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郎骑桃花来

正文 君本风流

    老太后估计是戏文看多了,也不知她老人家想过没这六岁的丫头和三十岁的成年人能处出火花来不?

    不过懿旨已下,人也到了,自然不能拒绝。

    这一家子如何相处外头也不清楚,只是不久之后虞长天上了个请表,说是对京城水土不服,更是思念故土亟盼归乡,恳请带家人回丰陵,以期魂归故里,长埋在发妻身旁。

    又道不愿误了承恩公主的年华,允其待他死后另予婚配,莫负芳韶。

    言辞恳切,其语哀戚,先帝瞧着想起当年一对金童玉女在京城的盛景不禁唏嘘不已,御笔一批,准了。

    不过太后却让承恩公主跟着夫家回丰陵,有道是好女不嫁二夫,皇家女更是典范,既然金口御言定了,至少在虞长天活着的时候,这身份,不能变。

    先皇还恩典给了一队百人的羽林卫沿途护送,虞长天躺在马车上病恹恹谢过皇恩从南角门出了京城。

    辉煌而来,却悄无声息的回去。

    回了丰陵后虞长天一直卧床不起,这婚事又拖了三年,三年后京城里先帝驾崩,国有大丧,又是三年不能婚嫁。

    这就又过了六年。

    新皇承平五年春,也不知怎么滴皇帝突然又想起这件事来,就找人打听了下。

    虞长天虽然病歪歪倒也还在世。

    皇帝觉得先帝在世时对此事甚为在意,如今作为人子,琳琅公主又是他的姑姑,现今的承恩公主亦份属皇家子女,这么不明不白拖着到底不妥当,于是就和已经是太后的龚妃商量。

    太后也觉得不宜再拖。

    这事还得和太皇太后商议,毕竟承恩公主算是她的养孙女,她老人家历朝三代,如今快八十高龄,精神头还是不错的。

    于是皇帝偕同皇后与太后颠颠的去晨昏定省。

    太后:“臣妾拜见太皇太后安好。”

    太皇太后:“好好!”

    太后:“您身子可好?”

    太皇太后:“好好。”

    皇后:“孙媳妇拜见太皇太后安好。”

    太皇太后:“好好!”

    皇后:“皇祖母可好?”

    太皇太后:“好好。”

    皇帝:“孙儿给太皇太后请安。”

    太皇太后:“好好!”

    皇帝:“祖母今日身子骨还硬朗?”

    太皇太后:“好好。”

    太后:“母后,臣妾有件事和您商议,承恩公主与虞阁主的婚事拖了有些日子,先帝在世时一直惦记着,如今国丧已过,是不是该办一办了?”

    “好好。”

    “那儿臣就让陛下去下旨了?”

    “好好。”

    “儿臣等告退。”

    “好好!”

    ……

    于是一道圣旨就快马加鞭从京城下到了丰陵琅邪阁。

    十数天后,携旨前往丰陵的内侍监回京,带来了一封书信。

    信,是虞长天写的,言辞依然恳切而哀戚,诚恳的再次表达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以及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近况。

    可是皇帝还是坚持先帝遗旨,不可更改,着承恩公主不日进京,等候下嫁。

    并派了皇家车驾接公主回娘家待嫁。

    入京后没多久,十四岁的虞王孙代表父亲偕聘礼入京求娶。

    他已经正式除下了跟了他八年的女装,换了一身男儿装。

    当年大多数人以为虞长天养着的是一个漂亮精细的女娃,如今摇身一变,却是一身男装。

    这一次入京的盛况,比起六年前他父亲的,有过之无不及。

    很快,小王孙的风采就盖过了父亲,盖过了这一年所有京城贵少,成为适龄嫁女梦中第一的夫婿人选。

    据说从入京后第二日起,官媒坊的门槛就被踏破了十几道,皆是来替自家女儿求嫁的。

    如今虞王孙的身份,也确实风头不小,琅邪阁名头响彻江南,又有朝廷郡王身份,显贵非常,模样又如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嫁他可算是人财两相宜。

    这事,连皇帝也略闻一二。

    于是虞王孙第二日以外藩郡王的身份上殿朝贺,皇帝当庭问了一句话:“卿年少风流,朕观他日前途无量,可有婚配?”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皇帝委婉的表示了欲要赐婚的意思。

    全朝堂但凡家中有待嫁闺女孙女的,都竖起了耳朵。

    虞王孙不仅容貌惊人,比起他老爹,更是一个很会制造麻烦的主,当年如是,如今亦如是。

    他在那日朝会丹殿之上,白衣胜雪,乌发流云,金玉翡翠冠下目如点漆唇似朱砂,嫣然一笑艳惊满朝。

    他的话,更震惊四座:“藩臣所来,但为求娶承恩公主,所携十二车珠宝玉器皆为在下求娶公主之聘礼,请陛下笑纳。”

    一言既出,朝堂上顿时如同炸了锅一样热闹起来。

    虞王孙却毫不在意,只说是这些年与公主相处日久以至于产生了真挚纯洁的感情,再加上彼此年岁相仿,他恳请上谕,将原先的婚事取消,将承恩公主下嫁于他。

    顺道他还上呈了自己父亲的上表,里头是对此事的同意意见。

    这比当年泡螺事件还惊人。

    首先,这个事当年在京城引起的轰动谁都还记得,想起那做梦都是酥油泡螺的梦寐,朝臣如今还心有余悸。

    好不容易结束了却又横生枝节,委实很意外。

    再来,大周一向礼法严谨,这等差辈分的婚事,又是儿子娶娘,虽说这娘不是真娘,名分却是天下皆知的,这等儿娶娘的事情,在古板迂礼的不少大臣看来,与那些蛮夷何异?

    何况当年虞王孙还叫过人家一声娘呢。

    娘与娘子,一字之差,谬之大矣。

    断乎不能接受。

    可是有些通达之人却又替王孙说话,到底年岁上二者相仿,况且当初也是他倆先认得,算得上两小无猜,一个屋檐下长大,处出感情来,也是情理之中,况且人家老子都没意见,旁人又有什么资格管人家家事?

    于是朝堂上就这么两派意见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方觉得此事有关国体,绝非寻常百姓家事,不能姑息纵容,一方觉得不过是年轻人情投意合,人家家长都没意见外人多管什么。

    一方指着对方鼻子骂不知体统白读了圣贤书,一方则回骂对方老古板迂腐不堪。

    一方指责对方行事张狂,私底下作风不够严谨,一方指责对方老则老矣还纳妾养姬,为老不尊。

    这事莫名其妙从婚事上升到政治角度国家安危又莫名其妙的变成了彼此揭老底。

    眼见得朝堂吵成一锅粥皇帝一拍龙案甩袖子就走。

    委实丢不起这人。

    朝堂上不好再说,私底下还是得解决,于是皇帝在后花园召见了虞王孙。

    究竟这对年岁相差不过三四岁的姨表兄弟俩谈了什么不知道,很显然,当年以八岁的弱龄就干出过当街亲吻丞相公子面无愧色的要嫁给人家做媳妇的小王孙脾气依然执拗,总之最后,皇帝还是同意了这桩婚事。

    全京城适龄少女的心又碎了一回。

    不过圣旨另外下了一道,就是鉴于二者年岁尚小,不宜大婚,婚典往后再推个三年。

    这三年,重新燃起了多少深闺少女胸中的熊熊烈火。

    本来呢,当虞王孙包袱款款颠颠回去待娶的三年里,除了时不时有那无边无际的风流韵事从丰陵传到京城外,倒也没什么意外发生。

    三年后,琅邪阁以百里聘嫁迎娶承恩公主,皇家以百里红妆随行。

    一路吹吹打打,陆路走了半月又用雕阁三层大花船走运河水道一个月,才来到丰陵。

    婚礼在丰陵整整举办了三日三夜。

    可是谁也不知道,意外,就这么突然的发生了。

    婚礼上的新娘子并不是承恩公主本人,公主在一个月前下运河前已经失踪了。

    承恩这么一失踪,可把公子打击了一番,他那根骨并不结实的身子生生就病了一场,差一点又一命呜呼了去。

    老阁主生怕这红事变白事要了他宝贝儿子的命,且公子自己亦不愿意放弃,老少都坚持将喜事进行到底。

    于是,婚礼照常,婚事不变,婚后对外宣称舍不得夫人好生供养在玲珑宝阁,另外派了琅邪阁五色堂探子遍访天下。

    这事不好意思公开,而且连虞王孙自己都不清楚三年里一个黄花大闺女长成了什么不一样的模样,所以这找人的事,又拖了整五年。

    最终,他想了这个法子,当年虞王孙整整吃了承恩公主亲手做的泡螺六年,这个味道独一无二,旁人绝对冒充不了。

    于是,这个榜贴出来三个月之后,吃了无数泡螺的某公子总算是把自家心心念念五年的夫人重新给认出来了。

    事情的经过,就是这么产生发展结果的。

    听完故事唐小桃第一个反应是问:“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意外?”

    胖婶搓着她的小肉板,瞟了一眼。

    这里头的意境,深远悠长,哀怨幽深,顿时令她一震:“当我没问。”

    所谓贫贱百事哀,富贵无事忙,一碗泡螺引发的爱情,基础本就不牢靠,作为一座不牢靠的婚姻危楼,出现裂缝坍塌歪瓜裂枣任何情形,都是可能的。

    师太就说过,人这一辈子,最大俩件事,一为吃,二为睡。

    无论贵贱,万事由头,都是这俩件。

    她觉得,不用问,这意外,亦离不开这俩基础。

    胖婶绞了把帕子,终是叹了声道:“夫人那,胖婶在公子身边看着公子长大,亦和夫人处了有些年头,所谓旁观者清,有句话,不得不劝一劝您,人不风流枉少年,公子再年少俊才也到底还是年轻,就是真犯了什么错,也是情非得已,人无完人岂能事事周详,那外人传的纷纷扰扰,您别轻信,胖婶觉得公子对夫人,已是少有的好,您啊,就别计较太多了,嗯?”

    所以说,还是睡的事,出了岔子么?

    究竟是什么样风流官司,如此强悍的毁了皇帝的赐婚呢?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