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艳阳醅酒,画舸游情如雾 2
2
——两人话中提到的陈起陈道人,字宗之,自号陈道人,又号芸居,是临安府钱塘县人,宋宁宗时乡试第一名解元。后来他弃绝仕途,在棚桥西北的睦亲坊,着手经营了一家大书铺和一家刻坊,生意兴隆,所刻的图书久负盛名,为坊刻间精品。名声尤甚于太庙附近尹家的书铺。十几年前,陈家书铺因为编辑刊刻了荟萃了百多位“江湖派诗人”的《江湖集》一书,轰动一时。而陈起也因此被当政的权相史弥远,指责为他的诗中有诽谤朝臣的恶意,并且罗织罪名,将陈起下了大狱,流放到外地,还将《江湖集》刻版劈了。直到五年前史弥远死后,庆元府鄞县人郑清之先后出任右、左丞相兼枢密使,拨乱反正,时论誉为“小元祐”,陈起才得以回到临安,并且重操起了旧业。
李嘉这两年来,就一直就住在御街中北段的棚桥附近定民坊,久而久之就成了不远处陈家书铺的常客和帮手。而吴文英则在陈起下狱前的宝庆、绍定年间,就因为自己的诗词受到了陈起的赏识,被列于“江湖诗派”,跟他有着深深的交情了。在陈起流放在外的几年间,他也曾去探望过他,给他过资助。
“芸翁(陈起)近年来身体可是日渐衰老了,行动举止多有不便,书铺与刻坊的事物,多是他家大公子续芸兄在管理。如今我偶尔去他们家的书铺帮忙,多是跟续芸在一起的机会多一些。芸翁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他的藏书处‘芸居阁’中消磨的……”李嘉感慨着,叹息了一声。
“唔……,芸翁回临安后,我见过几次他的小女儿曼奴。如今她长大了,出落得花枝招展,长相姣美,为人聪慧,眼下尚待字闺中。——‘小姑居处本无郎’,佳山时常去他们家的书铺帮忙,还有到‘芸居阁’借书,只怕不只是冲着她的哥哥续芸去的吧?”吴文英打趣说。
“梦窗取笑了。我跟曼奴倒是时常见面的,不过都是谈的丹青方面的事。你知道的,曼奴竟是个绘画的高手,大有天赋,和我一起师从李嵩。她的画风清淡高洁,大是不俗,手笔不让须眉。在下对她岂敢有所妄念?”李嘉的脸一时竟然红了,额头边还微微渗出了些汗意,“而且,我记得已经跟兄台念叨过了,我明年三月春闱倘若再不中式,就当铰断烦恼丝,出家去了!这话我跟径山寺的无准大师也说过了。”
“出家这话,牧溪休再提起。人生如梦,须当快意而过。明年这个时候,我定然会从扬州信翁(赵葵,号信庵)帐幕处赶回来,为你摆宴祝贺金榜高中的。”吴文英笑着吟哦了一下,“至于洞房花烛,就要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李嘉似乎是被吴文英说中了心事,一时间竟说不上话来,只是红着脸,尴尬地望着衔接着湖面的水门那边……
李嘉是在五天前,获悉他的同乡前辈魏了翁要改任福建安抚使的。三年多前,年近六旬的魏了翁刚回朝出任礼部尚书时,曾经大刀阔斧地向官家进言,开展明君子小人之辨,又上奏章,纵论朝政十弊,深得官家器重。魏了翁在朝中德高望重,又是深孚众望的理学大师。自从朝廷南迁以来,一些学派变为门户之争,而诗派又流变为松散的江湖,只有魏了翁独辟蹊径,穷经学古,门生众多。只是,后来他因为看不惯官家耽溺于佛法,自己的一些政见不能得以实质性的施展,因此曾经两次向官家提出要告老还乡的要求,然而都被好面子的官家婉拒了。
前几年,在史弥远长达二十年的擅权之后,官家起用了资深的朝中重臣郑清之为右丞相。然而,在经历了三年前举国震惊的‘端平入洛’之变后,朝中以郑清之为首的鄞县官僚派系,同以参知政事乔行简为首的婺州官僚派系的争斗,并不消停。最后,官家为了中衡各派势力,只好将郑清之免职了,而留下了乔行简主持朝政,并出任左丞相。
但是,官家也不愿看到乔行简一人做大。因此,当此朝廷正在用人的时候,官家轻易是不会让魏了翁致仕的,因此便让他去人文、经济重地福建,主持大局。无奈之下,已经病体缠身的魏了翁,只好勉强赴任了。
李嘉已经从魏府的家人那里得知,魏了翁将在今天上午在贡院附近的家中,跟可能上门来的朝中同僚、旧臣属、朋友、学生道别,而后大家在丰乐楼给他饯行。过后再从丰豫门沿南山路到钱湖门,再经万松岭,过凤凰山,再出嘉会门到钱塘江畔的三郎庙附近码头,乘船去绍兴府的。
李嘉不愿意去赶众人送别时的热闹,就约了吴文英,一起到这丰乐楼来候着,只想跟魏老夫子道个别。——其实,他们两人心里都有一种不详的预感:他们跟魏了翁这一别,也许就是最后一面了……
李嘉跟吴文英的交往,开始于三年多前。那时,他刚辗转从川中成都来到临安,想要参加端平二年的省试。深秋时候,他在去余杭的径山“万寿禅寺”拜谒他的同乡,住持高僧无准法师时,在方丈院堂无准的禅房里,结识了正在那里跟无准一起品茶的吴文英,两人一见如故,甚为投契。
而李嘉在次年会试落第后,吴文英更是慷慨地周济了他,还替他物色住处,让他从三台山的“法相寺”搬到了临安城御街北路棚桥一带的定民坊,还陪他度过了一段苦闷困窘的日子。
李嘉性情豪爽率真,兼且贪爱杯中之物,每次醉后,都是纳头便睡,而当一觉醒来,往往文思勃发,出口成诵。他和吴文英算是酒逢知己,吴文英曾经笑着将他比作他的四川同乡、诗人李白。李嘉一向就将吴文英当作了兄长和挚友。
而吴文英在不久前,也应了刚以宝章阁学士身份,迁任扬州知府兼淮东制置使(宋制,知府一职,一般都由朝臣兼任)的名臣赵葵之邀,出任他的幕僚。赵葵三年前因“端平入洛”之败,而尴尬地遭到降秩,只挂名兵部侍郎、淮东制置使的虚职,治所在于泗州,他本人却时常盘桓于临安城和溧阳的小筑之间,以诗画自娱。
两天后,他就要置舟北上了。
想到朝夕相处的好友即将离别远足,此时李嘉的心情,未免有点黯然神伤。因此眼前的旖旎风光,反倒让他觉得抑郁沉重了。不过,即便如此,他的脸上仍然尽力显出一副从容冲淡的样子,不时地说上几句应景的话。
吴文英生性放荡不羁,对仕途一向看得很轻。自从十几年前两次参加乡试都不幸落第后,他便不再经意科考了,自此便四处冶游,出入于公卿名流之门,交游广泛。这几年,他是赵葵府上的常客,因此当赵葵接任了扬州知府之职,邀请他入幕时,他便欣然应允了。毕竟他跟年长他十五岁,但是性格豁达的赵葵颇为投合,另外又有了一份不薄的薪饷,而且任所又是临近前线的淮南东路治下的中心扬州,这对于向来向来在仕途上低调,然而有暗地里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他来说,也该算是有个可能有所作为的机会了。
*【端平入洛】: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南宋在联合蒙古人攻陷蔡州等地,灭亡了金国后,趁着中原等地处于军事真空状态,暗中调动淮西六万军马,出兵收复河南一带的包括南京应天府(商丘),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洛阳)的原大宋领土,试图以此“据守关河”,向北防御的一次军事行动。然而,这次行动因为后勤供应出现严重问题,最终却遭到了以逸待劳的蒙古军的反扑,导致大败。史称“端平入洛”。这次布置不周的冒险的行动,也标志着宋、蒙战争的全面爆发。这次行动的主谋是南宋大将、淮东制置使赵葵,以及他的兄长、沿江制置副使赵范,还有淮西制置使全子才。他们的行动间接地得到了宋理宗以及当时朝中的主政,右丞相兼枢密使郑清之的支持。但是却遭到了大多数前线文武要员,比如京湖制置使史嵩之,淮西制置司参谋官吴潜,破金大将孟拱,知安丰军杜皋,以及参知政事乔行简,刚返朝不久的名士真德秀等人的反对。“端平入洛”也动摇了宋理宗亲政后,朝廷中出现的“端平更化”的积极的政治基础。
“端平入洛”后,宋蒙的联盟公开破裂。同年年底,蒙古使者王檝来到临安,谴责宋廷“败盟”。次年,窝阔台乘机发动了全面侵宋战争。因此,“端平入洛”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成了持续半个世纪的宋蒙战争的导火索,尽管这场战争,因了蒙古人咄咄逼人的侵略态势而不可避免,战事的爆发只是迟早的事而已。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两人话中提到的陈起陈道人,字宗之,自号陈道人,又号芸居,是临安府钱塘县人,宋宁宗时乡试第一名解元。后来他弃绝仕途,在棚桥西北的睦亲坊,着手经营了一家大书铺和一家刻坊,生意兴隆,所刻的图书久负盛名,为坊刻间精品。名声尤甚于太庙附近尹家的书铺。十几年前,陈家书铺因为编辑刊刻了荟萃了百多位“江湖派诗人”的《江湖集》一书,轰动一时。而陈起也因此被当政的权相史弥远,指责为他的诗中有诽谤朝臣的恶意,并且罗织罪名,将陈起下了大狱,流放到外地,还将《江湖集》刻版劈了。直到五年前史弥远死后,庆元府鄞县人郑清之先后出任右、左丞相兼枢密使,拨乱反正,时论誉为“小元祐”,陈起才得以回到临安,并且重操起了旧业。
李嘉这两年来,就一直就住在御街中北段的棚桥附近定民坊,久而久之就成了不远处陈家书铺的常客和帮手。而吴文英则在陈起下狱前的宝庆、绍定年间,就因为自己的诗词受到了陈起的赏识,被列于“江湖诗派”,跟他有着深深的交情了。在陈起流放在外的几年间,他也曾去探望过他,给他过资助。
“芸翁(陈起)近年来身体可是日渐衰老了,行动举止多有不便,书铺与刻坊的事物,多是他家大公子续芸兄在管理。如今我偶尔去他们家的书铺帮忙,多是跟续芸在一起的机会多一些。芸翁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他的藏书处‘芸居阁’中消磨的……”李嘉感慨着,叹息了一声。
“唔……,芸翁回临安后,我见过几次他的小女儿曼奴。如今她长大了,出落得花枝招展,长相姣美,为人聪慧,眼下尚待字闺中。——‘小姑居处本无郎’,佳山时常去他们家的书铺帮忙,还有到‘芸居阁’借书,只怕不只是冲着她的哥哥续芸去的吧?”吴文英打趣说。
“梦窗取笑了。我跟曼奴倒是时常见面的,不过都是谈的丹青方面的事。你知道的,曼奴竟是个绘画的高手,大有天赋,和我一起师从李嵩。她的画风清淡高洁,大是不俗,手笔不让须眉。在下对她岂敢有所妄念?”李嘉的脸一时竟然红了,额头边还微微渗出了些汗意,“而且,我记得已经跟兄台念叨过了,我明年三月春闱倘若再不中式,就当铰断烦恼丝,出家去了!这话我跟径山寺的无准大师也说过了。”
“出家这话,牧溪休再提起。人生如梦,须当快意而过。明年这个时候,我定然会从扬州信翁(赵葵,号信庵)帐幕处赶回来,为你摆宴祝贺金榜高中的。”吴文英笑着吟哦了一下,“至于洞房花烛,就要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李嘉似乎是被吴文英说中了心事,一时间竟说不上话来,只是红着脸,尴尬地望着衔接着湖面的水门那边……
李嘉是在五天前,获悉他的同乡前辈魏了翁要改任福建安抚使的。三年多前,年近六旬的魏了翁刚回朝出任礼部尚书时,曾经大刀阔斧地向官家进言,开展明君子小人之辨,又上奏章,纵论朝政十弊,深得官家器重。魏了翁在朝中德高望重,又是深孚众望的理学大师。自从朝廷南迁以来,一些学派变为门户之争,而诗派又流变为松散的江湖,只有魏了翁独辟蹊径,穷经学古,门生众多。只是,后来他因为看不惯官家耽溺于佛法,自己的一些政见不能得以实质性的施展,因此曾经两次向官家提出要告老还乡的要求,然而都被好面子的官家婉拒了。
前几年,在史弥远长达二十年的擅权之后,官家起用了资深的朝中重臣郑清之为右丞相。然而,在经历了三年前举国震惊的‘端平入洛’之变后,朝中以郑清之为首的鄞县官僚派系,同以参知政事乔行简为首的婺州官僚派系的争斗,并不消停。最后,官家为了中衡各派势力,只好将郑清之免职了,而留下了乔行简主持朝政,并出任左丞相。
但是,官家也不愿看到乔行简一人做大。因此,当此朝廷正在用人的时候,官家轻易是不会让魏了翁致仕的,因此便让他去人文、经济重地福建,主持大局。无奈之下,已经病体缠身的魏了翁,只好勉强赴任了。
李嘉已经从魏府的家人那里得知,魏了翁将在今天上午在贡院附近的家中,跟可能上门来的朝中同僚、旧臣属、朋友、学生道别,而后大家在丰乐楼给他饯行。过后再从丰豫门沿南山路到钱湖门,再经万松岭,过凤凰山,再出嘉会门到钱塘江畔的三郎庙附近码头,乘船去绍兴府的。
李嘉不愿意去赶众人送别时的热闹,就约了吴文英,一起到这丰乐楼来候着,只想跟魏老夫子道个别。——其实,他们两人心里都有一种不详的预感:他们跟魏了翁这一别,也许就是最后一面了……
李嘉跟吴文英的交往,开始于三年多前。那时,他刚辗转从川中成都来到临安,想要参加端平二年的省试。深秋时候,他在去余杭的径山“万寿禅寺”拜谒他的同乡,住持高僧无准法师时,在方丈院堂无准的禅房里,结识了正在那里跟无准一起品茶的吴文英,两人一见如故,甚为投契。
而李嘉在次年会试落第后,吴文英更是慷慨地周济了他,还替他物色住处,让他从三台山的“法相寺”搬到了临安城御街北路棚桥一带的定民坊,还陪他度过了一段苦闷困窘的日子。
李嘉性情豪爽率真,兼且贪爱杯中之物,每次醉后,都是纳头便睡,而当一觉醒来,往往文思勃发,出口成诵。他和吴文英算是酒逢知己,吴文英曾经笑着将他比作他的四川同乡、诗人李白。李嘉一向就将吴文英当作了兄长和挚友。
而吴文英在不久前,也应了刚以宝章阁学士身份,迁任扬州知府兼淮东制置使(宋制,知府一职,一般都由朝臣兼任)的名臣赵葵之邀,出任他的幕僚。赵葵三年前因“端平入洛”之败,而尴尬地遭到降秩,只挂名兵部侍郎、淮东制置使的虚职,治所在于泗州,他本人却时常盘桓于临安城和溧阳的小筑之间,以诗画自娱。
两天后,他就要置舟北上了。
想到朝夕相处的好友即将离别远足,此时李嘉的心情,未免有点黯然神伤。因此眼前的旖旎风光,反倒让他觉得抑郁沉重了。不过,即便如此,他的脸上仍然尽力显出一副从容冲淡的样子,不时地说上几句应景的话。
吴文英生性放荡不羁,对仕途一向看得很轻。自从十几年前两次参加乡试都不幸落第后,他便不再经意科考了,自此便四处冶游,出入于公卿名流之门,交游广泛。这几年,他是赵葵府上的常客,因此当赵葵接任了扬州知府之职,邀请他入幕时,他便欣然应允了。毕竟他跟年长他十五岁,但是性格豁达的赵葵颇为投合,另外又有了一份不薄的薪饷,而且任所又是临近前线的淮南东路治下的中心扬州,这对于向来向来在仕途上低调,然而有暗地里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他来说,也该算是有个可能有所作为的机会了。
*【端平入洛】: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南宋在联合蒙古人攻陷蔡州等地,灭亡了金国后,趁着中原等地处于军事真空状态,暗中调动淮西六万军马,出兵收复河南一带的包括南京应天府(商丘),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洛阳)的原大宋领土,试图以此“据守关河”,向北防御的一次军事行动。然而,这次行动因为后勤供应出现严重问题,最终却遭到了以逸待劳的蒙古军的反扑,导致大败。史称“端平入洛”。这次布置不周的冒险的行动,也标志着宋、蒙战争的全面爆发。这次行动的主谋是南宋大将、淮东制置使赵葵,以及他的兄长、沿江制置副使赵范,还有淮西制置使全子才。他们的行动间接地得到了宋理宗以及当时朝中的主政,右丞相兼枢密使郑清之的支持。但是却遭到了大多数前线文武要员,比如京湖制置使史嵩之,淮西制置司参谋官吴潜,破金大将孟拱,知安丰军杜皋,以及参知政事乔行简,刚返朝不久的名士真德秀等人的反对。“端平入洛”也动摇了宋理宗亲政后,朝廷中出现的“端平更化”的积极的政治基础。
“端平入洛”后,宋蒙的联盟公开破裂。同年年底,蒙古使者王檝来到临安,谴责宋廷“败盟”。次年,窝阔台乘机发动了全面侵宋战争。因此,“端平入洛”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成了持续半个世纪的宋蒙战争的导火索,尽管这场战争,因了蒙古人咄咄逼人的侵略态势而不可避免,战事的爆发只是迟早的事而已。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