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二十一篇 放浪的部下(上)
第二十一篇 放浪的部下(上)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剑之锋要去民智大典出版社报到,同学们纷纷尾随送行。机动三轮开动了,众人的身影、北大的楼群渐渐在视野里淡去。他有些惆怅,好像与燕园这一别,也就是与学术生涯的诀别。人生的十字路口真奇巧,只是这么小小的一拐,可能就会将人的一生引入别种境地,与自己的向往判若云泥。
去出版社,做一个编辑,不是剑之锋的志趣。从读研究生的第一天起,不!可以说从高中开始他就倾心于学术研究,对“老子”呀、“庄子”呀什么的,很是着迷。很庆幸,他上了研究生,而且攻读的还是中国哲学史,毕业后想进研究机关。可是命运却给他开玩笑,这不,眼看着这机动三轮就把他拉出了北大,拉进了为别人做嫁衣的出版社。虽然他很不情愿,可是他还是进去了,当了编辑。
他不但当了编辑,而且开始潜心于编辑工作。怎么转变得这么快,一进去就喜欢上了?不是,而是因为编辑部主任的一句话。
民智大典出版社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提高全民的素质,是中央直接批准的。据说它编的《民智大典》要代表国家水平,为此,单位内充满了神圣而又肃穆的气氛,进人讲究高素质,用人讲究深学问。于是三四十号新来的学士,还有两个硕士都在校对,复印,接转稿件,迎送客人,很难接触到编辑的核心工作。
剑之锋还算幸运,分到了社会科学编辑部,让他筹备《国学》卷。
虽说如此,但编辑部主任并不放心。
“剑之锋同志,你到社科编辑部来,我们非常欢迎。”编辑部主任孔明鉴开始和他谈话。
“谢谢!”剑之锋回应了一声。
“《民智大典》是国家的重点工程,也是文化大革命之后拨乱返正的一项基础建设。”孔明鉴接着说。“有人说知识越多越反动,我们说不对了,知识是革命的指路灯。只有有了知识,我们才知道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要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提高全民的素质,包括提高全民的知识水平。为此,国家专门成立了民智大典出版社,还发文件,动员了全国两万多名学者,准备用十年的时间,修成此典。
“编辑《民智大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但需要动员整个知识界,而且需要一支高水平、有学问的编辑队伍。国家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学者,又从高校分配来一批大学生。像你这样又有工作经验又进行过专业训练的研究生最适合做这种工作。
“当然,要进入角色还需要一个过程。你先把《国学》卷的筹备工作搞起来,社里正在联系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哲学教授,想请他来做《国学》卷的责任编辑。《民智大典》不是一般的工具书,责任编辑责任重大,须由在学术上造诣较深的学者来担任。希望你能积极配合。”
谈话的第二天,邹秉义悄悄对他说:“剑之锋,老孔放出话来了,说你是北大的硕士,还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如果工作出色,当第二责任编辑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在这样的单位,只有四五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才有资格当责任编辑’。你好好干,给咱们年青人露露脸。记住喽!”语重心长。
邹秉义也是新分来的硕士,他和另一个硕士陆秀山比剑之锋早来一个月。俩人都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邹秉义是学中国近代史的,现在在《军事》卷打杂。陆秀山是学宗教的,现在在《政治》卷打杂。他们对“打杂”很有看法,可是新来乍到,不好说什么。这不,剑之锋来了,总有一个可以说知心话的人了。不管孔明鉴说话是什么用意,他都想告诉剑之锋。激他一下,让他干出个名堂来,为年青人出口气。
孔明鉴的用意,剑之锋一听就明白。主任想让他全身心地投入筹备工作,又不放心让他当责任编辑。不给他责任编辑的名分吧,又怕他闹情绪,不尽全力。把这话放出去,好让他有个奔头,努力了再努力。
不听这话还好,一听这话,剑之锋反到闹起了情绪。
一个破责任编辑有什么稀罕的,还拿来做诱饵!要不是调家属我才不来这破出版社呢,更不想当什么破责任编辑。如果客观情况允许,我宁可用十个责任编辑的头衔换回学术研究的工作来。
不过,“只有四五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才有资格当责任编辑”,这句话也太刺激人了。我就不信,不用你调什么教授来,咱们试试!
他赌了气,他来了劲,非要做个样子给人们看看。这就是他潜心工作的动力。结果,没出几个月,他就成了全社注目的人物。
他的思路和一般人不一样,他的做法也和一般人不一样。
怎么个不一样法?按孔明鉴的说法,那就是“自由散漫,不务正业”。
剑之锋来到出版社,也就上了不到一个月的正常班。研究了一番《民智大典》的基本要求,求教了一下调来几年的老编辑,了解了一下其他各卷的做法和进度,之后便整天整天地不照面了。
说他整天不照面,有点委屈了他。他就住在单位,每天早上还是会来点个卯的。不过点个卯就走人,走了就再不回来。
就这样,一晃就是一个多月,谁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连孔主任也说不清楚。他是给孔主任说过一声,去调研,也开过介绍信。可是调研也得有个进度,也得有个汇报什么的!没有。
孔主任没办法,只在那里叹气。老孔就是这么个脾气,生了谁的气,从不批评,也不说道,就是叹气。
春节过后,剑之锋总算回来了。他每天还来得特别早,擦桌子,墩地,打开水,把十几个人的办公室清理得干干净净。同事们来了,他都打招呼,既谦虚又恭敬。这一点,老孔挺满意。
可是之后呢?之后他在干什么?老孔还是摸不清。只见他伏在办公桌上,摊着纸,拿着尺子和铅笔,画呀画呀,画个没完,该下班了还不走。可是画上几天就撕了,撕了之后又重画。都二十多天了,没有结果。
一九八二年二月十六日,社里请来一个大专家,钱学森的助手,在大饭厅讲授系统工程学。他从最简单的角度着眼,向编辑们介绍系统工程的设计方法。
讲了一个上午,全社的职工都去了,可是坚持听完的却不多。不少人借方便之机回到了办公室。他们不清楚社领导的用意,在工作这么忙的时候,请人来讲这么一个很窄很窄的学科专题,很是不合时宜。
孔明鉴最讲尊重人,也最讲纪律。他手下的编辑离席的不少,有的走了就没回来,有的回来一会儿又走了,走了一会儿又回来了,只有他一动不动,不管讲座有用还是没用,他都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听。
不对了,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个人。那是谁?剑之锋。这个最不守纪律,三个月来不好好上班也不汇报工作的剑之锋,今天竟然成了最守纪律的一个。老孔看见了,剑之锋今天坐在最前面,啊!对,是第一排。你看他侧着耳朵听,拿着钢笔记,时不时地还要问一句,好像在与专家讨论问题。
今天的剑之锋算是给全社长了脸,要不是他,那讲课的人会有多尴尬!大饭厅里本来是黑压压的一片听众,可后来却出现了一片一片的空凳,再后来空凳越来越多,可是授课的人却仍然讲得兴致勃勃,毫无懈怠之意。为什么?因为有一个人在不断地向他提问题,而且问的都是设计实践中最关键、最值得注意的问题。他觉得这个课讲得值,起码有一个人听了进去。不只是听了进去,那是听得入了迷,不然的话,不会提出这么得体的问题来。最后的一段时间,他简直像是在对一个学生面授机宜。他感觉到了,这个学生是为用而学,学以致用。只要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他的课也就没有白讲。
看到这种情景,孔明鉴有些纳闷。你说这个剑之锋怪也不怪,该做的事情他没有兴趣,没有用的东西他倒像是入了迷。“不务正业”,孔明鉴暗暗给了他一个这样的评语,并且觉得,这个评语恰如其人,三个月的表现就是有力的证据。
说剑之锋不务正业,真是没有冤枉他。你不看,听课后的下午,他又伏在办公桌上画了起来,不过多了一件画东西的工具,那是一枚贰分钱的硬币。他用这硬币不断地画着圆圈,画了一个又一个。孔明鉴断定,这个研究生留不住了,很快就会提出调走的申请。不然的话,他绝对不会三个月都不做分内的事情。走吧!这样的部下不好领导,走了要比不走好。
一晃,半个月又过去了。
三月一日是周一,和往常一样,七点五十孔明鉴就到了班上。他推开门,觉得有些异样。剑之锋坐在他的办公桌对面,翘着腿,在看报纸。桌面上光光的,只有他的茶杯,桌上的几摞材料和书都不见了。
“主任早!”剑之锋抬头给他打招呼。实际上剑之锋早就不称孔明鉴为“主任”了,来了没几天他就改了口。大家都叫“老孔”,他便随着叫了。今天有特别的事情,叫一声“主任”,也是为了营造一种气氛。
“吓!剑之锋,今天是怎么了,坐到我的桌子跟前儿来了?每天我来的时候,你都是在你的桌子上画圆圈,今天不画了?”孔明鉴半开玩笑半带讽刺意味地说。
“我要汇报。”剑之锋说。
“汇报!三个多月了也没汇报过一次,今天怎么突然想起汇报来了?”
“饭没煮熟,哪能给主任吃。现在差不多了,不给主任吃,谁敢动弹!”
“这么说来,现在时机成熟了,要动弹动弹了,是吧?往哪调?说吧!”
“调!谁要调?”剑之锋觉得有点诧异。“你听说我要调走?”
“那倒没有,是我估摸着。”孔明鉴发现自己的感觉出了错,说话的语气便缓和下来。
“我的主任,承蒙您厚爱,对我这么信任,只有四五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才能做的工作让我来做,不给您个交待,怎么能走呢!”
“这么说,真是要汇报?”
“当然。”
“汇报也用不着把我桌上的东西都弄走吧。弄到哪去了?”
“在我桌上。您的桌子我要用。用完了就给您把东西搬回来。”
“好吧!等我倒杯水。”孔明鉴一边说着一边去拿杯子。杯子是热的,烫了他一下。
“茶,我都给您沏好了。”剑之锋说。
“吓!你还想得挺周到。”说着,孔明鉴在身上摸了起来,要抽烟。身上没有,拉开抽屉,也没有。“嗨,这可怪了!前天我刚买了一盒,放在这个抽屉里,怎么会没有呢?”
“别找了,我给没收了。”剑之锋说。
“为什么?”
“米大姐说了,您抽烟抽得太凶,对身体不好,可是她却管不住你,希望有一个人帮帮她的忙。我答应了,把您的烟没收了。”
米大姐,就是医务室的大夫米眉秀,孔明鉴的老伴。
这米眉秀可是个慈祥和善的老太太。五十多岁,待人极好,特别是对新来的这些年青人,像是一位大姐,又像是一个长辈。剑之锋没有别的毛病,就是爱上火,隔三差五就去医务室要牛黄解毒丸。米眉秀知道,这就是孔明鉴说的那个不务正业的剑之锋。可她的感觉却不一样,认定这是一个踏实真诚的年轻人。所以,她老是劝剑之锋不要心急,说一件新的工作得慢慢摸。剑之锋很感动,亲切地称她为米大姐。现在说到了烟上,他就拿米大姐来说事。
“真是乱弹琴!这没烟怎么能工作?快点拿出来吧,不是还得听你汇报吗!”孔明鉴一脸恳求的样子。
“好吧!”剑之锋拿了出来,不过不是孔明鉴的,而是出口的筒装大中华。
“吓!从哪弄得这烟?贵得很哪!”孔明鉴惊奇地问。
“这烟带过滤嘴,对身体危害小,要不就别抽,要抽就抽这样的!”剑之锋说。
“我可抽不起!”
“以后再说以后的,眼下这筒归您了。”
“贿赂我?”
“我可不想拉主任下水,这烟本来就是您的,我不过是替别人捎捎而已。如果您不要,我就给人家拿回去。”
“谁送的?”
“猜猜看。”
“没有人会送我这么贵的烟。再说了,想买也买不到的呀!”孔明鉴摸着脑袋说。
“告诉您,您的同学肖万荣。”
一听肖万荣的名字,孔明鉴呼地一下站了起来。“肖万荣!他在哪儿?几十年不见了。他介绍我入党之后就不见了。”
“咱们先不说这些,我要汇报工作,不然的话那就又是不务正业了。”
“先简单说说,这人对我太重要,我有好多话要给他说。”
“好吧,先给你透一点消息。他是海西省海平市的市委书记。其他情况,等我汇报完工作之后再说。不过,有一个先决条件,您一定要耐心地把我的汇报听完。不然的话,肖万荣的情况您也就别听了。”
“这个剑之锋也太神了,知道我是肖万荣的同学,还知道我说他不务正业。看来不可等闲视之。”孔明鉴想。
剑之锋当然不可等闲视之。你不要看他前一段老不在社里,可社里的情况他却了如指掌。要知道,邹秉义、陆秀山一帮人都住在社里的集体宿舍,他们既是剑之锋的好朋友,又是剑之锋的眼线,每天晚上都会挤到剑之锋的小平房里胡聊。孔明鉴的性格,孔明鉴的为人,他能不知道?要不他怎么会用一种开玩笑的形式面对自己的主任呢?
说起这个孔明鉴,那真是一个可笑、可爱而又可敬的好老头。耿直、倔犟、热情,然而却又冷峻。个头不高,脸盘圆圆,头发花白,手上总是拈着烟;一副眼镜架在鼻梁上,不下千度。与之对视,觉得学问高深,其深莫测。不只是看上去有学问,他可是真有学问。四十年代西南联大的高才生,几十年的笔墨生涯,几十年的编辑经验,拿起笔来,在你的稿上批上几句话,便显出了深厚功底。他自己有本事,便不愿意收那没有本事的徒弟。虽说编辑部的学生都是上面分配下来的,他不能不收,可到了他的眼里便有了远近亲疏。对那些精心工作的,他喜之于形,话特多。表扬你,批评你,圈阅你的稿件,指指点点。讲他的历史,讲他的失误,不厌其烦。想要让他歇歇,那可不是件容易事,除非是他自己累了。对那些应付工作的,他懒于启齿,很少批评,话都压在嗓子眼下,难以吐出,积到一定程度,涌喷出来,便化作一声长叹,聊表无可救药的心情。在他眼里,剑之锋已无药可救,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孔明鉴看不上剑之锋,可剑之锋却喜欢上了孔明鉴。喜欢他的为人,喜欢他的学问。他有信心,只要他道出一席话,就能把孔明鉴那冰冷的心给暖过来。不过不着急,先慎着吧,时机还不成熟。
春节的时候,剑之锋回家探亲,给柳秋萍办理借调手续,顺便探望了一下肖万荣。谈谈自己的工作,也谈谈自己的想法。当谈到编辑部情况时,他突然想到了西南联大。肖万荣不就是西南联大政治学系的吗,会不会认识孔明鉴?吓,真是巧,两个人不仅是同班同学,肖万荣还是孔明鉴的入党介绍人呢!
“孔明鉴是个热血青年。回到北平后,和我一起组织过学生游行。”肖万荣说。“他性子直,看不上不愿参加游行的同学,说他们自私,没有正义感,不和他们来往。我劝他广交朋友,以便孤立反动势力。不行,说不通。可是他对参加游行的同学却特别好,帮助人家做这做那的,还把他母亲刚寄给他的新棉袄送给了一位游行受伤的同学。
“我记得很清楚,第三次游行的时候,遇到军警拦截。游行队伍被打散了,许多同学都受了伤。晚上孔明鉴没回来,我担心他被捕了。没有,第二天他回来了,好好的。衣服干干净净的,好像没有参加过游行、没有和军警搏斗过一样。后来才知道,他被北大医学院的一个女学生给救了。人家不认识他,在二楼的窗子里看见他东藏西躲的,知道是游行的学生,便开了小门把他位了进去。听说他是北大的学生,便把他藏在家里,还给他洗了衣服。衣服干不了,没办法,只好第二天才回来。从那以后,他对没有参加游行的同学改变了看法,知道人家不参加游行并不等于不同情革命。后来,那个女学生还到我们的住处看过他。”肖万荣像讲故事一样讲着。
“是不是姓米?”剑之锋饶有兴趣地问。
“是,是姓米。”肖万荣说。
“哈,米眉秀!现在是他老伴,我们出版社医务室的大夫。”剑之锋摸了孔明鉴的老底,高兴极了,这下就有了治他的法宝。
“噢!当时我就有这种感觉,只是不久我就走了,他们如何发展的,就不清楚了。对了,当时他还不赞成和国民党谈判,说谈判是对国民党抱有幻想,是右倾。因为这,他的党员资格晚批下来好几个星期。我马上就要走了,和他是单线联系,真急人。催呀催,头天晚上催下来,第二天我就走了。走前只告他和上线联系的地点和暗号。打那之后再也没有见过他。”肖万荣讲得很投入,好像很怀念那段时光。
临别时,肖万荣拿出来一筒出口大中华,让剑之锋给孔明鉴捎话说,“见烟如见面,有机会一定去北京看他”。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剑之锋要去民智大典出版社报到,同学们纷纷尾随送行。机动三轮开动了,众人的身影、北大的楼群渐渐在视野里淡去。他有些惆怅,好像与燕园这一别,也就是与学术生涯的诀别。人生的十字路口真奇巧,只是这么小小的一拐,可能就会将人的一生引入别种境地,与自己的向往判若云泥。
去出版社,做一个编辑,不是剑之锋的志趣。从读研究生的第一天起,不!可以说从高中开始他就倾心于学术研究,对“老子”呀、“庄子”呀什么的,很是着迷。很庆幸,他上了研究生,而且攻读的还是中国哲学史,毕业后想进研究机关。可是命运却给他开玩笑,这不,眼看着这机动三轮就把他拉出了北大,拉进了为别人做嫁衣的出版社。虽然他很不情愿,可是他还是进去了,当了编辑。
他不但当了编辑,而且开始潜心于编辑工作。怎么转变得这么快,一进去就喜欢上了?不是,而是因为编辑部主任的一句话。
民智大典出版社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提高全民的素质,是中央直接批准的。据说它编的《民智大典》要代表国家水平,为此,单位内充满了神圣而又肃穆的气氛,进人讲究高素质,用人讲究深学问。于是三四十号新来的学士,还有两个硕士都在校对,复印,接转稿件,迎送客人,很难接触到编辑的核心工作。
剑之锋还算幸运,分到了社会科学编辑部,让他筹备《国学》卷。
虽说如此,但编辑部主任并不放心。
“剑之锋同志,你到社科编辑部来,我们非常欢迎。”编辑部主任孔明鉴开始和他谈话。
“谢谢!”剑之锋回应了一声。
“《民智大典》是国家的重点工程,也是文化大革命之后拨乱返正的一项基础建设。”孔明鉴接着说。“有人说知识越多越反动,我们说不对了,知识是革命的指路灯。只有有了知识,我们才知道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要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提高全民的素质,包括提高全民的知识水平。为此,国家专门成立了民智大典出版社,还发文件,动员了全国两万多名学者,准备用十年的时间,修成此典。
“编辑《民智大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但需要动员整个知识界,而且需要一支高水平、有学问的编辑队伍。国家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学者,又从高校分配来一批大学生。像你这样又有工作经验又进行过专业训练的研究生最适合做这种工作。
“当然,要进入角色还需要一个过程。你先把《国学》卷的筹备工作搞起来,社里正在联系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哲学教授,想请他来做《国学》卷的责任编辑。《民智大典》不是一般的工具书,责任编辑责任重大,须由在学术上造诣较深的学者来担任。希望你能积极配合。”
谈话的第二天,邹秉义悄悄对他说:“剑之锋,老孔放出话来了,说你是北大的硕士,还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如果工作出色,当第二责任编辑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在这样的单位,只有四五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才有资格当责任编辑’。你好好干,给咱们年青人露露脸。记住喽!”语重心长。
邹秉义也是新分来的硕士,他和另一个硕士陆秀山比剑之锋早来一个月。俩人都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邹秉义是学中国近代史的,现在在《军事》卷打杂。陆秀山是学宗教的,现在在《政治》卷打杂。他们对“打杂”很有看法,可是新来乍到,不好说什么。这不,剑之锋来了,总有一个可以说知心话的人了。不管孔明鉴说话是什么用意,他都想告诉剑之锋。激他一下,让他干出个名堂来,为年青人出口气。
孔明鉴的用意,剑之锋一听就明白。主任想让他全身心地投入筹备工作,又不放心让他当责任编辑。不给他责任编辑的名分吧,又怕他闹情绪,不尽全力。把这话放出去,好让他有个奔头,努力了再努力。
不听这话还好,一听这话,剑之锋反到闹起了情绪。
一个破责任编辑有什么稀罕的,还拿来做诱饵!要不是调家属我才不来这破出版社呢,更不想当什么破责任编辑。如果客观情况允许,我宁可用十个责任编辑的头衔换回学术研究的工作来。
不过,“只有四五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才有资格当责任编辑”,这句话也太刺激人了。我就不信,不用你调什么教授来,咱们试试!
他赌了气,他来了劲,非要做个样子给人们看看。这就是他潜心工作的动力。结果,没出几个月,他就成了全社注目的人物。
他的思路和一般人不一样,他的做法也和一般人不一样。
怎么个不一样法?按孔明鉴的说法,那就是“自由散漫,不务正业”。
剑之锋来到出版社,也就上了不到一个月的正常班。研究了一番《民智大典》的基本要求,求教了一下调来几年的老编辑,了解了一下其他各卷的做法和进度,之后便整天整天地不照面了。
说他整天不照面,有点委屈了他。他就住在单位,每天早上还是会来点个卯的。不过点个卯就走人,走了就再不回来。
就这样,一晃就是一个多月,谁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连孔主任也说不清楚。他是给孔主任说过一声,去调研,也开过介绍信。可是调研也得有个进度,也得有个汇报什么的!没有。
孔主任没办法,只在那里叹气。老孔就是这么个脾气,生了谁的气,从不批评,也不说道,就是叹气。
春节过后,剑之锋总算回来了。他每天还来得特别早,擦桌子,墩地,打开水,把十几个人的办公室清理得干干净净。同事们来了,他都打招呼,既谦虚又恭敬。这一点,老孔挺满意。
可是之后呢?之后他在干什么?老孔还是摸不清。只见他伏在办公桌上,摊着纸,拿着尺子和铅笔,画呀画呀,画个没完,该下班了还不走。可是画上几天就撕了,撕了之后又重画。都二十多天了,没有结果。
一九八二年二月十六日,社里请来一个大专家,钱学森的助手,在大饭厅讲授系统工程学。他从最简单的角度着眼,向编辑们介绍系统工程的设计方法。
讲了一个上午,全社的职工都去了,可是坚持听完的却不多。不少人借方便之机回到了办公室。他们不清楚社领导的用意,在工作这么忙的时候,请人来讲这么一个很窄很窄的学科专题,很是不合时宜。
孔明鉴最讲尊重人,也最讲纪律。他手下的编辑离席的不少,有的走了就没回来,有的回来一会儿又走了,走了一会儿又回来了,只有他一动不动,不管讲座有用还是没用,他都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听。
不对了,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个人。那是谁?剑之锋。这个最不守纪律,三个月来不好好上班也不汇报工作的剑之锋,今天竟然成了最守纪律的一个。老孔看见了,剑之锋今天坐在最前面,啊!对,是第一排。你看他侧着耳朵听,拿着钢笔记,时不时地还要问一句,好像在与专家讨论问题。
今天的剑之锋算是给全社长了脸,要不是他,那讲课的人会有多尴尬!大饭厅里本来是黑压压的一片听众,可后来却出现了一片一片的空凳,再后来空凳越来越多,可是授课的人却仍然讲得兴致勃勃,毫无懈怠之意。为什么?因为有一个人在不断地向他提问题,而且问的都是设计实践中最关键、最值得注意的问题。他觉得这个课讲得值,起码有一个人听了进去。不只是听了进去,那是听得入了迷,不然的话,不会提出这么得体的问题来。最后的一段时间,他简直像是在对一个学生面授机宜。他感觉到了,这个学生是为用而学,学以致用。只要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他的课也就没有白讲。
看到这种情景,孔明鉴有些纳闷。你说这个剑之锋怪也不怪,该做的事情他没有兴趣,没有用的东西他倒像是入了迷。“不务正业”,孔明鉴暗暗给了他一个这样的评语,并且觉得,这个评语恰如其人,三个月的表现就是有力的证据。
说剑之锋不务正业,真是没有冤枉他。你不看,听课后的下午,他又伏在办公桌上画了起来,不过多了一件画东西的工具,那是一枚贰分钱的硬币。他用这硬币不断地画着圆圈,画了一个又一个。孔明鉴断定,这个研究生留不住了,很快就会提出调走的申请。不然的话,他绝对不会三个月都不做分内的事情。走吧!这样的部下不好领导,走了要比不走好。
一晃,半个月又过去了。
三月一日是周一,和往常一样,七点五十孔明鉴就到了班上。他推开门,觉得有些异样。剑之锋坐在他的办公桌对面,翘着腿,在看报纸。桌面上光光的,只有他的茶杯,桌上的几摞材料和书都不见了。
“主任早!”剑之锋抬头给他打招呼。实际上剑之锋早就不称孔明鉴为“主任”了,来了没几天他就改了口。大家都叫“老孔”,他便随着叫了。今天有特别的事情,叫一声“主任”,也是为了营造一种气氛。
“吓!剑之锋,今天是怎么了,坐到我的桌子跟前儿来了?每天我来的时候,你都是在你的桌子上画圆圈,今天不画了?”孔明鉴半开玩笑半带讽刺意味地说。
“我要汇报。”剑之锋说。
“汇报!三个多月了也没汇报过一次,今天怎么突然想起汇报来了?”
“饭没煮熟,哪能给主任吃。现在差不多了,不给主任吃,谁敢动弹!”
“这么说来,现在时机成熟了,要动弹动弹了,是吧?往哪调?说吧!”
“调!谁要调?”剑之锋觉得有点诧异。“你听说我要调走?”
“那倒没有,是我估摸着。”孔明鉴发现自己的感觉出了错,说话的语气便缓和下来。
“我的主任,承蒙您厚爱,对我这么信任,只有四五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才能做的工作让我来做,不给您个交待,怎么能走呢!”
“这么说,真是要汇报?”
“当然。”
“汇报也用不着把我桌上的东西都弄走吧。弄到哪去了?”
“在我桌上。您的桌子我要用。用完了就给您把东西搬回来。”
“好吧!等我倒杯水。”孔明鉴一边说着一边去拿杯子。杯子是热的,烫了他一下。
“茶,我都给您沏好了。”剑之锋说。
“吓!你还想得挺周到。”说着,孔明鉴在身上摸了起来,要抽烟。身上没有,拉开抽屉,也没有。“嗨,这可怪了!前天我刚买了一盒,放在这个抽屉里,怎么会没有呢?”
“别找了,我给没收了。”剑之锋说。
“为什么?”
“米大姐说了,您抽烟抽得太凶,对身体不好,可是她却管不住你,希望有一个人帮帮她的忙。我答应了,把您的烟没收了。”
米大姐,就是医务室的大夫米眉秀,孔明鉴的老伴。
这米眉秀可是个慈祥和善的老太太。五十多岁,待人极好,特别是对新来的这些年青人,像是一位大姐,又像是一个长辈。剑之锋没有别的毛病,就是爱上火,隔三差五就去医务室要牛黄解毒丸。米眉秀知道,这就是孔明鉴说的那个不务正业的剑之锋。可她的感觉却不一样,认定这是一个踏实真诚的年轻人。所以,她老是劝剑之锋不要心急,说一件新的工作得慢慢摸。剑之锋很感动,亲切地称她为米大姐。现在说到了烟上,他就拿米大姐来说事。
“真是乱弹琴!这没烟怎么能工作?快点拿出来吧,不是还得听你汇报吗!”孔明鉴一脸恳求的样子。
“好吧!”剑之锋拿了出来,不过不是孔明鉴的,而是出口的筒装大中华。
“吓!从哪弄得这烟?贵得很哪!”孔明鉴惊奇地问。
“这烟带过滤嘴,对身体危害小,要不就别抽,要抽就抽这样的!”剑之锋说。
“我可抽不起!”
“以后再说以后的,眼下这筒归您了。”
“贿赂我?”
“我可不想拉主任下水,这烟本来就是您的,我不过是替别人捎捎而已。如果您不要,我就给人家拿回去。”
“谁送的?”
“猜猜看。”
“没有人会送我这么贵的烟。再说了,想买也买不到的呀!”孔明鉴摸着脑袋说。
“告诉您,您的同学肖万荣。”
一听肖万荣的名字,孔明鉴呼地一下站了起来。“肖万荣!他在哪儿?几十年不见了。他介绍我入党之后就不见了。”
“咱们先不说这些,我要汇报工作,不然的话那就又是不务正业了。”
“先简单说说,这人对我太重要,我有好多话要给他说。”
“好吧,先给你透一点消息。他是海西省海平市的市委书记。其他情况,等我汇报完工作之后再说。不过,有一个先决条件,您一定要耐心地把我的汇报听完。不然的话,肖万荣的情况您也就别听了。”
“这个剑之锋也太神了,知道我是肖万荣的同学,还知道我说他不务正业。看来不可等闲视之。”孔明鉴想。
剑之锋当然不可等闲视之。你不要看他前一段老不在社里,可社里的情况他却了如指掌。要知道,邹秉义、陆秀山一帮人都住在社里的集体宿舍,他们既是剑之锋的好朋友,又是剑之锋的眼线,每天晚上都会挤到剑之锋的小平房里胡聊。孔明鉴的性格,孔明鉴的为人,他能不知道?要不他怎么会用一种开玩笑的形式面对自己的主任呢?
说起这个孔明鉴,那真是一个可笑、可爱而又可敬的好老头。耿直、倔犟、热情,然而却又冷峻。个头不高,脸盘圆圆,头发花白,手上总是拈着烟;一副眼镜架在鼻梁上,不下千度。与之对视,觉得学问高深,其深莫测。不只是看上去有学问,他可是真有学问。四十年代西南联大的高才生,几十年的笔墨生涯,几十年的编辑经验,拿起笔来,在你的稿上批上几句话,便显出了深厚功底。他自己有本事,便不愿意收那没有本事的徒弟。虽说编辑部的学生都是上面分配下来的,他不能不收,可到了他的眼里便有了远近亲疏。对那些精心工作的,他喜之于形,话特多。表扬你,批评你,圈阅你的稿件,指指点点。讲他的历史,讲他的失误,不厌其烦。想要让他歇歇,那可不是件容易事,除非是他自己累了。对那些应付工作的,他懒于启齿,很少批评,话都压在嗓子眼下,难以吐出,积到一定程度,涌喷出来,便化作一声长叹,聊表无可救药的心情。在他眼里,剑之锋已无药可救,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孔明鉴看不上剑之锋,可剑之锋却喜欢上了孔明鉴。喜欢他的为人,喜欢他的学问。他有信心,只要他道出一席话,就能把孔明鉴那冰冷的心给暖过来。不过不着急,先慎着吧,时机还不成熟。
春节的时候,剑之锋回家探亲,给柳秋萍办理借调手续,顺便探望了一下肖万荣。谈谈自己的工作,也谈谈自己的想法。当谈到编辑部情况时,他突然想到了西南联大。肖万荣不就是西南联大政治学系的吗,会不会认识孔明鉴?吓,真是巧,两个人不仅是同班同学,肖万荣还是孔明鉴的入党介绍人呢!
“孔明鉴是个热血青年。回到北平后,和我一起组织过学生游行。”肖万荣说。“他性子直,看不上不愿参加游行的同学,说他们自私,没有正义感,不和他们来往。我劝他广交朋友,以便孤立反动势力。不行,说不通。可是他对参加游行的同学却特别好,帮助人家做这做那的,还把他母亲刚寄给他的新棉袄送给了一位游行受伤的同学。
“我记得很清楚,第三次游行的时候,遇到军警拦截。游行队伍被打散了,许多同学都受了伤。晚上孔明鉴没回来,我担心他被捕了。没有,第二天他回来了,好好的。衣服干干净净的,好像没有参加过游行、没有和军警搏斗过一样。后来才知道,他被北大医学院的一个女学生给救了。人家不认识他,在二楼的窗子里看见他东藏西躲的,知道是游行的学生,便开了小门把他位了进去。听说他是北大的学生,便把他藏在家里,还给他洗了衣服。衣服干不了,没办法,只好第二天才回来。从那以后,他对没有参加游行的同学改变了看法,知道人家不参加游行并不等于不同情革命。后来,那个女学生还到我们的住处看过他。”肖万荣像讲故事一样讲着。
“是不是姓米?”剑之锋饶有兴趣地问。
“是,是姓米。”肖万荣说。
“哈,米眉秀!现在是他老伴,我们出版社医务室的大夫。”剑之锋摸了孔明鉴的老底,高兴极了,这下就有了治他的法宝。
“噢!当时我就有这种感觉,只是不久我就走了,他们如何发展的,就不清楚了。对了,当时他还不赞成和国民党谈判,说谈判是对国民党抱有幻想,是右倾。因为这,他的党员资格晚批下来好几个星期。我马上就要走了,和他是单线联系,真急人。催呀催,头天晚上催下来,第二天我就走了。走前只告他和上线联系的地点和暗号。打那之后再也没有见过他。”肖万荣讲得很投入,好像很怀念那段时光。
临别时,肖万荣拿出来一筒出口大中华,让剑之锋给孔明鉴捎话说,“见烟如见面,有机会一定去北京看他”。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