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10节
十、动物是不读书的,它们的生活的本领,主要是靠了体内的遗传的因子,然后才是靠了它们后天的学习行为。如果说,它们也读书的话,那么,它们的书,就是它们的父母亲或者是族群里别的成员的行为。人的社会系统太复杂,许多社会行为远离了本能,成为所谓“文化”的东西。其实,文化的本质就是“异化”,而异化了的能力不能够完全依靠遗传,这就要有书本记录下来。于是,读书就成了人类生活的一大累赘。疯子元家进是很爱读书的,但时代与家庭没有为他提供出读书的条件,成了他终身的遗憾。
处在古汾州腹地的朱家庄,事实上是山与川的一个余孽。早晨下地的时候,朱家庄的人们可以看到白云紫雾笼罩着的太行山脉,蜿蜒绵亘,如一条横卧在东边土地上的巨蟒,在云与雾的拂动之下,好像也在起伏滚动着。汾河水似乎就在山麓之下,阳光把水汽照耀得蒸腾起来,呈现着锦绣一般的景象。只是这一切都遥远了一些,如同一个虚幻的传说。到了朱家庄的时候,山就变做了乌龟似的土堎,水就变成了蚯蚓似的小溪,而且还不是长年的流动。朱家庄人们的境遇可以说是靠山山远,靠水水瘦。他们就只能靠自己,靠了自己的双手,在土坷垃里头刨取生活。
其实,任何一种群落的形成都是不容轻视的,哪怕是一堆微不足道的蚁虫!人们经常在面对一只蚁冢或者是一个蜂巢的时候,往往会被它们的深邃与精致惊诧得瞠目结舌。那么,作为一个村落,朱家庄就更是不容忽视了。
朱家庄的大部分象样的建筑都几乎是和苏宅在一个时间段里建造起来的。在这之前的若干年里,朱家庄没有出现过什么成名的人物。猪村,猪村,杀猪的人多了一些,挥舞屠刀的人残损了八辈子的阴德,怎么会造福于之孙?
不过,到了后来,猪村变成了朱家庄,屠夫也就渐至于绝迹。有了有钱人在这里落足,氛围也就逐渐好起来。那个时期,村子的四边都陆续地建起了庙宇殿堂一类的东西。村子的东端,有一座奎星庙,奎星庙的东南角上,有一个四层高的奎星楼。庙里有龙王殿,文渊阁,正面还有一个大戏台。奎星庙体现着朱家庄人强烈的文化意识,企盼村子里有文化魁星出现,当然也体现了村人对于大自然风调雨顺的祈求。西北角上有大佛寺,正殿里塑着三尊佛像,每一个都有三丈高,全身镀金,全掌盘腿端坐在莲花座上,庄严肃穆,令人望而生敬之心:偏殿里有十八罗汉,二十八宿,正殿对面有四大天王,五路神仙。人们传说,正殿的屋脊,与东南角上奎星楼的顶端在一个水平线上。是为了保持村子的平衡不倾斜,以累积风水,抟留福泽。南门上有真武庙,庙里供奉着关老爷,建庙目的是敦化村民,护村卫地,同仇敌忾。北门楼上是僧侣庙,接纳四方云游之僧,烧香诵经,培养村民仁慈博爱之心,纯净风俗。
朱家庄的这些建筑,当时在方圆十数里的地面上,其实是仅见的。特别是那座奎星楼,挺拔巍峨,二十里地以外就能看得见它,是朱家庄的标志,自然也是朱家庄人的骄傲。可叹的是,奎星楼盖起来了,朱家庄却没有出过一个魁星。因为随着宣统皇帝倒马,科举考试制度也就废除,读书人求取功名的路子彻底改变。后来又没有及时形成新的局面与制度,朱家庄那些想让后人走读书求学之路的人也就一时间失去了攀援的动力。再到后来,有朱彦进把他的儿女们一一送进学校去读书,但读书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谋求一个侍奉公家的职业,目光到底短浅得多了。
到了新的时代里,元家进就要算是一个极爱读书,同时也是一个极想从读书上谋求高远境界的人。这仿佛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乃祖绝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他的父亲元学文则更加冥顽一些,对于读书是极端鄙视的。他成了一个爱读书的人,就有些违背常理。自打小学时候起,他就要求爷爷奶奶给他买回大量的小人书,叠放在一个小书架上,后来又买一些知识较深的书,诸如《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一本一本地他都认真地读过了。只是他的读书的黄金年龄段里碰上了“文化大革命”。那一场革命运动,几乎革除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之命,自然也完全改变了元家进的“文化”之命。小学初中七年一贯制,上学就像玩把戏。语文课是村里的一个上过初中的年轻人读报纸,算学课是村里的会计给他们讲记账。夏日里麦子成熟的时候整天蹲在麦田捡麦穗,秋日里玉米高梁成熟时又去背秸秆。到了冬天可以安心上课了,可是教室里有生不起火,冷得像冰窟。那时的冬季比现在要冷得多,坐上一会儿手脚就麻木了,没有办法,老师就让大家站起来,喊着口令原地跺脚板,跺上一会儿,尘土飞扬起来,教室里伸手不见五指,对面不见人。等到烟尘散尽,师生就成了须发皆黄的老者,彼此对视,不禁哄堂大笑。于是一节课的时间,也就在着滑稽的闹剧中草草结束。这样的上课,能给你什么样的知识。即使是一心向学之人,也不会有所收获。元家进上高中的时候,还实行“推荐”制度,他是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子弟,自然是很顺利地踏入了高中的校门。但两年时间里,也是劳动得多,学习得少。高中一毕业,他就当了兵,当了兵就喂了猪,荒废了学业,也浇灭了他一腔读书进取的心火。
后来,大学考试的制度重新恢复。苏宅里破天荒地考出去一个大学生,这个大学生就是放羊人朱栓的小女儿欢欢。这可真是鸡窝里飞出了凤凰!这一件事情远远胜过了当年元汗北打狼的事情,苏宅这座老宅院又一次掀起了轰动。村里人是善良的,人们来看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欢欢的时候,都要提着一点礼物,鸡蛋、糕点、糖果等等,哪怕是红薯三药蛋之类的东西,也能表达邻居的一片心意。这些东西在放羊人朱栓的家里堆积成小山的样子。这样的情景,元家人也是看在眼里的,他们的羡慕的心理是真实的,但同时,内心的极端的嫉妒也是真实的。因为多少年来,在这个院子里炙手可热的是他元家,朱栓算是个什么东西?说他是个什么,他就是个什么。如今的事实却是,满门的荣耀归结到了这个放羊的人家,他们元家,冷落的像一个地窖了。而且,考上大学的欢欢是个什么人,是给元家的宝贝孙子夹过枣子的人。嗤,什么东西?如此下三滥的人也能考上大学?
女儿拿到大学通知书之后,朱栓到村东的奎星庙上烧了十天的高香,然后,他杀倒了两头肥羊,将羊肉分发给朱家庄的每户人家。从
欢欢成了村里的魁星,这使得吃过她的泡枣的元家进也想入非非了。天天守在爷爷奶奶的身边没有什么事情做,于是又抱着书煞有介事地学起来。
其实,当年生病的元家进吃的不是少女的泡枣,而是老妇女的余液。燕燕的母亲招弟是一个很聪明的女人,刚解放的时候她投入了元义的怀抱,那是因为元义是朱家庄的党支部书记,分田分地地是就掌握在他的手里,而在事实上,他家因此而得到的好处真是不少。到了元家进生病要吃泡枣的时候,让她的小女儿给他们衔枣,这是可能的事吗?元家进吃了三个月的枣子,都是夹在她的下体膨胀起来的。她让自己的小女儿在苏宅大院里装了几天样子,把这件事做得有眉有眼。其实,欢欢从头到尾也不知道这件事的真相,那时候因为年纪太小,向母亲发问,母亲不告诉她。放羊的朱栓之所以不再发火,就是因为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世事的变化是在令人难料,又过了几年,土地又回到了各家各户,生产队的羊群也解散了。由于过去的积累,朱栓自家的羊渐渐成群,他成了朱家庄的第一个养羊专业户,并由此渐渐地过上了富裕的日子,他成了苏宅里第一个在外面盖了新房搬出去的人。他的大女儿燕燕转成了国家正式教师,嫁了个女婿也是正式教师。小女儿欢欢大学毕业后在县城中学教书。谁能想到放羊人朱栓能把日子过成那个样子,真让人垂涎三尺。
元家进再次萌生了上学的念头的时候,县里的中学为往届学生开设了补习班。朱栓的女儿欢欢就是补习班的班主任。元家进听到这个消息,就去县中找欢欢。这时候的欢欢已经出落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当年元家欺负她家的是她略有耳闻,所以对于元家人有些讨厌。倘若当年她知道元家进曾经要吃她为他夹泡的枣子,那么,这个时候她就不会搭理他了。不过,现在的情形是元家进一脸讪笑地走进了她的办公室,一身洗得泛白的军装,上衣的衣襟有些卷曲,裤子上膝盖的部位鼓成了永久不变的包。他是完全蹩着脚进来的,一进来就立在了门墙的一隅,两个手对搓着,“嘿嘿”的笑声让人心悸。
欢欢原本有一点讨厌他,但看到他眼前的这副样子,那点讨厌就变成了怜悯。这个时候他的祖父也早已不是村里的领导,他的二叔元学武也再公社里失了势力,他的炙手可热的背景成了一堵冰冷的墙壁。她温和地问他:“你有什么事?”
“嘿嘿,我想上学。”他一直在那里搓着手,脸已经憋得通红。朱家为他泡枣子的事情,他约略知道一点,因此他认为欢欢一定恨他。他等着欢欢拒绝他,甚至骂他。即便如此,他也做好了求她不记前仇的准备。
“你要上学?”欢欢有些惊讶,“上什么学?”
“上你的补习班。”
“这是要考试的。你能考得进来吗?”
元家进的脸子这才严正起来:“还要考试吗?不是交钱就行吗?”
其实,此时欢欢的内心是元义帮助他入学读书的,但是她觉得像他这种“文化大革命”时期毕业的高中生,原本就没有学下什么知识,再加上他这么多年的遗忘,早已连门也摸不着了,即便入班学上一年,也无济于事,倒是白白地糟蹋了钱。于是她说:“我劝你还是想办法找个工作去吧。上学的事就不要想了。你没有办法考进来。”
元家进说有些焦急了:“你让我考一考,我觉得我能考进来。”
欢欢“扑哧”一笑:“有这个可能吗?现在的高中知识,比过去增加得多了,许多东西你都没有学过。”
元家进说:“你让我试试,考上了就来,考不上就不来。”
欢欢看着他的诚挚的眼神,不好意思在拒绝他,心里想,你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她说:“那你下礼拜一来吧,正好还有几个人报名,你和他们一块考试吧。”
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欢欢有些惊讶,除了数学成绩差一点之外,其他学科的成绩都还不错,进班补习一年,说不定真能考上大学。她有心思收这个比她打十几岁的男人做自己的学生了。回到家里,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却不料受到了父母的责骂。
她的父亲朱栓说:“让他上学?哪有这样的好事?做事伤天害理的人家,哪里配得上读书!”
母亲招弟说:“你不要收他,当年他把你害得够苦了。现在你反过来照顾他,算什么事情?”
欢欢有些不解:“他害我?害我什么?”
母亲改口说:“哦,是害你的姐姐。他一家都是害人精。他爹那年差点把你爹的门牙都打掉了。”
欢欢说:“那是过去的事了,他家现在不是过得不好了吗?特别是他,我看见他那副邋里邋遢的样子,觉得很可怜。”
“哼,他可怜?”她的父亲愤愤迪地说,“你没有看见咱家那时候被他们欺负的情形,那才真正是可怜的,在院子里走动,连头都不敢抬起来。看见他一家人,简直就像老鼠看见猫。”
欢欢再说要帮忙的话的时候,她的父亲就声色俱厉地说道:“行,你要敢把他弄到你的学校去,我就出去跳井!”
没有办法,欢欢只好不帮这个忙。到了元家进再找她的时候,她就说年龄太大了,数学和英语的成绩又差得太远,所以不能进补习班学习。
元家进最终没有进学读书,新生的梦幻就破灭了多一半。后来,他只好在家里自学,但有些功课靠自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后来参加了两年高考,分数的差距到底太大,残留下来的星星点点的希望之火就彻底熄灭。
尽管如此,元家进还要算上是朱家庄上一个学问好的人了,因为他平常没有什么事情的时候,就去收拾了一些闲散书籍来看,将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一股脑收留在自己的心里,然后和他的眼前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做出一种挥发,显示在村人的面前。开始的时候,他用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人们觉出了他有些异样。也就是这样,他就在人们的不知不觉当中,变成了一个疯癫的人。
土地下户之后,人们各家有忙着发家致富,培养子女读书的劲头又小了一些。在建造新院落的过程中,村子里的有些旧式的楼台庙宇就遭了秧。刚解放时盖大饭厅拆除得剩下的一点残垣颓壁,人们横拆竖毁,明偷暗抢。奎星庙也自然难逃厄运,高大巍峨的奎星楼也早被抽了玉帝、老君、二郎神等内容变成一个残破不堪的空壳。朱家庄的文化也就如奎星庙一样破败与不堪收拾了。不过,虽然只剩了一个空壳,但它还是村子里最高最大的建筑。
在没有什么事的时候,疯子元家进就坐在残旧破败的苏宅的大门口拉开他直直的嗓门唱道:
奎星庙的楼,
王四有的牛,
拉宝的脑袋——
老元义的毬!
这是朱家庄的四件大物事。谣歌,一直是乡野之间人们记录生活历史,抒发思想性情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乡野之间文化人的作品。元家进是青睐读书进学的人,对于村子里的一些文化现在也就比较在意。当然,这一首谣歌,不会是他的作品,他只是有意无意地把它吟唱出来而已。朱家庄人盖房屋,只求面积,不求高度,所以,起码是目前的奎星楼在村里还是一个硕大无朋的建筑物。王四有的牛生活在“土地改革”的年代,有普通黄牛的两个大,拉车耕地力大无比,可是在“入社”的第二天就病死了,社里人吃了一次好牛肉。人们都说牛是王四有喂了有毒的草害死的,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牛入社。拉宝是个畸形人,脑袋有洗脸盆那么大,身材却只有七八岁的小孩那么高。因为不堪其负,所以拉宝除却走路,一般情况只是坐着,用了一双深陷在眼窝里的眼睛艰难地看着世界,到了十九岁的时候就死掉了。元义就是元家进的爷爷,毬就是男人的器官。人们说,元义的那个东西平常是缠在腰里的,要缠三匝!如果放下来,就会从裤腿边上掉出来。这种说法一定是夸张。但是有了这种说法,就说明元义的东西比别人的长和大应该是确信无疑的事实。元义年轻的时候,和村子里的好多女人发生过关系。那些女人们说,元义身上时常带着一个铁箍,与人交合的时候,就按照对方的要求把铁箍卡在合适的位置,不然就会把女人里边的东西捅穿了。大多数女人只能消受其三分之一。除了这些女人,别人没有见过元义的东西膨胀起来的时候。
疯子元家进唱出来的时候,就有一些喜欢嬉戏的人上去问他:“元义的毬有多大呢?”
疯子“嘻嘻”地笑着,不回答。
“有这么大吗?”询问的人摆出一尺长的手势。
元家进“嘻嘻”地笑着,点点头。
询问的人又把两手分得开一些,做出二尺长的样子:“有这么大吗?”
疯子还是笑着点头。
询问的人把手分得再开些,做出三尺长的样子,元家进照样还是笑着点头。于是询问的人有些困惑,逼问道:“你娘的!到底有多长呢?”
元家进就指着他说:“和你的头个样大。”
问话的人讨了个没趣,就自我解嘲道:“这纯粹他娘的是疯话!”
元家进读到的书本知识没有派上正道的用场,却用来编造了疯话,这已经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而且又把他的爷爷编了进去,这就更加可悲。
最动气的人是他的父亲元学文。在他的观念里,儿子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就应该是劳作挣钱赡养家庭的时候了,可是元家进的情形是,不但不能赡养家人,反倒给家人带来莫大的拖累。其实他自己是混吃混喝了多半辈子了,对于家庭可以说是没有一点贡献,但他不是善于检点自己的人,只会检点他的儿子。他恶狠狠地对儿子说:“读书读书,读他娘的把人都读疯了,读得编排起自己的祖先来了,顶个毬用?三十多岁的人了,你能做个啥?白吃白喝,还不如死了呢。”
元家进最怕他的父亲的那两只永远充血的眼睛,只要面对了父亲的时候,他就怯怯地站在那里,左顾右盼地看好逃跑的路径。只要父亲一举手,他就会发一声喊,拔腿逃走。父亲赶不上他,也就不赶了。
多数时候,听到了责骂的声音,元家进的爷爷奶奶就会走出来。老元义颤抖着他的白色的山羊胡子反过来指责他的儿子道:“你是五十岁的人了,说说看,你做过什么大事?你给过他什么?先撒泡尿照照自己的影,你有资格数话他吗?”
元学文的眼睛急得更红:“他在外面编排你,你还护着他。”
老元义说:“我愿意让他编排,你管得着吗?他能编得来,说明他有文化。你给我编几句,恐怕你还真来不了呢。”
元学文遭了父亲的反驳,气得捶胸跺脚,只能放弃了对儿子的教训,走离了院子。老元义这才回头来指责孙子道:“你小子再要瞎编排祖爷,祖爷就拿砖头砸折你的腿。”
元学文走掉的时候,元家进就如同摆脱了猫的觊觎的老鼠,顿时就恢复了狡黠的天性,他拉起了裤管,露出他的细瘦一如柴禾的腿对着祖父说道:“来来来,砸断它,砸断它。不砸断它你就不是男子汉。”
老元义自然又是笑。元家进就跳着脚吟诵道:
奎星庙的楼,
王四有的牛,
拉宝的脑袋——
老元义的毬!
他的祖父又拖了拐杖追着打他,他就顺着院子里的倒塌的花坛转了起来,和他的祖父做起似乎是亘古不变的游戏。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有很深的偏见,认为它们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其实不然。应该这样说,书本文学中也有下里巴人,网络文学中也不乏阳春白雪。我很向往出版文字书的业绩。但更希望能得到网络同仁们的喜爱。如果是批评,那就更好,因为那才是我抬升自己的阶梯。
处在古汾州腹地的朱家庄,事实上是山与川的一个余孽。早晨下地的时候,朱家庄的人们可以看到白云紫雾笼罩着的太行山脉,蜿蜒绵亘,如一条横卧在东边土地上的巨蟒,在云与雾的拂动之下,好像也在起伏滚动着。汾河水似乎就在山麓之下,阳光把水汽照耀得蒸腾起来,呈现着锦绣一般的景象。只是这一切都遥远了一些,如同一个虚幻的传说。到了朱家庄的时候,山就变做了乌龟似的土堎,水就变成了蚯蚓似的小溪,而且还不是长年的流动。朱家庄人们的境遇可以说是靠山山远,靠水水瘦。他们就只能靠自己,靠了自己的双手,在土坷垃里头刨取生活。
其实,任何一种群落的形成都是不容轻视的,哪怕是一堆微不足道的蚁虫!人们经常在面对一只蚁冢或者是一个蜂巢的时候,往往会被它们的深邃与精致惊诧得瞠目结舌。那么,作为一个村落,朱家庄就更是不容忽视了。
朱家庄的大部分象样的建筑都几乎是和苏宅在一个时间段里建造起来的。在这之前的若干年里,朱家庄没有出现过什么成名的人物。猪村,猪村,杀猪的人多了一些,挥舞屠刀的人残损了八辈子的阴德,怎么会造福于之孙?
不过,到了后来,猪村变成了朱家庄,屠夫也就渐至于绝迹。有了有钱人在这里落足,氛围也就逐渐好起来。那个时期,村子的四边都陆续地建起了庙宇殿堂一类的东西。村子的东端,有一座奎星庙,奎星庙的东南角上,有一个四层高的奎星楼。庙里有龙王殿,文渊阁,正面还有一个大戏台。奎星庙体现着朱家庄人强烈的文化意识,企盼村子里有文化魁星出现,当然也体现了村人对于大自然风调雨顺的祈求。西北角上有大佛寺,正殿里塑着三尊佛像,每一个都有三丈高,全身镀金,全掌盘腿端坐在莲花座上,庄严肃穆,令人望而生敬之心:偏殿里有十八罗汉,二十八宿,正殿对面有四大天王,五路神仙。人们传说,正殿的屋脊,与东南角上奎星楼的顶端在一个水平线上。是为了保持村子的平衡不倾斜,以累积风水,抟留福泽。南门上有真武庙,庙里供奉着关老爷,建庙目的是敦化村民,护村卫地,同仇敌忾。北门楼上是僧侣庙,接纳四方云游之僧,烧香诵经,培养村民仁慈博爱之心,纯净风俗。
朱家庄的这些建筑,当时在方圆十数里的地面上,其实是仅见的。特别是那座奎星楼,挺拔巍峨,二十里地以外就能看得见它,是朱家庄的标志,自然也是朱家庄人的骄傲。可叹的是,奎星楼盖起来了,朱家庄却没有出过一个魁星。因为随着宣统皇帝倒马,科举考试制度也就废除,读书人求取功名的路子彻底改变。后来又没有及时形成新的局面与制度,朱家庄那些想让后人走读书求学之路的人也就一时间失去了攀援的动力。再到后来,有朱彦进把他的儿女们一一送进学校去读书,但读书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谋求一个侍奉公家的职业,目光到底短浅得多了。
到了新的时代里,元家进就要算是一个极爱读书,同时也是一个极想从读书上谋求高远境界的人。这仿佛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乃祖绝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他的父亲元学文则更加冥顽一些,对于读书是极端鄙视的。他成了一个爱读书的人,就有些违背常理。自打小学时候起,他就要求爷爷奶奶给他买回大量的小人书,叠放在一个小书架上,后来又买一些知识较深的书,诸如《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一本一本地他都认真地读过了。只是他的读书的黄金年龄段里碰上了“文化大革命”。那一场革命运动,几乎革除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之命,自然也完全改变了元家进的“文化”之命。小学初中七年一贯制,上学就像玩把戏。语文课是村里的一个上过初中的年轻人读报纸,算学课是村里的会计给他们讲记账。夏日里麦子成熟的时候整天蹲在麦田捡麦穗,秋日里玉米高梁成熟时又去背秸秆。到了冬天可以安心上课了,可是教室里有生不起火,冷得像冰窟。那时的冬季比现在要冷得多,坐上一会儿手脚就麻木了,没有办法,老师就让大家站起来,喊着口令原地跺脚板,跺上一会儿,尘土飞扬起来,教室里伸手不见五指,对面不见人。等到烟尘散尽,师生就成了须发皆黄的老者,彼此对视,不禁哄堂大笑。于是一节课的时间,也就在着滑稽的闹剧中草草结束。这样的上课,能给你什么样的知识。即使是一心向学之人,也不会有所收获。元家进上高中的时候,还实行“推荐”制度,他是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子弟,自然是很顺利地踏入了高中的校门。但两年时间里,也是劳动得多,学习得少。高中一毕业,他就当了兵,当了兵就喂了猪,荒废了学业,也浇灭了他一腔读书进取的心火。
后来,大学考试的制度重新恢复。苏宅里破天荒地考出去一个大学生,这个大学生就是放羊人朱栓的小女儿欢欢。这可真是鸡窝里飞出了凤凰!这一件事情远远胜过了当年元汗北打狼的事情,苏宅这座老宅院又一次掀起了轰动。村里人是善良的,人们来看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欢欢的时候,都要提着一点礼物,鸡蛋、糕点、糖果等等,哪怕是红薯三药蛋之类的东西,也能表达邻居的一片心意。这些东西在放羊人朱栓的家里堆积成小山的样子。这样的情景,元家人也是看在眼里的,他们的羡慕的心理是真实的,但同时,内心的极端的嫉妒也是真实的。因为多少年来,在这个院子里炙手可热的是他元家,朱栓算是个什么东西?说他是个什么,他就是个什么。如今的事实却是,满门的荣耀归结到了这个放羊的人家,他们元家,冷落的像一个地窖了。而且,考上大学的欢欢是个什么人,是给元家的宝贝孙子夹过枣子的人。嗤,什么东西?如此下三滥的人也能考上大学?
女儿拿到大学通知书之后,朱栓到村东的奎星庙上烧了十天的高香,然后,他杀倒了两头肥羊,将羊肉分发给朱家庄的每户人家。从
欢欢成了村里的魁星,这使得吃过她的泡枣的元家进也想入非非了。天天守在爷爷奶奶的身边没有什么事情做,于是又抱着书煞有介事地学起来。
其实,当年生病的元家进吃的不是少女的泡枣,而是老妇女的余液。燕燕的母亲招弟是一个很聪明的女人,刚解放的时候她投入了元义的怀抱,那是因为元义是朱家庄的党支部书记,分田分地地是就掌握在他的手里,而在事实上,他家因此而得到的好处真是不少。到了元家进生病要吃泡枣的时候,让她的小女儿给他们衔枣,这是可能的事吗?元家进吃了三个月的枣子,都是夹在她的下体膨胀起来的。她让自己的小女儿在苏宅大院里装了几天样子,把这件事做得有眉有眼。其实,欢欢从头到尾也不知道这件事的真相,那时候因为年纪太小,向母亲发问,母亲不告诉她。放羊的朱栓之所以不再发火,就是因为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世事的变化是在令人难料,又过了几年,土地又回到了各家各户,生产队的羊群也解散了。由于过去的积累,朱栓自家的羊渐渐成群,他成了朱家庄的第一个养羊专业户,并由此渐渐地过上了富裕的日子,他成了苏宅里第一个在外面盖了新房搬出去的人。他的大女儿燕燕转成了国家正式教师,嫁了个女婿也是正式教师。小女儿欢欢大学毕业后在县城中学教书。谁能想到放羊人朱栓能把日子过成那个样子,真让人垂涎三尺。
元家进再次萌生了上学的念头的时候,县里的中学为往届学生开设了补习班。朱栓的女儿欢欢就是补习班的班主任。元家进听到这个消息,就去县中找欢欢。这时候的欢欢已经出落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当年元家欺负她家的是她略有耳闻,所以对于元家人有些讨厌。倘若当年她知道元家进曾经要吃她为他夹泡的枣子,那么,这个时候她就不会搭理他了。不过,现在的情形是元家进一脸讪笑地走进了她的办公室,一身洗得泛白的军装,上衣的衣襟有些卷曲,裤子上膝盖的部位鼓成了永久不变的包。他是完全蹩着脚进来的,一进来就立在了门墙的一隅,两个手对搓着,“嘿嘿”的笑声让人心悸。
欢欢原本有一点讨厌他,但看到他眼前的这副样子,那点讨厌就变成了怜悯。这个时候他的祖父也早已不是村里的领导,他的二叔元学武也再公社里失了势力,他的炙手可热的背景成了一堵冰冷的墙壁。她温和地问他:“你有什么事?”
“嘿嘿,我想上学。”他一直在那里搓着手,脸已经憋得通红。朱家为他泡枣子的事情,他约略知道一点,因此他认为欢欢一定恨他。他等着欢欢拒绝他,甚至骂他。即便如此,他也做好了求她不记前仇的准备。
“你要上学?”欢欢有些惊讶,“上什么学?”
“上你的补习班。”
“这是要考试的。你能考得进来吗?”
元家进的脸子这才严正起来:“还要考试吗?不是交钱就行吗?”
其实,此时欢欢的内心是元义帮助他入学读书的,但是她觉得像他这种“文化大革命”时期毕业的高中生,原本就没有学下什么知识,再加上他这么多年的遗忘,早已连门也摸不着了,即便入班学上一年,也无济于事,倒是白白地糟蹋了钱。于是她说:“我劝你还是想办法找个工作去吧。上学的事就不要想了。你没有办法考进来。”
元家进说有些焦急了:“你让我考一考,我觉得我能考进来。”
欢欢“扑哧”一笑:“有这个可能吗?现在的高中知识,比过去增加得多了,许多东西你都没有学过。”
元家进说:“你让我试试,考上了就来,考不上就不来。”
欢欢看着他的诚挚的眼神,不好意思在拒绝他,心里想,你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她说:“那你下礼拜一来吧,正好还有几个人报名,你和他们一块考试吧。”
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欢欢有些惊讶,除了数学成绩差一点之外,其他学科的成绩都还不错,进班补习一年,说不定真能考上大学。她有心思收这个比她打十几岁的男人做自己的学生了。回到家里,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却不料受到了父母的责骂。
她的父亲朱栓说:“让他上学?哪有这样的好事?做事伤天害理的人家,哪里配得上读书!”
母亲招弟说:“你不要收他,当年他把你害得够苦了。现在你反过来照顾他,算什么事情?”
欢欢有些不解:“他害我?害我什么?”
母亲改口说:“哦,是害你的姐姐。他一家都是害人精。他爹那年差点把你爹的门牙都打掉了。”
欢欢说:“那是过去的事了,他家现在不是过得不好了吗?特别是他,我看见他那副邋里邋遢的样子,觉得很可怜。”
“哼,他可怜?”她的父亲愤愤迪地说,“你没有看见咱家那时候被他们欺负的情形,那才真正是可怜的,在院子里走动,连头都不敢抬起来。看见他一家人,简直就像老鼠看见猫。”
欢欢再说要帮忙的话的时候,她的父亲就声色俱厉地说道:“行,你要敢把他弄到你的学校去,我就出去跳井!”
没有办法,欢欢只好不帮这个忙。到了元家进再找她的时候,她就说年龄太大了,数学和英语的成绩又差得太远,所以不能进补习班学习。
元家进最终没有进学读书,新生的梦幻就破灭了多一半。后来,他只好在家里自学,但有些功课靠自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后来参加了两年高考,分数的差距到底太大,残留下来的星星点点的希望之火就彻底熄灭。
尽管如此,元家进还要算上是朱家庄上一个学问好的人了,因为他平常没有什么事情的时候,就去收拾了一些闲散书籍来看,将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一股脑收留在自己的心里,然后和他的眼前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做出一种挥发,显示在村人的面前。开始的时候,他用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人们觉出了他有些异样。也就是这样,他就在人们的不知不觉当中,变成了一个疯癫的人。
土地下户之后,人们各家有忙着发家致富,培养子女读书的劲头又小了一些。在建造新院落的过程中,村子里的有些旧式的楼台庙宇就遭了秧。刚解放时盖大饭厅拆除得剩下的一点残垣颓壁,人们横拆竖毁,明偷暗抢。奎星庙也自然难逃厄运,高大巍峨的奎星楼也早被抽了玉帝、老君、二郎神等内容变成一个残破不堪的空壳。朱家庄的文化也就如奎星庙一样破败与不堪收拾了。不过,虽然只剩了一个空壳,但它还是村子里最高最大的建筑。
在没有什么事的时候,疯子元家进就坐在残旧破败的苏宅的大门口拉开他直直的嗓门唱道:
奎星庙的楼,
王四有的牛,
拉宝的脑袋——
老元义的毬!
这是朱家庄的四件大物事。谣歌,一直是乡野之间人们记录生活历史,抒发思想性情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乡野之间文化人的作品。元家进是青睐读书进学的人,对于村子里的一些文化现在也就比较在意。当然,这一首谣歌,不会是他的作品,他只是有意无意地把它吟唱出来而已。朱家庄人盖房屋,只求面积,不求高度,所以,起码是目前的奎星楼在村里还是一个硕大无朋的建筑物。王四有的牛生活在“土地改革”的年代,有普通黄牛的两个大,拉车耕地力大无比,可是在“入社”的第二天就病死了,社里人吃了一次好牛肉。人们都说牛是王四有喂了有毒的草害死的,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牛入社。拉宝是个畸形人,脑袋有洗脸盆那么大,身材却只有七八岁的小孩那么高。因为不堪其负,所以拉宝除却走路,一般情况只是坐着,用了一双深陷在眼窝里的眼睛艰难地看着世界,到了十九岁的时候就死掉了。元义就是元家进的爷爷,毬就是男人的器官。人们说,元义的那个东西平常是缠在腰里的,要缠三匝!如果放下来,就会从裤腿边上掉出来。这种说法一定是夸张。但是有了这种说法,就说明元义的东西比别人的长和大应该是确信无疑的事实。元义年轻的时候,和村子里的好多女人发生过关系。那些女人们说,元义身上时常带着一个铁箍,与人交合的时候,就按照对方的要求把铁箍卡在合适的位置,不然就会把女人里边的东西捅穿了。大多数女人只能消受其三分之一。除了这些女人,别人没有见过元义的东西膨胀起来的时候。
疯子元家进唱出来的时候,就有一些喜欢嬉戏的人上去问他:“元义的毬有多大呢?”
疯子“嘻嘻”地笑着,不回答。
“有这么大吗?”询问的人摆出一尺长的手势。
元家进“嘻嘻”地笑着,点点头。
询问的人又把两手分得开一些,做出二尺长的样子:“有这么大吗?”
疯子还是笑着点头。
询问的人把手分得再开些,做出三尺长的样子,元家进照样还是笑着点头。于是询问的人有些困惑,逼问道:“你娘的!到底有多长呢?”
元家进就指着他说:“和你的头个样大。”
问话的人讨了个没趣,就自我解嘲道:“这纯粹他娘的是疯话!”
元家进读到的书本知识没有派上正道的用场,却用来编造了疯话,这已经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而且又把他的爷爷编了进去,这就更加可悲。
最动气的人是他的父亲元学文。在他的观念里,儿子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就应该是劳作挣钱赡养家庭的时候了,可是元家进的情形是,不但不能赡养家人,反倒给家人带来莫大的拖累。其实他自己是混吃混喝了多半辈子了,对于家庭可以说是没有一点贡献,但他不是善于检点自己的人,只会检点他的儿子。他恶狠狠地对儿子说:“读书读书,读他娘的把人都读疯了,读得编排起自己的祖先来了,顶个毬用?三十多岁的人了,你能做个啥?白吃白喝,还不如死了呢。”
元家进最怕他的父亲的那两只永远充血的眼睛,只要面对了父亲的时候,他就怯怯地站在那里,左顾右盼地看好逃跑的路径。只要父亲一举手,他就会发一声喊,拔腿逃走。父亲赶不上他,也就不赶了。
多数时候,听到了责骂的声音,元家进的爷爷奶奶就会走出来。老元义颤抖着他的白色的山羊胡子反过来指责他的儿子道:“你是五十岁的人了,说说看,你做过什么大事?你给过他什么?先撒泡尿照照自己的影,你有资格数话他吗?”
元学文的眼睛急得更红:“他在外面编排你,你还护着他。”
老元义说:“我愿意让他编排,你管得着吗?他能编得来,说明他有文化。你给我编几句,恐怕你还真来不了呢。”
元学文遭了父亲的反驳,气得捶胸跺脚,只能放弃了对儿子的教训,走离了院子。老元义这才回头来指责孙子道:“你小子再要瞎编排祖爷,祖爷就拿砖头砸折你的腿。”
元学文走掉的时候,元家进就如同摆脱了猫的觊觎的老鼠,顿时就恢复了狡黠的天性,他拉起了裤管,露出他的细瘦一如柴禾的腿对着祖父说道:“来来来,砸断它,砸断它。不砸断它你就不是男子汉。”
老元义自然又是笑。元家进就跳着脚吟诵道:
奎星庙的楼,
王四有的牛,
拉宝的脑袋——
老元义的毬!
他的祖父又拖了拐杖追着打他,他就顺着院子里的倒塌的花坛转了起来,和他的祖父做起似乎是亘古不变的游戏。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有很深的偏见,认为它们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其实不然。应该这样说,书本文学中也有下里巴人,网络文学中也不乏阳春白雪。我很向往出版文字书的业绩。但更希望能得到网络同仁们的喜爱。如果是批评,那就更好,因为那才是我抬升自己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