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3节
三、小说写到这里的时候,就要分成了两条线索,一条叙写元家进,一条叙写他的先人,于是时代也就不得不随之而跳动。到了今天科学格外发达的时代,自然不会有人在相信宿命的观点,因果轮回之说实在是表现得太过浅薄。但是,宿命与轮回是迷信的说法,而因果的关系确是哲学中的三大规律之一。凡是现实中出现的事情,总有它的特定的原因,而原因之上,又有原因。这就是我把小说的线索追溯的很远的缘故。即使在结构上显出散乱,也不能顾及了。
朱家庄原本没有姓元的人家,它虽然叫做朱家庄,但其实还是一个杂姓的村庄,张王李赵这些普通的姓氏还是要多一些。前面说过,它的最初的名字是“猪村”,当时的村落也不坐落在现在的村基地上,而是在村子南边一块叫做“上垣”的土地上。在“上垣”的北边,原来有一条窄窄的溪流,那溪流是季节性的,夏秋两季有水流动,冬春时节却是干涸的,干涸自然也不会完全干涸,水坑水洼也还是随处可见,有蝌蚪水虱们在里头游弋。大概是为了更加靠近水的缘故吧,人们就将新建的房子逐步北移,村子就压在了水流的两边。因为村里头养猪杀猪的人家居多,所以溪流里在夏秋的时候,就经常漂流着血迹,而在冬天的时候,就有大量的杀猪的污秽冻结在溪流的表面,让人觉得格外地不吉利。再到后来,溪流的地表水渐渐变少,以至越来越少,最后少到没有。人们建造房屋的碎砖碎瓦填埋在小溪之上,小溪的地位就逐渐抬高,终至于看不到溪流的影子,于是,溪流就成了街道。溪流变成了街道之后,人们自然不会把杀猪的污秽扔到街道上,而是扔到村子的外围。不过,再到后来,杀猪的人家渐渐减少,很少能看到这些污秽了,人们又去找寻了别的干净一点的营生。
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间,有一位在南方做竹木生意的人,积攒了一笔不很小的家产,觉得南边有些蛮荒,水土的嘴脸也变化得频繁,气候也有些炽热难耐,就想着搬到北方来住。不知道是那位风水先生帮助这位商人相中了猪村,于是就找了一个地势高而又向阳的地方,盖起了一个院落。这个生意人姓苏,于是这个院落就被唤作苏宅。苏宅是村里最雄伟的住宅,是一个三进式的深宅大院。大门口有一个石柱门楼,石梁石柱,青砖青瓦,斗拱檩椽,油漆彩画,精美异常。走进大门,是一个大场院,两边有车棚马厩,仓廪府库。再进一层,须上十级台阶,有花栏隔墙,走进二门,是一个大厅堂,厅堂里面可摆开二十张桌子,两边是小巧的厢屋。三进之门是个砖砌雕花小门,两边石狮石鼓,门槛有一尺多高,厚厚的门扇钉满了铁钉铁铆,关严了院门似乎就连大炮也没法轰开。走进这个门,是个四合大院,游廊高大雄伟,楹柱整齐,轩窗敞亮,正对面五眼大窟洞,两侧各有三间小窟洞,下首又是五眼,与正屋对称。院中央有一个大花坛,春夏的时候,花果累累,一派嫣红姹紫,煞是好看。
据村里记事的老人们说,盖这个院子的时候,运送材料的车马驴驮,排成了长长的队列,从猪村的西头,一直延伸到东头,热闹了近两年的时间。在盖起这个大宅院的时候,那个姓苏的生意人曾经想把村子的名字改成“苏家庄”,可是村里的杂姓人家坚决不让,于是也就没有改成,还是保留了原来的名字:猪村。杀猪的人家少了,何以还要叫这样的名字,有人建议把“猪”字改作“朱”,从那个时候起,猪村就变成了朱家庄。
姓苏的主人叫做苏贵,是一个眉清目秀的男人。家住进了朱家庄之后,不知道因为什么,数代人皆是只生女孩,不生男孩。
其实,苏家是妻妾成群的,日日地能从大门口看到院子里有红红绿绿的女人在走动,苏贵和女人们在里面嬉笑调情的声音也每每传到大门的外面来。有人说,这是因为宅院里女人的气味太浓烈了,压住了男人气,所以就生不出男孩来。因为女人太多,苏贵没有活到正常的寿数,大约就是四十来岁的时候就一命归西,苏宅里成了女人的天下。男人是树,女人是猢狲,树到猢狲散,没听说过女人可以撑持家庭的事。于是,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苏家的家道就渐渐衰落,终至于不得不把宅院卖了的地步。最早买下苏宅的人家姓王,姓王的买下这个宅院的时候,朝廷的权柄落在了一个愚昧却又固执浅薄的老太婆手里,世道开始变得大乱了,没过多少年,王家又到了要卖宅院的时候,不过开始只是卖了一半,只把东半片卖了,卖给了一家姓朱的小地主。后来,这小地主有了钱,连同西半片也买了下来,于是,这宅院就姓了朱。朱家在村里世世代代就是以杀猪宰羊为家业,后来用杀猪挣来的钱买地,于是渐渐成为朱家庄最大的地主。到“土地改革”的时候,就戴上了一顶“地主”的帽子,成为新政权方面不折不扣的专政对象。
买苏宅的人叫做朱彦进,公元一九四九年解放之后,他还活了那么几年,现在还有人记得他的样子:一个身材并不高大的老头,戴一顶瓜皮帽,对襟袄,中式裤;裤子总是拉不起来,白色的沾满污垢的裤腰总是裸露在外头;两个手时刻不知是揣在裤裆还是裤腰里,抑或是时时紧提了裤子,怕它滑落下来。他的脸色总是发青发黯,脚步蹒跚得厉害,嘴角挂着涎水,像是中风的样子。人们说,是新社会分田分地把他气成了那个样子。没过几年,他就死掉了。
世事沧桑其实也尽在倏忽之间,姓苏的商人盖苏宅是在满清中期,朱家买苏宅应该是在王朝早已覆灭之后了,而元家进的祖父元义拆卖苏宅的时候是在所谓文化大革命的后期,这中间不过相隔了二三百年。二三百年,放到历史的长河中,不过就是一眨眼的工夫,可是眨眼之间,一座气势宏伟、碧瓦青砖、雕梁画柱的簇新宅院就变成了一个残垣颓壁、疮痍满目的魔窟。实在令人伤感。到了现在,改革开放的时候,苏宅成了一座不适合村人居住的所在,除了元家之外,还有一户姓冯的老夫妻,凄凉阒寂得几近坟墓了。
苏宅整个变成朱家的财产的时候,朱彦进才二十五六岁,是血气方刚之时,人的心气也高,跟着他的老爹,苦熬实挣,成了一个比较殷实的人家。
朱彦进的父亲叫朱茂寿。父辈是艰苦而俭省的,钱是用一滴一滴的汗珠换来的,也是靠勒紧了裤带一分一分地从牙关里节省出来的。朱家庄的人们传说,朱茂寿吃香油是拿着筷子蘸的,先在筷子上饱蘸了面汤,然后急急地把筷子伸进香油瓶子,蘸出一滴香油,调在饭碗里。结果是瓶子里的香油越吃越多,时间一久,一瓶香油就扩充成了两瓶,因为带进去的面汤比带出来的香油要多两滴。
在朱彦进的祖父的时代,家里就不雇用长工,几百亩的田地,在农闲的时候,就只靠自家人劳作的。到了农忙季节,就雇几个短工帮帮忙。可是朱家的人丁并不兴旺,老祖父只生了朱彦进的父亲朱茂寿一个儿子。而朱茂寿也只生了朱彦进一个儿子。朱彦进的异常聪明的人,他认为朱家的一脉单传,就是因为人过于劳累。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从春到冬,从早到黑,都在田地里忙活,即如冬天,厚厚的白雪覆盖了田地,村里有钱没钱的人家,一律蛰伏在家,或者摸牌掷骰子,或者观灯影看戏,享受难得清闲的时光。而朱家的人,却还由老祖父带着,在雪地里捡拾棉秆禾秸,场院里的柴禾堆得像山那么高耸。老祖父有一种经验,将捡拾回来棉秆拗断了捆成小小的一束,使它刚好能够填进灶膛,棉秆是木质的,耐烧耐煨,到了新春人家缺柴少炭的时候,朱家就把这一把一把的棉秆拿到集市上卖出去,能换取一些钱财。朱家人没有休闲的时候,一年当中,只有正月初一到初五这五天里可以休息,其他的时间,就都有了营生可做。
朱彦进记得,祖母和母亲都是朱家预定的媳妇。因为那个时代的女人要缠足。朱家的媳妇不能缠足,缠了足的女人就成了盆中之花,中看而不中用。朱家要的是能干活生崽的“牛马”。那时候行“娃娃亲”,在孩子们几岁的时候,就要由父母指定一门亲事,朱家在给儿子预定媳妇的时候,就告知对方,不用缠足;缠足的女人,朱家不要。从这一点上说,朱彦进的祖父应该就是一个具有开拓性格的人了,社会的观念以脚小为美,脚大为丑,而他却把这个观念颠倒过来。几十年之后,当“缠足”作为一种丑恶而无聊的风俗被人们彻底唾弃的时候,人们就觉出了那个农民的先知与英明。朱彦进记得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的样子,他们都是一样的精瘦硬朗,手脚都是一样的粗大壮硕。祖母与母亲到了半老的时候,就从外表上看不出女人的样子。风雨与劳作,把她们刻剥得没有了女人的意味。这样的女人,是不会在男人怀里撒娇的,近一尺大小的脚掌,也不适合男人们拿在手上把玩。到了秋收的季节,朱家的女人和男人一样,碌碡一样粗细的高粱捆子一弓腰就能放到肩上去,然后风一样地扛回场院里。朱家的男人女人,心思都在劳作置家上边,没有闲功夫做男欢女爱的事情。所以,朱家的人丁,就不会兴旺。
有了财产,没有人来享受,要财产何用?朱彦进比先辈们的思想开化得多,他的一生,娶了三个媳妇,前边的两个给他生了四个儿女,后边的一个没有生的时候他就死掉了。不过,朱彦进有了儿女的时候,他的财产又无端旁落,其实他的儿女们也没有享受得上。
这个话题似乎扯得遥远了一些,跟元家好像没有了什么瓜葛。
其实不然,朱家是元家的根,可以说,没有朱彦进,朱家庄就不会有姓元的这一户人家。
元家进的曾祖父叫做元汗北,他不是内地人,是因为贩卖牲口而从口外走入内地的。那年秋天,他和另一个伙伴赶了一群骡马走进关内,刚入中原的边界,就被一支队伍拦截了下来,牲口随即被牵入队伍当中。
“这是什么道理?有这样抢人东西的事么?”
两个人瞪大了眼睛质问那些身着制服的人们。
“就是这个道理。”那些人回答他们,“老子在火线上为你们卖命,你们就得拿出点东西来犒劳老子。这些牲口,跟老子的性命比起来,算根鸟毛?”
一大堆牲口,在队伍里面,或许真的什么也不算,但是在元汗北与他的伙伴身上,那就是他们的身家性命,没有了这些牲口,他们就没有了一切。因此他们不甘心这样放手。
那个伙伴说道:“老总,既然你们是为老百姓打仗的,就应该为我们老百姓着想,你抢了我们的牲口,我们就没法活了。你们逼死了我们,还能叫做为我们卖命吗?”
听了这话,对方立刻火了,一枪托顶在那个伙伴的胸膛上,伙伴“噔噔噔”地倒退几步,倒在了地上,一顿咳嗽,嘴里吐出鲜血,半天挣扎不起来。
元汗北上前扶起伙伴,看着那些人凶神恶煞的样子,知道这不是说理的时候,就央求道:“老总,我们愿意犒劳你们,只求你们给我们留下几头,不然,我们连吃饭的本钱也没有了。”
那些人呵斥道:“老子们说不定明天就死掉了,还管你们吃饭的事情?一头也不留!赶快滚开,不然,老子就叫你们去见阎王。”
那个伙伴抹掉嘴边的鲜血,无奈地骂了一声“土匪”,只听“嘣”的一声枪响,脑袋就炸开了花。
然后,枪口又指向元汗北,问道:“你还有什么说的吗?”
吓坏了的元汗北下意识地摇摇头,指向他的枪口才放了下来。
队伍走了,牲口没了,伙伴死了。在异乡的土地上,元汗北只身一人,身无分文。他用一领草席将伙伴埋在荒野,插一棵柳枝作为标志,然后自己想靠了乞讨,回到关外去。然而,秋季一过,严冬就到来,元汗北走到吕梁山区的时候,初冬的白雪已经纷纷扬扬地落下来。衣物也有些不足,元汗北是穷冻交加,走进朱家庄的时候,再也没有前行的力量,在街边一处颓院的草窠子里,倒了下来。他当然不可能知道,那个颓院其实就是色魔子毛驴原来的住地。
那个时候,毛驴死去不过三十年的光景,茅屋的砖坯墙壁还能够遮挡一点凛冽的北风,地上的烧焦了的房梁屋椽还可以当做木炭来燃火取暖。只是在暗夜的光景里那里边又冒起火光的时候,让朱家庄的人们毛骨悚然。难道是那个邪祟的毛驴的灵魂复现了吗?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人们小心翼翼地向里边探看,才见有一个叫花子在里面躺着。朱家庄的人们一向是古道热肠,但是对这个在毛驴家的颓壁残垣里燃火取暖的叫花子却不予施舍,只是把他从那里赶了出来。
那天晚上,朱彦进赶着马车在十里以外的三泉镇上卖柴禾,回来得晚了一点。到大门口时,在马车灯昏暗的灯光底下,看到一条长长的东西横躺在自家大门口。他跳下车子一看,是一个人,身上衣裳单薄,直挺挺地躺在那里。他伸手摸一摸鼻子,还有热气出入,于是喊出自己的父亲,将这人抬进门房。门房里热炽炽的炭火使元汗北很快苏醒过来。看到他少气无力的样子,朱彦进又把家里做好的稀饭与馒头给元汗北拿过来,元汗北顾不得说什么话,喝了一碗稀饭,吞了两个馒头,这才有了点精神。朱彦进问他情况,他也如实地说了。朱彦进说,唉,命苦哇,怨不得天地。
朱家庄的人们把元汗北从那个邪祟的地方赶出来,同时也给他指出了一条生路。朱家是这村里最富裕的人家,家风虽是过于简朴,却是头等善良的人家,求到他家的乞丐,大小好处总能得到一点。于是他才走到了朱家门口。只可惜一个后晌的时间,朱家竟没有一个人出入,红漆大门关得铁桶相似。因为落雪,街上也少有行人与他搭话。到了傍晚,又冷又饿,他就晕倒在门口。
过了一会儿,他的头脑完全清醒了,眼睛也亮堂了,借着灯光,看清楚了眼前的父子两人,果然是摸样周正的财主样。那时的朱茂寿有五十多岁,虽然面容有些精瘦,但身板还是挺直的;瓜皮帽,黑色棉袄,棉裤,厚厚的黑色条绒棉鞋;灯影里,看见几缕胡须修剪得整齐。朱彦进是刚刚卖柴回来,戴着棉帽,也是黑袄黑裤,一根黑色腰带整整齐齐地束紧了衣服,两个头子斜着垂挂下来;脚下一双厚毡靴;人高马大,健壮魁梧;长得浓眉大眼,很是威武。
元汗北问父子俩人说:“东家,你们要长工不要?”
朱茂寿说:“朱家是不养长工的,这是祖上的规矩。”
元汗北说:“我的情况,东家也知道了,家是回不去了;身无分文,走出去就只有死路一条。”
朱彦进说:“我们可以给你一身棉衣裤,盘缠也可以给你一点,只是不多,你自己想法回去吧!”
元汗北说:“东家,你们就发发善心吧,我知道你们一家都是好人。我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家乡离这里数千里路程,我怎么走的回去?再说,就算回去了,钱赔得一干二净,也没有营生可做了,让我留下来吧。”
朱茂寿说:“你不要让我们为难,我们虽然有点田地,但家底还很薄,没有能力留用长工。”
元汗北说:“东家,您养鸡养猪不?您要养了,我可以跟它们一样吃食,也不要工钱,您就只当多养了一只家畜了。”
朱彦进说:“这是什么话,人怎么能和畜牲一样呢?——可是,你是个贩卖牲口的人,农田里的事,你能做得了吗?”
元汗北一听事情有了转机,急忙说:“东家放心,乡野之间的事,没有我做不了的。我要做不了,就自己走人,不要东家赶。”
朱彦进看一眼父亲,父亲正捋着胡须思考着什么。朱彦进觉得父亲或许是因为元汗北是从毛驴家的小院里爬出来的,担心身子上沾染了邪祟?然而他是不相信这些东西的:所有的事情或许只是一个巧合,是人们把它们闹得奇怪起来。他对父亲说:“爹,他这样子,确实也走不了,我们暂时留下他吧,如果不合适,明年开春再打发他走人。”
朱茂寿没有再说什么,从此,元汗北就留在了朱家庄,成了朱家的长工!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有很深的偏见,认为它们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其实不然。应该这样说,书本文学中也有下里巴人,网络文学中也不乏阳春白雪。我很向往出版文字书的业绩。但更希望能得到网络同仁们的喜爱。如果是批评,那就更好,因为那才是我抬升自己的阶梯。
朱家庄原本没有姓元的人家,它虽然叫做朱家庄,但其实还是一个杂姓的村庄,张王李赵这些普通的姓氏还是要多一些。前面说过,它的最初的名字是“猪村”,当时的村落也不坐落在现在的村基地上,而是在村子南边一块叫做“上垣”的土地上。在“上垣”的北边,原来有一条窄窄的溪流,那溪流是季节性的,夏秋两季有水流动,冬春时节却是干涸的,干涸自然也不会完全干涸,水坑水洼也还是随处可见,有蝌蚪水虱们在里头游弋。大概是为了更加靠近水的缘故吧,人们就将新建的房子逐步北移,村子就压在了水流的两边。因为村里头养猪杀猪的人家居多,所以溪流里在夏秋的时候,就经常漂流着血迹,而在冬天的时候,就有大量的杀猪的污秽冻结在溪流的表面,让人觉得格外地不吉利。再到后来,溪流的地表水渐渐变少,以至越来越少,最后少到没有。人们建造房屋的碎砖碎瓦填埋在小溪之上,小溪的地位就逐渐抬高,终至于看不到溪流的影子,于是,溪流就成了街道。溪流变成了街道之后,人们自然不会把杀猪的污秽扔到街道上,而是扔到村子的外围。不过,再到后来,杀猪的人家渐渐减少,很少能看到这些污秽了,人们又去找寻了别的干净一点的营生。
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间,有一位在南方做竹木生意的人,积攒了一笔不很小的家产,觉得南边有些蛮荒,水土的嘴脸也变化得频繁,气候也有些炽热难耐,就想着搬到北方来住。不知道是那位风水先生帮助这位商人相中了猪村,于是就找了一个地势高而又向阳的地方,盖起了一个院落。这个生意人姓苏,于是这个院落就被唤作苏宅。苏宅是村里最雄伟的住宅,是一个三进式的深宅大院。大门口有一个石柱门楼,石梁石柱,青砖青瓦,斗拱檩椽,油漆彩画,精美异常。走进大门,是一个大场院,两边有车棚马厩,仓廪府库。再进一层,须上十级台阶,有花栏隔墙,走进二门,是一个大厅堂,厅堂里面可摆开二十张桌子,两边是小巧的厢屋。三进之门是个砖砌雕花小门,两边石狮石鼓,门槛有一尺多高,厚厚的门扇钉满了铁钉铁铆,关严了院门似乎就连大炮也没法轰开。走进这个门,是个四合大院,游廊高大雄伟,楹柱整齐,轩窗敞亮,正对面五眼大窟洞,两侧各有三间小窟洞,下首又是五眼,与正屋对称。院中央有一个大花坛,春夏的时候,花果累累,一派嫣红姹紫,煞是好看。
据村里记事的老人们说,盖这个院子的时候,运送材料的车马驴驮,排成了长长的队列,从猪村的西头,一直延伸到东头,热闹了近两年的时间。在盖起这个大宅院的时候,那个姓苏的生意人曾经想把村子的名字改成“苏家庄”,可是村里的杂姓人家坚决不让,于是也就没有改成,还是保留了原来的名字:猪村。杀猪的人家少了,何以还要叫这样的名字,有人建议把“猪”字改作“朱”,从那个时候起,猪村就变成了朱家庄。
姓苏的主人叫做苏贵,是一个眉清目秀的男人。家住进了朱家庄之后,不知道因为什么,数代人皆是只生女孩,不生男孩。
其实,苏家是妻妾成群的,日日地能从大门口看到院子里有红红绿绿的女人在走动,苏贵和女人们在里面嬉笑调情的声音也每每传到大门的外面来。有人说,这是因为宅院里女人的气味太浓烈了,压住了男人气,所以就生不出男孩来。因为女人太多,苏贵没有活到正常的寿数,大约就是四十来岁的时候就一命归西,苏宅里成了女人的天下。男人是树,女人是猢狲,树到猢狲散,没听说过女人可以撑持家庭的事。于是,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苏家的家道就渐渐衰落,终至于不得不把宅院卖了的地步。最早买下苏宅的人家姓王,姓王的买下这个宅院的时候,朝廷的权柄落在了一个愚昧却又固执浅薄的老太婆手里,世道开始变得大乱了,没过多少年,王家又到了要卖宅院的时候,不过开始只是卖了一半,只把东半片卖了,卖给了一家姓朱的小地主。后来,这小地主有了钱,连同西半片也买了下来,于是,这宅院就姓了朱。朱家在村里世世代代就是以杀猪宰羊为家业,后来用杀猪挣来的钱买地,于是渐渐成为朱家庄最大的地主。到“土地改革”的时候,就戴上了一顶“地主”的帽子,成为新政权方面不折不扣的专政对象。
买苏宅的人叫做朱彦进,公元一九四九年解放之后,他还活了那么几年,现在还有人记得他的样子:一个身材并不高大的老头,戴一顶瓜皮帽,对襟袄,中式裤;裤子总是拉不起来,白色的沾满污垢的裤腰总是裸露在外头;两个手时刻不知是揣在裤裆还是裤腰里,抑或是时时紧提了裤子,怕它滑落下来。他的脸色总是发青发黯,脚步蹒跚得厉害,嘴角挂着涎水,像是中风的样子。人们说,是新社会分田分地把他气成了那个样子。没过几年,他就死掉了。
世事沧桑其实也尽在倏忽之间,姓苏的商人盖苏宅是在满清中期,朱家买苏宅应该是在王朝早已覆灭之后了,而元家进的祖父元义拆卖苏宅的时候是在所谓文化大革命的后期,这中间不过相隔了二三百年。二三百年,放到历史的长河中,不过就是一眨眼的工夫,可是眨眼之间,一座气势宏伟、碧瓦青砖、雕梁画柱的簇新宅院就变成了一个残垣颓壁、疮痍满目的魔窟。实在令人伤感。到了现在,改革开放的时候,苏宅成了一座不适合村人居住的所在,除了元家之外,还有一户姓冯的老夫妻,凄凉阒寂得几近坟墓了。
苏宅整个变成朱家的财产的时候,朱彦进才二十五六岁,是血气方刚之时,人的心气也高,跟着他的老爹,苦熬实挣,成了一个比较殷实的人家。
朱彦进的父亲叫朱茂寿。父辈是艰苦而俭省的,钱是用一滴一滴的汗珠换来的,也是靠勒紧了裤带一分一分地从牙关里节省出来的。朱家庄的人们传说,朱茂寿吃香油是拿着筷子蘸的,先在筷子上饱蘸了面汤,然后急急地把筷子伸进香油瓶子,蘸出一滴香油,调在饭碗里。结果是瓶子里的香油越吃越多,时间一久,一瓶香油就扩充成了两瓶,因为带进去的面汤比带出来的香油要多两滴。
在朱彦进的祖父的时代,家里就不雇用长工,几百亩的田地,在农闲的时候,就只靠自家人劳作的。到了农忙季节,就雇几个短工帮帮忙。可是朱家的人丁并不兴旺,老祖父只生了朱彦进的父亲朱茂寿一个儿子。而朱茂寿也只生了朱彦进一个儿子。朱彦进的异常聪明的人,他认为朱家的一脉单传,就是因为人过于劳累。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从春到冬,从早到黑,都在田地里忙活,即如冬天,厚厚的白雪覆盖了田地,村里有钱没钱的人家,一律蛰伏在家,或者摸牌掷骰子,或者观灯影看戏,享受难得清闲的时光。而朱家的人,却还由老祖父带着,在雪地里捡拾棉秆禾秸,场院里的柴禾堆得像山那么高耸。老祖父有一种经验,将捡拾回来棉秆拗断了捆成小小的一束,使它刚好能够填进灶膛,棉秆是木质的,耐烧耐煨,到了新春人家缺柴少炭的时候,朱家就把这一把一把的棉秆拿到集市上卖出去,能换取一些钱财。朱家人没有休闲的时候,一年当中,只有正月初一到初五这五天里可以休息,其他的时间,就都有了营生可做。
朱彦进记得,祖母和母亲都是朱家预定的媳妇。因为那个时代的女人要缠足。朱家的媳妇不能缠足,缠了足的女人就成了盆中之花,中看而不中用。朱家要的是能干活生崽的“牛马”。那时候行“娃娃亲”,在孩子们几岁的时候,就要由父母指定一门亲事,朱家在给儿子预定媳妇的时候,就告知对方,不用缠足;缠足的女人,朱家不要。从这一点上说,朱彦进的祖父应该就是一个具有开拓性格的人了,社会的观念以脚小为美,脚大为丑,而他却把这个观念颠倒过来。几十年之后,当“缠足”作为一种丑恶而无聊的风俗被人们彻底唾弃的时候,人们就觉出了那个农民的先知与英明。朱彦进记得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的样子,他们都是一样的精瘦硬朗,手脚都是一样的粗大壮硕。祖母与母亲到了半老的时候,就从外表上看不出女人的样子。风雨与劳作,把她们刻剥得没有了女人的意味。这样的女人,是不会在男人怀里撒娇的,近一尺大小的脚掌,也不适合男人们拿在手上把玩。到了秋收的季节,朱家的女人和男人一样,碌碡一样粗细的高粱捆子一弓腰就能放到肩上去,然后风一样地扛回场院里。朱家的男人女人,心思都在劳作置家上边,没有闲功夫做男欢女爱的事情。所以,朱家的人丁,就不会兴旺。
有了财产,没有人来享受,要财产何用?朱彦进比先辈们的思想开化得多,他的一生,娶了三个媳妇,前边的两个给他生了四个儿女,后边的一个没有生的时候他就死掉了。不过,朱彦进有了儿女的时候,他的财产又无端旁落,其实他的儿女们也没有享受得上。
这个话题似乎扯得遥远了一些,跟元家好像没有了什么瓜葛。
其实不然,朱家是元家的根,可以说,没有朱彦进,朱家庄就不会有姓元的这一户人家。
元家进的曾祖父叫做元汗北,他不是内地人,是因为贩卖牲口而从口外走入内地的。那年秋天,他和另一个伙伴赶了一群骡马走进关内,刚入中原的边界,就被一支队伍拦截了下来,牲口随即被牵入队伍当中。
“这是什么道理?有这样抢人东西的事么?”
两个人瞪大了眼睛质问那些身着制服的人们。
“就是这个道理。”那些人回答他们,“老子在火线上为你们卖命,你们就得拿出点东西来犒劳老子。这些牲口,跟老子的性命比起来,算根鸟毛?”
一大堆牲口,在队伍里面,或许真的什么也不算,但是在元汗北与他的伙伴身上,那就是他们的身家性命,没有了这些牲口,他们就没有了一切。因此他们不甘心这样放手。
那个伙伴说道:“老总,既然你们是为老百姓打仗的,就应该为我们老百姓着想,你抢了我们的牲口,我们就没法活了。你们逼死了我们,还能叫做为我们卖命吗?”
听了这话,对方立刻火了,一枪托顶在那个伙伴的胸膛上,伙伴“噔噔噔”地倒退几步,倒在了地上,一顿咳嗽,嘴里吐出鲜血,半天挣扎不起来。
元汗北上前扶起伙伴,看着那些人凶神恶煞的样子,知道这不是说理的时候,就央求道:“老总,我们愿意犒劳你们,只求你们给我们留下几头,不然,我们连吃饭的本钱也没有了。”
那些人呵斥道:“老子们说不定明天就死掉了,还管你们吃饭的事情?一头也不留!赶快滚开,不然,老子就叫你们去见阎王。”
那个伙伴抹掉嘴边的鲜血,无奈地骂了一声“土匪”,只听“嘣”的一声枪响,脑袋就炸开了花。
然后,枪口又指向元汗北,问道:“你还有什么说的吗?”
吓坏了的元汗北下意识地摇摇头,指向他的枪口才放了下来。
队伍走了,牲口没了,伙伴死了。在异乡的土地上,元汗北只身一人,身无分文。他用一领草席将伙伴埋在荒野,插一棵柳枝作为标志,然后自己想靠了乞讨,回到关外去。然而,秋季一过,严冬就到来,元汗北走到吕梁山区的时候,初冬的白雪已经纷纷扬扬地落下来。衣物也有些不足,元汗北是穷冻交加,走进朱家庄的时候,再也没有前行的力量,在街边一处颓院的草窠子里,倒了下来。他当然不可能知道,那个颓院其实就是色魔子毛驴原来的住地。
那个时候,毛驴死去不过三十年的光景,茅屋的砖坯墙壁还能够遮挡一点凛冽的北风,地上的烧焦了的房梁屋椽还可以当做木炭来燃火取暖。只是在暗夜的光景里那里边又冒起火光的时候,让朱家庄的人们毛骨悚然。难道是那个邪祟的毛驴的灵魂复现了吗?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人们小心翼翼地向里边探看,才见有一个叫花子在里面躺着。朱家庄的人们一向是古道热肠,但是对这个在毛驴家的颓壁残垣里燃火取暖的叫花子却不予施舍,只是把他从那里赶了出来。
那天晚上,朱彦进赶着马车在十里以外的三泉镇上卖柴禾,回来得晚了一点。到大门口时,在马车灯昏暗的灯光底下,看到一条长长的东西横躺在自家大门口。他跳下车子一看,是一个人,身上衣裳单薄,直挺挺地躺在那里。他伸手摸一摸鼻子,还有热气出入,于是喊出自己的父亲,将这人抬进门房。门房里热炽炽的炭火使元汗北很快苏醒过来。看到他少气无力的样子,朱彦进又把家里做好的稀饭与馒头给元汗北拿过来,元汗北顾不得说什么话,喝了一碗稀饭,吞了两个馒头,这才有了点精神。朱彦进问他情况,他也如实地说了。朱彦进说,唉,命苦哇,怨不得天地。
朱家庄的人们把元汗北从那个邪祟的地方赶出来,同时也给他指出了一条生路。朱家是这村里最富裕的人家,家风虽是过于简朴,却是头等善良的人家,求到他家的乞丐,大小好处总能得到一点。于是他才走到了朱家门口。只可惜一个后晌的时间,朱家竟没有一个人出入,红漆大门关得铁桶相似。因为落雪,街上也少有行人与他搭话。到了傍晚,又冷又饿,他就晕倒在门口。
过了一会儿,他的头脑完全清醒了,眼睛也亮堂了,借着灯光,看清楚了眼前的父子两人,果然是摸样周正的财主样。那时的朱茂寿有五十多岁,虽然面容有些精瘦,但身板还是挺直的;瓜皮帽,黑色棉袄,棉裤,厚厚的黑色条绒棉鞋;灯影里,看见几缕胡须修剪得整齐。朱彦进是刚刚卖柴回来,戴着棉帽,也是黑袄黑裤,一根黑色腰带整整齐齐地束紧了衣服,两个头子斜着垂挂下来;脚下一双厚毡靴;人高马大,健壮魁梧;长得浓眉大眼,很是威武。
元汗北问父子俩人说:“东家,你们要长工不要?”
朱茂寿说:“朱家是不养长工的,这是祖上的规矩。”
元汗北说:“我的情况,东家也知道了,家是回不去了;身无分文,走出去就只有死路一条。”
朱彦进说:“我们可以给你一身棉衣裤,盘缠也可以给你一点,只是不多,你自己想法回去吧!”
元汗北说:“东家,你们就发发善心吧,我知道你们一家都是好人。我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家乡离这里数千里路程,我怎么走的回去?再说,就算回去了,钱赔得一干二净,也没有营生可做了,让我留下来吧。”
朱茂寿说:“你不要让我们为难,我们虽然有点田地,但家底还很薄,没有能力留用长工。”
元汗北说:“东家,您养鸡养猪不?您要养了,我可以跟它们一样吃食,也不要工钱,您就只当多养了一只家畜了。”
朱彦进说:“这是什么话,人怎么能和畜牲一样呢?——可是,你是个贩卖牲口的人,农田里的事,你能做得了吗?”
元汗北一听事情有了转机,急忙说:“东家放心,乡野之间的事,没有我做不了的。我要做不了,就自己走人,不要东家赶。”
朱彦进看一眼父亲,父亲正捋着胡须思考着什么。朱彦进觉得父亲或许是因为元汗北是从毛驴家的小院里爬出来的,担心身子上沾染了邪祟?然而他是不相信这些东西的:所有的事情或许只是一个巧合,是人们把它们闹得奇怪起来。他对父亲说:“爹,他这样子,确实也走不了,我们暂时留下他吧,如果不合适,明年开春再打发他走人。”
朱茂寿没有再说什么,从此,元汗北就留在了朱家庄,成了朱家的长工!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有很深的偏见,认为它们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其实不然。应该这样说,书本文学中也有下里巴人,网络文学中也不乏阳春白雪。我很向往出版文字书的业绩。但更希望能得到网络同仁们的喜爱。如果是批评,那就更好,因为那才是我抬升自己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