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15
15
时光流速,光阴荏苒。转眼间,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结束,德权和他的这一届同学毕业了。让同学们遗憾的是谁也没有去某个农场当工人,这仅仅是时下农村知识青年对美好未来的愿望。求知、期盼、迷茫一直困扰着像德权一样的青年人。德权和他的同学又回到了生养他们的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
刚走向社会的那段时间,德权总还觉得自己毕竟不同于村里儿时的伙伴。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一定要做点事情。可还没清高几天,他就感觉和那些伙伴们没啥两样了。甚至做农活还不如他们,有时候,难免引起他们嘲弄。德权不是驾着牛车往田地送农家土肥,就是随着叔叔婶婶们侃大山,碌碌无为的日子在一天天过去。特殊的年代,高中生与目不识丁的农家娃没啥两样。你的根就在这里扎着,要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况绝非易事,德权不过是天底下最普通农家的孩子。
德权上学的几年时间,母亲李兰芝明显老了,骨质增生与风湿病都悄悄地找上了她,生产大队的赤脚医生说,李兰芝的病是因为劳累过度形成的。家庭人口多,又没钱为母亲治病,这让德权非常难过。望着母亲日渐消瘦单薄的身体,他常常内疚。“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也不知何时才能报答父母的恩情?德权常常苦恼。
“文化大革命”仍在延续,“批林批孔”运动已进行到高潮,德权、珺琳、王海文、齐小成都成了生产大队大批判组的成员。他们除参加大队组织的基干民兵平田整地劳动,根据运动需要,每半月要编写一期“批林批孔”墙报,也还负责撰写大批判稿件,在公社或大队组织的大批判会上发言。村里,一些大爷大妈也不知为啥要“批林批孔”?他们能说到一起吗?娃娃们不是说孔夫子都死去那么多年了,现在还要批判他干啥?
村里不识字的年轻人很羡慕德权他们几个同学,因为只要是编写墙报,批判组的成员可三两天不参加集体劳动,何乐而不为。不过,德权等几个同学,毕竟是有些文化知识的青年,时间一长就感乏味了。孔子如今已时隔两千多年,能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说嘛?迷茫、困惑,4个同学在一起编写墙报,虽没有体力劳动那样辛苦,总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与无聊。
这是寒冬里最冷的一天,阴霾的天空时不时飘下几片雪花。尽管如此天气,平田整地造梯田的劳动仍在进行,德权与几个同学都在祁连大队基干民兵连参加这项劳动。为了赶进度,正在指挥冻土作业的民兵连马连长决定,对冻土太硬的地方实施爆破。齐小成听连长一讲,立刻来了劲头:“马连长,我可是放炮的专家,咱们说干就干吧,这样会省不少力的。”
“你小子放过炮吗?逞什么能。”马连长有些不相信。
“连长,你难道忘了我爷爷是做花炮的吗?”齐小成非常自信的口吻。
马连长再没表示反对,派了两个人到大队部取炸药,叫齐小成带上3人在冻土上打炮眼。一小时后,大队自制的硝铵炸药和雷管导火索取了回来,马连长命令齐小成几个装炸药,其余人全部疏散休息。
第一次亲自放大炮,齐小成很兴奋。他与打炮眼的三个同伴装好4个炮位的炸药后,向马连长做了报告。爆破工作准备就绪,马连长要齐小成与另一个胆大的小伙子李涛每人负责点两个炮。民兵连的其他小伙子与马连长都在另一个地块关注着齐小成和李涛举动。两个小伙子动作麻利,看样子4个炮位都被点着,齐小成与李涛也很快躲到事先选好的地方。
轰、轰、轰,随着声声巨响,被炸飞的冻土坯在作业的地段上空乱飞,大家一阵兴奋,个个跳跃欢呼,没注意究竟炸响了几炮,不一会儿,硝烟散尽。
“马连长,我怎么听得只响了三炮啊?”珺琳有些担心,遂问马连长。
“你听清楚了吗?”马连长怀疑。
“你不相信,可问大家吗。”被马连长疑问,珺琳也没十分的把握。
“齐小成,刚才响了几炮?”马连长也不敢马虎。
“都炸响了呀!”齐小成回答的肯定。马连长又问李涛,也是一样的回答。
马连长仍然怀疑,他又道:“刚才珺琳说只响了三下啊!你们怎么说都爆炸了?这可不能开玩笑啊!”
齐小成见马连长不相信他说的话,信誓旦旦道:“这绝对不会出差错的,你要不相信,我再去检查一遍。”齐小成说完话,也不管大家劝阻就跑了过去。在另一块地里待着的人们都很紧张,眼睁睁地看着齐小成,尤其德权他们几个。
齐小成本来就是毛躁性子,他手持钢钎,这儿戳戳,那里捣捣,马连长他们紧张地看着齐小成的一举一动。德权刚想喊齐小成注意,话还没出口,轰,一声爆炸,在土坯飞扬的瞬间,齐小成倒下了。
“齐小成!齐小成!”基干民兵连的小伙子和大姑娘都发疯似地跑了过去。一大块土坯击中了齐小成头部,他当场死了,嘴里冒着血沫。整个工地都是年轻男女的哭号声……
齐小成被授予农业学大寨英雄的称号,县革命委员会号召全县团员青年向齐小成学习,把农业学大寨,平田整地造梯田的社会主义革命劳动推向高潮。齐小成就这样离开了人世,他才刚刚高中毕业走向社会啊!人的生命原来这样脆弱,说没就没了。德权与几个同学非常悲伤,齐小成死得值吗?
德强在祁连山放牧已经快8个年头,他这次回家还带了一位裕固族姑娘。姑娘骑着一匹枣红马来的,马背上驮着一副褡裢。家里突然来个裕固族姑娘,母亲万秀花很吃惊!心里猜疑,是德强领来的媳妇吗?咋有可能,牧民现在吃国家供应粮,生活可比汉民好,她怎么会嫁过来。万秀花还在琢磨端详眼前的姑娘,德强说话了:“妈,我们赶了一天路,肚子都饿扁了,你看什么呀?”
万秀花方才回过神来:“好,好啊!妈这就去做吃的。”她又看着姑娘问:“孩子,喜欢吃什么呀?”
“大妈,就随德强吧,汉家的饭菜我常吃,都是你儿子给做的,羊肉面片可好吃了。”裕固族姑娘说话直爽,一点没有陌生的样子。
万秀花窘迫,家里哪有羊肉啊?真是个小西番(这里的汉民称裕固族为西番)。德权看出母亲心思: “妈,我们拿的褡裢里有羊肉哩。霍兰,你给妈去掏吧。”
“德强,刚才咋不说姑娘叫啥名字?害得妈都不好称呼!”万秀花笑笑嘻嘻地观察着儿子表情。
德权说的褡裢还拖在枣红马的背上,霍兰珍珠出去拿羊肉了,马匹还在街门外的木桩上拴着。看着走出街门的霍兰珍珠背影,万秀花悄悄问儿子:“德强,她是你带来的媳妇吗?都这么大年龄了,可不要囫囵妈妈。”
德强没直接回话,却问道:“妈,您同意她做儿媳妇吗?”
万秀花明白了儿子说话的意思,是真的。儿子找个西番媳妇,牢靠吗?她还想继续问德强,霍兰珍珠手提一只羊大腿进屋了,万秀花赶紧接住霍兰手中的羊腿去了伙房。德强本来有好多话先说给母亲,再和哥哥德林商量自己婚事。母亲现在什么态也不表,德强疑惑,难道她不同意儿子找个裕固族媳妇?德强默默无语地想着心事,忘了眼前的霍兰珍珠。
“德强,想什么呢?”霍兰珍珠问他。
“没什么,就想如何给母亲说咱们的婚事。”德强笑笑,算是回答了霍兰珍珠的问话。
“我和你好就行了,管你妈妈啥事?”裕固族的婚俗习惯,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子女婚姻,汉人怎么这样罗嗦,霍兰珍珠不明白。
德强笑道:“母亲肯定会同意咱们的婚事,但不知我要倒插门,还是在你们西番家,这可破了咱家天荒,她是否同意我当上门女婿,还真不知道。”
霍兰珍珠急了:“那可不行,你当初怎么答应阿扎、阿娜的?你妈不行,他们怎么办?再说我们也那个了。”霍兰红着脸拉着德强就往伙房走去……
由于哥哥德林帮忙说服,万秀花终于同意德强到裕固族家入赘。德强与霍兰珍珠离开前一天,母亲万秀花杀掉家养的两只老母鸡,让德林到公社食品公司买来4斤猪肉,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姜家的长辈们被德林邀请过来,吃饭间隙,德林宣布了二弟德强婚事。姜广泰、姜广云两老弟兄思谋片刻,都认为这桩婚事好,德林兄弟三人,德强牧区成家,既解决了家里为他找媳妇的难题,也使德强有个好的生活归宿,一举两得的事,德强过去生活本来就苦嘛。
德强、霍兰珍珠要走了,他们还带上了办理结婚登记的相关证明。送他们出门时,万秀花似有好多话要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自己的亲生儿做了上门女婿,做母亲的能不心疼牵挂?万秀花望着就要离家的儿子与媳妇,眼里的泪水不断线,也不知对儿子说句啥话。
望着日渐变老的妈妈,德强哭了,哭得那样伤心。这一去,他就成了裕固家的上门女婿,恋母之情更加切切,不用言表,以后回家的次数会更少的。爹爹冤死,妈妈已满头银丝。把他们兄弟三人拉扯长大非常不易,社教运动中母亲吃得苦,受得罪,德强历历在目。猛然间,他情感的闸门彻底打开: “妈妈,儿子不能常在身边尽孝,您多多保重身体啊!”德强又抱住母亲哭泣不已。眼看着母子难以分别的情景,为德强送行的亲人们都激动地流下眼泪。霍兰珍珠也很感动,拉了德强一把,两人跪倒在地向母亲磕头谢恩。
夏日的草原,天高云淡,风清草绿,漫山遍野正是格桑花盛开的季节。霍兰珍珠与德强的婚礼就在这风景如画的大草原上举行。因为霍兰珍珠不出嫁,她和德强的婚礼仪式按照裕固族传统方式在霍兰家进行。父母请来的亲友在帐房里面为霍兰戴上头面,由姑娘的装饰改换成妇女的装饰。举行了帐房戴头仪式以后,亲朋好友把带来的洁白哈达,一束束敬献给了霍兰珍珠的父母,祝贺霍兰与德强成婚。傍晚,霍兰的舅舅以主持人的身份,请客人们在毡房中席地而坐,男客在左,女客在右,在一片欢笑声中,拉开了婚宴的帷幕。霍兰与德强在伴娘的指引下,跪在铺有红地毯的毡房中央,德强双手举着托盘,霍兰双手把着银酒壶斟满酒杯向客人一一敬酒。
“阿扎、阿娜,请喝下这三杯青稞美酒,德强从今天开始就是您的儿子了。”德强说完这句话,满脸已经红堂堂的,非常激动,这句话是霍兰教他的。霍兰珍珠望着丈夫的窘态,眼里含着幸福的泪花笑了。
“孩子,阿爸阿妈祝福你们!”霍兰阿妈眼里闪现着慈祥的目光。
敬酒仪式数巡后,毛毡房里已经充满了欢畅喜悦的婚庆气氛,大家嬉笑、欢唱,祝愿德强与霍兰婚姻美满幸福。当天上的启明星冉冉升起时,霍兰的舅舅首先唱起典雅的《戴头面歌》 :
啊唠依
启明的星儿出来了,
新娘应该出嫁了,
东方朝霞升起了,
姑娘该戴头面了。
啊唠依
新娘坐在镜子面前,
黑油油的头发多好看
像丝线一样光亮
像流水一样柔软。
啊哆依,
镶着珍珠玛瑙的头面,
是慈祥的母亲在灯下绣成,
新娘戴上多么漂亮.
好像一架六叉鹿茸。
啊唠依,
穿上这件绣花的长袍,
祝新娘早生个小男孩 。
戴上这项带穗的毡帽,
祝新娘快生个小女孩。
啊唠依……
天色已经大亮,霍兰珍珠虽是招婿入赘,但她的父亲仍然唱起了《送亲歌》,也算是对自己女儿的一番叮咛:
迎着早晨的阳光,
给你戴上头面,
去吧,去吧!
要珍惜每一刻时间。
迎着吉祥的阳光,
你再不要泪流满面,
去吧,去吧!
要保持你整洁的容颜。
迎着温暖的阳光,
你就要和丈夫见面,
去吧,去吧!
不要违背你一生美好的心愿。
父母亲就是土地
儿女是地上的一棵草尖,
从小长在父母的胳肢窝里,
长大像黄鸭一样飞上蓝天。
去吧,去吧!
好女儿呀
时间不饶人
赶快戴头面……
在悠扬动情的歌声中,霍兰结束了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与德强一同走向了新的生活……
时光在一天天的过去,一年以后,德强带回家信,他和霍兰珍珠生了一个胖大小子。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时光流速,光阴荏苒。转眼间,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结束,德权和他的这一届同学毕业了。让同学们遗憾的是谁也没有去某个农场当工人,这仅仅是时下农村知识青年对美好未来的愿望。求知、期盼、迷茫一直困扰着像德权一样的青年人。德权和他的同学又回到了生养他们的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
刚走向社会的那段时间,德权总还觉得自己毕竟不同于村里儿时的伙伴。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一定要做点事情。可还没清高几天,他就感觉和那些伙伴们没啥两样了。甚至做农活还不如他们,有时候,难免引起他们嘲弄。德权不是驾着牛车往田地送农家土肥,就是随着叔叔婶婶们侃大山,碌碌无为的日子在一天天过去。特殊的年代,高中生与目不识丁的农家娃没啥两样。你的根就在这里扎着,要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况绝非易事,德权不过是天底下最普通农家的孩子。
德权上学的几年时间,母亲李兰芝明显老了,骨质增生与风湿病都悄悄地找上了她,生产大队的赤脚医生说,李兰芝的病是因为劳累过度形成的。家庭人口多,又没钱为母亲治病,这让德权非常难过。望着母亲日渐消瘦单薄的身体,他常常内疚。“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也不知何时才能报答父母的恩情?德权常常苦恼。
“文化大革命”仍在延续,“批林批孔”运动已进行到高潮,德权、珺琳、王海文、齐小成都成了生产大队大批判组的成员。他们除参加大队组织的基干民兵平田整地劳动,根据运动需要,每半月要编写一期“批林批孔”墙报,也还负责撰写大批判稿件,在公社或大队组织的大批判会上发言。村里,一些大爷大妈也不知为啥要“批林批孔”?他们能说到一起吗?娃娃们不是说孔夫子都死去那么多年了,现在还要批判他干啥?
村里不识字的年轻人很羡慕德权他们几个同学,因为只要是编写墙报,批判组的成员可三两天不参加集体劳动,何乐而不为。不过,德权等几个同学,毕竟是有些文化知识的青年,时间一长就感乏味了。孔子如今已时隔两千多年,能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说嘛?迷茫、困惑,4个同学在一起编写墙报,虽没有体力劳动那样辛苦,总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与无聊。
这是寒冬里最冷的一天,阴霾的天空时不时飘下几片雪花。尽管如此天气,平田整地造梯田的劳动仍在进行,德权与几个同学都在祁连大队基干民兵连参加这项劳动。为了赶进度,正在指挥冻土作业的民兵连马连长决定,对冻土太硬的地方实施爆破。齐小成听连长一讲,立刻来了劲头:“马连长,我可是放炮的专家,咱们说干就干吧,这样会省不少力的。”
“你小子放过炮吗?逞什么能。”马连长有些不相信。
“连长,你难道忘了我爷爷是做花炮的吗?”齐小成非常自信的口吻。
马连长再没表示反对,派了两个人到大队部取炸药,叫齐小成带上3人在冻土上打炮眼。一小时后,大队自制的硝铵炸药和雷管导火索取了回来,马连长命令齐小成几个装炸药,其余人全部疏散休息。
第一次亲自放大炮,齐小成很兴奋。他与打炮眼的三个同伴装好4个炮位的炸药后,向马连长做了报告。爆破工作准备就绪,马连长要齐小成与另一个胆大的小伙子李涛每人负责点两个炮。民兵连的其他小伙子与马连长都在另一个地块关注着齐小成和李涛举动。两个小伙子动作麻利,看样子4个炮位都被点着,齐小成与李涛也很快躲到事先选好的地方。
轰、轰、轰,随着声声巨响,被炸飞的冻土坯在作业的地段上空乱飞,大家一阵兴奋,个个跳跃欢呼,没注意究竟炸响了几炮,不一会儿,硝烟散尽。
“马连长,我怎么听得只响了三炮啊?”珺琳有些担心,遂问马连长。
“你听清楚了吗?”马连长怀疑。
“你不相信,可问大家吗。”被马连长疑问,珺琳也没十分的把握。
“齐小成,刚才响了几炮?”马连长也不敢马虎。
“都炸响了呀!”齐小成回答的肯定。马连长又问李涛,也是一样的回答。
马连长仍然怀疑,他又道:“刚才珺琳说只响了三下啊!你们怎么说都爆炸了?这可不能开玩笑啊!”
齐小成见马连长不相信他说的话,信誓旦旦道:“这绝对不会出差错的,你要不相信,我再去检查一遍。”齐小成说完话,也不管大家劝阻就跑了过去。在另一块地里待着的人们都很紧张,眼睁睁地看着齐小成,尤其德权他们几个。
齐小成本来就是毛躁性子,他手持钢钎,这儿戳戳,那里捣捣,马连长他们紧张地看着齐小成的一举一动。德权刚想喊齐小成注意,话还没出口,轰,一声爆炸,在土坯飞扬的瞬间,齐小成倒下了。
“齐小成!齐小成!”基干民兵连的小伙子和大姑娘都发疯似地跑了过去。一大块土坯击中了齐小成头部,他当场死了,嘴里冒着血沫。整个工地都是年轻男女的哭号声……
齐小成被授予农业学大寨英雄的称号,县革命委员会号召全县团员青年向齐小成学习,把农业学大寨,平田整地造梯田的社会主义革命劳动推向高潮。齐小成就这样离开了人世,他才刚刚高中毕业走向社会啊!人的生命原来这样脆弱,说没就没了。德权与几个同学非常悲伤,齐小成死得值吗?
德强在祁连山放牧已经快8个年头,他这次回家还带了一位裕固族姑娘。姑娘骑着一匹枣红马来的,马背上驮着一副褡裢。家里突然来个裕固族姑娘,母亲万秀花很吃惊!心里猜疑,是德强领来的媳妇吗?咋有可能,牧民现在吃国家供应粮,生活可比汉民好,她怎么会嫁过来。万秀花还在琢磨端详眼前的姑娘,德强说话了:“妈,我们赶了一天路,肚子都饿扁了,你看什么呀?”
万秀花方才回过神来:“好,好啊!妈这就去做吃的。”她又看着姑娘问:“孩子,喜欢吃什么呀?”
“大妈,就随德强吧,汉家的饭菜我常吃,都是你儿子给做的,羊肉面片可好吃了。”裕固族姑娘说话直爽,一点没有陌生的样子。
万秀花窘迫,家里哪有羊肉啊?真是个小西番(这里的汉民称裕固族为西番)。德权看出母亲心思: “妈,我们拿的褡裢里有羊肉哩。霍兰,你给妈去掏吧。”
“德强,刚才咋不说姑娘叫啥名字?害得妈都不好称呼!”万秀花笑笑嘻嘻地观察着儿子表情。
德权说的褡裢还拖在枣红马的背上,霍兰珍珠出去拿羊肉了,马匹还在街门外的木桩上拴着。看着走出街门的霍兰珍珠背影,万秀花悄悄问儿子:“德强,她是你带来的媳妇吗?都这么大年龄了,可不要囫囵妈妈。”
德强没直接回话,却问道:“妈,您同意她做儿媳妇吗?”
万秀花明白了儿子说话的意思,是真的。儿子找个西番媳妇,牢靠吗?她还想继续问德强,霍兰珍珠手提一只羊大腿进屋了,万秀花赶紧接住霍兰手中的羊腿去了伙房。德强本来有好多话先说给母亲,再和哥哥德林商量自己婚事。母亲现在什么态也不表,德强疑惑,难道她不同意儿子找个裕固族媳妇?德强默默无语地想着心事,忘了眼前的霍兰珍珠。
“德强,想什么呢?”霍兰珍珠问他。
“没什么,就想如何给母亲说咱们的婚事。”德强笑笑,算是回答了霍兰珍珠的问话。
“我和你好就行了,管你妈妈啥事?”裕固族的婚俗习惯,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子女婚姻,汉人怎么这样罗嗦,霍兰珍珠不明白。
德强笑道:“母亲肯定会同意咱们的婚事,但不知我要倒插门,还是在你们西番家,这可破了咱家天荒,她是否同意我当上门女婿,还真不知道。”
霍兰珍珠急了:“那可不行,你当初怎么答应阿扎、阿娜的?你妈不行,他们怎么办?再说我们也那个了。”霍兰红着脸拉着德强就往伙房走去……
由于哥哥德林帮忙说服,万秀花终于同意德强到裕固族家入赘。德强与霍兰珍珠离开前一天,母亲万秀花杀掉家养的两只老母鸡,让德林到公社食品公司买来4斤猪肉,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姜家的长辈们被德林邀请过来,吃饭间隙,德林宣布了二弟德强婚事。姜广泰、姜广云两老弟兄思谋片刻,都认为这桩婚事好,德林兄弟三人,德强牧区成家,既解决了家里为他找媳妇的难题,也使德强有个好的生活归宿,一举两得的事,德强过去生活本来就苦嘛。
德强、霍兰珍珠要走了,他们还带上了办理结婚登记的相关证明。送他们出门时,万秀花似有好多话要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自己的亲生儿做了上门女婿,做母亲的能不心疼牵挂?万秀花望着就要离家的儿子与媳妇,眼里的泪水不断线,也不知对儿子说句啥话。
望着日渐变老的妈妈,德强哭了,哭得那样伤心。这一去,他就成了裕固家的上门女婿,恋母之情更加切切,不用言表,以后回家的次数会更少的。爹爹冤死,妈妈已满头银丝。把他们兄弟三人拉扯长大非常不易,社教运动中母亲吃得苦,受得罪,德强历历在目。猛然间,他情感的闸门彻底打开: “妈妈,儿子不能常在身边尽孝,您多多保重身体啊!”德强又抱住母亲哭泣不已。眼看着母子难以分别的情景,为德强送行的亲人们都激动地流下眼泪。霍兰珍珠也很感动,拉了德强一把,两人跪倒在地向母亲磕头谢恩。
夏日的草原,天高云淡,风清草绿,漫山遍野正是格桑花盛开的季节。霍兰珍珠与德强的婚礼就在这风景如画的大草原上举行。因为霍兰珍珠不出嫁,她和德强的婚礼仪式按照裕固族传统方式在霍兰家进行。父母请来的亲友在帐房里面为霍兰戴上头面,由姑娘的装饰改换成妇女的装饰。举行了帐房戴头仪式以后,亲朋好友把带来的洁白哈达,一束束敬献给了霍兰珍珠的父母,祝贺霍兰与德强成婚。傍晚,霍兰的舅舅以主持人的身份,请客人们在毡房中席地而坐,男客在左,女客在右,在一片欢笑声中,拉开了婚宴的帷幕。霍兰与德强在伴娘的指引下,跪在铺有红地毯的毡房中央,德强双手举着托盘,霍兰双手把着银酒壶斟满酒杯向客人一一敬酒。
“阿扎、阿娜,请喝下这三杯青稞美酒,德强从今天开始就是您的儿子了。”德强说完这句话,满脸已经红堂堂的,非常激动,这句话是霍兰教他的。霍兰珍珠望着丈夫的窘态,眼里含着幸福的泪花笑了。
“孩子,阿爸阿妈祝福你们!”霍兰阿妈眼里闪现着慈祥的目光。
敬酒仪式数巡后,毛毡房里已经充满了欢畅喜悦的婚庆气氛,大家嬉笑、欢唱,祝愿德强与霍兰婚姻美满幸福。当天上的启明星冉冉升起时,霍兰的舅舅首先唱起典雅的《戴头面歌》 :
啊唠依
启明的星儿出来了,
新娘应该出嫁了,
东方朝霞升起了,
姑娘该戴头面了。
啊唠依
新娘坐在镜子面前,
黑油油的头发多好看
像丝线一样光亮
像流水一样柔软。
啊哆依,
镶着珍珠玛瑙的头面,
是慈祥的母亲在灯下绣成,
新娘戴上多么漂亮.
好像一架六叉鹿茸。
啊唠依,
穿上这件绣花的长袍,
祝新娘早生个小男孩 。
戴上这项带穗的毡帽,
祝新娘快生个小女孩。
啊唠依……
天色已经大亮,霍兰珍珠虽是招婿入赘,但她的父亲仍然唱起了《送亲歌》,也算是对自己女儿的一番叮咛:
迎着早晨的阳光,
给你戴上头面,
去吧,去吧!
要珍惜每一刻时间。
迎着吉祥的阳光,
你再不要泪流满面,
去吧,去吧!
要保持你整洁的容颜。
迎着温暖的阳光,
你就要和丈夫见面,
去吧,去吧!
不要违背你一生美好的心愿。
父母亲就是土地
儿女是地上的一棵草尖,
从小长在父母的胳肢窝里,
长大像黄鸭一样飞上蓝天。
去吧,去吧!
好女儿呀
时间不饶人
赶快戴头面……
在悠扬动情的歌声中,霍兰结束了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与德强一同走向了新的生活……
时光在一天天的过去,一年以后,德强带回家信,他和霍兰珍珠生了一个胖大小子。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