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东晋之初

少年轻薄篇 第一百零四章 北伐之前

    近日京中传来的消息,真正称得上是每况愈下,司马邺有意出降刘曜之事王导亦是知晓的。他虽不曾亲临京师,但他的情绪却仍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种坏消息的影响,这正是他近日总觉心浮气躁的原因,甚至他每一夜都会梦到那生灵涂炭,满城横尸地惨状。温峤的描述使他仿佛回到梦中,又一次清晰地看见那一幅幅令人揪心的景象。

    可现今江东局势尚未完全平稳,根本无暇北顾。况且单单从政治的角度来说,司马邺早一日出降,那么琅琊王便能早一日登上大位。

    若是拒不北伐,琅琊王无法向天下苍生交代;可倘若同意北伐,那在现今这种藩镇大将们都不出兵援助的情况下,是断然不可能胜利的,而且会师北上之日,恐怕便是那一直虎视在侧的石勒领兵攻占江东之时。

    半晌没有听到王导的回答,司马绍将一直盯着熏炉的双眸转到他面上,声音暗哑地问道:“王公如何看?”

    “世子莫急,”王导此时已经将思路整理清晰,他先是劝了司马绍一声,然后依旧面带悲悯的对温峤道:“太真,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王公!”温峤的眼泪猛然止住,他不敢置信地看着王导,似乎是绝对未曾预料到,在听了自己这个亲眼见过长安那仿佛是人间地狱般可怕景象的人如实描述出那里的惨状后,王导竟还如此的冷静,甚至可以说他的冷静叫人心寒。

    从听到王导说出‘世子莫急’这几个字时,王初便明白他是打定了主意不会赞同北伐之事了,她看着司马绍暗暗的叹息一声。看来他还是太过年轻气盛啊。明知司马邺投降后司马睿便能登上帝位;明知这种情况对他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明知建康的兵力根本不足以与刘曜相抗衡,他却仍然主张北伐。司马绍难道不知,他付出再多的努力都无法促成此事,还有可能会因为违逆,从而使司马睿愈加厌弃于他?

    司马绍大概是早就被温峤给说动了,所以听了王导的话他依然坚持道:“王公与父王的顾虑我都知晓。可——”

    “世子再容我几日。此事还需待我与琅琊王商议之后才能答复。”王导突然打断了司马绍的话,这种无礼的行为还是头一次出现在王导身上。

    “王公还要等甚么!”想必这几日温峤听够了这类推托之言,他激动地满面通红,高声道:“若是再等几日。只怕也不用发兵了!”

    “太真!”司马绍责怪地说道:“莫要乱语。”

    王导神色发沉,却没有直接反驳温峤的话,只是语气已冷地不能再冷了。他道:“既然太真不信我,那么我也无甚可说的了。”说完他转身面对墙壁,猛地一甩袖。将双手负在身后,看他的样子,竟是在下逐客令了。

    “温右司马,”王初见温峤言语尖锐,担心他惹恼了王导,便忙向他说道:“如今天下动乱,生灵涂炭。贼寇兵临京都,国家危在旦夕。我家阿叔焦急担忧的心情与温右司马是一样的。只是建康兵力有限,阿叔亦是有心无力,便是要发兵北上,也需得费些时日来整理兵器,筹集粮草,不是一日两日便能成行的,你说是不是?”

    温峤面上早已流露出懊恼之色,他原本是想着这次定要说服王导,哪知看见他不顾社稷百姓之安危,仍是一味推脱,自己便忍不住出言相讥。其实话一说完他便后悔了,毕竟他来王府的目的不是与王导置气,而是希望能借他的力量劝司马睿发兵。

    “女郎所言甚是,”见王初主动出言缓和气氛,温峤很是感激。他站起身,恭恭敬敬地向王导的行了一礼,肃声道:“是峤鲁莽了,还请王公原谅。”

    “阿叔息怒,温右司马也是太过忧心国家社稷与天下百姓才会如此激动的。”王初又走到王导身边劝道。原本她是想着自己绝不掺和此事,却在听了温峤的话后不自觉改变了主意。她心想便是不能促成此事,也不该只是袖手旁观。

    “王公请息怒,太真确实失言了,但这完全出于他对于家国的诚挚之情,王公原谅他这一回罢。”司马绍也替温峤劝道。

    王导这才转过身,他长叹道:“两位,长安失陷亦非我所愿意看到的局面啊。只是正如阿初所言,发兵之事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促成的。”

    为了打消王导的顾虑,司马绍看向沉默的温峤,问道:“若是建康发兵,并州刘司空那里可会发兵相援?”

    “下官离开并州时,拓拔部箕澹、卫雄等已率三万余众归附司空,司空对下官说,建康一旦挥师北上,并州立时发兵相援。”温峤斩钉截铁地答道。

    说完这话,温峤满怀期待地望着王导。

    “王公可愿为了天下百姓劝一劝父王?”司马绍沉声道,他的眸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仿佛除非王导同意,否则无论如何他也不会放弃为此事进行努力的。

    王导没有立刻回答,这下连王初也紧张起来了,难道他连试一试都不同意吗?还是原本做出这拒不发兵之决定的人不仅是司马睿,还有他王导?

    王导的目光在室内环视了一周,不知在想些甚么。半晌,他叹了口气,表情慎重地说道:“我只能对两位说,我将全力促成此事。”

    听见这话,王初才算松了口气,看来她这位阿叔也不是那种心肠冷硬之人啊。

    虽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但这已经是到建康半月以来听过的最好的回答了,况且这话还是出自江东管仲王导之口,他既然应允了会为这件事尽力,那么成功的可能性便有七八成了。

    然而还没有等到建康发兵,就在温峤与司马绍拜访王府的两日后,便从京师传来消息,皇帝已经出降了。

    长安城,陷落了!

    虽然王初早已知晓会是这个结果,但当她听到这个消息,心中还是止不住的黯然——这一日还是到了!

    建兴四年,正是年仅十六岁的司马邺继承帝位的第四个年头,毫无疑问,这也将是他在位的最后一个年头了。

    在刘曜大军的围攻之下,在内无粮草,外无救援的困境之下,司马邺终于出城投降了。西晋,也随着他的投降而永远地落下了帷幕。

    建康城的权贵们听闻这个消息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王初觉得自己都不用费心去想象,这不正是他们期盼已久的结果吗?这一日的到来,于他们而言,代表着更多的机会,更大的权势与官位。特别是司马睿,司马邺的出降,不正是标示着挡他登基之路的最后一块绊脚石也不存在了吗?

    然而令王初没有想到的是,在司马邺出降的消息传入建康后,一直躲着不见温峤的司马睿却向天下发出檄文,声称他将立即北伐,救回圣上。

    在发出檄文的当天琅琊王司马睿便身穿盔甲,带领着士兵驻扎到了郊外,他宣称只等粮草一到,大军即刻便可出发。

    这一次司马睿的反应竟如此之迅速,王初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然后在建康城的老百姓翘首期待着琅琊王挥师北上的同时,王家却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麻烦。丞相司直刘隗弹劾王初的伯父,南中郎将王含任人唯私,贪赃枉法,暴戾恣睢,无恶不作。北伐的军队还未出发,这边刘隗却一副决心要向王家宣战的模样,一时间官场为之哗然。

    说起来刘隗这个人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为人耿直,不畏权势,又对司马睿忠心不贰,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极善于揣摩司马睿的心意,常常不用司马睿开口他便已经先一步达成了司马睿的意愿,故而司马睿才会将他视为心腹肱骨。

    王初原以为这件事的发生会导致王敦与司马睿之间发生正面冲突,却没想到此事是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还没等王家做出反应,司马睿便已经将此事压下了。

    在洛阳时,司马睿与王导便相约要共同成就一番大事。刚至建康的那几年,朝中诸事不论大小他皆会与王导相商。但随着权势名望与日俱增,他越来越不甘心目前这种格局,所以便一心想要摆脱王家的制肘。渐渐地,他开始在尽可能不真正激怒王家的前提下做些有损王家利益的事情,比如这次刘隗弹劾王含之事。

    事情虽然过去了,但大家都明白,此事若是没有琅琊王的纵容与默许,又怎么可能会闹得人尽皆知呢。

    所以琅琊王氏家族,特别是身为王含之弟的王敦,他原本就对琅琊王不甚满意,此事的发生更是他对琅琊王与刘隗生出极大的不满来。但这次他只是不满,却没有做出任何针对司马睿和刘隗,以发泄自己不满的事情来。

    这当然不是因为王敦好脾气,也不是他实力不够才需要如此忍耐。自去年王敦升了大将军之后,已经是开府仪同三司,可自行安置刺史之下的官吏,这时候他已成了真真正正地割据一方的军阀了,对于司马睿,他根本没有甚么好忌惮的。

    王含这件事之所以这么快便不了了之,是因为有一件更大的事情吸引了王敦的视线,这件事同时也牵动着所有人的目光。(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