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14
14
时光已过中秋,为了解决手中无一分钱的困难,德权和王海文、齐小成等几个要好的同学联系到了一个挣钱的门路。四个同学利用星期天,给公社供销社和冬天取暖的煤砖,一吨煤付3元工钱。星期天一大早,他们就来到供销社后院紧张的劳动起来。往煤里面掺土,扒好煤圈放水,和煤,抹煤砖,除中午吃饭休息了一会儿,一直干到太阳快落山,累得德权与几个同学连腰都直不起来了,说好的四吨煤煤砖才算抹完。又一个星期天,和好的煤砖已晒干,德权又和同学们把煤砖搬运到供销社指定的地点,才到供销社会计那里领来12元钱,每人3元钱挣得多不容易啊!
不过,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德权约上珺琳一起来到供销社商店,花1。4元钱买了两支英雄牌的钢笔。珺琳当时还没转过弯来,问德权:“你买两支笔干啥?”
德权笑笑:“你说干啥?”
珺琳一下脸红了,“谁让你早不说清楚吗!”
“难道我们身边还有第三个人?”德权说这话时脸也红了。
“你真坏,不和你说了。”珺琳欣赏着紫红杆的钢笔,装作不理德权的样子,她心里话:你姜德权就是心眼多,专会揪人心……
德权和珺琳、王海文、齐小成4个同学的友情一直保持着。齐小成与他们三人不在一个班,这个浓眉大眼的小伙子本身心粗,大大咧咧惯了,几个人在一起时,除了玩笑,就他缺少心机。王海文是不一样的,他特别关注德权与珺琳的关系。近一段时间,王海文发现,珺琳与德权越来亲近。他是从两人说话的语气,珺琳看德权的眼神中发现这个秘密的。虽然他也喜欢珺琳,但体会不到珺琳关心德权的那种细腻。因此,王海文从不把对珺琳的喜爱表现出来,知道珺琳不会属于他,更怕伤害与德权的兄弟般之情。可他又不心甘情愿地放弃对珺琳暗暗的喜欢,无奈的他只好借开玩笑,排解心中那股说不出的情思。珺琳比较敏感,知道王海文心里想些什么,可她心里只有德权。
又是一个周末,德权依旧回到了家里。傍晚,飘飘荡荡的雪花在满天飞舞,等它落到地下后,慢慢地化没了。晚上睡觉时分,雪越下越密,雪花也越来越大,也不再融化了。德权提着马灯去方便,顺着灯光望去,夜空像织成的一绺儿白色网带,丈把远的地方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德权回到屋里对父亲说:“爹,学校开始搞军训,我明天要早走,你给找上一根训练用的木棒,得七尺多长。”
父亲嗯了一声,他没明确告诉儿子是因为这么长的木棒,明天早晨还得找。
第二天,德权早早起来,打开门一看,地下白茫茫的,老白杨树上的枝条儿也被裹着的春雪压得弯了下来,“呀,昨天晚上的雪下的真大啊!”他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
“爹,木棒找上没有啊?”
姜广泰刚刚起来,听到儿子的询问声,随应了一句:“就给你找。”
德权吃过早饭时间不大,听到路过的同学在街门外喊他,便走出街门给同学打招呼,让他们稍等一下。
“爹,你赶快把木棒拿来!同学在外边等我呢!”
“好吧!”姜广泰从后院进来,手里拿着一根弯弯子木棒。德权一看生气了:“爹,这怎么拿去搞军训啊?我不要,昨天晚上就给您说了,这个样子的棒拿上能行吗?”德权气呼呼地到屋里,背上母亲装满馍馍的布袋走出了家门。看着儿子出门的背影,姜广泰“唉”了一声,再啥话没说。
德权觉得很委屈,看看路上的积雪,比一鞋帮子还深,再瞅瞅脚穿的两只黄球鞋的小拇指处,已磨出小洞,双脚踏进厚厚的积雪感到冰凉冰凉的。德权硬着头皮继续与同学们走了一阵,脚冻得实在忍不住,他的眉头都蹙在了一起。
珺琳看见德权痛苦的样子,关心地问道:“不舒服吗?”德权摇了摇头,算是回答。
“你的军训棒呢?”珺琳又问。
“没找上。”德权情绪更低落。
还没有走过三里地,德权感觉双脚就像插进冰窟一样,冻得生疼生疼的。再加没拿上学校军训的棒子,心里埋怨父亲,他忽然产生了不愿上学的念头。
“珺琳,你和王海文他们去吧,到学校给我请半天假,我的头有点痛。”德权掉头准备回家,他心里话:这样的书还有啥念头,缺吃少穿的。几个同学都茫然,齐小成说过话了:“刚才好好的,怎么突然头疼起来?”
“你再不要问了。”德权明显不耐烦,他一溜小跑往家里走去。进到屋里,德权把装黑面馍馍的袋子扔到桌子的一边,上炕后拉开被子捂起脚来。
李兰芝扫完后院的积雪回到屋里,见儿子在炕上坐着,感觉不对头,遂问:“德权,咋又回来了?”
“妈妈,我不想上学了。”德权分明赌气,母亲李兰芝知道儿子为啥返回,再啥话没说,只叹了口气又走出屋子。望着母亲出门的消瘦背影,德权忽然感到刚说出的话伤了母亲,不过他仍然怨父亲。不一会儿,叔叔姜广云来了,他穿着手工缝制的青布棉袄和蓝棉裤,脚上的一双黑条纹棉鞋,也是婶婶手工做的,叔叔的穿戴被婶婶收拾的非常合身整洁。姜广云如今是生产队出纳会计,已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均上了小学。
“德权,咋不去上学了?”叔叔问他。
“我不想让爹妈为难。”德权仍然在赌气。
“现在,谁家都一个样,赌啥气哩,你要的木棒找上了。”叔叔姜广云劝说着德权。
“叔叔从哪里找的?”
“我到生产队的库房悄悄拿了一根,就放在门外,赶快拿上去上学吧。”
看着叔叔姜广云的脸庞,德权流露出一丝感激,但他还是坐在炕上没下来。
“孩子,家里的情况你是知道的,好好努力吧!你父母也够难为的,我还要到队部算账哩,”姜广云走了。李兰芝又劝说了儿子几句,德权眼里酸酸的,有些后悔,高中生了还孩子气。
德权再次走出家门时,已是上午十一点多钟。一场大雪过后,藏在天空的太阳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天空湛蓝湛蓝的,路上的积雪已开始融化。放眼望去,祁连山峰顶上的积雪明灿灿的,在阳光映照下,山上好似有一环又一环的银光闪现,大地一片清新。瞬间,德权感到心旷神怡,春天的气息已经来临,刚刚发生过的事,只是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想来真是幼稚。连这么一点苦都不能承受,还算什么男子汉?德权望着远处不由得笑了。走在夹雪的泥土路上,刚才的压抑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路边的村头有五六个孩子在地上堆着雪人,比试谁堆得又快又大;田间地头的庄稼汉们正趁积雪覆盖冬小麦田地的有利时机,用铁锨往上洒一些肥料,今年的冬小麦肯定会获得丰收。德权被眼前的自然美景所感染,家乡是可爱的,他没有理由放弃学习。
这年的七月,因大学招生考试,某省出了白卷英雄,学校一下子变的混乱和“热闹”起来。同学们又纷纷开始给老师贴起大字报,大概上面也有精神下来,学校里上午上课,下午,安排各年级学生给老师写大字报批评老师。好多同学写大字报提意见,只是走走过场,时间一久,大家都感到乏味,不过也有好事的同学。学校有一个教体育的刘老师,原来是县里剧团的,听说生活作风有啥问题,调到学校当体育老师。有一次上体育课,同学队列不整齐,他发了火,训斥同学是一群山里的野人。现在倒好,成了同学写大字报批评他的好内容,这方面的大字报可多啦。
听说给学校的老师写大字报,是学校革命委员会下达到各年级的政治任务,每个同学至少要写一张大字报。这让德权有些难为,实在想不起写大字报给老师提啥意见。
“海文、珺琳,你们看到没有,二班的齐小成的大字报都贴出去了,我们给哪个老师写大字报?”德权征求他俩意见。
王海文思想了一会儿,“给杨副主任写吧。上次珺琳迟到,被他训了。杨主任态度太生硬,就给他提个意见,珺琳看行不行?”
本来德权征求他俩的意见,现在却是王海文定调了,这家伙啥时候关心起珺琳来?德权不同意这样写,他开玩笑道:“海文,哪有女孩子直接署名给老师提意见,你这不是让她出丑吗?”
“你啥时候都为珺琳着想,那你说大字报咋写?”王海文开着玩笑,他知道又失算了,自己怎么没想到这一点?随口又道:“我做事总是不到位,不过,我可是真的为珺琳出气。”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看看珺琳。
“你这家伙,大家不都在玩游戏吗?还当真了!”德权这么说,三人又认真琢磨起来。
“要我说,咱们在大字报里只提意见不对人,说学校某领导作风官僚不就行了。”珺琳心细,只想打一个擦边球。
“珺琳你真行啊!这不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王海文赞叹道,大家说写就写 ,不到一小时,德权、珺琳、王海文署名的大字报贴上了校园的墙壁。
校园里到处都大字报的世界,那段时间,弄得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就象猫和老鼠似的,紧紧张张。德权他们的大字报贴出去后,不知杨副主任看了没有,上政治课时,德权观察老师的表情,没有发现异样,心里又感到稍稍地安慰。
正常的学校教学秩序彻底乱了套。班主任老师告诉同学们,以后的数学课要请专业老师改上农村会计和卫生知识,物理课到公社农具厂学习农业机械修理,化学课要在当地搞土壤分析调查。德权和同学们听老师这样讲,都感到茫然,这还是学校吗?
“德权,看来我们只有继续修理地球的命了。”回家路上王海文很失望,“你想想,学校现在给我们开的课程,不就叫我们回家好好劳动吗!”
“修理地球有啥可怕?咱们本来就是农村人,我都不怕,还三个男子汉呢!”珺琳接过话头。
“我同意珺琳的意见,劳动最光荣吗!”齐小成呵呵笑着。
“毕业后再说吧,眼前的事说不准。现在搞批林批孔,以后还不知道批谁?”德权说话有些迷茫,珺琳望望德权,又看看齐小成与王海文,心里话:搞批林批孔还不够啊?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时光已过中秋,为了解决手中无一分钱的困难,德权和王海文、齐小成等几个要好的同学联系到了一个挣钱的门路。四个同学利用星期天,给公社供销社和冬天取暖的煤砖,一吨煤付3元工钱。星期天一大早,他们就来到供销社后院紧张的劳动起来。往煤里面掺土,扒好煤圈放水,和煤,抹煤砖,除中午吃饭休息了一会儿,一直干到太阳快落山,累得德权与几个同学连腰都直不起来了,说好的四吨煤煤砖才算抹完。又一个星期天,和好的煤砖已晒干,德权又和同学们把煤砖搬运到供销社指定的地点,才到供销社会计那里领来12元钱,每人3元钱挣得多不容易啊!
不过,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德权约上珺琳一起来到供销社商店,花1。4元钱买了两支英雄牌的钢笔。珺琳当时还没转过弯来,问德权:“你买两支笔干啥?”
德权笑笑:“你说干啥?”
珺琳一下脸红了,“谁让你早不说清楚吗!”
“难道我们身边还有第三个人?”德权说这话时脸也红了。
“你真坏,不和你说了。”珺琳欣赏着紫红杆的钢笔,装作不理德权的样子,她心里话:你姜德权就是心眼多,专会揪人心……
德权和珺琳、王海文、齐小成4个同学的友情一直保持着。齐小成与他们三人不在一个班,这个浓眉大眼的小伙子本身心粗,大大咧咧惯了,几个人在一起时,除了玩笑,就他缺少心机。王海文是不一样的,他特别关注德权与珺琳的关系。近一段时间,王海文发现,珺琳与德权越来亲近。他是从两人说话的语气,珺琳看德权的眼神中发现这个秘密的。虽然他也喜欢珺琳,但体会不到珺琳关心德权的那种细腻。因此,王海文从不把对珺琳的喜爱表现出来,知道珺琳不会属于他,更怕伤害与德权的兄弟般之情。可他又不心甘情愿地放弃对珺琳暗暗的喜欢,无奈的他只好借开玩笑,排解心中那股说不出的情思。珺琳比较敏感,知道王海文心里想些什么,可她心里只有德权。
又是一个周末,德权依旧回到了家里。傍晚,飘飘荡荡的雪花在满天飞舞,等它落到地下后,慢慢地化没了。晚上睡觉时分,雪越下越密,雪花也越来越大,也不再融化了。德权提着马灯去方便,顺着灯光望去,夜空像织成的一绺儿白色网带,丈把远的地方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德权回到屋里对父亲说:“爹,学校开始搞军训,我明天要早走,你给找上一根训练用的木棒,得七尺多长。”
父亲嗯了一声,他没明确告诉儿子是因为这么长的木棒,明天早晨还得找。
第二天,德权早早起来,打开门一看,地下白茫茫的,老白杨树上的枝条儿也被裹着的春雪压得弯了下来,“呀,昨天晚上的雪下的真大啊!”他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
“爹,木棒找上没有啊?”
姜广泰刚刚起来,听到儿子的询问声,随应了一句:“就给你找。”
德权吃过早饭时间不大,听到路过的同学在街门外喊他,便走出街门给同学打招呼,让他们稍等一下。
“爹,你赶快把木棒拿来!同学在外边等我呢!”
“好吧!”姜广泰从后院进来,手里拿着一根弯弯子木棒。德权一看生气了:“爹,这怎么拿去搞军训啊?我不要,昨天晚上就给您说了,这个样子的棒拿上能行吗?”德权气呼呼地到屋里,背上母亲装满馍馍的布袋走出了家门。看着儿子出门的背影,姜广泰“唉”了一声,再啥话没说。
德权觉得很委屈,看看路上的积雪,比一鞋帮子还深,再瞅瞅脚穿的两只黄球鞋的小拇指处,已磨出小洞,双脚踏进厚厚的积雪感到冰凉冰凉的。德权硬着头皮继续与同学们走了一阵,脚冻得实在忍不住,他的眉头都蹙在了一起。
珺琳看见德权痛苦的样子,关心地问道:“不舒服吗?”德权摇了摇头,算是回答。
“你的军训棒呢?”珺琳又问。
“没找上。”德权情绪更低落。
还没有走过三里地,德权感觉双脚就像插进冰窟一样,冻得生疼生疼的。再加没拿上学校军训的棒子,心里埋怨父亲,他忽然产生了不愿上学的念头。
“珺琳,你和王海文他们去吧,到学校给我请半天假,我的头有点痛。”德权掉头准备回家,他心里话:这样的书还有啥念头,缺吃少穿的。几个同学都茫然,齐小成说过话了:“刚才好好的,怎么突然头疼起来?”
“你再不要问了。”德权明显不耐烦,他一溜小跑往家里走去。进到屋里,德权把装黑面馍馍的袋子扔到桌子的一边,上炕后拉开被子捂起脚来。
李兰芝扫完后院的积雪回到屋里,见儿子在炕上坐着,感觉不对头,遂问:“德权,咋又回来了?”
“妈妈,我不想上学了。”德权分明赌气,母亲李兰芝知道儿子为啥返回,再啥话没说,只叹了口气又走出屋子。望着母亲出门的消瘦背影,德权忽然感到刚说出的话伤了母亲,不过他仍然怨父亲。不一会儿,叔叔姜广云来了,他穿着手工缝制的青布棉袄和蓝棉裤,脚上的一双黑条纹棉鞋,也是婶婶手工做的,叔叔的穿戴被婶婶收拾的非常合身整洁。姜广云如今是生产队出纳会计,已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均上了小学。
“德权,咋不去上学了?”叔叔问他。
“我不想让爹妈为难。”德权仍然在赌气。
“现在,谁家都一个样,赌啥气哩,你要的木棒找上了。”叔叔姜广云劝说着德权。
“叔叔从哪里找的?”
“我到生产队的库房悄悄拿了一根,就放在门外,赶快拿上去上学吧。”
看着叔叔姜广云的脸庞,德权流露出一丝感激,但他还是坐在炕上没下来。
“孩子,家里的情况你是知道的,好好努力吧!你父母也够难为的,我还要到队部算账哩,”姜广云走了。李兰芝又劝说了儿子几句,德权眼里酸酸的,有些后悔,高中生了还孩子气。
德权再次走出家门时,已是上午十一点多钟。一场大雪过后,藏在天空的太阳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天空湛蓝湛蓝的,路上的积雪已开始融化。放眼望去,祁连山峰顶上的积雪明灿灿的,在阳光映照下,山上好似有一环又一环的银光闪现,大地一片清新。瞬间,德权感到心旷神怡,春天的气息已经来临,刚刚发生过的事,只是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想来真是幼稚。连这么一点苦都不能承受,还算什么男子汉?德权望着远处不由得笑了。走在夹雪的泥土路上,刚才的压抑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路边的村头有五六个孩子在地上堆着雪人,比试谁堆得又快又大;田间地头的庄稼汉们正趁积雪覆盖冬小麦田地的有利时机,用铁锨往上洒一些肥料,今年的冬小麦肯定会获得丰收。德权被眼前的自然美景所感染,家乡是可爱的,他没有理由放弃学习。
这年的七月,因大学招生考试,某省出了白卷英雄,学校一下子变的混乱和“热闹”起来。同学们又纷纷开始给老师贴起大字报,大概上面也有精神下来,学校里上午上课,下午,安排各年级学生给老师写大字报批评老师。好多同学写大字报提意见,只是走走过场,时间一久,大家都感到乏味,不过也有好事的同学。学校有一个教体育的刘老师,原来是县里剧团的,听说生活作风有啥问题,调到学校当体育老师。有一次上体育课,同学队列不整齐,他发了火,训斥同学是一群山里的野人。现在倒好,成了同学写大字报批评他的好内容,这方面的大字报可多啦。
听说给学校的老师写大字报,是学校革命委员会下达到各年级的政治任务,每个同学至少要写一张大字报。这让德权有些难为,实在想不起写大字报给老师提啥意见。
“海文、珺琳,你们看到没有,二班的齐小成的大字报都贴出去了,我们给哪个老师写大字报?”德权征求他俩意见。
王海文思想了一会儿,“给杨副主任写吧。上次珺琳迟到,被他训了。杨主任态度太生硬,就给他提个意见,珺琳看行不行?”
本来德权征求他俩的意见,现在却是王海文定调了,这家伙啥时候关心起珺琳来?德权不同意这样写,他开玩笑道:“海文,哪有女孩子直接署名给老师提意见,你这不是让她出丑吗?”
“你啥时候都为珺琳着想,那你说大字报咋写?”王海文开着玩笑,他知道又失算了,自己怎么没想到这一点?随口又道:“我做事总是不到位,不过,我可是真的为珺琳出气。”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看看珺琳。
“你这家伙,大家不都在玩游戏吗?还当真了!”德权这么说,三人又认真琢磨起来。
“要我说,咱们在大字报里只提意见不对人,说学校某领导作风官僚不就行了。”珺琳心细,只想打一个擦边球。
“珺琳你真行啊!这不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王海文赞叹道,大家说写就写 ,不到一小时,德权、珺琳、王海文署名的大字报贴上了校园的墙壁。
校园里到处都大字报的世界,那段时间,弄得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就象猫和老鼠似的,紧紧张张。德权他们的大字报贴出去后,不知杨副主任看了没有,上政治课时,德权观察老师的表情,没有发现异样,心里又感到稍稍地安慰。
正常的学校教学秩序彻底乱了套。班主任老师告诉同学们,以后的数学课要请专业老师改上农村会计和卫生知识,物理课到公社农具厂学习农业机械修理,化学课要在当地搞土壤分析调查。德权和同学们听老师这样讲,都感到茫然,这还是学校吗?
“德权,看来我们只有继续修理地球的命了。”回家路上王海文很失望,“你想想,学校现在给我们开的课程,不就叫我们回家好好劳动吗!”
“修理地球有啥可怕?咱们本来就是农村人,我都不怕,还三个男子汉呢!”珺琳接过话头。
“我同意珺琳的意见,劳动最光荣吗!”齐小成呵呵笑着。
“毕业后再说吧,眼前的事说不准。现在搞批林批孔,以后还不知道批谁?”德权说话有些迷茫,珺琳望望德权,又看看齐小成与王海文,心里话:搞批林批孔还不够啊?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