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45节
四十五、唯物主义者说,宇宙间不存在神,只存在规律;唯心主义者说,“规律”是什么?其实就是神的意志。唯物主义者说,客观事物是按照规律运行的;唯心主义者说,事物是按照神的意志存在的。如此说来,事情就变得简单化了,原来规律和神的意志好像是一码事了。其实,规律也罢,神也罢,都是通过人心认知的,又是通过人的嘴来说出的。这样说来,规律和神好像又都只装在人的心里。与其说人们是在按照规律或者是神的意志来行事,毋宁说人们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事。如是而已?
朱彦进死掉了,李淑珍是绝然不能回到苏宅里来的,因为那里的一切将使她伤心欲绝。在省城的大儿子朱尧被审查得有了结论,需要住五年的监狱;这样的结果也是因为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考虑大众的利益,不贪也不淫;要不是这样,恐怕是十年的刑期也是不够的。与朱尧一起共事的一个局一级的干部,就是因为平常又贪又淫,就被直接枪毙了。朱尧在给妹妹的信中说,没有想到,兢兢业业的做事,本本分分做人,也能够成为“反革命”,如此这般,做人就有点太凶险了。在县中学教书的朱启也被停止了职务,但是因为朱启是县中最好的语文教师,朱启不上课学生不答应,于是学校有恢复了朱启上课的权利,但还是每日要写检查材料,说明自己要和地主出身划清界限。在日本的朱舜和朱禹完全断绝了音信,不知道他们在异国生活得怎样。朱尧和朱启都有些后悔,当初朱舜在日本站稳脚跟的时候,曾经呼唤他们都到那边去,只因两人的故土观念浓厚了一些,加之“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作怪,于是两个人就毅然留了下来。殊不知就遇到了这样的变故。当初倘若他们也出去了,说不定父母也就跟着出去,也许就有可能躲开这样的灾难。不过,朱尧知道,父亲是绝不会离开苏宅的,除了土地,还有一个朱小翠牵扯着他。到了现在,一切就都成了臆想。不过,念了书的朱尧和朱启总是感到有些委屈,他们觉得国家的变故不应该使得平民百姓跟着受牵连,因为他们原本是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和民众做事的。
家境衰落,丈夫含恨死去,儿女们处境堪忧,使得上了年纪的李淑珍也身染疾病,支撑了几天,也撒手人寰了。朱启含悲把母亲发落回村子里来,安葬在父亲旁边。朱家的老一辈人,算是全然离世,偌大的苏斋,从此不会再有他们的身影。
朱家的景象时是在一步步地衰落,而朱家庄的气象却是在一天天地热闹起来。新社会的脚步像是装了引擎的车轮,快捷得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土改”、“单干”、“互助组”、“合作社”、“初级社”、“高级社”。这些个内容的演进就像是变戏法,说变什么就是什么,说什么时候变化就是什么时候变化。这样的情形,过去只在戏曲里边见过,一阵锣鼓之后,就要更换了场次。朱家庄的人们像是在里面跑龙套的人,他们没有义务要知道这正在演什么样的大戏,只需跟着五花八门的音乐和鼓点,改换着身上的行头,扮演自己的角色就行了。
元义是这戏曲的总导演吗?他自己说,其实也不是,他只是无条件地响应着政府的号召,政府指引导哪里,他就跟着走到哪里。
李运城的妻子朱爱莲是一个看重财物的女人,她家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新社会的宠儿,得着了许多臆想不到的好处。但是,对于眼前的变迁,她却有了疑问:这是要过日子呢还是在玩“过家家”,大人也可以玩“过家家”吗,那能想起来一出就是一出呢?”
地刚刚分到手,就又被要了回去,自家的牲口圈刚刚砌起来,牲口却又被牵走了。房子呢,不会过几天也要回去吧?如果是那样,那就不如不分到手。
李运城说:“你一个妇道人家,懂得个屁?早就给你说过了,新社会要走的是共同富裕的路,这就已经算是上路了。”
朱爱莲说:“既然是想让人们富裕,那就得让人们稳稳当当地把地种好了,就算是要走集体化的道路,也应该是让人们先有了一点家底。像这样地把土地刚分下来,又立马收回去;收回去呢,你们就种好了,收回去却又大部分地撂了荒。好好的土地不种,日日地开会讨论事情。——光靠嘴说,就能把日子说的好起来?你们也睁开眼睛看看,新社会也成立好几年了,看看自家的饭桌上摆的是些什么样的东西,这能叫富裕吗?”
这个时候,一家人正围着笼屉吃早饭,笼屉上只有一堆山药蛋和几个瘦削枯黄的窝窝头。两个儿子的手好几次伸向窝窝,却又在李运城的白眼下绕开去,检起了旁边的山药蛋。
朱爱莲看见了就有些恼火,夺了两个儿子手中的山药蛋,捡起两个窝窝头递过去,说道:“吃吧,他娘的窝窝头都不让孩子们吃,他们只吃了山药蛋能长肉吗?”
李运成说:“有山药蛋吃还不算享福吗?我们小的时候能吃上山药蛋就要算是过年了,平常时节就是野菜和树叶,哪里能吃上山药蛋呢?”
朱爱莲说:“能和你们小时候比吗?你那个个时候叫做旧社会,现在叫做新社会。如果新社会和旧社会一样了,那还能叫做新社会吗?”
李运成说:“按照你的意思,看社会的新旧就只是看吃吗?”
朱爱莲说:“不看吃看什么?我倒觉得主要是看吃,吃的不好就不能叫新社会。你凭着良心说一说,这个时候跟你在朱家做长工的时候相比,哪个时候的日子好过一些?”
李运成想了一想,没有说话。
朱爱莲说:“那会儿没有吃不饱的时候,隔三差五还能吃一顿白面,现在到了新社会了,倒跟着你上顿下顿地吃开了山药蛋。你给我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李运成说:“这正是一个过渡的时期,过上几年,集体化了,电气化了,机械化了,情况就好起来了,天天让你吃白面,山药蛋只用来炒菜吃。——粉条山药蛋炒猪肉,吃得你满嘴流油。”
两个儿子听了李运成这样的描述,先自“哧溜哧溜”地吸吮起口水来,朱爱莲也咽了几回口水,然后白了眼骂道:“你这完全是跟着元义顺风耍土。元义说什么,你就信什么,然后就学着他胡说八道。我倒要等着,你什么时候给我们把猪肉炖粉条端到饭桌上来。”
事实就是如此,并不管李运成的老婆朱爱莲是怎样的担心和忧虑,集体化的进程不是一个小小的农民的女人就可以阻止得了的。“高级社”一成立,又要搞“食堂化”,粮食要统一收藏,统一分配。全村人要坐在一起吃饭,同甘苦,共患难。通过搞“食堂化”来割除私有制的尾巴。
“坐在一起吃饭?”朱家庄的老人们有些忧虑,“集体的仓库里有多少粮食?能够供全村人吃几天?粮食在各家各户的时候,人们可以节省一些,自己设法补充着树皮野菜来凑合;进了食堂,吃集体的饭菜,谁还会节省,大家都放开肚子吃,村里的粮食恐怕连十天也吃不下来;然后就去喝西北风吗?”
议论归议论,说法归说法,新社会的前进的步伐不能停止。元义说:“搞‘食堂化’是国家的政策,谁反对也没有用。进了食堂也可以搞节约,也可以补充一点野菜之类的东西。能行不能行做着看,吃着看。”
要搞“食堂化”,就得有个大饭厅,能够容纳下一村老小坐下来吃饭。朱家庄原来没有这样的设施。没有怎么办呢?那就盖一个。盖一个?说着容易做着难,拿什么盖?集体的账本上一分钱也没有,拿什么来盖大饭厅呢?
元义说:“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了,碰到困难就得想办法解决困难。没有钱可以用没有钱的做法,偌大一个村子,难道找不下盖一个饭厅的材料吗?拆,把旧的东西拆了,用拆下来的材料盖饭厅。”
那个时候,党支部的五个成员中有三个不是朱家庄的,只有元义和李运城是朱家庄的,听说元义要用拆除旧物的办法来盖饭厅,就有人问道:“你准备拆什么东西?”
元义说:“拆庙,拆门楼,什么不可以拆?那些东西都是封建迷信的东西,留着也没有什么用。”
邻村的三个支委立刻同意,并赞成元义的想法好,这叫做破旧立新,他们回去也可以在自家的村里推行这样的做法。剩下了一个刚刚入党的李运城,心里虽然有些犹豫,但为了表现出新党员的积极性,也就立刻同意了元义的意见。
元义一声令下,村民立刻激情四射地干起来。最先拆掉的是西门楼,然后是南门楼,接着是北门楼上边的僧侣庙。拆完了之后一比划,发现砖石是足足够了,然而梁柱椽檩却相差甚远。要拆,就得再拆一个房顶庞大的建筑,那样才能拆出大量的木料来。元义想了一想,决定拆掉村东奎星庙上的正殿——龙王殿。因为这个建筑可以拆出大量的木料和砖瓦。
在拆除门楼的过程中,村里的一些老年人就有人站出来阻止过,说自古道成物不可毁,更何况门楼是村庄的面目,就像一个人,把眉眼都破坏了,还能是一个人吗?元义不听他们的说法,说日后想要门楼可以盖一个更大的,现在的门楼连个汽车也进不来,不拆它们有什么用处?到了现在,又要把奎星庙的正殿也拆掉了,这是万万不行的。正殿里供奉的是龙王,龙王管的是民间的风调雨顺。拆了正殿会惹恼了龙王,招致大灾难。这个举措是万万行不得的。于是有几个老头走到奎星庙,在正殿的门口盘腿打坐,说是宁可被压死在下面,也不让他们胡作非为。
拆除的人们把这件事告诉了元义,元义走上来一看,对那几个人说:“你们有什么权利阻止我们拆庙,这庙是你们家的吗?”
其中一个姓张的木匠说:“盖这座庙的时候,我们张家是捐钱最多的,我的老祖宗叫做张宪章,捐出了五十两银子。你要不信,可以看看石碑上的刻字。”那人说着就站起来,走到旁边的石碑前面,一指头就指在了他的祖先的名字之下。
石碑上果然有张宪章的字样,他的名下果然有“银,五十两”的字样。
元义问:“张宪章是你的祖先吗?”
张木匠说:“当然是了,有胡乱认不相干的人做自己的祖先的人吗?”
元义指着他的鼻子说:“有啊,你就是一个。”
这话把周围的人们都得大笑起来。
张木匠哀求道:“元支书,咱们拆什么都不能拆庙,龙王殿就更不能拆。拆了它,全村人都要跟着遭报应的。”
元义说:“盖庙是为了造福村里人,现在盖饭厅更是造福村人。你们连这个道理也想不通吗?”
那几个人说:“想不通。国家让盖饭厅,国家可以拨钱给村里,拨出足够的钱来盖饭厅。庙是朱家庄的祖先们花钱盖的,谁也没有权利拆除它。”
元义说:“你们的祖先捐款盖庙是做好事,现在我们拆庙盖饭厅更是做好事。你们要是不甘心,我可以把这个石碑搬到大饭厅去,你们祖先为盖庙捐献的钱,就等于捐给大饭厅了,照样可以流芳百世。而且,石碑摆到那里,天天都能让人看见,比放在这里强得多了。朱家庄的人们,一端饭碗,就会想起你的祖先,这是多么好的事情?”
无论元义怎样说服,那几个人就是不能同意。于是元义最后问他们道:“这庙果真拆不得吗?”
“果真拆不得。”
“一定拆不得吗?”
“一定拆不得。”
元义立刻变了脸子,把手一挥,说道:“拆!不要管底下的人,压死了谁,由我来负责。谁要想挡住新社会的路子,那他就是活得不耐烦了!”说着,指挥众人说,“来,先把两边的石碑推倒,谁不怕压住了就在那里坐着。”
大家发一声喊,和元义一起走到石碑的后面,嘴里喊着一二三,将一人多高的石碑推得剧烈地摇晃起来。门口坐着的几个老头看着石碑就要倒下来,如果被砸到了,一定是粉身碎骨。于是吓得连忙站起来,抱着脑袋躲开了。
见老人们吓得躲开了,元义高兴得哈哈大笑:“我原来以为你们不怕死呢,原来都是怕死鬼。你们坐下吧,有龙王保护你们,肯定砸不死的。”
老人们站在一边看着,眼里冒着愤怒的火光,嘴里叫着:“造孽吧,拆庙毁婚,断子绝孙!”
元义说:“老子有了儿子了,不怕你们诅咒了,是谁断子绝孙还不知道呢。”
这时候,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一块石碑倒地了,溅起一股尘埃,直冲殿顶。尘埃过处,石碑断成了两截。躲在远处的几个老头顿时又跪倒在地,磕头捣蒜,嘴里念念有词地求告着。
其实,面对了眼前庄严肃穆又富丽堂皇的神殿,所有的人都有些心怵。前廊的两侧,分别塑着两位尊神,朱家庄的人们说不清楚他们是哼哈二将还是秦琼与敬德,威风凛凛的足有一丈二尺高。殿内正对面墙上画着正在施法降雨的龙王,龙王的周围是风车雷神,都踏着祥云瑞气为人间做福事;两根粗壮的柱子上两条龙盘旋而上,活灵活现;两边靠墙各有四尊神像,栩栩如生。同整个奎星庙一样,它们仅是清代道光年间的成物,刚刚经历了一二百年的历史。这一二百年当中朱家庄的人们虔诚地敬奉着它们,小心地呵护着它们,靠着它们来稳定自己的心态与情绪。无论燹火将社会糟蹋成什么样子,无论水旱的灾害使得现实生活变得多么的灾难深重,只要有这些神灵存在,朱家庄的人们就以为有生活的希望存在,就有美好的未来存在。 人间的一切都好像是靠不住的,只有这些虚无缥缈的神灵才是靠得住的。靠得住的原因,或许正是因为它们的虚无,它们如果也是真实的存在,那就一律地成为不可靠的东西了。
与其说他们期许的是神灵,莫如说他们期许的是他们自己的心。
朱家庄的人们就是这样的可怜和不可思议。
然而到了现在,这些用以安慰精神的东西也要被元义拆除掉了。战争与自然的灾害剥夺得他们几乎一无所有,而现在是要把他们内心里的唯一依托也要毁掉了,他们自然不能不感到心痛。
看着年轻人立起了梯子,爬上正殿的顶端去拆除房顶的碧瓦了,几个老人痛哭着离开了奎星庙。
大饭厅的地址也是有元义选定的,就在苏宅的大场院里,将朱家原来的牲口棚和磨坊之类的设施一律拆去了,留出一个大大的空地,各处拆回来的砖瓦木料就都堆放在这里,民工也分作两拨,一拨拆除旧物,另一拨就开始了新饭厅的打地基的工作。当时正是秋末冬初时分,地理的庄稼收割得差不多了,村里只安排妇女劳力在高级社的场院里捶打秸秆上的粮食,男劳力就全部投入到建设大饭厅的工程上来。元义的安排是,今年冬天把材料都备齐了,明年一开春就着手建造,到了夏天,人们就要坐进大饭厅里吃饭纳凉。
明年的大饭厅是什么样子还不知道,而眼前的朱家庄却是被拆伐得一派乌烟瘴气。
元义说,新社会的格局就应该是在旧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有很深的偏见,认为它们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其实不然。应该这样说,书本文学中也有下里巴人,网络文学中也不乏阳春白雪。我很向往出版文字书的业绩。但更希望能得到网络同仁们的喜爱。如果是批评,那就更好,因为那才是我抬升自己的阶梯。
朱彦进死掉了,李淑珍是绝然不能回到苏宅里来的,因为那里的一切将使她伤心欲绝。在省城的大儿子朱尧被审查得有了结论,需要住五年的监狱;这样的结果也是因为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考虑大众的利益,不贪也不淫;要不是这样,恐怕是十年的刑期也是不够的。与朱尧一起共事的一个局一级的干部,就是因为平常又贪又淫,就被直接枪毙了。朱尧在给妹妹的信中说,没有想到,兢兢业业的做事,本本分分做人,也能够成为“反革命”,如此这般,做人就有点太凶险了。在县中学教书的朱启也被停止了职务,但是因为朱启是县中最好的语文教师,朱启不上课学生不答应,于是学校有恢复了朱启上课的权利,但还是每日要写检查材料,说明自己要和地主出身划清界限。在日本的朱舜和朱禹完全断绝了音信,不知道他们在异国生活得怎样。朱尧和朱启都有些后悔,当初朱舜在日本站稳脚跟的时候,曾经呼唤他们都到那边去,只因两人的故土观念浓厚了一些,加之“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作怪,于是两个人就毅然留了下来。殊不知就遇到了这样的变故。当初倘若他们也出去了,说不定父母也就跟着出去,也许就有可能躲开这样的灾难。不过,朱尧知道,父亲是绝不会离开苏宅的,除了土地,还有一个朱小翠牵扯着他。到了现在,一切就都成了臆想。不过,念了书的朱尧和朱启总是感到有些委屈,他们觉得国家的变故不应该使得平民百姓跟着受牵连,因为他们原本是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和民众做事的。
家境衰落,丈夫含恨死去,儿女们处境堪忧,使得上了年纪的李淑珍也身染疾病,支撑了几天,也撒手人寰了。朱启含悲把母亲发落回村子里来,安葬在父亲旁边。朱家的老一辈人,算是全然离世,偌大的苏斋,从此不会再有他们的身影。
朱家的景象时是在一步步地衰落,而朱家庄的气象却是在一天天地热闹起来。新社会的脚步像是装了引擎的车轮,快捷得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土改”、“单干”、“互助组”、“合作社”、“初级社”、“高级社”。这些个内容的演进就像是变戏法,说变什么就是什么,说什么时候变化就是什么时候变化。这样的情形,过去只在戏曲里边见过,一阵锣鼓之后,就要更换了场次。朱家庄的人们像是在里面跑龙套的人,他们没有义务要知道这正在演什么样的大戏,只需跟着五花八门的音乐和鼓点,改换着身上的行头,扮演自己的角色就行了。
元义是这戏曲的总导演吗?他自己说,其实也不是,他只是无条件地响应着政府的号召,政府指引导哪里,他就跟着走到哪里。
李运城的妻子朱爱莲是一个看重财物的女人,她家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新社会的宠儿,得着了许多臆想不到的好处。但是,对于眼前的变迁,她却有了疑问:这是要过日子呢还是在玩“过家家”,大人也可以玩“过家家”吗,那能想起来一出就是一出呢?”
地刚刚分到手,就又被要了回去,自家的牲口圈刚刚砌起来,牲口却又被牵走了。房子呢,不会过几天也要回去吧?如果是那样,那就不如不分到手。
李运城说:“你一个妇道人家,懂得个屁?早就给你说过了,新社会要走的是共同富裕的路,这就已经算是上路了。”
朱爱莲说:“既然是想让人们富裕,那就得让人们稳稳当当地把地种好了,就算是要走集体化的道路,也应该是让人们先有了一点家底。像这样地把土地刚分下来,又立马收回去;收回去呢,你们就种好了,收回去却又大部分地撂了荒。好好的土地不种,日日地开会讨论事情。——光靠嘴说,就能把日子说的好起来?你们也睁开眼睛看看,新社会也成立好几年了,看看自家的饭桌上摆的是些什么样的东西,这能叫富裕吗?”
这个时候,一家人正围着笼屉吃早饭,笼屉上只有一堆山药蛋和几个瘦削枯黄的窝窝头。两个儿子的手好几次伸向窝窝,却又在李运城的白眼下绕开去,检起了旁边的山药蛋。
朱爱莲看见了就有些恼火,夺了两个儿子手中的山药蛋,捡起两个窝窝头递过去,说道:“吃吧,他娘的窝窝头都不让孩子们吃,他们只吃了山药蛋能长肉吗?”
李运成说:“有山药蛋吃还不算享福吗?我们小的时候能吃上山药蛋就要算是过年了,平常时节就是野菜和树叶,哪里能吃上山药蛋呢?”
朱爱莲说:“能和你们小时候比吗?你那个个时候叫做旧社会,现在叫做新社会。如果新社会和旧社会一样了,那还能叫做新社会吗?”
李运成说:“按照你的意思,看社会的新旧就只是看吃吗?”
朱爱莲说:“不看吃看什么?我倒觉得主要是看吃,吃的不好就不能叫新社会。你凭着良心说一说,这个时候跟你在朱家做长工的时候相比,哪个时候的日子好过一些?”
李运成想了一想,没有说话。
朱爱莲说:“那会儿没有吃不饱的时候,隔三差五还能吃一顿白面,现在到了新社会了,倒跟着你上顿下顿地吃开了山药蛋。你给我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李运成说:“这正是一个过渡的时期,过上几年,集体化了,电气化了,机械化了,情况就好起来了,天天让你吃白面,山药蛋只用来炒菜吃。——粉条山药蛋炒猪肉,吃得你满嘴流油。”
两个儿子听了李运成这样的描述,先自“哧溜哧溜”地吸吮起口水来,朱爱莲也咽了几回口水,然后白了眼骂道:“你这完全是跟着元义顺风耍土。元义说什么,你就信什么,然后就学着他胡说八道。我倒要等着,你什么时候给我们把猪肉炖粉条端到饭桌上来。”
事实就是如此,并不管李运成的老婆朱爱莲是怎样的担心和忧虑,集体化的进程不是一个小小的农民的女人就可以阻止得了的。“高级社”一成立,又要搞“食堂化”,粮食要统一收藏,统一分配。全村人要坐在一起吃饭,同甘苦,共患难。通过搞“食堂化”来割除私有制的尾巴。
“坐在一起吃饭?”朱家庄的老人们有些忧虑,“集体的仓库里有多少粮食?能够供全村人吃几天?粮食在各家各户的时候,人们可以节省一些,自己设法补充着树皮野菜来凑合;进了食堂,吃集体的饭菜,谁还会节省,大家都放开肚子吃,村里的粮食恐怕连十天也吃不下来;然后就去喝西北风吗?”
议论归议论,说法归说法,新社会的前进的步伐不能停止。元义说:“搞‘食堂化’是国家的政策,谁反对也没有用。进了食堂也可以搞节约,也可以补充一点野菜之类的东西。能行不能行做着看,吃着看。”
要搞“食堂化”,就得有个大饭厅,能够容纳下一村老小坐下来吃饭。朱家庄原来没有这样的设施。没有怎么办呢?那就盖一个。盖一个?说着容易做着难,拿什么盖?集体的账本上一分钱也没有,拿什么来盖大饭厅呢?
元义说:“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了,碰到困难就得想办法解决困难。没有钱可以用没有钱的做法,偌大一个村子,难道找不下盖一个饭厅的材料吗?拆,把旧的东西拆了,用拆下来的材料盖饭厅。”
那个时候,党支部的五个成员中有三个不是朱家庄的,只有元义和李运城是朱家庄的,听说元义要用拆除旧物的办法来盖饭厅,就有人问道:“你准备拆什么东西?”
元义说:“拆庙,拆门楼,什么不可以拆?那些东西都是封建迷信的东西,留着也没有什么用。”
邻村的三个支委立刻同意,并赞成元义的想法好,这叫做破旧立新,他们回去也可以在自家的村里推行这样的做法。剩下了一个刚刚入党的李运城,心里虽然有些犹豫,但为了表现出新党员的积极性,也就立刻同意了元义的意见。
元义一声令下,村民立刻激情四射地干起来。最先拆掉的是西门楼,然后是南门楼,接着是北门楼上边的僧侣庙。拆完了之后一比划,发现砖石是足足够了,然而梁柱椽檩却相差甚远。要拆,就得再拆一个房顶庞大的建筑,那样才能拆出大量的木料来。元义想了一想,决定拆掉村东奎星庙上的正殿——龙王殿。因为这个建筑可以拆出大量的木料和砖瓦。
在拆除门楼的过程中,村里的一些老年人就有人站出来阻止过,说自古道成物不可毁,更何况门楼是村庄的面目,就像一个人,把眉眼都破坏了,还能是一个人吗?元义不听他们的说法,说日后想要门楼可以盖一个更大的,现在的门楼连个汽车也进不来,不拆它们有什么用处?到了现在,又要把奎星庙的正殿也拆掉了,这是万万不行的。正殿里供奉的是龙王,龙王管的是民间的风调雨顺。拆了正殿会惹恼了龙王,招致大灾难。这个举措是万万行不得的。于是有几个老头走到奎星庙,在正殿的门口盘腿打坐,说是宁可被压死在下面,也不让他们胡作非为。
拆除的人们把这件事告诉了元义,元义走上来一看,对那几个人说:“你们有什么权利阻止我们拆庙,这庙是你们家的吗?”
其中一个姓张的木匠说:“盖这座庙的时候,我们张家是捐钱最多的,我的老祖宗叫做张宪章,捐出了五十两银子。你要不信,可以看看石碑上的刻字。”那人说着就站起来,走到旁边的石碑前面,一指头就指在了他的祖先的名字之下。
石碑上果然有张宪章的字样,他的名下果然有“银,五十两”的字样。
元义问:“张宪章是你的祖先吗?”
张木匠说:“当然是了,有胡乱认不相干的人做自己的祖先的人吗?”
元义指着他的鼻子说:“有啊,你就是一个。”
这话把周围的人们都得大笑起来。
张木匠哀求道:“元支书,咱们拆什么都不能拆庙,龙王殿就更不能拆。拆了它,全村人都要跟着遭报应的。”
元义说:“盖庙是为了造福村里人,现在盖饭厅更是造福村人。你们连这个道理也想不通吗?”
那几个人说:“想不通。国家让盖饭厅,国家可以拨钱给村里,拨出足够的钱来盖饭厅。庙是朱家庄的祖先们花钱盖的,谁也没有权利拆除它。”
元义说:“你们的祖先捐款盖庙是做好事,现在我们拆庙盖饭厅更是做好事。你们要是不甘心,我可以把这个石碑搬到大饭厅去,你们祖先为盖庙捐献的钱,就等于捐给大饭厅了,照样可以流芳百世。而且,石碑摆到那里,天天都能让人看见,比放在这里强得多了。朱家庄的人们,一端饭碗,就会想起你的祖先,这是多么好的事情?”
无论元义怎样说服,那几个人就是不能同意。于是元义最后问他们道:“这庙果真拆不得吗?”
“果真拆不得。”
“一定拆不得吗?”
“一定拆不得。”
元义立刻变了脸子,把手一挥,说道:“拆!不要管底下的人,压死了谁,由我来负责。谁要想挡住新社会的路子,那他就是活得不耐烦了!”说着,指挥众人说,“来,先把两边的石碑推倒,谁不怕压住了就在那里坐着。”
大家发一声喊,和元义一起走到石碑的后面,嘴里喊着一二三,将一人多高的石碑推得剧烈地摇晃起来。门口坐着的几个老头看着石碑就要倒下来,如果被砸到了,一定是粉身碎骨。于是吓得连忙站起来,抱着脑袋躲开了。
见老人们吓得躲开了,元义高兴得哈哈大笑:“我原来以为你们不怕死呢,原来都是怕死鬼。你们坐下吧,有龙王保护你们,肯定砸不死的。”
老人们站在一边看着,眼里冒着愤怒的火光,嘴里叫着:“造孽吧,拆庙毁婚,断子绝孙!”
元义说:“老子有了儿子了,不怕你们诅咒了,是谁断子绝孙还不知道呢。”
这时候,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一块石碑倒地了,溅起一股尘埃,直冲殿顶。尘埃过处,石碑断成了两截。躲在远处的几个老头顿时又跪倒在地,磕头捣蒜,嘴里念念有词地求告着。
其实,面对了眼前庄严肃穆又富丽堂皇的神殿,所有的人都有些心怵。前廊的两侧,分别塑着两位尊神,朱家庄的人们说不清楚他们是哼哈二将还是秦琼与敬德,威风凛凛的足有一丈二尺高。殿内正对面墙上画着正在施法降雨的龙王,龙王的周围是风车雷神,都踏着祥云瑞气为人间做福事;两根粗壮的柱子上两条龙盘旋而上,活灵活现;两边靠墙各有四尊神像,栩栩如生。同整个奎星庙一样,它们仅是清代道光年间的成物,刚刚经历了一二百年的历史。这一二百年当中朱家庄的人们虔诚地敬奉着它们,小心地呵护着它们,靠着它们来稳定自己的心态与情绪。无论燹火将社会糟蹋成什么样子,无论水旱的灾害使得现实生活变得多么的灾难深重,只要有这些神灵存在,朱家庄的人们就以为有生活的希望存在,就有美好的未来存在。 人间的一切都好像是靠不住的,只有这些虚无缥缈的神灵才是靠得住的。靠得住的原因,或许正是因为它们的虚无,它们如果也是真实的存在,那就一律地成为不可靠的东西了。
与其说他们期许的是神灵,莫如说他们期许的是他们自己的心。
朱家庄的人们就是这样的可怜和不可思议。
然而到了现在,这些用以安慰精神的东西也要被元义拆除掉了。战争与自然的灾害剥夺得他们几乎一无所有,而现在是要把他们内心里的唯一依托也要毁掉了,他们自然不能不感到心痛。
看着年轻人立起了梯子,爬上正殿的顶端去拆除房顶的碧瓦了,几个老人痛哭着离开了奎星庙。
大饭厅的地址也是有元义选定的,就在苏宅的大场院里,将朱家原来的牲口棚和磨坊之类的设施一律拆去了,留出一个大大的空地,各处拆回来的砖瓦木料就都堆放在这里,民工也分作两拨,一拨拆除旧物,另一拨就开始了新饭厅的打地基的工作。当时正是秋末冬初时分,地理的庄稼收割得差不多了,村里只安排妇女劳力在高级社的场院里捶打秸秆上的粮食,男劳力就全部投入到建设大饭厅的工程上来。元义的安排是,今年冬天把材料都备齐了,明年一开春就着手建造,到了夏天,人们就要坐进大饭厅里吃饭纳凉。
明年的大饭厅是什么样子还不知道,而眼前的朱家庄却是被拆伐得一派乌烟瘴气。
元义说,新社会的格局就应该是在旧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有很深的偏见,认为它们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其实不然。应该这样说,书本文学中也有下里巴人,网络文学中也不乏阳春白雪。我很向往出版文字书的业绩。但更希望能得到网络同仁们的喜爱。如果是批评,那就更好,因为那才是我抬升自己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