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我可是知道你的一切哦
如果你看到了这段话,说明你正在阅读防盗章节。.:。请前往起点主站订阅本书,谢谢。如果误订了防盗章节,请重新下载,给各位添麻烦了,抱歉——明晨替换正确章节。
[原文]
昔之得一1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2;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3。其致之也4,谓5天无以清6,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7;神无以灵,将恐歇8;谷无以盈,将恐竭9;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10,将恐蹶11。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12孤寡不谷13。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14。是故不‘欲’琭琭如‘玉’15,珞珞如石16。
[译文]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注释]
1得一:即得道。
2神得一以灵:神或指人。灵:灵‘性’或灵妙。
3正:一本作“贞”。意为首领。
4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5谓:假如说。帛书作“胃”。
6天无以清:天离开道,就得不到清明。
7废:荒废。
8歇:消失绝灭停止。
9竭:干涸枯竭。
10正:一本作“高贵”,一本作“贞”。
11蹶:跌倒失败挫折。
12自称:一本作“自谓”。
13孤寡不谷:古代帝王自称为“孤”“寡人”“不谷”。不谷即不善的意思。
14至誉无誉:最高的荣誉是无须称誉赞美的。
15琭琭:形容‘玉’美的样子。
16珞珞:形容石坚的样子。
[引语]
这一章讲“道”的普遍意义。前半段段论述“道”的作用,天地万物都来源于“道”,或者说,“道”是构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万物就不能存在下去。后半段由此推及到人间,告诫统治者从“道”的原则出发,并常要能“处下”“居后”“谦卑”,即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没有老百姓为根本和基础,就没有高贵的侯王。因而在本章的内容中,同样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评析]
在《道德经》里,老子经常以“一”来代称“道”,如二十二章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连续七次使用“一”字,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杨兴顺说:“一切在流动着,一切在变化着,但老子认为,变化的基础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斗争。‘天得一以清’……老子揭‘露’了客观世界的矛盾,企图削弱矛盾,遏阻矛盾的尖锐化,为着这一目的,他把统一看成万物的基础而把它绝对化。”(《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事实上,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只有一个,宇宙的总规律也只有一个,因而他突出“一”,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论,而且是物质的。在世界的自然万事万物之中,老子列举了许多相互矛盾的对立体,并认为对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最终归于统一。所以,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认为矛盾和对立总要归于统一。在人类社会而言,老子也强调统一,认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个准绳。这个准绳是什么?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应该认识到“贱”“下”是自己的根基。有道的人无须光华如‘玉’,还是质朴更好一些。总而言之,本章开头就是讲道的普通‘性’重要‘性’不论是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是来源于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会再存在下去。
[原文]
反者道之动1,弱者2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3,有生于无4。
[译文]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注释]
1反者:循环往复。一说意为相反,对立面。
2弱者:柔弱渺小。
3有:这里指道的有形质,与一章中“有名万物之母的”的有“相同。但不是有无相生的“有”字。
4无:与一章中的“无名天地之始”的“无”相同。但不同于“有无相生”的“无”。此处的“无”指超现实世界的形上之道。
[引语]
在一四五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章里,老子从各方面阐述关于“道”的理论。在本章里,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了“道”的运动变化法则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关于“道”的基本理论,本章和四十二章都是就此而论的。本章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言简意赅,含义十分丰富。
[评析]
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概括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与本质,这是十分光辉和‘精’辟的见解。“反者道之动”,历来解释者有两种观点: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其实这两种解释意思是相同的。因为老子承认运动,承认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当然是老子认识上的不足。因为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得实现,不具备一定条件,是不能转化的。不经过任何努力,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转化,这就多少带有宿命论的‘色’彩了。“弱者道之用”,是说“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这不完全是消极的,同样也有积极‘性’的一面,道创造万物,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成长。用弱和用强,也就是是“无为”和“有为”的区别。“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的论者认为这一句可以概括出“无—有—万物”的公式,并说万物毕竟是从“无”而来的。其实,老子讲“有”和“无”,并不曾把“无’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而把“有”当作第二‘性’的东西,他是把有与无当成相互对立的两个哲学范畴,有与无都是道的属‘性’,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1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2。上德若谷;大白若辱3;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4;质真若渝5。大方无隅6;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7。
[译文]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注释]
1建言:立言。
2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3大白若辱:辱,黑垢。一说此名应在“大方无隅”一句之前。
4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意为惰。
5质真若渝:渝,变污。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
6大方无隅:隅,角落墙角。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
7善贷且成: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之意。此句意为: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引语]
这一章引用了十二句古人说过的话,列举了一系列构成矛盾的事物双方,表明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关系,它们彼此相异,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统一‘性’,从矛盾的观点,说明相反相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这里,老子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闻道”的态度: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漠不动心将信将疑,下士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明“下士”只见现象不见本质还要抓住一些表面现象来嘲笑道,但道是不怕浅薄之人嘲笑的。
[评析]
本章前面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成其为“道”。在后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语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后六句的“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质。所以引完这十二句格言以后,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这是极富智慧的。
[原文]
道生一1,一生二2,二生三3,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4,冲气以为和5。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6,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7。
[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注释]
1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
2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3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4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5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6孤寡不谷: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
7教父:父,有的学者解释为“始”,有的解释为“本”,有的解释为“规矩”。有根本和指导思想的意思。
[引语]
这一章的前半部分讲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这是继四十章之后,又一段关于“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论述。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混’而为一”的“道”,对于千姿百态的万物而言,“道”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段话是警诫王公要以贱为本以下为基的。对后一段内容,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段文字与上一段讲的原理关联不上,疑为三十九章文字错移本章。另一种说法是两段前后虽然不相密切关联,但意义仍相近。这是讲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事物相反相成,双方并非不变,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这一章再次表达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评析]
本章第一段话,说到一二三这几个数字,这并不是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冲气以为和”。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从多元论的宇宙观发展为一元论的宇宙观,这是值得称道的。冯友兰说:“老子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这里说的有三种气:冲气‘阴’气阳气。我认为所谓冲气就是一,‘阴’阳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数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说,有了‘阴’阳,很多的东西就生出来了。那么冲气究竟是哪一种气呢?照后来《淮南子》所讲的宇宙发生的程序说,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清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轻清的气就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在‘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而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中的气就叫做冲气。‘冲’是道的一种‘性’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四章)。这种尚未完全分化的气,与道相差不多,所以叫冲气。也叫做一。”(《老子哲学讨论集》第41页)冯先生的这一分析是很有见地的。在本章后半部分,老子讲了柔弱退守是处事的最高原则,谦受益,满招损,这也合乎辩证之道。>
公告:app上线了,支持安卓,苹果。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进入下载安装:appxsyd(按住三秒复制)(83中文网)
[原文]
昔之得一1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2;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3。其致之也4,谓5天无以清6,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7;神无以灵,将恐歇8;谷无以盈,将恐竭9;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10,将恐蹶11。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12孤寡不谷13。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14。是故不‘欲’琭琭如‘玉’15,珞珞如石16。
[译文]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注释]
1得一:即得道。
2神得一以灵:神或指人。灵:灵‘性’或灵妙。
3正:一本作“贞”。意为首领。
4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5谓:假如说。帛书作“胃”。
6天无以清:天离开道,就得不到清明。
7废:荒废。
8歇:消失绝灭停止。
9竭:干涸枯竭。
10正:一本作“高贵”,一本作“贞”。
11蹶:跌倒失败挫折。
12自称:一本作“自谓”。
13孤寡不谷:古代帝王自称为“孤”“寡人”“不谷”。不谷即不善的意思。
14至誉无誉:最高的荣誉是无须称誉赞美的。
15琭琭:形容‘玉’美的样子。
16珞珞:形容石坚的样子。
[引语]
这一章讲“道”的普遍意义。前半段段论述“道”的作用,天地万物都来源于“道”,或者说,“道”是构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万物就不能存在下去。后半段由此推及到人间,告诫统治者从“道”的原则出发,并常要能“处下”“居后”“谦卑”,即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没有老百姓为根本和基础,就没有高贵的侯王。因而在本章的内容中,同样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评析]
在《道德经》里,老子经常以“一”来代称“道”,如二十二章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连续七次使用“一”字,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杨兴顺说:“一切在流动着,一切在变化着,但老子认为,变化的基础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斗争。‘天得一以清’……老子揭‘露’了客观世界的矛盾,企图削弱矛盾,遏阻矛盾的尖锐化,为着这一目的,他把统一看成万物的基础而把它绝对化。”(《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事实上,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只有一个,宇宙的总规律也只有一个,因而他突出“一”,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论,而且是物质的。在世界的自然万事万物之中,老子列举了许多相互矛盾的对立体,并认为对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最终归于统一。所以,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认为矛盾和对立总要归于统一。在人类社会而言,老子也强调统一,认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个准绳。这个准绳是什么?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应该认识到“贱”“下”是自己的根基。有道的人无须光华如‘玉’,还是质朴更好一些。总而言之,本章开头就是讲道的普通‘性’重要‘性’不论是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是来源于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会再存在下去。
[原文]
反者道之动1,弱者2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3,有生于无4。
[译文]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注释]
1反者:循环往复。一说意为相反,对立面。
2弱者:柔弱渺小。
3有:这里指道的有形质,与一章中“有名万物之母的”的有“相同。但不是有无相生的“有”字。
4无:与一章中的“无名天地之始”的“无”相同。但不同于“有无相生”的“无”。此处的“无”指超现实世界的形上之道。
[引语]
在一四五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章里,老子从各方面阐述关于“道”的理论。在本章里,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了“道”的运动变化法则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关于“道”的基本理论,本章和四十二章都是就此而论的。本章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言简意赅,含义十分丰富。
[评析]
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概括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与本质,这是十分光辉和‘精’辟的见解。“反者道之动”,历来解释者有两种观点: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其实这两种解释意思是相同的。因为老子承认运动,承认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当然是老子认识上的不足。因为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得实现,不具备一定条件,是不能转化的。不经过任何努力,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转化,这就多少带有宿命论的‘色’彩了。“弱者道之用”,是说“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这不完全是消极的,同样也有积极‘性’的一面,道创造万物,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成长。用弱和用强,也就是是“无为”和“有为”的区别。“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的论者认为这一句可以概括出“无—有—万物”的公式,并说万物毕竟是从“无”而来的。其实,老子讲“有”和“无”,并不曾把“无’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而把“有”当作第二‘性’的东西,他是把有与无当成相互对立的两个哲学范畴,有与无都是道的属‘性’,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1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2。上德若谷;大白若辱3;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4;质真若渝5。大方无隅6;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7。
[译文]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注释]
1建言:立言。
2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3大白若辱:辱,黑垢。一说此名应在“大方无隅”一句之前。
4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意为惰。
5质真若渝:渝,变污。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
6大方无隅:隅,角落墙角。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
7善贷且成: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之意。此句意为: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引语]
这一章引用了十二句古人说过的话,列举了一系列构成矛盾的事物双方,表明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关系,它们彼此相异,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统一‘性’,从矛盾的观点,说明相反相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这里,老子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闻道”的态度: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漠不动心将信将疑,下士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明“下士”只见现象不见本质还要抓住一些表面现象来嘲笑道,但道是不怕浅薄之人嘲笑的。
[评析]
本章前面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成其为“道”。在后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语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后六句的“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质。所以引完这十二句格言以后,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这是极富智慧的。
[原文]
道生一1,一生二2,二生三3,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4,冲气以为和5。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6,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7。
[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注释]
1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
2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3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4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5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6孤寡不谷: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
7教父:父,有的学者解释为“始”,有的解释为“本”,有的解释为“规矩”。有根本和指导思想的意思。
[引语]
这一章的前半部分讲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这是继四十章之后,又一段关于“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论述。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混’而为一”的“道”,对于千姿百态的万物而言,“道”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段话是警诫王公要以贱为本以下为基的。对后一段内容,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段文字与上一段讲的原理关联不上,疑为三十九章文字错移本章。另一种说法是两段前后虽然不相密切关联,但意义仍相近。这是讲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事物相反相成,双方并非不变,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这一章再次表达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评析]
本章第一段话,说到一二三这几个数字,这并不是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冲气以为和”。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从多元论的宇宙观发展为一元论的宇宙观,这是值得称道的。冯友兰说:“老子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这里说的有三种气:冲气‘阴’气阳气。我认为所谓冲气就是一,‘阴’阳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数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说,有了‘阴’阳,很多的东西就生出来了。那么冲气究竟是哪一种气呢?照后来《淮南子》所讲的宇宙发生的程序说,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清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轻清的气就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在‘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而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中的气就叫做冲气。‘冲’是道的一种‘性’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四章)。这种尚未完全分化的气,与道相差不多,所以叫冲气。也叫做一。”(《老子哲学讨论集》第41页)冯先生的这一分析是很有见地的。在本章后半部分,老子讲了柔弱退守是处事的最高原则,谦受益,满招损,这也合乎辩证之道。>
公告:app上线了,支持安卓,苹果。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进入下载安装:appxsyd(按住三秒复制)(83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