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水晶记

第1卷 水晶记11(初稿)

    王亶望盛情款待了致斋五日,致斋吵着水土不服要回北京。王亶望随便找个话由送了致斋一些银两,致斋也不推辞尽数手下。致斋回京,王亶望派人一路打听跟踪,一天半之后,王亶望便彻底放下心,觉得是逃过这一劫难。狂妄之余,他便命人将库银中的银两拿出,还于甘肃众官员。而当库银中被搬尽之时,致斋却又鬼神一般再次出现甘肃,大呼要再看一次库房。

    致斋从小习武,刘全为人又精明,两人早以知晓王亶望派人监视,致斋早已将间谍拿下,并要挟为他所用,书写假消息麻痹王亶望。让其注意王亶望言行,知王亶望原型已露,便速回到甘肃。

    王亶望知致斋去而复还定有不妙,又听致斋要再查库银,心中也有几分明白,阻止道:“钦此大人,这库银不是查过为何再查?您虽是圣上派下钦此,但如要如此妄为,你也太不把我这一品的封疆大吏放在眼里了。”

    致斋道:“我只看一眼库银,并不想在这里和中丞大人您多做周旋。若有得罪请大人见谅,若有不服可向圣贤表明,此刻我便以钦此身份,去查看库房了。”

    王亶望再看致斋,英姿大漏与之前那玩世不恭看若两人,脸上已豆大汗珠滴落,语气颤巍道:“这还是我甘肃,还由不到你在这妄为。来人帮我把钦此大人请入客厅。”

    致斋全当没有听见王亶望言语,扔向库房走去。王亶望手下衙役欲阻止致斋,可一来致斋是皇上派来的钦差,众人心中总有顾虑,二来致斋武艺超群,这些九流之辈真当奈何不了致斋。致斋打开库房果然大空,当致斋转身要走之时,他身边已经被王亶望调来的官兵团团围住,大概有五十多人,各个手持长枪利剑,虎视致斋。

    致斋面无惧色道:“你可知,甘肃之中,我已有奸细,是一更夫,随后便同我去京城,将这甘肃几年之事启禀皇上。至于怎么定你罪,我想你自是清楚明白得很,勿用我来多言语。”

    听到此处,王亶望反倒镇静了道:“哎呀,多好一个钦此只是回京路上却遇山贼,英年早逝。”

    致斋道:“你这是何意?你还敢杀钦此灭口不成?”

    “何为封疆大吏,自古便有天高皇帝远之云,大人难道就无一点耳闻。我若放大人回京禀明圣上,我这颗脑袋还能保住吗?只有牺牲大人您的性命,方能有望救小人一命。我赴京请罪,只道没有照料好钦此,让您西去了,只看圣上能否体谅小人为朝廷效力多年的苦劳放小人一条生路了。除此之外,小人再想不出什么生计了。”

    致斋笑道:“我还道大人会言这库中之银您拿去另有重用,又言我所找的更夫之言也均为诬陷之话,不可相信。”

    “大人若是如同刚入甘肃那般愚钝,我定是要此言,但大人今日这般谈吐,再多说其他岂不无趣?只是你太早写明奏折替我说尽好话,这才好让小人在圣上面前好说些话。”话毕,王亶望大笑几声。

    致斋也跟着大笑问道:“不知大人是否察觉,我与管家刘全形影不离,今日我一人前来怎不见他。大人就一点未曾生疑吗?”

    王亶望被致斋点破,却感疑惑,又恐慌起来问道:“难道大人早有打算,事已至此不妨说明。”

    致斋大声道:“刘全让他们进来吧。”

    刘全带来许多兵士,各个身穿盔甲,亦有骑马将军。王亶望认得领军将领乃是甘肃的提督。便知自己大期已尽,淡笑作揖道:“大人明示,让小人死得明白些。”

    “想您定是看过我给万岁的奏折了。怪只怪你不懂梵语。我在奏折写满语的间隙用梵语写了我真正的见解请求。万岁是盛世之君定能明晰,便下了密旨令这甘肃的提督大人配合小人行事。”

    王亶望叹道:“是我小看你这个娃娃了。高手对弈,骄者必败。我还有一事不明,你既然已洞悉一切为何不干脆和提督大军来拿我?”

    “食君之禄为君排忧。我虽有十足把握,但却未拿到实质证据,虽也可定你之罪,但这差事做得却不漂亮。主子给的差事,不是让奴才应付的,我来做了,便要做的漂漂亮亮的。他日你见到皇上,满口狡辩,万岁难免心烦。我便让你自己招了,日后为万岁省去许多事情。”

    “大人果然是一只好狗,我说此言丝毫冒犯之意没有,只是觉得用狗来形容大人最为贴切了。如此为主子着想,也确实难得。也就是说根本没有什么更夫,更夫之言只是大人用来诈小人的了?”

    “不瞒中丞大人,这更夫原也确有,只是想必是那更夫怕惹上朝廷只是会招去杀身之祸,我命刘全去找,却再找不到那更夫了。”

    “我输了,何时随大人赴京面圣请旨领罪?”

    “即刻出发,万岁正苦等我的消息呢。我等应迅速返回,不可让万岁等久了。”

    致斋刘全二人初次办差,自觉漂亮。于是屋内痛饮,刘全酒量不及致斋,几杯佳酿之后便有几分醉意,更是豪情上头唱道:“睡梦将军轻骑,惊悚虎狼空泣。凯奏往京都,厅外酒温仍溢。曾忆,曾忆。诳语壮心难寄?”

    刘全歌罢又道:“大哥,小弟是否有些得意忘形?”

    “这屋内只有你我兄弟二人,纵使忘形又能怎的?想你我兄弟在布芷家中相聚,确曾励志大展宏图,可曾想今日咱们竟可实现当日之言。”

    “是了。小弟托福,可以随大哥行事,也为国尽力了。乐哉乐哉。”

    “此行若无贤弟相助,愚兄怎会将差事办得漂亮。回朝,我定在万岁面前大力举荐贤弟。你我从此同心为朝廷办事。”

    刘全当即跪在地道:“大哥,小弟自幼孤苦,有幸偶遇大哥,抬举到英廉府上做一管家。府上上下带我也同亲人一般。小弟愿意终生做大哥府上管家,与大哥共谋政事。”

    “万万不可,兄弟如此待我。我怎可怠慢兄弟。你我已同亲兄弟一般,他日到府上走动,便和回家同样。你与何琳就是我和珅的胞弟,愚兄终生不负。”

    刘全跪着不起,面有微泣道:“大哥,小弟求你。纵使让小弟当了宰相,也不如在大哥家中为一管家,与大哥及家人朝夕相处。大哥若是嫌弃小弟,小弟自是离去也罢,只是不愿为官。”

    致斋已无言,只觉心中感动,举荐刘全当官之事也待日后再议。

    致斋回京本是凯旋,但他到京之后却听闻一噩耗,英廉病逝了。英廉是致斋的伯乐,致斋也早已把英廉当成自己的亲爷爷。英廉弥留之际,家人欲通知致斋,但英廉千万嘱咐,此次是致斋第一次为皇上办差,对致斋前途尤为重要,将其病危消息告之,他必全无所顾而归,这便辜负了皇上对他的期望,万不可告之。

    致斋未能见英廉最后一面,心有大愧。他把自己当成英廉的孙子,为其守孝。长子为冯家守孝,这事受到了整个钮祜禄家族的反对,但致斋却坚持己见,定着一轮轮的压力。这一守孝,安理便不能为官,但乾隆此时离不开他,便准其渡情,带孝办公。致斋在家忙活七日之后才入朝禀报了王亶望之事。

    乾隆对王亶望之案气愤不已,当着满朝文武御审此案。王亶望对自己罪状供认不讳。乾隆听过反而大恼道:“你既然也知所做之事有违人心,有违法度,那为什么还要做此事?”

    “回禀圣上,若我今是康熙年间或者雍正朝,我想贪些钱财又怎可能。只是现在我朝盛世确实空前,百姓安居乐业,这才生的许多贪官。臣只是其中之一。”

    乾隆听后心中却喜,语气缓和些道:“你这话说得是什么道理,国家强了,你便要做一个贪官?你说你只是其中一个,你的意思是,我大清的贪官还有很多是吗?”

    “回圣上,正是。”

    “好,那朕就答应你,朕要把你这样的贪官一一查出,一一重处。”

    “圣上有和大人这样的臣子,说出此话到不算狂言。”

    “何出此言?”

    王亶望把致斋如何装傻,如何睿智,如何清廉,如何勇敢,如何忠心给乾隆说了一遍。乾隆听到王亶望说到致斋时刻想着为君分忧之事,心中大喜,也偷看了致斋一眼。

    乾隆道:“朕朝里忠义之士大有人在,朕如何用人无需你多操心了。你之罪过,朕本意株连,但朕见你认罪还算中肯,只你一人一死以谢甘肃父老便了。朕不多审了,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你们去研究就可以了。朕到要看看,在我大清乾隆朝,我这个皇帝能不能做到无为而治。”

    王亶望被押下。乾隆讨言道:“抄王亶望家所得银两,朕以为可用于太后的万福楼,这还多亏了王亶望,朕终于明白了什么叫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之理。众爱卿以为如何呀?”

    “臣有所奏。”说此话只能,面稍黑,身体略微驼背,此人便是刘墉。

    乾隆长叹一气道:“讲。”

    “王亶望贪墨银两,本是国库拨给甘肃赈灾之款,今日查抄其财产,臣认为理应归还国库。太后万福楼之资当由内务府再做安排。”

    领班军机大臣阿桂附和道:“刘中堂所言甚是。”

    乾隆怒道:“依你们之言,这钱就应该给你们户部去管?好此事先放置一边,阿桂朕问你,朕的皇子中有两人犯了措施,一个来朕这认错,一个一直嘴硬。朕是否该同等处罚两位阿哥?”

    “皇家家室,臣不敢言。”

    “你便按道理说来,我又未说明是哪位阿哥,朕恕你无罪。”

    “按理来说,坦白者,轻罪。”

    “刘墉,你也是这个意思?”

    刘墉答道:“理应如此。”

    乾隆道:“和珅,你前几日和朕说过议罪银可记得朕怎么对你言的。朕有些忘却了,你给朕重复一遍。”

    致斋道:“当时万岁,批评奴才提出此提议实为不妥。”

    乾隆道:“今日提出此主张也不只你一人了。阿桂和刘墉也是这意思,若有人主动检举自己有罪行为,肯交这个议罪银,便可酌情减刑。只是你不可免死罪。朕要问,这议罪银该有何人看管,如何使用?”

    致斋道:“若是如同王亶望这样抄家财产理应入国库。但议罪银是官员主动拿出的,他想把钱交给哪个部门可由他选择,其实钱放到何处都是为我大清,也并无实质差别。”

    乾隆道:“和爱卿所言有理,朕准了。这议罪银大小适宜就由你负责。”

    致斋正在谢恩。刘墉道:“臣有所言。”

    乾隆不耐烦道:“讲。”

    这议罪银非同小可,由和大人保管恐无法服众多,有不妥。

    乾隆道:“你之意是嫌弃和珅官小了?和珅,朕命你为内务府总管,户部侍郎,军机处行走。阿桂,这个职位有资格吗?”

    阿桂和刘墉知道乾隆已经动怒,再无人敢言。

    乾隆又道:“我大清一向以孝知天下。朕要给天下人一个楷模规范。朕要给太后大寿建一万福楼,内务府现拿不出银子,就把这次王亶望抄家之资用于太后大寿,也算是给王亶望赎些罪过。纪晓岚,你学问多,朕如此做可妥?”

    纪昀回禀道:“回皇上,此时国库尚盈,而圣上为太后建楼心切,这个银两先借到内务府并无不妥。”

    众人皆听明白纪昀之意,心中皆道:“不亏是天下第一才子。见龙颜有怒气,不敢违背,便美言之借。若日后皇上气消,知自己所做不妥,再从内务府款里扣还,若皇上不想还,谁又敢去像皇上要账呢。”

    朝堂之下,乾隆与致斋二人,大喜今日成就,说完议罪银,乾隆又与致斋说了一件事,让致斋给拿拿主意。

    乾隆叫过致斋道:“前两日山东巡抚国泰,联合其他各地总督巡抚请朕再下江南视察。你觉得此事如何?”

    致斋道:“这江南离京城跋涉千里这些地方官员一定是自觉治理有方,想向爷讨赏。这天下太平,乃是明君之德与他们有多大干系。这帮奴才怎可为一己私利来劳烦主子。爷大可不必理睬他们。”

    乾隆失望叹气道:“连你都这么说,那阿桂和刘墉就更要反对了。多亏此事朕还未向太后禀明。若是让太后知道,定是又要空生许多闷气。她老人家是最喜江南民俗美景的,若知地方官员有请又不得去,不知又要怪我几日了。

    致斋问道:“爷的意思是想去逛逛了?”

    乾隆道:“朕还在其次,只是太后定喜无疑。”

    “若是爷想去,咱便去就是了。”

    “不行,不行。阿桂刘墉他们不会让朕去的。”

    “爷是天下之主,去江南查看民情又有何不可,那二位大人若有异议,奴才去与之辩驳就是。”

    “你说不过他们的,下一次江南要花去户部多少银两,那刘墉怎可同意?”

    “圣上勘察民情,也是为普天之好。圣祖康熙爷如何神武,奴才料想,与其江南之访也必有相关。”

    “话虽如此,但恐怕他们又要说出不知多少的理由,不给朕拿钱呀。不然这般,太后寿辰还有些时日,你且先把手中存有的议罪银当做南巡的费用。那几个老穷鬼无非是心疼国库那点银子。朕去江南,留一皇子监国,正好给朕一个锻炼儿子的机会,他们便会肯了。”

    致斋满目难色道:“爷,南巡开支绝非小数目,若要用到议罪银,恐怕太后的万福楼便无法如期竣工。”

    “不可,南巡比起给太后祝寿便算小事。你怎么这般小气,朕又不是让你将南巡费用尽数负责。户部也是要承担些的,若是你这般说,不寻也罢。朕便打消此念,你致斋都无法帮朕,定是无人再能帮朕了。”

    致斋听后立刻跪倒在地道:“爷,奴才去办。爷要南巡便将奴才手中全部银两拿去,奴才再想他法,定不错过老佛爷的寿诞。奴才即便粉身碎骨也要为太后尽此孝心。”致斋说这些话虽有恭维之意,但却是真心,他心想,皇上对他这般看待,他一个穷苦满人又怎受得起,真实想为君分一切烦忧,他只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却不知若是拿出全部议罪银,那太后的万寿楼却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动工的了。

    乾隆心知肚明,扶起致斋道:“无须拿出全部议罪银,你只许意思一二便可。”

    对了,致斋。你刚才不是说,朕去江南不好吗,此刻怎又这等说话?

    “不刚瞒爷,奴才方才还道爷不愿跋涉去江南,这才说出那些话。其实这去与不去,各有利弊,实不好说哪个更好些。”

    “你对朕倒是坦诚。这也确实怪朕了。朕当先言明意图,对你不该有所顾忌呀。你是朕的知己,是朕须臾不可缺少之人呀。”

    致斋听到此处泪已成泣,只是跪在地上连连谢恩。

    致斋心里暖和,美滋滋回到府中与刘全议论乾隆南巡之事。刘全大惊道:“大哥,您怎可这般夸口,若把议罪银用于皇上南巡,那太后的万福楼是万万难以修建呀。”

    此时致斋才有些清醒,知道自己在宫中与乾隆交谈确实是领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致斋叹道:“事已至此,悔过晚矣,只有从那些贪官那想办法了。”

    “这普天下,怎有那么多的贪官,若真有之,百姓又会被迫害成什么样子。大哥,明日面圣,您还是力荐皇上不要去江南为好。古语早有武死战文死谏,若皇上由此动怒,大哥也算得上一谏臣。”严词之中颇为激烈。

    致斋思索片刻,为难道:“可万岁想去江南呀。做臣子的当以忠字为先。”

    “大哥。你是熟读《论语》的呀,你自是知道什么是社稷为重,君为轻。忠臣之忠当以社稷为重。”

    “贤弟之言甚是有理,但主子说要去江南玩玩,做奴才的怎可连这点要求都不替主子办好。让万岁先去江南吧,至于太后寿辰之事稍后再说,最坏也只不过圣上怪罪取我和珅项上人头,为主子尽忠而死,也算得死得其所。”

    致斋说完便要离去,刘全沉音叫住致斋道:“此事若真等到之后再议,恐怕也只能准备好项上人头。小弟倒是有一计可解大哥心愁,只是此时非同小可,你我当仔细斟酌。”

    刘全将其计谋与致斋说过。致斋脸色骤变,张嘴呆站着。刘全若有所思看着致斋道:“若不此做,那万福楼的银两便是绝不可能弄到,到时大哥定是要以死效忠。若如此做。。。。。。”刘全再也不法言语,只是惊恐地看着致斋。

    致斋悲凉笑了三声道:“若当此做,我和珅便是千夫所指的大贪官了。”

    “大哥,眼下只有此计才可解大哥之急。且机会不可错。小弟不知大哥做何抉择?”

    “好,就依贤弟所言。万岁待我恩重如上,我万死难报万一。只要他老人家高兴,我任了。”

    刘全眼中泪水似要坠下道:“大哥,这可是万劫不复的勾当。您还是要三思呀。”

    “大哥知道,食君之禄为君排忧。再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百姓为的是皇帝,也是他们作为子民的义务。”

    “大哥若真要此做,不妨和皇上把意图言明,事发之后,最起码不至于株连九族。”

    “万岁是盛世明君,怎么会同意我这般折腾。再说,皇上不知我意,被骂之人只有我和珅,皇上若之我之意,牵连的则是万岁乾隆的盛名。做奴才的万不可为呀。”当天二人各有恐惧,彻夜不曾安歇。

    次日朝堂之上,乾隆说明南巡之事,果有诸多大臣反对。而支持乾隆的仅有致斋一人。朝中善于阿谀奉承之人暗笑道:“我们也都看出来皇上的意思是想去江南。就你和大人一人明白?你是不知道咱们这个皇上最讨厌别人附和了,这朝中大事,但凡阿桂、朱贵、刘墉、纪晓岚这些人意见一致,基本上就不用再议了,皇上断然不会自作主张,和大人你这么做,无异于找骂了。”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