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 宦海游龙

第088章 遇上行贿了

    腐败的官员每天进行不同的腐败,清正的干部每天做着同样的工作。

    王承宗坐在车上,发现自己的想法竟然有些动摇了,这让一贯坚信自己意志坚定的他有些惊讶,甚至有些莫名其妙的赶到害怕。

    是的,有些害怕。他不是贪官污吏,却有些害怕起来,原因说来很意外:他觉得李从云这今年轻人确实太厉害了一点。

    以王承宗的经历来看,能被他称之为“厉害”的人,不多,但今天这批人的名单里却要算上李从云一个。

    这个二十出头的区委昏〖书〗记只是自己的下级,但今天两人不过交谈半个小时,他那侃侃而谈时自信而从容地风姿,就仿佛一块烙铁在自己的心里烙上了一个清晰无比的烙印,再也抹不去了。

    王承宗爱才。

    他其实是一个特别自信的人,对自己的理论水平、施政能力都相当自信,多年来,尤其是在做了几年省委政研室主任之后,王承宗经常会在心里感慨,身边已经没有什么人能跟他细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之大势了。

    这么想似乎有些狂妄,但王承宗并不这么认为。因为他觉得自己并不是以为天下无英雄,而只是身边无人杰,他始终相信,华夏还是有不少有本事的人的,只是这些人要么被埋没了,要么还未来得及被提拔。

    但今天,李从云改变了他的想法,让他欣喜之余又有些害怕。

    他不过跟李从云谈了半个小时,李从云就从理论、实践和展望等各个方面说服了他,让他原本认为海豚冰柜厂已经无救,只有早日破产重组才是正理的观点再也站不住脚王承宗不得不当面承认:这家企业还有活过来的希望,甚至可以活得很好。当然,前提是一切要按照李从云的规划1来办,如果换个人掌控,就有些难说。

    但他同时又有些莫名的害怕:在李从云的身上,除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之外,他找不到一点年轻人的特点,冲动、易怒、不计后果、说话前没有思考妥当等等年轻人最爱犯的毛病,李从云也似乎与其无缘。

    这个人若非看起来实在只有二十出头,王承宗怎么也会把他当成一只久历官场的老狐狸。明明他的观点跟自己先前的观点完全是南辕北辙,但他却可以把话说得极为好听:自己当时对他的每一次质疑,都被他说成是领导的考校,是以反论的形式来指导他:自己举例说在他们金岛区委也有其他同志不赞成对海豚冰柜厂的再输血他却将其称为是区委的党内〖民〗主做得好对于国有企业改制的探索既没有盲目化,也没有过于保守,正是因为市委的坚强领导和陈龙辅〖书〗记的正确引导,才形成了这种有益于工作的风气。

    到了最后,连王承宗这样对自己施政能力极其自信的上级领导,都被他折服,还高兴地有些失态,当场亲口许下承诺: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金岛区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征途上的积极探索。

    直到上车回来的时候王承宗还在〖兴〗奋不已地想:好,太好了!金岛区有这样一位分管工商业的副〖书〗记,振兴有望!海豚冰柜厂扭亏在即!那些困难的国企职工,只要咬紧牙关再努一把力,马上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了!

    〖兴〗奋了起码半个小时王承宗的车都快进入市区了,这才慢慢回过神来。这个李从云,能力确实是有,可是这也太夸张了,自己宦海沉浮二十多年,居然被他三言两语忽悠成这样!就差没有被人家卖了还帮他数钱了!

    他不禁想起这几天听到的某些传言:比如金岛区的储唯区长据说曾经相当强势,李从云一到,他还打算架空人家,可没几天他就在李从云风轻云淡地几手“连环决”下,接二连三吃了几个哑巴亏弄得大为丢脸,现在甚至都很少去区委那栋楼了,整天就呆在区政府那边,颇有当初周树人先生那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意思。

    甚至还有些更隐秘的传闻,说李从云是市委余〖书〗记的侄儿,余〖书〗记甚至不惜为他在〖书〗记碰头会上批评了刘昏〖书〗记。这个传闻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但王承宗觉得这个传闻绝对是谣言,余〖书〗记的身份下面的人不清楚,他王承宗还是知道的,哪里有李从云这么一个侄儿了?至于某些人腹黑的认为李从云是他的sī生子,那就更不靠谱了,余争胜又不是傻子,能把sī生子这么明目张胆的放在自己手下做区委昏〖书〗记?

    本来,王承宗对李从云为何那般得余争胜看重也颇为好奇,有时候忍不住会八卦一下:该不会是当初余〖书〗记知青下放的时候跟某个女青年有些情谊,后来当然没成,二十年后,那位女青年的儿子长大成人,余〖书〗记想起当年的事情,爱屋及乌,又存有愧疚之心,所以对李从云特别偏爱?

    不过这也没法成立,因为李从云在市委的档案材料上明明白白有三个字:京城人。后面的家庭一栏也一样简单得失帝,干部家庭出身。

    当时王承宗看到这个档案的时候还腹诽现在的人办事越发不慎重了,李从云好歹是个副处级干部,怎么给他编写的个人材料居然简陋成这样!一句干部家庭出身就能了事了?父亲是谁啊,母亲是谁啊?家里还有没有兄弟姐妹啊?他们的政治面貌又是什么啊?更别说要是按照早些年写档案的标准,就是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也得明明白白写出来:是不是贫农出身、是不是党员、弃没有参过军等等。

    不过,这时候王承宗想起这句,“干部家庭出身”却忽然心中一凛,疑云顿生:莫非他是那种京城高干子弟下来铆但这个想法居然立刻被王承宗自己推翻了勺王承宗的想法其实有些偏颇:他觉得京城高干子弟基本上都是些纨绔子弟、酒囊饭袋罢了,典型的,“新八旗贵族”而从李从云今天的表现来看,则绝对没有半点这种纨绔味,如果说他这样的能力还是纨绔子弟,那他王承宗自己也只好回乡下种田了。

    于是,王承宗的想法走了岔路:他以为李从云的父母或者祖辈可能是老干部家庭的,但在前些年一个接一个的政治风bō中被牵连,现在已然不在了,或者是早已下台了。正是因为那段历史太过不堪回首,所以个人材料中没有明说。华夏历来讲究,“为尊者讳”编史书都要如此,写材料当然更不用提”“我们党”肯定是极大的,“尊者……”“为我们党讳”那当然也是应该的。

    而且王承宗觉得这么一想,余争胜比较照顾李从云也就讲得过去了,余家可是勋贵之家,没准李从云家里的长辈过去跟余家就有些交情呢?那李从云就正儿八经是余争胜的晚辈,余争胜在岛城做〖书〗记,又是省委常委,照顾一下晚辈,再正常不过的事,更何况还是个有能耐的晚辈。这也能解释那个传言里说“亲耳听见李〖书〗记叫余〖书〗记作,叔叔”

    呢”这句话了。

    王承宗胡思乱想了一会儿,终于觉得,李从云的身世不用去管,他为什么以二十多岁的年纪而少年老成、精通官场上的说话之道,也没必要去深究没准人家就是个孙悟空,石头里蹦出来的天才呢?追究这个没意义,不如想点有意义的。譬如说:李从云说的那几个办法有没有用,MBO是不是真的如他所说是把杀伤力极大的双刃剑。

    王承宗也知道,现在,关于国内经济学界的专家们,对于MBO的讨论也有再种不同的声音,赞成的观点认为,在华夏,由于国有和绝大多数集体企业长期以来存在,“所有者缺位现象”产权不明晰,而且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也就是公司实际的控制者)的管理才能一直不能得到应有的有效回报,jī励严重不足。因此,MBO作为降低代理成本的有效工具,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反对的观点认为,MBOBO

    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低价购买国有股,然后高价套现。

    王承宗在今天的讨论过后,同意了李从云的观点,从根本上讲,MBO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企业重组工具,离不开其本质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管理层作为公司的知情者,对公司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非常清楚,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的差距成为管理层收购的原动力,当管理层认为通过自身的努力能使公司业绩得到显著改善或者是公司价值被低估,便想通过融资手段来或者公司的所有权,从而分享公司升值的成果。如果是外部收购,由于不可控的因素太多,风险加大,出价势必会降低,另外买卖双方彼此不熟悉,在谈判过程中也会增加一定的成本。这便是MBO存在的经济基础。

    所以从理论上讲,管理层出价应当比外部出价高才是。而我国出现一些MBO收购,大多是暗箱操作,根本没有竞价的环节,因而受到一些专家的质疑。特别是上市公司,由于制度的缺陷,同股不同权,国有股靠高价发新股、配股,升值既容易又快捷,每股净资产1元钱的国有股,上市以后可能就变成5元钱,以这个价钱卖出,自然是大大地升值了,皆大欢喜。

    如果管理层买过来,也不用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改善公司业绩,只要能保住公司的再融资资格,进行一次增发或配股,净资产可能就变成了6元钱,轻轻松松稳赚一大笔。这么高的收益,而且没有风险”谁不愿意干呢?另一方面,对于直接从二级市场购买公司股票的广大股东来说,公司的增值来源于他们的贡献,他们是否享有优先购买的的权利呢?这是理论界还在一直争论的问题,尚未有实践的案例,事实上也存在着许多法律障碍和操作层面的障碍。这样,对于上市公司来讲,管理层以净资产上下的价格大量购买国有股,显然有失公平。

    作为省委政研室的前任主任,王承宗的理论水平是相当不错的,他能听得懂李从云的分析。从美国的经验数据来看,管理层收购的目标主要包括公众持股公司对不需要的部门进行的囊离:增长率较低,无法为管理人,或无法吸引公司收购者的一些sī人控股企业:市盈率集低、价格低于帐面价值的公众持股公司。这几种类型的收购无疑都是围绕的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这一本质特征来进行的。

    在华夏,国有企业占主体,上市公司绝大多数不是全流通,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MBO就是一把双刃剑,并非一定不能施展,但施展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盲目。如果管理层收购的是那些不被外部投资人所看好的国有资产,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经营绩效,把它变成优质资产,那么他们既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自己也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

    相反,如果管理层收购的是外部投资人以同样的价钱想买都买不到的国有资产,那他们就成了蚕食国有资产大餐的暴发户。

    其实自上任以后的这段时间里,王承宗主要忙着看望老干部,慰问各条战线的职工了。只要一有时间,他就找人谈话,或者听取各区市〖书〗记、区长的汇报,通过谈话,观察一个人的气质、语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再对来人做出自己的判断。王承宗给省委〖书〗记做过秘书,又有十几年地方官员的经验,对观人术有一定研究。在这一点上,他最佩服清代的曾国藩,做官做事做人皆有一套。从根本上说,王承宗认为,曾国藩绝不属于第一流的聪明人,从他每天要练一页字,活的年纪又不大就可以看出来,他只是勤奋,结果把自己的精力过早地耗尽了。曾国藩有xiōng怀,会用人,这是他的长处。他能看到别人的特长,愿意给人才搭建平台,不怕人才超过自己,他才取得了成功。王承宗觉得,自己现在虽然不是市委〖书〗记,但作为市长,至少在行政这条线上,还是有一定的用人权或者荐人权了,有必要通过制定新的游戏规则,选拔一批新的干部上来,改变岛城官场的庸俗气。这也是省委要他配合余争胜锋要求之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李从云应该不是一个庸俗的官员,他虽然对官场的规则显得非常了解,但他却如同白莲一般,出污泥而不染,作为区委昏〖书〗记,为了将海豚冰柜厂救活,竟然多次亲临F区,深入车间一线,跟那些技术人员混在一起,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总算出了成果。

    看着那些年轻的技术人员一脸的〖兴〗奋和面对李从云这个跟他们年纪差不多大的领导时,眼中那种发自内心的尊敬,连王承宗都觉得心中感动。

    正如同一位技术员回忆起这段日子的风雨同舟时说:“我记得李〖书〗记第一天不是以视察的身份来我们车间的时候说的那句话:“我虽然没本事跟你们一起搞开发,但你们搞开发的时候,我端个茶倒个水保障一下后勤,偶尔给大家鼓鼓劲、打打气,这还是干得了的”。正是有李〖书〗记这样的领导经常来看我们,我们就是累得差不多能站着睡了,也不敢睡踏实啊,一门心思就是把产品赶紧设计出来,不要辜负了这样的好领导!”

    王承宗想,有些人做领导,特别有“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怎么来的呢?只怕也就是李从云这样了。我比李从云年纪大、职务高,可不能给人家小后生比下去了,他要是能把金岛区的企业救活,那市属企业的改革,我也不能弄糟了,否则脸往哪搁?

    怀着复杂的心情,王承宗回到了市政府。

    此时的李从云也刚刚回到区委,在办公室里接了一个电话,这个电话是一家区属企业的老总打来的,自称姓薛,叫薛海东,是区棉纺厂的厂长。

    区属企业就那么十几个,李从云记得这个薛海东的名字,不过他还没见过这个人,这时候一听是薛海东,以为他是打电话来汇报工作的,当下也没深思为什么他汇报工作居然不亲自来,给领导汇报工作什么时候能这么托大了!

    李从云却没这么想,只是很客气地说:“哦,是薛厂长啊,我就是李从云,有什么事情?”

    薛海东那边更客气,说:“李〖书〗记,您来上任的时候,我正去〖日〗本考察新型棉纺设备去了,也没来得及早点向您汇报工作,这都是我的不是,您千万别放在心上。”

    李从云笑了笑:“工作第一,我能理解。”

    薛海东却似乎偏偏不能理解,说:“李〖书〗记大量,不过我这心里还走过意不去您今晚有空吗?我在金岛饭店定了包间,请您吃个饭,算是赔礼,不知道李〖书〗记能不能赏脸?”

    李从云微微蹙眉,客气的婉拒:“薛厂长客气了,这事情我都没去想过,你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谈何说赔礼?吃饭我看就算了,别破费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