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小说 > 崇祯那些年

(二)鲜为人知的康熙帝轶事

    李信被谋害后,其儿子李孝臣为了为父报仇,改姓常,投奔了吴三桂的关东铁骑,追杀李自成到云南,官至右路总兵。由于连年兵荒,中原已是赤地千里,也是为了裁减吴三桂的武装力量,康熙帝令总兵常孝臣到南阳清水县屯田。

    常总兵到清水后,在三夹河南扎下五个营寨,分别是前营、中营、后营、东营、西营,由于常总兵祖籍山东,又总称鲁营。一切安定下来了,常总兵不忘爹爹李信,就从京郊将当时草草埋葬的父亲的遗骨,迁葬在了清水城西北隅,靠近竹林寺的白虎岭下。

    不想这天,康熙帝做了个梦,梦见京城以南的不知什么地方,那西瓜地里的西瓜尽是人头,那高粱地里的高粱尽是红缨枪。他吓出一身冷汗来,这不是有地方要造反吗?康熙一直对散落中原的鲁营兵不放心,别看他们归顺这么多年,为他南杀北战立下汗马功劳,还是怕他们有反心,便派人查。

    查的结果是常总兵之父的墓地占着了虎地,常氏家族的后代要出一斗二升芝麻的官。一斗二升芝麻,那是多少数量的官呀,康熙心想,哪还有我皇家的天下?于是,他就下令破坏这块风水宝地,按阴阳高人的意见,在先祖李信的墓地建起一座两三丈高的“追虎鞭”,又在墓地前方栽有两丈多深的石柱,意在前边夹紧虎,使虎不得前进;后边追赶虎,把虎气追死,使阴宅风水失去效能。

    从此,常氏家族败落了,300年来,常氏家族已有两千多人,却再没出现过一位像先祖们那么的大官,甚至鲁营的大队支书都是外姓人,没有常家的份;而且越来越穷,到解放前,几乎一半的人出外讨饭,更别说娶老婆了,光身汉成群。这件事对鲁营常氏家族震动很大,心想是呀,谁说阴宅没作用?几百年不出官,光是穷就是证明。可那“追虎鞭”谁敢动呢?原来是清政府,民国时成了文物,解放后“追虎鞭”更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看来,“追虎鞭”是要永远压在常氏家族的心坎里,不说他人,就是自己也别想有出头之日了!

    老常在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对封建皇权仇恨的种子,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推倒这令常氏家族羞辱的“追虎鞭”!然而,又谈何容易,没有政府的批准,那是要犯法的。要得政府同意和批准,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自己当大官,有权处理这件事;再就是写文章反封建,澄清历史真相,呼吁舆论同情,影响政府为常氏家族着想。然而,这两条路前程都渺茫。

    先说第一条路,“追虎鞭”不推倒,阴宅不改观,又怎能当大官呢?第二条路,你不管咋呼吁,即使全国都同情,但它必经是个文物,谁也不会为你常家两千多人而毁坏一处文物,特别文物是不能再生的,国家有保护法保护。可谁也没想到,老常的这个愿望后来实现了,“追虎鞭”被推倒了,走的既不是第一条道路,也不是第二条道路,而是第三条道路,这里牵扯到一场政治运动和一个不寻常的女人;运动是文化革命,女人她叫段玲芝,还是让我们慢慢从头说起吧。

    老常大号叫常清波,他在鲁营乡间上小学的时候,就觉得段玲芝是班里的最美的姑娘,没事总想偷看人家几眼,看一眼心里舒服极了;考入清水县城郊民中后,遍看班里的女同学,他还是觉得段玲芝是长得最美的。美在哪儿?美在她长得洋气,美在她活泼风趣,美在她笑起来咯天嘎地,无拘无束,旁若无人。

    不,常清波感到吸引他的还不是这些,当他偷看那美丽的脸蛋和窈窕的身材后,目光最终总落在那鼓囊囊的胸脯上,胸脯被衣衫紧裹着,像要爆跳出来一样,他多么想知道那里面深藏的秘密,真想给她脱下来看个究竟,可他敢吗?他不敢。他突然感到自己太卑鄙了,连忙抛弃**,强行把思路拉向别处。

    常清波就是想和段玲芝相处在一起,近点,再近点,更希望人家爱他追他,可他又有个贱毛病,当段玲芝真要接近他,给他说句话,他又害怕了,又想装正人君子,表现得不近女色的样子,用四平八稳表现自己的正经和女人的祸水。尤其当两人不期而遇,单独相处的时候,他更吓坏了,心颠神簸,气短语噎,狼狈得像被脱光衣服似的,面红耳赤,甚至落荒而逃。

    清水县城郊中学是个民办公助学校,建于大跃进的1958年,按设计刚建一半,62年大下马时就被砍掉了,65年才又恢复起来招生。它坐落在清水城西的西大岗上,中间隔着一条清水河,清澈的河水入白河,流汉水,进长江,通武汉,到大海。

    从清水城到西大岗要通过清水河大桥,大桥也是58年大跃进的产物,三孔拱形,大拱上有小拱,巍巍壮观,如虹卧波。跨过大桥,信南公路蜿蜒在西大岗脚下,灰黄宽阔的沙土路面上,不时有汽车颠簸而过,传来阵阵汽车的喇叭声。常清波和同学们都不可思议,为什么要把新校建在荒凉的西大岗,而不建立在商业繁荣的城区呢?其实他们不知道,当年的县委书记毕竟争可是有大设想的,她规划的西大岗是工业区,清水河大桥将来是市中心。

    在小学的时候,课桌和凳子都得自己从家里带,学校只提供房舍,所以,班级里的课桌座位都是参差不齐,凌乱不堪;到中学就是好,尤其城郊民中,青砖红瓦一样的新校舍,黑面红腿统一的旧课桌。课桌整齐地摆放,每排4张,每桌坐两人,中间两桌相挨,两边两桌靠前墙和后墙,共摆6排,全班48个学生。

    男同学和女同学一般是不说话的,班主任老师尤国华为了防止上课说话,影响学习,就学习外班,利用男女同学授受不亲的这一特点,也让每个男同学座位上安排一位女同学。常清波的身边就是安排的段玲芝,他们坐在中间靠后一点的第五排,常清波坐外边,段玲芝坐里边,能与心爱的姑娘坐一起,的确是常清波求之不得的。

    常清波瘦瘦黑黑,个头不高,却有着诗人般的高傲气质,理着偏分学生头,一身洗得有点泛白的蓝色军干服,一双妈妈做的千层底黑布旧鞋;总是紧抿着嘴唇、一双有些忧郁又有些执着的眼神,不多说话,一切都显得那么普通无华,一个标准的农村孩子。

    这让穿着时尚,向往城市的段玲芝对他总是不满意,觉得他清高孤傲,目无下尘,仿佛有什么了不起似的,不就是个乡巴佬吗!可常清波还是有点水的,作文写的好,会写诗,尤国华老师特别器重,所以,段玲芝虽有些不情愿,但也不再说什么,安静地坐了下来。

    在以后的学习中,段玲芝还是感到很别扭,因为常清波坐在座位外侧,课间她想出去,必须常清波站起来让地儿。她不想和这个有些孤僻又有些傲气的男同学说话,尤其常清波总好像无视她的存在,自顾自的写啊算啊,头都不抬一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