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元宵佳节(下)
一路前行,忽见路边有一处人群密集处,众人走近一打听才得知是一名贾姓员外新建成了一座庭院,趁此元宵佳节之际向众人征集匾额对联。()
众人走进庭院正门,只见那门栏窗槅,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左右两边,都是雪白色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果然不落富丽俗套。往前望去,只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
在小径入口处的一棵海棠树下,有一侧面而立的紫衣少女,一只纤纤玉手轻拈花叶,微踮起脚尖,闭着眼睛,正自嗅着花香,嘴角边就那么绽放出一缕浅笑,宛如玉盘承珠,花凝晓露。她的衣袖,仿佛笼上了一片轻轻流动的寒烟,她的脸宠,有若雪光映照下的白莲,神思恍惚之间,让人忍不住沉醉下去。
“岚姐姐,我哥说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许多年轻男女都会借着赏花灯的名义来和自己的情人约会。你呢,有情人了吗?”边上,一红衣女子忽搂住紫衣女子那不足一握的小蛮腰,半开玩笑道。
“傻丫头,情人岂是那么好找的?”紫衣女子微微摇头,继而低吟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什么?那人在哪?”红衣女子只听清了后半句,猛得回头,突然尖叫道:“啊,纳兰纾予,怎么会是你?”
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紫衣女子缓缓转过头,有些疑惑地看向纳兰纾予等人。(请记住我们的网址不用多说,她身边那个嘴巴张得大大的红衣女子自是唐爽爽无疑了。
“岚姐姐,你的情人不会就是他吧?”唐爽爽扑闪着一双惊讶的大眼睛。
“你胡说什么呢!我根本就不认识他。”紫衣女子一时为之气结。
“哦……”唐爽爽的小脑袋已经开始浮想联翩。这时,秋先生一行人也已经走了过来。
“纾予,你们认识?”秋先生问道。
“老师,这红衣女子是唐家的人,至于紫衣女子我没见过。”纳兰纾予恭敬道。
略一思索,秋先生对那两个女子道:“不知两位是否也是来给这庭院题对额的?”
“不敢,我们只是瞧见这里人多,所以过来凑下热闹。”紫衣女子答道。
“我是东坡书院的先生,这些都是我的学生,两位若是不介意,就随我们一起吧。”秋先生淡淡道。
“这样也好,那就谢过先生了。”紫衣女子的语气明显恭顺了些,而一边的唐爽爽则小声嘀咕道:“他什么时候成东坡书院的学生了?”
众人沿着小径往里走,不多时就看见一座假山,抬头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此时已聚集了不少人,忽听一个华服老者笑问道:“诸位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
众人窃窃私语起来,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也有说该提“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但那华服老者似乎都不满意。
忽从某个角落传来一道儒雅的声音:“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若直书‘曲径通幽处’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那华服老者听了,不由赞道:“是极!是极!”
纳兰纾予顺着那道声音望去,“原来是他!”后者似有所觉,转过头来,正好迎上纳兰纾予的目光,微微一笑,随即便把目光落在了纳兰纾予身边的秋先生身上,睿智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复又摇了摇头,才转过头去。此人正是昼锦堂溪城堂主——周颐。
接着,华服老者便引着众人绕过假山,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一路向北,渐渐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桥上有一座凉亭,华服老者领着诸人上了亭子,问道:“诸位以何题此?”有人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又有人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不如取欧阳公‘泻出于两峰之间’的‘泻’字。”此语一处,人群中立即有人叫好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
此时,那紫衣女子突然开口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更雅?”闻得此语,众人纷纷迎合,赞那女子才情不凡。
那华服老者喃喃道:“‘沁芳’……‘沁芳’……妙极!妙极!”又转向紫衣女子道:“匾上二字已有了,不知阁下可否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
闻得此语,紫衣女子立于亭上,四顾一望,略一思索,便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众人听了,纷纷点头称赞不已。
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众人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步入其中,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华服老者抚须笑道:“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接着又道:“不知此处的匾该题何字?”
有人道“淇水遗风”。
“俗。”
又有人道“睢园雅迹”。
“也俗。”
“莫若‘有凤来仪’四字。”纳兰纾予忽道。众人都哄然叫妙,华服老者点头道:“可否再提一联来?”
纳兰纾予抿了抿嘴,道“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话落,在众人拍手称赞的同时,那紫衣女子也投来一道好奇的目光。
接着,众人一路行去,或清堂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牖,或长廊曲洞,或方厦圆亭,众人集思广益,留下了不少精妙的题额对联。最后,一行人绕着碧桃花,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出了庭院。
众人走进庭院正门,只见那门栏窗槅,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左右两边,都是雪白色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果然不落富丽俗套。往前望去,只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
在小径入口处的一棵海棠树下,有一侧面而立的紫衣少女,一只纤纤玉手轻拈花叶,微踮起脚尖,闭着眼睛,正自嗅着花香,嘴角边就那么绽放出一缕浅笑,宛如玉盘承珠,花凝晓露。她的衣袖,仿佛笼上了一片轻轻流动的寒烟,她的脸宠,有若雪光映照下的白莲,神思恍惚之间,让人忍不住沉醉下去。
“岚姐姐,我哥说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许多年轻男女都会借着赏花灯的名义来和自己的情人约会。你呢,有情人了吗?”边上,一红衣女子忽搂住紫衣女子那不足一握的小蛮腰,半开玩笑道。
“傻丫头,情人岂是那么好找的?”紫衣女子微微摇头,继而低吟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什么?那人在哪?”红衣女子只听清了后半句,猛得回头,突然尖叫道:“啊,纳兰纾予,怎么会是你?”
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紫衣女子缓缓转过头,有些疑惑地看向纳兰纾予等人。(请记住我们的网址不用多说,她身边那个嘴巴张得大大的红衣女子自是唐爽爽无疑了。
“岚姐姐,你的情人不会就是他吧?”唐爽爽扑闪着一双惊讶的大眼睛。
“你胡说什么呢!我根本就不认识他。”紫衣女子一时为之气结。
“哦……”唐爽爽的小脑袋已经开始浮想联翩。这时,秋先生一行人也已经走了过来。
“纾予,你们认识?”秋先生问道。
“老师,这红衣女子是唐家的人,至于紫衣女子我没见过。”纳兰纾予恭敬道。
略一思索,秋先生对那两个女子道:“不知两位是否也是来给这庭院题对额的?”
“不敢,我们只是瞧见这里人多,所以过来凑下热闹。”紫衣女子答道。
“我是东坡书院的先生,这些都是我的学生,两位若是不介意,就随我们一起吧。”秋先生淡淡道。
“这样也好,那就谢过先生了。”紫衣女子的语气明显恭顺了些,而一边的唐爽爽则小声嘀咕道:“他什么时候成东坡书院的学生了?”
众人沿着小径往里走,不多时就看见一座假山,抬头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此时已聚集了不少人,忽听一个华服老者笑问道:“诸位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
众人窃窃私语起来,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也有说该提“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但那华服老者似乎都不满意。
忽从某个角落传来一道儒雅的声音:“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若直书‘曲径通幽处’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那华服老者听了,不由赞道:“是极!是极!”
纳兰纾予顺着那道声音望去,“原来是他!”后者似有所觉,转过头来,正好迎上纳兰纾予的目光,微微一笑,随即便把目光落在了纳兰纾予身边的秋先生身上,睿智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复又摇了摇头,才转过头去。此人正是昼锦堂溪城堂主——周颐。
接着,华服老者便引着众人绕过假山,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一路向北,渐渐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桥上有一座凉亭,华服老者领着诸人上了亭子,问道:“诸位以何题此?”有人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又有人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不如取欧阳公‘泻出于两峰之间’的‘泻’字。”此语一处,人群中立即有人叫好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
此时,那紫衣女子突然开口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更雅?”闻得此语,众人纷纷迎合,赞那女子才情不凡。
那华服老者喃喃道:“‘沁芳’……‘沁芳’……妙极!妙极!”又转向紫衣女子道:“匾上二字已有了,不知阁下可否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
闻得此语,紫衣女子立于亭上,四顾一望,略一思索,便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众人听了,纷纷点头称赞不已。
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众人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步入其中,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华服老者抚须笑道:“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接着又道:“不知此处的匾该题何字?”
有人道“淇水遗风”。
“俗。”
又有人道“睢园雅迹”。
“也俗。”
“莫若‘有凤来仪’四字。”纳兰纾予忽道。众人都哄然叫妙,华服老者点头道:“可否再提一联来?”
纳兰纾予抿了抿嘴,道“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话落,在众人拍手称赞的同时,那紫衣女子也投来一道好奇的目光。
接着,众人一路行去,或清堂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牖,或长廊曲洞,或方厦圆亭,众人集思广益,留下了不少精妙的题额对联。最后,一行人绕着碧桃花,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出了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