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香江寻梦

第1卷 第八章 革命豪情堪歌泣 现实凄苦究可哀

    粤北某区山村,施丽英一批南来的城市知识青年就在这里插队落户了。这里并不是什么世外桃源,而是贫脊的山区。知识青年们,革命的情操多么崇高,革命的的激情多么澎湃,但现实却是无情的,山区农村的现实,比从城里来的学生娃们想象的还要艰苦严峻千百倍。

    初来时,他们对着山村欢迎的干部群众,大唱革命歌曲,大诵语录,大喊革命口号,大跳忠字舞,激情震天动地。开始两天,并不下田下地,而是到处在破败的泥墙上用石灰水涮标语,捡石块修村路,村前屋后大扫除,大搞清洁卫生。他们树新风貌,扬新气象,正像接待他们的公社大队干部所说的,这是伟大领袖的战略部署,几千年来贫穷落后的农村,将在这一代敢闯敢干的革命小将手中,翻天覆地,彻底改变面貌。很多知青学生娃,也真的认为自己将成为改天换地的时代英雄,天之骄子,彻底改变落后山村的面貌,青史留芳。

    按照公社大队干部的要求,接待知青学生的农户,要尽量照顾好他们的生活。他们开始拿着生产队少量粮食补贴,虽是杂粮,还吃上两餐干的或稠的,补贴没了,也只有陪着屋主喝稀的了。他们开始在劳动上,还尽量得到照顾,干些较轻松干净的农活,没几天他们就要跟其它社员一样,服从生产队的安排,参加集体劳动,一样记工分,真正的按劳取酬。

    过不了一二个月,学生娃们已不再唱歌,不再蹦蹦跳跳,甚至朗诵语录时,也显得有气无力了。郑义过去说粤北生活习惯和家乡大致一样,那只是大串连时经过较大城镇的剎那观感,其实农村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时序虽已深秋,但南方的太阳还是火辣辣的。白嫩的皮肤,渐见黧黑粗糙,手磨起泡,泡破起茧,吃不好,吃不饱,人变得憔悴枯瘦。大姑娘头发篷乱,男青年胡子渣长,各不予理会,邋里邋遢,不修边幅。不久,有人唉声叹气,有人暗中垂泪,有人在背地里发牢骚。面对严酷的现实,这时满腔革命豪情的城市知识青年,心中都已冷了半截。思想混乱,信念动摇,有人向城中父母诉苦,乞讨家庭寄食物和金钱;或叫父母想办法疏通,让自己调回城市……

    山区生产落后,交通不便,上市集当地人称为“出山”,就得走三十多里山路。山路遍地大小石头,走不惯随时会摔跤。

    生产队的马车经常出去,到公社乡镇去拉生产数据,比如农药、化肥等。村里人要买什么日用品或寄信,就由赶车的车夫替办。队里生产忙,社员一般不容易请假赶集,请假要经队长批准,批准了才能跟马车出去。

    村庄疏落,多傍山而居。一个自然村一般只是三五七户,十多户人家算是一个大村落了。耕地不多,多是傍山而开的小幅梯田种植玉米和红薯,峡谷底较平坦的地方,才有小片农田种水稻。能种庄稼之地,土贵如金,历代祖先不断地在地里把大小石头捡起,垒成畦径;又铲集一筐一筐的泥土往地里增添,才成为现在的一幅幅弯小坡地梯田和谷底洼地之几幅水田。

    这里的农民,平时吃的是玉米和红薯,还是稀溜溜的只充半饱,只有过年过节才会吃上一餐白米饭。佐膳的多是自种的蔬菜掺着野菜;荤腥难见鱼肉,顶多是山沟里捞的小鱼虾。这样的清苦生活,和城里人之生活,真有天渊之别。

    山地天气,早晚凉,午间热,一天温度差往往是十度八度。晨早多雾霾,严冬多霜冻,幸下雪并不多见。坡地农田,耕耘播种,日炙雨淋,更是天天如此。

    农村人衣着简朴,许多汉子赤身露膊,就是妇女也常有破褛露肤,十一二岁的小孩还有光着屁股。农村卫生很差,庭前屋后尽是家禽、家畜的便溺,大人小孩也是随处大小便,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卫生环境,对城里来的知识青年,是个很大的挑战,许多人自生出娘胎,还是第一次见过如此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莫说适应,一望而生畏。

    施丽英落户在某区的红旗公社五星大队第五生产队。第五生产队有绕着山岗而居的四个自然村落,总共只有十多户农家。施丽英住的小村落有五六户,她在一位贫农赵大嫂家落户。赵大嫂的丈夫在外地工作,家里有二位孩子,十三岁闺女和十一岁男孩。她们姐弟一早起来带着红薯干粮,走十余里山路到大队办的小学上学,一直到傍晚才回来。大嫂是这个生产队的副队长,她身强体壮,在队里算是个生产能手。

    施丽英一天劳动归来,还要帮大嫂挑水做饭,做家务。挑水也很辛苦,要走一二里斜坡山路到峡谷之小溪去挑。吃完饭又得走近半小时的山路去生产队开记工会,折腾到半夜才回来,胡乱洗澡和洗衣服就上床睡觉,洗澡也要节约用水,因为水来之不易。第二天天未亮就要起床,协助赵大嫂准备早午饭,安排孩子上学,开工大锣一敲,就要赶紧下地。

    赵大嫂的家是茅草泥涂屋,四处通风倒也凉爽。赵大嫂用木板为施丽英安一张约三呎宽的床,床前拉一张布帘,算是她的闺房。晚上一盏小煤油灯,模模糊糊,影影绰绰。睡觉时蚊子嗡嗡叫,第二天起来,脸上和手脚上尽是蚊子叮的红点点,一床蚊帐根本不管用。刚来时,不论多累,施丽英都要看看带来的文学名著,或给柳刚写信和写日记,之后才就寝,渐渐生产紧张,体力透支,书也就不再翻动了。

    地里劳动,除了满身泥水,还要被山林和水漥的蚂蟥咬噬。水里的蚂蟥,有手指筷子般粗,咬的是脚腿地方,痕痒容易发觉,吐点口水就可除掉。会弹跳的山蚂蟥,个子小像禾草管那么细,多在路边杂草荆丛叶片上栖身。早晨走山路时,不知不觉间已弹跳到人身上,很快由衣袖裤管钻进内身,附在人身上吸血,人竟然一点也不发觉。

    有一次晚上,施丽英到生产队开记工会回来,洗完澡准备就寝,下阴觉得痕痒,对着煤油灯查看,才发觉在下阴耻毛边缘,一条褐色的吸饱血、胀卜卜的山蚂蟥附在那里。此事,让施丽英伤心地哭了,辗转反侧,半夜也睡不着……

    第五生产队队部,在一个有七八户人家的大村落。队长耿茂,是个朴实勤劳的老农,五十多岁,身体健壮。他习惯头包一条白毛巾,腰别一支尺把长的旱烟杆。平常多是一身黑粗布对襟衫、齐膝抽头裤,脚着的布鞋都是自家缝衲的。他经常上衫不扣钮,露出结实的胸腹,严冬寒天,就外加条棉袄棉裤。下雨天,多打赤脚。如此装束和生活习惯,在当地农民是非常的普遍。

    郑义和施丽英同分配第五生产队。郑义身子单薄,一身书生气,老队长就安排他当生产队记工员,住在一位叫钱荣的鳏夫家里。钱荣快四十岁了,家贫还娶不到老婆。郑义叫他荣叔,他的口粮分配到钱家,和钱荣同吃同宿。

    记工员并不是干部,每天都要参加生产队劳动,拿劳动工分。因为生产运动当前,许多时候都要晚上加班,有时几天才能挤出时间开社员记工会。耿茂队长记性好,每天谁干什么,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也没有人敢乱报。因此为社员记工,郑义还是胜任有余,甚至觉得才难尽其用。

    郑义当初不愿回自己农村老家,这步棋未见得走错。琼城老家的农村生活或者会比这里强,但自己是地主崽,回当地人格尊严一定会被践踏在最低层,怎还会有记工员的“优差”轮到自己呢?老队长无文化,但他对他这个读书人,还是很尊重和爱护的。因此对于这次跟随好朋友施丽英到粤北,生活的艰苦确是前所难想象的,但他心中不悔。

    在一环紧扣一环的政治和生产运动中,郑义经常要伴随老队长到大队部开会。按规定,郑义外出开会,就记一个基本工作日10分,平时则每月还拿一份固定的补助工分。按说郑义还是比较好过些,但他仍然吃不消繁重的农业劳动,还不时闹胃痛。不久,郑义就变得皮黄枯瘦,满脸胡渣子,裘破邋遢,锐气全消。

    粤北山区,由于土地贫脊,生产落后,一个劳动日工分才是几分钱,许多老人和小孩多、劳力少的家庭都普遍超支。天呀!劳动所获还不够吃饭,贫苦可想而知。施丽英每次开记工会时,总要坐在郑义身边,好言对他抚慰,给他鼓劲,在精神上支持他。郑义衣服破了,施丽英就拿回去缝补。郑义视施丽英为红颜知己。在如此动荡的年代,是个可以共患难、同进退、互相帮助扶持的可靠朋友,所以他跟施丽英一起报名跨区落户到粤北。

    看到郑义今天沦落到如此潦倒的地步,施丽英心中非常难过和痛心,甚至自责,是她害苦了他。郑义反过来安慰施丽英,说他是男生,是好朋友,但在困难面前,他不能为力,无法帮助她,保护她,还要施丽英反过来时刻关怀他,帮助他,郑义心中感到歉疚不安。

    同校同级一起来的郭艳梅,她和施丽英、郑义同分配在一个公社,但不同大队,郭艳梅的近况,施丽英和郑义全不知道,但凭想象,郭艳梅日子也一定不会好到哪里去。郭艳梅娇生惯养,娇滴滴,一定适应不了。郭艳梅一定在埋怨、咒骂她施丽英,一时冲动跟她到这个鬼地方来。

    施丽英估得一点都不错,郭艳梅劳动生活过得糟透了!

    郭艳梅落户在一个孤独的“五保户”的大娘之家。大娘无儿无女,七十多岁,不良于行,耳有点背,牙齿脱落。庆幸大娘身体还较硬朗,生活可自理,生活资料全部靠生产队照顾。郭艳梅的到来,令大娘喜出望外,视郭艳梅为自己的孙女,在郭艳梅面前,她总是张着无牙的凹嘴巴,喜悠悠,笑咪味,她为郭艳梅作饭和洗浆、缝补衣服。

    大娘的盛情没有令郭艳梅感激,反而增加她的愁绪和忧伤。郭艳梅觉得,她好像伴着一个没有灵魂的僵尸,她们之间根本没有共同的语言。郭艳梅从城里带来的长短花裙根本不适合穿着下地,白色的长短衫衣和灰西裤,下地回来就是一身汗水和黄泥浆,再洗也无用,过不了两天就变得黄迹斑斑,看不出布料的纹理了。

    郭艳梅看到自己心爱的衣服变成如此,但她没有埋怨大娘,但看到大娘还是那么用心机去洗,她反而觉得大娘多么可怜!

    郭艳梅一天劳动归来,累得要命,腰酸背痛,手脚震颤,还不时抽筋。虽然晚饭大娘已做好,但面对着那黄澄澄的苞谷粉糊糊,郭艳梅根本就咽不下去,顶多吃两条红薯顶饿。有时胡乱抹下脸就栽在床上。郭艳梅有大娘帮她做饭和洗衣裳,但水必须由她去挑,不然连洗脸的水都没有。这样的疲劳,睡不好,吃不好,过了个把月,郭艳梅已花容失色,形销骨立,肤粗色黄,变得像个地道的村姑。

    对着镜子,郭艳梅几乎不相信镜中人是她自己。头发蓬乱,皮肤黑中透黄,完全失去往日的光采。她脸颊清瘦,腮帮削尖,眼神凝滞,昔日的娇媚美艳已一扫而光,在哪里还能觅得到娇艳清秀校花之神韵呢!她的心在淌血,眼泪漾漾而下。

    过去,郭艳梅集千万宠爱于一身,裙边总有几位痴心的男女窗友对她献殷勤呵护,像公主,像女王,现在连个可以说话的人都没有。同来的施丽英和郑义,还有其它几个男女同学,又不知安插到哪个队,就算是同一个公社,也无法见面。劳动中,老队长虽慈祥,还尽量关照她,队里的婶婶阿姨和同齢的姐妹,也处处关怀她,爱护她,但郭艳梅总是觉得她和他们始终格格不入。回到家面对一位孤老无依、为世遗弃的老妪,郭艳梅更是心灰意冷,好像自己也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郭艳梅自己把自己幽闭在自己设制的蜗売里,自己为自己制造更多的痛苦。她一有时间就给妈妈写信,诉说自己的痛苦,叫家里多给她邮寄吃的补的食品。她信写得最多,家里给她寄来的食品包裹也是最多。

    当郭艳梅把家里寄来的最普通不过的饼干送二块给大娘时,大娘竟如像拾块黄金般高兴,舍不得吃,还对她再三道谢,这样更令郭艳梅哭笑不得,触动郭艳梅的恻隐之心,觉得老人家实在也太可怜了,渐渐她也产生了和老人家相依为命的亲情,情绪也慢慢平复下来……

    冬天来了,树木枝叶凋零,草地败黄枯萎。这批城里来的知青,正经受着来到粤北第一个冬天的考验。

    天并没有下雪,但霜冻却铺天盖地而来。粤北山区的气温起码比海椰城低上十多度。在海椰城,这班年青人在冬天再冷也只是加着件毛线衫就过去了,现在却要着厚厚的棉袄和棉裤。

    这些御寒的棉袄和棉裤是公社发给他们每个知青各一套的御寒衣物,是政府对他们知青生活的关怀。棉裤不分男女,穿着一定要用一条布带当裤带扎住;棉衣,男装正面开襟,女装左腋下开襟。可是当他们穿起棉袄和棉裤,自己也觉得好笑,原来身材苗条、曲线玲珑的大姑娘,一下变成臃肿得三围像圆桶的村姑;男青年穿起来跟老队长并不两样,什么英俊潇洒早已烟消云散。

    北风呼呼,天空灰蒙蒙,云合雾集,乌云密布;人手脚冻得酥麻,脸欲裂,耳欲坠,鼻子像针扎,呵气冒白烟,着上厚厚的棉袄棉裤还冻得发抖,实在太冷了。冷冻同样要早出晚归参加生产队劳动。世代生活于此的农民,对酷热、严寒都习以为常,只有城里来的学生娃娃才视为灾难。队里的青年小伙或大姑娘,一下地就使劲干,不干上一会,连棉袄也脱掉了。冷冻他们不害怕,他们在冬天更显得英俊和漂亮,男的女的,脸上总是红彤彤的。

    知青学生娃们,许多人一开始在冰冻面前总是缩手缩脚,放不开劳动的架式,好像自己的手脚根本上就不听驱使。

    施丽英很快就摸索出经验,要使自己不致于冻坏,就只有拼命使劲劳动,让身上拼发的热力战胜寒冻。只有使劲地挥锄舞杈的劳动,身子才觉得暖和,手脚才灵活驱使,才能完成生产任务。他们现在是在和公社社员一样争工分过生活,只有坚强的意志,坚苦奋斗,克服面临的一切困难,才能活不去。施丽英更明白自己,她没有家庭的资助,一切都要靠自己在生产队里的劳动酬劳才能养活自己。

    施丽英也这样不断地鼓励郑义,要在劳动中锻炼自己,增强体力,做个真正的男子汉。活着要像岗坡上的老松,在狂风暴雨中屹立不倒,永不弯腰。郑义则鼓励施丽英要做风雪中坚贞不屈的寒梅,怒绽芳蕊,喷博馨香。郑义打趣地说:

    “英姐!你鼓励我要做坚松,我勉励你做寒梅,我们和柳刚就是‘岁寒三友’,松哥和梅姐在这里熬霜浴雪,竹君在海椰城餐风宿露……”

    施丽英兴致勃勃打断郑义的话,抢着谱春秋:

    “好的岁寒三友之比喻,坚持下去,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在天之涯、海之角重聚,把酒论英雄,闲话当年!”

    施丽英和郑义,他们互相扶持和鼓励,患难与共,积极面对现实,咬牙坚持下去。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正是:

    日炙雨淋身苦尝,劳筋挫骨路茫茫;

    寒梅此日遭霜冻,难阻他朝扑鼻香!(阳韵)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