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往·事· 12第十一章
且说上回,母子二人偶遇行善,竟得现世好报,那受恩老汉赠了茶寮予二人,如此秋鲤便不走了。有人接手茶寮,县尉大人自然乐意,这官道上人来车往的,还能没个歇脚地儿不是?倒是他没料想到,这茶寮的后来,若晓得了,更恨不得早早加宽扩建。秋鲤和茶寮,当真表起来,算得上是白城的大功一件!
此话此何讲起?原来自那日起,秋鲤母子接手茶寮,总算有了安身之处。但此茶寮虽称茶寮,不过破屋三间,茅檐漏瓦,论住自能避风雨;论卖茶,尤显不足。起头重要的,自当是修缮房屋,原本去请官驿的兵老爷们来帮忙,不料个个推三阻四;秋大娘年纪大了,不宜干重活。秋鲤只好自己上手,他哪里会修房子,还是一个出城揽活的木匠瞧着可怜,站在檐下教了一会,秋鲤找纸笔记下了,那木匠也走了。后面的,仍靠秋鲤自己。大清早扛了斧子上山伐木材,日头落山才归,秋大娘门口候着秋鲤,见他斧子劈卷了刃,松松别在腰上,身上各处也有不少擦伤和淤青,虎口破了好大一个口子。秋大娘心疼,鼻子一酸,差点落下泪来,往日里再不济,也是没太苦过的孩子,何时遭过这样的罪。秋鲤倒开心,反过来安慰他娘道,“没事儿的娘,我这不是好好地嘛!虽然狼狈了点儿,但是你看!”
说罢,放了后背架子上的一大捆圆木,便要拆了去劈。秋大娘赶忙拦住道,
“快放着罢!不急这一时!”便劝着吃了几口饭,仍旧不肯歇,就着一丁点儿豆油灯的微亮,连夜劈了木材,歇了几个时辰,天不亮又着急起来赶修屋子。饶是先头的有木匠指教了一二,要修起来,秋鲤还是不顺手。秋大娘笑话他,木材劈得如狗啃,秋鲤借口说是工具不够,未经抛子细细削过,劈下的木片总是又糙又弯,一不小心,翘起的小楔子便刺进肉里,生疼生疼。但也不知这小孩哪里来的力气,偏偏较上了劲,等又一轮日头落山时,总算是瓦上不漏雨,里外不透风了。
母子两个勤劳,第二日便开张迎客,开始只一张矮桌,四张条凳一拼便是简单的落脚之地,来者寥寥,母子俩免费供应茶水,见到体弱或舟车劳顿的,主动唤来坐一坐。没钱置物件,便动手自己做,桌子茶柜自己打,买点桐油一漆,也能像模像样。秋鲤又去山上砍毛竹,河边扯芦苇,两者编起来沿着茶寮两侧打了一圈儿篱笆,将就算个院子。把那几张桌子摆在院子里,茶寮也算有待客的地方了。于是再开始收点费用,秋鲤劈了块招牌,挂在茶寮檐下,上书“茶水,一文钱一碗”,茶是秋鲤每月去白河下游的集市上采购的新茶,碗是海大的碗,续水也不另收钱,坐不限时,官道上人来车往,加上母子俩的和气宽厚,这小小的茶寮竟不知不觉中兴旺了起来。
这日照旧熙攘,天不亮秋鲤便收拾起来迎客,见不少路客从东南而来,往西北而去,或形单影只或呼朋唤友,携家带口有甚,自然有落到茶寮来歇脚的。一问,才知是都城建康天中节办得正盛,好多人慕名去瞧热闹。听闻那天中节本为异族节日,自我朝建立以来,连年兴起,始终不断,如今倒也成了远近一方盛事。据传节日绵延一整月,建康举城协心,这中月里全城歌舞满载,庙会云集,有夷人携奇珍异兽来展,各式杂耍功夫遍布街头,能人异士争奇斗狠……如今节日日程过半,正是□迭起之时,茶寮里歇息之人,多半是冲建康而去。临近晌午,人头渐增,秋鲤来回照应着,好容易得空歇会儿时,便提了铜壶蹲在桌脚下,听那南来北往的人们满嘴侃大山。
有人说今年中天节异彩纷呈,乃历年之最,“嘿!您是没瞧见,更北边儿的胡人……羌人?哪能儿呢!是比羌人更西更北,高鼻深目的,发色金黄,穿的也怪,衣服不带襟不带摆,裤衩就那么直统统的露出来。啧啧……什么有伤风化,嘿人家就那种风俗,到我们这边自然是稀奇了!”这不知哪里来的家伙,像是刚大饱完眼福,由建康而返,坐着中间的凳子上大喷口水,瞧他眉飞色舞的样子,像是亲自同那胡人交谈了一番,格外绘声绘色。一旁有人听得入迷,有人不屑,秋鲤就很高兴,他自然没有那闲心与时间去天中节,但听人讲起来,还是十分神往。
又有另一人讲,说那清凉山的楚邑别馆里,住了好些氐人和鲜卑人,那先头一人嗤道,“黄头鲜卑奴有甚稀奇,自前魏入晋时,避乱辽东的野杂子罢了。”他言语虽刻薄,但不无道理,如今各处交流频繁,鲜卑人亦常在中土走动,后一人道,“单论鲜卑人自是无甚异处,只这一群,可是兴安岭过来的原居鲜卑,多少年也未被同化,相貌服饰无一不奇。”
秋鲤仰头问他,“如何奇特?”
“嘿嘿,小哥你可有所不知了。”那人示意秋鲤添茶,仰脖一饮而尽,“这些鲜卑人哪,说东不算东,论西不算西,两边儿的人的样貌特征混杂,倒是形成了独特至极的品格。”接着他俯下身来,似有什么秘密一般,众人迎合凑上前,只听他道,“那日我往清凉山上担水,你们也知道,所谓‘外来和尚会念经’,朝廷供得不得了,全安顿在楚邑别馆里,连饮用之水都要每日命挑夫挑上。”众人了然,原来是个担水的挑夫,想必有亲眼之见,都饶有兴趣听他继续道,“本来时辰不早,我因私事,又耽误了片刻,上山之时日头将尽,天色已然黑掉,这一路倒无甚异常。”他卖了半天关子,还未讲到重点,众人泄气,一个劲儿地催他,方才省了大段无聊直接道,“下山的时候浑身不自在,像是哪里不对劲似的,寻思半天,好像是月光太亮了,这刚升上来的月亮哪能这么亮呢!照得路上人影幢幢。我心里有点发毛,就回头往崖上那么一瞧!嘿!你们猜我看到了啥?”
“莫不是看到了妖怪?”
“嘿!妖怪?妖怪还不算!我看到那崖上赫然立着一人一狮!这几日京城异兽遍地,狮子也不稀奇,但这一只通体雪白,浑身竟无一丝杂色,月色映衬下显得异常干净纯洁!就像……”他挠着脑袋憋了半天,“噢!就像天上的神兽!”
周围众人一片惊呼,那人正在兴头,“还有!那畜生身边一人,毡帽大裘,月光下侧颜俊美非凡!当真是……”他又想不到词,噎了半天,自言自语道。“也不对啊,也不像神仙,带了点邪气……”
说到邪气二字时,那人猛然一愣,竟自己把自己唬住了,因为他突然想起那人回头看他的那一眼,那一霎虽逆光而立,但他仍看清楚了那人的正脸,好半天,才喃喃道,“有点儿修罗的味道……”
“哈!眼睛这么长!”为了给自己壮胆,他拿手在脸上比划,“书上不是说‘狭长凤目’么?当真就是那么长!”他将手拉到耳根,又比划道。“鼻子秀挺秀挺的,这么窄!脸也瘦削……呃,不不不,整个人都瘦削!”他用手比来比去,样子既夸张又滑稽,众人哄笑一番,纷纷去打闹他,秋鲤听完撑地起身,又为众位添茶烧水去了。
不过也有不参与的,最左靠北的桌子上坐了四个人。三个人像是一家,那女子细细拨了芋头上的皮,掰成小块喂怀里的儿子,男人则坐在对面,含笑看着母子俩。另一边坐了位青衫公子,轻纱箬笠,看不清相貌。闻言轻轻一笑,丢了一锭碎银到秋鲤手里,起身往白城方向去了。
此话此何讲起?原来自那日起,秋鲤母子接手茶寮,总算有了安身之处。但此茶寮虽称茶寮,不过破屋三间,茅檐漏瓦,论住自能避风雨;论卖茶,尤显不足。起头重要的,自当是修缮房屋,原本去请官驿的兵老爷们来帮忙,不料个个推三阻四;秋大娘年纪大了,不宜干重活。秋鲤只好自己上手,他哪里会修房子,还是一个出城揽活的木匠瞧着可怜,站在檐下教了一会,秋鲤找纸笔记下了,那木匠也走了。后面的,仍靠秋鲤自己。大清早扛了斧子上山伐木材,日头落山才归,秋大娘门口候着秋鲤,见他斧子劈卷了刃,松松别在腰上,身上各处也有不少擦伤和淤青,虎口破了好大一个口子。秋大娘心疼,鼻子一酸,差点落下泪来,往日里再不济,也是没太苦过的孩子,何时遭过这样的罪。秋鲤倒开心,反过来安慰他娘道,“没事儿的娘,我这不是好好地嘛!虽然狼狈了点儿,但是你看!”
说罢,放了后背架子上的一大捆圆木,便要拆了去劈。秋大娘赶忙拦住道,
“快放着罢!不急这一时!”便劝着吃了几口饭,仍旧不肯歇,就着一丁点儿豆油灯的微亮,连夜劈了木材,歇了几个时辰,天不亮又着急起来赶修屋子。饶是先头的有木匠指教了一二,要修起来,秋鲤还是不顺手。秋大娘笑话他,木材劈得如狗啃,秋鲤借口说是工具不够,未经抛子细细削过,劈下的木片总是又糙又弯,一不小心,翘起的小楔子便刺进肉里,生疼生疼。但也不知这小孩哪里来的力气,偏偏较上了劲,等又一轮日头落山时,总算是瓦上不漏雨,里外不透风了。
母子两个勤劳,第二日便开张迎客,开始只一张矮桌,四张条凳一拼便是简单的落脚之地,来者寥寥,母子俩免费供应茶水,见到体弱或舟车劳顿的,主动唤来坐一坐。没钱置物件,便动手自己做,桌子茶柜自己打,买点桐油一漆,也能像模像样。秋鲤又去山上砍毛竹,河边扯芦苇,两者编起来沿着茶寮两侧打了一圈儿篱笆,将就算个院子。把那几张桌子摆在院子里,茶寮也算有待客的地方了。于是再开始收点费用,秋鲤劈了块招牌,挂在茶寮檐下,上书“茶水,一文钱一碗”,茶是秋鲤每月去白河下游的集市上采购的新茶,碗是海大的碗,续水也不另收钱,坐不限时,官道上人来车往,加上母子俩的和气宽厚,这小小的茶寮竟不知不觉中兴旺了起来。
这日照旧熙攘,天不亮秋鲤便收拾起来迎客,见不少路客从东南而来,往西北而去,或形单影只或呼朋唤友,携家带口有甚,自然有落到茶寮来歇脚的。一问,才知是都城建康天中节办得正盛,好多人慕名去瞧热闹。听闻那天中节本为异族节日,自我朝建立以来,连年兴起,始终不断,如今倒也成了远近一方盛事。据传节日绵延一整月,建康举城协心,这中月里全城歌舞满载,庙会云集,有夷人携奇珍异兽来展,各式杂耍功夫遍布街头,能人异士争奇斗狠……如今节日日程过半,正是□迭起之时,茶寮里歇息之人,多半是冲建康而去。临近晌午,人头渐增,秋鲤来回照应着,好容易得空歇会儿时,便提了铜壶蹲在桌脚下,听那南来北往的人们满嘴侃大山。
有人说今年中天节异彩纷呈,乃历年之最,“嘿!您是没瞧见,更北边儿的胡人……羌人?哪能儿呢!是比羌人更西更北,高鼻深目的,发色金黄,穿的也怪,衣服不带襟不带摆,裤衩就那么直统统的露出来。啧啧……什么有伤风化,嘿人家就那种风俗,到我们这边自然是稀奇了!”这不知哪里来的家伙,像是刚大饱完眼福,由建康而返,坐着中间的凳子上大喷口水,瞧他眉飞色舞的样子,像是亲自同那胡人交谈了一番,格外绘声绘色。一旁有人听得入迷,有人不屑,秋鲤就很高兴,他自然没有那闲心与时间去天中节,但听人讲起来,还是十分神往。
又有另一人讲,说那清凉山的楚邑别馆里,住了好些氐人和鲜卑人,那先头一人嗤道,“黄头鲜卑奴有甚稀奇,自前魏入晋时,避乱辽东的野杂子罢了。”他言语虽刻薄,但不无道理,如今各处交流频繁,鲜卑人亦常在中土走动,后一人道,“单论鲜卑人自是无甚异处,只这一群,可是兴安岭过来的原居鲜卑,多少年也未被同化,相貌服饰无一不奇。”
秋鲤仰头问他,“如何奇特?”
“嘿嘿,小哥你可有所不知了。”那人示意秋鲤添茶,仰脖一饮而尽,“这些鲜卑人哪,说东不算东,论西不算西,两边儿的人的样貌特征混杂,倒是形成了独特至极的品格。”接着他俯下身来,似有什么秘密一般,众人迎合凑上前,只听他道,“那日我往清凉山上担水,你们也知道,所谓‘外来和尚会念经’,朝廷供得不得了,全安顿在楚邑别馆里,连饮用之水都要每日命挑夫挑上。”众人了然,原来是个担水的挑夫,想必有亲眼之见,都饶有兴趣听他继续道,“本来时辰不早,我因私事,又耽误了片刻,上山之时日头将尽,天色已然黑掉,这一路倒无甚异常。”他卖了半天关子,还未讲到重点,众人泄气,一个劲儿地催他,方才省了大段无聊直接道,“下山的时候浑身不自在,像是哪里不对劲似的,寻思半天,好像是月光太亮了,这刚升上来的月亮哪能这么亮呢!照得路上人影幢幢。我心里有点发毛,就回头往崖上那么一瞧!嘿!你们猜我看到了啥?”
“莫不是看到了妖怪?”
“嘿!妖怪?妖怪还不算!我看到那崖上赫然立着一人一狮!这几日京城异兽遍地,狮子也不稀奇,但这一只通体雪白,浑身竟无一丝杂色,月色映衬下显得异常干净纯洁!就像……”他挠着脑袋憋了半天,“噢!就像天上的神兽!”
周围众人一片惊呼,那人正在兴头,“还有!那畜生身边一人,毡帽大裘,月光下侧颜俊美非凡!当真是……”他又想不到词,噎了半天,自言自语道。“也不对啊,也不像神仙,带了点邪气……”
说到邪气二字时,那人猛然一愣,竟自己把自己唬住了,因为他突然想起那人回头看他的那一眼,那一霎虽逆光而立,但他仍看清楚了那人的正脸,好半天,才喃喃道,“有点儿修罗的味道……”
“哈!眼睛这么长!”为了给自己壮胆,他拿手在脸上比划,“书上不是说‘狭长凤目’么?当真就是那么长!”他将手拉到耳根,又比划道。“鼻子秀挺秀挺的,这么窄!脸也瘦削……呃,不不不,整个人都瘦削!”他用手比来比去,样子既夸张又滑稽,众人哄笑一番,纷纷去打闹他,秋鲤听完撑地起身,又为众位添茶烧水去了。
不过也有不参与的,最左靠北的桌子上坐了四个人。三个人像是一家,那女子细细拨了芋头上的皮,掰成小块喂怀里的儿子,男人则坐在对面,含笑看着母子俩。另一边坐了位青衫公子,轻纱箬笠,看不清相貌。闻言轻轻一笑,丢了一锭碎银到秋鲤手里,起身往白城方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