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9
9
李兰芝听德林媳妇又发起高烧,赶快过来看望。此时的万秀花已经没了主意,李兰芝刚进屋里,她就像遇到救星,着急地说:“他婶子,你说现在咋办啊,都三天了,媳妇越发烧得厉害,我让德林请医生去了。”
“没去把张三婶找来?”李兰芝也没好办法,自然想起接生婆。
“德林刚去过一次,她被人请去接生了!”
香云头疼得厉害,在炕上一直呻吟不断,万秀花急得转圈圈,也不知做些啥。李兰芝上前看着香云,把一条热水湿过的毛巾折好放到她额头,又拉起香云右手用劲搓着掌心,香云痛苦好像减轻了一些。
大队的赤脚医生终于来了,万秀花总算松了一口气。赤脚医生是男的,祁连大队王主任的儿子。他让李兰芝把体温计塞到香云腋下。过了一阵子,又叫李兰芝取出体温计,他接来甩了一下,拿到灯亮处看看,“哎呀!都烧到40度了,快端来一盆凉水,把全身给擦一下。”赤脚医生说完走出月婆的小屋,李兰芝紧跟着出来问赤脚医生:“这样行吗?”
“不行请我干啥?”赤脚医生来气了,“富农分子家媳妇生孩子,你以为我愿意来啊!”
李兰芝被他几句抢白,虽然生气,但为了香云仍求他:“那,请你再给开些退烧药好吗?”
赤脚医生随手从药箱里拿出个小纸包递给李兰芝:“三天的药,一天三次,各吃两片。”赤脚医生走了。
李兰芝返回香云的小屋,见万秀花正用凉水毛巾给香云擦洗身子,急忙说:“嫂子,这样不行的,别听王主任的那小子胡说,月婆子身体虚弱,怎么突然改用凉水洗呢?
万秀花说:“香云身子好像不烫了。”
“我说嫂子,你糊涂了吧?用凉水洗肯定这样,这只是暂时的,快把被子盖上。”李兰芝从万秀花手中接过毛巾,又叫德林给媳妇倒来一碗温开水,万秀花慢慢给香云喂下,又让她吃下一顿退烧药。大家忙活了一阵子,都有些累,德林看着媳妇,万秀花和李兰芝走出小屋。
“他婶子,今晚把你累的,我总是害怕。”坐在大屋里缓口气的万秀花对李兰芝说道。
“刚吃过药,会好一点吧!”李兰芝说话间打了个哈欠,“现在几点钟了?”
“家里没钟表,可能后半夜了。”万秀花也很累,遂对李兰芝说:“你就在我家炕上休息吧,我过去看看香云。”
万秀花轻轻推开门,香云睡着了,鼾声不断,宝宝也睡得很踏实。德林闭眼斜靠在炕沿一边墙上,煤油灯灯芯结上了小小灯花,灯光昏暗。万秀花怕吵醒他们,又慢慢把门关上……
“妈!婶婶!你们快过来,香云叫不醒了!”德林紧张地叫声,宝宝也在啼哭。
李兰芝与万秀花都被惊醒,因为没脱衣服,两人几乎同时翻起身子,万秀花抖抖擞擞摸着了枕边的火柴,嚓,嚓,刷了几根,火柴就是不着。
“嫂子,不要紧张,慢慢刷。”李兰芝安慰万秀花,其实,听德林大声呼叫,她也怕。万秀花终于把煤油灯点亮了,与李兰芝急忙来到香云的小屋,德林左手抱着媳妇,右手掐着她的人中,大声呼叫:“香云、香云,醒醒,香云……”
万秀花两腿打颤,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李兰芝赶紧爬到炕上,拉过香云一只手捏住脉波,几乎感觉不到跳动。她忙对万秀花说:“嫂子,家里有麝香吗?”
“没有啊!”万秀花都快哭了。
“德强不在山里放羊吗!也没带出一点?”李兰芝原来这个意思,她想用麝香抢救昏迷的香云。
“德强心大,哪能想到这些。”德林替母亲回答。
“德林,你快下去倒碗水。”李兰芝顺势把香云抱到怀里,连叫几声,香云没一点反应。这时,德林已把水端来,李兰芝想用小勺子给香云喂水,可她牙关紧咬,根本无法喂进。李兰芝也慌神了,“嫂子,赶快拿双筷子!”
万秀花慌忙到厨房去了,德林急得直搓手:“婶子,香云还有救吗?”
“德林,不要慌,你妈妈把筷子拿来,想办法撬开香云的嘴巴,一定要给她喂进些开水。”李兰芝也只有这么做了。万秀花拿着筷子进来递给德林,按照李兰芝吩咐,德林试着撬香云的嘴,她牙关咬得太紧,筷子根本塞不到上下牙的缝隙。这会德林着实害怕了,知道妻子已经没救,不由得大声号啕,万秀花也跟着儿子哭了起来。
“德林,你哭什么呀!不管孩子了?” 李兰芝轻轻把香云放下,母子俩方才停止哭泣。李兰芝对万秀花道:“嫂子,香云看来没救了,快点把孩子包好放到你屋里去吧!”
万秀花无声地抽泣着,把生下仅仅三天的小孙子用小棉褥包好,搂到怀里往她住的屋里走去,德林紧跟在母亲身后……
香云产后发高烧死了,死得那样匆忙,德林还在发蒙,就一眨眼的时间啊!香云的父母已经去世,幸亏她娘家哥嫂为人实在,他们过来看望时除了悲哀,也没给妹夫德林和婆婆万秀花找麻烦。封闭的祁连村啊!难道这里就生产贫穷与落后?从此万秀花担起了抚养襁褓孙子的责任。为了孩子能健健康康成长,德林给刚刚满月的儿子取名晓刚,他说没娘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会刚强。
家里穷,没钱买婴儿补品,晓刚是奶奶万秀花用一口口小米汤,炒面糊糊喂养长大的。
祁连村虽地处偏僻,在公社所在地上中学的红卫兵仍然来到祁连小学串联,造反有理的口号整天喊个不停。这年春天,斗私批修,学习最高指示。祁连小学的同学们在红卫兵大哥哥们的带领下,排着长队举着红旗,敲锣打鼓搞宣传。人们就象中了魔一样,“破四旧”运动在祁连村兴起。在大队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的指导下,造反派、红小兵一家一户去破四旧,把一切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旧文化的东西都要破掉、打掉、烧掉,重点自然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和右派这些“五类分子”的家,祁连山下的祁连村变的不能平静了。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造反有理”
“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坚决进行到底……”
刚吃过晚饭,德权与一群红小兵围到快嘴张三婶家宣传最高指示,珺琳也在宣传的队伍里面。张三婶在伙房洗锅不出门,引起红小兵们不满。等珺琳把母亲从伙房拽了出来,孩子们就和她理论上了,双方争执大半天,最终以张三婶向红小兵们认错而结束。
“找反革命分子万秀花去。” 不知那个淘气的红小兵喊了一声。
“万秀花在生产队的碾子房。”孩子们连这也知道,他们排着队唱着革命歌曲走了过去。
姜广喜曾是富农分子,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有人又翻这段历史,丈夫继承的富农分子帽子,又戴在了万秀花地头上。红小兵们不管这些,都喊她反革命分子。
孩子们一窝蜂跑到生产队的碾子房,万秀花正在碾喂猪的米糠。
“反革命的富农婆,赶快出来,我们要宣传最高指示。”万秀花出来的慢一些,红小兵们又举着拳头喊起口号:
“打倒反革命分子万秀花!”
“打倒牛鬼蛇神万秀花!”
“打倒富农婆万秀花!”
“谁不学习最高指示就是我们的敌人。”
万秀花战战兢兢地听红小兵宣传完最高指示,有一个孩子要万秀花背诵一条毛主席语录。万秀花撇了几下嘴唇连一句都背不出来,脸憋得通红,额头满是汗珠子。红小兵们望着她的窘态样子,哈哈哈一阵欢笑散去。真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难道仅仅小孩子这样吗?
李兰芝再也不敢过来和这位堂嫂聊天了,因为万秀花又戴上了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谁与她走得近,谁就得倒霉。堂嫂啥时间成了反革命分子,李兰芝实在搞不清楚。
姜尚才老婆李冬菊红了起来,尽管她已经40多岁。却因批斗大伯子姜尚明表现积极勇敢,在祁连村出了名。上面知道这事后,评她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还推荐她出席了地区妇女先进分子表彰大会。会后时间不长,李冬菊又被选为大队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前面说的王副大队长,因文化大革命刚开始后,造了大队老书记的反,他现在已是祁连村革命委员会主任。李冬菊能被选进革委会当副主任,明眼人心里哪个不清楚,王主任可名正言顺的和她在一起了,再也用不着忌讳别人说三道四。
李冬菊当副主任时间不长,儿子姜广元媳妇也找下了,为人实在的姜尚才从龙渠口调到公社水管所农场当农工。这个差事是因李冬菊的要求,大队王主任托人调换的。姜尚才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王主任几乎成了李冬菊家的常客,他要和李副主任一起商量“工作”。对此,姜尚才并没蒙在鼓里,知道李冬菊的心没在他身上,索性由她去了。再说儿子找个媳妇也不容易,要不是王主任,儿子可能还没说下媳妇,就说现在的工作吧,也是老婆让王主任找的,除了在生产队挣全工分,每月还能在水管所领上15块钱补贴,比过去又多了5元钱,如果靠他姜尚才就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到,他常常叹口气,也就原谅王主任与那不安分的婆娘了。村里有些人打抱不平,鼓动姜尚才捉奸,哪料想他是那样难为,也就罢了。有些人却看着姜尚才的差事眼红,便给他加了一个“名誉丈夫”的头衔,可在大队王主任面前谁也不敢呼叫。有人说姜老四如此窝囊,是他前身的造化,要不然,哪个男人愿带个绿帽子让人看。
祁连生产大队革命委员会召集的破四旧批斗会继续无休止地进行,划阶级成分时定下的地主富农分子,右派分子全成了批斗的对象。连续3天的批斗会,一天比一天激烈。全会场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口号声此起彼伏,真可谓轰轰烈烈。特别是红卫兵串联之后,把批斗地主富农分子的运动推向了高潮。被批斗者一个个头戴纸糊高帽,脖子上还要挂一块木牌,用大毛笔写上某某分子或坏分子的姓名。使被批斗对象的家庭受到深及心灵的政治株连。只要你家里有政治运动的对象,那些红卫兵、红小兵们是绝对不会放过的。更为幼稚的是大队革委会提出,地主富农分子的子女要与其父母划清界限。当时流行这样一句响亮的口号: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这就意味着成分高的家庭成员要割断与父母的心灵深处的情感联系,划清界限的具体标准是:一是要揭发其罪行;二是视之为仇敌,上纲上线批判。在那个愚昧、荒唐的日子里,祁连村兄弟对立、夫妻反目的亲情悲剧比比皆是。村里有一户主叫曹文俊的人家,他们1962年分的家。“文化大革命”前,曹文俊放牧不小心,曾丢失生产队的5只羊未找回,有社员怀疑是曹文俊从中作梗,可又无事实证据。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便以莫须有的罪名,给曹文俊戴上了破坏生产队财产的坏分子帽子。在批斗曹文俊的大会上,就连儿媳妇也上阵向老公公开火,认为老公公过去分家不公平,她少分了一间房子。儿媳把过去心中藏下的积怨统统在批斗大会上发泄了出来。她也学李冬菊的样子又哭又骂,说老公公心肠坏,把儿媳不当人看,并往公公脸上吐唾沫,就差没扇上一记耳光。曹家儿媳妇的出格举动,让参加批斗会的人们再一次膛目结舌,上天是怎么了?一个个到会的老者甚至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无情地践踏、摧残人的自尊,甚至以折磨人为乐趣而获得快感,不知良知与道德等处身立世的原则到什么地方去了?一种扭曲的人性,在那些狂热、狭隘、自私者的身上表现得淋漓至尽,难道几千年的文明就这样被糟蹋吗?
这是一个干旱的夏季,生产队分给的口粮又见缸底了,恰在这个时候,德权的二妹出生了,母亲李兰芝没一点奶水,婴儿的啼哭声几乎整天不停。家中人口多,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三五天才能吃上一顿面条饭,这都变成了奢侈,吃干面条就甭想。因为孩子,因为生活,因为奶奶,德权的父亲和叔叔姜广云吵了架,两个弟兄日子过不到一快儿,只有用分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德权的叔叔和婶婶结婚四年了,还是没有孩子。爷爷姜尚明去年已经离世,按照村里的习俗,奶奶自然要和小儿子一家生活。家中财产简单,所住的房子一分,口粮人均一斗,另给奶奶多分了1斗小麦,家就这样分开了。后来,德权问母亲,分家前,父亲为什么要和叔叔吵架?母亲李兰芝说为了奶奶,具体没给德权细讲,母亲李兰芝不让孩子掺和大人的事情。父亲姜广泰仍然外出为生产队搞副业。
一天中午,李兰芝做了油炸葱花面条饭,她让德权从叔叔家请来奶奶一起吃饭。李兰芝把饭碗递到婆婆手中后,还没顾上给德权和妹妹盛饭,就端起盛好的一大碗面条饭,要德权给叔叔送去。德权肚子叽里咕噜叫着,生怕锅里饭不够吃,不愿去。李兰芝瞪了德权一眼:“咋不听话?叔叔家已经没粮吃了。”李兰芝长叹了一口气。
德权只好给叔叔家送饭。当他端着大碗走进叔叔家伙房,看见婶婶张兰珍正在淘洗薅草时采来的苣苣菜(一种带有奶汁的苦菜)。叔叔看着德权手中端着一大碗香喷喷的葱花面条,先是一愣,又赶忙从德权手中接过饭碗,表情很不自然。德权见叔叔的异样表情,什么也没说掉头就走,当德权走出叔叔家伙房的 一瞬间,听到了婶婶张兰珍的声音:“嫂子咋知道我们没粮吃了?”德权不愿再听下去,三步并做两步向自家伙房走去,德权也的确饿了。
“德权,到学校去了!”吃过午饭的德庆来叫德权一起上学。听到门外叫声,德权很快挎上书包,给母亲打个招呼走了。
“德权,中午吃啥饭啊?”
“葱花面条。”
“家里来亲戚了?”德庆咂咂嘴唇又说:“我家今天中午喝的是菜汤,从碗里能看见屋顶的椽子。”
“今天是奶奶的生日,妈妈才做的葱花面条,我叔叔家也没粮食吃了,妈妈还让我端过去一碗哩!”德权多少有些优越感。
德庆原来比德权高一年级,升4年级时留到德权的班里,两个堂兄弟又成同班同学。德庆家如今5口人,他的两位哥哥和母亲万秀花,还有大哥的孩子晓刚。二哥德强到祁连山里放牧已经三年,去年夏天回过一次家,来时给母亲织了一件厚厚的毛衣,万秀花一直不敢穿,她怕再给儿子带来挖社会主义墙角的罪名。德林已经25岁,兄弟俩都没说下媳妇,万秀花的头发都愁白了。那么早就失去丈夫,拉扯带大几个孩子,真不容易啊!这几年,万秀花没少托人再给儿子德林找媳妇,一听是个富农家庭,又是二婚,女方家都摇头,哪里管德林是个有文化的青年,就连地主成分家的女儿也不愿嫁给他。
德林玩笑着和母亲万秀花算账:“妈,您给我找媳妇不下一个班了,哪一个姑娘认我做班长啊?”
“都这般年龄了,还跟老娘贫嘴,媳妇找不下,我怎么给你爹交代?”万秀花脸上的笑容还没拉展,又抹起眼泪。
“妈,光棍汉的生活多省心,就是苦了您和晓刚。”德林劝母亲再不要这样费心。万秀花知道德林心里苦,儿子这样说也只是逗她乐,万秀花每每背着德林流眼泪。
一个冬日的下午,媒婆杨兰花又来到德林家提亲。她对万秀花讲,女方的男人死了,今年才27岁,带着一个丫头。只要德林没意见,婚事准能成。
“带着个孩子啊?”万秀花听后多少有些不满意。
“老婶子,不要管这些好吗?”杨兰花抿了一下散落在额前的头发,两片薄嘴唇不停地叨叨起来: “你不要嫌弃人家,她娘家要不是富农成分,就是带上三个孩子也不愿意嫁到你们家的。”话说出了,杨兰花才感觉失口,她脸红了。
“他杨嫂,话可不能这样说,富农咋啦,你又不是不清楚?我家德林可是读过书的,难道非要找这样的媳妇不成!”万秀花气蒙了,“我又没求你说媒。”
“老婶子,我不是故意说你,还不为咱德林兄弟吗!”
“他杨嫂,说句实话,要不是家里成分,咱德林什么样的媳妇找不下!”
两个女人又罗嗦了一阵,万秀花从箱子里拿出一双袜子塞给杨兰花,双方约定,大后天杨兰花领上德林去见面。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李兰芝听德林媳妇又发起高烧,赶快过来看望。此时的万秀花已经没了主意,李兰芝刚进屋里,她就像遇到救星,着急地说:“他婶子,你说现在咋办啊,都三天了,媳妇越发烧得厉害,我让德林请医生去了。”
“没去把张三婶找来?”李兰芝也没好办法,自然想起接生婆。
“德林刚去过一次,她被人请去接生了!”
香云头疼得厉害,在炕上一直呻吟不断,万秀花急得转圈圈,也不知做些啥。李兰芝上前看着香云,把一条热水湿过的毛巾折好放到她额头,又拉起香云右手用劲搓着掌心,香云痛苦好像减轻了一些。
大队的赤脚医生终于来了,万秀花总算松了一口气。赤脚医生是男的,祁连大队王主任的儿子。他让李兰芝把体温计塞到香云腋下。过了一阵子,又叫李兰芝取出体温计,他接来甩了一下,拿到灯亮处看看,“哎呀!都烧到40度了,快端来一盆凉水,把全身给擦一下。”赤脚医生说完走出月婆的小屋,李兰芝紧跟着出来问赤脚医生:“这样行吗?”
“不行请我干啥?”赤脚医生来气了,“富农分子家媳妇生孩子,你以为我愿意来啊!”
李兰芝被他几句抢白,虽然生气,但为了香云仍求他:“那,请你再给开些退烧药好吗?”
赤脚医生随手从药箱里拿出个小纸包递给李兰芝:“三天的药,一天三次,各吃两片。”赤脚医生走了。
李兰芝返回香云的小屋,见万秀花正用凉水毛巾给香云擦洗身子,急忙说:“嫂子,这样不行的,别听王主任的那小子胡说,月婆子身体虚弱,怎么突然改用凉水洗呢?
万秀花说:“香云身子好像不烫了。”
“我说嫂子,你糊涂了吧?用凉水洗肯定这样,这只是暂时的,快把被子盖上。”李兰芝从万秀花手中接过毛巾,又叫德林给媳妇倒来一碗温开水,万秀花慢慢给香云喂下,又让她吃下一顿退烧药。大家忙活了一阵子,都有些累,德林看着媳妇,万秀花和李兰芝走出小屋。
“他婶子,今晚把你累的,我总是害怕。”坐在大屋里缓口气的万秀花对李兰芝说道。
“刚吃过药,会好一点吧!”李兰芝说话间打了个哈欠,“现在几点钟了?”
“家里没钟表,可能后半夜了。”万秀花也很累,遂对李兰芝说:“你就在我家炕上休息吧,我过去看看香云。”
万秀花轻轻推开门,香云睡着了,鼾声不断,宝宝也睡得很踏实。德林闭眼斜靠在炕沿一边墙上,煤油灯灯芯结上了小小灯花,灯光昏暗。万秀花怕吵醒他们,又慢慢把门关上……
“妈!婶婶!你们快过来,香云叫不醒了!”德林紧张地叫声,宝宝也在啼哭。
李兰芝与万秀花都被惊醒,因为没脱衣服,两人几乎同时翻起身子,万秀花抖抖擞擞摸着了枕边的火柴,嚓,嚓,刷了几根,火柴就是不着。
“嫂子,不要紧张,慢慢刷。”李兰芝安慰万秀花,其实,听德林大声呼叫,她也怕。万秀花终于把煤油灯点亮了,与李兰芝急忙来到香云的小屋,德林左手抱着媳妇,右手掐着她的人中,大声呼叫:“香云、香云,醒醒,香云……”
万秀花两腿打颤,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李兰芝赶紧爬到炕上,拉过香云一只手捏住脉波,几乎感觉不到跳动。她忙对万秀花说:“嫂子,家里有麝香吗?”
“没有啊!”万秀花都快哭了。
“德强不在山里放羊吗!也没带出一点?”李兰芝原来这个意思,她想用麝香抢救昏迷的香云。
“德强心大,哪能想到这些。”德林替母亲回答。
“德林,你快下去倒碗水。”李兰芝顺势把香云抱到怀里,连叫几声,香云没一点反应。这时,德林已把水端来,李兰芝想用小勺子给香云喂水,可她牙关紧咬,根本无法喂进。李兰芝也慌神了,“嫂子,赶快拿双筷子!”
万秀花慌忙到厨房去了,德林急得直搓手:“婶子,香云还有救吗?”
“德林,不要慌,你妈妈把筷子拿来,想办法撬开香云的嘴巴,一定要给她喂进些开水。”李兰芝也只有这么做了。万秀花拿着筷子进来递给德林,按照李兰芝吩咐,德林试着撬香云的嘴,她牙关咬得太紧,筷子根本塞不到上下牙的缝隙。这会德林着实害怕了,知道妻子已经没救,不由得大声号啕,万秀花也跟着儿子哭了起来。
“德林,你哭什么呀!不管孩子了?” 李兰芝轻轻把香云放下,母子俩方才停止哭泣。李兰芝对万秀花道:“嫂子,香云看来没救了,快点把孩子包好放到你屋里去吧!”
万秀花无声地抽泣着,把生下仅仅三天的小孙子用小棉褥包好,搂到怀里往她住的屋里走去,德林紧跟在母亲身后……
香云产后发高烧死了,死得那样匆忙,德林还在发蒙,就一眨眼的时间啊!香云的父母已经去世,幸亏她娘家哥嫂为人实在,他们过来看望时除了悲哀,也没给妹夫德林和婆婆万秀花找麻烦。封闭的祁连村啊!难道这里就生产贫穷与落后?从此万秀花担起了抚养襁褓孙子的责任。为了孩子能健健康康成长,德林给刚刚满月的儿子取名晓刚,他说没娘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会刚强。
家里穷,没钱买婴儿补品,晓刚是奶奶万秀花用一口口小米汤,炒面糊糊喂养长大的。
祁连村虽地处偏僻,在公社所在地上中学的红卫兵仍然来到祁连小学串联,造反有理的口号整天喊个不停。这年春天,斗私批修,学习最高指示。祁连小学的同学们在红卫兵大哥哥们的带领下,排着长队举着红旗,敲锣打鼓搞宣传。人们就象中了魔一样,“破四旧”运动在祁连村兴起。在大队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的指导下,造反派、红小兵一家一户去破四旧,把一切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旧文化的东西都要破掉、打掉、烧掉,重点自然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和右派这些“五类分子”的家,祁连山下的祁连村变的不能平静了。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造反有理”
“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坚决进行到底……”
刚吃过晚饭,德权与一群红小兵围到快嘴张三婶家宣传最高指示,珺琳也在宣传的队伍里面。张三婶在伙房洗锅不出门,引起红小兵们不满。等珺琳把母亲从伙房拽了出来,孩子们就和她理论上了,双方争执大半天,最终以张三婶向红小兵们认错而结束。
“找反革命分子万秀花去。” 不知那个淘气的红小兵喊了一声。
“万秀花在生产队的碾子房。”孩子们连这也知道,他们排着队唱着革命歌曲走了过去。
姜广喜曾是富农分子,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有人又翻这段历史,丈夫继承的富农分子帽子,又戴在了万秀花地头上。红小兵们不管这些,都喊她反革命分子。
孩子们一窝蜂跑到生产队的碾子房,万秀花正在碾喂猪的米糠。
“反革命的富农婆,赶快出来,我们要宣传最高指示。”万秀花出来的慢一些,红小兵们又举着拳头喊起口号:
“打倒反革命分子万秀花!”
“打倒牛鬼蛇神万秀花!”
“打倒富农婆万秀花!”
“谁不学习最高指示就是我们的敌人。”
万秀花战战兢兢地听红小兵宣传完最高指示,有一个孩子要万秀花背诵一条毛主席语录。万秀花撇了几下嘴唇连一句都背不出来,脸憋得通红,额头满是汗珠子。红小兵们望着她的窘态样子,哈哈哈一阵欢笑散去。真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难道仅仅小孩子这样吗?
李兰芝再也不敢过来和这位堂嫂聊天了,因为万秀花又戴上了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谁与她走得近,谁就得倒霉。堂嫂啥时间成了反革命分子,李兰芝实在搞不清楚。
姜尚才老婆李冬菊红了起来,尽管她已经40多岁。却因批斗大伯子姜尚明表现积极勇敢,在祁连村出了名。上面知道这事后,评她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还推荐她出席了地区妇女先进分子表彰大会。会后时间不长,李冬菊又被选为大队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前面说的王副大队长,因文化大革命刚开始后,造了大队老书记的反,他现在已是祁连村革命委员会主任。李冬菊能被选进革委会当副主任,明眼人心里哪个不清楚,王主任可名正言顺的和她在一起了,再也用不着忌讳别人说三道四。
李冬菊当副主任时间不长,儿子姜广元媳妇也找下了,为人实在的姜尚才从龙渠口调到公社水管所农场当农工。这个差事是因李冬菊的要求,大队王主任托人调换的。姜尚才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王主任几乎成了李冬菊家的常客,他要和李副主任一起商量“工作”。对此,姜尚才并没蒙在鼓里,知道李冬菊的心没在他身上,索性由她去了。再说儿子找个媳妇也不容易,要不是王主任,儿子可能还没说下媳妇,就说现在的工作吧,也是老婆让王主任找的,除了在生产队挣全工分,每月还能在水管所领上15块钱补贴,比过去又多了5元钱,如果靠他姜尚才就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到,他常常叹口气,也就原谅王主任与那不安分的婆娘了。村里有些人打抱不平,鼓动姜尚才捉奸,哪料想他是那样难为,也就罢了。有些人却看着姜尚才的差事眼红,便给他加了一个“名誉丈夫”的头衔,可在大队王主任面前谁也不敢呼叫。有人说姜老四如此窝囊,是他前身的造化,要不然,哪个男人愿带个绿帽子让人看。
祁连生产大队革命委员会召集的破四旧批斗会继续无休止地进行,划阶级成分时定下的地主富农分子,右派分子全成了批斗的对象。连续3天的批斗会,一天比一天激烈。全会场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口号声此起彼伏,真可谓轰轰烈烈。特别是红卫兵串联之后,把批斗地主富农分子的运动推向了高潮。被批斗者一个个头戴纸糊高帽,脖子上还要挂一块木牌,用大毛笔写上某某分子或坏分子的姓名。使被批斗对象的家庭受到深及心灵的政治株连。只要你家里有政治运动的对象,那些红卫兵、红小兵们是绝对不会放过的。更为幼稚的是大队革委会提出,地主富农分子的子女要与其父母划清界限。当时流行这样一句响亮的口号: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这就意味着成分高的家庭成员要割断与父母的心灵深处的情感联系,划清界限的具体标准是:一是要揭发其罪行;二是视之为仇敌,上纲上线批判。在那个愚昧、荒唐的日子里,祁连村兄弟对立、夫妻反目的亲情悲剧比比皆是。村里有一户主叫曹文俊的人家,他们1962年分的家。“文化大革命”前,曹文俊放牧不小心,曾丢失生产队的5只羊未找回,有社员怀疑是曹文俊从中作梗,可又无事实证据。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便以莫须有的罪名,给曹文俊戴上了破坏生产队财产的坏分子帽子。在批斗曹文俊的大会上,就连儿媳妇也上阵向老公公开火,认为老公公过去分家不公平,她少分了一间房子。儿媳把过去心中藏下的积怨统统在批斗大会上发泄了出来。她也学李冬菊的样子又哭又骂,说老公公心肠坏,把儿媳不当人看,并往公公脸上吐唾沫,就差没扇上一记耳光。曹家儿媳妇的出格举动,让参加批斗会的人们再一次膛目结舌,上天是怎么了?一个个到会的老者甚至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无情地践踏、摧残人的自尊,甚至以折磨人为乐趣而获得快感,不知良知与道德等处身立世的原则到什么地方去了?一种扭曲的人性,在那些狂热、狭隘、自私者的身上表现得淋漓至尽,难道几千年的文明就这样被糟蹋吗?
这是一个干旱的夏季,生产队分给的口粮又见缸底了,恰在这个时候,德权的二妹出生了,母亲李兰芝没一点奶水,婴儿的啼哭声几乎整天不停。家中人口多,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三五天才能吃上一顿面条饭,这都变成了奢侈,吃干面条就甭想。因为孩子,因为生活,因为奶奶,德权的父亲和叔叔姜广云吵了架,两个弟兄日子过不到一快儿,只有用分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德权的叔叔和婶婶结婚四年了,还是没有孩子。爷爷姜尚明去年已经离世,按照村里的习俗,奶奶自然要和小儿子一家生活。家中财产简单,所住的房子一分,口粮人均一斗,另给奶奶多分了1斗小麦,家就这样分开了。后来,德权问母亲,分家前,父亲为什么要和叔叔吵架?母亲李兰芝说为了奶奶,具体没给德权细讲,母亲李兰芝不让孩子掺和大人的事情。父亲姜广泰仍然外出为生产队搞副业。
一天中午,李兰芝做了油炸葱花面条饭,她让德权从叔叔家请来奶奶一起吃饭。李兰芝把饭碗递到婆婆手中后,还没顾上给德权和妹妹盛饭,就端起盛好的一大碗面条饭,要德权给叔叔送去。德权肚子叽里咕噜叫着,生怕锅里饭不够吃,不愿去。李兰芝瞪了德权一眼:“咋不听话?叔叔家已经没粮吃了。”李兰芝长叹了一口气。
德权只好给叔叔家送饭。当他端着大碗走进叔叔家伙房,看见婶婶张兰珍正在淘洗薅草时采来的苣苣菜(一种带有奶汁的苦菜)。叔叔看着德权手中端着一大碗香喷喷的葱花面条,先是一愣,又赶忙从德权手中接过饭碗,表情很不自然。德权见叔叔的异样表情,什么也没说掉头就走,当德权走出叔叔家伙房的 一瞬间,听到了婶婶张兰珍的声音:“嫂子咋知道我们没粮吃了?”德权不愿再听下去,三步并做两步向自家伙房走去,德权也的确饿了。
“德权,到学校去了!”吃过午饭的德庆来叫德权一起上学。听到门外叫声,德权很快挎上书包,给母亲打个招呼走了。
“德权,中午吃啥饭啊?”
“葱花面条。”
“家里来亲戚了?”德庆咂咂嘴唇又说:“我家今天中午喝的是菜汤,从碗里能看见屋顶的椽子。”
“今天是奶奶的生日,妈妈才做的葱花面条,我叔叔家也没粮食吃了,妈妈还让我端过去一碗哩!”德权多少有些优越感。
德庆原来比德权高一年级,升4年级时留到德权的班里,两个堂兄弟又成同班同学。德庆家如今5口人,他的两位哥哥和母亲万秀花,还有大哥的孩子晓刚。二哥德强到祁连山里放牧已经三年,去年夏天回过一次家,来时给母亲织了一件厚厚的毛衣,万秀花一直不敢穿,她怕再给儿子带来挖社会主义墙角的罪名。德林已经25岁,兄弟俩都没说下媳妇,万秀花的头发都愁白了。那么早就失去丈夫,拉扯带大几个孩子,真不容易啊!这几年,万秀花没少托人再给儿子德林找媳妇,一听是个富农家庭,又是二婚,女方家都摇头,哪里管德林是个有文化的青年,就连地主成分家的女儿也不愿嫁给他。
德林玩笑着和母亲万秀花算账:“妈,您给我找媳妇不下一个班了,哪一个姑娘认我做班长啊?”
“都这般年龄了,还跟老娘贫嘴,媳妇找不下,我怎么给你爹交代?”万秀花脸上的笑容还没拉展,又抹起眼泪。
“妈,光棍汉的生活多省心,就是苦了您和晓刚。”德林劝母亲再不要这样费心。万秀花知道德林心里苦,儿子这样说也只是逗她乐,万秀花每每背着德林流眼泪。
一个冬日的下午,媒婆杨兰花又来到德林家提亲。她对万秀花讲,女方的男人死了,今年才27岁,带着一个丫头。只要德林没意见,婚事准能成。
“带着个孩子啊?”万秀花听后多少有些不满意。
“老婶子,不要管这些好吗?”杨兰花抿了一下散落在额前的头发,两片薄嘴唇不停地叨叨起来: “你不要嫌弃人家,她娘家要不是富农成分,就是带上三个孩子也不愿意嫁到你们家的。”话说出了,杨兰花才感觉失口,她脸红了。
“他杨嫂,话可不能这样说,富农咋啦,你又不是不清楚?我家德林可是读过书的,难道非要找这样的媳妇不成!”万秀花气蒙了,“我又没求你说媒。”
“老婶子,我不是故意说你,还不为咱德林兄弟吗!”
“他杨嫂,说句实话,要不是家里成分,咱德林什么样的媳妇找不下!”
两个女人又罗嗦了一阵,万秀花从箱子里拿出一双袜子塞给杨兰花,双方约定,大后天杨兰花领上德林去见面。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