡

    尽管经历过辉煌的历史,但李浦秋也深知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在中国与世界逐步接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里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古老文明精髓的基础上,要探索出适合现代化发展的新途径,创造出新的产业模式和运营方向才行,所以他并没有抗拒百工坊的经营模式,在深思其不足之余,他也在默默寻求另类的方向,如何传承与发展琢玉的技艺,如何传承与延续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这是他日夜牵挂的大事。

    从会议室出来,李浦秋跟张同禄几个故友聊了几句后,就各自回到自己的工作室了。穿过装修成老北京式的街巷,李浦秋回到自己位于玉雕坊内的工作室,工作室的门边挂着一块中文和英文双语的铭牌,牌上对李浦秋及其琢玉技艺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样就方便国外的游客对百工坊里的工艺大师们做一些比较浅白的了解了。

    其实老北京们都知道,真正的北京在南城,元大都、大栅栏、天桥这些才是老北京的正宗所在,吃的玩的、唱的跳的、打的闹的,三教九流都汇聚在南城。李浦秋以前有空闲时也喜欢沿着天坛路走到天坛公园西边的天桥,去感受那里的说笑唱的民间杂耍技艺,毕竟从各个方面去接触民间技艺,体会生活的原本,对激发创作灵感是很有帮助的,可惜现在去的话,更多的是看到摩肩接踵的挤挤人潮,令人索然。而“百工坊”现在也成为了南城的旅游景点之一了,一般的游客看完天坛的宏伟建筑,欣赏完天桥把式的说学逗唱后,大多都会到“百工坊”现场观看北京的民间技艺展示。

    大厦、胡同、小作坊……这样一栋现代形态与传统风格相结合的特殊建筑;玉器、珍珠、景泰蓝……这样一块闪烁着珠光宝气、令人眼花缭乱的神奇之地,让人有种时光交错的空灵感觉。走进“百工坊”,漫步在古色古香的北京胡同里,两侧挨户排列的是古老原始的小作坊,循着作坊,进入这条“时空隧道”,人们可以尽情欣赏100多位工艺美术大师现场施展技艺的奇观;也可以通过臆想把自己带进千百年前的时代,感受那年那时的特殊氛围。

    可是早已习惯成自然的李浦秋,对眼前的景象熟视无睹,作为被展示的一员,他根本没有这种游客心态的浪漫情怀。到百工坊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的买家不多,因为玉器材质本身的价值已是不菲了,单是那57%的进口税就不是一般人所承受得起的,也因为这样的缘故,李浦秋早年的作品都没有留下,唯一拥有的只有一块为生病的妻子祈福的白玉药师佛。

    李浦秋的工作室里摆放着一些玉器作品,那都是李浦秋和儿子李凡近年的作品,里面有几位客人在欣赏着玉器,帮李浦秋管理工作室的两位小姑娘,看到他便眉开眼笑地打招呼,李浦秋跟她们应答着,然后穿过工作室的陈列间,到里间的作业室去找儿子李凡,李凡正在那里趁着李浦秋去开会的空档,把手头的玉器磨一磨。

    说句心里话,对于李浦秋自身而言,离开了北京工艺美术厂也有他庆幸之处,因为这样一来,他的儿子李凡就回到了他的身边,开始跟他学习琢玉的技艺。当年因为体制、编制等问题,李凡没有办法进入北京工艺美术厂学习琢玉手艺,他走南闯北,只身在社会各行业中历练,这十几年来在社会上的工作经验让他对人、事、物都有不同的体验,这也让他经历了与父亲大不相同的人生。

    李浦秋十七岁便进厂里学习琢磨玉器,几十年来的工作、日常生活,都没有太大的变迁,一直都是安稳地处在国企的保护伞下,过着象牙塔里的日子,他所面对的除却一般家庭的烦恼以外,更多的是磨玉过程中的思维纠缠;而离开父亲保护的李凡却在社会上遭受了种种不同的境遇: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复杂多面;感情世界里的得得失失、离离合合;工作上更是不堪!找工作时的折腾屈辱;工作中的辛苦劳累;上司的尖刻苛求;同事的明争暗斗、跟红顶绿……虽有无数的甜蜜美好、温情暖意,但更多的是处处碰壁、头破血流,身心的疲累伤痕,灵魂的无所依归,心智的灰冷失落……经过多少风吹雨打、暴雨寒霜;历尽几许沧桑白眼、人间冷暖。一次次的跌倒,爬起;跌倒,爬起,再爬起……这种种的历练让李凡深深地体会到生活的艰难困苦,也磨练了他的意志,让他的人生拥有更多的释然,淡然面对一切是他的人生法则。

    相比父亲的儒雅,李凡更多了一层让人踏实的厚度,如果说李浦秋是一位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文人雅士,而李凡则是一位饱经历练的、豁达聪明的儒商。

    现在李凡不仅在琢玉的技艺上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而且还成为了李浦秋最得力的助手,他把现代许多网络的新概念运用到李浦秋的琢玉技艺及推广中国传统玉文化的理念之中。他设立了李浦秋工作室的专门网站,把父亲对玉文化的认识、理念及琢玉的心得、体会,结合相关的作品,整理成稿件,连带父亲给工作室的学员上课的录像等等,都放到网站上。这样一来,爱好玉文化的民众就可以在网上了解更多关于玉的文化资讯及对玉器有更深入的了解了。

    李凡平日都跟在李浦秋身边,除了帮他管理百工坊和周庄两边的工作室的工作外,还帮李浦秋安排每日的行程及照顾他的身体。自古以来,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之际,便是玉器行业兴旺之时,近些年国家经济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玉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对于玉文化的了解也越来越迫切,因此不少的电视台、杂志社等媒体都争相要采访李浦秋这位国宝级的玉艺名家,而一些什么玉器、珠宝协会的会议啊、比赛啊等等的邀请更是不胜枚举。而为了不让过多的俗务事扰乱了李浦秋的心神,李凡便把这些邀请啊、采访、比赛什么的统统拦下,经过他严格的筛选后才会告知父亲,让他再最后决定要不要参加。

    而李浦秋一般的原则是不会参加任何的比赛评奖活动的。早年李浦秋也曾参加过一些评奖活动,但他发现比赛过程中有掺水的成分,这与他的如玉修为大相庭径,所以为了不违背自己的心意,他干脆为自己定下一条规矩,就是谢绝参加一切巧立名目的比赛评奖活动。

    李凡告诉李浦秋,下午四点要到电视台录影,原本说好今天要跟新来的学员上课的,但现在恐怕时间来不及了,所以他打算在这里先磨磨玉,等一下出去吃个饭,让李浦秋休息一下,下午再去电视台录像。

    “怎么会来不及呢?还有时间,我们现在回周庄就可以了,上两个小时的课,三点左右去电视台就好了。”李浦秋不同意李凡的安排。

    “可是我担心您太劳累了,这里回周庄有一段路,下午又要去电视台,这样来来回回的折腾,您的身体怎么受得了?爸,您倒不如在这里休息一会儿,等下我们去吃个午饭,我送您回家休息一下,下午再去电视台好不好?”

    “那些学员辛辛苦苦从各地过来,都希望可以尽快学习技术,了解玉石的文化,我们怎么可以让人家白白浪费时间呢?我的身体硬朗着,没问题!走吧!”说完李浦秋抬脚就往门外走了。

    李凡知道父亲的脾气,说一不二的,无可奈何之下,匆匆跟工作室的人员交待了一些事项,便急急忙忙的赶上李浦秋,和他一起回周庄的工作室了。

    周庄的工作室这几天非常热闹,新招的学员把工作室挤满了,可别小看这些人,他们都是从全国各地上网报名,然后由李凡精心挑选出来的。水凳的学员必须具备三到五年的实操经验;而干凳的学员则必须熟练掌握白玉跟翡翠原料的特性。另外要求入门求学者,首先应该是有志于追随大师弘扬正统玉文化,在行业中有一定基础和造诣的,肯吃苦,耐得住寂寞,还要有较高的个人素养和协作精神,肯自愿按照工作室的要求和规范行为办事的同道者。

    而在李浦秋的心里,除了希望将来传授给他们最基础的手工技艺之外,李浦秋更期待他们能体验到:治玉之道。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