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楼外楼
()天上洁白晶莹的小雪已慢慢变得密集起来,此时的断桥上可不是闲聊的好地方,在赵明诚夫妇的建议下,大伙便前往楼外楼,喝酒观湖赏雪,岂不美哉。
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或德父),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龙都街道)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之第三子。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鉴赏大家及古文字研究家。
不过武大郎感兴趣的并不是赵明诚此人,而是他的结发妻子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更是独爱李清照逃难时所作的《夏rì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来到楼外楼,找了张面向西湖临窗的桌子,点了招牌菜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另外一些拿手菜,武大郎毫不客气的搂着潘金莲坐下,在赵明诚夫妇诧异的眼神中夹了块鱼腹嫩肉给潘金莲。
做完这一切,武大郎才想起断桥之上扈三娘自我介绍时假扮潘金莲的相公,不由苦笑道:“赵兄不必诧异,我这妻弟平rì里爱胡闹,方才断桥之时假冒武某,还请赵兄大人有大量,别和潘小安一般计较,小弟先干为敬。”
武大郎拿起酒杯,向赵明诚举杯道歉,然后一饮而尽。
“哈哈,就凭这一声赵兄,为兄岂会怪罪。潘小哥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果不负潘小安之名,即便潘安再世也不遑多让。”
赵明诚好歹为官多年,岂会为这些小事恼怒,当下对扈三娘夸奖道,明显将她当成小大人。
扈三娘有苦自知却不好反驳,既然在武大郎口中变成了潘金莲的弟弟,当然也得改姓潘了。潘金莲则在一边嗤嗤偷笑,有点落井下石的味道,正好欺负下自己这便宜弟弟。
“赵兄好胸襟,不知赵兄此番到江南可有要事?”
武大郎记得赵明诚好像是当官的,可没闲暇时间出来溜达。
“为兄听闻杭州有一批初唐的金石书画出售,特携内子前来想掏一番宝贝,路过断桥之时却被小安兄弟的歌声打动,尤其曲子所含诗句更让内子向往无比,故冒昧打扰一二。”
“不知...?”
武大郎虽然知道但却装迷糊道。
“贱内赵李氏,号易安居士。”
对于自家妻子,赵明诚还是很自豪的,平rì里不仅达官贵人还是文人学子都会因此客客气气,当然眼神里尽是羡慕嫉妒恨,让赵明诚颇为得意。
“易安居士李清照李大词人,久仰久仰。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
武大郎顿时想起后人的评价,在诗词盛行的唐宋年代,唯有李清照脱颖而出,与众才子齐名,流芳百世。
“武相公实在太客气了,妾身愧不敢当。昔rì大相国寺内未曾见武相公意气风发实属憾事,不知今rì是否有幸一品武相公之新作?”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生活优越,此时作品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听闻大相国寺内三尺诗人大气豪迈、饱经沧桑的诗句顿时觉得自己的不足,现在遇见本人,当然想要考究一番。
“这位姐姐,我家姐夫早已不作诗词,改编故事了,情节感人肺腑扣人心弦,害的我和家姐都已哭了好几天了。”
武大郎还未回应,扈三娘便抢先说道,白娘子的故事确实最容易打动女人的心。
“哦,想不到武相公还有此才情,真让妾身佩服。不过妾身还是希望武相公能作诗词一首,让妾身开开眼界。”
“恭敬不如从命,如有不妥请多多包涵。”
见李清照这般坚持,武大郎也不好拒绝,眼睛一转便想起一首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寻寻觅觅,冷泠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秒、秒、妙不可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叠字jīng妙到无法可想,唯有吟哦而已。以奇横字浅俗语,写尽万种情思。没想到武相公亦是xìng情中人,此番西湖一游倒真不虚此行。”
李清照与赵明诚对视一眼,两人都忍不住赞叹道。李清照声名在外,经常有书生才子邀请李清照夫妇前往诗会评论一二,可惜大多都是无病生吟之作,难登大雅之堂,今rì此词如一泉甘霖洗净心中尘埃,不由大为欣喜。
“小安兄弟,不知武相公所编故事为何,不知可否告知一二?”
李清照见武大郎果然名不虚传,转念间便一首从未听过的词脱口而出,想必其所编故事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我家姐夫所编乃西湖《白娘子传奇》,断桥上所唱歌谣便出自此故事。”
扈三娘不爱红装爱武装,虽能写字认字,但实在辨不清诗词的好坏,见自家相公所作词曲受人称赞,心情当然高兴。
“小安兄弟不妨述来听听?”
“一千八百年前,一懵懂的小牧童用手中的糖葫芦换下捕蛇人手中的小白蛇......”
扈三娘将武大郎所说的故事娓娓道来,一会儿激昂顿挫、一会儿恬静婉约,不乏自己补充其中的不足,那叫一个声情并茂,哪似武大郎所讲的一个腔调,毫无感情。
不多时,武大郎发现自己身边暖和了很多,再一瞧,发现边上好几桌的客人都挨到自己身边。其中一人更是一边听着扈三娘讲故事,一边毫不客气的夹着自己桌上的菜肴。
“唉唉唉,诸位兄台...?”
武大郎看的无语,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这位兄弟请见谅,实在是小兄弟说的太过jīng彩,这桌酒席就当在下赔礼。小二,再上一桌福禄宴,来几瓶好酒。”
能来楼外楼喝酒的人可都不少缺钱的主,不仅直接替武大郎结账还另外赠送一桌更丰盛的酒席。
“何须范员外请客,区区几个饭钱本掌柜还是拿得出来。”此刻上菜的并不只有店内伙计,连掌柜的都亲自上来,直接免掉了武大郎一桌的酒菜钱,躬身对着武大郎等人说道:“若客官不嫌弃的话,今就在这里住下,在下以命小二准备了四间上房,天寒地冻的下雪天路可不好走。”
“多谢掌柜的好意,无功不受禄,该多少还是多少?”
没事献殷勤非jiān即盗,武大郎可不想贪便宜倒大霉,何况这些酒菜钱根本没放在眼里,尤其桌上最贵的酒还是自家酿的白酒。
“哪里话,令妻弟所说故事让在下酒楼高朋满座,岂是无功,望客官明rì还能继续在在下酒楼用膳讲故事,大恩不言谢。”
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或德父),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龙都街道)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之第三子。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鉴赏大家及古文字研究家。
不过武大郎感兴趣的并不是赵明诚此人,而是他的结发妻子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更是独爱李清照逃难时所作的《夏rì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来到楼外楼,找了张面向西湖临窗的桌子,点了招牌菜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另外一些拿手菜,武大郎毫不客气的搂着潘金莲坐下,在赵明诚夫妇诧异的眼神中夹了块鱼腹嫩肉给潘金莲。
做完这一切,武大郎才想起断桥之上扈三娘自我介绍时假扮潘金莲的相公,不由苦笑道:“赵兄不必诧异,我这妻弟平rì里爱胡闹,方才断桥之时假冒武某,还请赵兄大人有大量,别和潘小安一般计较,小弟先干为敬。”
武大郎拿起酒杯,向赵明诚举杯道歉,然后一饮而尽。
“哈哈,就凭这一声赵兄,为兄岂会怪罪。潘小哥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果不负潘小安之名,即便潘安再世也不遑多让。”
赵明诚好歹为官多年,岂会为这些小事恼怒,当下对扈三娘夸奖道,明显将她当成小大人。
扈三娘有苦自知却不好反驳,既然在武大郎口中变成了潘金莲的弟弟,当然也得改姓潘了。潘金莲则在一边嗤嗤偷笑,有点落井下石的味道,正好欺负下自己这便宜弟弟。
“赵兄好胸襟,不知赵兄此番到江南可有要事?”
武大郎记得赵明诚好像是当官的,可没闲暇时间出来溜达。
“为兄听闻杭州有一批初唐的金石书画出售,特携内子前来想掏一番宝贝,路过断桥之时却被小安兄弟的歌声打动,尤其曲子所含诗句更让内子向往无比,故冒昧打扰一二。”
“不知...?”
武大郎虽然知道但却装迷糊道。
“贱内赵李氏,号易安居士。”
对于自家妻子,赵明诚还是很自豪的,平rì里不仅达官贵人还是文人学子都会因此客客气气,当然眼神里尽是羡慕嫉妒恨,让赵明诚颇为得意。
“易安居士李清照李大词人,久仰久仰。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
武大郎顿时想起后人的评价,在诗词盛行的唐宋年代,唯有李清照脱颖而出,与众才子齐名,流芳百世。
“武相公实在太客气了,妾身愧不敢当。昔rì大相国寺内未曾见武相公意气风发实属憾事,不知今rì是否有幸一品武相公之新作?”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生活优越,此时作品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听闻大相国寺内三尺诗人大气豪迈、饱经沧桑的诗句顿时觉得自己的不足,现在遇见本人,当然想要考究一番。
“这位姐姐,我家姐夫早已不作诗词,改编故事了,情节感人肺腑扣人心弦,害的我和家姐都已哭了好几天了。”
武大郎还未回应,扈三娘便抢先说道,白娘子的故事确实最容易打动女人的心。
“哦,想不到武相公还有此才情,真让妾身佩服。不过妾身还是希望武相公能作诗词一首,让妾身开开眼界。”
“恭敬不如从命,如有不妥请多多包涵。”
见李清照这般坚持,武大郎也不好拒绝,眼睛一转便想起一首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寻寻觅觅,冷泠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秒、秒、妙不可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叠字jīng妙到无法可想,唯有吟哦而已。以奇横字浅俗语,写尽万种情思。没想到武相公亦是xìng情中人,此番西湖一游倒真不虚此行。”
李清照与赵明诚对视一眼,两人都忍不住赞叹道。李清照声名在外,经常有书生才子邀请李清照夫妇前往诗会评论一二,可惜大多都是无病生吟之作,难登大雅之堂,今rì此词如一泉甘霖洗净心中尘埃,不由大为欣喜。
“小安兄弟,不知武相公所编故事为何,不知可否告知一二?”
李清照见武大郎果然名不虚传,转念间便一首从未听过的词脱口而出,想必其所编故事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我家姐夫所编乃西湖《白娘子传奇》,断桥上所唱歌谣便出自此故事。”
扈三娘不爱红装爱武装,虽能写字认字,但实在辨不清诗词的好坏,见自家相公所作词曲受人称赞,心情当然高兴。
“小安兄弟不妨述来听听?”
“一千八百年前,一懵懂的小牧童用手中的糖葫芦换下捕蛇人手中的小白蛇......”
扈三娘将武大郎所说的故事娓娓道来,一会儿激昂顿挫、一会儿恬静婉约,不乏自己补充其中的不足,那叫一个声情并茂,哪似武大郎所讲的一个腔调,毫无感情。
不多时,武大郎发现自己身边暖和了很多,再一瞧,发现边上好几桌的客人都挨到自己身边。其中一人更是一边听着扈三娘讲故事,一边毫不客气的夹着自己桌上的菜肴。
“唉唉唉,诸位兄台...?”
武大郎看的无语,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这位兄弟请见谅,实在是小兄弟说的太过jīng彩,这桌酒席就当在下赔礼。小二,再上一桌福禄宴,来几瓶好酒。”
能来楼外楼喝酒的人可都不少缺钱的主,不仅直接替武大郎结账还另外赠送一桌更丰盛的酒席。
“何须范员外请客,区区几个饭钱本掌柜还是拿得出来。”此刻上菜的并不只有店内伙计,连掌柜的都亲自上来,直接免掉了武大郎一桌的酒菜钱,躬身对着武大郎等人说道:“若客官不嫌弃的话,今就在这里住下,在下以命小二准备了四间上房,天寒地冻的下雪天路可不好走。”
“多谢掌柜的好意,无功不受禄,该多少还是多少?”
没事献殷勤非jiān即盗,武大郎可不想贪便宜倒大霉,何况这些酒菜钱根本没放在眼里,尤其桌上最贵的酒还是自家酿的白酒。
“哪里话,令妻弟所说故事让在下酒楼高朋满座,岂是无功,望客官明rì还能继续在在下酒楼用膳讲故事,大恩不言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