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似水流年之梦起详尽版

序 二

    序 二

    ——致青年学子朋友们

    最近发生了几起事,我只是听说。高考成绩出来后,全国发生了几起考生自杀事件,有先有后。

    我只记得2008年,就是人们尚未从地震带给的伤痛中缓过劲来又着手准备翘首企盼奥运会的那个时段,6月8日,距离奥运会开幕式整整两个月的当天,发生了一件事,一件同样令人伤痛的事。一个熟人告诉给我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学校附近。男孩他妈对男孩说,考得不好,就不要回来见我!考试结束,男孩自觉考得不理想,纵身从自家12层阳台跳下……那个熟人说,孩子他妈当场就疯了!我在惊讶、惋惜的同时也很困惑,就问,这么大的事情怎么没听人周围人说过,也没见报纸、媒体报道?这都应该算头版头条呀!在我的心里,这样的事情应该关注,也值得借鉴、反思。熟人说,刚发生的事,这么不好的事,谁愿意给报社打电话,再说有些消息可能就被封锁了!都喜欢报喜不报忧,这些消息人家就不轻易让出现在报纸上!果然,我身边的人,相当多的都不知道这件事,也确实没有媒体报道。末了,那个熟人又说,每年这样的事情会发生两拨儿,这才是刚考完,到成绩出来后还有一拨儿呢!我总觉得她说得有些夸张,似乎有些严重,或许人家经见得多!到了2009年的6月7日,那天好像下着小雨,我们学校附近的另一个熟悉的地方,又一个年轻的生命从6楼跳下……这次我是从当地的报纸上看到的,分析说可能也跟高考有关,而且死者专门从自家5楼跑到居民楼6楼……

    或许那个熟人说得是对的,没有夸张,每年不知道的类似这样的事情不知有多少!考虑到对于家属而言已经伤痛,大多数人可能会不愿将一些不幸的事情讲述给媒体听。

    平心而论,我也曾给别人说过,那些在高考前后选择自杀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对生活认真和学习优秀的学生,因为发挥失常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或者感觉无有脸面愧对家人而草草结束了自己,不得不让人惋惜!为了考上大学,或者理想中的学校,选择自杀,以死徇命,有些不值得,或者说有些过早,尤其当你不了解大学的时候。

    在我最早的想法里,我有一种紧迫感,也有一丝忧虑。如果,如果这部书早发表两年,或许,或许就会少逝去一些生命,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生命。可还是出于自身原因,这个愿望没有完成,我想,此时,但不会晚!其实,我也已经无路可退。

    为了没有考到理想的成绩或者大学就去舍命,值得吗?大学真的那么好吗?我看未必是。大学好不好,只有上过的才知道,前提是不说昧心话、违心话!当你了解了大学,可能你就不会轻易选择轻生,或许看到曾经的那些被羡慕者们还暗自庆幸。

    大学,既是理想起飞的地方,也是梦开始破灭的地方!

    凡是上过大学的人,大半会感叹、会哀怨,当然我说的是近几年;如果没有感叹哀怨的,那是还没有到时候,或者将其藏在心里。这些人的家境都很一般,或者,有的还很贫穷!于他们而言,进入大学,也是开始承受更多的时候。这些感慨里包括“大学是半个社会,是半个染缸!每个人都在里边染着,出来的不是自己!”“每个人天生都是原创,可悲的是到后来渐变成盗版!”“上天之所以造出来人,就是让你看一看这个社会有多么残忍!”“我不是上了大学,是大学上了我!”……更有人直指自己是被大学“强奸”了,课程、安排皆非本意,不情不愿……在不情不愿中消蚀自己,同时逝去的还有岁月!这些人中,不乏优秀者,有的活着,有的已经不在了。总之,他们说的并不像老师和家长描述的那样美好,老师和家长或许只是出于某种愿望。

    因此,作者想教你们认清大学,但没有打算教你们愤世嫉俗。认清了大学,做好心理准备,可能会规划得更好,走得更稳健,不然,像浙大的那个海归博士和海事的法学女研究生就有些让人可惜也让人心痛!在大学里,你会经历很多事情,你会发现课本是堆砌出来的,是一个人和许多人各自分工东拼西凑誊抄出来的,没有过多的条理,因此课本也很厚;讲课的内容是老师从里面挑拣再结合自己的临时发挥,说出来的每一个字儿都是汉字儿,每一句话也像是普通话,可你串成串儿就听不明白了,云里雾里;当你要请教问题时,老师已经要急着去赶校车了,徒留面对着厚厚的课本、理不出头绪的你而独自发呆;想见老师,就像盼寻日月全食一样难耐……久而久之,你可能会发现请教问题你已经无从问起,为了考试、为了拿上赖以生存的奖助学金也开始作弊度关……所以,中国这么多年来,教育一直很失败,很少出过大“家”,而那些少数成功的,又大多数走得非同寻常的路。

    说实话,国家政策这几年对在校生的资助有增无减,对于刚考上学的困难学生、家庭而言,这绝对是个利好消息。我只记得07至08学年度的国家助学金特困生的已由之前的1500增至2500元,一等奖学金也由原来的4000元变至8000元,当年也开始施行励志奖学金——每年度5000元!尽管国家的两个大奖学金不能同时获取也不太好拿,但国家助学金对于真正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好拿的,还不算各个学校不同的奖学金和助学措施,如提供勤工助学、校内无息贷款、减免学费等。可是,尽管如此,我身边还是有人考上大学最终未去,到南方打工去了。理由很简单,即就是填了志愿,出来的学校也一般,工作肯定难找!我心里一阵叹息,心说,多瓜的娃呀!上了总可能有机会呀!可同时脸又一红,我又能好多少?!曾几何时,我也是一个令大专生、三本生、还有那些未考上的的羡慕对象,好歹也是一个二本?!甚至后来专业也升成了一本。可现在发现一本又能怎样?!重点大学又能怎样?!前年,北大的一个学生临毕业时在网上感慨自己四年所学的完全在网上找得到,也就是说通过自学即可以实现……好大学的学生学子尚且如此,何况普通者!我所认识的那些曾经学习优异的同学,考得还不错,现在也有人毕业后开始干起推销,这个似乎没有必要完全通过上大学实现,有的人初中毕业后也完全做得很好。好多人靠教育生存着,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学生,学校、老师才不至于无事可做,才不会孤单。

    除了对大学需要了解,是不是也应该对即将走上的社会有所了解呢?不然,到时候可能真的发现仓促、茫然,无所适从,已是百年身。

    前一段时间,有一位人大代表,好像是北京某某图书馆的馆长,说了一句话,一石激起千层浪,群起而攻之,大家口诛笔伐!原话传得多了、传得久了,可能变了味!那位馆长的意见,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在她的眼里,这样使家里背上沉重的负担,将来也面临着工作不好找的局面,与其这样,不如呆在家里种种地、看看天,过一种“有文化”的生活……我理解那位馆长的话,或许她真是出于好心,说了一句实在的话,说了句肺腑之言!可为什么那么多人一时间会赶着、跟着讨伐?我想,人们之所以这么步调一致也可能充分暴露出弱势群体他们心中仅存的些许恐惧担心:害怕社会在渐渐分了层——或者说害怕这种形式在加剧,当官的的子女还是当官的,掌权的的子女还是掌权的,有钱有背景的的子女还是有钱有背景的……而农民的子女还是农民,穷人的子女还是穷人……一切似乎都在世袭,世世代代定了型,这恐怕才是众人担心所在。住在农村好吗?也不尽然。各种各样的花销都在涨,种庄稼有的时候赶不上出去打工,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外出。

    上学,呆在城市,也很艰难,还是对于普通人而言。好大学、学历高也有他们的难处,即就是考上清华北大,真的有真才实学,在小城市、小县城先不说有无用武之地,庙小神大,无有私企消受得起;而大城市近乎一万每平方的房价更是让人害怕、头痛不已!此一时,彼一时,已经不是**十年代,在此时的环境下,社会关系、家庭地位、背景在求生谋职的过程中占的权重可能会更多一些。对于那些家里殷实又有背景、关系者,上学为了求得一个文凭或者花钱混到、买到只是为了更大化、最佳的实现他们的利益诉求而已。

    所以,很纠结,对于普通者。因此,我想说,不必因为高考的结果而过分悔恨、自残、自裁、消极堕落,看看那些先行者的生活:当你在菜市场或者小街巷转悠的时候,如果发现有面貌稚嫩戴着副眼镜又一幅书生气模样的在那里忙活卖菜或者炸着臭豆腐,那可能还真是一个大学生;当你在建筑工地跟前考察观摩的时候,如果发现真有手无缚鸡之力、形杆细瘦、动不动大汗淋漓的,那可能还真是一个大学生……一个正规院校出来的本科生,他们到此境地,不是他们的错,他们中不乏有理想者。

    毕竟唐骏只有一个,“打工皇帝”只有一个,条件不同,时代也不同了。

    如果当你大学毕业的时候,这才发现,自己已是一个民工,或者是个技工,还不如当初上个技校,不知有何感想(当然,作者不是歧视民工或者怎么样,按照字面意思,民工就是农民身份的工人,干着心酸的活,靠力气吃饭,也是社会的最底层);或者为了一个掏大粪的工作挤破头!原因那是事业单位!你还愿意上大学?大家还记得那个北京的“蛋形窝”吗?别说娶妻生子生女赡养老人,就单个独过,足够心酸半辈子!或许某些当权者感觉那是他们的耻辱,所以才命人将其清理走了。

    不难看出,社会机会不均等、已经在减少。上学也好不上学也罢,回归本质,都是为了生存!

    于是,对于当前的你,你应该怎么做?

    中榜,落榜,似乎无关紧要,紧要的是要有一颗清醒的头脑。中榜者不要得意,落榜者不要失意,人生还很漫长,无论现在或者将来作何选择,只要不走弯路就是最好。有的弯路可以掉头重来,但有的不可逆,等发现时,只能徒留遗憾。不管你是上高中,将上大学,要考研,或者以后要创业,但愿这部书能给你提供一些借鉴。做足心理准备,规划好人生,这样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

    虽然将韩晓等人的经历解剖劈示给大家看,确实有点儿残忍,似乎还有些血淋淋,让人心痛,却还是值得的。不揭露疤痕,怎么能认清病变?

    不要轻易舍弃生命!像书中的主人公那样。如果真有那种想法,回忆牵挂自己的人、感动自己的事,回忆,回忆,当做求生的慰藉……

    至今,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仍时常会在租住的小屋顶上徘徊,看“风景”,也会尝试着将脖子悬在晾衣服的铁丝上,想着那些人、那些事,坚持不住的时候,那便是结束……

    有这部书陪伴,相信你也不会孤独。

    ——有感于时事补作此序

    2011年7月6日 午夜

    〖微书网 www.103shu.com〗更新最快的小说阅读网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