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伪素质教育的批判

正文 第八章 近代教育家的普及教育思想

    近代教育家的普及教育思想

    一、陶行知等教育家的平民教育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国教育向何处去、怎样办、为谁办成了摆在中国人民眼前的难题。陶行知正是生活在民不聊生的中国,他用“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民族责任感,提出了教育要为中国最大多数贫苦农民服务的思想,致力于改造旧中国的教育。陶行知在1925年明确表示:“我们深信一个国家的教育,无论在制度上、内容上、方法上不应常靠着稗贩和因袭,而应照准本国的需要和精神,去谋适合、谋创造。”

    1、 普及“平民教育”

    陶行知形象地说明了农民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普及教育好像家常便饭,不能叫一部分人吃饱之后才让另一部分人去吃,通过普及教育要让中国人民养成一种积极求进的民族态度。陶行知对旧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旧教育是少爷、小姐、富商、政客的专用品,中国的教育不落在人民的田园里。于是,陶行知宣称:“我们普及的教育,不是少爷教育,不是小姐教育,不是政客教育。”而是“平民教育”、“劳苦大众的教育”。

    2、 创办工学团

    为普及教育,陶行知创办了几个工学团,最著名的是1932年创办于上海的山海工学团以及晨更工学团、光华工学团等。它们是陶行知普及教育思想的产物。工是做工,学是科学,团是集团,也就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以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科学明了大众的生命,以大众团体的力量保护大众的生命。这三种教育无论缺哪一样都是“残废教育”。随着工学团的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小先生制”也迅速传播。在一个国难当头的贫穷的人口大国搞教育普及,陶行知的工学团教育无疑是符合中国实际的。

    3、 普及教育的意义

    普及教育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思想,在追求公平的问题上给予后人以启示:教育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权利和义务,人人享有发展的权利。但公平不等于求同,城市和农村各方面的差异都很显著,让二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是很困难,也是不实际的。可行的和理智的做法是寻找一条适合农村地区特点的教育道路,办出农村教育的特色。这对当前教育实践活动的展开和教育政策的制定有很大的启示。为了切实地实施其普及教育思想,陶行知走出理论,迈向实践,他创立了“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的教育方法,无疑是教育方法上的一大创新。

    李大钊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他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教育问题的先驱者。认为要使中国社会得到彻底改造,光靠教育的努力不行,“只有铲除国内的督军制和国外资本主义这二重障碍”,教育才能振兴。他提出了劳动教育问题,要求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均等机会。他还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把知识阶级与劳工级打成一气。

    二、梁启超的社会教育和道德教育观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受当时西方资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极力倡导全新的教育目的观,重视社会教育和道德教育,用历史进化理论的观点看待问题。

    1、 教育救国。

    他认为国家的强弱以教育为转移,“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并注意到教育应着重提高国民的素质。界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提出普及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

    2、变科举、兴学校。

    他认为:“八股取士,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行之千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识古今,不知五洲,其弊皆由于此”。中国欲求富强,进行改革,其根本之途在于从实行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入手。倡导按资本主义教育模式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他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状况,设计了国民教育制度体系、在“兴学校”的主张中,特别重视“政治学院”、“师范学校”和“女子学堂”的开设。

    2、 改革课程内容。

    认为学校应设西学,包括西政、西艺、西文。在西政与西艺之间,又要本着先政(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后艺(科学与技术),以政为本,以艺为用的原则。倡导外语教育及成人教育。他在《西学书目表》中详述具体西学内容。

    4改良教学法。

    认为旧的教学法“导之个以其道,抚之不以其术”,必须彻底改革。对西方的优秀教学法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引领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他的教育思想在近代教育改革进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的宣传引导国人放眼世界,从中西对比中思考问题寻求答案,给近代中国人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和全新的视野。梁启超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思想 ,立足于全民的教育、个性教育、开放的教育三个层面 ,这与当前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相契合。直至今日仍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三、徐特立的“群众本位”教育思想

    徐特立面对黑暗的旧中国,落后的苏区和解放区、获得解放而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特殊条件、特殊区域办教育,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解决的办法亦无前车之鉴可借。在这种情况下,徐特立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教育家,运用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方法,集思广益,依靠广大群众的智慧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1、大众化的教育

    在苏区,他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扫盲运动,用群众创造的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办教育。在1942年的整风运动中,他发动和组织了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全体师生和边区的生产、经济、科技各界人士进行了自然科学教育方针的大讨论,讨论了立场问题、理论与实际、目前与将来、需要与可能、教育体制与管理、教育方针与制度等问题。徐特立教育思想的精髓是教育的大众化,即为群众办教育,群众自己办教育,人人受教育。徐特立说:“我们的科学与资产阶级不同,即不应该把握在少数科学家手中,而应该被大众把握着,或者科学能通过大众自觉的接受而把握着大众。”正因为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特征,因而其基础也最广泛、最雄厚、最扎实,在群众中最受欢迎和最容易被群众所接受。

    2、“群众本位”的影响

    推行素质教育必须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为奋斗目标。所以以“教育为本”其实质是教育要以各族人民群众为本,就是以“群众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徐特立在半个世纪以前的十余年间,以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为指导,批判地吸收了西方“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大教育思想体系的内涵,在近代中国由“教师本位”转变为“学生本位”的过程中,建立了“群众本位”的教育观。在“群众本位”教育思想体系的建构下,徐特立先后多次论述中国化、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社会化、多样化(艺术化)、地方化(乡土化)、民主化、现代化(近代化)、国际化(世界化)的教育思想。而当代中国的素质教育思想,又是在社会主义“三个面向”的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文化纲领指导下产生的。如果说当今社会主义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继续和发展,那么,要改革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必然是建立在当年“群众本位”教育思想基础上的继续和发展。

    翻开近代中国教育史,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有识之士一片赤诚的教育心声和行动,他们的“教育救国”等学说,虽然不能和“科教兴国”相提并论,但是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为挽救旧中国开出了一剂理想的药方。能够为百姓穷自己的绵薄之力办教育,这需要智慧、勇气和博爱的人性,即使在今天,依然令人起敬。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