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十二篇 宽厚的臂膀(上)
第十二篇 宽厚的臂膀(上)
一九六三年九月二十二日,蓝心月怀着对剑之锋的思念回到了海西医学院。接不到剑之锋的信,可是学还得上,书还得念。
前三年,还算平稳,基础课都已学完。可第三学年还没有结束,就乱了套,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海西医学院再也无法平静。
蓝心月她们班,一共三十个学生,与其他班级一个样,女生占了一大半。她们班的班长是个男的,叫马仁启。这个人很是引人注意,不知道怎么搞的,问什么会什么,好像无师就能自通,让全班的女生都刮目相看,明里暗里追他的就有好几个。可是他却眼无旁顾,一心瞄着一个人,那就是蓝心月。
要说蓝心月,自然是人见人爱的仙女。不过想要叫她有个笑脸,那可就得借用一句古话了,“难于上青天”。她除了上课,就一个人闷头看书,做实验,连说说家常话,都难得有时间。不是她故意端着,真的不是故意,她是在用学习转移对剑之锋的思念。思念太苦太苦了,每当思念的时候,就忍不住要以泪洗面。所以,她给自己订了一个计划,只有周六晚上,和妈妈唠唠之后,回到里屋,才拿出那个晶莹剔透的鸡心“玛瑙”来,和剑之锋说说话。
可蓝心月越是难接近,马仁启就越是追得紧。这马仁启可不是一般人,身上有一根拧板筋,不到黄河不死心。
要说马仁启,和剑之锋还是同乡,都是海平人。不过剑之锋从城里长大,而马仁启却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他生活的那个地方,不归海平市管,而归海平县,地处海平的最北边,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
一九六0年初中毕业的时候,他家所属的生产小队每个工分才合六分钱。也就是说,一个壮劳力劳动一天只能挣到六分钱。队里怎么维持生产?靠贷款。社员怎么维持生活?吃队里分的粮食,喂上几只鸡,拿鸡蛋换点钱,学生买书买本买铅笔,家里买醋买盐买酱油,全靠它。这样的家境,你说他怎么上得起这个高中!
可是马仁启不甘心,他已经考上了海平一中,而且考的是第一名。那可是省重点,不是谁想进就能进得去的。
考上了,上不起,马仁启绝对不能服这个气。相当初家里穷,小学都没有让他读下来,休了两年学。还不是他一个小娃娃,硬是跟着一个钉鞋匠到城里练了两年摊,挣下点钱,又把学给续上了。虽说比同年级的大了两岁,可毕竟读了下来,还到乡中学上了初中。
怎么办?到车站货场当装卸工。一百多斤重的麻袋背不动,他用铁锹卸煤,卸沙,每锹都有十几斤重的呀。一天下来,全身的骨头都散了架。可休息一宿,第二天照样还去干。
就这样,十八岁的马仁启,拿着自己挣的三十多块钱,走进了日夜向往的海平一中。
蓝心月的心封闭着,马仁启又来了拗劲,他就不相信用自己的热血熔化不了她的心。
一九六八年四月三十日吃过晚饭,蓝心月回了家。妈妈给她说了一件奇怪事。
打今年春天以来,蓝家房屋的后背墙根就开始堆起砖摞来。先是百十来块,后来越堆越多。虽说都是旧砖,但码得还挺整齐。前两个星期,突然来了两辆胶轮马车,卸下了好多旧瓦来。没过几天,又卸了一些旧木料。前天下午,又来了,卸下了好多灰。邻居都说蓝家要盖房,问赵梅君,赵梅君说没有的事。也许谁家要盖房,没处堆料,暂借一下这块空地,那也说不好。堆料不是不行,可是总得打个招呼吧。没有,谁也没有说过一句话,而且连是谁家的都不知道。
蓝家住的宿舍,就在海原铁路技校的大院里。
海原铁路技校的大院有三个门,分两个院。冲北开着一个没有标志的铁门,大大的,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敞着,只起一个作用,表示这里面就是技校的地盘了。进铁门往南五十多米,有一个很气派的大门,上方筑以圆拱造型,雕有“海原铁路技术学校”几个大字,里面就是校园了。进铁门右拐,也有五十米的样子,还有一个小一点的铁门向东开着,这就是技校职工家属宿舍了。宿舍院子很大,从北向南一共十排,每排十二户,分两段,两段中间是由北向南的一条大通道。
宿舍是一九五三年建造的。排间距很大,每户都是坐北朝南,里外套间。外间十五平方米,里间十四平方米。外间北墙开了一道门,门外套着一个十平米的厨房。蓝家住在最北面最东头,后墙距院墙二十多米,东墙距院墙二十多米,门前南面十几米远的地方,横着一条水泥路,连接着院门和那条南北通道。
十五年了,孩子们都长大了。大了就要结婚,结婚就要房子。到哪里去弄?没地儿!所以,不少人家把厨房侧墙打开了,借着自己家的后背墙续房子。这样的事司空见惯,从来没人管。可蓝家是两个姑娘,虽然都大了,住起来不方便,但却没有续房的打算。
蓝家不续房,这盖房的料从哪儿来的?还真是一个谜。蓝心月听妈妈说了,也觉得很奇怪。
五月一日,早上不到七点就有人敲门了。听那声音,熙熙攘攘的,好像是一帮人。蓝青林开门一看,嚯!十几个,有男的,也有女的,还拿着工具,铁锹、铁镐、木锯、瓦刀,不知道要干什么。
“蓝伯伯,我们是蓝心月的同学。今天是五一劳动节,我们来您家参加劳动。”其中一个人高马大的男生说。
蓝青林一听乐了。这么多人,不要说来劳动,就是来找心月玩,也足够叫人兴奋的。“快进来!快进来!就是屋里小了点,大家将就坐吧。”
“蓝伯伯,我们不进去了。知道您家屋里小了点,所以,我们今天来给您再盖上一间。您不会反对吧?”那个同学说。
“什么?盖房?说着玩。快进来,先认识认识,以后多来玩。心月,快来迎接你的同学!”蓝青林叫道。
不等叫,蓝心月已经迎到了门口。“啊呀!真没想到,来了这么多人。怎么也不告一声,我好准备一下呀!”说着,心月和三个女同学搂了搂,真是有股热乎劲。
“准备什么?我们都准备好了。料备好了,今天吃的菜带来了,米也带来了,还带来三个女生,分管做饭。你和伯父伯母只管一件事,就是允许我们在你家劳动,不把我们赶走。你说好不好?”那个男生说。
“你们真是要盖房?后面的料是你们准备的?”蓝心月将信将疑地问道。
“那还有假!你说,咱们海医医疗队什么时候做过假?”
“马仁启,又是你出的馊主意吧?别出心裁!不然的话,就不是你马仁启了。”原来那个男生就是马仁启,蓝心月不无夸意地揶揄他。
“谢谢蓝小姐的夸奖。这么说来,你是同意了?”马仁启说。
“不过,你等等。这个动作也太大了,家里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让我们商量一下好吧!”
说着说着,赵梅君和蓝心珠也从屋里出来了。同学们都“伯母好”、“伯母好”地问候着。
蓝心月望着爸爸说:“爸,你看怎么办?”
蓝青林望了望赵梅君说:“你看怎么办?要说吧,不应该让孩子们受这累。可是,料都备好了,人也来了,总不能辜负了孩子们的一片心吧!”
“你看着办吧。这么多孩子到咱家,我真高兴。要是来玩玩就好了。可是要干活,这心里真有点承受不了。”赵梅君感慨地说。
“不要紧的伯母!我们有好几个都是从农村出来的,给左邻右舍的盖房,上梁,都是家常事。您放心就是了,累不着的。”马仁启说,同学们附和着。
“要不就让做?不过一定不要伤着,累着。好不好?”蓝青林说。
“好!”同学们高兴地嚷着。
“干活了。”马仁启指挥着,放线的放线,和泥的和泥,搬砖的搬砖,做饭的做饭,有条有理地干了起来。
不一会儿就热了。马仁启脱得只剩下了一件背心,宽厚的臂膀上布满了汗珠,每个汗珠里都有一个小太阳,闪闪发光,连蓝青林都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能挑重担的男子汉。
干这些事,对马仁启他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三天的时间,一间十四平方米的房子续起来了。盖成后,里面与厨房通了个门,外面又开了个后门,出进还挺方便。
房子虽然不高,但住一两个人,还是挺宽敞的。蓝家又是高兴,又是感激,马仁启和他的同学,也就成了蓝家的常客。
说马仁启别出心裁,真是恰如其分。盖房出于情愿,可也是追求蓝心月的一种手段。用这种手段追求一个女孩子,很少有人想得出。所以,班里的女生,包括蓝心月,都认为他是一个人物。
他是一个人物,一点也不错,连学校领导都不否认。
新时代的大学生,每年都要参加体力劳动。海西医学院规定,每年劳动不少于半个月。做什么?到农村去,割麦子,间谷子,插稻秧,积肥料。既能锻炼人的身体,又能磨砺人的思想。
可是马仁启却不这么想。他觉得,人生很短暂,不能浪费生命,每时每刻都应该发出身上最亮的光。人身上最亮的光是什么?是他身上的优势,是他身上的特长。要扬长避短,不能用短避长。种菜的好手要去种菜,这样才能为人们提供优质菜。炼钢的好手要去炼钢,这样才能给国家生产出优质钢。不叫农民种菜,而叫他们炼钢,不叫工人炼钢,而让他们种菜,就既炼不出好钢来,也种不出好菜来,既不利于社会发展,也不利于个人成长。学生劳动也是一样,脱离他们特长,只让他们吃苦,浪费人的生命,也浪费国家的资源,于个人,于国家,都不合算。于是他在大二的时候给院长写了一封信:
尊敬的沈院长:
我是医疗系二年级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的活计什么都干过,到农村去劳动,我一点都不怵。可是让医学院的学生到农村去劳动,我却有感触,给您说说,也就是汇报思想。
我们班十九个女生,十一个男生。女生全都是城里长大的,男生有七个生长于农村,四个生长于城市。
几个月前下乡插稻秧,半个月时间。农民派了四个壮劳力为学生开灶做饭,派了五个女社员指导学生插秧。
下水插秧,对我们农村的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一些女娃娃都会做,而且做的又快又好。可是对于城里来的这二三十个学生来说,那就不一样了,腰酸腿困,苦得很。
让他们吃点苦是应该的,让他们锻炼锻炼也是很好的。这我都赞成。不过,锻炼两三天也就可以了,一锻炼就是半个月,真叫劳民伤才。
为什么说劳民?浪费四个壮劳力为学生开灶不说,就那五个指导插秧的女社员,真是苦不堪言。一块稻田插完了,站在田埂上一看,行不成行,竖不成竖。这还好说,难看一点而已,再大不了,也就为将来的田间管理留下点麻烦。更大的问题在于,插下去的秧苗浮上了水面,一片一片的。怎么办?五个社员只好亲自补插。可这补插却不是说着玩的!下面的泥已经踩烂了,找那能插住秧的地方都很难。补这么几片,还不如学生别干。一开始就由她们五个人插,插这一畦,也要比补这几片省时间。一天下来,她们都不想干了,去找队长,要求换别人来干。
为什么说伤才?这三十个大学生,插秧不行,可是看病行。看大病不行,看小病总还可以。再不行,也能宣传一下卫生知识,帮助农村改善一下卫生环境吧。农村缺医少药,多发病、常见病随处可见。贫下中农多么盼望有人能帮助他们消除病痛呀!可是医生来了,半个月,不帮助他们看病,却到大田里给他们添乱。这不是浪费人才是什么?
劳动回来后,我心里很乱。怀疑自己的思想有问题。可是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一点道理。盼望学校能考虑一下学生参加劳动的新思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汇报完毕。不对的话,愿意接受批判。
此致
敬礼!
医疗系六三级一班学生 马仁启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五日
信,沈其祥院长看到了。不但看到了,而且还看了好几遍。
看来,这个学生的眼光不够远大。学生参加劳动,并不在于干多干少,干成了什么,没有干成什么,而在于和工农相结合,培养无产阶级感情,做革命的接班人。这种意义,写信的学生远远没有认识。
虽然如此,但这封信还是值得一读。在它里面好像有什么东西需要思考。什么东西?一时也说不好。说不好就要反复看,细细品。
品来品去,终于品出了一点味道。是啊,和工农相结合,做无产阶级革命的接班人,这是不能动摇的。可是要达到这个目的,是不是一定要干自己根本不会干的活,从事无效劳动?有没有一条路,运用自己的知识,使用自己的技能,有成效地为工农服务,在为工农有效的服务中与工农建立感情,把自己培养成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这条路值得探索,也应该探索。不过这是一件大事,涉及教育方针和教学改革的大事,自己一个人不好做主。
于是他把这个议题提交到院务委员会进行研究。结论是“可以探索”。
他又把院务委员会的结论提交到院党委进行研究。结论是“同意探索,由沈其祥同志主持试点”。
得到授权,沈院长在马仁启的信上做了批示:
马仁启同学的来信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大学生为什么要参加劳动;其二是医学院的大学生有没有可能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劳动中去,通过有效劳动达到劳动目的。
第一个问题,务请我院师生员工有个明确认识。大学生参加劳动,不是要让他们充当一个劳动力,而是为了让他们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把他们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来信说明,在我们的部分同学中,或许在我们的部分教职员工中,对学生参加劳动的根本目的和伟大意义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需要加强学习。
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应该探索和值得探索的课题。经院务委员会研究并经院党委批准,在医疗系六三级一班进行试点。在与工农相结合、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大前提下,可以探索更好的、更有效的为工农服务的劳动形式。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每个学生每个学年,与工农接触的时间不得少于十五天。具体实施方案由医疗系制订,送院务委员会批准。一旦批准试行,请院部各相关部门和附属医院给予配合和支持。
沈其祥
一九六四年十月二十五日
吓!真没想到,马仁启的一封信竟能激起千层浪。系里成立了试点领导小组。六三级一班对外的称谓改成了“海医医疗队”,马仁启是队长。
马队长还真有思想,他要建立一个试点基地。选择一个生产大队,建立长期联系。为此就要跑,跑上跑下,打通各个关卡,疏通各种关系。系里真够支持,还借给了他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到那不通公共汽车的地方,它还真是大有用场。
马队长还真够聪明,他选了一个点,不在深山老林,不是边远小村,而在交通要道上,是一个经济可以开发、观念不算守旧的中型村庄。他想的不是别的,而是效率,是投入人力、精力和所获效果之间的比例。到那深山老林里去,到那边远的小村庄去,不要说别的,就是来来去去的时间,那就花不起。
这个村庄叫砖井大队,属海平市凤鸣公社,坐落在海平市和海原市的交界处,距海平市区十五公里,距海西医学院十公里。海原到海平的水泥公路从它的大田里穿过,每天三趟长途汽车,从海西医学院乘车到此,也就半个多小时。
马仁启坐在海平市政府的办公室里,海西医学院的行文摊在办公桌上。办公室主任很抱歉,市政府的公章就在他的抽屉里,可是,文他不能转,章他不能盖。事关重大,不是向公社转个行文就算完了的事情,得向秘书长汇报。
可秘书长在开会,市长办公会,离不开。主任去看过几次,都没空,只能等。从九点等到了十一点,会还没散。马仁启坐在那里,忐忑不安。第一关就这么难过,下面还不知道有多难。
可马仁启不敢抱怨。这是什么地方?海平市政府!
马仁启是在海平长大的,可这市政府的大门,他却从来没进过。在他心目中,那是神殿,只有高高在上的人物才能进进出出。等就等吧,但愿事能办成。
十一点半,主任又出去了,老半天才回来,不过这次和他一起进来的还有一个人。
主任向马仁启介绍说:“马同志,这是市政府秘书长聂振民同志,你的事我已经向秘书长汇报过了。”
马仁启站了起来,伸出手说:“秘书长好!”
聂振民紧紧握住马仁启的手说:“对不起了,马同志!让您久等。不过您别着急,还得等。”说着,拉马仁启坐到沙发上,“海西医学院要派海医医疗队来海平,要驻村,还要给贫下中农免费治病。这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我们海平市政府不能只是转个行文、说声谢谢,那远远没有尽到我们的责任。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是尽力协助海医医疗队搞好教学改革。它有可能是一条新的路子,既是海西医学院教学与助农相结合的一条路子,也是海平市农村医疗改革的一条路子。我市的副市长张卫平同志分管文教卫生工作,他近期正在寻求农村医疗改革的突破口。刚才开市长办公会议,我把你的事情简要向他说了两句,他很感兴趣,想和你详细谈谈。但下午他有会,希望您能在我们招待所住一晚,他和你一起吃晚饭,用这个时间和你谈。你说是不是可以?”
马仁启一听,大出所料。这么一件小事,竟然惊动了副市长,那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忙着点头说“可以”,“谢谢”。
今天的马仁启可不是两年前的马仁启了。两年之前,马仁启是海平一中的学生,是海平市的居民。今天的马仁启是海西医学院的公使,是海平市的贵宾。中午由海平市政府秘书长聂振民陪着吃饭,晚上由海平市副市长张卫平陪着进餐。第二天市政府派了一辆小轿车,由秘书长陪着到了凤鸣公社,接上公社主任赵少波,一起到了砖井大队。市、公社、大队,三级领导共同研究海医医疗队驻村开展工作的具体方案。在大队用餐后,小轿车一开,就把马仁启送到了海西医学院宿舍楼的门前,聂秘书长还下车与马仁启握手告别。那个风光劲,马仁启的同学是亲眼看见的。
学校和地方如此重视,如此支持,马仁启不敢怠慢。经过精心筹划,海医医疗队下乡试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了起来。
砖井大队腾出了三间房,挂起了“海医医疗队”的牌子。
第一次下点,轰动了全村。
马仁启对同学们说:“第一次的成效如何,影响最大。一定要有声势,抓关键。关键是什么?是治病。这次以治病为主,调查为辅。”
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天稍稍有点冷,可海医医疗队的三十名同学热情却很高。他们穿着白大褂,坐着大轿车,拉着医疗设备,一路上都在高声歌唱。
车一进村,大队部的喇叭就喊上了:“社员同志们,今天海医医疗队进驻我村,为我们贫下中农看病治病。让我们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热烈地欢迎他们!他们的驻地就在大队部的大院里,有要看病的社员,拿上板凳在医疗队门前排队。”
嚯!当大轿车开进大队部的时候,那个热闹劲就别提了。从大院大门到医疗队屋门,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每面三层,站成了一个人墙夹道。社员手里都举着纸糊的三角彩旗,车一进院就开始喊上了:“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一直喊到轿车停在医疗队门前的时候,突然改了口号:“向海医医疗队学习!向海医医疗队致敬!”之后,轰的一声笑,人墙就散了。
一部分社员回家去了,一部分社员还在看热闹,小孩子们你追我跑在院子里闹,还有一部分社员去找自己的小板凳。它们按着先来后到的顺序排着队,等着它们的主人来看病。
病人排着长长的队,少说也有百十人。
医疗队,除了三十个学生,还有两个附属医院的医生。难点的病症医生看,常见病由学生治。你不要说,有些常见病,用针灸、 拔罐、刮痧等方法还挺管用,再配合用点药物,几天下来,不少病人说见轻。
三天之后,看病的人渐渐少了。医疗队分出了十个学生,进行入户访问,调查居住环境和村里环境,登记造册,建立档案。
十天之后,不再统一行动。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有两个学生驻村看病。每个周六都有五人小分队入户巡检,为慢性病的病人进行检查,治疗,送药,换药。每个季度都要协助大队进行一次全村的卫生监测和卫生检查。
砖井大队,六个小队,三百八十二户人家,一千八百二十四口人。
村里的环境还可以,饮用水来自砖彻深水井。较大的隐患是村南的大水坑。这是雨水的积存地,常年积水,杂草丛生,无人清理。夏天的蚊子满村飞,传染疾病。海医医疗队建议大队进行改造,并提出了几个方案。最诱人的一个方案是改造成莲花池。虽然工程较大,但预期较好。不仅可成一景,而且可以生产莲子和莲藕,增加大队收入。
居住环境一般,较大的隐患是猪圈和茅厕连体。猪就在人的粪便里面生存,踩来踩去的,不仅满院臭味,影响人体健康,而且极易造成猪瘟,引起传染。海医医疗队建议大队统一规划,统一部署,为家家户户单建猪圈。
在砖井大队领导班子的眼中,海医医疗队可非同一般。那是市里、公社请来的贵宾,那是为贫下中农治病的恩人。他们的建议就是命令。趁着这三秋已过、尚未封冻的宝贵时节,立刻启动水坑改造和猪圈单建工程。
他们请来了有关专家,设计改建莲花池的方案。哪层是污泥,可以当肥料,哪层是清呢,可以堆假山,污泥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运走,清泥堆在什么地方,堆成什么形状,都一一做了部署。
开工了。抽的是壮劳力,给的是高工分,按工作量计酬、补粮。那个干劲能小得了吗!真叫热火朝天。大冷的天气了,小伙子们光着膀子还出汗。六个小队,六面红旗,进度到了哪里,红旗就插到哪里,你追我赶。喇叭里面一天到晚唱着歌,播着决心书、慰问信,还有社员自己写的赞美诗。有个社员说,公社化以来,再没有见过这样的心劲,这样的场面。
剩下的劳力建猪圈。按照大队设计的样式,按照大队预定的时间,以各家各户自己的劳力为主。劳力不足的,开展互帮互助。由小队统一计工分,给粮补。起出的圈肥按方计收,另给报酬。
天下还有这种好事?给自家建猪圈,由队里给报酬。社员们的嘴都乐得合不上。据说这是海医医疗队出的主意,那个感激,那个敬重,都刻在了社员心里。想找一个干活偷懒的人,哪可真难呀!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一九六三年九月二十二日,蓝心月怀着对剑之锋的思念回到了海西医学院。接不到剑之锋的信,可是学还得上,书还得念。
前三年,还算平稳,基础课都已学完。可第三学年还没有结束,就乱了套,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海西医学院再也无法平静。
蓝心月她们班,一共三十个学生,与其他班级一个样,女生占了一大半。她们班的班长是个男的,叫马仁启。这个人很是引人注意,不知道怎么搞的,问什么会什么,好像无师就能自通,让全班的女生都刮目相看,明里暗里追他的就有好几个。可是他却眼无旁顾,一心瞄着一个人,那就是蓝心月。
要说蓝心月,自然是人见人爱的仙女。不过想要叫她有个笑脸,那可就得借用一句古话了,“难于上青天”。她除了上课,就一个人闷头看书,做实验,连说说家常话,都难得有时间。不是她故意端着,真的不是故意,她是在用学习转移对剑之锋的思念。思念太苦太苦了,每当思念的时候,就忍不住要以泪洗面。所以,她给自己订了一个计划,只有周六晚上,和妈妈唠唠之后,回到里屋,才拿出那个晶莹剔透的鸡心“玛瑙”来,和剑之锋说说话。
可蓝心月越是难接近,马仁启就越是追得紧。这马仁启可不是一般人,身上有一根拧板筋,不到黄河不死心。
要说马仁启,和剑之锋还是同乡,都是海平人。不过剑之锋从城里长大,而马仁启却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他生活的那个地方,不归海平市管,而归海平县,地处海平的最北边,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
一九六0年初中毕业的时候,他家所属的生产小队每个工分才合六分钱。也就是说,一个壮劳力劳动一天只能挣到六分钱。队里怎么维持生产?靠贷款。社员怎么维持生活?吃队里分的粮食,喂上几只鸡,拿鸡蛋换点钱,学生买书买本买铅笔,家里买醋买盐买酱油,全靠它。这样的家境,你说他怎么上得起这个高中!
可是马仁启不甘心,他已经考上了海平一中,而且考的是第一名。那可是省重点,不是谁想进就能进得去的。
考上了,上不起,马仁启绝对不能服这个气。相当初家里穷,小学都没有让他读下来,休了两年学。还不是他一个小娃娃,硬是跟着一个钉鞋匠到城里练了两年摊,挣下点钱,又把学给续上了。虽说比同年级的大了两岁,可毕竟读了下来,还到乡中学上了初中。
怎么办?到车站货场当装卸工。一百多斤重的麻袋背不动,他用铁锹卸煤,卸沙,每锹都有十几斤重的呀。一天下来,全身的骨头都散了架。可休息一宿,第二天照样还去干。
就这样,十八岁的马仁启,拿着自己挣的三十多块钱,走进了日夜向往的海平一中。
蓝心月的心封闭着,马仁启又来了拗劲,他就不相信用自己的热血熔化不了她的心。
一九六八年四月三十日吃过晚饭,蓝心月回了家。妈妈给她说了一件奇怪事。
打今年春天以来,蓝家房屋的后背墙根就开始堆起砖摞来。先是百十来块,后来越堆越多。虽说都是旧砖,但码得还挺整齐。前两个星期,突然来了两辆胶轮马车,卸下了好多旧瓦来。没过几天,又卸了一些旧木料。前天下午,又来了,卸下了好多灰。邻居都说蓝家要盖房,问赵梅君,赵梅君说没有的事。也许谁家要盖房,没处堆料,暂借一下这块空地,那也说不好。堆料不是不行,可是总得打个招呼吧。没有,谁也没有说过一句话,而且连是谁家的都不知道。
蓝家住的宿舍,就在海原铁路技校的大院里。
海原铁路技校的大院有三个门,分两个院。冲北开着一个没有标志的铁门,大大的,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敞着,只起一个作用,表示这里面就是技校的地盘了。进铁门往南五十多米,有一个很气派的大门,上方筑以圆拱造型,雕有“海原铁路技术学校”几个大字,里面就是校园了。进铁门右拐,也有五十米的样子,还有一个小一点的铁门向东开着,这就是技校职工家属宿舍了。宿舍院子很大,从北向南一共十排,每排十二户,分两段,两段中间是由北向南的一条大通道。
宿舍是一九五三年建造的。排间距很大,每户都是坐北朝南,里外套间。外间十五平方米,里间十四平方米。外间北墙开了一道门,门外套着一个十平米的厨房。蓝家住在最北面最东头,后墙距院墙二十多米,东墙距院墙二十多米,门前南面十几米远的地方,横着一条水泥路,连接着院门和那条南北通道。
十五年了,孩子们都长大了。大了就要结婚,结婚就要房子。到哪里去弄?没地儿!所以,不少人家把厨房侧墙打开了,借着自己家的后背墙续房子。这样的事司空见惯,从来没人管。可蓝家是两个姑娘,虽然都大了,住起来不方便,但却没有续房的打算。
蓝家不续房,这盖房的料从哪儿来的?还真是一个谜。蓝心月听妈妈说了,也觉得很奇怪。
五月一日,早上不到七点就有人敲门了。听那声音,熙熙攘攘的,好像是一帮人。蓝青林开门一看,嚯!十几个,有男的,也有女的,还拿着工具,铁锹、铁镐、木锯、瓦刀,不知道要干什么。
“蓝伯伯,我们是蓝心月的同学。今天是五一劳动节,我们来您家参加劳动。”其中一个人高马大的男生说。
蓝青林一听乐了。这么多人,不要说来劳动,就是来找心月玩,也足够叫人兴奋的。“快进来!快进来!就是屋里小了点,大家将就坐吧。”
“蓝伯伯,我们不进去了。知道您家屋里小了点,所以,我们今天来给您再盖上一间。您不会反对吧?”那个同学说。
“什么?盖房?说着玩。快进来,先认识认识,以后多来玩。心月,快来迎接你的同学!”蓝青林叫道。
不等叫,蓝心月已经迎到了门口。“啊呀!真没想到,来了这么多人。怎么也不告一声,我好准备一下呀!”说着,心月和三个女同学搂了搂,真是有股热乎劲。
“准备什么?我们都准备好了。料备好了,今天吃的菜带来了,米也带来了,还带来三个女生,分管做饭。你和伯父伯母只管一件事,就是允许我们在你家劳动,不把我们赶走。你说好不好?”那个男生说。
“你们真是要盖房?后面的料是你们准备的?”蓝心月将信将疑地问道。
“那还有假!你说,咱们海医医疗队什么时候做过假?”
“马仁启,又是你出的馊主意吧?别出心裁!不然的话,就不是你马仁启了。”原来那个男生就是马仁启,蓝心月不无夸意地揶揄他。
“谢谢蓝小姐的夸奖。这么说来,你是同意了?”马仁启说。
“不过,你等等。这个动作也太大了,家里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让我们商量一下好吧!”
说着说着,赵梅君和蓝心珠也从屋里出来了。同学们都“伯母好”、“伯母好”地问候着。
蓝心月望着爸爸说:“爸,你看怎么办?”
蓝青林望了望赵梅君说:“你看怎么办?要说吧,不应该让孩子们受这累。可是,料都备好了,人也来了,总不能辜负了孩子们的一片心吧!”
“你看着办吧。这么多孩子到咱家,我真高兴。要是来玩玩就好了。可是要干活,这心里真有点承受不了。”赵梅君感慨地说。
“不要紧的伯母!我们有好几个都是从农村出来的,给左邻右舍的盖房,上梁,都是家常事。您放心就是了,累不着的。”马仁启说,同学们附和着。
“要不就让做?不过一定不要伤着,累着。好不好?”蓝青林说。
“好!”同学们高兴地嚷着。
“干活了。”马仁启指挥着,放线的放线,和泥的和泥,搬砖的搬砖,做饭的做饭,有条有理地干了起来。
不一会儿就热了。马仁启脱得只剩下了一件背心,宽厚的臂膀上布满了汗珠,每个汗珠里都有一个小太阳,闪闪发光,连蓝青林都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能挑重担的男子汉。
干这些事,对马仁启他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三天的时间,一间十四平方米的房子续起来了。盖成后,里面与厨房通了个门,外面又开了个后门,出进还挺方便。
房子虽然不高,但住一两个人,还是挺宽敞的。蓝家又是高兴,又是感激,马仁启和他的同学,也就成了蓝家的常客。
说马仁启别出心裁,真是恰如其分。盖房出于情愿,可也是追求蓝心月的一种手段。用这种手段追求一个女孩子,很少有人想得出。所以,班里的女生,包括蓝心月,都认为他是一个人物。
他是一个人物,一点也不错,连学校领导都不否认。
新时代的大学生,每年都要参加体力劳动。海西医学院规定,每年劳动不少于半个月。做什么?到农村去,割麦子,间谷子,插稻秧,积肥料。既能锻炼人的身体,又能磨砺人的思想。
可是马仁启却不这么想。他觉得,人生很短暂,不能浪费生命,每时每刻都应该发出身上最亮的光。人身上最亮的光是什么?是他身上的优势,是他身上的特长。要扬长避短,不能用短避长。种菜的好手要去种菜,这样才能为人们提供优质菜。炼钢的好手要去炼钢,这样才能给国家生产出优质钢。不叫农民种菜,而叫他们炼钢,不叫工人炼钢,而让他们种菜,就既炼不出好钢来,也种不出好菜来,既不利于社会发展,也不利于个人成长。学生劳动也是一样,脱离他们特长,只让他们吃苦,浪费人的生命,也浪费国家的资源,于个人,于国家,都不合算。于是他在大二的时候给院长写了一封信:
尊敬的沈院长:
我是医疗系二年级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的活计什么都干过,到农村去劳动,我一点都不怵。可是让医学院的学生到农村去劳动,我却有感触,给您说说,也就是汇报思想。
我们班十九个女生,十一个男生。女生全都是城里长大的,男生有七个生长于农村,四个生长于城市。
几个月前下乡插稻秧,半个月时间。农民派了四个壮劳力为学生开灶做饭,派了五个女社员指导学生插秧。
下水插秧,对我们农村的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一些女娃娃都会做,而且做的又快又好。可是对于城里来的这二三十个学生来说,那就不一样了,腰酸腿困,苦得很。
让他们吃点苦是应该的,让他们锻炼锻炼也是很好的。这我都赞成。不过,锻炼两三天也就可以了,一锻炼就是半个月,真叫劳民伤才。
为什么说劳民?浪费四个壮劳力为学生开灶不说,就那五个指导插秧的女社员,真是苦不堪言。一块稻田插完了,站在田埂上一看,行不成行,竖不成竖。这还好说,难看一点而已,再大不了,也就为将来的田间管理留下点麻烦。更大的问题在于,插下去的秧苗浮上了水面,一片一片的。怎么办?五个社员只好亲自补插。可这补插却不是说着玩的!下面的泥已经踩烂了,找那能插住秧的地方都很难。补这么几片,还不如学生别干。一开始就由她们五个人插,插这一畦,也要比补这几片省时间。一天下来,她们都不想干了,去找队长,要求换别人来干。
为什么说伤才?这三十个大学生,插秧不行,可是看病行。看大病不行,看小病总还可以。再不行,也能宣传一下卫生知识,帮助农村改善一下卫生环境吧。农村缺医少药,多发病、常见病随处可见。贫下中农多么盼望有人能帮助他们消除病痛呀!可是医生来了,半个月,不帮助他们看病,却到大田里给他们添乱。这不是浪费人才是什么?
劳动回来后,我心里很乱。怀疑自己的思想有问题。可是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一点道理。盼望学校能考虑一下学生参加劳动的新思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汇报完毕。不对的话,愿意接受批判。
此致
敬礼!
医疗系六三级一班学生 马仁启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五日
信,沈其祥院长看到了。不但看到了,而且还看了好几遍。
看来,这个学生的眼光不够远大。学生参加劳动,并不在于干多干少,干成了什么,没有干成什么,而在于和工农相结合,培养无产阶级感情,做革命的接班人。这种意义,写信的学生远远没有认识。
虽然如此,但这封信还是值得一读。在它里面好像有什么东西需要思考。什么东西?一时也说不好。说不好就要反复看,细细品。
品来品去,终于品出了一点味道。是啊,和工农相结合,做无产阶级革命的接班人,这是不能动摇的。可是要达到这个目的,是不是一定要干自己根本不会干的活,从事无效劳动?有没有一条路,运用自己的知识,使用自己的技能,有成效地为工农服务,在为工农有效的服务中与工农建立感情,把自己培养成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这条路值得探索,也应该探索。不过这是一件大事,涉及教育方针和教学改革的大事,自己一个人不好做主。
于是他把这个议题提交到院务委员会进行研究。结论是“可以探索”。
他又把院务委员会的结论提交到院党委进行研究。结论是“同意探索,由沈其祥同志主持试点”。
得到授权,沈院长在马仁启的信上做了批示:
马仁启同学的来信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大学生为什么要参加劳动;其二是医学院的大学生有没有可能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劳动中去,通过有效劳动达到劳动目的。
第一个问题,务请我院师生员工有个明确认识。大学生参加劳动,不是要让他们充当一个劳动力,而是为了让他们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把他们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来信说明,在我们的部分同学中,或许在我们的部分教职员工中,对学生参加劳动的根本目的和伟大意义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需要加强学习。
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应该探索和值得探索的课题。经院务委员会研究并经院党委批准,在医疗系六三级一班进行试点。在与工农相结合、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大前提下,可以探索更好的、更有效的为工农服务的劳动形式。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每个学生每个学年,与工农接触的时间不得少于十五天。具体实施方案由医疗系制订,送院务委员会批准。一旦批准试行,请院部各相关部门和附属医院给予配合和支持。
沈其祥
一九六四年十月二十五日
吓!真没想到,马仁启的一封信竟能激起千层浪。系里成立了试点领导小组。六三级一班对外的称谓改成了“海医医疗队”,马仁启是队长。
马队长还真有思想,他要建立一个试点基地。选择一个生产大队,建立长期联系。为此就要跑,跑上跑下,打通各个关卡,疏通各种关系。系里真够支持,还借给了他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到那不通公共汽车的地方,它还真是大有用场。
马队长还真够聪明,他选了一个点,不在深山老林,不是边远小村,而在交通要道上,是一个经济可以开发、观念不算守旧的中型村庄。他想的不是别的,而是效率,是投入人力、精力和所获效果之间的比例。到那深山老林里去,到那边远的小村庄去,不要说别的,就是来来去去的时间,那就花不起。
这个村庄叫砖井大队,属海平市凤鸣公社,坐落在海平市和海原市的交界处,距海平市区十五公里,距海西医学院十公里。海原到海平的水泥公路从它的大田里穿过,每天三趟长途汽车,从海西医学院乘车到此,也就半个多小时。
马仁启坐在海平市政府的办公室里,海西医学院的行文摊在办公桌上。办公室主任很抱歉,市政府的公章就在他的抽屉里,可是,文他不能转,章他不能盖。事关重大,不是向公社转个行文就算完了的事情,得向秘书长汇报。
可秘书长在开会,市长办公会,离不开。主任去看过几次,都没空,只能等。从九点等到了十一点,会还没散。马仁启坐在那里,忐忑不安。第一关就这么难过,下面还不知道有多难。
可马仁启不敢抱怨。这是什么地方?海平市政府!
马仁启是在海平长大的,可这市政府的大门,他却从来没进过。在他心目中,那是神殿,只有高高在上的人物才能进进出出。等就等吧,但愿事能办成。
十一点半,主任又出去了,老半天才回来,不过这次和他一起进来的还有一个人。
主任向马仁启介绍说:“马同志,这是市政府秘书长聂振民同志,你的事我已经向秘书长汇报过了。”
马仁启站了起来,伸出手说:“秘书长好!”
聂振民紧紧握住马仁启的手说:“对不起了,马同志!让您久等。不过您别着急,还得等。”说着,拉马仁启坐到沙发上,“海西医学院要派海医医疗队来海平,要驻村,还要给贫下中农免费治病。这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我们海平市政府不能只是转个行文、说声谢谢,那远远没有尽到我们的责任。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是尽力协助海医医疗队搞好教学改革。它有可能是一条新的路子,既是海西医学院教学与助农相结合的一条路子,也是海平市农村医疗改革的一条路子。我市的副市长张卫平同志分管文教卫生工作,他近期正在寻求农村医疗改革的突破口。刚才开市长办公会议,我把你的事情简要向他说了两句,他很感兴趣,想和你详细谈谈。但下午他有会,希望您能在我们招待所住一晚,他和你一起吃晚饭,用这个时间和你谈。你说是不是可以?”
马仁启一听,大出所料。这么一件小事,竟然惊动了副市长,那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忙着点头说“可以”,“谢谢”。
今天的马仁启可不是两年前的马仁启了。两年之前,马仁启是海平一中的学生,是海平市的居民。今天的马仁启是海西医学院的公使,是海平市的贵宾。中午由海平市政府秘书长聂振民陪着吃饭,晚上由海平市副市长张卫平陪着进餐。第二天市政府派了一辆小轿车,由秘书长陪着到了凤鸣公社,接上公社主任赵少波,一起到了砖井大队。市、公社、大队,三级领导共同研究海医医疗队驻村开展工作的具体方案。在大队用餐后,小轿车一开,就把马仁启送到了海西医学院宿舍楼的门前,聂秘书长还下车与马仁启握手告别。那个风光劲,马仁启的同学是亲眼看见的。
学校和地方如此重视,如此支持,马仁启不敢怠慢。经过精心筹划,海医医疗队下乡试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了起来。
砖井大队腾出了三间房,挂起了“海医医疗队”的牌子。
第一次下点,轰动了全村。
马仁启对同学们说:“第一次的成效如何,影响最大。一定要有声势,抓关键。关键是什么?是治病。这次以治病为主,调查为辅。”
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天稍稍有点冷,可海医医疗队的三十名同学热情却很高。他们穿着白大褂,坐着大轿车,拉着医疗设备,一路上都在高声歌唱。
车一进村,大队部的喇叭就喊上了:“社员同志们,今天海医医疗队进驻我村,为我们贫下中农看病治病。让我们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热烈地欢迎他们!他们的驻地就在大队部的大院里,有要看病的社员,拿上板凳在医疗队门前排队。”
嚯!当大轿车开进大队部的时候,那个热闹劲就别提了。从大院大门到医疗队屋门,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每面三层,站成了一个人墙夹道。社员手里都举着纸糊的三角彩旗,车一进院就开始喊上了:“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一直喊到轿车停在医疗队门前的时候,突然改了口号:“向海医医疗队学习!向海医医疗队致敬!”之后,轰的一声笑,人墙就散了。
一部分社员回家去了,一部分社员还在看热闹,小孩子们你追我跑在院子里闹,还有一部分社员去找自己的小板凳。它们按着先来后到的顺序排着队,等着它们的主人来看病。
病人排着长长的队,少说也有百十人。
医疗队,除了三十个学生,还有两个附属医院的医生。难点的病症医生看,常见病由学生治。你不要说,有些常见病,用针灸、 拔罐、刮痧等方法还挺管用,再配合用点药物,几天下来,不少病人说见轻。
三天之后,看病的人渐渐少了。医疗队分出了十个学生,进行入户访问,调查居住环境和村里环境,登记造册,建立档案。
十天之后,不再统一行动。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有两个学生驻村看病。每个周六都有五人小分队入户巡检,为慢性病的病人进行检查,治疗,送药,换药。每个季度都要协助大队进行一次全村的卫生监测和卫生检查。
砖井大队,六个小队,三百八十二户人家,一千八百二十四口人。
村里的环境还可以,饮用水来自砖彻深水井。较大的隐患是村南的大水坑。这是雨水的积存地,常年积水,杂草丛生,无人清理。夏天的蚊子满村飞,传染疾病。海医医疗队建议大队进行改造,并提出了几个方案。最诱人的一个方案是改造成莲花池。虽然工程较大,但预期较好。不仅可成一景,而且可以生产莲子和莲藕,增加大队收入。
居住环境一般,较大的隐患是猪圈和茅厕连体。猪就在人的粪便里面生存,踩来踩去的,不仅满院臭味,影响人体健康,而且极易造成猪瘟,引起传染。海医医疗队建议大队统一规划,统一部署,为家家户户单建猪圈。
在砖井大队领导班子的眼中,海医医疗队可非同一般。那是市里、公社请来的贵宾,那是为贫下中农治病的恩人。他们的建议就是命令。趁着这三秋已过、尚未封冻的宝贵时节,立刻启动水坑改造和猪圈单建工程。
他们请来了有关专家,设计改建莲花池的方案。哪层是污泥,可以当肥料,哪层是清呢,可以堆假山,污泥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运走,清泥堆在什么地方,堆成什么形状,都一一做了部署。
开工了。抽的是壮劳力,给的是高工分,按工作量计酬、补粮。那个干劲能小得了吗!真叫热火朝天。大冷的天气了,小伙子们光着膀子还出汗。六个小队,六面红旗,进度到了哪里,红旗就插到哪里,你追我赶。喇叭里面一天到晚唱着歌,播着决心书、慰问信,还有社员自己写的赞美诗。有个社员说,公社化以来,再没有见过这样的心劲,这样的场面。
剩下的劳力建猪圈。按照大队设计的样式,按照大队预定的时间,以各家各户自己的劳力为主。劳力不足的,开展互帮互助。由小队统一计工分,给粮补。起出的圈肥按方计收,另给报酬。
天下还有这种好事?给自家建猪圈,由队里给报酬。社员们的嘴都乐得合不上。据说这是海医医疗队出的主意,那个感激,那个敬重,都刻在了社员心里。想找一个干活偷懒的人,哪可真难呀!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