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二章
一、上学了
将近八岁那年冬天,斯和上学了。学校跟他家隔一道墙。一至五年级共有五个班,二百多个学生,老师都是民办的,家就在村上。
斯和上学了,家里又多了个吃闲饭的,爹愁上加愁,这可是他的希望呀!他不能放弃这个机会,如果斯和上学以后有了出息,能给丁家光宗耀祖,那该多好呀!爹眯缝着眼,从目光里透出一丝微笑——难得见爹这么高兴一次!斯和看见了,这给他带来了一股说不出的压力,自己能行吗?这可不是力气活,出大力就能挣高工分。
第一天上学的时候,斯和扣错了一个口子,同学笑他时,他才发现。原来,娘下地后,他把娘给他穿身上的黑棉袄换成了蓝棉袄。
“报数!”新生在操场站成两排,老师训话。“一、二、三、四……”轮到斯和,他仍在迷糊,他在想为啥娘不让他穿这件蓝棉袄呢?男女各一队,队型不成样子,小泥娃子东张西望,由于互相不认识,也不敢贸然给对方说话。
第一天,领了新书,排好座位,稀里糊涂就是一天。“唉,怪美呢!不用下地干活
了。”不知谁从牙缝里蹦出这几句。老师没听到,听到的同学都笑了。
季田和斯和在一个学校,季田已上四年级。尔胜在过一条河沟的郭村初中上二年级,年底就毕业。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斯和当上了班长,那时,当班干部是靠学习成绩才能被推选的。斯和在班里成绩总是前一二名,一年级的时候,他就加入了红小兵(后又改为少先队员)。同学羡慕他,连大孬、狗圣也不再欺负他了。于是,他成了家里尔胜、季田学习的榜样了。爹总拿他和他们做比较,不分场合地教训他俩。
尔胜、季田也有气不过的时候,有时他俩让着弟弟,有时偏给他难看。爹娘向着你,我们偏不!干活看谁力气大?斯和有时不服气,就跟俩哥比,他哪是俩哥的对手?他们比他多吃多少稀饭呢?!斯和,你认输吧!只要你好好学习,以后说不定谁有出息呢?
他知道尊重哥哥,而且也体谅他们,在爹娘面前,他一般不说哥俩的坏话。义昌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大哥知道孝敬爹娘,知道疼爱自己的兄弟,他吃过的苦比他走的路还多。听说哥哥出师了,并带领着二十来个人,能独立给人家砌墙盖房了。在心里他很敬佩大哥,但他要超过他!上大学,上不成大学就参军,在部队吃苦磨练,争取成为穿四个兜的军官,将来…将来……他不去多想,他要成为一个军官!他要成为一个工程师!
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的理想是宽阔的,只要你有了决心,有了目标,你想象的力量就会化作动力,你就会克服重重困难,逢凶化吉,一路飞跃。老天在保佑他,他自己又在努力奋斗。在他幼小的心灵钉下了一颗坚强的钉子,任凭什么也拔不出来!
他是一个苦孩子,他懂得人的含义,他内心的倔强及“恨”字表现在他的脸部、他的额头,他时时提醒自己: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出身,他是一个从深沟里抱出来的孩子,他是土地的儿子!他要走出这片荒野!走出几辈人在这里生活几辈子的破草屋子!十来岁的孩子哪能懂得这么多呢?因为他是从这片土地里爬出来的,不!他正在爬!正在吃力地爬!春天太漫长了!夏天太漫长了!秋天太漫长了!冬天太漫长了!时光为什么不走得快一点?让这个苦孩子早一点找到希望之灯?
风雨会说话,自然是面镜子,它们会祝福有理想的人、有抱负的人、有远大目标的人。
又一个冬天到了。天异常的冷,有零下十二度。教室靠讲台的地方盘有一个煤炉子,一般由值日生下午下课后把炉子用和好的湿煤封住,第二天上课来早一点,把煤盖捣开,如果火灭了,那就倒霉了,值日生还要满校园找能生火的干干柴或秸秆一类的东西,火生好后,满脸已是黑球球的。值日生一般都是由班干部轮流,斯和是班长,离家又近,当然就多值日两次,不过,这都是他自己争取来的。
教室的条件很差,学生没有方桌,他们一般四个人趴在一块木板上,木板下面是与打在地下的木桩连接着,凳子是自带的,放假后各自带回家。
夏天很热,教室没有电扇,很多学生就用书本当扇子对着自己“扑扇”,家里条件好一点的,就把家长给自己买的纸扇子拿到学校,自己扇风不说,还有意识地当着众人把扇子举得老高,“扑扇,扑扇”地扇起来,真不知道他是给谁扇?让谁看?
二、干草
暑假时间很长,学校让学生回家帮助家人干活,并布置学生每人开学后交到学校二百斤干草,这也叫勤工俭学,一举两得,既锻炼了学生,又给学生家长减轻了学杂费的负担。黄土地上除了长庄稼就是长草,庄稼是被动的,草是主动的,而且草无缝不入,像小偷一样,趁你不注意就钻进庄稼的怀抱,天天锄,它天天长,如果它是长在沟沿上,那倒好了,它不但护堤,而且还可以使土路坚实。
收过麦子就种玉米,有的玉米种得还早些。人们一刻不让土地消停,谁让你产量低呢?人们把怨气撒在土地身上,反正它不会说话,老天欺负我们,那么我们就用脚踩你们。其实,种地有时需要用脚踩,比如种玉米、点豆,大多把种子埋进土里是不需要踩的,那种踏踩也许是庄稼人对土地的不满、对自然的发泄。
草是有灵性的,草的生命力极强,草的基因来自土地。人们常说的“草根”也许就有这个缘故,它代表了庄稼人的一种精神、一种朴实、一种个性。它沿着庄稼人的履辙走完了一生又一生,它没有怨言,甚至忍受巨大的屈辱、绞痛、牺牲,一代一代地繁衍,把它生命最美好的光华奉献给人类、土地,当人们砍断它的头颅、割掉它的臂膀,它也仅是抖擞一下神经,然后默默地忍受,再慢慢地从土里拱出、爬起、站立,它在证明自己的存在,把顽强展现给自然。如果把它迁徙到草原,野生野长,它兴许不会得到人们的重视,也就显现不了它了。草根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人们把它称作一种精神再妥切不过了。而当人们斩断它的头颅、臂膀,而且还把它放在阳光下暴晒,最后粉碎变成另一种物质,它也茫然、沮丧,然而当它知道它是去为人类牺牲或者说是为一群稚嫩的内心特别单纯的孩子去牺牲时,它又由衷地高兴和自豪。无论怎样,它都是人类的影子、伙伴甚至是同一体。它知道人类杀戮它们也是为了他们自己生存不得已的选择,这也是人类自私、暴戾、残忍的本质。不食肉类的佛僧也要生存,那么他们也要进食,粮食是从自然界里长出来的,它也是生命,佛僧不是也在杀生?万物都有生命啊!
其实,斯和知道,他跟草一样柔弱、单纯,但他比草坚强,他能主宰它,而草仅是降服。想到这些,他笑了,笑得诡秘,笑得让人捉摸不透。
玉米快熟了,钻进玉米地里,涩剌剌地,可长在里面的草枝干壮、个头也高,斯和顾不了这些,他有一个信念就是割得草越多越好。他钻进去,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出来时浑身是水、气喘吁吁。他的荆篮满了,而且实在是再也盛不下了。
除了帮助家人干活挣点工分就是割草。斯和把背回家的草一分几下,嫩的喂猪、兔子,其它就摊到家里一块较平坦、有太阳的地方,晾晒。草干后,就打成捆,放到院内的一角,用烂塑料薄膜罩起来。——这就是庄稼人的日子,这就是庄稼人的学生的日子。
开学了,斯和交上干草三百斤,按一斤两分钱折算,那就是六块钱,减去一年的学杂费还余一块六毛钱。爹给老师说:“就算到下一年吧。”
三、“商品粮”
小学四年级时,班上来了个吃“商品粮”的女孩,比斯和小一岁,论辈分他们应是同辈,她应叫他哥。那时,农村比较封建,他们家离得很近,女孩随她奶跟斯和又在一个生产队,上学却从不一起去学校。她的户口随他爸由西藏迁到了县城,生产队没落他们的户口,所以分东西也没有他们的。庄稼人都知道,有了城市户口,可以分到粮票、油票、盐票、肉票、布票、糖票、菜票等等,反正市场上有的城市人都可以先拿到票证,然后用比市面上便宜多的价钱买到所需用的商品。这当然令所有的农村人眼热、羡慕、嫉妒。怪不得有门路的都往城里“钻”呢!
斯和是个怪人,别人认同的他偏拗犟,他才不信那些,人是平等的,为什么还要把人分为不同的等级?他不信“邪”!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不信谁比谁高贵多少!
同样的学校,同样的教室,一样的老师,一样的书本,斯和确实比她学习好。论穿戴就大不一样了,她穿浑身蝴蝶乱飞的涤纶连衣裙,他穿一身娘织的而且针脚很大的没有任何装饰的粗布短袖衫、短裤衩,差别之大,也衬托出了乡下人与城市人的低贱与高贵,可谁能知道他们的内心呢?她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他说一口平仄不清的标准方言。在这样的一种环境里区别他们、认识他们、评价他们,谁都难做到!举止大方是城市人的天性、基本素养,农村人在城市人面前有时显得萎缩,那不怨他们,那怨造就他们的父辈、爷辈!不过,每人往上数三代,可能都是面朝黄土的庄稼人了,庄稼人有啥不好?他们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能够着天摸着地,主宰水、火、土,你们城市人能吗?
其实发感叹应该在“闪电雷鸣”的时候,这应该说给老天听,让它知道这些长年累月在土地里耕耘的庄稼人,是他们给城市送去给养、送去无污染的水、空气。城市离不开他们!城市需要他们!
秀秀她爸援蔵时,秀秀她奶说啥也不让儿子去,后来拗不过,就由他去了。秀秀爸去西藏后,与一起援藏的同县女知青结婚,后生下秀秀。秀秀妈病死葬在了西藏雪山下,永远守望着那片蓝蓝的天、缺氧却清新的空气……
斯和与秀秀虽在一个班上学,放学后,他们一前一后距离总拉的老远,更不用说搭腔了。就这么走着……当秀秀快追上他时,他也跨进了家里的门槛。星期天,秀秀有事无事就往斯和家去,说是看斯和娘,其实娘知道她是找理由跟斯和接近。慢慢,他们就打破了这种尴尬局面,同姓同辈人,也不再有啥顾及了,她也不叫他哥,他也不叫她妹,见人直呼大名,这样也好,省得别人说闲话。
她跟他讲外面的世界、故事,他认真地听着,开始好奇,觉得新鲜,慢慢就习以为常了,“你们不就是吃商品粮吗?有啥了不起!有朝一日我也会的!”他总是自己跟自己打气,虽然心里不服气,可这是现实呵,自己家哪比得上人家?他把郁闷压在心里,强装平静,竭力不使她看出来。
转眼又是暑假,学校放假了,学生回家就帮助家里大人干活。在秀秀奶跟生产队队长再三要求下,秀秀跟门口的小朋友一起干活也能挣到工分。秀秀乐意也很开心地跟在一群半大“劳动力”的后边,说着唱着就到了赤日炎炎的田地。
秀秀农活不大会干,她就虔诚地照着农家的孩子们的做法,不紧不慢地做。小“劳动力”们头戴草帽,在炙热的阳光下翻红薯瓤,看谁翻得快而且断瓤少。也不知啥缘故,秀秀总跟在后边,而且红薯瓤断得很多。他走到她跟前,不鼓励她,反笑话她,说她自私故意把红薯瓤弄断。红薯地是生产队集体的,断瓤属于自己,谁翻断的瓤子谁可以拿回家,难怪斯和这么看她!
秀秀很委屈,背起断红薯瓤哭着回到家。到家后就跟奶奶诉苦,说斯和说她自私。奶奶心疼孙女,也觉委屈,就气呼呼地找斯和娘论理。说来,秀秀奶还是老党员了,她一贯是“公”字当头,这次就不一样了。小孩子们的事,谁能说得清?娘也就“日闹”斯和一顿,直到他低下头为止。就这样,秀秀与斯和结下了“仇”,谁也不理谁,……僵局直到开学后才慢慢化开。
他依然在前边走着,她跟在他后边,看着他的后背,她看到了一个农家人的影子——一个朴实、坚强的内心。她内疚过、反省过,她还想靠近他,还想了解他……
这也许就是城乡差别,城市的高楼与农村低矮的房子,浑身蝴蝶乱飞的涤纶连衣裙与人工缝制的粗糙短袖衫短裤衩。她在向农村过渡,他在向城市靠近。
四、偶遇
斯和上五年级时,他遇到了特别让他弄不懂而且刻骨铭心印到心里的两件事,这些事不该让他碰着,可不该发生的却在他眼前发生了……
本来,他不懂男女之事。上学之前,一次他穿着“开挡”裤衩,站在离同村的一个女孩一米外撒尿,被女孩家的大人看到了,女孩家大人很生气,非要找他娘“讲理”。小孩子懂啥?但娘还是当着女孩家大人的面,“狠狠”地“日闹”了他,他莫名其妙地哭了——后来,他懂得了很多,尤其在女孩面前,他特别地自闭、腼腆、胆怯。老远看到女孩就避让,甚至跟女孩走对面连路都走不成了。
下午放学很早,斯和擓着荆篮就下地薅草去了。走到长满芦苇的沟沿前,他被眼前发生的事情吓痴呆了……芦苇的一片稍开阔地上,两三个五岁左右的女孩赤裸着,弓着腰崛着屁股,裤子褪到脚脖上,只见本村的狗圣露着“++”对着一个矮一点的女孩朝前用劲……“干啥?!”狗圣吓呆了,忙提起裤子,往较密的芦苇里钻,“狗圣,不要跑了!我看见你了!”
狗圣还是跑了,而且跑得很快。“告诉不告诉狗圣家大人?”斯和很矛盾,内心在斗争。三个女孩也不知发生了什么,提起裤子也跑了。
这就是大人说的那见不得人的事?斯和却看见了,而且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这难道就是犯法?这事太龌龊了!他不敢去想,如果把此事说出去,那狗圣一辈子可就完了,说不说呢?他选择了沉默。——这也许是他一辈子犯的第一个错误,他隐瞒了一件“犯罪”!可他还是为狗圣着想。他把这件事掩埋在心里,他不愿提起这件肮脏之事,他甚至一辈子不想再提起。狗圣在他心里,永远是个“罪人”、流氓、无耻。
过了一段时间,村内发生了一件轰动方圆几十里的特别让人“恶心”的“流氓”犯罪事件。事情是这样,夏末秋初的季节,天依然是那样地热,人们把从烟地里打回来的烟叶就近拉到炕烟的阴凉地方,两个人一组,当然都是自家人,为了多挣工分,顾不得吃午饭,他们就紧张地上烟、装炕。到下午约两三点时,活干完了,大家各自回家,才吃饭。劳累大半晌的人们有的在家休息,有的稍休息一会儿,就又下地干活了。
夜晚很静,可村外田内的“蟋蟀”、“蛤蟆”乱七八糟的叫声震耳欲聋,困乏的人睡得像猪一样,睡眠少或睡不着觉的人就从家里出来“流荡”。“干柴”就是喜欢“流荡”的一个人,他娘去世得早,剩下他爹和他弟弟,一家三口都是壮劳力,日子过得还算可以。家里缺少一个持家的主人,缝缝补补、做饭、搭理家务的事就没人做了,屋内像个杂货铺,院内像个猪圈。就这样,兄弟两个过了三十还没有娶上老婆。
就是这个不甘寂寞的晚上,“干柴”惹出了大事。一个也是喜欢“流荡”的人看见“干柴”在炕烟的屋外正强抱着村内一个叫“英”的小姑娘亲嘴,手正往她的下身处伸……这被“操蛋”看见了,那还了得!“耍流氓!犯罪!犯罪!”“操蛋”喊了几声,就去找小姑娘的爹了。
“英”她爹拿着棍子,发疯似的,四处寻找“干柴”,“打死他!我非要打死这个王八孙!”“干柴”早已逃之夭夭。谁也不知道他逃往何处。
“英”她爹带着“英”去公社派出所报了案,等着公安抓人。
一段时间过去了,人们还在议论这件事,村内小姑娘私自也不敢乱出家门了,平常内心“孽念”很重的人也不敢胡思乱想了,尤其狗圣吓得整天龟缩着脑袋,不敢抬头。
一年后,“干柴”被抓住了,他被五花大绑,被一辆鸣着笛的警车拉走了。有人看见他的双手被拷着,有的说他的膝盖跪得都流了血,有的说谁让他偷跑回家……自作自受!他是个流氓!他是个罪人!不能可怜他!看到狗圣,他就想到“干柴”,狗圣比“干柴”“犯罪”要严重得多,如果有人揭发,纸是包不住火的……一旦想到这些,斯和心乱如麻,“你该怎么办?你该怎么办呢?”正义、良心、道德?你该选择哪一条?
五、义务劳动
小学五年级很快就读完了,斯和上了初中。初中是丁村、郭庄、李村三个大队合办的民办学校,经费是财政出的,老师是由这三个大队选派的。老师和学生一样,随农忙季节、节日放假、开学。
在土地上滚爬的孩子,虽说上学不行,可要说是劳动,那一个比一个欢实、一个比一个强悍,他们懂得怎么干活,他们知道干活的意义。到了初中,虽说三个大队的学生已经打乱,义昌与秀秀仍分在一个班,当着很多新面孔、旧面孔,他俩仍不说话,像陌生人一样。
根据上级精神,原冬季毕业的时间推迟到夏季。斯和在小学多上了半年。
开学没多久,斯和病了,经检查得的是黄疸性肝炎,医生说这个病传染,需要隔离休息。
不得已,斯和请假在家休养。儿子是娘身上掉下的心肝肉,哪有娘不疼自己儿子的?况斯和在家里最听话、最懂事,他是娘的“宝贝”,家里穷,拿什么补养他?娘有时看着他疼得掉眼泪,心里直流血。娘希望他快点好,娘不希望他有个三长两短。
“四儿,吃饭了,”娘做好饭后,总把热腾腾的清汤“好面条”端到他跟前,“吃吧,吃吧,”斯和激动得总想掉泪,他知道娘给他做的饭是以往家里来了贵客才能享受到的,娘是怎么了?她难道不知道家里的境况?娘啊!我今日亏欠您!让我怎么报答您呢?娘是无私的,她是不需要儿子来报答的。世上惟有母亲最伟大,在娘这里,得到了应验,他感谢母亲,感谢上苍,感谢上苍赐予母亲慈爱,感谢母亲赐予儿身。
在娘的呵护与照料下,斯和身体恢复得很快。他要去上学,被娘挡住了。
一天,秀秀来家里看他,给他带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小说。他喜出望外,忘了自己是个病人,而且是一个能传染别人的病人,他“腾”地从凳子上站起来,想要拉她的手。。。想要拥抱她。。。想要跟她说“我喜欢你!”他一副窘态,笑得尴尬。。。。。。“秀秀来了,好长时间没来了。。。”还是娘打破了僵局,使他的心平静了下来。
“学校怎么样?现在学到哪儿了?”其实,斯和在家一刻没闲着,他一直打听着学校里的情况,一直按学校老师安排的进度学习着。秀秀走了,斯和望着她的背影,还在想。。。。。。她怎么会知道自己喜欢这本小说?她为什么不顾忌传染还要看自己?难道以前是自己真的错怪她了?人啊,这么小,你为啥想这么多?是啊,你真的不该想这么多,你是蛤蟆,她是天鹅。
斯和上学了,他像换了个人似的,脸也白了,头发也长了。
学校集体开展义务劳动,他回家没有告诉娘。早上五点,他从家里“偷”出一把铁锨,背上书包,就去学校了。他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他是第一个到学校。他是班里的干部——副班长兼学习委员,“学习好,品德好”——这是老师对他的评价。
到四公里开外的颖河清理河床,同学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路高歌,浩浩荡荡地奔赴工地。颖河虽然不宽,可那也是一条古河,它在人们的记忆里已经潺流了几百年,沿河两岸的人受益、遭殃,他们把这都归咎于上苍、自然。而今,人多了,人们对水的欲望逐年增强,这才想起治理河道,让水永远流畅、永远清澈。
病愈的人跟常人不大一样,他挖沙土、铲石头时,顿显憔悴,头上不停地冒虚汗,老师、同学劝他休息,他硬是不肯。他说:“干部要以身作则,要不怕苦、不怕累。”
一天的劳动结束了,斯和病倒了,他没有告诉老师,他没有告诉同学,他没有告诉娘。秀秀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被他感动,比起他,自己真无地自容,自己太娇气了!自己太自私了!她应该向他学习。
欢迎来访,阅读,批评。
将近八岁那年冬天,斯和上学了。学校跟他家隔一道墙。一至五年级共有五个班,二百多个学生,老师都是民办的,家就在村上。
斯和上学了,家里又多了个吃闲饭的,爹愁上加愁,这可是他的希望呀!他不能放弃这个机会,如果斯和上学以后有了出息,能给丁家光宗耀祖,那该多好呀!爹眯缝着眼,从目光里透出一丝微笑——难得见爹这么高兴一次!斯和看见了,这给他带来了一股说不出的压力,自己能行吗?这可不是力气活,出大力就能挣高工分。
第一天上学的时候,斯和扣错了一个口子,同学笑他时,他才发现。原来,娘下地后,他把娘给他穿身上的黑棉袄换成了蓝棉袄。
“报数!”新生在操场站成两排,老师训话。“一、二、三、四……”轮到斯和,他仍在迷糊,他在想为啥娘不让他穿这件蓝棉袄呢?男女各一队,队型不成样子,小泥娃子东张西望,由于互相不认识,也不敢贸然给对方说话。
第一天,领了新书,排好座位,稀里糊涂就是一天。“唉,怪美呢!不用下地干活
了。”不知谁从牙缝里蹦出这几句。老师没听到,听到的同学都笑了。
季田和斯和在一个学校,季田已上四年级。尔胜在过一条河沟的郭村初中上二年级,年底就毕业。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斯和当上了班长,那时,当班干部是靠学习成绩才能被推选的。斯和在班里成绩总是前一二名,一年级的时候,他就加入了红小兵(后又改为少先队员)。同学羡慕他,连大孬、狗圣也不再欺负他了。于是,他成了家里尔胜、季田学习的榜样了。爹总拿他和他们做比较,不分场合地教训他俩。
尔胜、季田也有气不过的时候,有时他俩让着弟弟,有时偏给他难看。爹娘向着你,我们偏不!干活看谁力气大?斯和有时不服气,就跟俩哥比,他哪是俩哥的对手?他们比他多吃多少稀饭呢?!斯和,你认输吧!只要你好好学习,以后说不定谁有出息呢?
他知道尊重哥哥,而且也体谅他们,在爹娘面前,他一般不说哥俩的坏话。义昌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大哥知道孝敬爹娘,知道疼爱自己的兄弟,他吃过的苦比他走的路还多。听说哥哥出师了,并带领着二十来个人,能独立给人家砌墙盖房了。在心里他很敬佩大哥,但他要超过他!上大学,上不成大学就参军,在部队吃苦磨练,争取成为穿四个兜的军官,将来…将来……他不去多想,他要成为一个军官!他要成为一个工程师!
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的理想是宽阔的,只要你有了决心,有了目标,你想象的力量就会化作动力,你就会克服重重困难,逢凶化吉,一路飞跃。老天在保佑他,他自己又在努力奋斗。在他幼小的心灵钉下了一颗坚强的钉子,任凭什么也拔不出来!
他是一个苦孩子,他懂得人的含义,他内心的倔强及“恨”字表现在他的脸部、他的额头,他时时提醒自己: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出身,他是一个从深沟里抱出来的孩子,他是土地的儿子!他要走出这片荒野!走出几辈人在这里生活几辈子的破草屋子!十来岁的孩子哪能懂得这么多呢?因为他是从这片土地里爬出来的,不!他正在爬!正在吃力地爬!春天太漫长了!夏天太漫长了!秋天太漫长了!冬天太漫长了!时光为什么不走得快一点?让这个苦孩子早一点找到希望之灯?
风雨会说话,自然是面镜子,它们会祝福有理想的人、有抱负的人、有远大目标的人。
又一个冬天到了。天异常的冷,有零下十二度。教室靠讲台的地方盘有一个煤炉子,一般由值日生下午下课后把炉子用和好的湿煤封住,第二天上课来早一点,把煤盖捣开,如果火灭了,那就倒霉了,值日生还要满校园找能生火的干干柴或秸秆一类的东西,火生好后,满脸已是黑球球的。值日生一般都是由班干部轮流,斯和是班长,离家又近,当然就多值日两次,不过,这都是他自己争取来的。
教室的条件很差,学生没有方桌,他们一般四个人趴在一块木板上,木板下面是与打在地下的木桩连接着,凳子是自带的,放假后各自带回家。
夏天很热,教室没有电扇,很多学生就用书本当扇子对着自己“扑扇”,家里条件好一点的,就把家长给自己买的纸扇子拿到学校,自己扇风不说,还有意识地当着众人把扇子举得老高,“扑扇,扑扇”地扇起来,真不知道他是给谁扇?让谁看?
二、干草
暑假时间很长,学校让学生回家帮助家人干活,并布置学生每人开学后交到学校二百斤干草,这也叫勤工俭学,一举两得,既锻炼了学生,又给学生家长减轻了学杂费的负担。黄土地上除了长庄稼就是长草,庄稼是被动的,草是主动的,而且草无缝不入,像小偷一样,趁你不注意就钻进庄稼的怀抱,天天锄,它天天长,如果它是长在沟沿上,那倒好了,它不但护堤,而且还可以使土路坚实。
收过麦子就种玉米,有的玉米种得还早些。人们一刻不让土地消停,谁让你产量低呢?人们把怨气撒在土地身上,反正它不会说话,老天欺负我们,那么我们就用脚踩你们。其实,种地有时需要用脚踩,比如种玉米、点豆,大多把种子埋进土里是不需要踩的,那种踏踩也许是庄稼人对土地的不满、对自然的发泄。
草是有灵性的,草的生命力极强,草的基因来自土地。人们常说的“草根”也许就有这个缘故,它代表了庄稼人的一种精神、一种朴实、一种个性。它沿着庄稼人的履辙走完了一生又一生,它没有怨言,甚至忍受巨大的屈辱、绞痛、牺牲,一代一代地繁衍,把它生命最美好的光华奉献给人类、土地,当人们砍断它的头颅、割掉它的臂膀,它也仅是抖擞一下神经,然后默默地忍受,再慢慢地从土里拱出、爬起、站立,它在证明自己的存在,把顽强展现给自然。如果把它迁徙到草原,野生野长,它兴许不会得到人们的重视,也就显现不了它了。草根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人们把它称作一种精神再妥切不过了。而当人们斩断它的头颅、臂膀,而且还把它放在阳光下暴晒,最后粉碎变成另一种物质,它也茫然、沮丧,然而当它知道它是去为人类牺牲或者说是为一群稚嫩的内心特别单纯的孩子去牺牲时,它又由衷地高兴和自豪。无论怎样,它都是人类的影子、伙伴甚至是同一体。它知道人类杀戮它们也是为了他们自己生存不得已的选择,这也是人类自私、暴戾、残忍的本质。不食肉类的佛僧也要生存,那么他们也要进食,粮食是从自然界里长出来的,它也是生命,佛僧不是也在杀生?万物都有生命啊!
其实,斯和知道,他跟草一样柔弱、单纯,但他比草坚强,他能主宰它,而草仅是降服。想到这些,他笑了,笑得诡秘,笑得让人捉摸不透。
玉米快熟了,钻进玉米地里,涩剌剌地,可长在里面的草枝干壮、个头也高,斯和顾不了这些,他有一个信念就是割得草越多越好。他钻进去,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出来时浑身是水、气喘吁吁。他的荆篮满了,而且实在是再也盛不下了。
除了帮助家人干活挣点工分就是割草。斯和把背回家的草一分几下,嫩的喂猪、兔子,其它就摊到家里一块较平坦、有太阳的地方,晾晒。草干后,就打成捆,放到院内的一角,用烂塑料薄膜罩起来。——这就是庄稼人的日子,这就是庄稼人的学生的日子。
开学了,斯和交上干草三百斤,按一斤两分钱折算,那就是六块钱,减去一年的学杂费还余一块六毛钱。爹给老师说:“就算到下一年吧。”
三、“商品粮”
小学四年级时,班上来了个吃“商品粮”的女孩,比斯和小一岁,论辈分他们应是同辈,她应叫他哥。那时,农村比较封建,他们家离得很近,女孩随她奶跟斯和又在一个生产队,上学却从不一起去学校。她的户口随他爸由西藏迁到了县城,生产队没落他们的户口,所以分东西也没有他们的。庄稼人都知道,有了城市户口,可以分到粮票、油票、盐票、肉票、布票、糖票、菜票等等,反正市场上有的城市人都可以先拿到票证,然后用比市面上便宜多的价钱买到所需用的商品。这当然令所有的农村人眼热、羡慕、嫉妒。怪不得有门路的都往城里“钻”呢!
斯和是个怪人,别人认同的他偏拗犟,他才不信那些,人是平等的,为什么还要把人分为不同的等级?他不信“邪”!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不信谁比谁高贵多少!
同样的学校,同样的教室,一样的老师,一样的书本,斯和确实比她学习好。论穿戴就大不一样了,她穿浑身蝴蝶乱飞的涤纶连衣裙,他穿一身娘织的而且针脚很大的没有任何装饰的粗布短袖衫、短裤衩,差别之大,也衬托出了乡下人与城市人的低贱与高贵,可谁能知道他们的内心呢?她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他说一口平仄不清的标准方言。在这样的一种环境里区别他们、认识他们、评价他们,谁都难做到!举止大方是城市人的天性、基本素养,农村人在城市人面前有时显得萎缩,那不怨他们,那怨造就他们的父辈、爷辈!不过,每人往上数三代,可能都是面朝黄土的庄稼人了,庄稼人有啥不好?他们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能够着天摸着地,主宰水、火、土,你们城市人能吗?
其实发感叹应该在“闪电雷鸣”的时候,这应该说给老天听,让它知道这些长年累月在土地里耕耘的庄稼人,是他们给城市送去给养、送去无污染的水、空气。城市离不开他们!城市需要他们!
秀秀她爸援蔵时,秀秀她奶说啥也不让儿子去,后来拗不过,就由他去了。秀秀爸去西藏后,与一起援藏的同县女知青结婚,后生下秀秀。秀秀妈病死葬在了西藏雪山下,永远守望着那片蓝蓝的天、缺氧却清新的空气……
斯和与秀秀虽在一个班上学,放学后,他们一前一后距离总拉的老远,更不用说搭腔了。就这么走着……当秀秀快追上他时,他也跨进了家里的门槛。星期天,秀秀有事无事就往斯和家去,说是看斯和娘,其实娘知道她是找理由跟斯和接近。慢慢,他们就打破了这种尴尬局面,同姓同辈人,也不再有啥顾及了,她也不叫他哥,他也不叫她妹,见人直呼大名,这样也好,省得别人说闲话。
她跟他讲外面的世界、故事,他认真地听着,开始好奇,觉得新鲜,慢慢就习以为常了,“你们不就是吃商品粮吗?有啥了不起!有朝一日我也会的!”他总是自己跟自己打气,虽然心里不服气,可这是现实呵,自己家哪比得上人家?他把郁闷压在心里,强装平静,竭力不使她看出来。
转眼又是暑假,学校放假了,学生回家就帮助家里大人干活。在秀秀奶跟生产队队长再三要求下,秀秀跟门口的小朋友一起干活也能挣到工分。秀秀乐意也很开心地跟在一群半大“劳动力”的后边,说着唱着就到了赤日炎炎的田地。
秀秀农活不大会干,她就虔诚地照着农家的孩子们的做法,不紧不慢地做。小“劳动力”们头戴草帽,在炙热的阳光下翻红薯瓤,看谁翻得快而且断瓤少。也不知啥缘故,秀秀总跟在后边,而且红薯瓤断得很多。他走到她跟前,不鼓励她,反笑话她,说她自私故意把红薯瓤弄断。红薯地是生产队集体的,断瓤属于自己,谁翻断的瓤子谁可以拿回家,难怪斯和这么看她!
秀秀很委屈,背起断红薯瓤哭着回到家。到家后就跟奶奶诉苦,说斯和说她自私。奶奶心疼孙女,也觉委屈,就气呼呼地找斯和娘论理。说来,秀秀奶还是老党员了,她一贯是“公”字当头,这次就不一样了。小孩子们的事,谁能说得清?娘也就“日闹”斯和一顿,直到他低下头为止。就这样,秀秀与斯和结下了“仇”,谁也不理谁,……僵局直到开学后才慢慢化开。
他依然在前边走着,她跟在他后边,看着他的后背,她看到了一个农家人的影子——一个朴实、坚强的内心。她内疚过、反省过,她还想靠近他,还想了解他……
这也许就是城乡差别,城市的高楼与农村低矮的房子,浑身蝴蝶乱飞的涤纶连衣裙与人工缝制的粗糙短袖衫短裤衩。她在向农村过渡,他在向城市靠近。
四、偶遇
斯和上五年级时,他遇到了特别让他弄不懂而且刻骨铭心印到心里的两件事,这些事不该让他碰着,可不该发生的却在他眼前发生了……
本来,他不懂男女之事。上学之前,一次他穿着“开挡”裤衩,站在离同村的一个女孩一米外撒尿,被女孩家的大人看到了,女孩家大人很生气,非要找他娘“讲理”。小孩子懂啥?但娘还是当着女孩家大人的面,“狠狠”地“日闹”了他,他莫名其妙地哭了——后来,他懂得了很多,尤其在女孩面前,他特别地自闭、腼腆、胆怯。老远看到女孩就避让,甚至跟女孩走对面连路都走不成了。
下午放学很早,斯和擓着荆篮就下地薅草去了。走到长满芦苇的沟沿前,他被眼前发生的事情吓痴呆了……芦苇的一片稍开阔地上,两三个五岁左右的女孩赤裸着,弓着腰崛着屁股,裤子褪到脚脖上,只见本村的狗圣露着“++”对着一个矮一点的女孩朝前用劲……“干啥?!”狗圣吓呆了,忙提起裤子,往较密的芦苇里钻,“狗圣,不要跑了!我看见你了!”
狗圣还是跑了,而且跑得很快。“告诉不告诉狗圣家大人?”斯和很矛盾,内心在斗争。三个女孩也不知发生了什么,提起裤子也跑了。
这就是大人说的那见不得人的事?斯和却看见了,而且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这难道就是犯法?这事太龌龊了!他不敢去想,如果把此事说出去,那狗圣一辈子可就完了,说不说呢?他选择了沉默。——这也许是他一辈子犯的第一个错误,他隐瞒了一件“犯罪”!可他还是为狗圣着想。他把这件事掩埋在心里,他不愿提起这件肮脏之事,他甚至一辈子不想再提起。狗圣在他心里,永远是个“罪人”、流氓、无耻。
过了一段时间,村内发生了一件轰动方圆几十里的特别让人“恶心”的“流氓”犯罪事件。事情是这样,夏末秋初的季节,天依然是那样地热,人们把从烟地里打回来的烟叶就近拉到炕烟的阴凉地方,两个人一组,当然都是自家人,为了多挣工分,顾不得吃午饭,他们就紧张地上烟、装炕。到下午约两三点时,活干完了,大家各自回家,才吃饭。劳累大半晌的人们有的在家休息,有的稍休息一会儿,就又下地干活了。
夜晚很静,可村外田内的“蟋蟀”、“蛤蟆”乱七八糟的叫声震耳欲聋,困乏的人睡得像猪一样,睡眠少或睡不着觉的人就从家里出来“流荡”。“干柴”就是喜欢“流荡”的一个人,他娘去世得早,剩下他爹和他弟弟,一家三口都是壮劳力,日子过得还算可以。家里缺少一个持家的主人,缝缝补补、做饭、搭理家务的事就没人做了,屋内像个杂货铺,院内像个猪圈。就这样,兄弟两个过了三十还没有娶上老婆。
就是这个不甘寂寞的晚上,“干柴”惹出了大事。一个也是喜欢“流荡”的人看见“干柴”在炕烟的屋外正强抱着村内一个叫“英”的小姑娘亲嘴,手正往她的下身处伸……这被“操蛋”看见了,那还了得!“耍流氓!犯罪!犯罪!”“操蛋”喊了几声,就去找小姑娘的爹了。
“英”她爹拿着棍子,发疯似的,四处寻找“干柴”,“打死他!我非要打死这个王八孙!”“干柴”早已逃之夭夭。谁也不知道他逃往何处。
“英”她爹带着“英”去公社派出所报了案,等着公安抓人。
一段时间过去了,人们还在议论这件事,村内小姑娘私自也不敢乱出家门了,平常内心“孽念”很重的人也不敢胡思乱想了,尤其狗圣吓得整天龟缩着脑袋,不敢抬头。
一年后,“干柴”被抓住了,他被五花大绑,被一辆鸣着笛的警车拉走了。有人看见他的双手被拷着,有的说他的膝盖跪得都流了血,有的说谁让他偷跑回家……自作自受!他是个流氓!他是个罪人!不能可怜他!看到狗圣,他就想到“干柴”,狗圣比“干柴”“犯罪”要严重得多,如果有人揭发,纸是包不住火的……一旦想到这些,斯和心乱如麻,“你该怎么办?你该怎么办呢?”正义、良心、道德?你该选择哪一条?
五、义务劳动
小学五年级很快就读完了,斯和上了初中。初中是丁村、郭庄、李村三个大队合办的民办学校,经费是财政出的,老师是由这三个大队选派的。老师和学生一样,随农忙季节、节日放假、开学。
在土地上滚爬的孩子,虽说上学不行,可要说是劳动,那一个比一个欢实、一个比一个强悍,他们懂得怎么干活,他们知道干活的意义。到了初中,虽说三个大队的学生已经打乱,义昌与秀秀仍分在一个班,当着很多新面孔、旧面孔,他俩仍不说话,像陌生人一样。
根据上级精神,原冬季毕业的时间推迟到夏季。斯和在小学多上了半年。
开学没多久,斯和病了,经检查得的是黄疸性肝炎,医生说这个病传染,需要隔离休息。
不得已,斯和请假在家休养。儿子是娘身上掉下的心肝肉,哪有娘不疼自己儿子的?况斯和在家里最听话、最懂事,他是娘的“宝贝”,家里穷,拿什么补养他?娘有时看着他疼得掉眼泪,心里直流血。娘希望他快点好,娘不希望他有个三长两短。
“四儿,吃饭了,”娘做好饭后,总把热腾腾的清汤“好面条”端到他跟前,“吃吧,吃吧,”斯和激动得总想掉泪,他知道娘给他做的饭是以往家里来了贵客才能享受到的,娘是怎么了?她难道不知道家里的境况?娘啊!我今日亏欠您!让我怎么报答您呢?娘是无私的,她是不需要儿子来报答的。世上惟有母亲最伟大,在娘这里,得到了应验,他感谢母亲,感谢上苍,感谢上苍赐予母亲慈爱,感谢母亲赐予儿身。
在娘的呵护与照料下,斯和身体恢复得很快。他要去上学,被娘挡住了。
一天,秀秀来家里看他,给他带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小说。他喜出望外,忘了自己是个病人,而且是一个能传染别人的病人,他“腾”地从凳子上站起来,想要拉她的手。。。想要拥抱她。。。想要跟她说“我喜欢你!”他一副窘态,笑得尴尬。。。。。。“秀秀来了,好长时间没来了。。。”还是娘打破了僵局,使他的心平静了下来。
“学校怎么样?现在学到哪儿了?”其实,斯和在家一刻没闲着,他一直打听着学校里的情况,一直按学校老师安排的进度学习着。秀秀走了,斯和望着她的背影,还在想。。。。。。她怎么会知道自己喜欢这本小说?她为什么不顾忌传染还要看自己?难道以前是自己真的错怪她了?人啊,这么小,你为啥想这么多?是啊,你真的不该想这么多,你是蛤蟆,她是天鹅。
斯和上学了,他像换了个人似的,脸也白了,头发也长了。
学校集体开展义务劳动,他回家没有告诉娘。早上五点,他从家里“偷”出一把铁锨,背上书包,就去学校了。他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他是第一个到学校。他是班里的干部——副班长兼学习委员,“学习好,品德好”——这是老师对他的评价。
到四公里开外的颖河清理河床,同学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路高歌,浩浩荡荡地奔赴工地。颖河虽然不宽,可那也是一条古河,它在人们的记忆里已经潺流了几百年,沿河两岸的人受益、遭殃,他们把这都归咎于上苍、自然。而今,人多了,人们对水的欲望逐年增强,这才想起治理河道,让水永远流畅、永远清澈。
病愈的人跟常人不大一样,他挖沙土、铲石头时,顿显憔悴,头上不停地冒虚汗,老师、同学劝他休息,他硬是不肯。他说:“干部要以身作则,要不怕苦、不怕累。”
一天的劳动结束了,斯和病倒了,他没有告诉老师,他没有告诉同学,他没有告诉娘。秀秀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被他感动,比起他,自己真无地自容,自己太娇气了!自己太自私了!她应该向他学习。
欢迎来访,阅读,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