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8 态度改变的原因
黄册库建从建设到如今已经有十多年了,而今年,朱元璋准备发动再次的人口普查,并详细规定了普查的一些细节。
诸如,此次普查以民族普查为主,普查真正汉族的数量以及分布,因为自汉武帝以来,外国皆称汉族,但是汉族真正的界限,却不知从何分起,特别是五代十国、蒙元的侵袭,原来以黄河流域为主的汉文化,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没有了十分明显的特征,现在大明,除了几个特定的民族之外,都被外国称为汉人,但是朱元璋不满意如此的结果。
这是他下令普查民族的目的之一,随后还会命礼部制定关于汉族人的服装、礼仪、节rì、图腾和庆典,以加强汉族在天下的形象。
还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大明许多男子流行的发式都是朱元璋首创的。比如“网巾”,有象征国家法令齐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征国家太平,还有“瓜皮帽”,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
就在大明立国不久,朱元璋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复了唐朝衣冠制度,法服与常服又得以并行了。法服大体同於唐朝,祗是进贤冠改成了梁冠,并增加了忠静冠、保和冠等冠式。官吏戴乌纱帽,穿圆领袍。袍服除了品sè规定外,还在胸背缀有补子。并以其所绣图案的不同来表示官阶的不同,不独唯此。官员的腰带也因品级的不同而在质地上。
有所不同。大明的服饰特点主要体现岀等级限制的严格。书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则穿短衣。戴小帽或网巾。明朝女子髻式也颇多,且常在额上系兜子,名“遮眉勒”。衣裙近似宋元两朝,但内衣有小圆领,颈部加纽扣。衣身较长,缀有金玉坠子,外加云肩、比甲(大背心)等。
朱元璋统一天下,明代开始整体上大致恢复汉人衣冠,从唐代吸收了胡人习惯以后。发展出的汉人衣冠。
此时大明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sè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sè。平rì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明代补服。
大明的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sè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sè裙。裙边有一、二寸绣边。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sè缎,每条sè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dú lì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这种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sè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挺拔高贵。
而且专门诏命礼部制定《明会典》这样的一部典章制度书,其中记录贵族女装用料均为‘各sè纻丝绫罗纱随用‘,而平民女服用料则受限制,即便是礼服,也限用紫sè粗布并且禁止用金绣,袍衫也只限用紫sè、绿sè和桃红sè等浅淡的颜sè,而禁止使用大红sè、鸦青sè和明黄sè等浓艳的sè彩。明洪武十四年还规定,商贾之家只能用绢布制装,农家可以使用紬纱和绢布。
男装以方巾圆领为代表形式,儒生所着襕衫与当今舞台上京剧书生的服饰极为相似。其特点是宽袖、皂(黑)sè缘边,青圆领、皂绦软巾垂带。脚夫和搬运工则着青布衫裤,青布长手巾,上衣沿宽边,足着草制的靸鞋。官服是云缎圆领袍,另有外加云缎外套的穿法。这种袍长离地一寸,袖长过手,袖椿(指袖身)宽一尺,袖口宽九寸,足着大红sè履为典型式样。
这种繁琐的服装规定,也不知道朱元璋怎么在这种所谓的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制定的,谁也不知道皇帝怎么会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去做这些,对于这一点,就连庞煌也想不明白。
特别是朱元璋对待商贾的态度,庞煌更是看不明白了,在大明初期,商贾是绝对没有什么地位的,至少从穿衣服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庞煌不止一次的在京师中,看到有些商贾因为穿金戴银的不注意,因此而获罪,这样的情景在江南十分普遍,这也是庞煌从北平回到南京之后,宁愿在溧水种菜,也不去想着行商贾之事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洪武二十六年开始,庞煌发现。朱元璋对待商贾的态度也在改变着。
这一点,要从唐奉先从海外出使回来之后。开始说起,当年为了营造万朝来贺的景象,朱元璋曾经四处派遣使节到各地宣扬大明的天威,很多人放出去之后,甚至就没有回来,唐奉先出使了近三年,才回到大明的国土之中。
唐奉先出使的是拂菻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出使时,那里有人听说过曾经的东方古国。并告知了当时的国王,当时的国王曼努埃尔二世,这时曼努埃尔二世已经向帖木儿帝国派去了伯爵罗恩作为示好的使节。
对于更远的大明王朝却是完全不知道,但是此时的拜占庭帝国已经衰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在大明洪武二十五年时,最后一支十字军队伍在尼科堡战役中被打败。奥斯曼帝国的国王巴耶扎德正准备回师攻打君士坦丁堡时,帖木儿对其发动了进攻,拜占廷帝国才暂时免于灭亡。
政治上的分裂和zhōng yāng集权的瓦解,使末rì的拜占廷帝国四分五裂。帝国内部政治动荡。皇室斗争激烈,共帝之间先后爆发了“两安德罗尼库斯之战”、“两约翰之战”、“约翰祖孙之战”。巴列奥略王朝的分封习俗加剧了帝国的分裂,分散在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的几个残余省份几乎都成了dú lì国家,除了承认拜占廷的宗主地位外。不对zhōng yāngzhèng fǔ承担任何义务,既不纳税也不提供士兵,朝廷的政令几乎不出京城。
残存的几个富庶的农业地区全部被奥斯曼人占领。国家几乎没有收入,依靠变卖皇室财产土地和借高利贷度rì。这个国家也失去了所有兵员来源。陆军只得聘请加泰罗尼亚人、法国人、威尼斯人、塞尔维亚人、瓦拉几亚人、保加利亚人和土耳其人充当雇佣兵。这些人名为士兵,实为匪徒。稍有不满即大动干戈,洗劫当地居民。拜占廷海军也同时衰落,只能依靠威尼斯和热那亚的舰队保卫海上通道。
为了换取和平,或者筹措现金,拜占廷帝国向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和土耳其人屡次割让土地,拜占庭帝国陷入了一片茫然之中,在此时国王的话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本来唐奉先这次基本上是白来了。
唐奉先虽然是洪武二十年的进士,在官场上也不算得意,还差点没有被所谓的胡惟庸牵连到,最后被送到极西之地出使,他本人也有自知之明,所以十分老实的请求在出使的队伍中要求被派往最远的拂菻国,完成本来就不能完成的任务。
他当初的想法也许就是不回来了,因为在出使的途中,他还带着儿子一起,但是在拜占庭一段时间后,那里的国王虽然不重视他,但是来自于威尼斯的商人们,对于大明来使却极为有兴趣,多次拜访,给予了很大的优待。
最后隐晦的劝其不要在君士坦丁堡久留,因为这里是是非之地,要不是帖木儿的牵制,恐怕奥斯曼帝国早就将其灭亡了,同时,也为了保护他这个来自远东的朋友,这些威尼斯商人还雇佣了一批军人和随从将其护送回大明。
当然,唯利是图的威尼斯人当然不会白做这些事情,在随从和军人之中,他们安排了大量的亲信,来探知大明现在的虚实,因为他们早在蒙元时就听过东方这个古老的国度,对于其的富庶和特产早已垂涎已久,不过之前都是通过中亚地区中转贸易,现在他们也要把手伸出来了。
巨大的利益驱使着他们冒更大的险,这次东方之旅中,他们没有白来,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比马可波罗传记描写的更为富庶的地方,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拂菻国是古籍中对拜占廷帝国的称谓。亦称大秦或海西国。
对于大明的儒林人士来说,那个国度的情况是极为令人愤恨的,而这种愤恨却偏偏成了这些威尼斯商人在大明朝野受到欢迎的原因。丝毫没有戒心的唐奉先回来之后,为其引荐了许多商贾,而这些商贾又为其引荐了许多朝中的官员,礼部尚书陈迪就是其中之一。
陈迪对于这些从拜占庭来的威尼斯商人本来是一点好印象也没有,甚至不屑见上一面。的确,他作为朝中的一品官员。也没有人敢为这些商贾引荐当朝的一品大员,但是当陈迪从一次闲谈中得知拜占庭王国的近况后。却大为改观,表示愿意接见前来的威尼斯商人。
因为皇上一直试图开放的海禁,成为文官集团的一块心病,虽然现在还未曾开放,但是他们已经感觉到皇上的决心,正在想法设法劝谏皇上的时候,拜占庭的来客突然让他感觉到一点契机。
通过了解,他们感到拜占庭王国的下场,简直就是给大明定制的教科书。
拜占庭现在的危机真正的来源是哪里。过于授权的分封诸侯,这个在大明已经有效的得到控制,强大的商人集团,以利益为主,左右王国的局势,这才是文官集团想要让皇上知道的。
“力田所以富国也。今民去农桑,赴游业,披采众利,聚之一门。虽于私家有富,然公计愈贫矣。”本末不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民安能无jiān轨?jiān轨繁多。则吏安能无严酷?严酷数加,则下安能无愁怨?愁怨者多,则咎征并臻。下民无聊,而上天降灾。则国危矣。
简单来说,就是告诉大家。流通不产生财富,是生产产生财富!资本既然不能在生产领域得以积累并发挥其真正的职能,生产便会出现萎缩。要之,对于一个生产萎缩的社会来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规律,大致是不具有普遍意义的。这样就带出一个结论,以商求富的规律,只有在生产相应发展的前提下才具有实际意义。盲目从商cháo,只会贻害生产的发展。最后就是国家与社会的动乱。
非常清楚明了,而且jīng辟入木,这些都是他们平时拿来劝谏皇上的话,皇上听不进去,但是现在却出来了一个鲜活的例子,比如拜占庭王国现在的尴尬。
陈迪等人在接见拜占庭来客时,询问的十分详尽,来客中包括商贾、传教士和雇佣军等等很多人,也使他们对于拜占庭的历史了解的基本算是透彻。
这个原来被称为罗马帝国的王国,也曾经有过盛世的表现,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并拥有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曾经一直是西方最发达的国家。它的货币索利都斯长期以来是各国流通的通用货币。
最主要的收入还是来自商业贸易中征收的关税和贸易税。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处于几个大国的交汇点,自古以来就是各地商船汇集的地方,也是丝绸之路的终点,发达的贸易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萨洛尼卡、特拉布宗、安条克和亚历山大等城市也是拜占廷帝国的重要贸易港口。拜占廷的进口物资主要包括丝绸、毛皮、奴隶、粮食、贵重木材、香薰料、染料、象牙、宝石、珍禽异兽和其他奢侈品,出口物资则有玻璃、马赛克镶嵌画、高级丝织品和锦缎、武器、葡萄酒、金银货币、珠宝首饰和工艺品。
这一切都和皇上当初建立海关时描述的差不多,而的确也造成了拜占庭王国的一度繁荣,但是商业可以给其带来繁荣,也能给其带来灭顶之灾,现在拜占庭的状况,不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吗?
来自于欧罗巴大陆的商人左右了王国的局势,他们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不惜出卖国家的利益,当国家需要他们出力时,他们却是以自我为中心,让国家不但无税可收、无兵可征。而且还为联合起别的国家一起对抗自己的君主。
直到把国家败坏的不可收拾时,才想起了自己的后路,但还不是为国家出力,而是寻找对自己更有利的国度进行依附。这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有什么区别,可能唯一的不同,那就是游牧民族用弯刀和铁蹄,而商人们用钱来破坏国家。
文官集团的几个领袖人物强忍着心中对这些来自拜占庭商人的厌恶,还是完成了他们最初的调查,因为皇上不http://www.tututa.com引经据典,更http://www.tututa.com详尽的数据和鲜明的例子,他们为了劝谏皇上不要轻易言商,算是自降身份委屈的和这些商人们交往着。
但是大明的商人却是惊喜的发现了文官集团的变化,对于这些平rì连看也不会看自己一眼的大人们,会这么关注外国的商贾,那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难道这些老爷们转xìng了?还是皇上出现了关于贸易的口风,让这些最会察言观sè的大人们开始讨好皇帝的决定?
大明稍微显得紧张的局势,至少在中原和江南得到了缓解。所谓不成熟的运动会,在来自于拜占庭商人的鼓吹下,也得到了大明商人的大力协助,这个是庞煌没有想到的。。)
诸如,此次普查以民族普查为主,普查真正汉族的数量以及分布,因为自汉武帝以来,外国皆称汉族,但是汉族真正的界限,却不知从何分起,特别是五代十国、蒙元的侵袭,原来以黄河流域为主的汉文化,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没有了十分明显的特征,现在大明,除了几个特定的民族之外,都被外国称为汉人,但是朱元璋不满意如此的结果。
这是他下令普查民族的目的之一,随后还会命礼部制定关于汉族人的服装、礼仪、节rì、图腾和庆典,以加强汉族在天下的形象。
还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大明许多男子流行的发式都是朱元璋首创的。比如“网巾”,有象征国家法令齐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征国家太平,还有“瓜皮帽”,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
就在大明立国不久,朱元璋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复了唐朝衣冠制度,法服与常服又得以并行了。法服大体同於唐朝,祗是进贤冠改成了梁冠,并增加了忠静冠、保和冠等冠式。官吏戴乌纱帽,穿圆领袍。袍服除了品sè规定外,还在胸背缀有补子。并以其所绣图案的不同来表示官阶的不同,不独唯此。官员的腰带也因品级的不同而在质地上。
有所不同。大明的服饰特点主要体现岀等级限制的严格。书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则穿短衣。戴小帽或网巾。明朝女子髻式也颇多,且常在额上系兜子,名“遮眉勒”。衣裙近似宋元两朝,但内衣有小圆领,颈部加纽扣。衣身较长,缀有金玉坠子,外加云肩、比甲(大背心)等。
朱元璋统一天下,明代开始整体上大致恢复汉人衣冠,从唐代吸收了胡人习惯以后。发展出的汉人衣冠。
此时大明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sè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sè。平rì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明代补服。
大明的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sè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sè裙。裙边有一、二寸绣边。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sè缎,每条sè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dú lì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这种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sè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挺拔高贵。
而且专门诏命礼部制定《明会典》这样的一部典章制度书,其中记录贵族女装用料均为‘各sè纻丝绫罗纱随用‘,而平民女服用料则受限制,即便是礼服,也限用紫sè粗布并且禁止用金绣,袍衫也只限用紫sè、绿sè和桃红sè等浅淡的颜sè,而禁止使用大红sè、鸦青sè和明黄sè等浓艳的sè彩。明洪武十四年还规定,商贾之家只能用绢布制装,农家可以使用紬纱和绢布。
男装以方巾圆领为代表形式,儒生所着襕衫与当今舞台上京剧书生的服饰极为相似。其特点是宽袖、皂(黑)sè缘边,青圆领、皂绦软巾垂带。脚夫和搬运工则着青布衫裤,青布长手巾,上衣沿宽边,足着草制的靸鞋。官服是云缎圆领袍,另有外加云缎外套的穿法。这种袍长离地一寸,袖长过手,袖椿(指袖身)宽一尺,袖口宽九寸,足着大红sè履为典型式样。
这种繁琐的服装规定,也不知道朱元璋怎么在这种所谓的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制定的,谁也不知道皇帝怎么会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去做这些,对于这一点,就连庞煌也想不明白。
特别是朱元璋对待商贾的态度,庞煌更是看不明白了,在大明初期,商贾是绝对没有什么地位的,至少从穿衣服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庞煌不止一次的在京师中,看到有些商贾因为穿金戴银的不注意,因此而获罪,这样的情景在江南十分普遍,这也是庞煌从北平回到南京之后,宁愿在溧水种菜,也不去想着行商贾之事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洪武二十六年开始,庞煌发现。朱元璋对待商贾的态度也在改变着。
这一点,要从唐奉先从海外出使回来之后。开始说起,当年为了营造万朝来贺的景象,朱元璋曾经四处派遣使节到各地宣扬大明的天威,很多人放出去之后,甚至就没有回来,唐奉先出使了近三年,才回到大明的国土之中。
唐奉先出使的是拂菻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出使时,那里有人听说过曾经的东方古国。并告知了当时的国王,当时的国王曼努埃尔二世,这时曼努埃尔二世已经向帖木儿帝国派去了伯爵罗恩作为示好的使节。
对于更远的大明王朝却是完全不知道,但是此时的拜占庭帝国已经衰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在大明洪武二十五年时,最后一支十字军队伍在尼科堡战役中被打败。奥斯曼帝国的国王巴耶扎德正准备回师攻打君士坦丁堡时,帖木儿对其发动了进攻,拜占廷帝国才暂时免于灭亡。
政治上的分裂和zhōng yāng集权的瓦解,使末rì的拜占廷帝国四分五裂。帝国内部政治动荡。皇室斗争激烈,共帝之间先后爆发了“两安德罗尼库斯之战”、“两约翰之战”、“约翰祖孙之战”。巴列奥略王朝的分封习俗加剧了帝国的分裂,分散在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的几个残余省份几乎都成了dú lì国家,除了承认拜占廷的宗主地位外。不对zhōng yāngzhèng fǔ承担任何义务,既不纳税也不提供士兵,朝廷的政令几乎不出京城。
残存的几个富庶的农业地区全部被奥斯曼人占领。国家几乎没有收入,依靠变卖皇室财产土地和借高利贷度rì。这个国家也失去了所有兵员来源。陆军只得聘请加泰罗尼亚人、法国人、威尼斯人、塞尔维亚人、瓦拉几亚人、保加利亚人和土耳其人充当雇佣兵。这些人名为士兵,实为匪徒。稍有不满即大动干戈,洗劫当地居民。拜占廷海军也同时衰落,只能依靠威尼斯和热那亚的舰队保卫海上通道。
为了换取和平,或者筹措现金,拜占廷帝国向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和土耳其人屡次割让土地,拜占庭帝国陷入了一片茫然之中,在此时国王的话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本来唐奉先这次基本上是白来了。
唐奉先虽然是洪武二十年的进士,在官场上也不算得意,还差点没有被所谓的胡惟庸牵连到,最后被送到极西之地出使,他本人也有自知之明,所以十分老实的请求在出使的队伍中要求被派往最远的拂菻国,完成本来就不能完成的任务。
他当初的想法也许就是不回来了,因为在出使的途中,他还带着儿子一起,但是在拜占庭一段时间后,那里的国王虽然不重视他,但是来自于威尼斯的商人们,对于大明来使却极为有兴趣,多次拜访,给予了很大的优待。
最后隐晦的劝其不要在君士坦丁堡久留,因为这里是是非之地,要不是帖木儿的牵制,恐怕奥斯曼帝国早就将其灭亡了,同时,也为了保护他这个来自远东的朋友,这些威尼斯商人还雇佣了一批军人和随从将其护送回大明。
当然,唯利是图的威尼斯人当然不会白做这些事情,在随从和军人之中,他们安排了大量的亲信,来探知大明现在的虚实,因为他们早在蒙元时就听过东方这个古老的国度,对于其的富庶和特产早已垂涎已久,不过之前都是通过中亚地区中转贸易,现在他们也要把手伸出来了。
巨大的利益驱使着他们冒更大的险,这次东方之旅中,他们没有白来,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比马可波罗传记描写的更为富庶的地方,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拂菻国是古籍中对拜占廷帝国的称谓。亦称大秦或海西国。
对于大明的儒林人士来说,那个国度的情况是极为令人愤恨的,而这种愤恨却偏偏成了这些威尼斯商人在大明朝野受到欢迎的原因。丝毫没有戒心的唐奉先回来之后,为其引荐了许多商贾,而这些商贾又为其引荐了许多朝中的官员,礼部尚书陈迪就是其中之一。
陈迪对于这些从拜占庭来的威尼斯商人本来是一点好印象也没有,甚至不屑见上一面。的确,他作为朝中的一品官员。也没有人敢为这些商贾引荐当朝的一品大员,但是当陈迪从一次闲谈中得知拜占庭王国的近况后。却大为改观,表示愿意接见前来的威尼斯商人。
因为皇上一直试图开放的海禁,成为文官集团的一块心病,虽然现在还未曾开放,但是他们已经感觉到皇上的决心,正在想法设法劝谏皇上的时候,拜占庭的来客突然让他感觉到一点契机。
通过了解,他们感到拜占庭王国的下场,简直就是给大明定制的教科书。
拜占庭现在的危机真正的来源是哪里。过于授权的分封诸侯,这个在大明已经有效的得到控制,强大的商人集团,以利益为主,左右王国的局势,这才是文官集团想要让皇上知道的。
“力田所以富国也。今民去农桑,赴游业,披采众利,聚之一门。虽于私家有富,然公计愈贫矣。”本末不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民安能无jiān轨?jiān轨繁多。则吏安能无严酷?严酷数加,则下安能无愁怨?愁怨者多,则咎征并臻。下民无聊,而上天降灾。则国危矣。
简单来说,就是告诉大家。流通不产生财富,是生产产生财富!资本既然不能在生产领域得以积累并发挥其真正的职能,生产便会出现萎缩。要之,对于一个生产萎缩的社会来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规律,大致是不具有普遍意义的。这样就带出一个结论,以商求富的规律,只有在生产相应发展的前提下才具有实际意义。盲目从商cháo,只会贻害生产的发展。最后就是国家与社会的动乱。
非常清楚明了,而且jīng辟入木,这些都是他们平时拿来劝谏皇上的话,皇上听不进去,但是现在却出来了一个鲜活的例子,比如拜占庭王国现在的尴尬。
陈迪等人在接见拜占庭来客时,询问的十分详尽,来客中包括商贾、传教士和雇佣军等等很多人,也使他们对于拜占庭的历史了解的基本算是透彻。
这个原来被称为罗马帝国的王国,也曾经有过盛世的表现,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并拥有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曾经一直是西方最发达的国家。它的货币索利都斯长期以来是各国流通的通用货币。
最主要的收入还是来自商业贸易中征收的关税和贸易税。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处于几个大国的交汇点,自古以来就是各地商船汇集的地方,也是丝绸之路的终点,发达的贸易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萨洛尼卡、特拉布宗、安条克和亚历山大等城市也是拜占廷帝国的重要贸易港口。拜占廷的进口物资主要包括丝绸、毛皮、奴隶、粮食、贵重木材、香薰料、染料、象牙、宝石、珍禽异兽和其他奢侈品,出口物资则有玻璃、马赛克镶嵌画、高级丝织品和锦缎、武器、葡萄酒、金银货币、珠宝首饰和工艺品。
这一切都和皇上当初建立海关时描述的差不多,而的确也造成了拜占庭王国的一度繁荣,但是商业可以给其带来繁荣,也能给其带来灭顶之灾,现在拜占庭的状况,不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吗?
来自于欧罗巴大陆的商人左右了王国的局势,他们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不惜出卖国家的利益,当国家需要他们出力时,他们却是以自我为中心,让国家不但无税可收、无兵可征。而且还为联合起别的国家一起对抗自己的君主。
直到把国家败坏的不可收拾时,才想起了自己的后路,但还不是为国家出力,而是寻找对自己更有利的国度进行依附。这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有什么区别,可能唯一的不同,那就是游牧民族用弯刀和铁蹄,而商人们用钱来破坏国家。
文官集团的几个领袖人物强忍着心中对这些来自拜占庭商人的厌恶,还是完成了他们最初的调查,因为皇上不http://www.tututa.com引经据典,更http://www.tututa.com详尽的数据和鲜明的例子,他们为了劝谏皇上不要轻易言商,算是自降身份委屈的和这些商人们交往着。
但是大明的商人却是惊喜的发现了文官集团的变化,对于这些平rì连看也不会看自己一眼的大人们,会这么关注外国的商贾,那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难道这些老爷们转xìng了?还是皇上出现了关于贸易的口风,让这些最会察言观sè的大人们开始讨好皇帝的决定?
大明稍微显得紧张的局势,至少在中原和江南得到了缓解。所谓不成熟的运动会,在来自于拜占庭商人的鼓吹下,也得到了大明商人的大力协助,这个是庞煌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