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子和女

第1卷 20

    蓝蓝的天空漂浮着淡淡的白云,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祁连山脉,那巍峨屹立的雄姿,也只有在中秋金色阳光照耀照下,更加凸显。祁连山下的一片片土地犹如一条条五颜六色,色彩斑斓的锦缎,到处都充满着丰收的景象。德权与珺琳的婚礼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如期举行。那天,来的客人除户族的亲戚,德权的同学朋友也不少。王海文已经是村委会主任,婚礼庆典由他主持。一样出生在农村,共同读完了高中,王海文如今已是2岁孩子的爸爸。德权和珺琳结婚,他能不忙活?虽然过去这么长时间,他们亲密的同学关系仍然依旧。

    “尊敬的各位亲朋好友,大家好!姜德权先生与张珺琳女士婚礼庆典,现在开始!”王海文洪亮的嗓门,客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一对新人向亲友们鞠躬致谢,喜庆的鞭炮声啪啪啪响了好一阵子。

    “请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大家鼓掌!”王海文话音刚落,哗啦啦,掌声热烈地响起。

    “珺琳先说!”同学中不知谁喊出一声,又响起哗啦啦的掌声。

    新娘珺琳满头乌云秀发,一双凤眼楚楚动人。她身穿新潮的紧身红色小翻领褂子,时髦的藏蓝色筒裤。刚才,同学朋友的一片热情呼喊,让珺琳很难为,她羞涩柔情地看看来参加婚礼的各位嘉宾,不知如何“躲过这一劫。”就在珺琳有些为难之际,新郎官为她解围了:“尊敬的各位亲朋好友、此刻是我与珺琳人生最难忘、最幸福的时刻,在此,我和珺琳一同向我们的父母、长辈、亲戚、同学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谢!是大家给今天的婚礼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喜悦,带来了真诚的祝福!恋爱的经过就请海文同学免了吧,你知道,我们可是包办婚姻啊!” 德权想用最后一句玩笑话搪塞王海文的追究。他今天穿着得体,一件银灰色单夹克,雪白的衬衣扎在浅蓝的小喇叭裤里面,脚穿高跟青布鞋。流行的三七分头下,一双睿智明亮的眼睛闪现着他潇洒的气质。

    “坚决不行,珺琳不介绍,就让她喝下这一大杯酒。”王海文大声叫着,一帮高中同学根本不放过她,婚礼现场的气氛越加活跃。

    “请相信我,我会永远深深爱着我的妻子,并通过我们的勤劳与智慧创造美满的幸福家庭,请大家一起为我和珺琳祝福吧!”德权向客人们拱手作揖,并深深鞠了一躬。

    “那可不行,珺琳不喝酒,就把新郎官灌醉,让他们两人都在今晚的洞房里难受。”

    哈哈哈,又是一阵笑声,热闹的婚礼喜庆继续进行着……

    德权与珺琳结婚不久,老百姓早就盼望的红头文件精神传达下来,农村土地大包干开始。在大跃进后的公社化年代,德权他们曾跟着父辈感受并度过那段特殊的生活。受“左”的危害,祁连村种粮的农民肌饿、逃荒要饭的事,德权亲眼目睹过不少。马大嘴的男人盛有才曾有两个春节,背着褡裢挨家串户要馍馍,给少年时代就关注家乡的德权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影响。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祁连村农民的人均收入还不到40元。物资供应就更奇缺匮乏。德权记得有一年的春夏之交,父亲在外搞副业给家里带回20元钱,母亲拿钱想买些布料,给儿子女儿缝件夏天穿的褂子,可供销社没货呀,都6月了,德权与王海文一样,还披着冬天的棉袄上学。那段苦日子真是不堪回首。

    家庭承包制的实行,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大提高。短短几年,祁连村的父老乡亲脸上都好像刻上了喜庆字样,家家户户均有了余粮,谁也再不为吃饭而发愁。德权记得困难的日子里,不时会听到父亲姜广泰的唉声叹气。如今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过去那阴云密布的脸庞,德权再也没看到过。

    又一个丰收的年景。这一年,从夏到秋,风调雨顺。夏收季节,祁连村的大人孩子,都在自家的承包地辛勤地劳作。德权家承包地种了十二亩小麦,获得大丰收,粮食打碾后没处放,姜广泰只好把德权两个妹妹睡觉的小屋子腾出来,小麦堆放在孩子们睡过的两间房的炕上,麦子堆都快顶到房梁了。姜广泰活了大半辈子,可是第一次见到家里突然有这么多粮食,连走路的姿势都和过去不一样了。俗语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形容到姜广泰身上真是再确切不过了。

    趁天晴,德权母亲李兰芝把炕上堆着的小麦半袋半袋地背出来晾晒,她最怕这么多麦子堆放在一起,受热发霉。粮食大丰收,家里还没来得急做好存放的器具,因为过去连吃饭都成问题,哪会想到有堆积如山的粮食。

    日子渐渐好了起来,只是姜广泰李兰芝夫妇一年年老了,每逢夏收,德权都要请几天假,与妻子珺琳一同帮父母收庄稼。比德权结婚还早的两个妹妹也要过来帮忙。她们两家相距祁连山近,夏收比父亲姜广泰这里晚10多天。

    这一年,珺琳也转为公办教师,当然又是德权家在大包干之后的一大喜事。尤其姜广泰李兰芝夫妇,比儿子还高兴,好日子就像开花的芝麻节节拔高。

    星期六,德权回家了,那天晚上,他和珺琳商量了一大阵,想把他们的小家搬往县城,不知如何告诉父母才好。德权说他不便开口,商量的结果,明天吃早饭时,由珺琳先告诉婆婆。

    “德权,你也太聪明了吧?你是儿子,怎么轮到我说这事情。”珺琳尽管同意,却仍这样说丈夫。

    “我不好意思说嘛!”德权笑笑嘻嘻地哄着珺琳。

    “你有啥不好意思,这是为生活和工作方便。再说我也怀孕了,你总不能每天回家照顾我吧?”珺琳认为这是最好的理由。

    “所以,由你来说最合适,就顺这个思路说,我爹和妈绝对没意见。”德权仍就笑呵呵地鼓励珺琳。

    这是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夫妻俩回味着记忆中的美好,都有些伤感,就要和父母分开生活,终于明白老人在心中的分量。这个世道上有一些事情是永远不可能忘怀的,那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

    第二天早晨,珺琳帮着婆婆做早饭,当她把往县城搬家的事说给婆婆,珺琳根本没想到,老人连吱唔的话都没有。李兰芝告诉儿媳妇:“珺琳,我早和你爹商量过这事,只要你工作能调过去最好。你现在怀孕了,德权来往也不方便,你们把家安到城里,我和你爹也就放心了。”

    “妈,您真好!德权还说不好意思张口,他说我进了城,您和爹守在家太孤单。”

    “孩子,爹妈总不能和子女生活一辈子,只要你们日子过得好,做父母的就高兴啊!”

    在伙房门外转悠的德权刚要进去,却听到了母亲与珺琳的说话,他很激动,心理一热,眼里涌上一股湿润。他一边用手绢擦着眼角,一边听着珺琳与母亲继续对话,感慨诸多。如果双亲离开这个世界,他又怎么面对生活呢?孝顺对他来讲,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已经做到。但离开父母经营了一辈子的家,去经营自己的小家时,所带来的还真是那种不能割舍的亲情与痛苦!

    德权想起当年爷爷离开的时候,父亲在守灵中很自责。他说没有尽到一个儿子应该尽到的责任与义务,否则,爷爷就不会这么突然离去。父亲说爷爷生前除了受累,没有享过什么福。可在德权心里,父亲已经做到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如今,德权又要和父母分别时,才真正体会到作为人子,尽孝不够。当他们哪一天真的离开人世,你想尽孝也没有了机会。除过去到西北农学院学习外,这次和父母分开就不一样了,虽说他还会常来看望,但意味着他们夫妻将从父母组建的大家中分离出去。辛苦了大半生,子女一个个的离开他们,岁月留给老人的只是生活的沧桑与日渐佝偻的身体。德权觉得还能为老人做些什么呢?心里既感茫然,又产生了一种难以分开得依恋。此刻,他多想对母亲说一句:妈妈,为了你的儿子和未来的孙子,请您和爹爹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吧!可这句话他始终没当着父母的面说出来。

    德权的小家搬到了县城,房子是租的,房租每月30元。半年后,珺琳生下一个男宝宝,取名晓明。老家里,爷爷姜广泰与奶奶李兰芝听了信,那个高兴劲儿还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形容。为照顾好小宝宝,奶奶李兰芝整整在德权家里住了3年多,只有在寒暑假,她才能过去伺候老伴一段时间。

    晓明交4岁时,德权托人情把儿子送到幼儿园,奶奶李兰芝总算解放了出来。不过,回到家里,她与老伴姜广泰厮守的也只是一所空巢。常见孙子的意愿,也只能在孩子们放寒暑假实现。晓明上小学四年级那年,德权被提拔为县农业局局长。德权每每回家看望父母,老人总是念叨孙子不回家看他们。其实,一到周末,晓明总嚷嚷着回老家,德权不便冒然答应,悄悄告诉儿子,先要征得妈妈同意。就这样推了几次,晓明有些不高兴。为了照顾儿子情绪,只要有机会,德权总会领上晓明去老家转转。暑假里,珺琳先和儿子去爷爷奶奶家,夏收一开始,德权就得请几天假,与妻子一同帮着父母收庄稼。

    晓明已经升入小学五年级了,初夏的一个周末,德权与珺琳领着晓明乘坐交通车去老家看望父母。顺着车窗留意望去,生长在河西走廊的各类植物的新叶嫩芽都长了出来,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色,给人以清新的空气,美的享受!车辆继续行驶,看到的则是公路两旁的绿色风景线。紧靠公路的青松生机盎然,充满了生命力;夹在中间的垂柳枝婆娑摆动,婀娜有姿;外围的白杨树挺拔矗立,茂密的叶片随着风吹飒飒作响。

    由于晓明近两个月没来看爷爷奶奶,二老见到宝贝孙子可高兴了。晓明身体壮实,长得虎头虎脑,一对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机灵活泼。到家时间不大,他就手舞足蹈地给爷爷讲学校的趣事,惹得爷爷姜广泰哈哈大笑。奶奶李兰芝与珺琳在伙房忙了一阵后,叫德权帮着擀面皮,特意包韭菜肉馅的饺子,奶奶李兰芝知道晓明最爱吃的。虽然是县城,可离家毕竟远了,分别时,姜广泰与李兰芝依恋孙子的表情,让德权珺琳看着难受,却也不好说出什么。以后的岁月里,每逢假日,德权与珺琳都要带上孩子回家看看。

    荞花嫁到姜家后,慧慧与晓刚两个孩子还真有缘分,慧慧比晓刚大两岁,处处表现出姐姐的样子,从不和弟弟争执,奶奶万秀花自然高兴。两人都已在祁连初级中学读书,慧慧学习成绩优异,晓刚虽调皮,学习成绩也不赖。因为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德林和荞花再不能生育孩子,德林说有一双子女足够,只是他母亲万秀花多少有些遗憾。

    婚后这几年,德林把慧慧视为自己亲生女儿,荞花对晓刚也是关爱有加,照顾周到,尤其关心两个孩子学习。德林每每不在家,荞花总是教育孩子,要爱爸爸。孩子虽小,但都很懂事,尤其慧慧,深知自己能在校学习的确不容易,学习一直用功。她长得像荞花,一双黑黑大眼睛的睫毛长长的,尤其像妈妈。姐弟俩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被荞花收拾穿戴的顺顺溜溜,干干净净。慧慧对德林很亲热,每天放学回家,帮着妈妈做家务。德林爸爸下班回家,慧慧总能把擦脸的毛巾递到他手中,那种亲热的父女关系,谁又想到慧慧不是德林的亲闺女。

    这一年的春耕生产刚刚忙过,荞花突然病倒了。病得还不轻,吃什么吐什么,这下可把德林吓坏了。他既要工作,还要伺候有病的妻子,并给上学的孩子做饭,头都忙晕了。年迈体弱的母亲万秀花眼巴巴地望着儿子辛苦,又帮不上啥忙,心里十分着急。德林多次劝荞花去医院检查,她死活不去,德林只好请母亲万秀花出山。

    “荞花,有病不看咋能行啊!不要怕花钱,好赖德林还拿着工资,再说还有几个弟弟,大家都会帮忙的。”婆婆万秀花耐心劝着儿媳妇。

    “妈,您知道我这是老胃病,就甭操心了,过几天就会好的。”她望着婆婆笑笑。其实,荞花就是舍不得把钱送到医院。

    “媳妇,这样耽搁可不行的,要是你有个三长两短,孩子们如何学习,还是听妈的话。”老太太仍旧劝说,她真怕儿媳出问题。

    “妈,谢谢您的关心,德林下班后再商量吧。”荞花很是感激婆婆,觉得丈夫一家人都是她这个半路来的媳妇的恩人。婆婆万秀花走出屋子后,荞花用被子蒙住头无声地哭泣……

    德林中午放学回家走到屋里见妻子不在,赶紧又到伙房,见妻子正帮着母亲做饭,心理一阵敞亮:“荞花,你病好点了?”还没等荞花回答,母亲万秀花说话了:“德林,吃过午饭,就和荞花一起去医院吧,孩子的饭我能做。”

    “妈,您连自己都照顾不好,那能给孩子做饭?”荞花心里感动。

    “荞花,就听妈妈的话吧,晓刚都大了,还可照看奶奶的。再说还有德庆两口子,他们虽然另过,可也是我妈的儿子啊!”德林知道妻子心里想什么,顺势劝着妻子。

    “荞花,德林说得对,看病要紧。”万秀花知道儿媳的心说动了,她给德林使了个眼色。

    “妈,下午我们坐班车去县城,有啥问题还可找德权商量。”尽快查清妻子病因是眼下家里的大事,德林哪能不急。荞花见婆婆和德林如此劝说,也只好点头同意。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