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人世匆匆不满百,倏忽转瞬鬓发白。
故岁之事如隔雾,相逢不识故人宅。
阡陌纵横田垄沟壑,一座小茅屋守在田地旁边,周围三五只小鸡俯仰来回,踱着方正的步子巡视着周围的一切,一条黄犬卧在门扉旁,鼻端青草摇曳,偶尔得它一声喷嚏,换得几声鸡鸣。
不远处一座青山悠然在望,似乎还能看到更远地方几道炊烟飘散,空气中似乎能够闻到那被冲散了很多的人间烟火味道。
好一副精美田园图。
茅屋之中陈设简单,窗扇半开着,一张简单的床榻摆在窗旁,正中对着大门的位置则是一个方桌,正前方的墙上贴着一张简陋的财神画,跟左右木门上的门神图画一样有着粗糙的笔法,俗艳的颜色。
靠近左侧窗下是简单搭起来的灶台,摆放着锅碗瓢盆之类的东西,因为常年在此生火的关系,那一面被白垩涂过的墙壁早已经熏得漆黑,连同上面的灶王爷画像都少了几分颜色,乌漆墨黑的。
连个隔断都没有,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屋子是典型的家徒四壁,不用多加猜测就知道主人家定然是乡野农人。
从这远离了村落的茅屋似乎还可以判断出,主人家定然是有些孤僻,又或者不为村落所容。
事实上,这些猜测都是正确的。
原主曹志的性情的确是有些不好,虽然自小生活在村中,却并未得到村中多少善待,他的寡妇娘常被村中闲汉骚扰,他因不堪其辱,与之打斗,却多半都是一身伤的输家,某次受伤颇重,竟是伤了底子,以后就一直病怏怏的。
为了给他治病,他那不善农活的寡妇娘不知道低三下四求了多少人,被人占去多少便宜才能够有钱买药回来,然后被村中的那些泼妇打骂,之后的某一日莫名其妙掉入河中淹死了。
这样的仇恨让原主心中抑郁,可是他又不聪明,又不懂得多少知识,更加不知道该怎样推理事实找出真凶,空有报仇的心却没有与之匹配的能力,最后连娘亲的尸体还是村中那几个被他仇恨的闲汉帮忙埋了的。
无能报复的原主硬憋着这口气搬去了以前猎户的茅屋住,十来岁的年纪便开始了独自生活,如今也有两三年了。
变故也是从这一年开始。
剧情中,原主在这一年碰到了一个世家公子,当时对方有些狼狈,见到他诧异地多看了两眼,然后奋起上来把他打昏了,等他再醒来,所有的人都说他是武安侯的庶三子曹光启,因早产而有几分弱症的贵公子。
不曾见识过多少套路的原主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最初一心质朴地试图分辨,但是没有人听,还有人说他病得发昏了,净说胡话,硬是把他饿了好几天,饿得他不得不咽下自己农人的身份。
然后从昏黄的铜镜之中,他看到了一张脸,一张似曾相识的脸,那位世家公子的脸,刹那间,什么都明白了。
他们认错人了,因为这张相似的脸!
舒服的衣裳,美味的食物,丫鬟小厮的伺候……如果能够因为这张脸有这些待遇,那么……原主默默地咽下了所有的话,什么都不说了,努力伪装成众人口中那位文弱的曹光启。
为了不被人发现他是假冒的,他想要把那些值得怀疑的地方抹去,最先被除掉的就是一个据说是跟随曹光启一起长大的小厮,然后是照顾他,听过他那些胡话的丫鬟,然后是他的姨娘,只因为对方眼中露出了怀疑的神色……
恶事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心中的恶意也是逐渐扩大的……不过一年的时间,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的曹光启开始享受生活,也开始渴望更多……
最后,武安侯领兵谋反,作为他留在京中的儿子之一,曹光启和他的“兄长们”一同被斩杀祭旗。
曹志揉着额角起身,独立生活他完全不惧,上个世界脱开自己的身份之后,他扮作道士混迹在山间好长时间,在昭阳公主出嫁之后他还曾偷偷回去看望过家人,当初为了以防万一,他的所有计划都没有跟王氏说,后来回去也不知道是不是惊大于喜。
他只说自己失足落崖为人所救,只可惜失了记忆,也是前段时间才刚刚恢复,谁知道竟然已经过了几年的时间,而他都被死亡了,还被皇帝封为信阳候。
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他活过来显然是大大地欺君,哪怕情有可原也不行,为此他也不曾恢复身份,一直顶着道士的身份与家人保持联系,只不在京中居住,拿着家人给的道士文牒,游走在外各家道观之中。
因为利害关系,他后来再也没有去过京中,只在王氏随着安相告老回乡之后常常去看望他们,为此还使得二老对外宣称笃信道教……
这一晃就是多少年过去,不知不觉一辈子就过完了,再睁开眼,便是眼前这个新世界了。
要当农民么?
窗外的田地赫然在目,耕种得并不好,毕竟从小也没人教授原主如何种地,他因为伤了身体的缘故,也做不了多少体力活,勉强耕种的这些也就仗着远离人群不用交税来糊口。
这样的生活,他能过得下去吗?
几辈子都不曾真正体会农人的辛苦,只是眼下想想都觉得艰难,但要做别的,恐怕还是差点儿。
科考需要身家清白,什么叫身家清白,能够在卷子上写上三代人的姓名,并且这三代人都是确有其人,良籍出身,这一条,曹志是做不到的。
原主来到村中的时候还小,那时候他只记得他娘对村人说是死了丈夫的寡妇出身,至于丈夫是做什么的,哪里人,她都一言不发,后来也不曾对原主提起过,原主每每问起父亲的事情只能换得他娘的眼泪,最后也就不问了,连他爹叫什么都不知道。
父亲的名字都不知道,祖父的名字又该写什么?曾祖父又知道叫什么?
只因为这一条,曹志便不能够科举。
或许也不是没有投机取巧的法子,比如说认一家干亲,然后挂到他们的名下,再去科考,反正本朝代的人口普及中难免有些黑户,突然冒出来一个只要没人告发,估计也没什么问题。
但,到底是个隐患,且不说从哪里找一个靠谱的干亲,就是这件事,突然冒出来这么大一个儿子,谁能看不到?
万一将来有了不对付的同学或者政敌,这就是现成的把柄,一抓一个准儿。
更何况,自己这边儿连书都没有就读书有成,谁能信?而且他在村中的过去到底不是假的,稍稍查问就知道根本不曾进学,又怎么能够“生而知之”?
科举之路不行,那么经商呢?
从原主的记忆之中知道从军为贱籍,还要在额上刺字,曹志便想也不想排除了这条路,其实这条路多半都是要被排除的,冷兵器时代的交战太过残忍,小兵的升迁也并非单单战功就可以,想要在那里拿命熬出头,他还不如找个别的行当,总也能够更省力气。
比如说经商。
商人在古代的地位都不高,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恨不得把百姓都绑在土地上,又哪里会支持经商,因此商人排在最末等,只比贱籍好些。
更因商贾不得科举,惹得许多人都对商贾瞧不起。
但商也分三六九等,若是能够攀附权贵成为大商贾,身份地位都可以用钱换来,差一些混上一个皇商,轻易也不会有人敢得罪,再不然,小富即安,也可远离了村中劳苦,在镇上或者城中更好生活。
想法很不错,只不过这商人也不是平白做的,总要有本钱有货物,这点又让人犯难。
肚子传来了“咕噜噜”的空腹声,约莫大半天没吃饭,这是饿了。
摸着肚子,曹志露出苦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商人不商人的,还是先把肚子填饱再想想有什么能够卖的吧。
被遗忘到脑后的剧情并非不重要了,而是那些剧情的关键都在于一个节点,便是原主和那位真正的贵公子曹光启的相遇,若是没有了这个前提,后面的剧情都无法开展,而曹志自信,便是真的相遇,已经知道剧情的情况下又怎么会不防备曹光启的动作,不会被他打昏,自然不会有之后的事情。
那么,这一段看着好似最难更改的剧情,因为他来得够早,便已经不足为患了。
这样想着的曹志忽略了一件事,这世上或许有两个人的容貌能够相似,但相似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在这样的古代,必然不会是小范围之内会发生的偶然事件。
习惯了各种相似度极高的“明星脸”,了解了那如同流水线一样可以批量“复制”的网红脸,曹志完全不觉得人有相似是多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也从来没有过这样一种概念——两个相似的人之间应该存在血缘关系。
故岁之事如隔雾,相逢不识故人宅。
阡陌纵横田垄沟壑,一座小茅屋守在田地旁边,周围三五只小鸡俯仰来回,踱着方正的步子巡视着周围的一切,一条黄犬卧在门扉旁,鼻端青草摇曳,偶尔得它一声喷嚏,换得几声鸡鸣。
不远处一座青山悠然在望,似乎还能看到更远地方几道炊烟飘散,空气中似乎能够闻到那被冲散了很多的人间烟火味道。
好一副精美田园图。
茅屋之中陈设简单,窗扇半开着,一张简单的床榻摆在窗旁,正中对着大门的位置则是一个方桌,正前方的墙上贴着一张简陋的财神画,跟左右木门上的门神图画一样有着粗糙的笔法,俗艳的颜色。
靠近左侧窗下是简单搭起来的灶台,摆放着锅碗瓢盆之类的东西,因为常年在此生火的关系,那一面被白垩涂过的墙壁早已经熏得漆黑,连同上面的灶王爷画像都少了几分颜色,乌漆墨黑的。
连个隔断都没有,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屋子是典型的家徒四壁,不用多加猜测就知道主人家定然是乡野农人。
从这远离了村落的茅屋似乎还可以判断出,主人家定然是有些孤僻,又或者不为村落所容。
事实上,这些猜测都是正确的。
原主曹志的性情的确是有些不好,虽然自小生活在村中,却并未得到村中多少善待,他的寡妇娘常被村中闲汉骚扰,他因不堪其辱,与之打斗,却多半都是一身伤的输家,某次受伤颇重,竟是伤了底子,以后就一直病怏怏的。
为了给他治病,他那不善农活的寡妇娘不知道低三下四求了多少人,被人占去多少便宜才能够有钱买药回来,然后被村中的那些泼妇打骂,之后的某一日莫名其妙掉入河中淹死了。
这样的仇恨让原主心中抑郁,可是他又不聪明,又不懂得多少知识,更加不知道该怎样推理事实找出真凶,空有报仇的心却没有与之匹配的能力,最后连娘亲的尸体还是村中那几个被他仇恨的闲汉帮忙埋了的。
无能报复的原主硬憋着这口气搬去了以前猎户的茅屋住,十来岁的年纪便开始了独自生活,如今也有两三年了。
变故也是从这一年开始。
剧情中,原主在这一年碰到了一个世家公子,当时对方有些狼狈,见到他诧异地多看了两眼,然后奋起上来把他打昏了,等他再醒来,所有的人都说他是武安侯的庶三子曹光启,因早产而有几分弱症的贵公子。
不曾见识过多少套路的原主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最初一心质朴地试图分辨,但是没有人听,还有人说他病得发昏了,净说胡话,硬是把他饿了好几天,饿得他不得不咽下自己农人的身份。
然后从昏黄的铜镜之中,他看到了一张脸,一张似曾相识的脸,那位世家公子的脸,刹那间,什么都明白了。
他们认错人了,因为这张相似的脸!
舒服的衣裳,美味的食物,丫鬟小厮的伺候……如果能够因为这张脸有这些待遇,那么……原主默默地咽下了所有的话,什么都不说了,努力伪装成众人口中那位文弱的曹光启。
为了不被人发现他是假冒的,他想要把那些值得怀疑的地方抹去,最先被除掉的就是一个据说是跟随曹光启一起长大的小厮,然后是照顾他,听过他那些胡话的丫鬟,然后是他的姨娘,只因为对方眼中露出了怀疑的神色……
恶事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心中的恶意也是逐渐扩大的……不过一年的时间,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的曹光启开始享受生活,也开始渴望更多……
最后,武安侯领兵谋反,作为他留在京中的儿子之一,曹光启和他的“兄长们”一同被斩杀祭旗。
曹志揉着额角起身,独立生活他完全不惧,上个世界脱开自己的身份之后,他扮作道士混迹在山间好长时间,在昭阳公主出嫁之后他还曾偷偷回去看望过家人,当初为了以防万一,他的所有计划都没有跟王氏说,后来回去也不知道是不是惊大于喜。
他只说自己失足落崖为人所救,只可惜失了记忆,也是前段时间才刚刚恢复,谁知道竟然已经过了几年的时间,而他都被死亡了,还被皇帝封为信阳候。
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他活过来显然是大大地欺君,哪怕情有可原也不行,为此他也不曾恢复身份,一直顶着道士的身份与家人保持联系,只不在京中居住,拿着家人给的道士文牒,游走在外各家道观之中。
因为利害关系,他后来再也没有去过京中,只在王氏随着安相告老回乡之后常常去看望他们,为此还使得二老对外宣称笃信道教……
这一晃就是多少年过去,不知不觉一辈子就过完了,再睁开眼,便是眼前这个新世界了。
要当农民么?
窗外的田地赫然在目,耕种得并不好,毕竟从小也没人教授原主如何种地,他因为伤了身体的缘故,也做不了多少体力活,勉强耕种的这些也就仗着远离人群不用交税来糊口。
这样的生活,他能过得下去吗?
几辈子都不曾真正体会农人的辛苦,只是眼下想想都觉得艰难,但要做别的,恐怕还是差点儿。
科考需要身家清白,什么叫身家清白,能够在卷子上写上三代人的姓名,并且这三代人都是确有其人,良籍出身,这一条,曹志是做不到的。
原主来到村中的时候还小,那时候他只记得他娘对村人说是死了丈夫的寡妇出身,至于丈夫是做什么的,哪里人,她都一言不发,后来也不曾对原主提起过,原主每每问起父亲的事情只能换得他娘的眼泪,最后也就不问了,连他爹叫什么都不知道。
父亲的名字都不知道,祖父的名字又该写什么?曾祖父又知道叫什么?
只因为这一条,曹志便不能够科举。
或许也不是没有投机取巧的法子,比如说认一家干亲,然后挂到他们的名下,再去科考,反正本朝代的人口普及中难免有些黑户,突然冒出来一个只要没人告发,估计也没什么问题。
但,到底是个隐患,且不说从哪里找一个靠谱的干亲,就是这件事,突然冒出来这么大一个儿子,谁能看不到?
万一将来有了不对付的同学或者政敌,这就是现成的把柄,一抓一个准儿。
更何况,自己这边儿连书都没有就读书有成,谁能信?而且他在村中的过去到底不是假的,稍稍查问就知道根本不曾进学,又怎么能够“生而知之”?
科举之路不行,那么经商呢?
从原主的记忆之中知道从军为贱籍,还要在额上刺字,曹志便想也不想排除了这条路,其实这条路多半都是要被排除的,冷兵器时代的交战太过残忍,小兵的升迁也并非单单战功就可以,想要在那里拿命熬出头,他还不如找个别的行当,总也能够更省力气。
比如说经商。
商人在古代的地位都不高,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恨不得把百姓都绑在土地上,又哪里会支持经商,因此商人排在最末等,只比贱籍好些。
更因商贾不得科举,惹得许多人都对商贾瞧不起。
但商也分三六九等,若是能够攀附权贵成为大商贾,身份地位都可以用钱换来,差一些混上一个皇商,轻易也不会有人敢得罪,再不然,小富即安,也可远离了村中劳苦,在镇上或者城中更好生活。
想法很不错,只不过这商人也不是平白做的,总要有本钱有货物,这点又让人犯难。
肚子传来了“咕噜噜”的空腹声,约莫大半天没吃饭,这是饿了。
摸着肚子,曹志露出苦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商人不商人的,还是先把肚子填饱再想想有什么能够卖的吧。
被遗忘到脑后的剧情并非不重要了,而是那些剧情的关键都在于一个节点,便是原主和那位真正的贵公子曹光启的相遇,若是没有了这个前提,后面的剧情都无法开展,而曹志自信,便是真的相遇,已经知道剧情的情况下又怎么会不防备曹光启的动作,不会被他打昏,自然不会有之后的事情。
那么,这一段看着好似最难更改的剧情,因为他来得够早,便已经不足为患了。
这样想着的曹志忽略了一件事,这世上或许有两个人的容貌能够相似,但相似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在这样的古代,必然不会是小范围之内会发生的偶然事件。
习惯了各种相似度极高的“明星脸”,了解了那如同流水线一样可以批量“复制”的网红脸,曹志完全不觉得人有相似是多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也从来没有过这样一种概念——两个相似的人之间应该存在血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