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9节
九、社会的资源与财富,如果能够平均地使用与分配,就应该使每个人都生活得美满。但自从人类结合成社会以来,这种使用和分配,就从来没有平均过。穷与富的倾侧,成为一种“文明”的存在,也成了战争与灾难的根源。如果说是人世之劫的话,那么这就可以说是最大的“劫”。有人总想消除这个劫难之滥觞,可惜那是非常幼稚的想法。其实不如默认这种存在,以冷静的态度面对,或许是唯一的好办法。元汗北的处世观念就是这样。
李运成家在西街一个叫做“拐角儿”的小院里居住。元汗北是晚上收工后来到他家的。这是一个由禾秸围城的小院落,禾秸早已破败,豁口遍布。有两间破瓦房,屋墙与房顶都破烂不堪,门洞与窗都敞开着,看不到窗户纸和门扉,里面也不见有灯光。惨淡的月色笼罩着,门洞与窗洞都黑黢黢的。能看到大肚子飞蛾或者是蝙蝠一类的东西从门洞和窗洞里出入着,类乎出入着草庐茅厕。院子里听不到任何声音。这个环境和朱家比起来,自然是类同天渊了。朱家的窗户上,有细软的绿纱遮着;门框上,挂着珠帘。尽管如此,那个娇嫩一如水葱的小少奶奶还要整天拿了蒲扇立在门窗的旁边不停地扇着,将蚊虫赶到很远的地方。她要到这里来,那是一刻的时间也不能停留的。
元汗北喊了一声:“运成!”没有人应。再往里走,听到屋里有窸窸窣窣的响动。“运成,你们在家吗?”
“在。”这才有人少气无力地回答。
屋子分里外两间,借着月色,元汗北走了进去。一进门,一股强烈的腐臭味直扑人鼻。元汗北不禁“呸”了一声。外间有一铺炕,炕上黑糊糊的一团,看不清是什么。里间也有一铺炕,炕上躺着李运成和他的哥哥李兆成。元汗北走进里间,将玉米袋子放在地下,看到了从炕上坐起来的弟兄俩。
“怎么连个灯也不点?”
李运成说:“饭都没得吃,哪有钱买油点灯?”
其实,李运成还只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他的哥哥也只有二十四五岁。弟兄俩都是矮矮的个子,瘦骨伶仃,衣服破烂,蓬头垢面。李家是朱家庄的土著。但从他们的父亲甚或是更远一些时候,他家就没有一寸土地,一家人靠给别人打零工度日。父亲前些年去世了,弟兄们一无所有。他们早已是朱家的短工,和元汗北在一起干过许多次活。他们很羡慕元汗北的遭遇,把到朱家做长工视为荣耀。
“你们的老娘呢?”元汗北问道。
李运成说:“在外间的土炕上,你进来没看见?”
元汗北说:“没看见外间炕上有人,有人怎么不吱声呢?”
李运成说:“不行了,动不了窝了,挨的几天日子。”然后他问元汗北,“你来我家干什么?朱家的麦田锄不过来了?”
元汗北说:“我们东家想让你给他做长工,你愿意吗?”
做朱家的长工,这是朱家庄的穷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谁不愿意去呢?旁边的李兆成着急地问:“去一个还是两个?”
元汗北说:“眼下只要运成一个,你还去不了。”
李运成高兴地从炕上跳下来:“行啊,一个也行。那么……”
元汗北说:“你是说工钱吧?一个月二十斤小米子,吃喝穿戴不计在内。”
李运成在心里算一下:二十斤小米子,那要折换成高粱玉米,就有七八十斤了,快够我一家人嚼用了。
元汗北说:“你要愿意,明天就过去。”
李兆成说:“要是我也能过去,那就更好。”他心里想着更好的事情:一个月四十斤小米,那就可以日日吃饱饭,而且还可以粜一点粮食出去,积累一点钱财,给弟兄们娶媳妇用。
元汗北说:“眼下还不行。运成先过去,咱们傍着东家好好干,东家的家业大了,自然会添加人手,你也就能过去了。这应该是很快的事情。——你就先做点别的事吧,把你的老娘伺候停当了。”
听说暂时还不能去,李兆成心里感到了沮丧。能在朱家当几年长工,说不定弟兄两个就能够成家立业,把房子盖起来,媳妇娶回来,日子就成了另一番样子。只可惜人家还不需要他。他有点惭愧,在以往的日子里,他表现得有些懒散,不日弟弟那样勤谨能干,以致有了个机会也轮不到自己。他说:“唉,老娘活不成了,好几天不吃饭了。东家要是早几天叫运成去,兴许老娘还能多活几天。”
元汗北说:“那就这样吧,运城明天就过去。”他指着旁边的玉米袋子说,“这是东家给你们的一点救济粮。明天磨了给老娘喝口糊糊,吃几个窝窝头。”
元汗北说完往外走,弟兄俩送他出来。到外间,元汗北想借着月光看看他们的老娘。三人往炕前一凑,只听“轰”的一声飞起一堆红头苍蝇。元汗北往前凑一凑,接着月色,看见老人躺在那里,嘴唇还在蠕动,可是两眼与鼻孔周围,都已有了细细的蝇卵。元汗北一阵恶心,一股东西从胃里涌了上来,他急忙用手捂住了嘴,匆匆走出门来,逃也似地离开了李家小院。
李运成的老母亲是在他去朱家做长工的第四天上死掉的。朱彦进花了两个银洋给老人买了一副薄棺入殓。运成兄弟俩个找了一处乱坟岗将母亲安葬。
李运成的老母亲惨淡离世了,这个微贱的生命从此从人们的眼睛里消失。然而,这个老人临死前的情景却在元汗北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人怎么就能到了那样的地步,还活着的时候,就成了蛆虫的食物?月色下,那个满身水肿,虚腹如鼓、白发垢乱的老人横躺在土炕上,即将游离的神智或许还在做最后的思考与体味,蝇虫的叮咬或许已经全然只是骚痒而不是痛苦,人生的终结就应该是这样的吗?活着就被蝇虫爪分和死后再被它们爪分其实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元汗北的思想里,这情景还是有些惨淡。这可真是“茶淡不如水,人穷不如鬼”!李运成的老母亲真正地成了一个鬼魅,在元汗北的头脑里挥之不去了。
他感到了人生的可怕。将近四十岁的他如今还是孑然一身。虽然眼下在朱家还算是吃穿不愁,但依然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垅,无亲无故,无财无物。老了,病了,将死之时,会不会也是李运成老娘的那副样子?他不寒而栗。仲夏的月色透过窗纸射进屋子里来,照着炕上直挺挺地躺着的他和周围凌乱的衣物。元汗北突然觉得自己也是一个鬼魅。他的身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他用被子包紧了头,不敢再去想那些可怕的东西。
事情就按着朱彦进的安排进行着。到了麦子九成熟的时候,朱家就动起了镰刀。几乎是动员了朱家庄一半的劳动力,邻村的一些割麦快手们也像往年一样赶来了。朱家的待遇不错,肥猪肉、大白馍,天天还有烧酒,一亩地再给十斤麦子的酬劳,只说你的镰刀快吧,有人这几天下来,能拉回去满满一口袋麦子!割麦子的人在地头一字排开,一声号令,大家弯腰举镰,“唰唰”的声音有如骤雨倾盆,一股黄尘扬起,远远望过去,在麦浪之上,犹如有了一条滚动的黄龙,从地头抖动飞腾起来,一直卷向远处,多么壮观的景象。
这个时候的朱茂寿,站在地头上看着,脸上荡漾着笑意。这场面是属于他的,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将军,指挥着一支规模不小的队伍。他也想操起镰刀和这些年轻人们拼一拼,然而力不从心了。昨天下午割了一会儿,晚上睡了一宿,腰就猫不下去了,脊椎上如同穿了铁丝一般地疼。要在二十年前,甚至是在十年前,他自然是不服这帮年轻人的,也能把镰刀舞得像车轮似的。
儿子朱彦进也不加入到这阵势当中去了,他只是在几块地里来回转悠,指挥和调配着干活的人们。朱茂寿感觉到儿子和自己不一样。他是用身体来挣钱、置地,扩大家业;而儿子却是靠脑袋来做这一切的。儿子扩大家业的速度比自己要快,他欣赏儿子的头脑与能耐。
“爹,你回去吧,这日头太酽,烤得人受不了,回去经营饭菜去吧。”朱彦进从那头走过来,对他说。
“饭菜有拉环她们经营,不用我操心。你让他们把麦茬留得再低一点,麦茬长了不好翻耕。——你看人家汗北留下的麦茬,几乎和地一平了。让他们学着点。”
朱彦进就朝众人喊道:“咱些,麦茬留低一点,学着元汗北的样子。”
元汗北又要超过众人半畛地了。在割麦人组成的长龙里,他是龙首,别人是望尘莫及的。
朱茂寿说:“汗北这个家伙真是太能气了,什么活儿他都干得最好。这个人跑到咱家来,真是幸运啊!哎,彦进,你不是给他张罗个女人吗?这事有没有眉目啊?”
朱彦进说:“我一直在托人办着,可人家一听是外路人,根底不清楚,就不愿意搭茬儿了。”
朱茂寿说:“托人到西山里问问,山里的女人或许不在意这些。尽快给他办一个,咱不能亏待了他。”
朱彦进点头答应了。
他爹又问他:“地要弄好了,瓮买好了没有?那得三四十口大瓮哪!”
朱彦进说:“我只买了十口,用砖头砌了几个囤子,一个囤子能抵得上五个大瓮。”
朱茂寿说:“新砌得囤子会潮湿,粮食放得发了霉,损失就大了。”
朱彦进说:“周围我都堵上了米糠,又都用厚虎皮纸贴了,应该没事的。况且,咱也不需要保存多少,大部分就直接买给兆丰粮行了。”
朱茂寿说:“卖上一半就行了。明年一开春,价钱会更高。”
朱彦进说:“这不行,把麦子留在家里,一旦让土匪知道了,就会全部抢走,那可就一分钱也没了。”
朱茂寿叹一口气说:“唉,这世道,连个地也种不安稳,兵荒马乱的,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平安日子?”
天公也算作美,半个月的麦收当中,只下了一小会雷雨,剩下的时光,都是红烫烫的日头。从开镰的第五天头上,朱家的大车就日日地往三泉镇上送粮,日日不断。地下粮仓就在打麦场底下。那是去年冬天,朱家父子和元汗北将原先的地窖扩大了两倍,修成了有三间房子大小的地库。元汗北又在打麦场的角上,修一个口子,平常用石页盖着,用柴草遮挡,到了用了的时候就把它打开,直接把晾晒好的粮食从场院倒进地仓去。这项活儿,自然是由朱家父子和元汗北三个人干的,别人不知道这个秘密。
今年夏天,土匪们的动静似乎渺远了一些,到朱家的麦子该卖的卖了,该入囤的入了的时候,还没有听到他们的消息。有人说,今年的麦子丰收了,西边的收成也不错。土匪们贪享了近处的方便,抢够了粮食,不来这平川地界的村落里来了。
但愿这推导是对的。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朱家的麦子就卖得有点太亏,一斤两个铜子的价太过便宜,要是能等到明年春天,说不定能卖到三四个铜子,那就是翻一倍的价格!好在地窖了保存了一些,算是留下了一点慰藉。
天气却是出色得好,麦收一过,就下了几场透雨,土地变得异常滋润,掬一把土在手里,仿佛能捏出水来。
“种小绿豆吧,多种一点,多收入一点。这样的墒情不能白白地扔掉了。”
父亲朱茂寿的观念是人尽其勤,地尽其力,能种则种,绝不荒废。
“种是要种的,但不能太多。”朱彦进说,“这两年,麦子收成好。种绿豆会耽误种麦子的事。‘谷不早种,麦不等粪’。还是要给麦子留出足够的地亩。”
父亲说:“怕耽误时间就早收割它,收多少算多少。”
朱彦进说:“早收割就没有收成,就等于白操劳。如果收成抵不上雇工的钱,就不如不做。”
父亲就不吱声了。这些年,朱茂寿渐渐觉得,儿子的头脑比自己活泛,大小事情,按儿子的想法去做就利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利小。所以许多时候也就顺从了儿子。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有很深的偏见,认为它们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其实不然。应该这样说,书本文学中也有下里巴人,网络文学中也不乏阳春白雪。我很向往出版文字书的业绩。但更希望能得到网络同仁们的喜爱。如果是批评,那就更好,因为那才是我抬升自己的阶梯。
李运成家在西街一个叫做“拐角儿”的小院里居住。元汗北是晚上收工后来到他家的。这是一个由禾秸围城的小院落,禾秸早已破败,豁口遍布。有两间破瓦房,屋墙与房顶都破烂不堪,门洞与窗都敞开着,看不到窗户纸和门扉,里面也不见有灯光。惨淡的月色笼罩着,门洞与窗洞都黑黢黢的。能看到大肚子飞蛾或者是蝙蝠一类的东西从门洞和窗洞里出入着,类乎出入着草庐茅厕。院子里听不到任何声音。这个环境和朱家比起来,自然是类同天渊了。朱家的窗户上,有细软的绿纱遮着;门框上,挂着珠帘。尽管如此,那个娇嫩一如水葱的小少奶奶还要整天拿了蒲扇立在门窗的旁边不停地扇着,将蚊虫赶到很远的地方。她要到这里来,那是一刻的时间也不能停留的。
元汗北喊了一声:“运成!”没有人应。再往里走,听到屋里有窸窸窣窣的响动。“运成,你们在家吗?”
“在。”这才有人少气无力地回答。
屋子分里外两间,借着月色,元汗北走了进去。一进门,一股强烈的腐臭味直扑人鼻。元汗北不禁“呸”了一声。外间有一铺炕,炕上黑糊糊的一团,看不清是什么。里间也有一铺炕,炕上躺着李运成和他的哥哥李兆成。元汗北走进里间,将玉米袋子放在地下,看到了从炕上坐起来的弟兄俩。
“怎么连个灯也不点?”
李运成说:“饭都没得吃,哪有钱买油点灯?”
其实,李运成还只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他的哥哥也只有二十四五岁。弟兄俩都是矮矮的个子,瘦骨伶仃,衣服破烂,蓬头垢面。李家是朱家庄的土著。但从他们的父亲甚或是更远一些时候,他家就没有一寸土地,一家人靠给别人打零工度日。父亲前些年去世了,弟兄们一无所有。他们早已是朱家的短工,和元汗北在一起干过许多次活。他们很羡慕元汗北的遭遇,把到朱家做长工视为荣耀。
“你们的老娘呢?”元汗北问道。
李运成说:“在外间的土炕上,你进来没看见?”
元汗北说:“没看见外间炕上有人,有人怎么不吱声呢?”
李运成说:“不行了,动不了窝了,挨的几天日子。”然后他问元汗北,“你来我家干什么?朱家的麦田锄不过来了?”
元汗北说:“我们东家想让你给他做长工,你愿意吗?”
做朱家的长工,这是朱家庄的穷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谁不愿意去呢?旁边的李兆成着急地问:“去一个还是两个?”
元汗北说:“眼下只要运成一个,你还去不了。”
李运成高兴地从炕上跳下来:“行啊,一个也行。那么……”
元汗北说:“你是说工钱吧?一个月二十斤小米子,吃喝穿戴不计在内。”
李运成在心里算一下:二十斤小米子,那要折换成高粱玉米,就有七八十斤了,快够我一家人嚼用了。
元汗北说:“你要愿意,明天就过去。”
李兆成说:“要是我也能过去,那就更好。”他心里想着更好的事情:一个月四十斤小米,那就可以日日吃饱饭,而且还可以粜一点粮食出去,积累一点钱财,给弟兄们娶媳妇用。
元汗北说:“眼下还不行。运成先过去,咱们傍着东家好好干,东家的家业大了,自然会添加人手,你也就能过去了。这应该是很快的事情。——你就先做点别的事吧,把你的老娘伺候停当了。”
听说暂时还不能去,李兆成心里感到了沮丧。能在朱家当几年长工,说不定弟兄两个就能够成家立业,把房子盖起来,媳妇娶回来,日子就成了另一番样子。只可惜人家还不需要他。他有点惭愧,在以往的日子里,他表现得有些懒散,不日弟弟那样勤谨能干,以致有了个机会也轮不到自己。他说:“唉,老娘活不成了,好几天不吃饭了。东家要是早几天叫运成去,兴许老娘还能多活几天。”
元汗北说:“那就这样吧,运城明天就过去。”他指着旁边的玉米袋子说,“这是东家给你们的一点救济粮。明天磨了给老娘喝口糊糊,吃几个窝窝头。”
元汗北说完往外走,弟兄俩送他出来。到外间,元汗北想借着月光看看他们的老娘。三人往炕前一凑,只听“轰”的一声飞起一堆红头苍蝇。元汗北往前凑一凑,接着月色,看见老人躺在那里,嘴唇还在蠕动,可是两眼与鼻孔周围,都已有了细细的蝇卵。元汗北一阵恶心,一股东西从胃里涌了上来,他急忙用手捂住了嘴,匆匆走出门来,逃也似地离开了李家小院。
李运成的老母亲是在他去朱家做长工的第四天上死掉的。朱彦进花了两个银洋给老人买了一副薄棺入殓。运成兄弟俩个找了一处乱坟岗将母亲安葬。
李运成的老母亲惨淡离世了,这个微贱的生命从此从人们的眼睛里消失。然而,这个老人临死前的情景却在元汗北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人怎么就能到了那样的地步,还活着的时候,就成了蛆虫的食物?月色下,那个满身水肿,虚腹如鼓、白发垢乱的老人横躺在土炕上,即将游离的神智或许还在做最后的思考与体味,蝇虫的叮咬或许已经全然只是骚痒而不是痛苦,人生的终结就应该是这样的吗?活着就被蝇虫爪分和死后再被它们爪分其实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元汗北的思想里,这情景还是有些惨淡。这可真是“茶淡不如水,人穷不如鬼”!李运成的老母亲真正地成了一个鬼魅,在元汗北的头脑里挥之不去了。
他感到了人生的可怕。将近四十岁的他如今还是孑然一身。虽然眼下在朱家还算是吃穿不愁,但依然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垅,无亲无故,无财无物。老了,病了,将死之时,会不会也是李运成老娘的那副样子?他不寒而栗。仲夏的月色透过窗纸射进屋子里来,照着炕上直挺挺地躺着的他和周围凌乱的衣物。元汗北突然觉得自己也是一个鬼魅。他的身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他用被子包紧了头,不敢再去想那些可怕的东西。
事情就按着朱彦进的安排进行着。到了麦子九成熟的时候,朱家就动起了镰刀。几乎是动员了朱家庄一半的劳动力,邻村的一些割麦快手们也像往年一样赶来了。朱家的待遇不错,肥猪肉、大白馍,天天还有烧酒,一亩地再给十斤麦子的酬劳,只说你的镰刀快吧,有人这几天下来,能拉回去满满一口袋麦子!割麦子的人在地头一字排开,一声号令,大家弯腰举镰,“唰唰”的声音有如骤雨倾盆,一股黄尘扬起,远远望过去,在麦浪之上,犹如有了一条滚动的黄龙,从地头抖动飞腾起来,一直卷向远处,多么壮观的景象。
这个时候的朱茂寿,站在地头上看着,脸上荡漾着笑意。这场面是属于他的,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将军,指挥着一支规模不小的队伍。他也想操起镰刀和这些年轻人们拼一拼,然而力不从心了。昨天下午割了一会儿,晚上睡了一宿,腰就猫不下去了,脊椎上如同穿了铁丝一般地疼。要在二十年前,甚至是在十年前,他自然是不服这帮年轻人的,也能把镰刀舞得像车轮似的。
儿子朱彦进也不加入到这阵势当中去了,他只是在几块地里来回转悠,指挥和调配着干活的人们。朱茂寿感觉到儿子和自己不一样。他是用身体来挣钱、置地,扩大家业;而儿子却是靠脑袋来做这一切的。儿子扩大家业的速度比自己要快,他欣赏儿子的头脑与能耐。
“爹,你回去吧,这日头太酽,烤得人受不了,回去经营饭菜去吧。”朱彦进从那头走过来,对他说。
“饭菜有拉环她们经营,不用我操心。你让他们把麦茬留得再低一点,麦茬长了不好翻耕。——你看人家汗北留下的麦茬,几乎和地一平了。让他们学着点。”
朱彦进就朝众人喊道:“咱些,麦茬留低一点,学着元汗北的样子。”
元汗北又要超过众人半畛地了。在割麦人组成的长龙里,他是龙首,别人是望尘莫及的。
朱茂寿说:“汗北这个家伙真是太能气了,什么活儿他都干得最好。这个人跑到咱家来,真是幸运啊!哎,彦进,你不是给他张罗个女人吗?这事有没有眉目啊?”
朱彦进说:“我一直在托人办着,可人家一听是外路人,根底不清楚,就不愿意搭茬儿了。”
朱茂寿说:“托人到西山里问问,山里的女人或许不在意这些。尽快给他办一个,咱不能亏待了他。”
朱彦进点头答应了。
他爹又问他:“地要弄好了,瓮买好了没有?那得三四十口大瓮哪!”
朱彦进说:“我只买了十口,用砖头砌了几个囤子,一个囤子能抵得上五个大瓮。”
朱茂寿说:“新砌得囤子会潮湿,粮食放得发了霉,损失就大了。”
朱彦进说:“周围我都堵上了米糠,又都用厚虎皮纸贴了,应该没事的。况且,咱也不需要保存多少,大部分就直接买给兆丰粮行了。”
朱茂寿说:“卖上一半就行了。明年一开春,价钱会更高。”
朱彦进说:“这不行,把麦子留在家里,一旦让土匪知道了,就会全部抢走,那可就一分钱也没了。”
朱茂寿叹一口气说:“唉,这世道,连个地也种不安稳,兵荒马乱的,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平安日子?”
天公也算作美,半个月的麦收当中,只下了一小会雷雨,剩下的时光,都是红烫烫的日头。从开镰的第五天头上,朱家的大车就日日地往三泉镇上送粮,日日不断。地下粮仓就在打麦场底下。那是去年冬天,朱家父子和元汗北将原先的地窖扩大了两倍,修成了有三间房子大小的地库。元汗北又在打麦场的角上,修一个口子,平常用石页盖着,用柴草遮挡,到了用了的时候就把它打开,直接把晾晒好的粮食从场院倒进地仓去。这项活儿,自然是由朱家父子和元汗北三个人干的,别人不知道这个秘密。
今年夏天,土匪们的动静似乎渺远了一些,到朱家的麦子该卖的卖了,该入囤的入了的时候,还没有听到他们的消息。有人说,今年的麦子丰收了,西边的收成也不错。土匪们贪享了近处的方便,抢够了粮食,不来这平川地界的村落里来了。
但愿这推导是对的。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朱家的麦子就卖得有点太亏,一斤两个铜子的价太过便宜,要是能等到明年春天,说不定能卖到三四个铜子,那就是翻一倍的价格!好在地窖了保存了一些,算是留下了一点慰藉。
天气却是出色得好,麦收一过,就下了几场透雨,土地变得异常滋润,掬一把土在手里,仿佛能捏出水来。
“种小绿豆吧,多种一点,多收入一点。这样的墒情不能白白地扔掉了。”
父亲朱茂寿的观念是人尽其勤,地尽其力,能种则种,绝不荒废。
“种是要种的,但不能太多。”朱彦进说,“这两年,麦子收成好。种绿豆会耽误种麦子的事。‘谷不早种,麦不等粪’。还是要给麦子留出足够的地亩。”
父亲说:“怕耽误时间就早收割它,收多少算多少。”
朱彦进说:“早收割就没有收成,就等于白操劳。如果收成抵不上雇工的钱,就不如不做。”
父亲就不吱声了。这些年,朱茂寿渐渐觉得,儿子的头脑比自己活泛,大小事情,按儿子的想法去做就利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利小。所以许多时候也就顺从了儿子。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有很深的偏见,认为它们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其实不然。应该这样说,书本文学中也有下里巴人,网络文学中也不乏阳春白雪。我很向往出版文字书的业绩。但更希望能得到网络同仁们的喜爱。如果是批评,那就更好,因为那才是我抬升自己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