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往·事· 15第十四章
白河下游二里路外的山嘴路旁,有沟渠分了几支溪水出来,一支溪水本沿山脚蜿蜒而去,平平的流,在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它,在急流处筑石头碾坊一座。碾坊四面有无数山田,种田人借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撑住,圆圆如锣,大大小小竖立在水边。成日成夜里依依呀呀,不知疲倦。
通常数十方圆内,只有这么一座碾坊,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将谷子倒进石槽里去,抽去水闸的板,枧槽里的水冲动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主人一面谈说事情,以免清理簸箩筛子,到后头包一块白布,拿上长把的笤帚,追逐着磨盘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成了白米。
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后,主人全身都是糠灰,如同滚到豆粉里的汤圆,往往这时秋鲤提着竹编的小篓,装着母亲缝制的麻布袋,推开碾坊沉重的梨木门,“三伯,我来买麦麸了。”
被唤作三伯的碾坊主人不停拍身上的糠灰,却无甚成效。他只好应着好,用长把笤帚将谷壳子扫到一起,用簸箩装起来交给秋鲤,“秋鲤,自己磨啊。”
“哎,好。”秋鲤接了簸箩,到碾坊后院的碾子里碾成粉,用麻布袋装了,小心翼翼放到篓子里,背好后到前面给三伯钱。
“三伯,麦麸钱。”秋鲤从怀里掏了钱袋,数了一遍,确认无误后全部倒在三伯肥润的手掌心里,这时三伯便笑着接了钱,又摸摸秋鲤的脑袋,转身继续忙他的事情了。
今次仍是这样,天未亮秋鲤便起身,背着那竹编小篓,沿河走二里地,路过大大小小的水车,轻轻推开碾坊的门。
“三伯,我来买麦麸了。”
碾坊里并没有三伯,水闸板却开着,带着磨盘咕噜噜的响,秋鲤左右瞧了会儿,见碾坊里空无一人,只好阖了门,打算坐到田埂里去等。
然而转身时却撞到一件东西,撞得秋鲤鼻子生疼,他皱着眉头揉那疼处,抬眼瞧那障碍物,只一眼便噔地一下打中了心,扯到了窍眼,连眼珠子都不转了。
***
眼前是不苟言笑的白昊轩,近至贴身接肘,居高临下看着他——这是秋鲤从未想过的情景,前一秒平静的心,瞬间擂鼓,脑中响雷炸得眼发晕,他张张口想说点什么,却发现自己手都在抖。
这的确是始料未及!若非是出户的方式太过难堪,昔日的老东家总是要讲点情面的!何至于现在,秋鲤一声“少爷”都耻于出口,愈发血气上涌,脖子都红透了。
然而白昊轩却不顾眼前少年的诸多艰难,他只怀疑自己装病是不是装得太过相像,涂一层傅粉,便真得痨病似的,眼都花了。将将贴上这探头的少年,也是麦芒掉针眼——巧得紧,秋鲤恰好回了头,若他再探一会儿,白昊轩也能缩上步子避嫌了。
不过既碰上了,做那旁的猜想也无益,白昊轩顿了一下,侧身越过秋鲤,往碾坊里寻三伯。中间既未多看那少年一眼,也未多言语一声,连侧身也小心翼翼避过,并不有一丝相沾染。
旁人无法察觉到,男子擦身而过,少年心中将近失控的擂鼓声瞬间偃旗息鼓,巨大的失落接踵而至,秋鲤仍那样立着,身体紧张得宛如一张紧绷的弓,一切就此定格,连眨眼也不会了。
不远处管家尽收眼底,他年迈步缓,好在总能走到碾坊,见秋鲤呆站着,不免伸手握了握他的肩,“孩子,你来碾坊做什么?”
“白伯,”秋鲤仍些许晃神,但认得来人,低头喃喃道,“我来买些白面和麸子。”
白管家将他拉到一旁,“快回去吧,今天的麸子是买不成了。”
“为何?”秋鲤疑惑,心知是同白少爷有关,如此他也不愿多呆。只是买不上白面与麸子,他母子两个要挨饿。
“这半晌少爷都要呆在庄子里……赶不齐一整天也在。”都是白府的下人,话不用挑太明,白管家心下可怜他,秋鲤是被逐出户,颜面早已失尽,若再在伤口撒盐,便当真是要逼死人。
秋鲤点点头,管家忌讳着少爷在碾坊里,不好逗留太久,见秋鲤听话拍拍他手也转身进了碾坊里。三伯不在,秋鲤没辙欲走,老远听见有人喊,“秋鲤!来买麸子哇!”
抬头一瞧,正是碾坊主人三伯冲他挥手。
这胖子显然不知大祸即将临头,仍冲秋鲤喊,“今日担的谷子多,你多等会儿,我一并扫了给你,钱就不用多付了,算我一点心意。”
***
从碾坊往东看有白河,往西头有道小丘。当中方圆数十里,俱是白家产业,这庄子虽不姓白,碾坊却是白家集资所建,自白老爷往上走三辈,各家农户的米粮收租全是白家。战乱时节,国力微弱,白城这一方经济不乱,全靠白家财力压稳;眼下新朝初建,国家收不起的粮白家来抗,庄子里的余粮仍归白家收,地还是自己个儿的地,各农户也不算佃户,若要卖给小地主或其他手段并了,白家统统不管。白少爷掌手只一条:规矩我定了,你便照着来,盈了余了你自收着我也不要;若要吃着锅里看着碗里,贪了心,坏着规矩昧钱,依我少爷的性子,自然是要连原有的也全褫夺了去。
眼下这碾坊的主人胖三伯,便似乎坏了规矩——碾坊的收入,是要全数上报,一并记账,待上头刨掉成本,提了利润,再往下拨各款项,例如每月各工人例钱、头领例钱,还有按各种具体提成分下来的赏钱,各处损耗、修缮费用……诸如此类。总之一句话,所有的收入全归白家,自己个儿是赚不得私钱的。麦麸这种东西,不过是碾米剩下的产物,要统一另行处理,胖三伯每次卖秋鲤那么一丁点儿,量虽不多,钱也不算个钱,但终究是拿着白家的财产肥自己的腰包。他刚才又大大咧咧,这不正巧撞在刀口上,谁料到少爷今日下来查访来了。
这会子外面嘈杂了起来,强壮的后生们照例挑了仓谷,一担一担放在地上,等着碾子来为他们磨出半个冬天的储食,见碾坊里立了个长幼不同的三个人,都很好奇,你推我搡着竟不肯走了,磨蹭着看热闹。
白昊轩拿手舔了舔磨上的白面粉,问三伯,“那少年常到你这儿买麸子?”
三伯背上凉汗下来,“是的,东家。”
白昊轩笑笑,“麸子而已,本不值什么。”
“多谢东家体谅。”三伯擦擦额上的汗,刚想松一口气,却瞥到一旁白管家同他使眼色,他多半只同庄子里的农户打交道,人也算老实巴交,官家大户里少爷们的心思,哪里猜得到。听口气,像是要放他一马,孰料白少爷吹了手上的灰,接后一句便是,“不过却坏了规矩……”
“自古破易立难,规矩且不为我一人,也不为哪个特例,为的是大家,一旦坏了,人心难拢,就难再立。无规矩不成方圆,若人人为些蝇头小利。今日破一条,明日损一处,这规矩还能服谁,谁又愿服这规矩?”
他逡巡着碾坊,看了那些后生们一眼,冷哼道,“麸子不值几个钱,白家瞧不上也懒得管吧——你若这样想着,便是打错算盘。都说规矩是白家给的,你嫌少,大可找我涨工钱。断不该自己活络贼心眼子,一锱一铢计较的,哼,竟连麦麸也不放过。怎么,私囊里揣这么几个烂钱,很值?”
那三伯站在一旁手足无措,碾坊里几个后生窃窃私语起来,三伯知着人多眼杂,方才少爷一通论,这帮混小子听了个一字不差,到时候外面指不定传出怎样难听的来。他又摸不准白家少爷是个什么意思,指着碾坊,他一家老小才能有不错的活路,若收了去……
半天齁在一旁的白管家突然使一脚绊子,扬声利喝道,“糊涂东西,主意竟打到少爷头上来了!”三伯膝弯一松,顺势趴跪到地上,几个后生小子吃吃笑了起来,笑得三伯一张老脸烧得慌。管家趁势煽道,“少爷,此人目无法纪,胆大包天,偌大一座碾坊,竟不知暗着昧了多少钱,眼下人赃俱获,少爷何不交予县衙,也好以儆效尤。杀一儆百!”
他这番话声色甚厉,一旁的后生都不敢说话,跪着的三伯更被吓出一身冷汗,再不明白也得先求了命再说,于是连连磕头,“少爷饶命!”
白昊轩负手道,“这话奇了,你一未杀人,二没纵火,要我饶命作甚?我也要不起你的命。”
那三伯便说,“少爷饶命,我下次再也不敢啦!”
通常数十方圆内,只有这么一座碾坊,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将谷子倒进石槽里去,抽去水闸的板,枧槽里的水冲动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主人一面谈说事情,以免清理簸箩筛子,到后头包一块白布,拿上长把的笤帚,追逐着磨盘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成了白米。
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后,主人全身都是糠灰,如同滚到豆粉里的汤圆,往往这时秋鲤提着竹编的小篓,装着母亲缝制的麻布袋,推开碾坊沉重的梨木门,“三伯,我来买麦麸了。”
被唤作三伯的碾坊主人不停拍身上的糠灰,却无甚成效。他只好应着好,用长把笤帚将谷壳子扫到一起,用簸箩装起来交给秋鲤,“秋鲤,自己磨啊。”
“哎,好。”秋鲤接了簸箩,到碾坊后院的碾子里碾成粉,用麻布袋装了,小心翼翼放到篓子里,背好后到前面给三伯钱。
“三伯,麦麸钱。”秋鲤从怀里掏了钱袋,数了一遍,确认无误后全部倒在三伯肥润的手掌心里,这时三伯便笑着接了钱,又摸摸秋鲤的脑袋,转身继续忙他的事情了。
今次仍是这样,天未亮秋鲤便起身,背着那竹编小篓,沿河走二里地,路过大大小小的水车,轻轻推开碾坊的门。
“三伯,我来买麦麸了。”
碾坊里并没有三伯,水闸板却开着,带着磨盘咕噜噜的响,秋鲤左右瞧了会儿,见碾坊里空无一人,只好阖了门,打算坐到田埂里去等。
然而转身时却撞到一件东西,撞得秋鲤鼻子生疼,他皱着眉头揉那疼处,抬眼瞧那障碍物,只一眼便噔地一下打中了心,扯到了窍眼,连眼珠子都不转了。
***
眼前是不苟言笑的白昊轩,近至贴身接肘,居高临下看着他——这是秋鲤从未想过的情景,前一秒平静的心,瞬间擂鼓,脑中响雷炸得眼发晕,他张张口想说点什么,却发现自己手都在抖。
这的确是始料未及!若非是出户的方式太过难堪,昔日的老东家总是要讲点情面的!何至于现在,秋鲤一声“少爷”都耻于出口,愈发血气上涌,脖子都红透了。
然而白昊轩却不顾眼前少年的诸多艰难,他只怀疑自己装病是不是装得太过相像,涂一层傅粉,便真得痨病似的,眼都花了。将将贴上这探头的少年,也是麦芒掉针眼——巧得紧,秋鲤恰好回了头,若他再探一会儿,白昊轩也能缩上步子避嫌了。
不过既碰上了,做那旁的猜想也无益,白昊轩顿了一下,侧身越过秋鲤,往碾坊里寻三伯。中间既未多看那少年一眼,也未多言语一声,连侧身也小心翼翼避过,并不有一丝相沾染。
旁人无法察觉到,男子擦身而过,少年心中将近失控的擂鼓声瞬间偃旗息鼓,巨大的失落接踵而至,秋鲤仍那样立着,身体紧张得宛如一张紧绷的弓,一切就此定格,连眨眼也不会了。
不远处管家尽收眼底,他年迈步缓,好在总能走到碾坊,见秋鲤呆站着,不免伸手握了握他的肩,“孩子,你来碾坊做什么?”
“白伯,”秋鲤仍些许晃神,但认得来人,低头喃喃道,“我来买些白面和麸子。”
白管家将他拉到一旁,“快回去吧,今天的麸子是买不成了。”
“为何?”秋鲤疑惑,心知是同白少爷有关,如此他也不愿多呆。只是买不上白面与麸子,他母子两个要挨饿。
“这半晌少爷都要呆在庄子里……赶不齐一整天也在。”都是白府的下人,话不用挑太明,白管家心下可怜他,秋鲤是被逐出户,颜面早已失尽,若再在伤口撒盐,便当真是要逼死人。
秋鲤点点头,管家忌讳着少爷在碾坊里,不好逗留太久,见秋鲤听话拍拍他手也转身进了碾坊里。三伯不在,秋鲤没辙欲走,老远听见有人喊,“秋鲤!来买麸子哇!”
抬头一瞧,正是碾坊主人三伯冲他挥手。
这胖子显然不知大祸即将临头,仍冲秋鲤喊,“今日担的谷子多,你多等会儿,我一并扫了给你,钱就不用多付了,算我一点心意。”
***
从碾坊往东看有白河,往西头有道小丘。当中方圆数十里,俱是白家产业,这庄子虽不姓白,碾坊却是白家集资所建,自白老爷往上走三辈,各家农户的米粮收租全是白家。战乱时节,国力微弱,白城这一方经济不乱,全靠白家财力压稳;眼下新朝初建,国家收不起的粮白家来抗,庄子里的余粮仍归白家收,地还是自己个儿的地,各农户也不算佃户,若要卖给小地主或其他手段并了,白家统统不管。白少爷掌手只一条:规矩我定了,你便照着来,盈了余了你自收着我也不要;若要吃着锅里看着碗里,贪了心,坏着规矩昧钱,依我少爷的性子,自然是要连原有的也全褫夺了去。
眼下这碾坊的主人胖三伯,便似乎坏了规矩——碾坊的收入,是要全数上报,一并记账,待上头刨掉成本,提了利润,再往下拨各款项,例如每月各工人例钱、头领例钱,还有按各种具体提成分下来的赏钱,各处损耗、修缮费用……诸如此类。总之一句话,所有的收入全归白家,自己个儿是赚不得私钱的。麦麸这种东西,不过是碾米剩下的产物,要统一另行处理,胖三伯每次卖秋鲤那么一丁点儿,量虽不多,钱也不算个钱,但终究是拿着白家的财产肥自己的腰包。他刚才又大大咧咧,这不正巧撞在刀口上,谁料到少爷今日下来查访来了。
这会子外面嘈杂了起来,强壮的后生们照例挑了仓谷,一担一担放在地上,等着碾子来为他们磨出半个冬天的储食,见碾坊里立了个长幼不同的三个人,都很好奇,你推我搡着竟不肯走了,磨蹭着看热闹。
白昊轩拿手舔了舔磨上的白面粉,问三伯,“那少年常到你这儿买麸子?”
三伯背上凉汗下来,“是的,东家。”
白昊轩笑笑,“麸子而已,本不值什么。”
“多谢东家体谅。”三伯擦擦额上的汗,刚想松一口气,却瞥到一旁白管家同他使眼色,他多半只同庄子里的农户打交道,人也算老实巴交,官家大户里少爷们的心思,哪里猜得到。听口气,像是要放他一马,孰料白少爷吹了手上的灰,接后一句便是,“不过却坏了规矩……”
“自古破易立难,规矩且不为我一人,也不为哪个特例,为的是大家,一旦坏了,人心难拢,就难再立。无规矩不成方圆,若人人为些蝇头小利。今日破一条,明日损一处,这规矩还能服谁,谁又愿服这规矩?”
他逡巡着碾坊,看了那些后生们一眼,冷哼道,“麸子不值几个钱,白家瞧不上也懒得管吧——你若这样想着,便是打错算盘。都说规矩是白家给的,你嫌少,大可找我涨工钱。断不该自己活络贼心眼子,一锱一铢计较的,哼,竟连麦麸也不放过。怎么,私囊里揣这么几个烂钱,很值?”
那三伯站在一旁手足无措,碾坊里几个后生窃窃私语起来,三伯知着人多眼杂,方才少爷一通论,这帮混小子听了个一字不差,到时候外面指不定传出怎样难听的来。他又摸不准白家少爷是个什么意思,指着碾坊,他一家老小才能有不错的活路,若收了去……
半天齁在一旁的白管家突然使一脚绊子,扬声利喝道,“糊涂东西,主意竟打到少爷头上来了!”三伯膝弯一松,顺势趴跪到地上,几个后生小子吃吃笑了起来,笑得三伯一张老脸烧得慌。管家趁势煽道,“少爷,此人目无法纪,胆大包天,偌大一座碾坊,竟不知暗着昧了多少钱,眼下人赃俱获,少爷何不交予县衙,也好以儆效尤。杀一儆百!”
他这番话声色甚厉,一旁的后生都不敢说话,跪着的三伯更被吓出一身冷汗,再不明白也得先求了命再说,于是连连磕头,“少爷饶命!”
白昊轩负手道,“这话奇了,你一未杀人,二没纵火,要我饶命作甚?我也要不起你的命。”
那三伯便说,“少爷饶命,我下次再也不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