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龙溪河水向北流

第3卷 111 苦涩的戀

    林木森走后,钱红英一直没睡……

    湖兴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唐朝的时候,浙江以钱塘江为界限,曾划分为浙西和浙东两道,现在的杭州、嘉兴、湖兴等隶属浙西道,而宁波、绍兴、台州、金华、温州隶属浙东道。南宋定都临安(杭州),浙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由此演变出了浙江浙西文化和浙东文化的两大学派——由顾炎武领衔,王国维、徐志摩、茅盾一脉相传的浙西学派是温文儒雅的典范,而以王阳明、黄宗羲、章太炎、鲁迅为代表的浙东学派在史学、文学和经学的研究方面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这便是“浙西尚博雅,浙东贵专家”的由来。

    湖兴历史上耕读文化的底蕴深厚,绵亘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下,湖兴产生的状元确凿可考者有贾安宅、范应期、韩敬、严斯我、蔡启僔、蔡升元、王以衔、姚文田、钮福保 等9人,其数量仅次于苏州而位居全国第二。清代湖兴科举尤盛,有状元6人、榜眼6人、探花4人。

    清波环绕,绿荫遮掩的湖兴一中是省内的名校,培育了众多名震中外的学士名人。钱红英是湖兴东门外作坊街的的骄傲,一九六五年,她是以“才女”的身份考进湖兴一中的,湖兴一中的录取书送到,作坊街的老邻舍都聚拢钱家,兴高采烈地放“万子鞭”,送了钱红英一套“王一品”的“湖笔”。

    本届同校考进湖兴一中的共七个同学;其中有四个同学是“保送”,因有“家庭背景”。同班的汤琼苗红根正,祖宗三代都是丝绸工,她父亲是“鸿达绸厂”的工会副主席,她是学校的少先队副大队长;虽然她比钱红英的成绩低了三十多分,却是第一个被湖兴一中录取的。

    进了湖兴一中,连一向自命不凡的汤琼都懵了,这里就象是公园,柳林畔的花圃比原来小学的操场还要大。湖兴的地、市、县干部子弟几乎全集中在湖兴一中,他们大都住在城东的“荷花池”,每天上下学都结伴而行,一色的“永久”自行车,一路疾驰,留下一串清脆铃声。

    钱红英与陈革明(当时叫陈克明)相识就是因“永久”自行车。他撞了钱红英,因急着去市团委开会,陈革明嗓子眼里说了声“对不起!”正欲离去,却被汤琼拦住了。汤琼身材不高,略胖的身体结结实实;鼓着双大眼晴,不依不饶地令陈克明很是难堪,只得下车陪礼道歉。

    陈克明的面前是一个清纯的少女,及腰的长辫,秀美的鹅蛋型脸,一双充满灵气的美目;突起的胸,细细的腰,圆跷的小屁股。一身白色连衣裙更显得身材的修长,露在裙摆下的两条小腿那么纤秀……陈克明感到一阵心热,他发现满面羞赧的钱红英比他更感到难堪,低着头紧紧地攥住裙子上的小破口,把周围的泥迹擦了又擦。的确,少女懵懂的心不知怎地好紧张,好激动……陈克明词不达意的道歉,钱红英想笑,忙咬了咬唇,微露的洁白牙齿使她整个人更添俏丽。陈克明忽然想起了《洛神赋》的几句话,“齿如编贝,肩若削成,明眸善睐……”用在她的身上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第二天,陈克明让同学捎来一张纸条,说在学校的花圃门口等,他要赔钱红英的裙子。陈克明没等好久,可来的是汤琼。汤琼说,钱红英不愿见他。陈克明开始注意这个“古典美人”,钱红英却一味地回避。

    陈克明高钱红英一届,是湖兴一中的佼佼者;他热爱社会活动,是学校的团委副书记。陈克明是含着“金钥匙”来到人间的“公子”。陈家是湖兴排上号的大资本家,单说“鸿达绸厂”就有工人六、七百人。其父却是“中共浙西特委”湖兴领导人之一,他利用“鸿达少爷”的身份,一直为革命事业工作。湖兴解放,“鸿达绸厂”带头“公私合营”,陈克明的爷爷被冠于“红色资本家”;是省政协委员。父亲是湖兴地区副专员,母亲是湖兴市妇联主任。

    钱红英没有与官宦子弟交往的奢望,也没有时间去交往。她不象汤琼除了上课就是玩。

    钱红英的家是重新组合的,两边各有两个孩子。继父是个铜匠,入了街道“合作社”,属“小集体”;姆妈在街道缝纫社,俩人的工资加起来不到六十元,全靠下班“作私活”改善伙食。每天家里都有一大堆的活,男孩子跟着阿爸敲敲打打、磨磨锉锉;女孩子围着姆妈锁扣眼、钉扣子。干上一个月,家里不但能把“肉票”全买回来,时常还买条鱼改善生活。令孩子们最是兴慰的是,家里还会给他们发上八角、一元钱的“奖励”。钱红英的“奖励”最高,她心灵手巧,是姆妈的好助手。

    汤琼很快在一中活跃起来,入了团,是学校团委的“文体骨干”;钱红英自愧不如,可每次看见汤琼坐在陈克明的自行车书包架上有说有笑地,钱红英春笋似地*房发涨、痒痒地,心里象有只老鼠在搔……或许,这就是初恋。

    青春是朦胧的,少女的心羞涩、敏感。钱红英参加了学校艺术团,是汤琼推荐的。第一次排练她唱了一支歌《南泥湾》,陈克明也在场,用力地鼓掌,大声说:“好!我们一中出了个郭兰英。”钱红英满面通红,心里象淌着蜜。

    钱红英争取入团,在艺术团干得很卖力,可陈克明来得很少;他负责学校的“宣传工作”,汤琼总拿着让钱红英修改后的广播稿找他“指正”。钱红英也写了篇广播稿,来到学校团委办公室,里面很多人,听见陈克明在说话,听见汤琼在笑。钱红英在走廊上转了两圈,可谁也没有注意她,她失望地走了。第二天,汤琼又让钱红英修改广播稿,钱红英很恼火,堵气不肯改,汤琼说:“我写篇广播稿是为班级争取荣誉,你不肯改就是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红英,你必须彻底清除父母的小市民旧习俗,紧跟革命的时代步伐前进!”

    陈克明出身“革干”,是革命的领导阶层;汤琼出身“工人”,是革命的中坚阶段;钱红英出身小市民,是革命的团结阶层。钱红英感到了一种距离,她与陈克明之间有条看不见的一道鸿沟……

    正当钱红英苦恼时,“文革”开始了。

    “破四旧、立四新”,一大批本来不出名的革命青少年成了勇敢的闯将。十五岁的陈克明被推选为湖兴一中的“文革副组长”,成了学校“红卫兵”的“领袖”。汤琼跟随其后,成为“革命闯将”。学校变成了“红色的阵地”,花圃钉了一排排的竹杆,拉上了绳,成了“大字报阵地”。一些剃“阴阳头”的老师每天挂着“招牌”,大声地朗读学生写给自己的“大字报”。钱红英的继父却连“红卫兵”都不许家里的孩子加入,继父的原因很简单,“不尊重老师的人,没有仁义!”望着在主席台上激昂慷慨、意气风发的陈克明,看着剪着短发、英姿飒爽的汤琼,她好羨慕。

    “经风雨、见世面”,浩浩荡荡的“革命大串联”,将“文革”红色洪流激荡神州大地。同学们四处而去,最令人羨慕的是肖俊文,揣五斤全国粮票,十元钱出门,大江南北走了十七个省、市回来,口袋里反多了几块钱。而钱红英连近在家门口的嘉兴南湖“圣船”还是继父千咛万嘱让哥哥领着瞻仰的。陈克明二次上北京后,带来了被毛主席接见的温暖,高呼“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带领着“红五类”杀向社会,“大造封、资、修的反”;成立了“红革指”,作了湖兴县的“红卫兵领袖”。学校乱了,停课闹革命,钱红英却整天忙着缝纫社的“私活”。看到“指点江山”的陈克明和汤琼,她自惭形秽。少女朦胧的心,总有一种敬慕的思牵……

    乱世出英雄,一夜之间,学校出现了几十个“造反派组织”;连陈克明昔日的亲密战友汤琼也与他分道扬镳,率头成立了“红联指”。陈克明率队返校“戡乱”,首先打击的是“红联指”。

    钱红英记得是一九六六年十月十七日,“红联指”的“汤司令”被押上台接受批斗。陈克明列举了“红联指”的种种“罪行”,宣布把汤琼永远开除“红卫兵”,并勒令取下她佩带的毛主席像章!两个“红革指”同学上前要取下汤琼胸前的毛主席像章,汤琼竟毫无惧色,抢先一步,果敢地扯开衣襟,把毛主席像章佩戴在赤裸的胸脯上!少女的浑圆*房上的鲜血震慑了所有的人……

    血的忠诚演变成血的诅咒。这也成了陈克明受磨难的开始,很快他的父亲被揪了出来,作为“阶级异己份子”列入湖兴“头号‘走资派’”。第二天,陈克明被开除了“红革指”,被清除“红卫兵”。幸运的是,不到一个月,“红革指”被定为“‘五.一六’反革命组织”,被取缔。

    陈克明决心把一腔热血贡献革命,他把名字改成陈革明,要与家庭划清阶级立场。陈克明成立了“井冈山兵团”, 誓死保卫毛主席!誓死捍卫“文革”!

    “文革”开始升级,四分五裂的“造反派”都标榜自己是最响当当的、最革命的!口诛笔伐已证明不了对无产阶级司令部的忠诚,于是,开展“文攻武卫”动了枪炮。

    一九六七年三月,为保卫“援越物质”,“井冈山兵团”守卫在肉联厂食品仓库,被“六号门”和“红联指”围困了五天。有同学找到钱红英,让她出面去找“汤司令”;说是去劝说陈革明要“认清形势,缴械投诚”,实为送干粮进去,声援“井冈山兵团”。一身军装的汤琼给了钱红英面子,条件是派两人一同进去。进去要经过“六号门”的岗哨,女孩子们把烧饼贴在胸前,用布扎紧,再穿上“红卫兵服”。钱红英躲在一边,看到就着自来水、狼吞虎咽大口咬吃着烧饼的陈革明,她的心在颤栗。只是,陈革明并没有过多地注意她。汤琼听派去的人说,陈革明他们饿着肚子守着山一样的肉罐头,当晚便领着“红联指”撤了围。陈革明饿着肚子守卫“援越物质”的事迹传出,立刻得到众多“造反派”声挼,“支左”部队乘机接管了“阵地”。

    “六号门” 孙司令大发雷霆,指责汤琼是“革命的叛徒”。不到一天,“红联指”也分成了两派;三月十四日,争辩中有人失手,一颗手榴弹在人群中爆炸,死三人,伤十几人,其中一名死者是“六号门”孙司令的弟弟。

    “造反派组织”举行盛大的追悼会,让“走资派”们披麻戴孝;追悼会上,汤琼被“战友”指控是“幕后凶手”,当场被扭到“牛鬼蛇神” 队伍之中。汤琼被审查,其父亲也受到牵联,说是“幕后黑手”。名噪一时的“红联指”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陈革明则以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复课闹革命”时作了校革委会副主任。

    汤琼被审查后,回到了学校,变得十分地消沉,她不与任何人交往,连钱红英也不理睬。学校的“复课闹革命”时停时起,“工宣队”进驻学校;不是冤家不聚头,领队的是“六号门”的徐文。而后,陈革明被作为“五.一六分子”清查……

    哪天,汤琼找到钱红英,什么话也活说,抱着她只是哭。哭得眼泪都流不出来,嗓子眼还是在呜咽;她的身体颤抖着,钱红英的心在颤栗……纯洁的爱,干涸了。

    钱红英把陈革明约她在花圃门口见面的纸条烧了。留了三年的纸条,终归成了灰烬,她把一切都藏在心灵的深处,没想到在徐武哪里又见到了陈革明。陈革明似乎对她的印象并不深,情感的泛起却让钱红英辗转反侧,一夜未眠。

    初恋是朦胧的,却是刻骨铭心的。

    上下五千年,纠葛在文章,无论多少辛酸泪,留于他人讲。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