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七)床上故事劝丈夫
庄妃接道:“南阳新野的阴家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后来的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诗夸赞说:‘丽华秀玉色,汉女骄朱颜。’我想像,阴丽华比杨贵妃还要美。杨贵妃不过是长得丰满、性感而已,而阴丽华则是清丽、净爽,透着娴雅之气。刘秀比阴丽华大十岁,曾立下了此生必达的两个目标:‘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既要做大官,又要娶美女,这对于王莽统治下的刘秀而言,无异于空口说登天。”
皇太极说:“那倒是。”庄妃话锋一转说:“不过,人生的际遇一时还真难以预料。”庄妃紧接着说:“这刘秀乘着西汉末期的王莽之乱,竟然崛起成为了一位英雄。阴丽华的两个哥哥跟随刘秀闯江湖,他们敬佩刘秀是一条汉子,便说服家人把妹妹阴丽华嫁给了刘秀。这样,阴丽华就成为了刘秀事业最有力的支持者。这时,气量狭小的更始皇帝刘玄杀掉了刘秀的哥哥刘縯,阴丽华劝刘秀到河北独树己帜,另起锅灶,这才是东汉建立的起点。
“可是,刘秀在河北扩张势力时,仍然受到了来自邯郸王郎的强势挑战。这个时候,拥兵十万的真定王刘扬的态度决定着刘秀、王朗势力的兴衰。阴丽华力劝丈夫刘秀迎娶了真定王的外甥女郭圣通,郭圣通很快怀有身孕,并为刘秀生下了长子刘彊。刘秀凭借着真定王刘扬的支持,于次年即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只是,刘秀在册封皇后时却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论理阴丽华是自己的结发妻子,为皇后的不二选择。可是当时,郭圣通舅舅刘扬的军事正处于强盛时期,肆意地冷落了郭圣通,春风得意的刘秀随时都可能掉落到一种政治的深渊。
“阴丽华觉察到了夫君的为难,她平静地建议立郭圣通为皇后。阴丽华给出的理由是:‘困厄之情不可忘,而况郭贵人已经生子。’如此,东汉王朝起航的第一场重大的政治危机,就这样轻易地化解了。郭圣通成为东汉王朝的第一任皇后,阴丽华册封为贵人,同时册封郭圣通的儿子刘彊为太子。
“虽然已经称帝,刘秀仍然在容忍中等待了近十七年。建武十七年,卧薪尝胆的刘秀恩威并济,终于成就了自己一支独大的大一统局面。没有人再敢在刘秀的跟前说三道四了。刘秀这才实现了压抑心中已久的愿意:废掉郭皇后,册立阴丽华为皇后。事上谨慎柔顺,处下矜惜慈爱的阴丽华终于得到了一个合理的补偿。
“后世的强者称赞刘秀是‘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其实,给这一句话加上一个补充,刘秀还是一个最善于容忍、情政分明的皇帝。和秦始皇相比他不折腾;和刘邦相比他不流氓;和王莽相比他不拍脑袋;和李世民相比他爱他的兄弟;和赵匡胤相比他统一了中国;和朱元璋相比他不杀功臣;与历代帝王相比他没忘夫妻情分。”
庄妃讲完这个故事,并没有再劝慰皇太极今后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皇太极的表情肃然而敬。他叹了一口气,对庄妃说:“朕何尝想做一个情政不分的糊涂皇帝呢?就不说我为中华各民族的大一统浴血奋战,就是为了满清家族这一份得来不易的事业,今后也要勤勉地做事才好。”
在八月初的交战中,洪承畴部尚略占优势,随着皇太极亲率大军增援,局势便迅速恶化了。皇太极不顾自己鼻血不止,于十五日亲率刚刚集结起来的各部兵马,于沈阳起程,火速赶赴松山前线,并于十九日到达。皇太极一到前线,就听各路军情汇报,亲自到阵地视察,他站在松山城外的山头上,立即就发现了破绽,洪承畴的六万大军集结松山,而他的粮食供应却在宁远,于是,随即率部插入松山与杏山之间,切断了松山明军的后退之路,对松山展开了包围之攻势。
其实,洪承畴根本就没打算与清军决战,只因为陈新甲逼得紧,皇上又同意陈新甲速战速决的作战原则,他洪承畴不能不服从;但作为统帅是要看结果的,13万明军对付10万八旗铁骑,根本就不是对手,打败怎么办?自己脱不了干系!洪承畴的意思是打一下试试,如果不行就撤回来守城,与清军对持,然后说服皇上,否定陈新甲的速战速决论,继续自己的坚守相持论。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洪承畴在发兵向松山进军时,军队只带了三天干粮。他只知道多尔衮的部队都在围困锦州,无暇顾及他;哪里知道皇太极又带兵到了前线,根本不用多尔衮的兵,就切断了他的粮道,反而对松山进行了分割包围。
还是在宁远城驻守时,由于洪承畴是个气管炎,他唯一的妻子莲氏是他求学时的恩师给他做的媒,成亲后不准他纳妾,每走哪儿莲氏都要跟随,严格控制他不准跟别的女人有染。好在洪承畴到底把黄道周在京城的那套大宅院买了下来,有丫鬟仆女侍候,莲氏只顾享受官太太的富贵尊荣,这次没跟他到宁锦前线来,让他感到这是个机会,兵荒马乱的宁远前线哪有什么标致的好女人?就来求吴三桂。
洪承畴这个人,是很会与人拉拢套近乎的,他无所谓对谁亲,也无所谓对谁远,完全是根据自己需要,当需要亲密时,他有的是手段,立即就能把哪怕是仇人也能拉到自己身边,为自己所利用。他和吴三桂本没有多少瓜葛,,因为都是搞武的,也算同行是冤家,吴三桂还瞧不起洪承畴,甚至还嫉恨洪承畴;因为吴三桂认为,不论以勇以谋以武以与皇上关系,洪承畴都不如自己,偏偏他就比自己爬得快。
吴三桂忘记了,明朝是个论资排辈的封建王朝,论的是你祖上如何,文聘多高;你吴三桂连进士都不是,只是个武举人出身,怎么可以和中过进士的洪承畴相比呢?在那些官员眼里,爬到这一步已经算不错了。洪承畴也发现了吴三桂心里不服气他,可他有点大人不计小人怪的味道,一到辽东前线,就主动地拜访吴三桂。
别看洪承畴比吴三桂年长官大,却见吴三桂没有一点官架子,就像久别重逢的好朋友,抱拳问好叙家常。官场上,除非亲密无间,官与官之间只讲原则谈正事,一般的私生活是不肯向外暴露的,可洪承畴一见吴三桂,就赞扬说:“三桂呀,还是你有艳福,娶了个秦淮八艳的尖儿,却还能放手你,听说后来又娶了个美女;哪像我,黄脸老婆死缠着我,睡来睡去就一个味道,烦死了,想换换口味就不能。”
一个辽东经略,自己的直接顶头上司,50出头的朝廷大员,竟然与小他近20岁年轻军官说这些,吴三桂感到一下子就和洪承畴的关系拉近了,原来洪大人是这样的平易近人,见面就向自己说出了掏心窝子话。吴三桂哈哈笑起来,说:“想换口味容易得很!”
皇太极说:“那倒是。”庄妃话锋一转说:“不过,人生的际遇一时还真难以预料。”庄妃紧接着说:“这刘秀乘着西汉末期的王莽之乱,竟然崛起成为了一位英雄。阴丽华的两个哥哥跟随刘秀闯江湖,他们敬佩刘秀是一条汉子,便说服家人把妹妹阴丽华嫁给了刘秀。这样,阴丽华就成为了刘秀事业最有力的支持者。这时,气量狭小的更始皇帝刘玄杀掉了刘秀的哥哥刘縯,阴丽华劝刘秀到河北独树己帜,另起锅灶,这才是东汉建立的起点。
“可是,刘秀在河北扩张势力时,仍然受到了来自邯郸王郎的强势挑战。这个时候,拥兵十万的真定王刘扬的态度决定着刘秀、王朗势力的兴衰。阴丽华力劝丈夫刘秀迎娶了真定王的外甥女郭圣通,郭圣通很快怀有身孕,并为刘秀生下了长子刘彊。刘秀凭借着真定王刘扬的支持,于次年即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只是,刘秀在册封皇后时却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论理阴丽华是自己的结发妻子,为皇后的不二选择。可是当时,郭圣通舅舅刘扬的军事正处于强盛时期,肆意地冷落了郭圣通,春风得意的刘秀随时都可能掉落到一种政治的深渊。
“阴丽华觉察到了夫君的为难,她平静地建议立郭圣通为皇后。阴丽华给出的理由是:‘困厄之情不可忘,而况郭贵人已经生子。’如此,东汉王朝起航的第一场重大的政治危机,就这样轻易地化解了。郭圣通成为东汉王朝的第一任皇后,阴丽华册封为贵人,同时册封郭圣通的儿子刘彊为太子。
“虽然已经称帝,刘秀仍然在容忍中等待了近十七年。建武十七年,卧薪尝胆的刘秀恩威并济,终于成就了自己一支独大的大一统局面。没有人再敢在刘秀的跟前说三道四了。刘秀这才实现了压抑心中已久的愿意:废掉郭皇后,册立阴丽华为皇后。事上谨慎柔顺,处下矜惜慈爱的阴丽华终于得到了一个合理的补偿。
“后世的强者称赞刘秀是‘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其实,给这一句话加上一个补充,刘秀还是一个最善于容忍、情政分明的皇帝。和秦始皇相比他不折腾;和刘邦相比他不流氓;和王莽相比他不拍脑袋;和李世民相比他爱他的兄弟;和赵匡胤相比他统一了中国;和朱元璋相比他不杀功臣;与历代帝王相比他没忘夫妻情分。”
庄妃讲完这个故事,并没有再劝慰皇太极今后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皇太极的表情肃然而敬。他叹了一口气,对庄妃说:“朕何尝想做一个情政不分的糊涂皇帝呢?就不说我为中华各民族的大一统浴血奋战,就是为了满清家族这一份得来不易的事业,今后也要勤勉地做事才好。”
在八月初的交战中,洪承畴部尚略占优势,随着皇太极亲率大军增援,局势便迅速恶化了。皇太极不顾自己鼻血不止,于十五日亲率刚刚集结起来的各部兵马,于沈阳起程,火速赶赴松山前线,并于十九日到达。皇太极一到前线,就听各路军情汇报,亲自到阵地视察,他站在松山城外的山头上,立即就发现了破绽,洪承畴的六万大军集结松山,而他的粮食供应却在宁远,于是,随即率部插入松山与杏山之间,切断了松山明军的后退之路,对松山展开了包围之攻势。
其实,洪承畴根本就没打算与清军决战,只因为陈新甲逼得紧,皇上又同意陈新甲速战速决的作战原则,他洪承畴不能不服从;但作为统帅是要看结果的,13万明军对付10万八旗铁骑,根本就不是对手,打败怎么办?自己脱不了干系!洪承畴的意思是打一下试试,如果不行就撤回来守城,与清军对持,然后说服皇上,否定陈新甲的速战速决论,继续自己的坚守相持论。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洪承畴在发兵向松山进军时,军队只带了三天干粮。他只知道多尔衮的部队都在围困锦州,无暇顾及他;哪里知道皇太极又带兵到了前线,根本不用多尔衮的兵,就切断了他的粮道,反而对松山进行了分割包围。
还是在宁远城驻守时,由于洪承畴是个气管炎,他唯一的妻子莲氏是他求学时的恩师给他做的媒,成亲后不准他纳妾,每走哪儿莲氏都要跟随,严格控制他不准跟别的女人有染。好在洪承畴到底把黄道周在京城的那套大宅院买了下来,有丫鬟仆女侍候,莲氏只顾享受官太太的富贵尊荣,这次没跟他到宁锦前线来,让他感到这是个机会,兵荒马乱的宁远前线哪有什么标致的好女人?就来求吴三桂。
洪承畴这个人,是很会与人拉拢套近乎的,他无所谓对谁亲,也无所谓对谁远,完全是根据自己需要,当需要亲密时,他有的是手段,立即就能把哪怕是仇人也能拉到自己身边,为自己所利用。他和吴三桂本没有多少瓜葛,,因为都是搞武的,也算同行是冤家,吴三桂还瞧不起洪承畴,甚至还嫉恨洪承畴;因为吴三桂认为,不论以勇以谋以武以与皇上关系,洪承畴都不如自己,偏偏他就比自己爬得快。
吴三桂忘记了,明朝是个论资排辈的封建王朝,论的是你祖上如何,文聘多高;你吴三桂连进士都不是,只是个武举人出身,怎么可以和中过进士的洪承畴相比呢?在那些官员眼里,爬到这一步已经算不错了。洪承畴也发现了吴三桂心里不服气他,可他有点大人不计小人怪的味道,一到辽东前线,就主动地拜访吴三桂。
别看洪承畴比吴三桂年长官大,却见吴三桂没有一点官架子,就像久别重逢的好朋友,抱拳问好叙家常。官场上,除非亲密无间,官与官之间只讲原则谈正事,一般的私生活是不肯向外暴露的,可洪承畴一见吴三桂,就赞扬说:“三桂呀,还是你有艳福,娶了个秦淮八艳的尖儿,却还能放手你,听说后来又娶了个美女;哪像我,黄脸老婆死缠着我,睡来睡去就一个味道,烦死了,想换换口味就不能。”
一个辽东经略,自己的直接顶头上司,50出头的朝廷大员,竟然与小他近20岁年轻军官说这些,吴三桂感到一下子就和洪承畴的关系拉近了,原来洪大人是这样的平易近人,见面就向自己说出了掏心窝子话。吴三桂哈哈笑起来,说:“想换口味容易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