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6节
六、《论语》上边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那些动辄就要在自己的祖先的坟墓上踹上几脚,或者竟要掘开了封土对着骸骨谩骂和吐口水的人,一定是理智上的愚懦者或者是道德上的恶劣者。这样做,怎么能培养起后人的优秀品质?其实,他们也必然会作古,如果他们的后人对着他们的尸骨说长道短的时候,他们的在天之灵不知道能否消受得了?我不太相信,那些整天抱着文翰的官宦们会不懂得这一点。如果不懂得,那说明他们是愚蠢的;如果是懂得了却还要这样地做,那他们就应该是独夫民贼。正是他们,把民族的道德内容搞成了一堆乱七八糟、无章可循的东西。
元家进上学的时候,这是一个特殊时代的鼎盛时期,人们的耳朵里时刻充斥了“打倒”与“砸烂”的声音。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里强调了后天的“习”的作用。而这种“习”,尤以孩提时代的耳濡目染为最重要。就如记诵一些诗词类型的东西,那个时代留在记忆中的东西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又如人的梦境,其背景似乎永远是孩童时代的内容,或原样照搬,或改头换面,然后和今天的生活需求结合起来。只可惜元家进同我们当中的许多人的童年一样,是支离破碎,浑浊不堪的。这是社会与长辈们的罪恶。那时候的元义已经不是朱家庄的当权派,只是一个“贫协会”主任,这个头衔的下面只具有开会提建议的义务,对于村里是重大事务,并没有定夺的权利。虽然如此,却并没有谁敢惹怒了他。这中间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他曾经统治了这个村庄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长时间的飞扬跋扈在人们的心理上形成了人们对他只敢侧目而视的惯性,觉得他是一个不好得罪的瘟神;其次是他的大儿子元学文,原来是在父亲的羽翼下面培养出了桀骜不驯的性格与做派,后来又随了西河堡的一个旧时的武师学了一点打斗的武艺,喝醉了酒的时候常常在村子里滋事,打倒过好多人,人们不敢招惹他;其三是他的第二个儿子元学武虽然只有二十岁,却已经在公社武装部担任了职务,前途正无限量地大着,村里的干部对他简直就是惟命是从。这样的条件使得元家在村里炙手可热,也使得老元义威风不倒。村里人无论老小,见了他总要堆出笑脸做出恭维的表示。而只有他的长孙元家进,只要在他那里受了违逆的时候,就把那些响亮的口号喊出来:“打倒元义!”“让我们砸烂元义的狗头!”这时候,苏宅里还住着各色的人家,大家都在各自的房间里作午后的休息,在夏季的午后的时光里,只有廊庑下面的麻雀在轻声的“叽喳”,这使得元家进的喊声格外地亮堂。有人被惊醒了,就低低低骂道:“又在作孽!”翻身还想睡过去。然而元家进的喊声并不停止,终于引得老元义走了出来,手里捏着一把扫帚骂道:“龟孙子,你是不想活了吗?”元家进即刻向着院门跑过去,嘴里却还是骂声不绝:“打倒元义,再踏上一只脚,叫他永远不得翻身!”喊声渐渐地远离了午睡的人们的耳朵。等到孙子走出院门去了,老元义就又捏着扫帚走回来。
那时候的老师们也经常地发懒发赖,上下午该上课的时候不上课,把学生打发到街上去,手里抱着一个伟人语录本,立在村口的门洞下面,堵着路人让他们背语录。那时候正是夏收季节,农民们正收割小麦,龙口里夺食,却被元家进这些所谓的“红小兵”们拦下来背语录。如果背不来,就不让他们过去,甚至要说你对领袖不忠的话。有一次,一辆满载麦梱的大车被拦了下来,车顶上正好坐着一个脾气粗暴的生产队长。那个时候天空正响着雷声,队长着急着,怕把麦子霖湿在雨地里,一见小孩们愚顽不通事理,就从车上吐一口唾沫下来,正沾在元家进的脸上,还骂道:“背你妈的个狗屎!给老子滚得远远的。”孩子们吓得如鸟兽散。元家进的唯我独尊的脾性还想着和队长对峙,队长朝他吼道:“再敢胡闹,老子打断你的狗腿!”于是,一贯冥顽不驯的元家进也只好辟易。回家后和自己父祖们诉苦。父祖们乍一听的时候十分气愤,一听说吐唾沫的人是那位根正苗红、什么都不惧乎的生产队长,也就只能悻悻作罢。
在学校里,元家进是批斗老师的先锋,在老师睡觉的床上贴上小字报,老师休息的时候拿到一边去,他不答应。老师推开了他,他就纠集了一大群的小伙伴来围攻老师,老师忍无可忍了,揪着他的脖子把他从屋子里提溜到外面来,结果是老元义找到学校将老师打得鼻青脸肿。
元家进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就是被这样的时代气息熏陶着的。
那时候的苏宅,虽说已经被拆去了正窑顶上的楼房,没有了先前的雄伟和高大,但院子的布局还没有改变,笔直的柱子支撑着四周的游廊,青砖灰瓦,画柱雕梁,还有几分威严的气氛。十几年以前,檐下的鸟雀是为朱彦进一家而鸣的,而在十几年之后,就面对了另外的人们。或许,苏宅里鸟雀的家族永远不会改变,但檐下的人们,却是在不停地更易。
豪宅大院固然有它的好处,却也有它的不好的地方。传统的做法太注重了建筑物的防盗作用,殊不知这样做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首先是因为大院的围墙太高,四面又有了游廊,将整个的院子死死地罩住,失去了通风的作用,院里的空气缺少了流动,于是就让人感觉到气闷;其次是那高墙隔断了基本的人情,引发着大墙外面窥伺乃至敌视的心理。
现在的情况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土地改革”之后,苏宅成了一个大杂院。正面的屋檐窑洞里,元义住着中间的三间,东边的一间原本是留给原来的主人朱家的,但朱家的后人到了城里生活,窑洞就空在那里。西边的一间住着放羊的朱栓。东厦窑是前面所说的宁宁的姥爷冯庆寿住着,西厦窑分给了一户姓侯的人家。元义的大儿子元学文住在南边靠东的一间窑洞里。大院里人多事杂,声气浑浊。到了夏天,闷热难耐。再加上白天檐下鸟雀聒噪,夜晚虫声混鸣,人心就更加烦躁。屋子里面热得受不了,有时候人们就在廊下摆了临时的床铺拿出被褥来在外面睡觉,再搭上纱帐阻挡蚊虫的叮咬。西上窑里放羊的朱栓有两个姑娘,大姑娘燕燕,十八岁了,二姑娘欢欢比她的姐姐小四岁。十八岁的燕燕长出了大人的样子,不愿意和别人一块睡到廊下,就在窑顶上摆两条长凳,放一张木板,拿着自己的被褥睡到窑顶上去。为了防止蚊虫的叮咬,她的母亲给她缝制一个棉纱的帐子。当然了,到了落雨的时候,那就搬下来。
这时候元义的二儿子元学武已经到了公社的武装部工作,大部分的时间住在公社大院里,有时候回到家里来住。其实他是过继给了了他的大伯元仁做儿子的,但是因为元义这边的生活状况要好一些,所以常常要回到这边来。再加上元仁死得早一点,元仁的老婆随之而改嫁,那边没有了依靠,所以一直就直接住回这边来,倒像是没有过继这回事情。由于元汗北的媳妇王草花个头很低,她的儿子们的身材就一律矮小,元义的大儿子元学文的个子也不高,但元学武是一个例外,他的个头有一米七十几,将近一米八的样子。这是因为他不是元义的骨血,而是隔壁院子里铁匠的骨血。铁匠的个子高,元义的老婆张秋凤的个子也高,元学武的个子自然就高起来了。燕燕自小就仰慕这个比她大五六岁的哥哥,这时候元学武成了国家干部,燕燕对他简直有点顶礼膜拜了。每每看到那个高大身材的人走回院里来,她的内心就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当时的农村实行所谓“七年一贯制”政策,学生在自家村里的学校里一直上七年,就等于初中毕业了。实际上,教他们的老师是从一年级一直教到七年级,从小学到初中都是一样的老师。燕燕七年级毕业之后,名义上是初中生,实际上连一元一次方程也不懂。人们常说“上帝弄人”的话,其实,“弄人”者多数时候不是上帝,而是人们自己。燕燕七年级毕业之后,就没有学校可上了,那个时候,公社里还没有办起高级中学。燕燕不愿意随着大伙去种地,想去学校当一名民办教员。然而,她的父亲是个放羊的人,在村里没有面子,给她说不上话。于是她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元学武。因为是近邻,再加上她的母亲和元学武的父亲元义之间的暧昧关系,于是关系就显得更近些。那个时候村里有地头宣传队,燕燕是宣传队里的主要演员,元学武当初在村里的时候,在宣传队拉二胡,晚上排练完节目,两人就相随着回家。燕燕一直亲热地叫元学武为二哥。燕燕提出了要求,元学武满口答应。他给公社联合校的校长打了一个招呼,又向村里的干部们说了一说,燕燕就很顺利地走上了讲台。那时候的老师没有什么难当的,只要能哄得孩子们听话,每天唱唱革命歌曲,教教所谓的“忠”字舞蹈,就可以胜任。在文化知识方面,没有太高的要求。有一天的晚上,元学武从公社回来了,吃完了饭,在窑顶上乘凉。燕燕看见了,就凑过去和他说话。那是一个崇拜至上的时代,青年人为了自己心中的神灵,什么都可以无偿地贡献出来。到了公社的元学武的思想的进步是飞快的,言论的进步也是飞跃的。直说得燕燕满腹憧憬,一脑袋梦幻。那天晚上,楼顶的月色并不圆满,只有尖尖的一叶,像一个薄薄的镰刃,星斗却是满天,光线有些朦胧。燕燕是那种丰满敦实的女孩,个子是中等,虽然胖了一点,但觉不显得笨拙累赘,该高的地方格外地高,于是就把该低的地方衬托得低了,就是在朦胧的夜色里,那身体的曲线也是格外的分明。元学武是大个子,比燕燕高一个半头。他稳稳地站在那里,眼睛看着远处的星空,嘴里讲着革命的道理。燕燕听得如醉如痴。长久地呆在办公室里,元学武身上就有了一股浓郁的纸张和墨水的气味。这是一种文化味道,闻惯了父亲身上的羊粪臭味的燕燕问着元学武身上的味道,就觉得自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她不由得将自己的头靠在了这个哥哥的身上。元学武这是突然感到热血澎湃,情不自禁地伸手把燕燕一抱。燕燕嘴里“哦”了一声,就浑身细软地倒在了元学武怀里。元学武把燕燕抱了起来,急急地走向燕燕睡觉的地方。两个人当然不会想到,这个时候,在窑门的后面,正有一双初谙人事的眼睛早已注视着他们。这两只眼睛看到的情景是,元学武将身体紧紧地压在燕燕的身上,两个人嘴对嘴用力的吮吸;然后是元学武迫不及待地脱掉了燕燕的衣物,脱光了衣物的燕燕起初是头向下伏在褥子上边,等到元学武将自己的衣服也脱剥下来之后,就把她搬转过来,于是两个人就天衣无缝地完完全全叠合在了一起,像两条彼此相缠绕的大蟒蛇;大蟒蛇“嘶嘶”地吐着咸涩的信子,张大了嘴巴,仿佛都想将对方的头颅吞入自己的嘴里;能听到元学文喉咙里发出来的那种像狗子愤怒时威胁人的“呜呜”的声音,也能听到燕燕像小鸡雏蜷缩到母亲腹下时发出的那种幸福而颤抖的呻吟之声。这是一种舞蹈,也是一幕戏剧,站在窑门背后的那个人似乎能够领略了这种舞蹈或戏剧的奥妙,这是一种无师自通的东西。在他未赋灵性的时候,就曾经清晰地看到过他的父母亲之间所做的这种游戏,后来在小学校里跟着一群小伙伴们探讨过人与人叠合的问题,再到后来又向自己的祖父祖母询问过这样的事情。从这一种轨迹看,他的生命的意义,似乎只是在探索这一桩事情。到了现在,他终于看到了真切的情景,内心里有了关于这情景的真切体悟。随着这种体悟的产生,他感到有一股热火从身体的某个地方燃烧起来,使得他嘴干舌燥,燥热难耐。这个时候,他突然听到燕燕尖锐而短促的叫了一声,然后又安静下来,只是两个人的头还贴着头,嘴还咬着嘴,叠合在一起的身体在微微动弹着。这是火山爆发前或者是大堤决口钱的那种刹那见到骇人的静寂吗?果然,只过了一两分钟的时间,元学武的身子就飞快地掀动起来,燕燕在压着声音“不不”地喊叫着,两只手却在空中盲目地挥动着,不知道要抓挠什么。元学武的动作越来越快,如同一只被老鹰追赶着没命地逃窜的兔子,只能看到那个长着白色短尾的屁股如同闪电般地起落翻腾,别的东西仿佛什么也看不到了……
这是一种幻化的境界,在这个境界当中,升腾者成了三个人。因为当元学武和燕燕在最美妙的感觉里情不自禁狂叫一声的时候,窑门背后的那个人也狂叫了一声,不过,大家的意识里这时候都没有了声音,只留下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幸福感。
星如眼,月如眉,灰黑的夜空有如庄严的面孔。革命是异常严肃的事情,在燕燕辈的感觉里,元学武应该是革命的化身,献身元学武也就是献身革命,她是心甘情愿的。
那一年,元家进十四岁。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有很深的偏见,认为它们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其实不然。应该这样说,书本文学中也有下里巴人,网络文学中也不乏阳春白雪。我很向往出版文字书的业绩。但更希望能得到网络同仁们的喜爱。如果是批评,那就更好,因为那才是我抬升自己的阶梯。
元家进上学的时候,这是一个特殊时代的鼎盛时期,人们的耳朵里时刻充斥了“打倒”与“砸烂”的声音。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里强调了后天的“习”的作用。而这种“习”,尤以孩提时代的耳濡目染为最重要。就如记诵一些诗词类型的东西,那个时代留在记忆中的东西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又如人的梦境,其背景似乎永远是孩童时代的内容,或原样照搬,或改头换面,然后和今天的生活需求结合起来。只可惜元家进同我们当中的许多人的童年一样,是支离破碎,浑浊不堪的。这是社会与长辈们的罪恶。那时候的元义已经不是朱家庄的当权派,只是一个“贫协会”主任,这个头衔的下面只具有开会提建议的义务,对于村里是重大事务,并没有定夺的权利。虽然如此,却并没有谁敢惹怒了他。这中间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他曾经统治了这个村庄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长时间的飞扬跋扈在人们的心理上形成了人们对他只敢侧目而视的惯性,觉得他是一个不好得罪的瘟神;其次是他的大儿子元学文,原来是在父亲的羽翼下面培养出了桀骜不驯的性格与做派,后来又随了西河堡的一个旧时的武师学了一点打斗的武艺,喝醉了酒的时候常常在村子里滋事,打倒过好多人,人们不敢招惹他;其三是他的第二个儿子元学武虽然只有二十岁,却已经在公社武装部担任了职务,前途正无限量地大着,村里的干部对他简直就是惟命是从。这样的条件使得元家在村里炙手可热,也使得老元义威风不倒。村里人无论老小,见了他总要堆出笑脸做出恭维的表示。而只有他的长孙元家进,只要在他那里受了违逆的时候,就把那些响亮的口号喊出来:“打倒元义!”“让我们砸烂元义的狗头!”这时候,苏宅里还住着各色的人家,大家都在各自的房间里作午后的休息,在夏季的午后的时光里,只有廊庑下面的麻雀在轻声的“叽喳”,这使得元家进的喊声格外地亮堂。有人被惊醒了,就低低低骂道:“又在作孽!”翻身还想睡过去。然而元家进的喊声并不停止,终于引得老元义走了出来,手里捏着一把扫帚骂道:“龟孙子,你是不想活了吗?”元家进即刻向着院门跑过去,嘴里却还是骂声不绝:“打倒元义,再踏上一只脚,叫他永远不得翻身!”喊声渐渐地远离了午睡的人们的耳朵。等到孙子走出院门去了,老元义就又捏着扫帚走回来。
那时候的老师们也经常地发懒发赖,上下午该上课的时候不上课,把学生打发到街上去,手里抱着一个伟人语录本,立在村口的门洞下面,堵着路人让他们背语录。那时候正是夏收季节,农民们正收割小麦,龙口里夺食,却被元家进这些所谓的“红小兵”们拦下来背语录。如果背不来,就不让他们过去,甚至要说你对领袖不忠的话。有一次,一辆满载麦梱的大车被拦了下来,车顶上正好坐着一个脾气粗暴的生产队长。那个时候天空正响着雷声,队长着急着,怕把麦子霖湿在雨地里,一见小孩们愚顽不通事理,就从车上吐一口唾沫下来,正沾在元家进的脸上,还骂道:“背你妈的个狗屎!给老子滚得远远的。”孩子们吓得如鸟兽散。元家进的唯我独尊的脾性还想着和队长对峙,队长朝他吼道:“再敢胡闹,老子打断你的狗腿!”于是,一贯冥顽不驯的元家进也只好辟易。回家后和自己父祖们诉苦。父祖们乍一听的时候十分气愤,一听说吐唾沫的人是那位根正苗红、什么都不惧乎的生产队长,也就只能悻悻作罢。
在学校里,元家进是批斗老师的先锋,在老师睡觉的床上贴上小字报,老师休息的时候拿到一边去,他不答应。老师推开了他,他就纠集了一大群的小伙伴来围攻老师,老师忍无可忍了,揪着他的脖子把他从屋子里提溜到外面来,结果是老元义找到学校将老师打得鼻青脸肿。
元家进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就是被这样的时代气息熏陶着的。
那时候的苏宅,虽说已经被拆去了正窑顶上的楼房,没有了先前的雄伟和高大,但院子的布局还没有改变,笔直的柱子支撑着四周的游廊,青砖灰瓦,画柱雕梁,还有几分威严的气氛。十几年以前,檐下的鸟雀是为朱彦进一家而鸣的,而在十几年之后,就面对了另外的人们。或许,苏宅里鸟雀的家族永远不会改变,但檐下的人们,却是在不停地更易。
豪宅大院固然有它的好处,却也有它的不好的地方。传统的做法太注重了建筑物的防盗作用,殊不知这样做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首先是因为大院的围墙太高,四面又有了游廊,将整个的院子死死地罩住,失去了通风的作用,院里的空气缺少了流动,于是就让人感觉到气闷;其次是那高墙隔断了基本的人情,引发着大墙外面窥伺乃至敌视的心理。
现在的情况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土地改革”之后,苏宅成了一个大杂院。正面的屋檐窑洞里,元义住着中间的三间,东边的一间原本是留给原来的主人朱家的,但朱家的后人到了城里生活,窑洞就空在那里。西边的一间住着放羊的朱栓。东厦窑是前面所说的宁宁的姥爷冯庆寿住着,西厦窑分给了一户姓侯的人家。元义的大儿子元学文住在南边靠东的一间窑洞里。大院里人多事杂,声气浑浊。到了夏天,闷热难耐。再加上白天檐下鸟雀聒噪,夜晚虫声混鸣,人心就更加烦躁。屋子里面热得受不了,有时候人们就在廊下摆了临时的床铺拿出被褥来在外面睡觉,再搭上纱帐阻挡蚊虫的叮咬。西上窑里放羊的朱栓有两个姑娘,大姑娘燕燕,十八岁了,二姑娘欢欢比她的姐姐小四岁。十八岁的燕燕长出了大人的样子,不愿意和别人一块睡到廊下,就在窑顶上摆两条长凳,放一张木板,拿着自己的被褥睡到窑顶上去。为了防止蚊虫的叮咬,她的母亲给她缝制一个棉纱的帐子。当然了,到了落雨的时候,那就搬下来。
这时候元义的二儿子元学武已经到了公社的武装部工作,大部分的时间住在公社大院里,有时候回到家里来住。其实他是过继给了了他的大伯元仁做儿子的,但是因为元义这边的生活状况要好一些,所以常常要回到这边来。再加上元仁死得早一点,元仁的老婆随之而改嫁,那边没有了依靠,所以一直就直接住回这边来,倒像是没有过继这回事情。由于元汗北的媳妇王草花个头很低,她的儿子们的身材就一律矮小,元义的大儿子元学文的个子也不高,但元学武是一个例外,他的个头有一米七十几,将近一米八的样子。这是因为他不是元义的骨血,而是隔壁院子里铁匠的骨血。铁匠的个子高,元义的老婆张秋凤的个子也高,元学武的个子自然就高起来了。燕燕自小就仰慕这个比她大五六岁的哥哥,这时候元学武成了国家干部,燕燕对他简直有点顶礼膜拜了。每每看到那个高大身材的人走回院里来,她的内心就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当时的农村实行所谓“七年一贯制”政策,学生在自家村里的学校里一直上七年,就等于初中毕业了。实际上,教他们的老师是从一年级一直教到七年级,从小学到初中都是一样的老师。燕燕七年级毕业之后,名义上是初中生,实际上连一元一次方程也不懂。人们常说“上帝弄人”的话,其实,“弄人”者多数时候不是上帝,而是人们自己。燕燕七年级毕业之后,就没有学校可上了,那个时候,公社里还没有办起高级中学。燕燕不愿意随着大伙去种地,想去学校当一名民办教员。然而,她的父亲是个放羊的人,在村里没有面子,给她说不上话。于是她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元学武。因为是近邻,再加上她的母亲和元学武的父亲元义之间的暧昧关系,于是关系就显得更近些。那个时候村里有地头宣传队,燕燕是宣传队里的主要演员,元学武当初在村里的时候,在宣传队拉二胡,晚上排练完节目,两人就相随着回家。燕燕一直亲热地叫元学武为二哥。燕燕提出了要求,元学武满口答应。他给公社联合校的校长打了一个招呼,又向村里的干部们说了一说,燕燕就很顺利地走上了讲台。那时候的老师没有什么难当的,只要能哄得孩子们听话,每天唱唱革命歌曲,教教所谓的“忠”字舞蹈,就可以胜任。在文化知识方面,没有太高的要求。有一天的晚上,元学武从公社回来了,吃完了饭,在窑顶上乘凉。燕燕看见了,就凑过去和他说话。那是一个崇拜至上的时代,青年人为了自己心中的神灵,什么都可以无偿地贡献出来。到了公社的元学武的思想的进步是飞快的,言论的进步也是飞跃的。直说得燕燕满腹憧憬,一脑袋梦幻。那天晚上,楼顶的月色并不圆满,只有尖尖的一叶,像一个薄薄的镰刃,星斗却是满天,光线有些朦胧。燕燕是那种丰满敦实的女孩,个子是中等,虽然胖了一点,但觉不显得笨拙累赘,该高的地方格外地高,于是就把该低的地方衬托得低了,就是在朦胧的夜色里,那身体的曲线也是格外的分明。元学武是大个子,比燕燕高一个半头。他稳稳地站在那里,眼睛看着远处的星空,嘴里讲着革命的道理。燕燕听得如醉如痴。长久地呆在办公室里,元学武身上就有了一股浓郁的纸张和墨水的气味。这是一种文化味道,闻惯了父亲身上的羊粪臭味的燕燕问着元学武身上的味道,就觉得自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她不由得将自己的头靠在了这个哥哥的身上。元学武这是突然感到热血澎湃,情不自禁地伸手把燕燕一抱。燕燕嘴里“哦”了一声,就浑身细软地倒在了元学武怀里。元学武把燕燕抱了起来,急急地走向燕燕睡觉的地方。两个人当然不会想到,这个时候,在窑门的后面,正有一双初谙人事的眼睛早已注视着他们。这两只眼睛看到的情景是,元学武将身体紧紧地压在燕燕的身上,两个人嘴对嘴用力的吮吸;然后是元学武迫不及待地脱掉了燕燕的衣物,脱光了衣物的燕燕起初是头向下伏在褥子上边,等到元学武将自己的衣服也脱剥下来之后,就把她搬转过来,于是两个人就天衣无缝地完完全全叠合在了一起,像两条彼此相缠绕的大蟒蛇;大蟒蛇“嘶嘶”地吐着咸涩的信子,张大了嘴巴,仿佛都想将对方的头颅吞入自己的嘴里;能听到元学文喉咙里发出来的那种像狗子愤怒时威胁人的“呜呜”的声音,也能听到燕燕像小鸡雏蜷缩到母亲腹下时发出的那种幸福而颤抖的呻吟之声。这是一种舞蹈,也是一幕戏剧,站在窑门背后的那个人似乎能够领略了这种舞蹈或戏剧的奥妙,这是一种无师自通的东西。在他未赋灵性的时候,就曾经清晰地看到过他的父母亲之间所做的这种游戏,后来在小学校里跟着一群小伙伴们探讨过人与人叠合的问题,再到后来又向自己的祖父祖母询问过这样的事情。从这一种轨迹看,他的生命的意义,似乎只是在探索这一桩事情。到了现在,他终于看到了真切的情景,内心里有了关于这情景的真切体悟。随着这种体悟的产生,他感到有一股热火从身体的某个地方燃烧起来,使得他嘴干舌燥,燥热难耐。这个时候,他突然听到燕燕尖锐而短促的叫了一声,然后又安静下来,只是两个人的头还贴着头,嘴还咬着嘴,叠合在一起的身体在微微动弹着。这是火山爆发前或者是大堤决口钱的那种刹那见到骇人的静寂吗?果然,只过了一两分钟的时间,元学武的身子就飞快地掀动起来,燕燕在压着声音“不不”地喊叫着,两只手却在空中盲目地挥动着,不知道要抓挠什么。元学武的动作越来越快,如同一只被老鹰追赶着没命地逃窜的兔子,只能看到那个长着白色短尾的屁股如同闪电般地起落翻腾,别的东西仿佛什么也看不到了……
这是一种幻化的境界,在这个境界当中,升腾者成了三个人。因为当元学武和燕燕在最美妙的感觉里情不自禁狂叫一声的时候,窑门背后的那个人也狂叫了一声,不过,大家的意识里这时候都没有了声音,只留下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幸福感。
星如眼,月如眉,灰黑的夜空有如庄严的面孔。革命是异常严肃的事情,在燕燕辈的感觉里,元学武应该是革命的化身,献身元学武也就是献身革命,她是心甘情愿的。
那一年,元家进十四岁。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有很深的偏见,认为它们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其实不然。应该这样说,书本文学中也有下里巴人,网络文学中也不乏阳春白雪。我很向往出版文字书的业绩。但更希望能得到网络同仁们的喜爱。如果是批评,那就更好,因为那才是我抬升自己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