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
§§第七回 做笙乐祭祀上苍 娱子民聚社会饮
女娲、伏羲在上骈、桑林等人的辅佐下,在改善人们食宿条件的同时,不断地进行着种种发明和创造,不断地强化人口管理,使部落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整个部落人与人之间没有纷争,民和无患,民居为安;婚姻制度确定了洞穴(家庭)关系;姓氏的发明使宗族部落开始逐步形成;结绳记事,分工管理,使整个部落秩序井然,社会安定。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繁荣的部落联盟社会。
当时雷首山一带已经繁衍出若干个大小部落,各部落之间协作渔猎,和睦相处,民居为安,安而思乐。
这年春始,疙瘩岭上万象更新。女娲心里一高兴,便把那些洞主、族长、部落头领等众首领召集到疙瘩岭上,和大家议论一件她思谋已久的一件大事。
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没有宗教信仰,只有生殖崇拜。万物播种的春天,也是人口繁衍的佳时,在这个时候搞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动是最佳时机。娲皇心想,以往的祭祀活动一般都很严肃,很死板,这样不好。心里总想对祭祀活动进行一些大的改进。既要崇敬严肃,又要热闹高兴。娲皇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在今年的祭祀活动中,让大家排练一些热闹的节目,既祭祀了祖宗、苍天,又庆祝了部落人丁兴旺、团结和谐、丰收富裕。这个想法成熟以后,她就决定把各部落的头领们召集在一起,把今年祭祀活动安排一下。(这种祭祀的庆祝方式,人们至今还在沿用。如:“怀春”“春情”“春宫”“春社”“聚社会饮”等。)
各部落的首领们接到传话以后,从各个山头陆续来到了疙瘩岭上。头领们到齐以后,娲皇向大家宣布:
“为了祭祀上苍,祈求部落人丁兴旺,祈祷丰收,从现在起,每年春天一开始,各部落都要进行十天狂欢。时间确定在每年的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大家回去组织操练一些节目,到了二月初二,各氏族、部落都集中到这里,进行一次大的祭祀活动,并且来一次狂欢舞蹈比赛。”
众人听罢娲皇的安排,心里非常高兴,齐声叫好。经过一番从未有过的热烈的议论,狂欢祭祀的事就定了下来。
当羲皇宣布散会之后,头领们狂呼而出。
众头领离开疙瘩岭后,便分头去自己的部落组织各洞穴人口,编排、操练狂欢“节目”,准备参加比赛。
为了使祭祀活动有声有色,使人类社会第一次狂欢搞得热热闹闹,女娲娘娘发明了一种音乐,以助声势。
实际上,音乐的发明,女娲也已经考虑很长时间了。
一次,她在树林中听到悦耳的鸟叫声时,对那种悦耳的声音心里非常羡慕,当时就萌发了仿效鸟叫发明音乐的念头。此后,她作了多少次试验,但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一次,她将众人都安排好以后,又开始了她制作音乐的发明。这一次,她在前一段研究的基础上,找了十三根竹管插在切断的半截葫芦里,试吹以后,果然优美动听。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笙簧”,也称“葫芦笙”。(《唐乐志》:“女娲做笙,列管于匏上,纳簧其中。”)为了造出更多的笙簧,供给即将开始的“聚社会饮”使用,她“命圣氏为斑管,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唐乐志》)
制出了笙簧,女娲并没有满足,为了通天宇,酬众神,她还要继续研究新的乐器。她站在风景优美的疙瘩岭上,面对山海吹着笙簧,思考着更好的乐器雏形。经过几天的琢磨,终于发明了二十五弦琴。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她又将琴弦增加到五十弦。当她试奏五十弦琴时,觉得声音低沉,深感悲伤,情绪无法克制。她觉得,五十弦琴不如二十五弦琴效果好,于是,又将五十弦琴破开,变做二十五弦,以拟制感情。经过一番调整,终于使那二十五弦琴声音调和,悦耳动听。(《路史?后记二》:“女皇氏‘女包’娲……用五弦之瑟于泽丘,动阴声。极其数为五十弦,以拟其情,具二均声。乐成,而天下幽微亡不得理。”)
女娲做笙
女娲发明创造的笙簧,成为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从甲骨文中已得知笙起源久远,一直成为后世历代的主要吹奏乐器,迄今所知最早的实物,为曾侯乙墓出土的笙(历代擅长吹笙者多不胜数,相传周灵王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以至得道成仙。唐代沈俭期、宋之问、张仲一、张祜、厉玄、钟略等许许多多诗人均有诗咏笙、咏王子晋吹笙成仙,许多咏笙诗篇成为千古名篇,唐末湖北宜春诗人王毂的《吹笙引》就是一首千古名诗:“娲皇遗音寄玉笙,双成传得何凄清。丹穴娇雏七十只,一时飞上秋天鸣。水泉并泻急相续,一束宫商裂寒玉。旖旎香风绕指生,千声妙尽神仙曲。曲终满席俏无语,巫山冷碧愁云雨”)。
却说自娲皇布置了“聚社会饮”以后,那些氏族部落的头人们组织自己手下的各个洞穴,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自己狂欢“节目”的“编排”。由于心情舒畅,人们异常热情。大家各显神通,准备“道具”。有的把刚刚开了的迎春花捆绑在小树枝上,然后插在兽皮腰带上,扛在膀子上;有的从山海里捞出尚未消化的冰凌,背在脊背上;有的背着一块很大的石盘……。各氏族所备“道具”都不一样,但有一样是大家都有的,那就是“龙腾”的造型。
经过十天的排演,各氏族都排练好了自己的节目。“二月二,龙抬头”那天,各个氏族的庶民们一清早都搭着自己制作的龙图腾,穿戴着五花八门的树叶、花草衣服,背着、拿着自己制作的道具,汇集到凤凰岭上。
第一个议程是祭祀。笙簧齐鸣,弦乐悠扬,娲皇和伏羲并行到疙瘩岭的制高点上,面对上苍,进行了敬谨、严肃的祭拜活动。然后,她转过身子,向大家宣布:“社火比赛开始!”
比赛开始了!一队队“花草人”狂呼乱舞,各显神通。虽然舞的乱七八糟,但却热闹非凡。
娲皇面对她成功的杰作,疲劳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命圣氏、娥陵氏将笙簧、弦乐队带出,参加到热闹的人群中。
由于有了这些乐管,整个狂欢多彩多姿,情韵无限,真是红火、热闹。
(这种狂欢的聚社会饮一直延续到现在,雷首山一带的几十个村子,在每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里,都要进行这种民间社火活动,一祭娲皇,二祭上苍。匼河、阳贤、西阳一些村庄的背花锣鼓、背冰表演都是这种原始形式的再现。近年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许多村子从腊月开始,一直到整个正月,都在排练社火。以欢庆春节、元宵佳节。山西省已将这里独特的社火活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狂欢、舞蹈的诞生,音乐的出现,使部落人口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真正是繁荣昌盛,国泰民安。自从有了音乐以后,雷首山一带各个部落在许多地方都开始渗进了音乐和歌舞,尤其是女男欢会。有情人之间多以音乐歌声交流情感,音乐和歌声自然成了爱情的最佳媒介,
§§第八回 共工氏入侵中冀 杀黑龙救济烝民
却说在女娲,伏羲的精心治理下,雷首山每年春里都是歌声回荡,舞姿翩翩,一片欢乐景象,真如人间仙境一般!远方的人非常羡慕,把这一带做为希望和向往的地方。所以,四方的人们称这一带为“冀”或“中冀”( 冀:周代之前国名。晋灭之,置邑。《日知录》卷二:“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汉书》卷28载:“两河间曰冀州。冀州,尧所都,故禹治水自冀州始。”《吕氏春秋》载: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州与岳的演变》:冀州原出冀国,《春秋疏》曰:“尧治平阳,舜治蒲阪,禹治安邑。”三都相去各二百里,俱在冀州,盖九州之冀也。《史记》集解:冀州,西河之东,南河之北。《吕氏春秋》: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李巡注:“两河间,其气清,厥性相近,故曰冀。冀,近也。”《史记集解》:“禹行自冀州始。”“从壶口山开始,经雷首山,一直施工到太岳山。”“禹行自冀州,从帝都开始,直南至华阴。冀州:西河之东,南河之北皆冀州也。”《左传》“冀国,今晋州冀氏县是也。子孙以国为氏,晋灭冀为卻氏食邑,冀芮之子孙,以邑为氏。”《州与岳的演变》:冀州原出冀国,冀为晋所灭,故以冀称晋。)周围的部落也不断地投顺女娲,中冀的地盘亦在不断的扩大。
好地方当然有人羡慕,有人嫉妒,也有人虎视眈眈,想来侵占。
冀的北面昭余泽畔(山西祁县一带。更新时期,晋中盆地是一片**,约至中更新世湖盆逐渐干涸,形成了广阔的盆地和残留的片片湖泊。这一带残留的湖泊被后人称为祁薮、昭余祁等等。如《周礼?职方》:“并州薮曰昭余祁。”《水经注》:“(侯甲水)经祁县故城南,自县连延,西接邬泽,是为祁薮也,即《尔雅》所谓昭余祁矣。”)有一个共工部落,共工部落是一个勇敢强悍的氏族,蛮勇好斗,相当厉害,就是地理条件很差,人们的生活很艰苦。
共工部落的头领叫康回(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即共工。《楚辞?天问》:“康回凭怒,地何故以东南倾?”王逸注:“康回,共工名也。),这个康回生的铜头铁额,青面獠牙,虎背熊腰,力大无穷,凶猛异常。这个人小的时候就顽劣难驯、凶狠野蛮。长大以后,因为心狠手辣,穷凶极恶,部落的人都很害怕他,给他取了个绰号叫“猰”(猰是一种凶残的野兽)。
这个康回,由于他残暴凶恶,在共工部落里没有人惹得起他。于是,他就独霸部落,称起王来。
<!-- 作者有话说 -->
<!-- 0116增加踩顶按钮 -->
<div class="like_box">
<div id="likeTips" style="visibility:hidden;line-height:21px;padding:5px;border:1px solid #f8dc98;background:#ffffc5;font-size:12px;width:200px;margin:auto;margin-bottom:10px;">&nnsp;</div>
<a class="like_btns like_btn1" id="voteTop" href="javascript:;" onclick="_.book.chapterVote(this.id,10511757,0);">0</a>
<a class="like_btns like_btn2" id="voteStep" href="javascript:;" onclick="_.book.chapterVote(this.id,10511757,1);">0</a>
</div>
<!-- 0116增加踩顶按钮 end-->
女娲、伏羲在上骈、桑林等人的辅佐下,在改善人们食宿条件的同时,不断地进行着种种发明和创造,不断地强化人口管理,使部落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整个部落人与人之间没有纷争,民和无患,民居为安;婚姻制度确定了洞穴(家庭)关系;姓氏的发明使宗族部落开始逐步形成;结绳记事,分工管理,使整个部落秩序井然,社会安定。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繁荣的部落联盟社会。
当时雷首山一带已经繁衍出若干个大小部落,各部落之间协作渔猎,和睦相处,民居为安,安而思乐。
这年春始,疙瘩岭上万象更新。女娲心里一高兴,便把那些洞主、族长、部落头领等众首领召集到疙瘩岭上,和大家议论一件她思谋已久的一件大事。
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没有宗教信仰,只有生殖崇拜。万物播种的春天,也是人口繁衍的佳时,在这个时候搞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动是最佳时机。娲皇心想,以往的祭祀活动一般都很严肃,很死板,这样不好。心里总想对祭祀活动进行一些大的改进。既要崇敬严肃,又要热闹高兴。娲皇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在今年的祭祀活动中,让大家排练一些热闹的节目,既祭祀了祖宗、苍天,又庆祝了部落人丁兴旺、团结和谐、丰收富裕。这个想法成熟以后,她就决定把各部落的头领们召集在一起,把今年祭祀活动安排一下。(这种祭祀的庆祝方式,人们至今还在沿用。如:“怀春”“春情”“春宫”“春社”“聚社会饮”等。)
各部落的首领们接到传话以后,从各个山头陆续来到了疙瘩岭上。头领们到齐以后,娲皇向大家宣布:
“为了祭祀上苍,祈求部落人丁兴旺,祈祷丰收,从现在起,每年春天一开始,各部落都要进行十天狂欢。时间确定在每年的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大家回去组织操练一些节目,到了二月初二,各氏族、部落都集中到这里,进行一次大的祭祀活动,并且来一次狂欢舞蹈比赛。”
众人听罢娲皇的安排,心里非常高兴,齐声叫好。经过一番从未有过的热烈的议论,狂欢祭祀的事就定了下来。
当羲皇宣布散会之后,头领们狂呼而出。
众头领离开疙瘩岭后,便分头去自己的部落组织各洞穴人口,编排、操练狂欢“节目”,准备参加比赛。
为了使祭祀活动有声有色,使人类社会第一次狂欢搞得热热闹闹,女娲娘娘发明了一种音乐,以助声势。
实际上,音乐的发明,女娲也已经考虑很长时间了。
一次,她在树林中听到悦耳的鸟叫声时,对那种悦耳的声音心里非常羡慕,当时就萌发了仿效鸟叫发明音乐的念头。此后,她作了多少次试验,但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一次,她将众人都安排好以后,又开始了她制作音乐的发明。这一次,她在前一段研究的基础上,找了十三根竹管插在切断的半截葫芦里,试吹以后,果然优美动听。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笙簧”,也称“葫芦笙”。(《唐乐志》:“女娲做笙,列管于匏上,纳簧其中。”)为了造出更多的笙簧,供给即将开始的“聚社会饮”使用,她“命圣氏为斑管,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唐乐志》)
制出了笙簧,女娲并没有满足,为了通天宇,酬众神,她还要继续研究新的乐器。她站在风景优美的疙瘩岭上,面对山海吹着笙簧,思考着更好的乐器雏形。经过几天的琢磨,终于发明了二十五弦琴。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她又将琴弦增加到五十弦。当她试奏五十弦琴时,觉得声音低沉,深感悲伤,情绪无法克制。她觉得,五十弦琴不如二十五弦琴效果好,于是,又将五十弦琴破开,变做二十五弦,以拟制感情。经过一番调整,终于使那二十五弦琴声音调和,悦耳动听。(《路史?后记二》:“女皇氏‘女包’娲……用五弦之瑟于泽丘,动阴声。极其数为五十弦,以拟其情,具二均声。乐成,而天下幽微亡不得理。”)
女娲做笙
女娲发明创造的笙簧,成为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从甲骨文中已得知笙起源久远,一直成为后世历代的主要吹奏乐器,迄今所知最早的实物,为曾侯乙墓出土的笙(历代擅长吹笙者多不胜数,相传周灵王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以至得道成仙。唐代沈俭期、宋之问、张仲一、张祜、厉玄、钟略等许许多多诗人均有诗咏笙、咏王子晋吹笙成仙,许多咏笙诗篇成为千古名篇,唐末湖北宜春诗人王毂的《吹笙引》就是一首千古名诗:“娲皇遗音寄玉笙,双成传得何凄清。丹穴娇雏七十只,一时飞上秋天鸣。水泉并泻急相续,一束宫商裂寒玉。旖旎香风绕指生,千声妙尽神仙曲。曲终满席俏无语,巫山冷碧愁云雨”)。
却说自娲皇布置了“聚社会饮”以后,那些氏族部落的头人们组织自己手下的各个洞穴,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自己狂欢“节目”的“编排”。由于心情舒畅,人们异常热情。大家各显神通,准备“道具”。有的把刚刚开了的迎春花捆绑在小树枝上,然后插在兽皮腰带上,扛在膀子上;有的从山海里捞出尚未消化的冰凌,背在脊背上;有的背着一块很大的石盘……。各氏族所备“道具”都不一样,但有一样是大家都有的,那就是“龙腾”的造型。
经过十天的排演,各氏族都排练好了自己的节目。“二月二,龙抬头”那天,各个氏族的庶民们一清早都搭着自己制作的龙图腾,穿戴着五花八门的树叶、花草衣服,背着、拿着自己制作的道具,汇集到凤凰岭上。
第一个议程是祭祀。笙簧齐鸣,弦乐悠扬,娲皇和伏羲并行到疙瘩岭的制高点上,面对上苍,进行了敬谨、严肃的祭拜活动。然后,她转过身子,向大家宣布:“社火比赛开始!”
比赛开始了!一队队“花草人”狂呼乱舞,各显神通。虽然舞的乱七八糟,但却热闹非凡。
娲皇面对她成功的杰作,疲劳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命圣氏、娥陵氏将笙簧、弦乐队带出,参加到热闹的人群中。
由于有了这些乐管,整个狂欢多彩多姿,情韵无限,真是红火、热闹。
(这种狂欢的聚社会饮一直延续到现在,雷首山一带的几十个村子,在每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里,都要进行这种民间社火活动,一祭娲皇,二祭上苍。匼河、阳贤、西阳一些村庄的背花锣鼓、背冰表演都是这种原始形式的再现。近年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许多村子从腊月开始,一直到整个正月,都在排练社火。以欢庆春节、元宵佳节。山西省已将这里独特的社火活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狂欢、舞蹈的诞生,音乐的出现,使部落人口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真正是繁荣昌盛,国泰民安。自从有了音乐以后,雷首山一带各个部落在许多地方都开始渗进了音乐和歌舞,尤其是女男欢会。有情人之间多以音乐歌声交流情感,音乐和歌声自然成了爱情的最佳媒介,
§§第八回 共工氏入侵中冀 杀黑龙救济烝民
却说在女娲,伏羲的精心治理下,雷首山每年春里都是歌声回荡,舞姿翩翩,一片欢乐景象,真如人间仙境一般!远方的人非常羡慕,把这一带做为希望和向往的地方。所以,四方的人们称这一带为“冀”或“中冀”( 冀:周代之前国名。晋灭之,置邑。《日知录》卷二:“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汉书》卷28载:“两河间曰冀州。冀州,尧所都,故禹治水自冀州始。”《吕氏春秋》载: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州与岳的演变》:冀州原出冀国,《春秋疏》曰:“尧治平阳,舜治蒲阪,禹治安邑。”三都相去各二百里,俱在冀州,盖九州之冀也。《史记》集解:冀州,西河之东,南河之北。《吕氏春秋》: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李巡注:“两河间,其气清,厥性相近,故曰冀。冀,近也。”《史记集解》:“禹行自冀州始。”“从壶口山开始,经雷首山,一直施工到太岳山。”“禹行自冀州,从帝都开始,直南至华阴。冀州:西河之东,南河之北皆冀州也。”《左传》“冀国,今晋州冀氏县是也。子孙以国为氏,晋灭冀为卻氏食邑,冀芮之子孙,以邑为氏。”《州与岳的演变》:冀州原出冀国,冀为晋所灭,故以冀称晋。)周围的部落也不断地投顺女娲,中冀的地盘亦在不断的扩大。
好地方当然有人羡慕,有人嫉妒,也有人虎视眈眈,想来侵占。
冀的北面昭余泽畔(山西祁县一带。更新时期,晋中盆地是一片**,约至中更新世湖盆逐渐干涸,形成了广阔的盆地和残留的片片湖泊。这一带残留的湖泊被后人称为祁薮、昭余祁等等。如《周礼?职方》:“并州薮曰昭余祁。”《水经注》:“(侯甲水)经祁县故城南,自县连延,西接邬泽,是为祁薮也,即《尔雅》所谓昭余祁矣。”)有一个共工部落,共工部落是一个勇敢强悍的氏族,蛮勇好斗,相当厉害,就是地理条件很差,人们的生活很艰苦。
共工部落的头领叫康回(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即共工。《楚辞?天问》:“康回凭怒,地何故以东南倾?”王逸注:“康回,共工名也。),这个康回生的铜头铁额,青面獠牙,虎背熊腰,力大无穷,凶猛异常。这个人小的时候就顽劣难驯、凶狠野蛮。长大以后,因为心狠手辣,穷凶极恶,部落的人都很害怕他,给他取了个绰号叫“猰”(猰是一种凶残的野兽)。
这个康回,由于他残暴凶恶,在共工部落里没有人惹得起他。于是,他就独霸部落,称起王来。
<!-- 作者有话说 -->
<!-- 0116增加踩顶按钮 -->
<div class="like_box">
<div id="likeTips" style="visibility:hidden;line-height:21px;padding:5px;border:1px solid #f8dc98;background:#ffffc5;font-size:12px;width:200px;margin:auto;margin-bottom:10px;">&nnsp;</div>
<a class="like_btns like_btn1" id="voteTop" href="javascript:;" onclick="_.book.chapterVote(this.id,10511757,0);">0</a>
<a class="like_btns like_btn2" id="voteStep" href="javascript:;" onclick="_.book.chapterVote(this.id,10511757,1);">0</a>
</div>
<!-- 0116增加踩顶按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