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十二篇 宽厚的臂膀(下)
第十二篇 宽厚的臂膀(下)
这个马仁启真是交上了鸿运,一招棋走到了点子上,步步顺溜。
一九六五年,砖井大队大丰收。
能不丰收吗?不光是风调雨顺,还有那成堆成片的污泥肥和猪圈肥呢!有风有水还有肥,加上人工精心管理,庄稼能不好好长吗!
夏秋之交的砖井村,街道干干净净,大田绿绿油油,荷花随风弄姿,社员喜气洋洋。来这里参观的人群,走了一拨又来一拨,人们不能不由衷赞叹,这里真美!不仅荷花美,庄稼美,而且人们的心里美。那个美劲挂在社员的脸上,不用问,一看就知道。
这里成了海平市的点。什么点?医疗改革、环境卫生点。一九六五年的七月,市政府授予它“医疗卫生模范村”的称号。打那时开始,不但海平市的社社村村,而且海平地区的县县市市,就不断派人来参观,来学习。后来,地委领导也来了,不但走街串户,还到了大田里。让他们吃惊的是,庄稼长得那个好,似乎不亚于大寨。不过他们不敢这样说,这样说是会犯错误的。当然,他们还是想要突出一下地区特色的。怎么突出?在内部提出了一个口号:农业学大寨,医改学砖井。
口号虽然是内部的,但还是传到了省委。这样提合适吗?省委领导深表疑虑。禁止吧,不好!不禁止吧!怕出问题。先看看再说吧!于是来了个微服私访。一个省委副书记,带着省委秘书长和省政府卫生厅厅长,还有他们的秘书,一行十几人,来到了砖井大队的地头。一共也就十几公里,二十分钟就到。没有通知地委,没有通知市委,也没有通知公社党委,直接来到了生产大队。
四辆簇新的小轿车停在了公路边上,十几个衣着整洁的人士顺着小路往里走。一看那派头,就知道不是一般人,在地头干活的社员赶紧去报信。当大队长浑身是汗跑来的时候,一行人早在地里转了好久了。
“好啊!是好!带我们进村去看看!”当副书记知道来人是大队长时,握着他的手说。
大队长也是精明人,他带着一行人向南兜去。不只是为了让来人多看看大田那庄稼,更为的是让来人从南口进村。那里可是耀眼夺目的莲花池。
“嚯!这是你们大队的?”副书记有点明知故问,因为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荷花也太美了,满目一片,真是百看不厌。
“是的,去年还是臭水坑。为了卫生,改造了一下。没想到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每天吃晚饭,社员们端着海碗到这里来,一边吃,一边转。看着这些荷花,心里舒坦。”大队长说。
按照副书记的要求,砖井大队把海医医疗队驻村、水坑改造、猪圈单建、环境改善、作物长势、社员心气原原本本地写了一份材料,越级报给省委。省委集体研究的结论是:材料真实,事迹喜人。作为模范典型,继续培育,暂不宣传。
海西省出了这么一个模范村,省委高兴。为什么不宣传?一是因为时间短,只有一年。培育一段,再全面总结经验比较稳妥。二是因为海平地委的口号把砖井与大寨并列起来,会不会出问题,需要再看看。
“暂不宣传”。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形势逼人,想不宣传都不行了。
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六日,毛主席批评了卫生部,说它只给全国人口15%的人服务,而且这15%的人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所以称它为城市老爷卫生部。同时要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对砖井事迹“暂不宣传”的决定做出之后不久,海西省委就听说了毛主席的“六二六”指示,十月正式接到了中央转发的卫生部《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报告》。医务人员下乡,高级医务人员下乡,医学教育改革与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改革相结合便成为一种大势。为了尽快落实“六二六”指示和中央文件精神,海西省委顺理成章地把海医医疗队的事迹作为一个典型进行研究,对他们的经验进行总结,将他们的想法、做法及其成果,作为一种成功的先例进行宣传。
于是,马仁启 便成了名人。
于是,海西医学院也成了医疗、教学改革的先进单位。《海西日报》登载大块文章,介绍他们的经验;工人文化宫为他们开辟场地,举办“海西医学院医疗教改走在前”的展览。
马仁启是展览会组织委员会的副主任,海西省卫生厅副厅长段一民、海西医学院院长沈其祥为并列主任。具体事情自然而然都得由马仁启和他的同学们来办。
马仁启在他们班的女生中选了五个解说员。不用说,其中自然会有蓝心月。无论形象还是语音,蓝心月绝对是一流,当然,其他四位也很出色。
虽然如此,马仁启还是对她们进行了认真而又细心的训练。从声调到语速,从面容到手势,从场面的退进到听众的调动,从迎客的姿势到送客的礼仪,都想到了,都做了反复排演。他很累,比他干农活还累。但他愿意,从内心高兴。这是多好的机会呀,每天都和蓝心月在一起,而且她还得按照自己设计的“台步”进行表演。看蓝心月的表演,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与蓝心月在一起,再累也舒畅。
要说与蓝心月在一起,上天给他的机会已经不少了。
海医医疗队在砖井大队的点,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有两个值班的,一男一女。之所以这样安排,并不是出于“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而是为了安全。农村医疗,半夜上门求医的不在少数,一个女生跟着求医的人出诊,总有一定的危险性。
男女搭配,男生少女生多怎么办?排列组合。不过每逢蓝心月驻点时,这个组合顺序就要调整一下,由马仁启陪着。马仁启是什么人?女生的偶像,男生的领袖,大家都知道他在追蓝心月,做个顺水人情,何乐而不为?你不要说,马仁启还真没有白陪。没有他,蓝心月很可能会受到惊吓,因为遇上了鬼。
从海医医疗队驻村,一直到第二年的开春,各项工作都挺顺,没有出过大问题。可是天气暖和之后,村里开始闹鬼。社员白天劳动,晚上休息,遇到的少。医疗队半夜出诊,可就遇到好几回。
这个鬼是什么样,谁也说不清楚。出现的时候,天总是黑黑的。只见前面有个矮矮的胖胖的白东西,不断蠕动,不断哼哼。你往前走,它就倒退,你往后退,它就跟进,离人总是几丈远。不只医疗队的两个人,就连求诊的社员,都觉得毛骨悚然,很瘮人。有个胆大的男生,从地上捡起一个木棍,举在手中,大喝一声,扑向前去,那个东西呱呱地叫了两声,就不见了。可是往前走了不远,又出现了。
这个鬼对医疗队的工作影响很大。大队派了基干民兵巡逻,什么也没看见。可等巡逻松懈后,又出现了。
马仁启嘱咐同学:“晚上出诊,拿一把短把铁锹,万一那鬼要接近人,用它做防身武器。现在可以断定,那鬼拍人。如果不怕人,追它为什么要跑呢?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要怕。医疗队不信鬼,不能因为有鬼就不出诊。”
马仁启从不说大话。现在轮到他和蓝心月驻村了,大家都在看着他,看他如何对付这个鬼。
“心月,如果我们遇到鬼,你怕吗?”马仁启问蓝心月。
“你怕吗?”蓝心月反问道。
“我不怕!”
“你怎么就不怕?”
“因为根本就不是鬼。那个东西,不是动物,就是人。”
“你怎么知道?”
“如果真是鬼,它既然出来了,就不应该怕人。可是,我们的同学拿棍子打它,它就跑。说明它伤不了人,而怕人。它伤不了人,我们为什么要怕它?”
“如果真像你说的这样,当然不可怕了。可要真是鬼呢?”
“天下没有鬼,鬼只存在人的心里。你不用怕!跟着我,遇到了那个东西,你就站在我的背后,我会对付它。”
蓝心月点点头。马仁启毕竟有宽厚的臂膀,做她的挡箭牌还是可以的。
连着两天晚上没出诊。第三天过不去了,一个妇女来敲门,说她丈夫肚子疼,疼得在床上直打滚,请大夫赶紧过去。
马仁启早就做了准备,拿起短把铁锹,背起药箱,和蓝心月一起随着求诊的妇女出了门。
出了大门,刚拐了一个弯,就看见了那个东西。它好像就等在医疗队附近。矮矮的胖胖的白白的,一边蠕动,一边哼哼。
蓝心月有些紧张,躲在马仁启的背后,一只手还拽着马仁启的衣角。那个妇女浑身哆嗦,藏在蓝心月身后。三个人便排成了“1”字形。
马仁启紧了紧锹把,一步一步向那东西走去,想弄明白它到底是什么。可是天黑,看不清。模模糊糊,感觉那个东西在后退,边退边哼哼,像是一头猪。
白猪?不会吧!谁家的猪会半夜里跑出来?
马仁启有意往后退,感觉那个东西在跟着往前来。
马仁启大叫一声:“你是谁?”
那个东西稍有停顿,随后又哼哼起来。
马仁启说:“你要不走,我可就不客气了。”
那个东西停了停,又哼哼起来,蠕动的幅度更大了。
马仁启把铁锹递给蓝心月,说了声“别怕”,慢慢从腰间解下来一个东西。那是什么?弹弓,用马车里胎厚胶皮做成的强力弹弓。又从兜里掏出了一个泥丸,胶泥团成、蜡丸大小的一个泥弹。只见他张弓装弹,慢慢拉开,瞄了一下。一松手,“叭”的一声,随后就听到“哎哟,我的妈呀”一声哭喊。那个东西突然站了起来,拔腿就跑,边跑边哭,瞬间就跑远了。马仁启后面还有两个女人,不便追, 也就随它去了。
要说这弹弓的劲头,能把钢盔敲个坑。要说那个准头,马仁启从小就练,在他家那海平边远的小山村,打麻雀,打老鹰,打兔子,还打过狼,不能说百发百中,脱靶的时候却很少见。多亏这一弹弓是打在了那鬼的屁股蛋子上,要是打到了头上,那可就要出人命了。
饶是这样,砖井大队也还是多出一个奇人来。这人总爱站着,有座也很少坐。实在累了,坐上一会吧,只用半个屁股。那半个屁股怎么了,除了马仁启,谁也弄不清楚。人们只知道,随着这个奇人的出现,村里再也没有闹过鬼。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这个马仁启真是交上了鸿运,一招棋走到了点子上,步步顺溜。
一九六五年,砖井大队大丰收。
能不丰收吗?不光是风调雨顺,还有那成堆成片的污泥肥和猪圈肥呢!有风有水还有肥,加上人工精心管理,庄稼能不好好长吗!
夏秋之交的砖井村,街道干干净净,大田绿绿油油,荷花随风弄姿,社员喜气洋洋。来这里参观的人群,走了一拨又来一拨,人们不能不由衷赞叹,这里真美!不仅荷花美,庄稼美,而且人们的心里美。那个美劲挂在社员的脸上,不用问,一看就知道。
这里成了海平市的点。什么点?医疗改革、环境卫生点。一九六五年的七月,市政府授予它“医疗卫生模范村”的称号。打那时开始,不但海平市的社社村村,而且海平地区的县县市市,就不断派人来参观,来学习。后来,地委领导也来了,不但走街串户,还到了大田里。让他们吃惊的是,庄稼长得那个好,似乎不亚于大寨。不过他们不敢这样说,这样说是会犯错误的。当然,他们还是想要突出一下地区特色的。怎么突出?在内部提出了一个口号:农业学大寨,医改学砖井。
口号虽然是内部的,但还是传到了省委。这样提合适吗?省委领导深表疑虑。禁止吧,不好!不禁止吧!怕出问题。先看看再说吧!于是来了个微服私访。一个省委副书记,带着省委秘书长和省政府卫生厅厅长,还有他们的秘书,一行十几人,来到了砖井大队的地头。一共也就十几公里,二十分钟就到。没有通知地委,没有通知市委,也没有通知公社党委,直接来到了生产大队。
四辆簇新的小轿车停在了公路边上,十几个衣着整洁的人士顺着小路往里走。一看那派头,就知道不是一般人,在地头干活的社员赶紧去报信。当大队长浑身是汗跑来的时候,一行人早在地里转了好久了。
“好啊!是好!带我们进村去看看!”当副书记知道来人是大队长时,握着他的手说。
大队长也是精明人,他带着一行人向南兜去。不只是为了让来人多看看大田那庄稼,更为的是让来人从南口进村。那里可是耀眼夺目的莲花池。
“嚯!这是你们大队的?”副书记有点明知故问,因为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荷花也太美了,满目一片,真是百看不厌。
“是的,去年还是臭水坑。为了卫生,改造了一下。没想到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每天吃晚饭,社员们端着海碗到这里来,一边吃,一边转。看着这些荷花,心里舒坦。”大队长说。
按照副书记的要求,砖井大队把海医医疗队驻村、水坑改造、猪圈单建、环境改善、作物长势、社员心气原原本本地写了一份材料,越级报给省委。省委集体研究的结论是:材料真实,事迹喜人。作为模范典型,继续培育,暂不宣传。
海西省出了这么一个模范村,省委高兴。为什么不宣传?一是因为时间短,只有一年。培育一段,再全面总结经验比较稳妥。二是因为海平地委的口号把砖井与大寨并列起来,会不会出问题,需要再看看。
“暂不宣传”。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形势逼人,想不宣传都不行了。
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六日,毛主席批评了卫生部,说它只给全国人口15%的人服务,而且这15%的人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所以称它为城市老爷卫生部。同时要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对砖井事迹“暂不宣传”的决定做出之后不久,海西省委就听说了毛主席的“六二六”指示,十月正式接到了中央转发的卫生部《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报告》。医务人员下乡,高级医务人员下乡,医学教育改革与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改革相结合便成为一种大势。为了尽快落实“六二六”指示和中央文件精神,海西省委顺理成章地把海医医疗队的事迹作为一个典型进行研究,对他们的经验进行总结,将他们的想法、做法及其成果,作为一种成功的先例进行宣传。
于是,马仁启 便成了名人。
于是,海西医学院也成了医疗、教学改革的先进单位。《海西日报》登载大块文章,介绍他们的经验;工人文化宫为他们开辟场地,举办“海西医学院医疗教改走在前”的展览。
马仁启是展览会组织委员会的副主任,海西省卫生厅副厅长段一民、海西医学院院长沈其祥为并列主任。具体事情自然而然都得由马仁启和他的同学们来办。
马仁启在他们班的女生中选了五个解说员。不用说,其中自然会有蓝心月。无论形象还是语音,蓝心月绝对是一流,当然,其他四位也很出色。
虽然如此,马仁启还是对她们进行了认真而又细心的训练。从声调到语速,从面容到手势,从场面的退进到听众的调动,从迎客的姿势到送客的礼仪,都想到了,都做了反复排演。他很累,比他干农活还累。但他愿意,从内心高兴。这是多好的机会呀,每天都和蓝心月在一起,而且她还得按照自己设计的“台步”进行表演。看蓝心月的表演,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与蓝心月在一起,再累也舒畅。
要说与蓝心月在一起,上天给他的机会已经不少了。
海医医疗队在砖井大队的点,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有两个值班的,一男一女。之所以这样安排,并不是出于“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而是为了安全。农村医疗,半夜上门求医的不在少数,一个女生跟着求医的人出诊,总有一定的危险性。
男女搭配,男生少女生多怎么办?排列组合。不过每逢蓝心月驻点时,这个组合顺序就要调整一下,由马仁启陪着。马仁启是什么人?女生的偶像,男生的领袖,大家都知道他在追蓝心月,做个顺水人情,何乐而不为?你不要说,马仁启还真没有白陪。没有他,蓝心月很可能会受到惊吓,因为遇上了鬼。
从海医医疗队驻村,一直到第二年的开春,各项工作都挺顺,没有出过大问题。可是天气暖和之后,村里开始闹鬼。社员白天劳动,晚上休息,遇到的少。医疗队半夜出诊,可就遇到好几回。
这个鬼是什么样,谁也说不清楚。出现的时候,天总是黑黑的。只见前面有个矮矮的胖胖的白东西,不断蠕动,不断哼哼。你往前走,它就倒退,你往后退,它就跟进,离人总是几丈远。不只医疗队的两个人,就连求诊的社员,都觉得毛骨悚然,很瘮人。有个胆大的男生,从地上捡起一个木棍,举在手中,大喝一声,扑向前去,那个东西呱呱地叫了两声,就不见了。可是往前走了不远,又出现了。
这个鬼对医疗队的工作影响很大。大队派了基干民兵巡逻,什么也没看见。可等巡逻松懈后,又出现了。
马仁启嘱咐同学:“晚上出诊,拿一把短把铁锹,万一那鬼要接近人,用它做防身武器。现在可以断定,那鬼拍人。如果不怕人,追它为什么要跑呢?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要怕。医疗队不信鬼,不能因为有鬼就不出诊。”
马仁启从不说大话。现在轮到他和蓝心月驻村了,大家都在看着他,看他如何对付这个鬼。
“心月,如果我们遇到鬼,你怕吗?”马仁启问蓝心月。
“你怕吗?”蓝心月反问道。
“我不怕!”
“你怎么就不怕?”
“因为根本就不是鬼。那个东西,不是动物,就是人。”
“你怎么知道?”
“如果真是鬼,它既然出来了,就不应该怕人。可是,我们的同学拿棍子打它,它就跑。说明它伤不了人,而怕人。它伤不了人,我们为什么要怕它?”
“如果真像你说的这样,当然不可怕了。可要真是鬼呢?”
“天下没有鬼,鬼只存在人的心里。你不用怕!跟着我,遇到了那个东西,你就站在我的背后,我会对付它。”
蓝心月点点头。马仁启毕竟有宽厚的臂膀,做她的挡箭牌还是可以的。
连着两天晚上没出诊。第三天过不去了,一个妇女来敲门,说她丈夫肚子疼,疼得在床上直打滚,请大夫赶紧过去。
马仁启早就做了准备,拿起短把铁锹,背起药箱,和蓝心月一起随着求诊的妇女出了门。
出了大门,刚拐了一个弯,就看见了那个东西。它好像就等在医疗队附近。矮矮的胖胖的白白的,一边蠕动,一边哼哼。
蓝心月有些紧张,躲在马仁启的背后,一只手还拽着马仁启的衣角。那个妇女浑身哆嗦,藏在蓝心月身后。三个人便排成了“1”字形。
马仁启紧了紧锹把,一步一步向那东西走去,想弄明白它到底是什么。可是天黑,看不清。模模糊糊,感觉那个东西在后退,边退边哼哼,像是一头猪。
白猪?不会吧!谁家的猪会半夜里跑出来?
马仁启有意往后退,感觉那个东西在跟着往前来。
马仁启大叫一声:“你是谁?”
那个东西稍有停顿,随后又哼哼起来。
马仁启说:“你要不走,我可就不客气了。”
那个东西停了停,又哼哼起来,蠕动的幅度更大了。
马仁启把铁锹递给蓝心月,说了声“别怕”,慢慢从腰间解下来一个东西。那是什么?弹弓,用马车里胎厚胶皮做成的强力弹弓。又从兜里掏出了一个泥丸,胶泥团成、蜡丸大小的一个泥弹。只见他张弓装弹,慢慢拉开,瞄了一下。一松手,“叭”的一声,随后就听到“哎哟,我的妈呀”一声哭喊。那个东西突然站了起来,拔腿就跑,边跑边哭,瞬间就跑远了。马仁启后面还有两个女人,不便追, 也就随它去了。
要说这弹弓的劲头,能把钢盔敲个坑。要说那个准头,马仁启从小就练,在他家那海平边远的小山村,打麻雀,打老鹰,打兔子,还打过狼,不能说百发百中,脱靶的时候却很少见。多亏这一弹弓是打在了那鬼的屁股蛋子上,要是打到了头上,那可就要出人命了。
饶是这样,砖井大队也还是多出一个奇人来。这人总爱站着,有座也很少坐。实在累了,坐上一会吧,只用半个屁股。那半个屁股怎么了,除了马仁启,谁也弄不清楚。人们只知道,随着这个奇人的出现,村里再也没有闹过鬼。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